目前分類:教學報告 (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肢體遊戲

 

/ 蘇美香

                 / 蘇美香、黃廣祥

 

 

 

 

編按:美香老師在喜兒已邁入第八個年頭了,幼兒教育原不是她的本科,基於對幼教的熱愛,早期一邊工作一邊進修教育學分,最後獲得保育員(今改稱教保員)的資格;但令人感動的是她那股「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其實她並不老,她比潔玫老師年輕多了),只要有好的幼教研習或課程,她都會犧牲假日積極參與。當她學到了某些知識或技能,她會很熱情地找人分享;看著她發亮的眼神、聽著她興奮的語氣,不禁讓人想起一句老話:「認真的女人最美麗。」以下是美香老師在下午時帶中、大班肢體律動的內容和心得。

 

 

    肢體遊戲可以是一種開放性的活動:運用自己身體的各部位,透過想像展現不同的姿態,讓孩子感受到自由、放鬆的心情,他們可以不受拘束、憑空想像,做出各種自己喜歡的動作;它是孩子最期待的活動。

 

    肢體遊戲也是我最喜歡的課程,看著孩子隨著簡單的鼓聲扭動肢體,或是配合音樂自創動作,孩子的臉上總是充滿了愉悅,而每當結束後,他們都期待下次再玩---這應是給我最好的回饋了。

 

 

 

自從這學期參加了「音樂與戲劇」的研習課程後,我受到更多啟發:肢體遊戲竟可以跟數學、故事、戲劇等結合,此舉除了提升孩子的創作力外,也培養同儕之間的合作與默契,進而增進孩子的人際關係。於是我以舊有的經驗作延伸,依年齡差異安排了:自創動作、骨牌輪動、故事接龍、默劇扮演、闖關、排序數數等肢體遊戲:

 

一.  自創動作:請幼兒想想除了拍手的動作之外,還可以怎麼拍?結果,孩子們想出:用手拍腳、拍肚子、拍肩膀..拍身體各部位;還有拍地板、拍周圍的物品;然後兩隻腳一起拍、腳拍地板;躺著拍、坐著拍…。另外,我也請孩子想一想開車的動作,每個人想像自己開的是什麼車?遇到什麼狀況?做什麼動作;也可以想像自己種了西瓜,表演替它澆水,西瓜長大、開花、結小西瓜、大西瓜、抱到車上、開車回家、搬下來、洗、切、吃西瓜等動作….

 

 

 

二. 
骨牌輪動:請幼兒圍成一圈,第一次跟老師同時拍手,第二次老師先拍之後幼兒拍,第三次請幼兒依序一個接一個拍手。等孩子們體會了依序輪流做動作的規則後,就請他們想其他的動作,如開花、抬腳、舉手、抬頭、躺、往旁邊倒等動作;大家周而復始地跟著做。

 

三. 
故事接龍:先引導幼兒想出一個事件的過程,彼此用動作串連而成:透過音樂的節奏,幼兒輪流出來跳,並說明這些動作所代表的意義。剛開始先由幼兒討論主題,譬如,他們想了一個「開車去動物園」的主題:我開吉普車去動物園、開到沙漠去、我遇到有人在沙漠化妝、玩賽車、洗澡(做洗、穿衣服的動作)、騎摩托車、騎馬、到了動物園看到猴子吃香蕉、大象走路、長頸鹿抬頭吃草…。在音樂聲中,大家輪流出來跳自己要銜接的動作,其他孩子則跟著做。

 

 

 

四. 
默劇扮演:這個遊戲的由來,是來自孩子們建議:「玩大野狼抓小豬」,於是我說:「我們不說話,用肢體的方式來表演。你們想想看,做什麼動作像大野狼?小豬可以做那些動作?每個人所做的動作都可以代表一件事情。」於是,孩子想出「蓋房子、玩球、玩水、騎車、吃東西」等動作,我們先配合音樂嘗試做一次;我們也討論出小豬的家與遊戲區分別在哪裡之後,就從頭開始表演。孩子依自己扮演的小豬角色,肢體隨著音樂展開不同的動作,當大野狼出現做出肚子餓的動作時,他們就要躲起來;當大野狼離去時,孩子可以再出來表演;每當音樂停頓,大家就必須靜止不動。遊戲玩了幾次,有孩子問:「我們在跳的時候可以換不同的動作嗎?」每次玩過一輪以後,孩子會想到新的主意,我就依他們的想法變換主題,譬如「老虎抓兔子」。他們也從一人演到兩人合作,做出各種彼此互動的肢體動作:玩踢球、牽手跳舞、游泳……等等。

 

五. 
闖關:我常聽到孩子們告狀「他撞到我了」,因此這個遊戲是為了提升孩子的控制能力而來的。示範時我請小朋友圍成一個圈,每人做一個最喜歡的靜止動作,或立或躺:彎腰的、大字型的、側彎、蹲各種不同的動作,我則以走、跳、鑽等方式繞過每位小朋友身邊,不過,不碰到他們的身體;之後,再請小朋友輪流玩。遊戲以討論作結尾:如何走才不會碰到對方身體?被別人不小心碰到的感受?孩子玩完第一輪後,大家異口同聲說:「我們還要再玩。」遊戲後來延伸為二人、三人一組、甚至全體合作討論:「我們來想一些讓他過不了關的動作。」

 

 

 

六. 
排序數數:這個遊戲是我從研習學來的,它不但可以提升想像、記憶等能力,同時還能讓孩子從遊戲過程學習:前後、進退的排序能力。譬如,我請小朋友做出水草、魚、螃蟹的動作,依順序編排,音樂開始時兩人一組,每組隨著節奏做出水草搖擺的動作,接著彼此猜拳,輸的人繼續當水草,贏的人則進階做出魚的動作。接下來,同樣是魚、或水草的人兩人一組猜拳,猜贏的人進階,水草進階為魚,魚進階為螃蟹;螃蟹再找進階為螃蟹的人猜拳,贏的人繼續做螃蟹的動作,輸的人則退回做魚的動作,依此類推,直到音樂停止。各組分別數水草、魚、螃蟹各有多少人?猜拳遊戲到此結束。隨後孩子們即可按此遊戲規則,自己發想三組動作來玩猜拳。

 

 

    在整個遊戲的過程,每次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孩子們的態度---他們積極的建議與投入的表情,這些同時感染了我:自己的肢體開始放鬆了,心情也跟著孩子一起同樂;這真是所謂的教學相長,樂在其中。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歌唱開始

 

/

李怡珊

       中班老師

  

 

編按:這兩年有些來參觀的家長會問:喜兒是「華德福」嗎?這也許是喜兒同樣重視遊戲、畫作、烹飪、自然探索所致。我們很榮幸在某些教學理念、項目上,和有近百年歷史的華德福不謀而合,但喜兒其實是一家很本土的小幼兒園,我們的信念是「讓孩子健康、快樂、自信的成長」。過去兩年,喜兒畢業的孩子有三分之一進入華德福小學,我們開始了「接觸華德福」:翻譯有關華德福調查報告、閱讀華德福書籍參觀華德福學期成果展示...喜兒不是要華德福化,但任何有助於信念的實踐我們都樂於吸收、融合,正如我們也涉獵其它幼教理論、方法一樣。 

      怡珊老師在大學期間曾來喜兒作短期見習,畢業後到一家採用華德福方式的公立幼兒園教學了一年,今年八月她回來加入喜兒,她發現過去所用的教法在喜兒有些不見得有效,她很虛心地自我調整,也向其他資深老師請益;不過,她把華德福用歌唱帶動的模式保留下來,相較於用說話、節奏(拍掌、樂器敲打)來引起幼兒的注意,歌唱應是最好的方式。孩子喜歡怡珊老師的歌唱,我們也很高興有了一位時刻愛唱歌的老師。最後,用別處看來的某段話和怡珊老師一起共勉: 

  「快樂的時候不唱歌,快樂就少一半;不快樂的時候唱歌,不快樂也會少一半。」

 

 

    帶著大學四年與實習一年的所學與經驗。我來到一所以華德福模式教學的幼兒園。因為對於華德福並不熟悉,只在書中獲得片段、粗淺的認識,因此華德福對於我是新體驗,我就和孩子一起感受華德福。

 

 

 

 當我踏進華德福的教學領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師無時無刻都在歌唱」,老師和孩子相處時會出現許多的歌聲:早晨我們會一起唱著與這季節相關的歌曲,孩子藉由歌曲中的動作與詞彙感受季節帶來的轉變,新的一天也就在歡樂的歌聲中開始;烹飪課發麵糰時,老師將麵團搓成一顆顆美麗的圓,一邊放入孩子手中,一邊哼唱著柔和的歌曲,孩子小心翼翼捧著手中的麵糰,嘴裡跟著哼,大家在歌聲中捏著麵糰,搓著麵糰。不時也會出現孩子討論的聲音:你看我做的大披薩!我的麵糰變得好長喔…... 

 

 

若加入歌聲的起伏,孩子的動作會有節奏感          (方潔玫攝) 

 

畫濕水彩時,老師一個一個發水彩筆給孩子,嘴裡唱著當季的歌曲,「北風,呼呼的吹」…...,等待畫筆的孩子,聽著老師的歌曲會安静下來,也會和著唱,靜靜地等待畫筆發到自己的手中;收拾時,哼唱著簡單的旋律「讓我們一起收玩具,收玩具…收到籃子裡」,孩子聽見歌曲與聽到斷然「收拾了」的感覺是不同的;叫孩子起床時哼唱著「起床了~孩子起床了」,老師慢慢拉起窗簾,孩子在柔和的歌聲裡,臉上映著拉起窗簾而灑進來的陽光,一個個張開眼,懶洋洋的摺著被子或賴著床;放學時的結束圈,我們圍個圈,唱著工作結束的歌曲,並一一與孩子說再見和擁抱,擁抱著一張張笑臉,開始期待明天的到來,就像結束圈時歌詞中說的「再見,再見,期待快快再相見…」 

 

唱著柔和的歌聲可以讓幼兒在起床時有一刻溫柔的過渡 

 

        孩子聽見歌聲時情緒會穩定下來,注意力會被吸引過來,也發現這樣的氛圍孩子是感到輕鬆與放心的。原來孩子接觸音樂,尤其是直接的歌聲,會有穩定的力量,而以歌唱的方式也幫助我調整心情。有時因孩子沒有準備好,在講話或動作慢讓我的情緒焦躁,但因要開口唱歌,這時心情就必須轉換,溫和的唱出,所以口氣與心情也會因歌唱而轉好。這是我對於歌唱有不同的發現,也開始喜歡對孩子歌唱。

        八月我來到喜兒,看見老師與孩子相處時是用理性的方式與孩子對話,讓孩子清楚知道現在要做什麼事情。而我因先前的習慣,便用歌唱來與班上孩子相處。 

 

律動加唱遊一直是幼兒的最愛 

 

早上進班與孩子圍個圈,一起唱早安歌與季節歌謠,一面唱歌也加上了彼此互動的動作。我看見孩子唱到喜歡的歌會大聲唱出來,做動作時臉上笑的好開心。有時做動作大家也會加入一些新想法,有句歌詞是「轉個圓圈走走,找到一個朋友,肩靠著肩呀,背靠著背呀,握握你的手…」孩子唱到背靠著背時,孩子就彼此翹著屁股碰一下,讓我們的互動更好玩,孩子也更盡興!當歌曲結束要回到位置上夾水果時,有的孩子準備拿碗,有的孩子在講話,我便開始唱著「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孩子聽見歌曲就將注意力轉到歌曲上,一起唱,而我邊唱也邊拿碗,同時等待還沒準備好的孩子;就這樣,使用歌唱將講話的孩子注意力轉回,也用歌唱讓孩子知道要做的事情。當孩子玩的聲音好大,聊天聊的好起勁時,我嘗試過,若我說著「安靜」,沒有人聽見我的聲音,但當我開口唱歌,就會有孩子轉過頭來和我一起唱。 

 

 

歌唱可以用在活動的開始、進行中或結束 

          歌唱好像魔法棒,輕輕一唱,便能夠吸引孩子,也能夠把我們的教室變成柔和與美好的空間。最重要的是,歌唱也拉近老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剛開學時,我對孩子來說是陌生的;我的帶領方式對舊生來說有許多跟喜兒的習慣不一樣、對新生來說我是一個不認識的大人,因此我把自己的名字唱進歌裡,我的名字叫做「怡珊」,小星星的歌是「一閃一閃 亮晶晶」,聽起來就像是「怡珊 怡珊 亮晶晶」,我和小孩說這是怡珊老師的歌,我是一閃一閃的怡珊老師!小孩笑了,就開始跟著一起唱。開學的第二週有位孩子問我:老師你為什麼都不生氣?我和孩子說我喜歡笑笑的唱歌和說話。這個問題也讓我發現,孩子在歌曲中是感到舒適而且愉快的,雖然期間我也曾用嚴肅的口氣對孩子說話,可是歌唱佔了大部分的比例,因此孩子仍舊感受到是歡樂的。原來歌唱也幫助拉近孩子與老師之間的距離。 

歌唱把幼兒與老師距離拉近,學習時幼兒很自然地聽從老師的指導         (黃廣祥攝) 

 

        與孩子歌唱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孩子注意力沒有被吸引過來的時候。如起床後喝水時,孩子光聊著天,沒有注意到要喝水;要準備裝點心,或是該收拾了,孩子卻繼續玩著。開始時,我會走到孩子面前一邊唱一邊做示範動作,但若孩子沒有動作時,我就會直接叫孩子做,而不再用歌唱這樣柔和的方式;被提醒的孩子也會警覺到老師已經不是溫柔的唱著歌了。雖然歌唱的方式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有效果,也有孩子會不在意、不理會,但歌唱帶來的溫暖氛圍與歡樂的感覺,在許多時候都可以讓大部分的孩子注意到老師,更可以讓彼此的相處是溫和的。 

因此,我提醒自己要繼續歌唱。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孩子做月餅

 

 文 / 陳佩君 

          攝影 / 陳佩君、方潔玫

 

 

  

  

 

編按:中秋節前老師教幼兒做糕餅,是喜兒的孩子用五感(眼耳口鼻手)體驗過傳統節日的主要活動。除了小、中班的幼兒做饅頭外(他們小肌肉還沒發展得很好),大班的孩子其手指靈活度夠,已能掌握揉、搓、捲、包、捏等精細動作,老師就教他們做蛋黃酥。今年,佩君老師在事前的暖身習作、把繁複的流程拆成兩天,這樣的細心安排讓孩子了解到每個步驟,當一個個金黃色的蛋黃酥從烤箱出來時,讚嘆之聲四起,展示在眾人眼前的月餅,很難想像竟是五、六歲的孩子所做的。 

 

 
  
中秋節,孩子直接就想到吃月餅、吃柚子、大家在一起烤肉。中秋吃月餅,你知道為什麼要吃月餅嗎?藉由繪本和孩子分享月餅的由來,並讓孩子品嚐月餅,初步瞭解月餅的製作過程。我問孩子們:「想自己做月餅嗎?」孩子興奮的回答:「要,我們要做很多個帶回家給爸爸媽媽吃。」接下來幾天,孩子每天都在期待做蛋黃酥的到來。
 

 

   

     在帶領孩子製作蛋黃酥前,為了讓整個製作流程順暢,除了要對流程充分了解外,流程簡化易操作更是主要課題之ㄧ。蛋黃酥製作過程繁複,且需用到許多不同的技巧,在做蛋黃酥的前兩天,我們先用黏土進行一連串的暖身活動,利用黏土進行搓、包、擀皮…等活動,讓孩子練習蛋黃酥製作時會用到的技巧,同時也讓孩子對蛋黃酥的製作流程有了初步的認識。 

  

為了讓孩子實際操作到每一個步驟,這次將蛋黃酥製做分為兩天進行。

 

 

第一天    紅豆沙包蛋黃 

 

 

  

 

       介紹材料:蛋黃。孩子好奇的圍著整盤蛋黃又看又聞,孩子們表示蛋黃臭臭的,我說:「我們來把蛋黃變香好不好?」 請孩子幫蛋黃噴上米酒,放入烤箱烘烤,烤箱打開的那一霎那,孩子露出驚訝的表情說:「哇!變得好香喔!」為了讓孩子較容易操作,在蛋黃冷卻後將蛋黃切成四等分備用。接著,先透過品嚐,讓孩子認識「紅豆沙」,孩子說:「甜甜的、軟軟的,有紅豆的味道,我有吃到紅豆耶!」再來大家輪流將紅豆沙過磅分小糰,並將紅豆沙糰搓圓備用。 

 

 

 老師示範:豆沙球搓圓、壓扁,中央放入一個四分之ㄧ的蛋黃包起。 

 

三分之二的孩子都能自行將蛋黃包在裡面,其他包不起來的孩子,只要告訴他們:蛋黃露出來的地方,把紅豆沙比較厚的地方推過去補洞。他們掌握到這個技巧後,也都能做得很好。 

  

  

  

 

第二天  油酥皮包紅豆沙球 

      認識製作蛋黃酥所需的材料:油皮(中筋麵粉、酥油、糖粉、溫水)和油酥(低筋麵粉、酥油)。首先進行秤重,將秤好重量的材料分別放進兩個鋼盆內,輪流請孩子拌勻,待油皮和油酥揉好後,進行分糰。 

 

  

  

在我示範油皮包油酥及擀油酥皮的方式後,孩子一拿到油皮和油酥便迫不及待照著示範的程序下去操作,油皮很柔軟又不沾手,很快就被孩子搓得圓滾滾的。接著,孩子壓扁油皮,將油酥包進裡面。蛋黃酥的皮好不好吃,擀皮的動作很重要,大部分的孩子因為有了先前擀黏土的經驗,所以操作起來顯得得心應手:孩子們輕輕握住擀麵棍兩端,一前一後仔細地將油酥皮均勻擀成牛舌狀,然後慢慢的從前端將油酥皮捲起,像捲蛋捲一樣;捲好後再換一個方向,重複壓扁、擀、捲起的動作,總共兩次。無論是在擀或捲的部份,孩子都做得非常好,手勁也都控制得很好。 

 

  

   

 

        擀好的油酥皮靜置10分鐘,進入最後的包工,同樣請孩子先看我示範再進行操作。孩子們非常期待與家人分享自己動手做的蛋黃酥,所以在整個示範過程中,孩子都非常專注在每一個步驟。實際操作時,孩子們遇到一個問題:無法判斷壓好油酥皮的大小。大家直問:「這樣夠大了嗎?」為了讓孩子透過實物去判斷與拿捏,我就以孩子的掌心做大小比對,請大家把油酥皮壓成約掌心大。油酥皮壓好後,孩子取一份包有蛋黃的豆沙球放在皮的正中央,小心翼翼的收緊,並向內收攏使成圓球狀。由於收口的部份難度較高,需要提醒孩子兩項要點: 

  

1.收口處要捏緊,不然烤的時候容易爆開。

2.油酥皮軟軟的很有彈性,豆沙露出來的地方,可以用手將油酥皮較厚的地方推過去填補。

  

  邊操作邊提醒孩子,孩子們的包工都很不錯,收口的地方都會記得捏緊;遇到豆沙露出來時,也都能做好填補的動作。有些先完成的孩子也熱心的當起小老師,主動協助需要幫忙的同學,大家一起合作完成。 

  

        做好的蛋黃酥整齊排放在烤盤上,輪流刷上蛋黃液,撒上黑芝麻,完成的那一霎那,孩子開心地問:「什麼時候烤好?」並和同學討論月餅要帶回家和誰分享。事後的收拾工作,大家分工進行,有人幫忙刷桌子,有人則幫忙收拾用具、掃地,很快便將教室恢復乾淨。放學時,孩子們開心的準備把蛋黃酥帶回去與家人分享,每個人都很小心的提著內有蛋黃酥的書包或餐帶,深怕一不小心就把辛苦做的蛋黃酥壓扁。 

  

 

 

孩子非常喜歡這次的蛋黃酥製作活動,從準備食材開始到製作、包裝、收拾幾乎都是他們一手包辦。作品的完成,除了讓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外,也讓孩子從中得到成就感與自信心,事後分工完成打掃與收拾,更讓孩子了解到做事有始有末。 

  

 

後記 

隔天到校,請孩子說出和家人分享月餅的經驗,暐捷:「我和爸爸、媽媽、妹妹一起吃,紅豆甜甜的。」妍柔:「我和哥哥早上吃,哥哥覺得我做得很好吃。」佳蓁:「我給爸爸媽媽吃,我吃一個,還有一半。」顗閎:「我還沒吃,明天才要和爸爸媽媽一起吃。」思佑:「我有五顆,我自己一個,其他的給阿嬤、姊姊、爸爸媽媽,還有一個要帶去給高雄的阿公阿嬤。」碩恆:「姊姊、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切小塊一起吃,吃起來甜甜的,蛋黃鹹鹹的。」宇澤:「我和爸爸媽媽、弟弟都有吃,甜甜的很好吃。」秉諺:「爸爸媽媽說很好吃,姑姑和婆婆也有吃,我吃一個,很好吃。」昱睿:「早上和姊姊一起吃,姊姊說很好吃。爸爸帶去公司吃。」柏勳:「我吃兩個,我覺得很好吃。」鈺涵:「我有留一個給爸爸,爸爸說很好吃。」恩碩:「我拿餐袋的時候慢慢的走,所以帶回家的蛋黃酥都沒有破掉喔!我留一個給爸爸吃,爸爸覺得有紅豆的味道。」亭文:「我請姐姐、阿伯、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吃。姊姊說很好吃,姊姊喜歡吃蛋黃。」子瑜:「爸爸回來的時候,我從書包拿出蛋黃酥,爸爸就嚇了一大跳,我覺得很好吃,弟弟也有吃。」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蝌蚪到青蛙

 ~大班的必修課~ 

 

    文  /   蘇美香

                          圖  /      美香、方潔玫

 

  

編按:在喜兒的孩子多少都有觀察或接觸生物的經驗,可能是院子裡蠕動的蛞蝓、毛蟲,或者野外攀爬的蜘蛛、蜥蜴;但是論及廣度與深度,則要算是大班的「養蝌蚪」課程了。從打撈、飼養到放生,期間讓幼兒近距離地觀察一個生命變態的歷程、以呵護的心情體會物種的特性,這種連結讓幼兒擁有與牠物共存的經驗,在日常生活裡也是一種包容與保育的態度。主題持續了兩個多月,它融合了閱讀、美勞、烹飪、律動、歌謠、體能等項目,在開放式教學的情況下,老師這篇細心的記錄呈現出幼兒自學動機的強烈、觀察的敏銳以及聯想的豐富。 

 


 

 

養蝌蚪是喜兒每年大班必有的課程也是每個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這個主題讓大班孩子感受到自己從即將畢業到進入小學,就像蝌蚪長大變成小青蛙的階段一樣。每年,孩子從一開始準備:擦洗容器、打撈蝌蚪、認識蝌蚪吃的食物,到飼養餵食、清理大便、做觀察記錄、幼蛙放生,以及其它跟青蛙相關的活動,孩子們都是充滿喜悅地積極參與;他們在認識蝌蚪成長的同時,也發揮了主動探索、負責、解決問題等能力。 

 

 

影響所及,、中班的孩子看到大班在餵養蝌蚪時,也常跑來好奇和期待地問:「牠們吃什麼?」「我想餵牠!」「牠長腳了嗎?」「我大班時可以養嗎?」 

    我已是第二年陪大班孩子養蝌蚪了,看著他們在飼養過程中從被動轉為主動、在觀察蝌蚪成長變化所產生的喜悅與成就感,我還是禁不住受到感染。不過,雖然孩子都有一樣的興趣與期待,但每年還是有不同的表現。 

 

                今年,從一開始討論青蛙、尋找飼養器具、到彼此分組、撈蝌蚪的方法,孩子就非常積極分享經驗: 

 

         「我在家有看過青蛙」、「我有聽過青蛙叫聲」、「稻田會有青蛙」

        「我們家有飼養缸,我會從家裏帶來。」「我們家沒有怎麼辦?」「沒有關係,我們家有兩個,一個給你。」我說:「在學校也可以找找看。」小朋友便拿之前的昆蟲飼養箱、圓型餅乾盒、小魚缸等來清洗。

        「我知道蝌蚪可用網子撈。」「湯匙也可以撈蝌蚪呵。」「我撈過,我們兩個一組輪流撈」...... 

 

 

 

在撈捕蝌蚪方面,經過幾次後他們便學會用手也可以撈到,甚至彼此討論運用大自然的素材:「我告訴你,用樹枝插竹葉,也可以撈。」沒撈到還會檢討說:「我知道,竹葉太軟了,要多加幾片就不會了」、「還有用這個已掀開一半的竹竿撈,它很像湯匙,就可以撈到。」 

 

 

 

他們也會思索和比較。在同一塊稻田去了兩次後,看到的不同情況,大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蝌蚪喜歡乾淨的地方。第一次有很多蝌蚪,稻田水很乾淨」、「第二次都沒有看到蝌蚪,可能是長大跳走了」、「蝌蚪流到大水溝摔死掉了,只有看到死的蝌蚪」、「應該有噴農藥,潔玫老師有撿到農藥袋」、「稻田和水溝都有黃黃的顏色像農藥,還有看到死去的魚骨頭」、「有農藥臭臭的味道」。 

 

 

                  

                剛開始飼養照顧時,不少孩子說:「吸大便的手好酸」、「好累,還要吸嗎?」「可以了嗎?」「我不知道要找誰幫忙」養出興趣後,有人就會搶著要幫忙:「他沒來,我幫他吸大便」、「我知道要怎麼換水,我幫你」、「我要請假你幫我吸大便好嗎?」「死掉了,要趕快換水,我幫你」

 

 

 

  第一次尋找蝌蚪吃的植物---龍葵時,孩子一直問:「這個是嗎?」後來只要到了野外,大家隨時隨地都會主動尋找:「你看這裏也有蘢葵,那裏也有龍葵」、「我先發現的」、「我們家那裏也有,我們有採來吃。」 

 

                 製作觀察成長紀錄圖時,剛開始只說:「我覺得蝌蚪長大,便便很多」、「牠們游來游去,在吃蘢葵」、「蝌蚪倒著吃蘢葵呢」,觀察幾次後,孩子們便越來越有興趣,尤其是發現蝌蚪特徵不同時,他們早上一看到我進校門,便興奮說:「我的有兩隻長出腳了,可能是斑腿樹蛙,腿上有斑點。」

            「有一隻牠的腿小小的,像小雨蛙。」 

 

           「有一隻有很長的腿,有點橘色像長腿赤蛙,咖啡色的像貢德氏赤蛙。」

          「我有一隻是虎皮蛙,書上圖有畫,下巴有黑點,身體是黑色,嘴巴變大。」

          「我有四隻躲在一個角落,牠的黏膜裏有看到禿禿的,腳快長出來了。」

          「我上次2隻長腳,今天有3隻長腳,我全部有5隻長了腳。」 

 

 

              「我現在看到有斑紋,上次看沒有;長腳的會用腳划水,有時會用尾巴。」甚至孩子會模仿蝌蚪或小青蛙的動作和表情說:「老師你看你看,牠是這樣的。」 

        上美勞課,紙青蛙摺完時,孩子竟主動建議:「我們來幫牠剪貼裝飾,畫造型」、「你們看,可以這樣玩:用食指彈、拳頭推進洞」、「用吹、壓跳、高處滑下等看誰的最遠。」 

 

                 

                到了肢體律動課,他們主動配合音樂的情境,自創出青蛙交配、產卵、變出蝌蚪、長成至青蛙等動作,甚至還延伸討論:彼此扮演不同的鳥、蛇、蟬等整體的生態,最後玩到可以依情境來給對方建議:「卵要慢慢的變蝌蚪,動作不要太快」、「蝌蚪要上、下游,嘴巴找東西」 

 

       

               唸歌謠課時,原來大家唸的大自然奏鳴曲〉:「誰來彈,誰來唱?蜻蜓彈,青蛙唱。誰來彈,誰來唱?溪蝦彈,蟋蟀唱。誰來彈,誰來唱?微風彈,蜜蜂唱。小河唱,大合唱,唱到樹葉都鼓掌。」有人就建議自製另一首類似的歌謠,大家庭共同創造了「飛魚彈,老鼠唱;蝴蝶彈,小鳥唱;兔子彈,鴨子唱;沙灘唱,大合唱,唱到個個都歡暢...」在這主題進行的過程,孩子每次周末後回來上學,彼此都會立即分享:

           「我星期日看到貢德氏赤蛙交配!」

          「我去玩有看到白頷氏赤蛙。」

          「我有看到頭很大的蝌蚪。」

          「我也有看到青蛙,但不知道是什麼青蛙,我可以叫給你聽 

 

                  最後,在這個單元結束前,我安排大家來一次討論與感受,每個孩子意猶未盡的說:

            「我以前沒有養過蝌蚪,也沒有看過、撈過蝌蚪,看到蝌蚪變小青蛙很有趣。」

           「我從來沒有看過長四隻腳、還有尾巴的蝌蚪;蝌蚪會倒著吃龍葵,很可愛。」

          「我學會換水、吸蝌蚪大便,我會畫蝌蚪成長圖、我認識龍葵了。」

 

       「照顧蝌蚪很辛苦,像媽媽照顧我一樣,很辛苦。」

             「我學到很多,蝌蚪可以吃龍葵、也可以吃魚飼料。」

           「我喜歡跳森林狂想曲,跳青蛙的動作很多,有動嘴巴、身體、還有很多我喜歡的其它動作。」

          「我的頭腦可以一直動、一直動,聽音樂還可以訓練我的聽力。」 

 

    

            「養蝌蚪」課程所帶來的各項活動,除了培養孩子們對大自然生態的認識和興趣外,最重要的,我看到孩子學習過程中因探索而有了發現的驚喜,提升了自信,進一步又激發起下一個探索;另外,今年我引導孩子有更多的自主學習,它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孩子透過自主性的親身體驗、同儕的討論後,他們得到的學習成果,遠勝於老師拿著既定的教材在課堂上單向地給孩子教學。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班的元宵節課程

 

/ 圖   鍾宇婷

         小班老師

 

編按: 喜兒重視傳統文化,任何的傳統節慶老師都會編入教案裡。以元宵節來說,我們透過遊戲、閱讀、畫圖、勞作、親子活動、烹飪等,讓幼兒五感(眼、耳、口、鼻、手)體驗節日的到來;以下是幼小班老師記錄了幼兒在元宵節期間的各項課程。

 

 

開學了我原本預期經過九天的年假孩子們可能會出現情緒不穩等情形待我去安撫,但出乎意料地,小朋友過完年「真的」都長大了一歲,不哭也不鬧的笑著跟媽媽道別,他們似乎很想念同學們,彼此吱吱喳喳地分享過年發生的事情,精神也相當好然後,我又開始擔心即將到來的元宵提燈活動的主角---燈籠的製作了,因為去年小幼班敲燈籠花了很多時間呢!我擔心若不能如期完成,該怎麼辦? 

 

從玩奶粉罐開始

 

在我加緊給孩子們剪裁燈籠畫圖的草稿紙時,他們竟開始在我旁邊玩起了「牛奶罐積木」,往上疊高的遊戲。當源秩發現自己無法再把牛奶罐往上疊時,他就去找世紘幫忙,因為他發現「世紘比較高」;廣祥叔叔在旁引導地問「如果還是不夠高,疊不到,該怎麼做?」孩子們二話不說,馬上搬來了椅子,開始分工合作:一人扶、一人疊然後,叔叔又提醒他們「牛奶罐倒了會砸到頭哦。」孩子們疊完即紛紛走避,結果真的有一個小朋友被倒塌的牛奶罐砸到;隨後,大多數孩子已站遠了,只剩于傑仍孤軍奮戰不懈繼續拿牛奶罐往上疊,教室裡此起彼落的鐵罐掉落聲夾雜著小朋友的尖叫聲這場亂劇因而結束了 

不過另一場「音樂會」又開始了,孩子們把牛奶罐當作樂器:有的有塑膠蓋、有些倒放的,拿著鼓棒,輪流的敲打著,並說:「嚇跑年獸,嚇跑年獸」其餘小朋友也拿著鐵蓋當鑼,配合敲奏著他們發現了不同罐子有不同的聲音,還會用不同鼓棒敲打不同的罐子,這種「大聲響,嚇年獸」的音樂會隨時都會在教室裡上演直到現在,雖然牛奶罐都被做成了燈籠,但他們仍愛拿鐵蓋搭配鼓、手搖鈴等樂器演出。 

 

 

閱讀、畫圖、釘敲 

在我們一起閱讀了繪本「森林裡的元宵節」,認識了每種動物運用自己身體上最厲害的地方製做燈籠之後,敲燈籠的活動即將開始我問小朋友要畫什麼在燈籠上? 沁慈先說:「我要畫小白兔」,雨璇接著也說:「我也要畫小白兔」源秩在我的鼓勵下,畫下過年時讓他印象深刻的「摩天輪」郁嘉更是興奮的說:「我要畫獅子、我要畫獅子」育丞笑著說:「我要畫舅舅和我,舅舅對我最好了」于傑未發言直接低頭畫準備敲燈籠時,我注意到世紘在紙上來回地塗鴉,我鼓勵世紘可以畫一個東西,燈籠放上蠟燭會有圖案出來唷,他表情凝重的坐著說:「我不會畫」,我繼續鼓勵他「你會畫圓圈呀,而且畫得很好!我可以畫三角形和正方形給你看」之後世紘自己畫上了一個大圈小圈及正方形

 

 

為了讓幼小班的孩子容易地固定鐵釘,老師會先幫他們在鐵罐上敲出小小的洞,再交由孩子自己嘗試用鐵槌釘;宣導了使用鐵槌和鐵釘的安全之後,每位小朋友就一手捏鐵釘、另一手握鐵槌,在鐵罐上搥出「叩、叩、叩」的聲音有些小朋友剛拿到鐵槌就說:「好重」,有些一敲就很上手,「叩、叩、叩」個不停;敲累的小朋友則放下鐵槌、鐵釘,全身放軟軟的說:「好累」。不一會,又繼續「叩、叩、叩」個不停,午餐時間到了,大家還是欲罷不能,不願意停止休息,直說:「要敲完」我說:「先休息吧,吃完午餐也可以敲啊」他們才肯停止動作

  

 

吃完午餐,隨即整理餐碗、桌子,刷完牙後,孩子們又問:「我可以敲燈籠嗎?」就這樣一整天的時間,幼小班的孩子竟然都完成了他們的燈籠隔天,思琦和丞竑回到學校,思琦主動問:「宇婷老師,我可以敲燈籠了嗎?」丞竑則在旁邊已準備好,一副隨時可以敲燈籠的樣子;他們兩人,昨天從設計到敲燈籠,其實只花了一上午的時間,但是到了下午,思琦仍說:「我要敲燈籠。」我回答:「你們真是厲害唷,半天就敲完燈籠了,還要敲? 都敲完了呀! 沒得敲了啦

 

測試芒火 

 

當我最後將蠟燭放入每個人的鐵罐,燈籠就宣告完成了。接著我用布、窗簾把教室弄得很暗,點起蠟燭,小朋友觀察著燭光,說:「老師,地板上有點、點耶!」接著小朋友伸出腳、手想去摸,但都摸不到! 孩子們先以三個燈籠輪流在教室提,後來覺得不過癮,於是繼續提到隔壁安親班去了值得一提的是:「幼小班」的小朋友竟能不需老師提醒下,自動輪流提燈籠,也很大方的願意借別人提。接近放學時間,教室不開燈會很暗,他們卻說:「老師,關燈好嗎?我想要提燈籠」我只好在關燈的情況下打掃教室,貼心的思琦特別過來問我:「要我用燈籠幫妳照嗎?


  
 

 

大家猜猜樂

 

玩猜燈謎前,我先帶小朋友玩一個遊戲,我桶子裡面放了東西反蓋,請小朋友猜猜看裡面有什麼?小朋友答「剪刀、筆」等教室裡的東西,一直得不到答案我問:「需要提示嗎?」他們似懂非懂的說好,我提示:「可以黏東西、剪貼或撕貼會用到的東西?罐子是綠色的,它不用的時候需要蓋蓋子」源秩反應很快說:「漿糊」。接著我又請他們閉上眼睛,我放進午餐時點的蠟燭台,他們猜幾個都錯之後,就有人問:「提示是什麼?」,我說:「午餐的時候會用的?一個桌子會放一個的」,這時發現所有的小朋友眼睛環視教室,源秩又說:「那個!電話旁邊的那個(燭台)」我問:「為什麼會是燭台呢?」小朋友們異口同聲的說:「因為那邊剩下一個」,換小朋友藏東西時,他們很怕會說出答案,只敢說:「錯」或「不對」,同學們要求提示時,卻不吭聲。午餐時間裡,小朋友繼續玩「猜猜看的遊戲」,他們把碗倒放,放進湯匙問同學說:「你猜裡面有什麼?」同學會配合著先猜錯,之後就說:「湯匙」,兩人就很開心的說:「答對了!」猜猜樂遊戲此後在班裡一直很盛行,輪到正式的猜燈謎,小朋友的反應更是快。,才說完題目馬上就能連結並說出答案。 

 

  

 

提燈活動前

 

孩子們非常期待陽光山林的提燈籠活動,每天我都會撥個時間與小朋友們討論:「爸爸或媽媽會陪我們晚上去陽光山林提燈籠,我們該注意哪些事情?」孩子們七嘴八舌的回答:「要注意安全、要牽緊()、跟好老師」我問:「因為是晚上,出門真的需要注意安全,天暗暗的要怎麼注意呢?」小朋友答:「牽緊爸爸或媽媽的手,不然會不見,就找不到人了!」我接著問:「但是去陽光山林要提燈籠,又要走很遠的路,累了的時候讓爸爸媽媽抱一下好嗎?」小朋友馬上答:「不行,要自己走」我說:「哇那你們一定非常的有力氣,可以自己走完那提燈籠手痠,讓爸爸媽媽拿一下好嗎?」小朋友們又說:「不行,自己做的燈籠要自己拿」我說:「我們要自己提燈籠,也要自己走路,我們會很累唷! 等下吃飯要吃多一點,睡覺也要睡久一點,你們才有力氣和精神去陽光山林提燈籠呀!」由於當天孩子們早上先去走了一趟晚上提燈的路線,午睡時真的比平常多了半小時以上,睡到快四點。

 

我們提燈去

 

提燈活動是在周六,早元宵節兩天舉行,當天晚上,小幼班的小朋友每個精神飽滿的走在隊伍最前面,昂首闊步的提著燈籠和牽著爸的手,一路上小嘴巴不停的嘰哩呱啦,世紘和我討論森林年獸的事;源秩不斷要求帶隊的潔玫老師走快一點;思琦和丞竑、育丞玩輪流背「走不動」的我;雨璇整路跟著我,我走快就跟著我走快,我走慢還會等我,不然就走回頭來找我,還向我說:「你看我穿好漂亮,幫我照像給媽媽看」丞竑媽媽說:「丞竑堅持要自己提燈籠,都不給我提耶!」途中遇到岔路潔玫老師問道:「你們要走平路呢?還是爬山呢?」思琦和我同時回答一個說要爬山、一個說要走平路,我堅持「走平路」,思琦也不甘示弱地說:「爬山」我想出一個解決的方法「猜拳-誰猜贏聽誰的」就這樣「剪刀石頭布」,結果老師竟然猜輸了!於是我們長長的路隊馬上左轉往上坡的路走去郁嘉腳程雖然比較慢,但她仍牽著爸爸的手慢慢的跟著隊伍走,一到湖濱公園就沒力氣的靠在爸爸身上,書亞一路精神很好的和爸媽跟著隊伍移動。

 

  

  

 

元宵節滾元宵

 

元宵節當天是個晴朗的好天氣,我們全園一起滾元宵,認識滾元宵所需的材料和用具後,在老師示範滾元宵時,小朋友發現竹篾飄下的糯米粉,直呼「雪、有雪」紛紛靠近摸,我們和中班的哥哥或姊姊一起用竹篾滾元宵,幼小班個個架式十足的「馬步」雙手拿著竹篾搖啊搖的將每顆元宵都滾得非常飽滿大顆,從一開始竹篾裡放2顆元宵,到最後放10顆元宵同時進行。郁嘉滾元宵的動作實在可愛,她不只手臂動,連腿、屁股像跳舞般搖擺著。等待中的孩子坐在椅子上:于傑和沁慈、思琦三人抱玩在一起;書亞和雨璇、皓宇玩起了牙醫看牙齒的遊戲;郁嘉則關心元宵的動態:「什麼時候可以吃?等一下做好嗎?我還要滾元宵,我還要弄」源秩和世紘、育丞三人也玩得不亦樂乎。下午點心時間,廚房阿姨煮好了熱騰騰的黑糖元宵,孩子們滾的元宵好大顆!一個碗只能裝兩顆。他們開心吃著自己搖的紅豆餡和眉豆餡元宵。

 

  

  

 

幸福體驗

 

每年的元宵節對小朋友和我來說,都有不同的體驗,去年我跟孩子首次一起敲鐵罐燈籠今年則第一次體驗滾元宵,沒想到小朋友們竟可以合力將元宵滾得又大又圓;尤其下午大家滿心期待的品嚐自己做的元宵,開心的從兩種口味中說出自己最喜歡哪一種

敲燈籠、猜燈謎、滾元宵和全校師生、家長一起散步在自然資源豐富的陽光山林中,對小朋友和我來說真是一種幸福的享受!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遇見喜兒17

文     /  秀麟老師

 

17歲就人類的成長發育來說正是精力旺盛,力求自主獨立的青少年時期,他可能叛逆,可能堅持己見,可能執著於夢想,心中沒有權威相關論述經過他認可的才是真理;他不怕改變,更有可能隨時改變只為達到期望的目標。

遇見喜兒

我畢業於輔仁大學家政系幼教組,20餘年長期從事幼教相關工作,曾任幼教老師、主任、所長、幼保科教師、幼教雜誌主編,也曾自創園所、企劃幼教電視節目等等。因為個人對開放式幼兒教育理念的執著,在少子化不景氣的激烈競爭下,我不忍看到荒腔走板的幼兒園所林立,只好暫時轉換跑道到安置機構工作;但心中念念不忘的還是鍾情的幼教工作。

一年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1111人力銀行上徵人的訊息:誠徵儲備園長。或許就是緣份吧!讓我這個向來對應徵儲備人才略有偏見的人,花了一些時間閱讀叔叔在求職網上留的喜兒簡介,並上網瀏覽喜兒教學文章及環境照片。瞬間,我被喜兒吸引,也喚回我對幼教的熱情:「這就是我一直尋找的理想幼教環境與想法啊!」顧不得它遠在楊梅,心存僥倖地想:或許儲備園長的工作地點未必在楊梅,機會是給懂得掌握的人,沒進一步瞭解,怎知有何可能性,先寄履歷再說!

去年農曆年前,正在機構值班的我接到潔玫老師的電話,她問我年初三是否可以面談?我當場同意並約好時間地點。還記得自己準備筆電跟歷年工作資料,在公館誠品三樓,一間略顯吵雜的簡餐飲料店接受叔叔跟潔玫老師的面談,從晚上730一直談到1030,才因為時間太晚了不得不結束。叔叔又邀我到楊梅參觀,也安排好過完年開始上班時找一天去。因為理念想法契合,參觀那天就談妥工作內容,正式以儲備園長的身份,兼職的方式參與喜兒的工作,先幫忙建立行政檔案、整理歷年教案,以及進班觀察給予老師協助與建議。

認識喜兒

第一天來喜兒就沒有任何陌生感,只是對環境不太熟悉,直覺就像回到小時候的童年時光一樣,鄉間的純樸生活。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裡的孩子,輕鬆自然不做作,可以很自在表現自己。還記得第一個對我產生好奇的就是佩璇,她笑笑地問我:「妳是什麼老師啊?」我答:「妳好,我是秀麟老師,妳叫什麼名字呢?」就這樣簡單親切的問候,逐步與每位孩子建立關係。印象第二深刻的是老師跟孩子互動的情景,早到的老師會帶著早餐跟著孩子在院子用餐、閒話家常;會和孩子一起玩遊戲追跑嘻笑;會即時滿足孩子需要,不管是要一張紙摺飛機還是幫忙整理物品。沒有老師的威嚴,反而比較像鄰家和善的大姊姊或叔叔、阿姨。

工作滿一個月時,我交了一篇心得報告,也和叔叔、潔玫老師討論。我說了自己對喜兒的感覺與喜愛,也依據過往的經驗提出一些想法與建議。可能是理念相投,在互動中建立彼此的信任,我得以持續在喜兒工作至今。目前,工作內容也愈來愈清晰辦理所內教師研習、與教師討論教案、進班協助觀察等教師輔導工作,這正是我最喜愛工作。

17歲的喜兒

這很有主見的17歲少年,其旺盛的生命力深深吸引、感動著我:因堅持給孩子最適當的教育而叛逆、堅持己見,不隨波逐流盲目追求;他們會勇敢跟理念不同的家長說:「喜兒可能不適合你。」因經營者的自信與耐力,而求真求實不斷追逐夢想;只要發現可能有助於喜兒進步的機會,都會邀請老師一同前往參與研習進修,一大清早就開車上台北也行。他們不厭其煩、不怕困難,當改則改,一直努力不懈地朝更好的目標邁進;辦活動總是忙到最後一刻,即使一個月前就開始籌劃,都是為了做到完美,給家長與孩子最適宜的體驗。近一年來,家長應該也有感受到喜兒的一些轉變,諸如:環境佈置以及報告格式的改變,這就是喜兒期待做得更好而保持蛻變的特質,正像成長中的少年。潛移默化中,也帶動老師、家長們一起投入與渴望學習、進步的心。

感謝叔叔、潔玫老師的信任與託付,感謝老師們的用心與配合,這點點滴滴不但造就喜兒的特色,更是讓我克服往返交通奔波、貢獻所學的力量。我相信,在大家的同心齊力下,喜兒一定能展現如17歲少年的旺盛生命力,繼續成長茁壯,服務更多幼兒及家庭!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車之旅」後記

 

/ 陳佩君

      中班老師

 

 

 

為期六週的主題「交通工具」課程,為了讓孩子更深入了解常見的交通工具,決定安排一趟公車之旅,帶孩子體驗坐公車的感覺。 

 

  

 

         11月17日上午九時,出發前再次討論搭公車應注意的事項,到了麥當勞對面等車,子瑜和思佑馬上問:「公車站牌在哪裡?」,很快就有孩子發現站牌的位置。介紹站牌後,孩子拿出20元銅板等車,不時聽到孩子說:「哇!是可樂的車子。」「這台大卡車有三個雨刷。」「是吊車耶!」孩子也不忘看看公車來了沒。 

 

 

 

公車來的霎那間,大家開心的猛揮手,大家馬上排隊輪流上車、投弊找座位,柏勳馬上抓住前座的手把,腳踩踏板,玩起開車的想像遊戲,碩恆、暐捷、思佑、子瑜也紛紛模仿;謹慎的姸柔、宇澤、佳蓁、亭文、昱睿、鈺涵則規矩地靠著椅背坐;鎧榆和顗閎則專注的看著窗外的風景。碩恆發現座位的前方有個掛勾,開心的把包包掛在勾勾上(回程時,大家也都學他把書包掛在上面)。子瑜則發現調整位子的按鈕。姸柔和宇澤在車上分享坐公車的經驗,妍柔說:「我有坐過公車去埔心牧場,我去過好幾次?」宇澤說:「我去過100次。」

 

 

快到達目的地時,老師問:「下車時要怎麼告訴司機叔叔呢?」大家紛紛抬起頭四處找尋線索,剛好有位客人按了下車鈕並亮起紅色的燈,鎧榆立刻說:「按上面紅色的鈕。」湖口老街到了,大家便排隊下車並和司機叔叔說謝謝、再見。

 

     

 

         來時陰天欲雨,進入老街,大家用手去觸摸磚塊搭建的舊房子,鎧榆說:「這個跟三隻小豬一樣耶!是用磚塊蓋房子。」沿途還看到紅色郵筒、古老的三輪車、老房子牆上刻有兔子、花、羊…等石雕圖騰。忽然毛毛雨飄了起來,孩子戴上帽子繼續向前行,最後到達天主教堂附近的坦克車展示區,孩子好奇的圍著坦克車看,鎧榆、佳蓁和暐捷大叫:「哇!坦克車好大喔!」暐捷滿臉疑問的問:「坦克車要怎麼上去?」老師說:「想想看呀!」暐捷到坦克車旁看了一下,回來說:「我知道了,可以從輪子爬上去呀!」孩子分別蹲在坦克車前端和尾端,互望著對面的人,大家都蠢蠢欲動,想要從下面的洞鑽過去對面,思佑終於忍不住鑽了過去,其他人看到立刻跟在後面,孩子一來一往鑽個不停和好奇地去摸坦克車的輪子。

  

 

         雨下得有點大,孩子穿上輕便雨衣前往舊鐵軌所在位置,有人說:「我要當豬鼻子自強號。」有人說:「我要當阿福號電聯車。」來來回回在鐵軌上穿梭,幻想自己是火車,開心地享受雨中開火車的樂趣,佳蓁還帶著全部的人玩蝙蝠遊戲,她教大家把雨衣的袖子拉長,把手藏在袖子內,擺動雨衣的袖子,在鐵軌上來回飛行。

 

 

 

         孩子最期待的野餐時間到了,佳蓁吃著她最愛的草莓土司和海苔。鎧榆一下就把御飯糰、麵包吃完。思佑:「好好吃喔!是我媽媽幫我做的花生土司。」顗閎認真的吃著阿嬤準備的炒飯。亭文大口大口咬著麵包。暐捷先把喜歡的克林姆麵包吃掉,再吃吐司。子瑜帶包肉鬆的御飯糰,直說:「我和宇澤一樣耶!」宇澤邊咬御飯糰邊說好吃。碩恆用力咬著蒜味法國土司。鈺涵認真的剝著橘子,很享受地把橘子吃掉。姸柔的餐盒堪稱是全班最營養的午餐,糙米飯糰、蒸的地瓜、秋葵,姸柔一打開便當,便開心的向顗閎介紹她的便當。柏勳認真吃著媽媽準備的水果和小饅頭。昱睿一下子就把丸子、豆沙包、叉燒包吃光,昱睿拿出一根香蕉問:「有沒有人要吃香蕉?」子瑜、柏勳、宇澤立刻跑了過去,昱睿說:「剪刀石頭布決定,給輸的人。」猜拳結果柏勳輸,由柏勳得到一半的香蕉。

   

         上車前,輪流到廟口旁的廁所上廁所,全部的人只有顗閎發現廁所前方遠處有一台坦克車,我問孩子:「你們今天總共看到幾台坦克車?」碩恆:「3台。」柏勳:「是2台。」子瑜:「不對,坐車的時候還有看到2台,總共是4台。(教堂附近、廁所旁各1)」車子很快就來了,有了先前的經驗,大家便快速的把書包掛在前方掛勾上,沿途繼續享受模仿開車的快感。

 

        翌日,孩子在教室畫「回顧畫」,和孩子討論搭車心得。

鎧榆:「爬坦克車很好玩,從下面爬,站起來有一點點會撞到上面。」

鈺涵:「坐車很好玩。」姸柔:「我有走鐵軌,我也變豬鼻子自強號。」

亭文:「走鐵軌很好玩。公車樓梯那邊有放行李的地方。」

佳蓁:「我和小朋友玩蝙蝠遊戲,我把兩支手的輕便雨衣拉出來,變成翅膀,小朋友也學我一起玩。」

子瑜:「在鐵軌那裏跑的時候會有風。坐公車我有看到房子、坦克車。」

柏勳:「我要回去的時候,公車椅子旁邊有一個把手,可以往後推(調後背的斜度)我有看到鐵軌,還有溜冰(地上濕濕滑滑的),我還鑽進坦克車,坦克車有大的、小的輪子,大的輪子好多個。」

昱睿:「我和顗閎在公車上玩躲貓貓,我坐在前面,他坐在後面。」

思佑:「我在牆壁上還有看到蒸氣火車的圖案。鐵軌很好玩,我變成豬鼻子自強號。」

宇澤:「坐公車的時候我投了兩個(十元),我有看到馬路。」

顗閎:「坐公車在上面開車,我在加速衝啊衝、碩恆踩煞車。

碩恆:「坐公車看到外面有好多樹、房子。有一小段鐵軌,可以在那邊走。」

暐捷:「坐公椅子很高,我在開車,看外面。」

 

孩子非常喜歡這次的公車行,起初我也很擔心天氣會影響他們的興緻和心情,但孩子們總能會找到遊戲的方法和樂趣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芒花開了!

 

攝影 /蘇美香、陳佩君、鍾宇婷等

 

 

 

 

編按:平常不起眼的芒草最近開始抽出了花穗,在平地、在高處,只要人跡較少的地方都可看到它們迎風佇立、點頭連連,花穗剛開始呈紫紅色,成熟時會一夕之間灰白了頭。喜兒的孩子依四時運行而學習,當然不會錯過「捻花惹草」的體驗。


大班

 

 


大班的孩子連續兩週的戶外教學都去看芒草:先是在園所鄰近公園區域,接著去陽光山林社區外的野地。

   

芒草易割手,老師事前會教幼兒直接用手拔芒花的技巧:先在花穗端找出葉面,然後把兩邊的葉面往下撕至枝結處即可折斷

 

   

帶回來的芒草,老師請孩子發揮創意和聯想,看看芒草可以做什麼,結果:有的要蓋三隻小豬的茅草屋、有的把花穗做卡片、有的覺得可以作夾子、有的認為能製成釣竿‧‧‧ 

 

中、小班

 

陽光山林外那塊野地的芒草,花高草長,對中、小班的幼兒而言,猶如一趟探險之旅

 

     


終點是途中一塊空曠泥地,孩子很快找到他們要玩的遊戲:或角色扮演、或玩家家酒,石頭、芒草、紅土就足以讓幼兒玩了很久

   


孩子在歸程仍意猶未盡,看到車子又開始玩起洗車遊戲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日登高

 

攝影 / 喜兒老師

 

 

 

編按:園方原在1015下午舉辦「秋日登高」的親子活動,家長也很捧場,攜家帶幼的,報名人數竟逾百人。為了使幼兒感受自己也是參與籌備活動的一分子,老師在當周更安排了烹飪課程,讓幼兒做包子饅頭作為當天活動充饑用。無奈天公不作美,當天中午就開始飄起霏霏細雨,到了下午一點半,細雨未歇,園方只好去電通知家長活動取消。但是,我們並沒有讓孩子失望,尤其孩子在班上做了風車,很期待在高處能體驗到風與風車之間的交流。在活動取消後第二周的戶外教學,老師依活動的原來規劃路線,給孩子來一趟登高之旅。

 

(一)  活動前的課程

 

烹飪課:「包子」、「饅頭」

 

各班的烹飪課都以做包子或饅頭為題,難易度則各有差別:小班只需搓麵糰、放葡萄乾,中班增加壓麵、捲麵步驟,大班則在老師指導下,從開始量麵粉到最後包餡都可自己完成

 

美勞課:「風車」

 

同樣的,各班在上的美勞課都是「風車」,但是小班只需在老師做的風車上塗上自己喜愛的顏色;中班孩子則在被固定的風車上敲打釘子,體驗力道的大小,以及黏貼色條為風車裝飾;大班則完全自己來:從鋸樹枝為棒,風車紙樣裁剪、美化到成品

 

(二) 戶外教學

 

在到達秀才觀光茶園往山上走之前,須要經過種稻、種果樹的幾戶人家,大班的孩子手腳靈活,老師讓他們順著田埂走

 

 

沿路上,孩子對動植物的生態有不少見聞與體驗

 

中、小班去的那一天,路上還碰到大班的家長,有的孩子很快就認出來;半小時的上山路程大家邊走邊玩,到了頂端沒有孩子喊累。

 

山上的風雖然狂吹著,孩子還是要先學習什麼角度才會讓風車迎風而動。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小學前的建言

 

文/方潔玫

 

 

親愛的家長:

 

        孩子即將從喜兒畢業,進入國小就讀,開始正式的學校生活,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在此我們提供家長一些建議:

 

1.     給孩子專用的書桌與學習區:有自己的桌椅、紙筆、書架、書、字典。

 

a. 讓孩子有每天固定時間在他自己書桌前,進行閱讀或相關的靜態活動。從一次十分鐘起,漸進至二十分鐘。

 

b. 完畢後,請孩子整理好,維護學習區的整潔。

 

2.     剛上學期間,請協同孩子學習依照課表、聯絡簿,每天自己整理書包,培養自己事自己做好的態度與習慣。

 

3.     請預先規劃孩子下課後的作息,譬如:先午休,再起床,點心(若有),完成家庭作業,再玩耍(如體能或戶外…等等)。從上學第一天就建立好習慣。

 

4.     請依照學校進度,陪孩子複習功課,了解孩子的理解力、困難處。喜兒畢業生雖然未正式學習注音,但入學後的十周學習時間,足以學會。請告知學校老師,自己的孩子並沒有在幼兒園階段熟習注音符號、數字,相信老師都很樂意對孩子從頭教起。前幾周孩子的熟悉度可能會顯得較差,但是越到後面越能全盤掌握,請給孩子鼓勵與肯定。

 

5.     請家長仍保持每日固定閱讀繪本或故事書給孩子的習慣,讓孩子保持對閱讀的喜愛與熱情。不要把閱讀變成試探孩子學習語文成效的工具(假如要加強孩子的語文練習,請用其他教材或途徑,且越簡短越好。)

 

6.     少讓孩子看電視、玩電腦(最好不要),多讓孩子從事體能與戶外活動,尤其是容易分心的孩子。

 

7.     給孩子做家事,教孩子做家事的步驟,除了可以分擔家務,此舉更能培養責任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能以物質或金錢作為回饋。

 

8.     請給孩子準備樣式單純的文具與鉛筆盒,以免讓孩子分心在花俏的圖案或功能上。並且註明姓名以免遺失。

 

9.     請仍使用三角鉛筆,讓孩子在寫字初期,容易掌握正確的握筆方式;良好的坐姿亦很重要(適當的桌椅高度、頭和課本間維持一隻手臂的距離、角度正視)。

 

10.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持續了解孩子鼓勵孩子。

 

        最後,感謝家長對喜兒的支持,歡迎您和孩子常回喜兒,或與我們分享孩子的學習與生活。                                             

 

                                                                                                            喜兒永美托兒所2011.7.23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樂在演出

~ 記幼幼班公演前後 ~

 

 

/ 鍾宇婷

      幼班老師

 

 

 

 

 

 

  五月底的跳舞課,我拉出長桌子預告:「不久會有畢業典禮,幼班有表演,需要上舞台跳舞,爸媽都可以來看。在表演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拿相機幫你們照相。」思琦說:「姑姑也會來!」源秩問:「什麼是畢業典禮!」我向大家解釋「畢業典禮就是會有很多人來看!如果在台上哭的話就會照到哭的臉,會不好看喔!如果黏著爸爸媽媽不願意上台跳舞,照相就照不到你們,很可惜唷!」聽我說完,思琦躍躍欲試的站起來說:「我要。」,開始兩人ㄧ組的在長桌子上跳舞,在音樂結束前我又說:「小朋友可以擺一個可愛的姿勢,不要動,爸爸媽媽到時候會拿相機幫你們照相。」世紘跳舞時,表情及肢體都表現得很好,音樂ㄧ結束,世紘馬上擺出第一個姿勢,我說:「好,換姿勢」,世紘先是手舉高,蹲低身體,接著擺出好多的姿勢。一起跳舞的丞竑也受到影響,開始不停的換姿勢;而平常源秩都會自己爬上桌子當作舞台來跳舞、唱歌,這次源秩先是拒絕了上台的邀請,但看過一組表演完,得到很多的掌聲,他就答應上台跳;當我說要下課時,源秩說:「再來一次。」

 

 

 

 

  從那天開始,源秩不時的問:「畢業典禮到了嗎?什麼時候?」六月中某一天上午,我向幼班預告:「我們要趕快吃水果喔! 因為等一下大班、中班、小班都會來我們教室跳舞,我們也要跳給他們看喔!」小朋友吃完水果還沒看見他們來,就問:「什麼時候要來跳舞啊?他們怎麼還沒來啊?」隨後預演開始,幼班是第一次站在好多人面前跳舞,他們不但沒有害怕,更是盡情地擺動著身體,並唱著客家民謠「天公落水」,也帶動了觀舞的小朋友跟著一起唱。過了幾天,學校搭了舞台及布棚,有一天下午我帶著小班及幼班上舞台,大家高興的踩在舞台板上,發出「碰」、「碰」、「碰」的聲音。下了舞台,源秩和思琦就會問:「什麼時候會再上去啊?」隔了二至三天,我帶幼班上舞台跳舞,他們仍是表現得很大方,在舞台上不膽怯的扭動身體,唱出歌詞。接連幾天,陸陸續續會有其他班級上台跳舞,他們只要聽到聲音,都會馬上跑出教室,倚著欄杆往下看是誰在表演,接著都會問我:「什麼時候換我們跳啊? 等他們跳完就換我們跳嗎?

 

 

 

 

  討論「天公落水」道具時,我向大家解釋「天公落水」的歌詞意思,思琦說:「那你要做雨傘給我們撐啊!」後來他們看到我裁紙,便問:「這要幹嘛?」我回答:「做雨傘的紙。」當他們選好自己想要的顏色,思琦和鈺涵向我說:「這是我的顏色!什麼時候要畫?」於是,我們隔天分成兩組:畫「坑水」和雨傘;畫完傘面的小朋友就會去畫「坑水」,畫完「坑水」的小朋友則等待畫傘面,世紘和思琦也貼心的在旁邊幫忙壓著紙,不被電扇吹走,我就說:「畫完「水坑」和雨傘的小朋友可以去休息一下,輪到的再過來!」丞竑和源秩更是不停的畫著「坑水」,鈺涵沒拿畫筆時,都會提醒我:「我也要畫!」大家專心地完成了傘面及「坑水」,也再一次問:「什麼時候畢業典禮啊?

 

 

 

 

  離畢業典禮越來越近,每天都會到舞台上練習,幼班的孩子每次上台,我感覺他們都有不同的體驗及驚奇。預演那天,幼班坐在最前面,他們專心地看各班表演,並有看到大班從舞台後方出來;當幼班上舞台後,看著我把椅子搬到後面去,源秩就說:「我要去後面躲起來!」接著大家都躲在後面了,直到要表演,才開心地走出來。隔天,我們要練習從後台下舞台,大家表演完,跟著我走到舞台後面,他們也依樣畫葫蘆的跟我一樣,彎下腰穿越欄杆,走下樓梯,又坐回座位繼續看表演。聽說世紘回到家也當起了主持人,學主持人的介紹「小眼睛專心看,小耳朵注意聽,小嘴巴不說話」。

 

 

 

 

  畢業典禮當天,思琦和源秩的媽媽到學校幫忙,鈺涵也熱情的邀請媽媽來看她表演。思琦和源秩知道媽媽來學校幫忙,思琦先是問我:「我的媽媽呢?」我答:「妳的媽媽在廚房幫阿姨的忙,妳的媽媽很會幫忙耶!」思琦看表演時問我:「我的媽媽在廚房幫阿姨的忙喔?」源秩則不時轉過身尋找媽媽。輪到幼班表演時,大家ㄧ字排開,源秩和思琦拿著麥克風,大聲的唱出天公落水,接著跳舞。表演完,他們被提醒要去喝水,完後就問:「我可以去坐了嗎?」便馬上奔跑到自己的位子坐好,繼續看表演。

 

 

 

 

        畢業典禮結束後,接下來的幾天還會聽到小朋友唱著表演時的歌,不論是中班、小班還是幼班的。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喜兒的畢業典禮,這也是我第一次從頭到尾帶幼班在畢業典禮演出。幼班的孩子不管是舊生還是新來的,都表現得很好!不需要我重覆的提醒該做什麼,他們都可以自己做好! 這讓我輕鬆不少,新來的雨璇和世紘也出乎意料地表現得很棒:先是敢在大家的面前跳舞,進而上舞台跳給更多人看,一點都不怯場。典禮當天,廣祥叔叔訝異地跟我說:「幼班孩子竟能安靜地坐著看那麼久!?」我回答:「也許他們很喜歡表演,也很喜歡看表演。」稍後,還有人跟我說:「幼班好乖,都沒有離開過位子。」我回應:「我沒有叫他們不要離開位子,他們真的喜歡表演!也很喜歡看表演!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龍舟去

~中、大班戶外教學紀要~

 

/ 龔其恬

     中 班 老師

 

 

編按:本文刊出時,其恬老師因個人生涯規劃已於月初離職。我們謝謝她兩年來陪伴喜兒的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在此也衷心祝福她在新的行業中發光發熱。

 

 

6月1日星期三,是我第二年帶小朋友去龍潭大池看划龍舟,雖然家就住在龍潭,但以往卻未曾好好地觀察有關划龍舟一事。所以我也從來不知道原來龍舟前面有輪胎、後面有掌舵

 

        如去年一樣,到了龍潭大池之後,小朋友們就開始用眼睛巡視龍舟在那裡,老師們帶大家一起走到龍舟交替之處,探個究竟。孩子們的觀察有時候比大人來得仔細,我被孩子們專注的眼神吸引;在辰煜旁邊坐下,辰煜看到龍舟緩緩駛過來,問我:「老師,為什麼龍船前面有一個輪胎?」我叫他猜猜看,後來才向辰煜解釋:「因為船停下來有時會碰到岸邊,如果加一個輪胎,就會彈回去,龍船才不會壞掉。」辰煜恍然大悟地點點頭,繼續觀察。

 

         接著,有一群剛划完龍舟的大哥哥們走來,每人手上都拿著一塊灰色大海棉,我們問他:「海綿是用來做什麼的?」他們解釋:「因為划船的時候我們都要跪著,海綿墊在下面才不會痛。」思妤指著其中一條龍船說:「其恬老師,那條船的海綿是黃色的耶!」訢綦看到有人的海綿掉到大池裡,激動地大叫:「哇~他的海綿掉下去了,怎麼辦?」之後,便開啟了孩子們觀察的另一個元素及話題。除了觀察船上的海綿之外,他們還很注意船槳和龍船,有人在草叢裡發現一根斷掉的槳,有人看到龍頭上面綁著的號碼說:「我覺得龍頭好像戴了一個口罩。」一直到我們離開觀察台,都還可以聽見孩子們熱烈的討論。

 

  隨後,我們步行到走吊橋的地方,這也是孩子們又期待又害怕的地方,有的孩子走吊橋的經驗豐富,已經身經百戰,他們一上去就興奮地東跳西跳;有的孩子膽怯不前,嘴巴嚷嚷著害怕。歆翎和亭云早在上橋前就約定好:「等一下我們要手牽手一起走。」而大班的珮潔則從頭到尾都緊抓著我的手不放,並不斷唸著:「好可怕啊,我們什麼時候要回去到底要看到什麼時候

 

        接下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有的小朋友緊抓護網、有的靠在繩索上、有的趴在地上全都是為了觀察正在划行的龍舟有孩子發現:「從腳底下可以看到龍舟經過耶!」樊承和辰煜就一直往地板的縫縫看,恭宇還和經過龍舟上的指揮打招呼,在龍舟裏的大哥哥、大姊姊也笑眯瞇往橋上大力揮手,畫面真是有趣!

 

        這一次去參觀,比較可惜的是沒有摸到龍舟和船槳,但看到很多隊伍都在練習,也知道了更多去年沒有觀察到的事情;除了看龍舟,我們也餵到了鴨子以及在遊樂設施區域玩耍。大家都很開心且滿足,充實地結束了這次的戶外教學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賞油桐花

 

文/圖 方潔玫、黃廣祥

 

 

 

  每年四月底,老師當周的戶外教學都會安排孩子去撿油桐花。今年因為氣候乍暖還寒,五月初楊梅的油桐樹才開始落花;這次剛好碰上喜兒一年一度的親職周,我們便邀請當天來的家長一起去賞油桐花。賞花地點是在陽光山林的烤肉區附近,那兒樹木扶疏、生物多樣性;幼兒在撿花之餘,有時跑出來的蟲蟻蛙鳥也都引起好奇的他們一陣關注。

 

 

    我們剛到油桐樹下時,提醒孩子先要蹲下來觀賞,再來才是沿著花堆的邊緣撿花,而不是直接踩進桐花堆裏。這樣的程序讓幼兒有機會先專注在對花的觀察,隨後才開始注意尋找完好的落花;他們更高興的是在蹲著撿拾時,一邊看見桐花如螺旋般冉冉落下,一邊歡呼「新鮮的!」有的幼兒則高舉著手中的袋子對著落花趨前接住。

 

 

    今年我們特地準備了適合穿串桐花的線材,有了這樣的道具,幼兒立刻就能將撿起的桐花串成花環,而且不論幼兒是大是小、是男是女,串花環時都展現高度的專注力。部分幼、小班孩子一開始掌握不到串花的技巧,但經老師引導,很快就學會了;中、大班的孩子則是展現了靈活的手藝與持續力,串得又快又多:每個幼兒最後都能依自己意願完成或長或短的花環,戴在頭上或繫在手上。參與的媽媽不但幫自己的孩子打扮,也熱情協助任何趨前求助的孩子,最後的場景是:花美人也美。

 

 

    有些沒媽媽陪著來的孩子,一邊串一邊掛念著:這花要送給媽媽。到了放學媽媽來接,果真有孩子還記得這回事,快快獻上花環。雖然桐花耐不住一個上午早就枯萎,但媽媽仍欣然接受。

 

 

  未來幼稚園及托兒所整合後,教育部將「美感」列入教保課程裡六大領域之一,足見美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對於學齡前的幼兒,美感的課程其實就存於自然與生活之中,大自然裏豐沛的生態、景觀、色彩、材質、氣味...就是最原始對美的體驗源頭。只要我們停下腳步,就可以和孩子欣賞天邊的一抹夕陽、觸摸路邊一塊石頭的紋理、觀察葉面上毛毛蟲的蠕動前進...當然,在花季來臨時與孩子一起拈花惹草,更是美不勝收!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教育‧體驗學習

 

/ 方潔玫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

             視聽教育碩士

 

 

編按:喜兒的學齡前教育其實是成人跟孩子一起認真生活的過程:傾聽幼兒言語、重視幼兒學習過程的對話與回饋,讓幼兒自由選擇遊戲活動、品嚐多元飲食,以及遵循安全規範與秩序、生活規律與自理等。以下是創辦人對喜兒的主要活動與教學作進一步詮釋,也同時說明了幼兒在喜兒生活與學習當中,所能獲得的能力與效益。

 

 

                 幼兒在學習及生活方面,除了身處的環境所帶來的刺激外,與他密切相關的是人:照顧他的成人及他的玩伴,而在幼兒園裡就是老師和同學。幼兒和老師、同儕之間的互動,每一方的言行與想法都帶動了某種刺激與啟發元素,在幼兒每天的學習生活裡不斷地交流,從而構成了幼兒成長與學習的經驗網絡。

 

 

喜兒的學齡前教育是希望提供適當的環境與學習內容,供幼兒健康地成長與發展,其中包括充足的自然與體能活動、和同儕充分的自由遊戲、規律的作息、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及遵守與他人共處的規範。

 

 

 

自然探索

       

              喜兒成立至今,只要天候許可,每周老師都會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的綠地或稻田散步。走在樹林、草地、斜坡、田邊小徑時,孩子們放輕鬆、笑盈盈的臉,讓我想到論語中孔子的弟子曾皙向老師吐露的志願:「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我想能跟孩子邊散步邊聊天,孩子們自在地唱起歌來,或是在草地上打滾、在斜坡爬上衝下,即是人生一大快慰之事。而幼兒能去散步,情緒大多處於愉悅和開朗的狀態,因為戶外活動提供了更多自由的行走、跑跳、攀爬的機會。

 

 

        在自然活動中,老師把自己對自然所知道的、所感受到的和孩子分享,也陪伴孩子在自然中探索,提供支持和協助。一年四季各個節氣,社區附近的植被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色彩、氣味和造型的感官體驗;而草叢、樹木、池塘、水溝、山泉邊、天空中,也總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這些都是吸引孩子目光和好奇心的來源。孩子能在自然中好奇地探索、自在地遊戲,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喜兒希望培養孩子在自然中活動的耐力和體力,還有對自然事物的觀察力與美的感受力。

 

 

 

生活自理與角落活動  

 

幼兒需要很多成人的照護,但是在照顧幼兒的過程中,老師其實必須非常細心地保留那些已經可以讓幼兒學習自己做的工作,協助他們自己完成,逐漸培養出他們料理自己日常生活的獨立性。這類工作包括穿脫衣服鞋襪、飲水、用餐、如廁、收拾物品、使用抹布擦拭等。幼兒也需要成人提供他們適當的正餐與點心,引導他們接觸多元化的食物,拓展味蕾、培養咀嚼能力及不挑食的良好進食習慣。

 

 

        幼兒也需要獲得很多和同儕相處的機會(一起遊戲、說話、閱讀和生活);不只是因為幼兒喜歡同伴的關係,更是因為幼兒在語言、社會、認知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透過與同儕的互動過程,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譬如,幼兒必須透過實際與同儕互動的經驗,才能逐步地學習如何與他人和平共處。

 

 

        因此喜兒每天提供幼兒足夠的自主遊戲時間(角落時間),並且儘量減少對角落活動的限制,譬如所有的角落都是開放、角落人數不設限。希望幼兒能從每日自己所選擇遊戲的項目,逐漸發展其自主性。幼兒可依照他當時的意願,選擇偏向靜態的美勞活動、或建構性質的組合積木的活動、比較需要人際交涉的扮家家酒活動、或須要遵守明確規則的益智遊戲。即便幼兒選擇看似靜態的閱讀圖畫書,也有可能是單獨閱讀、雙人或三人共讀及對話,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完全是看幼兒當天彼此之間的互動發展,與彼此的接受度而定。幼兒也可以隨自己能力的發展,選擇是要自己啟動一個遊戲,吸引同學加入?還是選擇加入同學的遊戲,過程多元,有時還會每天上演「連續劇」,老師在這段時間負責觀察和記錄幼兒的行為與對話,並且提供幼兒需要的協助(器材、引導、調解衝突與糾紛)。

 

 

        當角落時間結束,幼兒要負責收拾他玩過的玩具,將物件歸位,這是幼兒學習負責任的最佳機會。幼兒使用玩具的多樣性與複雜度,端賴他是否能在短時間內獨力收好這項玩具而定。而一雙能玩玩具的手,表示他也能自己用湯匙吃飯、點心,不需假手他人。

 

 

 

多元教學 

 

喜兒不用坊間的教材,由老師依班上孩子的年齡、需要來設計課程;在兼顧眼(看)、耳(聽)、口(嚐)、鼻(聞)、手(觸)五官的體驗下,課程內容著重在與生活、環境、節令有關。每天上午有一小時的多元教學,題目和草案由老師老先訂,和孩子討論後再加入孩子意見,幼兒除了有情緒或適應的問題外,都要參與。

 

 

教學內容是針對特定的生活主題,設計了動態與靜態的一到三個活動穿插來進行。譬如「月亮」的單元,會有和月亮相關的圖畫書活動,全班一起讀「月亮,你好嗎?」幼兒先看圖畫,然後舉手發表自己所見,或詮釋的圖畫中的情境:看過圖畫之後,再由老師敘述書中的文字。接著,進行圓形的聯想活動,幼兒在教室裡找一找圓形的物品,並且加以介紹。 一個題目可能進行到三、四周;也可能只有一周,看它的發展性而定(老師和幼兒互動後)。每周安排有韻文、兒歌唱遊、韻律、體能、美勞、繪本故事、散步等。課程中會安排烹飪或戲劇活動,譬如在「月亮」的烹飪活動設計,依年齡與其能力而定,小班幼兒進行調拌金桔、柚子茶,中班則在做饅頭,而大班就更進一步地製作蛋黃酥。

 

 

        老師自己曾經體驗過的美好事物,也可以轉換為課程,用孩子的角度與容易理解的說法跟孩子們分享。譬如一條綠蔭小徑、老鷹奇特的呼叫聲、美麗的花樹、好玩的果子、可愛的毛蟲、一首輕快悅耳的音樂、一個有趣的舞步、一道特別節日吃的菜、一個季節的果醬、一本好看的圖畫書、一首有趣好聽的韻文等等。

 

 

                 老師在上課或與幼兒相處的時候,須要關照幼兒目前的狀況與發展,給他協助與指引,促使幼兒進行的活動能成功,從而幼兒對自己產生信心與成就感,以後還會有這樣做的意願。 

 

 

                 老師有很多時候須要引導幼兒說話、聽他講話、和他對話。一種是在上課進行討論時,老師引導幼兒學習整理自己的經驗、感覺與意見。另一種是在幼兒情緒不穩的時候,老師也須要引導幼兒面對自己的困難,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降低自己的焦慮,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管理

 

                 喜兒很重視幼兒情緒的發展,幼兒來到幼兒園之後,首先要能和老師發展出互相信賴的安全感,讓幼兒知道在這裡有老師能幫助他。 

 

 

       接下來,就是幼兒園內的活動與作息安排是否適合幼兒,是否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與步調,這些都會影響幼兒的情緒。其次,幼兒園中團體生活常規的訂定與執行,是否能讓幼兒充分理解並且遵守,也會影響他的情緒。如果常規簡明易懂,符合幼兒的需要,能公平地執行,幼兒會覺得有安全感,逐漸減少哭鬧的機會。最後,隨著幼兒進入中、大班,他是否能被同儕接納,交到朋友,這些因素更是會影響幼兒的情緒。這些幼兒在不同發展階段面臨到的問題,都須要被細心的老師發現,並且能受到妥善的處理,才能引導幼兒培養穩定的情緒、自信心,同時發展他的社會能力:能自處也能與人和諧共處。 

 

 

 

                 當幼兒情緒穩定的時候,他大多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也就是他會對於在他面前的事物感到好奇、有興趣嘗試、有信心參與,也有專注力。因此,只要能注意影響幼兒情緒的因素,與幼兒維持良好的溝通,其實就能提昇幼兒的學習能力,讓他成為非常主動的學習者。 

 

 

         如果在學齡前,幼兒的情緒是經常保持在穩定、開朗與活潑的狀態下,他也將帶著穩定的人格特質進入小學;他自遊戲活動中習得的思考、協調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支持他從事正式的學科學習活動,包括初期的符號(注音、數字、文字)學習與數學推理的學習。喜兒的幼兒有豐富多元的生活經驗,當他進行小學的語文學習時,這些生活經驗提供了豐富比對與理解的知識索引,對孩子記憶抽象的文字與符號都有很大的幫助。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農曆新年

 

攝影 / 喜兒老師

 

 

 

編按:農曆新年在成人的腦海裡,過年的感覺似乎總是不如往昔,尤其是和兒時的回憶相比。主要原因在於我們孩提時,就年復一年地跟這個節慶有很強的體驗與感受,它無形中深化了我們對兒時過年的懷念。因此,我們了解幼兒對民俗節日連結的重要性,在喜兒,每年的一月到二月,大部份的的教學主題都跟農曆新年有關,今年安排的戶外教學包括上超市、傳統市場辦年貨,到鎮上書局買紅紙、紅包;室內課程則有認識年菜、製作舞獅頭、寫春聯、做發糕‧‧‧老師以年級高低予以不同程度的體驗與學習,讓孩子感受年節氣氛的到來。以下是各班的圖片集錦。

 

 

 

 

由於超市有很好的分類及展示方式,孩子很快就找到他們想看的年貨

 

 

 

 

 

 

熱鬧的傳統市場攤位擺設著各式各樣魚肉蔬果讓孩子目不暇接

 

 

 

 

 

熱心的書店老闆替孩子解說過年的吉祥飾物

 

 

 

 

先由老師講解年菜蔬果的象徵意義,接下來讓幼兒有觸摸、嗅聞及品嚐的體驗與感受

 

 

 

 

 

喜兒歡迎並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孩子的新年課程---製作發糕

 

 

 

 

 

大班的孩子已可拿著毛筆描寫簡單字樣的春聯,幼小班則重在剪貼塗鴉

 

 

 

 

到鎮上的三元宮看完門神後,老師讓孩子畫出心目中的門神,而中班的門神是由團體合作繪製而成

 

 

 

 

 

 

先要孩子操弄、玩耍舞獅,讓他們有實際的體驗

 

 

 

 

 

 

再來引導孩子製作他們心目中的舞獅頭

 

 

 

 

各班再以他們自製的舞獅頭來玩遊戲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班課程裡的「幼小銜接」

/ 劉懿倩

          大班老師

 

 

編按:喜兒摒棄死背強記,因此形式上的背數表、練注音不會出現在幼兒的學習上,但是我們也沒有忽略大班孩子的「幼小銜接」,在大班的上學期起,老師會透過漸進式的各類學習項目,讓孩子把「幼小銜接」的基礎逐步建立起來。在1/16的家長會中,大班的懿倩老師向家長說明上學期的教學重點與效果。

 

 

               喜兒開放式教學從不做形式上的讀寫算,但是在大班上學期的課程規劃中,有些內容是蘊含了幼小銜接的效益;我們安排了一些方法、程序以及益智遊戲及學習主題,讓孩子藉此學習握筆姿勢與書寫習慣,再來就是數理及時間概念。玆舉各月份重點項目如下:

 

九月份

手眼協調

           每天早上,孩子們透過遊戲如穿線板、串珠、夾豆子和拍球等活動來增進肌肉的協調和手腕的力量。孩子在大班以前,畫圖一般都是用蠟筆,以增加他們手腕的力量。這學期初,孩子啟用學齡前專用的三角鉛筆,他們以畫圖或描嵌型版的輪廓來熟悉握筆的動作及感覺,培養正確的書寫姿勢與習慣;接下來才是進行阿拉伯數字的描寫。

 

               當我們正式教孩子寫數字時,大家的心情是既興奮又期待的,雖然有的孩子會反應:「我已經會用鉛筆寫字了!」不過,他們的握筆和坐姿都需要調整。在他們初執筆的這個階段,其實需要隨時注意他們握筆的方式與坐姿;譬如:在練習握筆時,有些孩子的手指總是無法正確收攏,我們就讓他握筆的時候,在手掌心同時握住一元硬幣,這樣他就能正確的握筆了。

 

            練習數字描寫時,我們常發現孩子會將數字左右寫相反,這是普遍的現象,家長其實不用太過擔憂,只要持續練習描寫並加以提示,慢慢的就能改過來。除了描寫數字本以外,孩子們也透過觀察月曆、記錄自己的體溫和氣溫,來逐漸增加對數字圖像的瞭解與記憶。

 

十月份

生態觀察

 

 

        秋天的喜兒園內,引蝶植物「馬利筋」的葉子,已靜悄悄地被樺斑蝶貼上它的卵。沒多久,幼蟲就佔據了葉子各個角落。毛毛蟲被小朋友發現以後,全園的孩子和老師們都被吸引過來,每個人都努力的在枝葉裡搜尋哪裡還藏著一隻毛毛蟲。「叔叔」將幼蟲連同「馬利筋」的枝葉一起移入觀察箱內,讓孩子可以清楚的觀看幼蟲變化。大班就針對樺斑蝶的生態做了一整個月的觀察與記錄。

 

 

        孩子們親自製作一份觀察紀錄表,每天細心觀察樺斑蝶幼蟲的成長變化,他們在紀錄表內畫上幼蟲每天的生態,有些孩子會畫出幼蟲正在吃葉子,或幼蟲結成蛹的樣子;更細心的孩子還會記錄幼蟲結蛹的位置:有些在葉子後面、有些在觀察箱的角落、還有一些幼蟲已經爬出來在室內其它角落結蛹,如在書本下、窗戶上。

 

 

        在觀察的過程中,孩子們常常會提出疑問,有些孩子會好奇的問:「為什麼毛毛蟲不動了?也不吃葉子了?」觀察幾天後,孩子們又發現了幼蟲新的變化,他們提問:「毛毛蟲的身體捲起來了,是不是死掉了?」孩子們每天都有新發現,他們總是在進入校園後,便迫不及待的尋找幼蟲的蹤跡。幼蟲陸續結蛹、羽化成蝶,我們就讓孩子將樺斑蝶放飛,回歸大自然的懷抱。

 

 

         這些體驗與認知,孩子除了用眼睛觀察毛蟲的生態,也運用紙筆來記錄毛蟲的變化,在整個結蛹、羽化的過程,孩子們更接觸到數字(1、2、3…)與時間的概念。

 

 

十一月份

 

1.「連方塊」

在點與點之間連線,誰先連成一個方塊就得分。遊戲進行前,孩子們必須訂定並遵守遊戲規則,老師會問:「要從誰先開始呢?」孩子提議:「用輪流的」也有人說:「猜拳好了!」孩子們互相討論並決定要如何進行遊戲,這樣的團體遊戲達到了溝通與協調的作用。


 

         遊戲過程中,我們看到幼兒在互動中的人際關係與思考能力的發展,有些孩子會相互詢問、提醒:「下一個換誰了?我是第幾個?」有些孩子會將順序記起來並告知同伴;遊戲中有些孩子會思考如何得到更多方塊,像舶顥會觀察別人連線的路徑,並讓自己得到更多方塊。而招瑾則因為得不到方塊而沮喪,舶顥發現後便指導他:「沒關係,我跟你說,我連好線後,輪到你的時候,你就接著連我的線,這樣你就會得到方塊了。」招瑾也細心的觀察舶顥的路線,接著自己也抓到訣竅,讓自己也得到更多方塊。連方塊不但讓孩子們思考問題、面對輸贏,更學習到點、線、區塊等概念。

 

2.「跳房子」

跳房子的遊戲一方面促進孩子大肌肉的協調與身體的平衡,另方面孩子學習到數字排列、空間大小和距離遠近,還有彌足珍貴的相互激勵與自信。

        有了連方塊遊戲的經驗,孩子們已會主動訂定遊戲規則:有孩子說:「腳碰到地板就要重來。」也有人問:「可不可以換腳跳?」大家將問題提出來討論後,便決定了跳格子的規則是雙腳不可碰地,但是可以換腳跳。瀚澤提議:「大家猜拳來決定誰先」孩子們都很同意,猜拳的同時,瀚澤也替大家將順序安排好:「李招瑾贏了,是第一個,其他人還要再猜一次……」跳房子的遊戲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在遊戲過程中,有些孩子對自己很有信心,像是瀚澤總是可以將石頭對準丟進數字格,單腳跳格子對他來說一點都不是難事。招瑾雖然個子小,但是跳格子也很靈活,他專注的看著格子和路徑一步一步的向前跳進,雙腳有時互換來跳格子。但是,心俞對自己就比較沒有信心,她小心翼翼的丟了石頭後說:「我這麼小,力氣又不夠,我一定跳不過的。」舶顥聽了便鼓勵他說:「不要怕,多練習幾次就好了,妳可以看著我們怎麼跳。」予芊也在一旁鼓勵:「心俞加油!」心俞露出開心的笑容,似乎有了勇氣,剛開始時,她會不小心雙腳碰地,招瑾建議:「妳可以像我一樣,兩隻腳交換跳,這樣就可以啦!」心俞聽了大家的話後,在不斷地嘗試當中掌握到平衡感,建立起信心。

 

十二月份

月曆製作

 

 

               每個孩子自行設計一月到十二月的主題,有些孩子畫恐龍、飛機,有些孩子畫和家人相處或跟同伴遊戲。在每一頁作品中,孩子口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老師則將這些記錄下來。

 

               予芊的題材是和家人一同出遊的情境:她畫出自己和家人在海邊撿貝殼,予芊形容海邊撿來的貝殼聞起來有海水的味道,放在耳邊仔細聽會有風的聲音。招瑾畫的是最喜歡的動物恐龍,他敘述恐龍的脖子很長,可以吃到樹上最高的葉子。瀚澤畫的則是最酷的機器人;尤其從瀚澤的圖畫來看,有很大的變化與進展,他早期的作品都只是簡單的線條,顏色也很單一,現在線條及顏色都豐富多了。另外瀚澤最明顯的改變是小肌肉的進步,他的腕力增強了許多。

 

 

        月曆製作完成後,孩子將班上同學的生日記錄在不同的月份裡;當談到誰的生日時,大家會先找月份、再找日子,還會對照星期幾。有些孩子會說:「我的生日是822日 ,是星期日喔!」每天,孩子會在月曆上把消逝的日子劃掉,知悉日期是依順序遞減或增進,他們從中理解時間的過去與未來,進而學習到數字與日期的連結。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單元教學

看中班孩子的成長

 

/ 龔其恬

       中班老師

 

編按: 在期末家長會(1/16),中班的其恬老師以學期裡的其中一個教學主題來說明孩子的學習經驗與成長,透過不同的課程項目讓孩子參與,大家在互動和體驗的過程中不斷地與生活作連結、調適自我,以下是其恬老師向家長報告的摘要。

 

一、   發展動機

 

之前在帶中小班時,有一次見到孩子從門口排了七、八張椅子,玩起搭火車的遊戲,他們自己拿了白紙,在上面蓋印章,當起車長,並利用打洞器和真實生活中的剪票動作聯結。換教室之後,之前的小班已經升上中班,我又見到類似的遊戲產生,這次是孩子們主動將我擺在牆邊多餘的椅子,當成一列火車。有的當車長,有的坐在後面,為此我設計了輪子的主題。 在「滾動的輪子」課程中,戶外活動安排了「參觀自行車店」與「埔心車站搭火車」,孩子們都很喜歡,我也在這樣的活動中,與孩子們一同享受這其中的趣味與收穫。

 

 

二、    教學重點

以下是此主題的重點教學內容,分別是角落、繪本、戶外、美術、音樂:

 

    (1) 角落

搭火車(排椅子、上下車)

              剛換教室時,搭火車是他們第一個產生的自發性聯合遊戲,幼兒利用牆邊的一排椅子搭火車,有人當車長,有人當乘客,彼此之間沒有明顯的絕對關係,也沒有太多的互動、交流與意見分享。

 

進行教學後,孩子們有了更多遊戲的想法與材料,開始主動自己安排 帶位與設定角色。

 

    (2) 繪本

‧「第一次坐火車」

              在去埔心火車站之前,介紹「第一次坐火車」的繪本,幼兒聯結自身的舊經驗,和大家分享搭火車的心得。

 

 

‧「這是我的腳踏車」

在去參觀自行車店之前,分享「這是我的腳踏車」繪本,幼兒在圖中觀察到不同動物騎的腳踏車有不同的特色,並且在下午參觀時,將書中的圖畫與實際車體作聯結。

 

    (3) 戶外

 

‧搭火車(埔心─富岡)

              我們從埔心火車站搭到富岡,體驗親自投票、進月台、搭火車、剪 票、觀察火車的外觀與種類(自強號、莒光號、區間快車、區間車)

 

 

參觀自行車店

             利用下午的時間到附近的自行車店參觀,由老闆娘帶我們每一區的瀏覽與介紹,有修車區、衣褲區、安全帽區、零件區、腳踏車區...

 

 

    (4) 美勞

 

         小火車

             利用方形和圓形模版畫出車廂,再將畫好的自己剪下,貼在車廂裡。

 

 

                車票

             讓幼兒使用不同形狀(三角形、圓形、菱形、正方形、愛心形)的印章,蓋在紙條上,再用打洞器打洞。增進幼兒的序列對應與手眼協調能力。

 

        畫自行車

            在參觀過後畫上自己最喜歡的腳踏車,幼兒將車子的輪廓清楚的描繪出。

 

 

                 報紙方向盤

            幼兒使用小肌肉的力量,扭轉報紙,和拉扯膠帶。

 

 

三、   發展與學習

    ‧認知:

           輪子形狀與功能、搭火車的經驗、對自行車的相關知識、參觀禮儀、安全常識

                 ‧情意:

           享受搭火車的樂趣、主動參與活動的態度

                 ‧體能:

           大肌肉:騎腳踏車模仿動物、排大型紙板、火車快飛─跨過高山(紙板)爬過小溪(軟墊)走過小(椅子)

           小肌肉:剪紙、描形狀版、揉報紙、綑膠帶、打洞、蓋印章(序列對應、手眼協調)

         ‧社會:

                     角色間(車長、乘客、剪票員)的對話與互動、互相溝通輪流安排遊戲空間、共同合作製作道具、不同氣質的孩子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

 

四、   結語

        經過三個星期的活動,和孩子們一樣,我最喜歡的就是搭火車;無論教再多的認知東西,似乎比不上一次的實際經驗。事後回顧時,我們也得到了許多回饋:有些人說喜歡買票,有些人說喜歡投票進去,但很可惜的是,忽略了票可拿回來,回程時,票就被機器吸進去了,還有人說喜歡從火車窗戶看出去的貨櫃車。

 

 

 

他們是一群很棒的孩子,雖然在課堂上不時會有人笑鬧,或起口角,但當帶他們走出戶外,搭火車或參觀自行車店時,他們總是可以遵守事先約定的規範,並且禮貌地問好、互相管束彼此,甚至提醒老師安全守則。

每位幼兒的氣質不同,有的人到了新環境,可以馬上和其他人打成一片,有的人卻適應了好一陣子,才敢講出一句話。從他們學期初和學期末的遊戲方式來看,以搭車這例子可看出孩子們的成長。

        學期初,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幼兒自發性的開始搭車遊戲,每位幼兒只想著自己要帶什麼東西上車,對於搭車的認知與規範並不重視,角色的界定與限制是隨時可以變更的,較無整體性,幼兒彼此之間的互動並不明顯,偏向於平行遊戲。

        學期末,進行完「滾動的輪子」課程後,孩子給予的回饋很多,包括話題討論、角色扮演、遊戲規範、變化與延伸。他們擁有多樣的材料,並結合實際體驗,佈置情境與劇情安排。原本與他人互動不多的幼兒,也因此得到講話的機會,原本被動的孩子,產生了主動表現的進步。

        在這過程中,孩子逐漸充實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當遇到與自己意見相衝突時,也會試著改變原本的想法,並且接受他人的建議。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班與角落時間

/ 蘇美香

     小班老師

 

 

編按:角落時間是所有幼兒在喜兒學習的主軸之一,這段時間,老師在旁陪伴,觀察、記錄及適時配合幼兒的要求;孩子可以自主性選擇不同的遊戲,或自個兒玩、或和同儕互動,從而發展其在各方面的行為與技能。在期末家長會(1/16)中,小班美香老師藉「角落時間」的主題來說明幼兒從學期初到期末的成長。

 

 

每天早上的10點以前都是小班的角落時間,這是幼兒最喜歡的時段,他們可以依自己喜愛的玩具或友伴,選擇遊戲的項目。幼兒能從角落時間的自主遊戲,學習到必備的社會行為與和諧的同儕相處,因此,角落活動的效果並不亞於老師主導的課程。老師和父母都可以從觀察幼兒的遊戲情形,來了解幼兒個性與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藉由期末家長會,我把這學期角落活動的照片分為益智/積木、閱讀、扮演等角落的遊戲來說明,讓各位家長了解新生和舊生在這學期的成長過程與發展,以及老師在遊戲中扮演的角色。

 

    益智/積木角:

 

   

               我們發現在學期初,剛入園的幼兒因為對環境和老師都還沒有建立安全感,通常都是獨自遊戲,種類以拼圖、對應、積木類的操作性教具居多。等到他慢慢地適應了環境,並和老師建立起信賴感之後,便會開始模仿舊生的遊戲,或是加入同儕的遊戲;老師也藉機引導新生,學習詢問其他小朋友:「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經過一個學期和同儕互動的經驗,新生的社會能力提昇很多,已經可以主動參與團體遊戲。另方面,他實際操作玩具的經驗也增加了,除了能摸索出玩法,在遊戲中的創造力更增進不少。譬如,新生在組合接接捧、積木的初期並不會命名,最後已能對其作品說出「蛋糕、蠟燭、房子、大樓、怪物手槍」等名字,充分發揮了其想像力。

 

   

 

                 舊生因為有經驗,懂得遊戲規則及感受到合作的樂趣,可以玩三個人以上的團體遊戲,並且學習照顧、指導新生,譬如拼圖會輪流玩:「我拼一個,再換你,再換我」舊生從中感受到成就感,進而提昇了自信心。到了學期末,舊生可以依益智角的不同素材,創造更多元的遊戲,如乖乖桶的蓋子拿來當旋轉遊戲,甚至找同伴來比看誰轉得快,無形中也加強了自己人際關係的能力。

 

   

 

               在積木方面,舊生開始從原本組合簡單的房子,進步到內容更豐富的作品。譬如他組合的接接棒火車,不但有連接的車廂,有的車廂還能轉彎;用接接棒組合的可樂,附帶了吸管;也用接接棒組合出燈籠等作品:可以看出他空間的概念由原本的簡單趨於複雜。此外從他們對自己作品的命名與介紹,也可以看出他們的詞彙量增加了很多,譬如:「蹺蹺板」、「溜滑梯」、「堆高機」、「飛機」、「直昇機」、「船」、「城堡火車」「8層大樓」;「大小房子(泡綿積木組合的)旁邊有水溝,有人掉進水裏了,從水溝流出來。」

 

   

 

         到期末後,他們也會運用這些作品創造扮演遊戲,從這組合遊戲中學習到數量、大小、多少、輕重….的概念,這些是都數學的基礎概念。

 

      圖書角:

 

   

 

期初,新生模仿舊生看書,不會看圖說故事,隨著每天看著舊生看圖說故事及看圖創造遊戲,譬如扮演買賣,或把自己當書中角色,或模擬老師、媽媽念故事的語氣和情境….。到了期末,新生累積了和同儕互動學習的經驗,感受到閱讀和角色扮演的樂趣,在觀察、語言、想像力及創作遊戲能力都提昇了。

 

 

               舊生因為每次聽老師說故事前都會介紹書名、作者及出版社,漸漸地,他拿起一本書時,也會先來問老師書名和出版社,並笑瞇瞇地跟著老師覆述一次,尤其是下次再看到老師念過的那本書,立刻會回憶起上次聽故事的感受,經常會開心地先笑起來。小班的幼兒看書時,常常兩個、三個人湊在一起合看,他們一邊看書中的圖畫,一邊在想像並玩起買賣的遊戲,譬如指著圖問同伴:「你要買冰淇淋….嗎?」他們也會互相扮演媽媽和孩子,或是老師和學生的角色,扮媽媽或老師說故事給小孩聽。到期末後,舊生看圖說故事的詞彙量更多、更具體,想像內容也更豐富,甚至可以從書名中找到和自己名字相似的字,露出很有成就感的笑 容告訴 老師:「你看這是我的名字。」他們都能從看書中的圖畫得到樂趣,都喜歡看書。

 

    娃娃角:

 

   

 

期初,新生都是獨自玩煮飯煮菜或打電話的遊戲,漸漸地,他們被舊生玩扮演遊戲的笑聲吸引,開始模仿舊生扮演媽媽或爸爸、小孩的角色,或是配合舊生主導的遊戲,譬如:模仿拿打氣筒當加油站的加油槍、或搬椅子排成火車、或去逛街等。他從中感受到扮演遊戲的樂趣後,也開始玩相同的遊戲。到了期末,已進步到主動找願意配合他的小朋友玩扮演遊戲。

 

 

         而舊生有豐富的扮演遊戲經驗,創造能力更多元,甚至也能將課程中的元素運用在扮演遊戲中,譬如看到曼波鼓、鈴鼓,會拿來拍打,唱著老師教過的韻文或兒歌,當作是在歌唱表演。玩開火車的遊戲,扮司機的會要求同伴要買票,也會問同伴:「要去哪裡?」開著車子,會想到:「火車壞掉,要換新電池,沒有電了,不能開了」的理由,製造情境。他們對於道具的運用也很靈活,一下可以拿軟式飛盤當作「司機的方向盤」,下車之後,軟式飛盤又馬上變成了早餐店的餐盤。舊生有了新生的配合,使他能主導遊戲而成就感增強,創造遊戲的意願和能力也就不斷地提高。

 

從以上的幼兒活動,可以看到新生和舊生因為上學的時間先後,累積的經驗不同,加上每個幼兒的個性和興趣、能力發展,都不一樣;相同的是,他們都是從角落時間的遊戲中學習,依照自己當時的意願和客觀的條件(玩具有沒有人先玩了),去學習選擇遊戲的項目,發展自主性和遊戲中的專注力。這種在角落時間學習到的能力:在遊戲中發展出來的自主、自信與快樂,往往需要透過同儕互動;也需要從小培養。

 

    老師的角色:

        在角落時間的遊戲過程中,當幼兒發生意見不和或是爭奪玩具時,老師會及時介入,引導他們適當的人際互動規則。不過,為了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幼兒在操作玩具有困難時,老師不會告訴他解決的方法,會先在一旁觀察,看幼兒自己怎麼面對他的問題,再適時引導。老師會應幼兒的要求,依他們的想像遊戲,協助他們綁絲巾,或配合他們扮演相關角色和他們應答或提問,以提升他們的思考與語言能力。老師也經常給幼兒適時的讚美,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與自信心,促使他們主動學習的意願。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幼班的孩子在喜兒學什麼?

 

/曾珮芬

       幼幼班老師

 

編按:2~3歲的幼兒在喜兒受到的照料,除了均衡的飲食及充足的午休外,我們更透過看似平常卻是幼兒這個階段所需的學習與刺激,促進他們在體能、社會、認知、及語言方面的發展;在116日的期末家長會,幼幼班曾珮芬老師對出席的家長,作了上學期幼兒綜合性的學習報告。重點內容如下:

 

生活自理

 

幼兒進入學校後,生活自理是幼兒體能發展過程最重要的學習一環,他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如收拾器皿、玩具,清理物品、桌椅等開始學習,以增加小肌肉的運用能力:

每天早上幼兒來校時,他們須把書包內的手冊、水杯和毛巾歸位;冷天時,還要拿衣架套外套、扣扣子或拉拉鏈,然後掛在衣櫃裡。這些有條不紊的動作與步驟,不但讓幼兒學習靈活運用手指的能力,同時也增進他們的自主與自信。

 

 

 

在吃水果時間,幼兒若遇到柑橘類,他們就學習剝果皮以練習左右手指捏、握、剝、拔的技巧。由於喜兒安排每天水果的種類都不一樣,幼兒的味蕾也嘗試適應各式各樣的水果,從而養成不挑食的習慣。 

 

 

 

到了用完午餐後,初來的幼兒透過老師的教導與協助,學習用衛生紙擦拭自己的餐碗、把碗匙放回餐袋、拉上拉鏈;這些在大一點的孩子看來似乎不成問題,但卻是讓小小的幼兒建立手眼協調的最好方式。有些怕髒的孩子,不敢觸碰自己餐碗和飯匙內的油垢,但經過老師多次的鼓勵,最後,幼兒都能克服心裡的障礙,不再害怕擦拭碗匙。以上孩子在學校所做的動作,家長可配合在家讓他們實作,使孩子凡事喜歡自己動手嘗試,也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

 

 

 

角落時間

 

喜兒每天的角落時間是讓幼兒發展認知、語言及社會性能力的最好時段,孩子遊走於不同角落:或益智玩具組合,或角色扮演。有時自己單獨進行:像小佑剛來喜兒在角落時,他都獨自挑接接棒玩,喜歡組各式不同的槍,從四片到六片的往上增加,慢慢由簡單到複雜的組合,想像劇情及對白,在教室角落跑來跑去,到處瞄準、發射、匍匐前進,自個兒玩得不亦樂乎。 

 

 

 

更多時候,孩子是會彼此互動:佳蓁在學期初都是獨自遊戲,如畫畫、看書、對應積木形狀,直到小班的文文主動邀她玩扮演遊戲,雖然她是處於被動,等候分配角色,但已開始有了合作遊戲的對象來互動。 

 

 

 

小班子豪則是鎧榆「主人與狗」遊戲裡的固定玩伴,有時鎧榆獨自在玩,子豪會過來對鎧榆說:「汪、汪」,鎧榆便放下手上的玩具,蹲下來輕聲的說:「小狗來,我煮飯給你吃。」子豪回應:「汪、汪」。在旁觀察已久的源秩,也爬來鎧榆的身邊叫:「汪、汪」,鎧榆也伸手摸摸他。這時候,子豪就提高音量來引起鎧榆的注意,鎧榆跟狗兒們說:「睡覺」,子豪隨即趴倒在地板上配合,源秩比較放不開,猶豫起來,過一會兒就到別處玩了。子豪與鎧榆的「主人與狗」遊戲漸漸在源秩心裡發酵,有次,子豪一如往常來找主人鎧榆,源秩看到了,隨即搬來小床向子豪說:「小狗,睡覺。」子豪不清楚他要做什麼?源秩只好自己坐上去,並用手摸著子豪的頭,子豪回應:「汪、汪」,源秩就很滿足的笑了起來。 

 

 

 

這些角落活動激發了幼兒的想像、創意、建構等興趣。益智玩具的組合讓幼兒獲得對稱、順序的概念,同時培養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至於角色扮演與玩伴共玩則對幼兒影響更大,一方面他要透過自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力來轉化模擬的角色,另方面他要學習如何去自我化,有時須配合玩伴節奏與要求,使遊戲能順利進行。這些都讓幼兒增進了社會性行為、社交技巧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單元教學

 

早上10:30~11:30是單元教學時間,老師教學單元的內容從生活、季節、慶典中取材,教學方式則著重在讓孩子體驗與聯想,試舉「秋天」的主題為例,老師除了帶孩子到戶外體驗秋風與落葉外,室內課程則有歌謠、閱讀及肢體活動,以下是有關課程進行的記錄。 

 

1.聆聽歌曲與肢體活動

在進行秋天主題時,我讓他們先聆聽「落葉」歌曲,再配合紗巾,感受風吹之下,東西「擺動」及樹葉「飄落」的意境,並用肢體表現。幼兒拿著紗巾擺動,唱「風兒您帶什麼來?」紗巾輕輕落下,唱「一片樹葉掉下來。」第二段,幼兒擺動唱「風兒您帶什麼來?」接著把紗巾往上拋,仰著頭讓紗巾掉落在臉上。其中一位幼兒說:「我好像新娘子喔!」他自己嘗試,躺在地上,將紗巾往上拋,等它飄落到身上就大聲的笑。由於他一玩再玩,也吸引另一位幼兒跟著模仿,倆人一邊玩一邊開懷大笑。 

 

 

 

2.閱讀繪本「葉子鳥」 

 

 

 

在讀「葉子鳥」書時,我說:「秋天到了,葉子變紅了,風一吹,葉子都掉下來。」其中一位孩子發現圖畫上還有一片樹葉沒掉下來。我站起來說:「我是風,我要把你們的葉子吹下來。」幼兒們也跟著站起來,眼睛很專注看著我,等我下一個動作。我使勁地吹一大口氣,有兩位幼兒搖晃著身體倒在地上,另一位看了他們的動作也跪在地上,只有最後一位孩子呈大字型站著。我好奇地問:「你的葉子怎麼沒被吹下來?」他眼睛直視前方說:「還有一個樹葉沒掉下來。」我召集大家圍著他說:「我們一起吹,讓最後一片樹葉掉下來。」大家聯合起來,吹上好大一口氣,他仍然不動聲色的回應:「還有一個樹葉沒掉下來。」當我們再吹第二口氣時,他才搖搖晃晃地倒在地上說:「我掉下來了。」 

 

 

    我說:「葉子們很開心的辦舞會,我們也來跳舞,你們開始找舞伴吧。」有一位很有主見的女生先發制人說:「我要和阿球一起跳舞。」剩下另外兩個孩子平常是較被動的,我看他們倆沒動靜,就試探說:「我們要跳舞了,你們不找舞伴,我們要開始囉!」其中一位聽到後就站起來跟另一位女生說:「我們一起跳舞好嗎?」小女生站起來讓他牽,他就帶著她,開始轉圈圈、一邊哼歌一邊來回走著。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Jan 27 Wed 2010 16:59
  • 冬至



冬至

~活動與學習的圖像記事~

 

 

編按:當十二月到臨、冷鋒來襲,喜兒的孩子已為迎接冬至拉開了序幕,而這期間的老師課程設計,是以繞著冬天的主題走。首先,孩子會到戶外附近三番兩次的踏青探索:感受冷風吹在臉上、體驗腳下的落葉被踩得吱吱作響、觀察楓葉經過寒流的洗禮,由綠轉黃再變紅。而撿回來的楓葉、種子則延伸到美勞課堂上,大班的老師鼓勵孩子發揮聯想力;小班的幼兒則學拓葉、剪貼,鍛練他們的腕力和小肌肉。接下來的還有律動、模擬遊戲,最後的壓軸是在冬至當天,全體幼兒搓湯圓;到了下午點心時間,孩子吃著自己搓的湯圓,大家都覺得味道似乎特別好。(更多照片在部落格相簿「冬至」內) 

 

老師請幼兒觀看楓樹上的葉子有幾種顏色

 

有些幼兒注意到楓葉的不同形狀,有三角、五角的,寬的、細長的 

 

孩子也喜歡檢楓葉種子「翅果」,把翅果往上拋就會像螺旋槳般徐徐落下 

 

走進榕樹下,老師提醒大家仔細聽一聽腳底的聲音和腳腳踩層層落葉的感覺 

 

在蟄伏的季節裡,孩子發現了沒有冬眠的攀木蜥蜴,輪流來試試膽量 

 

蕭瑟的天氣並沒有減弱幼兒的玩興

 

回來後在意象猶新的情況下,大班老師請大家把所看到畫下來 

 

當葉拓的形狀顯現,幼兒訝異、歡喜之情溢於言 

 

小班在玩風的遊戲,讓手上的紙條隨自己的吹氣起伏不定

 

幼幼班的孩子玩「寒流來了裹在棉被裡」的遊戲 

 

中班的律動課「風來了」,大家模擬植物擺動的樣子 

 

「冬至」模擬遊戲:大紅球的孩子是太陽,而小黃球的孩子(地球)繞著太陽轉 

 

最後的壓軸冬至當天搓湯圓

 

中班作品

 

大班作品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2 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