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賞油桐花

 

文/圖 方潔玫、黃廣祥

 

 

 

  每年四月底,老師當周的戶外教學都會安排孩子去撿油桐花。今年因為氣候乍暖還寒,五月初楊梅的油桐樹才開始落花;這次剛好碰上喜兒一年一度的親職周,我們便邀請當天來的家長一起去賞油桐花。賞花地點是在陽光山林的烤肉區附近,那兒樹木扶疏、生物多樣性;幼兒在撿花之餘,有時跑出來的蟲蟻蛙鳥也都引起好奇的他們一陣關注。

 

 

    我們剛到油桐樹下時,提醒孩子先要蹲下來觀賞,再來才是沿著花堆的邊緣撿花,而不是直接踩進桐花堆裏。這樣的程序讓幼兒有機會先專注在對花的觀察,隨後才開始注意尋找完好的落花;他們更高興的是在蹲著撿拾時,一邊看見桐花如螺旋般冉冉落下,一邊歡呼「新鮮的!」有的幼兒則高舉著手中的袋子對著落花趨前接住。

 

 

    今年我們特地準備了適合穿串桐花的線材,有了這樣的道具,幼兒立刻就能將撿起的桐花串成花環,而且不論幼兒是大是小、是男是女,串花環時都展現高度的專注力。部分幼、小班孩子一開始掌握不到串花的技巧,但經老師引導,很快就學會了;中、大班的孩子則是展現了靈活的手藝與持續力,串得又快又多:每個幼兒最後都能依自己意願完成或長或短的花環,戴在頭上或繫在手上。參與的媽媽不但幫自己的孩子打扮,也熱情協助任何趨前求助的孩子,最後的場景是:花美人也美。

 

 

    有些沒媽媽陪著來的孩子,一邊串一邊掛念著:這花要送給媽媽。到了放學媽媽來接,果真有孩子還記得這回事,快快獻上花環。雖然桐花耐不住一個上午早就枯萎,但媽媽仍欣然接受。

 

 

  未來幼稚園及托兒所整合後,教育部將「美感」列入教保課程裡六大領域之一,足見美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對於學齡前的幼兒,美感的課程其實就存於自然與生活之中,大自然裏豐沛的生態、景觀、色彩、材質、氣味...就是最原始對美的體驗源頭。只要我們停下腳步,就可以和孩子欣賞天邊的一抹夕陽、觸摸路邊一塊石頭的紋理、觀察葉面上毛毛蟲的蠕動前進...當然,在花季來臨時與孩子一起拈花惹草,更是美不勝收!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孩子在喜兒

/ 王媺淳

國小老師

 

編按:謝謝妍、竑媽媽的信賴,尤其作為曾有孩子在一般幼稚園唸過的家長。喜兒已邁入第十七個年頭,第一屆的畢業生已是大學二年級了,過去雖有兩屆畢業生少至四、五位,然而創辦的理念不曾動搖:「讓幼兒透過遊戲與生活來學習,讓幼兒經常運動、接觸自然,使幼兒腦部發展出良好的神經網絡,成為手腦並用、快樂自信、人格健康的兒童。」因為,我們一直篤信幼兒有快樂的情緒才容易產生自信,有了自信則勇於嘗試,不再畏懼學習時所遇到的困難。

 

 

在去年九月以前,我應該和現在大多數的家長一樣,覺得身處在這麼競爭的社會,孩子應該多學、多看、多聽,若是耳聞別家孩子學了什麼才藝,就會開始恐慌自己的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點;所以丞姸就這麼在所謂的「雙語幼稚園」讀了兩年。本來一直覺得很順利,就算中班時她因為學握筆感到挫折而排斥上學,我也不以為意,總想她這過渡期一陣子就好了。直到因為家裡因素,竑竑必須上幼幼班了,而姐姐學校只有小班以上的編制,因緣際會下便到喜兒參觀,覺得這樣的環境適合幼幼班寶貝無拘無束的玩樂,所以當下便決定入學了。而為了讓竑竑較有安全感,也順便解決丞姸排斥上學的問題,也就帶她一起轉至喜兒……。

 

 

  轉學後第一天放學,丞姸便迫不及待的告訴我:「媽咪,這間學校好奇怪喔!我們只有上三十分鐘的課,其他時間都在玩耶!」我問她:「妳喜歡嗎?」她回答:「太棒了!明天我還要來上學。」接下來每一天她都很開心的上學,放學時也都玩到不想回家,於是我放心多了,原來擔心的適應不良只是多餘。慢慢的,我發現丞姸變了: 她膽子超小,但是竟然敢爬上樹屋,而且上上下下樂此不疲;她三分鐘熱度,但是她卻努力的要吊單槓,即使用盡了力氣,臉都漲紅了,她還是說:「我想再試一次。」有一次的晚餐時間,她對我抱怨手好痛,我一看才發現佈滿了水泡,趕緊幫她擦藥,也提醒她暫時別碰單槓了,休息幾天再說,沒想到隔天去學校接她時,她還是在吊單槓……。

 

   姐弟倆來喜兒至今快一年了,除了孩子們的成長,我這個做家長的也學習到很多,最重要的是我重新找回了當初孩子們還在襁褓時的初衷: 只要他們快樂、健康、做自己。當孩子們愈長大,我們也容易被世俗或是旁人影響而愈要求他們,無論是課業或是行為等,都會加上既定的框架來加以規範。謝謝喜兒,給孩子健康的環境,更謝謝喜兒的老師們,除了照顧這群孩子外,也不時的給我們家長們養兒育女的正確觀念。孩子們~你們好幸福喔!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華德福畢業生調查報告(上) 

                                                   

/ 黃雪芳、黃廣祥

 

編按: 今年的喜兒畢業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將上華德福小學,喜兒支持任何對孩子好的教育。華德福學校雖起源於德國,目前很多國家都有以華德福教育的學校,從幼稚園、小學到國中、高中;台灣在宜蘭、桃園、新竹、台北、台中以及最近雲林都有設立:有的是幼兒園,有的是小學,宜蘭的華德福已成立高中部。以下調查報告取自北美華德福學校協會一篇報告的Powerpoint版,原報告厚達171頁。報告內容為調查華德福學生高中畢業後個人的進修深造、工作行業、人生態度以及別人對他們的評價;受訪者共有526位來自美國27校的華德福畢業生。

       喜兒感謝雨璇媽媽的幫忙翻譯,沒有她的協助我們不知道何時才把中文內容分享給家長;英文部份是從原文Powerpoint轉成Word檔,在英、中對照下,若家長發現有更好的詞彙讓閱讀起來更通順(在不影響原文精神下),雨璇媽媽和「叔叔」歡迎大家加入翻譯行列。由於部落格篇幅限制,只好分成數篇刊出。

 

相關連結:

3.北美華德福學校協會                                    

4.Wardolf Education華德福教育

5.華德福的迷思                                                

6.桃園仁美華德福宜蘭慈心華德福

 

Survey of Waldorf Graduates Phase II  ~ Research Institute for Waldorf Education ~

華德福畢業生調查 第二階段 ~華德福教育研究學會~         

 

Leading Thought 前瞻思維

"We must recognize in the children who are born today a preview of what must be developed in the coming generations;we must learn to educate prophetically."   - Rudolf Steiner from The Riddle of Our Age

我們必須認清什麼是現今兒童在即將來臨的世代所必須養成的;我們務必學習先見之明的教養方式。 - 華德福創辦人魯道夫史坦納 "我們年代的困惑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1世紀的教育

 

In his book,  "  A Whole New Mind:  Why the Right-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  " , Daniel Pink lists six virtues necessary fo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台譯)這本書:為什麼右腦型的人將領導未來 Daniel Pink列了六項21世紀教育必需有的特質

• empathy 富同理心

 • story 能說故事

• play 懂玩樂 

 • synthesis 會統整

• meaning 有意義

 • design (meaning "integration") 擅設計(意謂整合)

 

Reply 回應

 

"Waldorf education already gets this and does this."    - Patrick Bassett, President NAIS, 2006

華德福的教育已經做到也正在做                                - Patrick Bassett, NAIS總裁, 2006

 

Buzzwords in Education  教育熱門話題

The Survey of Waldorf Graduates, Phase II indicates that Waldorf Education is achieving the following in its graduates: 

華德福畢業生的調查 第二階段指出畢業生在華德福的教育中達到以下各項:

•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Cross Disciplinary Learners  多元智能與雙向紀律學習

• Global Consciousness and Sustainability  全球意識與永續性

• Basis for Moral Navigation  道德導向為基礎

•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富有創意的問題解決

• High Levels of Social Intelligence  高層次的社會智能

•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環境愛護

• High Level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高層次的情緒智商(EQ)

• Thinkers Who Think Outside the Box  超越框架的思考 

 

Method  調查方法

 

We gathered the following: 我們蒐集以下的:

Data about graduates  畢業生個人資料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from Waldorf Graduates 華德福的畢業生統計資料

Anecdotal reports from professors, employers, and alumni/ae  從教授,雇主及校友的傳聞論述

 

Waldorf High Schools Are Growing Rapidly 華德福高中成長快速

In the last decade the number of Waldorf High Schools in North America has more than doubled

北美的華德福高中在過去十年已成長逾兩倍

 

Which Grades Did Respondents Attend? 受訪者參與哪些階段?

Over half of the respondents attended the full 12 years of Waldor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education 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參與完整的華德福小學及中學12年教育

 

Questions 問題

• Whic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 Waldorf alumni/ae attend and from which have they graduated?

 華德福校友就讀及畢業那些大專院校?

• Which fields of study do they pursue in college or university?   他們在大專院校的學習領域?

• Which degrees do they earn?  他們拿到的學位等級?

• Which occupations do they pursue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or university, or after completing high school?  從大專院校或從高中畢業後,他們從事那些工作?

• How are Waldorf graduates perceived by their professors and employers? 

華德福畢業生如何受到教授及雇主注目?

• What do Waldorf graduates hold as values and which personal and social interests do they cultivate?

華德福畢業生持何種價值觀以及他們致力於何種個人及社會利益?

• 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thei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of their personal health? 

他們自身的人際關係以及健康如何?

 

Basic Data 基本數據

• 526 individuals participated in the survey  526位參與調查

• 27 Waldorf high schools participated    27 家華德福高中參與

• Survey included responses from graduates from 1943 – 2005   調查含概1943 - 2005的畢業生回應

 

Profile of a Waldorf Graduate 華德福畢業生剖析

 

• After graduating from Waldorf, attends college (94%)  華德福畢業後進大專院校 (94%)

• Majors in arts/humanities (47%) or sciences/math (42%) as an undergrad   

大學主修藝術/人文科學 (47%) 或科學/數學 (42%)

• Graduates or is about to graduate from college (88%)  畢業生或即將從大專院校畢業的 (88%)

• Practices and values “life-long learning” (91%)   實踐及重視終身學習” (91%)

• Is self-reliant and highly values self-confidence (94%)  自力更生及高度自信 (94%)

• Highly values verbal expression(93%) and critical thinking (92%)   

高度的語言表達能力(93%) 及批判性思考(92%)

• Expresses a high level of consciousness in making relationships work—both at home and at work  高度重視人際關係---在家中及工作場所都是如此

• Is highly satisfied in choice of occupation (89%)  很滿意所選擇的職業(89%)

• Highly values inter-personal friendships (96%)  高度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友誼 (96%)

• Highly values tolerance of other viewpoints (90%)  對不同觀點的容忍度高 (90%)

• At work cares most about ethical principles (82%) and values helping others (82%) 

在乎工作倫理 (82%)及重視幫助他人(82%)

 

Level of Post-Secondary Study Statistical Data:

高中後進修統計數據的水平

• 94% of Waldorf graduates attended college or university  94%的華德福畢業生進大學

• 88% graduated from college  88%從大專院校畢業

• 42% chose science as a major  42%選擇主修科學

• 47% chose humanities as a major   47%選擇人文學科

• 91% are active in lifelong education     91%活躍於終身教育

• 92% placed a high value on critical thinking    92%重視批判性思考

 

Comparison of Waldorf and US Population 華德福與美國整體人口比較

 

 

Declared Majors

 

主修

 

General US Population

 

一般美國人

 

1991–2002

 

Waldorf Graduates

 

華德福畢業生

 

1991–2002

 

Arts & Humanities 藝術與人

 

14.6%

 

39.8%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社會行為科學

 

10.9

 

29.9

 

Life Sciences  生命科學

 

6.2

 

9.9

 

Physical Sciences & Math  自然科學跟數學

 

2.0

 

2.8

 

Engineering 工程學

 

6.4

 

1.8

 

Computer & Information Sciences 電腦及資訊科學

 

6.1

 

2.5

 

Education 教育

 

7.3

 

2.1

 

Business & Management 商業管理

 

19.3

 

4.6

 

Health 健康衛生

 

11.6

 

5.6

 

Other Technical & Professional 其他技術及職業

 

9.7

 

0.4

 

Vocational , Technical, & Other 其他

 

待續,請點美國華德福畢業生調查報告(中)結。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華德福畢業生調查報告(中)

 

/ 黃雪芳、黃廣祥

 

 

編按: 由於受部落格篇幅限制,以下為延續()篇內容。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U.S. population:跟一般美國人比較

 

• Almost 3 times as many Waldorf graduates study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華德福畢業生學習社會行為科學是一般美國人的幾乎三倍

• About 50% more Waldorf graduates study science and math   

50%的華德福畢業生學習科學跟數學

• Almost 3 times as many Waldorf graduates major in arts and humanities 

華德福畢業生主修藝術及人文學科是一般美國人的幾乎三倍

 

 

Majority of Graduates Pursue Advanced Degrees  大多數畢業生繼續深造進階文憑

 

Students Currently in College       大專在校生                                  

Intend to study beyond undergraduate level  ( 79.6%   打算進修大學以上程度 ( 79.6%)        

 Students Graduated from College  大專畢業生

Have studied beyond undergraduate level ( 51.1%) 已有大學以上程度 ( 51.1%)

                                                                                         

Ranking of Waldorf Graduates by Professors (score 5) 

教授們對華德福畢業生的評等(滿分5)

 

Problem Solving   問題解決   4.6

Ethical Standards  道德標準  4.4

Judgment  判斷  4.4

Speaking the Truth  說實話   4.8

Communication  溝通  4.7

Leadership Style and Effectiveness   領導風格跟效果   4.7

Social Awareness/Caring for Others   社會意識/關心他人  4.8

 

College professors praise Waldorf graduates for their social awareness, initiative, communication, and truthfulness  大學教授讚揚華德福畢業生的社會意識、主動性、溝通能力與誠實

 

 

Testimonials by Professors 教授的推崇

 

“Very self-directed. She took responsibility for her education  –  she turned things in on time  –  but more importantly, she did not simply do the minimum. She was clearly interested in learning. She had a great sense of humor and had excellent 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skills. She was a great knitter!She was without question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students I have had the good  fortune to mentor”    Timothy Crews, Professor, Prescott College

非常自動自發,她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她準時交東西但更重要的,她不單單只做基本要求而已.她徹底地對學習有興趣.她有很好的幽默感與傑出的人際技巧.她是很棒的編織達人!她毫無疑問是最傑出的學生之一,是我有幸擁有的良師益友.”   Timothy Crews,教授, Prescott學院

 

 

Occupations Undertaken 從事行業

 

Ranked most to least frequent for all participants                                       1944-1993       1994-2001

受訪者排列從最頻繁起

 

Education  教育   17.2% ( 1944-1993)     9.1% (1994-2001)

Fine and Studio Arts(incl. Architecture) 精緻和室內藝術(包括建築)      9.9( 1944-1993)     9.8% (1994-2001)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行政管理    8.2( 1944-1993)     9.8% (1994-2001)

Performing Arts 表演藝術       6.9( 1944-1993)     11.2% (1994-2001)

(Broadcasting廣播, Dance舞蹈, Film電影, Music音樂, Theater戲劇)

Health and Medicine 健康與醫學          8.2( 1944-1993)     7.7% (1994-2001)

Business 商業   7.7( 1944-1993)     5.6% (1994-2001)

Various Professions or Trades 各種專門職業或貿易      6.( 1944-1993)     7.7% (1994-2001)

Publishing, Journalism & Writing  出版業,新聞業與寫作   8.6( 1944-1993)     1.4% (1994-2001)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科學與技術         4.3( 1944-1993)     8.4% (1994-2001)

Environment, Horticulture, and Agriculture   環境、園藝與農業      2.6( 1944-1993)     4.9% (1994-2001)

Government, Politics, Lobbying, Planning    公家機構、政治、遊說、策劃       3.4( 1944-1993)     2.8% (1994-2001)

Not for Profit and Volunteer    非營利與義工      1.7( 1944-1993)     4.9% (1994-2001)

Social and Human Services   社會與人道服務            3.4( 1944-1993)     1.4% (1994-2001)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廣告與行銷       3.4( 1944-1993)     0.7% (1994-2001) 

Trades: Construction and Mechanical    貿易: 營建和機械                1.7( 1944-1993)     3.5% (1994-2001)

Engineering  工程          2.1( 1944-1993)     1.4% (1994-2001) 

Retail hourly 時薪零售        0( 1944-1993)     4.9% (1994-2001)

Office and Clerical   辦公室職員       1.7( 1944-1993)     1.4% (1994-2001)

Law  法律     1.3( 1944-1993)     1.4% (1994-2001)

Raising Family  理家           1.7( 1944-1993)     0.7% (1994-2001)

Athletics/Sports    體育運動       0( 1944-1993)     1.4% (1994-2001)   

                                                                

Years in Same Occupation 同一工作的年資

1 year or less 低於1年      16.3%

2–5 years 2~5   26.5% 

6–10 years  6~10     18.4%

11–15 years 11~15   12.2%

16–20 years 16~20  14.3%

21 years or more  21年以上   12.2%

 

• Over 55% of the respondents are in the same job for 5+ years 

超過55%的受訪者待在同一工作5年以上

• Over 35% of the respondents are in the same job for 10+ years

超過35%的受訪者待在同一工作10年以上

• Over 25% of the respondents are in the same job for 15+ years

超過25%的受訪者待在同一工作15年以上

Graduates entering directly into the work force  畢業生直接投入就業市場

 

 

What Is Important in Work Environment? (Score 5) 

在工作環境裡重要的是甚麼?(滿分5)

 

Good work atmosphere 好的工作氣氛        4.6

Ethical principles of the profession 專業的倫理原則                                                         4.3

Chance to help others 幫助他人的機會   4.3

Chance to introduce own ideas 有發表己見的機會   4.2

Self-reliance at work 自主工作        4.2

Contact with others 能與他人接觸        4.2

Compatibility with my children's needs 能配合到育兒需求     4.2

Opportunity for further professional self-development未來專業的自我發展機會        4.1

Flexible work schedule 彈性的工作排程           3.8

Adequate free time 適當的自由時間         3.8

Safe workplace安全的工作場所            3.7

Recognition of my achievements 自我成就的認可      3.7

Reputability of my profession 尊重專業          3.6

Foreseeable career path 可預見的事業管道            3.5

Opportunity to lead others  領導他人的機會              3.5

Opportunity for promotion  升遷的機會          3.4

Being self-employed 個人創業           3.1

High income 高收入         3.1

 

 待續,請點美國華德福畢業生調查報告(下)結。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華德福畢業生調查報告(下)

 

/ 黃雪芳、黃廣祥


 

編按: 由於受部落格篇幅限制,以下為延續(中)篇內容。

 

Relationship to Work  職場關係

 

A good job atmosphere, ethical principles, and the chance to help others were most important to Waldorf graduates at work 對於華德福的畢業生,他們認為職場中好的工作氣氛,倫理守則及獲得幫助他人的機會是最重要的

 

 

Life Skills Ranking  生活能力重視程度

 

Communication 溝通 65.6% 

Leadership 領導     17.2%

Truthfulness誠實 55.9%

Sociability 社交  17.2%

Problem Solving 問題解決  43%

Other 其他   16.5%

Ethical Standards 道德標準    41.7%

Reputation 名聲   10.1%

Initiative 進取心  26.9% 

Control 掌控  3.9%

 

Communication 溝通
– vital for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 was ranked as the highest life skill by respondents, followed by truthfulness and the ability to problem solve 
---維繫良好人際關係---被受訪者列為是最高的生活技巧,其次是誠實跟解決問題的能力

 

What Do You Recollect from Your Education?  從你所受的教育裡會念及那些東西?

                                                        

Out of 443 Respondents   443位受訪者

 

Self-Development  自我發展                                              96                          22%

Social/Community 社交/公眾                                             86                          19%

Balance/Wholeness 平衡/整體感                                        80                          18%

Feeling of Security and Safety 保障和安全感                    74                          17%

Intellectual Growth 智力成長                                              49                          11%

Diversity 多元化                                                                   19                           4%

Freedom 自由                                                                        16                           4%

Critical Opinions 評論意見                                                   13                           5%

 

Self-development, wakefulness to social and community life, as well as balance or "wholeness" were the graduates’foremost memories of their Waldorf education  自我發展,社會覺醒以及平衡或整體感是畢業生對他們華德福教育最多的記憶

 

What Is Your Greatest Gift? (250 respondents)  甚麼是你得到最好的恩賜? (250位受訪者)

 

Family 家庭                                                             220

Education 教育                                                        123

Friendships/Relations        友誼/人際關係               64

Social Interactions 社交                                            62

Artistic Practice 藝術實踐                                        47

Health 健康                                                                31

Professional Life/Job  專業的生活/工作                  29

Purpose in Life 生命的目的                                      16

Critical/Free Thinking批判性/自由思考                  15

Religious/Spiritual Life 宗教的/精神的生活            15

 

Social relations, education, and artistic practice were the gifts graduates most appreciated, indicating a high level of interest in humanity  畢業生最珍惜的恩賜是社會關係,教育與藝術實踐,這些都顯示出對人文的高度興趣

 

What Is Your Greatest Joy? (250 respondents)   甚麼是你最大的樂趣? (250位受訪者)

 

Family 家庭                                                             193

Friendships/Relationships友誼/人際關係              164

Artistic Practice 藝術實踐                                       135

Helping Others 幫助他人                                          92

Nature 大自然                                                            89

Professional Life/Job  專業的生活/工作                  42

Scholarly Activity學術活動                                      42

Physical Activity 體能活動                                       33

Developing an Inner Life 發展內在生活                  32

Travel  旅行                                                               32

Again, social interactions, education, and artistic practice were listed as the greatest joys in life  再一次, 社會關係、教育跟藝術實踐被列為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What Is Your Greatest Challenge? 甚麼是你最大的挑戰?

 

Responses to this open-ended question were co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對於這個開放性問題的回應被分成四類

• Relationships / Helping Others   人際關係/幫助他人

• Ethical Matters   倫理

• Lifelong Learning   終身學習

• Balance, Self-Confidence, and Self-Worth  平衡,自信及自我價值

Self questioning and inner striving toward perfection were seen as the top challenges, along with family issues and the struggle to achieve balance in life 自我探索跟朝向完美的內在努力被視為最大的挑戰,其次是家庭議題與努力實現生命裡的平衡

 

Statistical Analysis: Cultural & Social Activities 

統計分析: 文化與社交活動

 

How important to Waldorf graduates is watching television?  看電視對華德福畢業生有多重要? 

 

  Schools founded in  同時期創建的華德福學校

                                                      1942-1964           1965-1996          1997-2001

 Watch TV看電視                2.31                                     2.15                                     1.97

Hang Out With Friends          3.98                         4.29                                    4.45

 跟朋友出去玩

Make Music   玩音樂    3.04                       3.39                                 3.68 

 

Be Artistically Active                      3.76                       3.94                              3.28

 藝術活動

 

MEAN IMPORTANCE (1=totally unimportant; 5=extremely important)  重要性指標(1 = 完全不重要;5 = 極端重要)

 Graduates prefer artistic activity to watching television 
畢業生喜歡從事藝術活動甚於看電視

 
Aspects Rejected but Now Seen Differently  昨非今是的觀點

 

Category  類別                                                             Response 回應         Percentage 百分比     

 

Eurythmy 和諧                                                                         30                        23%

Nurturing/Discipline 教養/紀律                                               27                       21%

Wholistic, multi-faceted curriculum  完整,多面向的課程      22                        16%

Media restriction 媒體規範                                                      17                       13%

Spiritual foundation 性靈為本                                                  11                         8%

Tolerance of different beliefs & ideas 包容不同信仰和意見   10                                                  7%

Will developing activities  推廣活動意願                                                             10                                                    7%

Other responses  其他回答                                                                                                         7                                                   5% 

                                                                                                                                                                                                                                 134                             100%

 

 

Waldorf Graduates’ Relationship to Anthroposophy  華德福畢業生跟人智學信仰的關係

 

Positive/affirming  積極/堅定    28.0%

Practicing/engaged 實踐/涉獵    9.5%

Neutral/indifferent  中立/不偏不倚    36.3%

Critical/skeptical    批判/懷疑      9.3%

Negative/rejecting  負面/抵制    1.9%

Other  其他   15.%

 The claim by critics that Waldorf education indoctrinates students with anthroposophy is not supported by the responses of the graduates批評者宣稱華德福教育灌輸人智學信仰給學生,這些並沒有獲得畢業受訪者支持        

待續,請點擊「完結篇」作連結 )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華德福畢業生調查報告

(完結篇)

 

/ 黃雪芳、黃廣祥

 

編按: 由於受部落格篇幅限制,以下為延續(下)篇內容。

 

 

Three Key Findings 三個關鍵的發現

 

1.  Waldorf graduates think for themselves and value the opportunity to translate their new ideas into practice. They both value and practice  life-long learning and have a highly developed sense for aesthetics  華德福畢業生思考自我以及重視能將自己新創意落實的機會。他們重視與實踐終身學習以及擁有高度成熟的藝術氣息.

 

2.    Waldorf graduates value lasting human relationships—and they seek out opportunities to be of   help to other people.  華德福畢業生重視持續的人際關係---同時他們尋找幫助他人的機會

 

3.    Waldorf graduates are guided by an inner moral compass that helps them navigate the trials and temptations of professional and private life. They carry high ethical principles into their chosen professions.  華德福畢業生遵行內在道德方針,它幫助與引導他們通過在工作與個人生活方面的試煉跟誘惑.他們把高度的倫理守則帶到他們所選的行業裡.

 

 

Statistical Analysis: Graduates’Own Children  統計分析畢業生自己的小孩

 

                                                                 High School              High School & Pre-High School

  
                              
高中                        高中與高中前

 

Child In Waldorf School 小孩在華德福學校                   26%                             13%

 

Plan To Send Child 打算送到華德福                               51%                              73%

 

Do Not Plan To Send Child 不打算送到華德福              22%                              13%   

MEAN RESPONSE (%) 代表回應(%)

 

Great majority of Waldorf graduates want to send their children to a Waldorf school

絕大多數華德福畢業生都想送他們的小孩到華德福學校

 

 

Testimonial by a Waldorf Alumnus 華德福校友的證言

I was asked to describe how my [Waldorf] education has served me in life – but that’s like asking me how my heart has served me in life!  It has been so essential.    他們要我敘述華德福教育如何適用我的一生---那就像是在問,我的心臟如何維持我的生命,它是這麼不可或缺的

 

“Now I’m not saying that knitting got me into Yale. But [Waldorf education] helped me develop a vitally important capacity which I would call ‘cognitive love’ –  the ability to embrace the world with one’s thinking, to engage one’s mind actively in loving dedication to a brighter future.”  現在我不是說華德福的編織手藝讓我進到耶魯大學,但華德福教育幫助我發展出一個重要的才能,我稱之為認知的愛”---那種用思考擁抱世界的能力,這種認知的愛積極地吸引人的心智、專心致力於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In high school, I gained a foundation in real knowledge that is already evident in college. This is true in math and science, not just in art and history.In chemistry at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 can explain to my classmates what happens when a particular acid and a particular base mix because we mixed those chemicals in 10th grade  在高中, 我獲得了在大學才會明白的真正知識的基礎, 不只是在藝術跟歷史, 還有數學跟科學. 在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化學上我可以跟同學解釋, 當酸和鹼混合會發生甚麼變化, 因為我們在10年級已經混合過這些化學品了

 

“  Other students learned about acids and bases from textbooks,  or their lab experience wasn't meaningful,  and so they can't picture what happens. Classmates and dorm friends constantly ask me how I know what I know – it's not that I know more facts than they do,but that I have remembered what I learned and I know how to connect facts to relate them to what I'm doing.”    其他學生從教科書學到酸和鹼,或他們的實驗室經驗對他們意義不大,所以他們無法把所發生的圖像化。同學跟室友時常問我,我如何知道自己懂甚麼---並不是我比他們懂得更多事實,而是我記得我所學過的,而且知道如何將這些所學跟我正在做的相關東西連結起來.”

 

Testimonials by Professors 教授的推崇

 

“ The Waldorf student I taught had a breadth of interest, willingness to explore new areas and to make connections to what she already knew, artistic sense, and  ability to apply it to scientific problems. She also brought a strong, highly individualistic (non-sectarian) spiritual sense to her work – her world was larger and more interesting than herself.”               

- Stan Rachootin, Professor of Biological Sciences, Mount Holyoke College 

我所教的華德福學生有很廣泛的興趣, 樂於探索新領域以及連結她所懂的,藝術素養,以及將它用在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她同時將強烈,極緻的個人主義(不分派別)的情操帶到工作中---她的內心世界還比她自己來得更寬大和更有趣.”                

-Stan Rachootin,生物科學教授,Mount Holyoke大學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談幼兒禮貌與感謝

~給老師的一封公開信~

 

   / 喜兒的「叔叔」

 

 

老師們,大家好!

 

上周的會議上談及有關喜兒孩子的禮貌與感謝,雖然有跟大家說明,但這個話題著實讓我在家思索了好一陣子。以下是我個人進一步的看法,透過文字的重新整理,在此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基本上,在幼兒的世界裡,幼兒與幼兒之間禮貌是不存在的。

 

禮貌是一種態度,它透過文化上約定俗成的一些規矩而形成,因此,在這個國家的一些言行舉止被視為禮貌,在別的國家有可能就成了侵犯;禮貌也會隨著時勢推移而昨是今非。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透過禮貌,使上下有別、尊卑有序;它讓人際間彼此的關係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尤其是成人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時,禮貌就更需要表現在他事前或事後的言行上。

 

回頭看看2~6歲幼兒的生活世界,他們每天的大部份時間是處在被成人照顧當中(不管是言語上的提醒或者是行為上的協助),年齡愈小的幼兒,他被動地接受到的照顧就愈多,幼兒自會把成人的照顧視為理所當然,禮貌的「必需性」就更無法體會,所以,老師花時間教導幼、小班孩子禮貌是過早了。為了配合成人的「必須性」,幼兒被要求在他的話句中加上「請」、「謝謝」等字,就算幼兒從此養成習慣,開口閉口都是「請」「謝謝」,他也不過像「鸚鵡學話」,無法理解「請」「謝謝」的字意,此舉只是造就成人的「自我感覺良好」罷。換言之,要幼兒有禮貌,某種程度其實是為了愉悅成人。

 

禮貌的「必需性」也親疏有別,愈親近的人彼此間產生禮貌的頻率或次數就愈少,愈疏遠的人就愈多。但是,疏遠的人對幼兒來說,因為陌生而產生畏懼、羞怯,這些情緒都很難讓幼兒產生禮貌性的行為;成人也只好不斷在旁焦急、催促。

 

我個人認為,禮貌對成人而言是一種修養,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教養只能漸進,無法速成。尤其需要有一個重視禮貌的家庭,在父母身體力行的影響下,孩子才有可能教養而成。不然,就算老師怎樣管教、要求也是枉然。

 

我這樣說並不是指在喜兒不需要禮貌,相反的,喜兒孕育出一個有禮的環境:大家都知道,喜兒並沒有規定見面時老師須要跟幼兒打招呼,但是在喜兒,每一位成人都很自然地,主動跟孩子打招呼、道早安,就算孩子沒有回應也不會在意;也許,大家已經知道「身教重於言教」,隨著日積月累的薰陶,時候到來孩子就會突然開竅了。據我和潔玫老師的觀察,一般孩子開始理解到「禮貌」這回事,並自發性產生禮貌的行為(在沒有成人旁邊引導下),大概要到小學二、三年級以後才會出現,而且通常還是對他所熟悉的人而言。

 

為了「幼小銜接」,我們對大班的孩子,尤其是下學期,會常提醒他們要有禮貌或感謝地回應別人對他的協助(不論在事前或事後);但是孩子自發性的禮貌行為仍不多見,主要原因是老師重在引導而非強制。我們不希望老師積極的去強調禮貌,一旦在課堂裡事事要求禮貌,幼兒很容易就察覺到自己成了「有禮貌」或「沒禮貌」的其中一類,這不但會引發很多不良的後遺症,過早給孩子貼標籤更是幼兒教育上的大忌。

 

所以,喜兒不會很注重形式化的禮貌與感謝。每年的大班畢業典禮中,我們會安排畢業生向家長致謝詞並送上一朵玫瑰。有一年,有一位新來的老師(後來離職)為了要有一個更感人的儀式,她建議孩子可以在父母跟前跪下,並奉上一杯茶。她還舉出她以前工作的幼稚園這樣做,讓家長們都熱淚盈眶。聽完後大家面面相覷,當然,我們並沒有接受她的建議,還是維持原來的儀式,幼兒的致詞也很平實:沒有什麼「養育之恩」的內容,他們自己說出來的話每年都離不開謝謝「媽媽煮飯給我吃」、「幫我洗衣服」、「爸爸買玩具給我」、「帶我出去玩」等,他們只能說出這些,因為都是他現實生活中具體感受到的。

 

有一次,我陪家長到一家幼稚園參觀,園長帶我們經過中班,教室裡的幼兒立刻停止所有的動作,大家站起來貌似恭敬地喊著:「園長好!」園長滿意地點下頭。當她帶我們進小班後,一位幼兒跑到我面前細聲地說:「叔叔,歡迎您來參觀小班。」於是,其他幼兒就開始跟著高興的大人一起鼓掌。看到兩班幼兒的這些行為,不管是預先的刻意安排、抑或是已演練成習慣,我心裡都覺得毛毛的。

 

回到喜兒,已過了午飯時間,走出教室外的一位幼兒,遠遠看到我就拉開了嗓門大叫「叔叔」,她走到我跟前帶著質問的口氣說:「你到底跑到那裡去了?」雖然這不是「止乎禮」的行為,卻是一種「發乎情」的自然流露,我內心還是感覺到暖暖的。

 

最後,謝謝這次有人對孩子禮貌的提出,它讓大家有機會把在喜兒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言行反覆論證、省思,如此我們才會篤信喜兒堅持的是什麼。 

 

        教安 

                                                                                                        黃廣祥寫畢於2011/3/14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元宵節


 


 



 


 


編按:由於今年的元宵節2/17()不在星期假日,孩子和老師確是過了一個緊湊充實的元宵節:白天大家忙著搓元宵作為下午要吃的點心,晚上則是重頭戲登場:今年輪到在園所周遭區域提燈,就決定先在園裡辦猜燈謎,下半場再出外提燈。為了營造燭火搖曳、光影交錯的效果,今年佈置現場的燈籠全由環保的牛皮紙袋做成;燭火透過紙袋散發出來昏黃的光芒,點綴在校園的不同角落,過節的溫馨氣氛就更濃了(我們在此謝謝妍文媽媽的幫忙:在部份紙袋上剪出可愛的圖案)


到了提燈的時段,老天爺似乎特別眷顧喜兒的孩子,原來飄著毛毛雨的,竟然停了。各班老師整隊後,孩子提著自製的燈籠,在爸媽的陪伴下,浩浩蕩蕩地踏上提燈之路。隊伍沿途穿越幽暗的菜圃、走進街燈佇立的巷弄,最後到達目的地---四維兒童公園;由於公園部份區域光線微弱,幼兒更能感受到燈籠裡的燭火所投射出來的光影效果。這場盛會最終在孩子拿著仙女捧揮舞出燦爛的火花、夾雜著喧嘩聲中,劃下了休止符。



我們感謝前來參與的家長(尤其翌日是要上班的情況下),由於他們的熱情相挺,讓孩子們擁有一個美好圓滿的元宵節。以下是此次活動的影像集錦(更多照片在各班的picasa 相簿裡)。





除了幼小合班外,中、大班各自在班上搓自己的元宵




 



晚上七點整,擺在校園各處的燈籠一一點亮




幼小、中大及安親班分三組在不同地方舉行猜燈謎,每人猜中的獎品是一顆桔子、兩粒糖果





雨停了,大家整隊待發






雖然看不到明月,孩子手上的燈籠卻照亮大家的心頭


 





到達公園後,孩子圍圈玩團康遊戲


 






最後,也是孩子最期待及喜歡的壓軸---玩仙女棒煙火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1歲末回顧


 


 


親愛的家長:


 


    本學期將於131(周一)結束。下學期將於21(周二)開始,隔日即為農曆新年假期(2/22/7)28日為上學日。


 


    去年雖是喜兒搬下山來的第二年,面臨的挑戰卻甚於前一年。首先是各班學生人數的增加,特別是上半年的幼小班,其人數的成長超乎原先預期,使得老師的負荷加重;接著四月班級老師異動,期間更穿插腸病毒的入侵,在無法立即招募到合適的人選下,由原來負責支援各班的潔玫老師接任,此舉使得整體的工作效率及人力配置,頓時陷入捉襟見肘的窘境:所幸當時獲得家長的諒解,老師得以把例行的照片彙整、報告撰寫等擱置,只專注於孩子日常的照顧和學習上。這種境況一直等到九月,宇婷老師的加入才稍為舒緩,目前我們仍在招募人才,期待不久將可找到合適的人選,將潔玫老師回歸輔導與支援的角色。無論如何,我們很感謝家長的信賴,由於您們的支持,讓喜兒的老師得以暫時放下「枝節」,全心全意放在孩子的照料上。


 



幼小兩班的慶生會合照


 


    在教學方面,由於體能時間的彈性增加,愈來愈多孩子在同儕的激勵下,自主的在不同階段學會某些運動技能,譬如:鑽爬蛇籠、自己盪鞦韆、吊單槓、攀盪繩、爬樹屋等等。看著孩子自發性的做完某項體能,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讓我們感受到運動不但能刺激大腦、靈活肢體,更為孩子帶來自信。下學期我們將重新思考空間的配置,看看是否還能增加那些體能設備。


 



自發性的體能活動最能讓孩子樂在其中


 


    前年第一次舉辦的全校戲劇日,去年我們停辦了。原因是我們事後檢討,效果並不理想,第一次傳統背台詞的模式,對較小幼兒表達能力的發展並沒有幫助(由其是幼、小、中班),在無法體會台詞的含義下,不過是「鸚鵡學話」的效應而已。因此,除了大班仍維持喜兒傳統的畢業戲劇公演外,小、中班則交回給帶班老師,視情況來融入教學中的角色扮演。也許未來透過老師在職研習與進修,讓我們找到更好的表演方式來復辦戲劇日。


 



日常的角落時間裡,戲劇中的角色扮演是常有的事。


 


    我們一直認為「植栽」是在幼兒教育中很好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不但讓幼兒做中學,植物的成長過程也使幼兒的感官有不同的體驗。因此,去年最讓我們高興的一件事是,透過賴文智老師的協助:鋤草、整土、劃區,喜兒的孩子終於有地方種菜了(賴老師的加入對喜兒幫助很大,具有小學老師資格的他,不但讓安親班孩子的課業有了更專業的輔導;在上午的半天裡,他也替喜兒做了不少「叔叔」無法做或沒時間做的事)。下個學期開始,我們除了讓較大的孩子種植草花外,瓜、果也將列入考慮。


 



植栽讓幼兒得到「做中學、學中做」的紮實體驗


 


    重視飲食的健康與營養是喜兒另一項傳統,去年我們逐漸捨棄加工過的食品(如貢丸、肉羹)和調味料(沙茶醬、醬油膏…),主要是這些都有過多的人工甘味及添加物,它們都會鈍化幼兒味蕾的敏銳度;目前只餘豆干和醬油被保留下來。在下午的甜點中,我們對糖的依賴,已從「甜」降至「適甜」,希望下學期能降至「微甜」。最讓我們欣慰的是去年開始,喜兒每天的糙米飯裡開始添加了五分之一比例,健康又營養的穀/豆類(以眉豆、蕎麥、黃豆和燕麥輪替),原是擔心幼兒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沒料到大家竟能吃得一如往常。下學期我們計劃增加菇類和深海魚類,讓幼兒的膳食營養更多元。


 



喜兒的孩子不但吃青椒、洋蔥,也吃蕃茄、苦瓜、甜菜根‧‧‧


 


    誠然,我們還有努力不夠的地方,很多事情仍待改善。例如,上學期起幼兒的學習報告已從每月改成每季,但是仍有部分孩子的季報告截至目前止還未完成。因孩子增多致教學與報告難以兼顧是事實,我們卻極不願意見到它會成為我們重覆發生拖延的理由,因為這只會加強老師在心理上的壓力,從而影響生理。除了期待能儘快增加一位合適的老師,讓每班老師都能挪出較多的時間撰寫報告外,我們最近也竭力思考如何研擬一種可行的報告方式,既讓家長看完後對孩子階段性的學習有概括性的瞭解,也能使老師在不需花掉很多私人的時間下順利完成。


 


    另外,園內的擺設及景觀也是可以改善的一項,從一些來園參觀的新家長眼神或眉頭間,大約可以解讀出喜兒不太像一間所謂的「學校」,反而是一個稍微凌亂的大家庭來得貼切。在某種角度而言,我們對此並不以為意。不過,如何讓校園環境在孩子眼裡更友善、親切,卻是我們努力不懈的目標。


 



我們的院子不但是體能的地方,有時也成了孩子的陽光教室


 


    歲末將盡,年關將至,藉此機會作一回顧與檢討跟大家報告,同時也向喜兒每一位家長拜個早年,預祝大家


                                 兔年如意、事事稱心


                                                                                                   喜兒全體成員  鞠躬 2011/1/28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幼兒一份簡實、健康的早餐

 

黃廣祥

      喜兒的「叔叔」

 

 

        每天早上,很多時候是我負責開園,因此有機會注意到來園幼兒他們所帶的早餐,結果發現幾乎都是外購的,很少是在家料理而成。

 

 

天氣好的早晨,老師都會讓孩子在院子裡吃早餐

 

我能理解由於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職業父母起來做早餐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但是讓我較為憂心的,是有些孩子的早餐內容非常單一性,近一個學期下來的統計,多是精製的西點麵包(嚴格來說,台灣的西點麵包已日式化,口感鬆軟是因為放了食品添加物所致)尤其是蛋糕類最為普遍;飲料方面則常有調味的合成乳或優酪乳。這些食品、飲料都含有糖、脂肪(這兩者份量最高)、人工甘味、色素及食品添加物(澎鬆劑、乳化劑),偶而當作點心來吃似乎沒有大礙,但若是作為早餐,日積月累下來,這些加工的食物、飲料不但有害健康,也把孩子的味蕾模式化:非鹹即甜、鍾愛人工甘味(草莓、香草、水蜜桃),對天然食物的原味反而不愛品嚐

 

其實有些食物不但營養豐富、膳食纖維多,料理起來也簡單省時。我試舉以下數種供家長參考選配:

 

A.  類:目前盛產的有玉米、地瓜、芋頭、馬鈴薯(甚至一顆雞蛋對幼兒都已足夠)。翌日起床時把它(連皮/殼,玉米則手剝剩一層外衣)放進大同電鍋蒸,待大家盥洗完畢、穿好衣服即成(讓孩子到園學習剝皮、鍛練小肌肉)

 

B.  類:無糖麥片,調煮三分鐘即成;可加綜合堅果或葡萄乾,放入保溫杯/碗給孩子。

 

C.預做類:1.壽司---前一晚用冷飯(五穀米更營養)加上芝麻或綜合堅果,以海苔片作成捲狀切(冬天的溫度不需冷藏)

 

2.豆漿---適合在假日把一周的量做好。黃/黑豆浸泡隔夜後,以1:2(一杯黃豆兩杯水)放入果汁機打爛。將豆汁和棉布袋(雜貨店有賣)中的豆渣一起放入鍋內,邊攪拌邊用中火煮至沸滾即成。給孩子的豆漿,以微甜或無糖最能喝到豆漿風味。(目前市面有賣豆漿機,只要放入比例的水和黃豆、設好要喝時間;大家隔早就可喝到濃郁的豆漿)

 

豆渣餅---把煮過的豆渣以1:1的比例跟麵粉一起攪和,再揑成10公分大的圓形,放入烤箱或加蓋的不沾鍋小火烘焙(勿加油,3~5分鐘翻面,約10分鐘即成),餘下的豆渣餅可冷凍起來下次用。

 

3.自製麵包---量販店「好市多」或電器行有賣麵包機,只要依內附的食譜,睡前按比例放入水、全麥麵粉、酵母粉、堅果等材料於機器中,預約時間,翌日即可吃到熱氣騰騰、健康營養的麵包。

 

 

        愈來愈多的醫學研究顯示植物性蛋白優於動物性蛋白及酪蛋白,很多慢性疾病(心臟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都是因為後者食用過多、長期累積所引起。我們應趁著孩子目前的飲食習慣及味蕾仍處在形塑期,讓他們品嚐豐富多樣的天然食物,儘量避免過鹹或過甜的加工食品及飲料。在喜兒的日常飲食裡,我們致力於「少鹽、低糖、零味素,無炸、不煎、全炒煮」;多吃穀、豆及當令蔬果,少吃醃製和加工食品。期待在新的學期裡,喜兒孩子的早餐愈吃愈多元、愈吃愈健康。                                                                                                        

 

推薦閱讀書籍:「救命飲食」、「你吃對營養了嗎?」、「食物與廚藝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By Haim G. Ginott 
張劍鳴   
大地出版社


編按:這是四十二年前的一本好書,書裡教導父母如何解讀孩子的話中有話和肢體語言以及如何跟他對話,此書並沒有因年代久遠而使其效益有所減損,反而是歷久彌新、發人深省。該書曾再版多次,換了三個封面,目前已絕版。此書曾被我們選為四年前讀書會家長閱讀的書;如今,曾是幼幼班的孩子已經小學一年級,所以今年的讀書會我們決定重讀此書。玆摘錄此書部份內容。


  

前言

做父母的絕對不會一早起來,就盤算著要使孩子們生活在悲慘世界裡。沒有一個做母親的心裡會說:「今天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像孩子吼叫,跟他嘮叨,說的他無地自容。」相反地,大多數母親一早起來就下了決心:「今天一切都會很順利,沒有吼叫,爭吵,也沒有打罵。」可是想盡管想,到頭來,不希望發生的事還是發生。我們又發現自己說的話跟心理的意思恰好相反,說話的口氣也跟原來想用的口氣不對。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不必戰戰兢兢的過日子,能夠生活的很快樂。誰也不想故意使自己的孩子產生害怕的心理,養成羞怯、沒主意,或不得人緣的個性。可是,大多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養成一些我們不願意他具有的個性,或缺乏安全、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識。我們希望孩子有禮貌,他偏偏很粗野。我們希望他整潔,他偏偏要邋遢。我們希望他有自信心,他偏偏沒有自信心。我們希望他快樂,他偏偏不快樂。 

「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的目的,就是想幫助做父母的,認清他們對孩子的期望,並且提供一些方法來實現這些期望。如果做父母的遭遇到了一些棘手的問題,沒辦法從陳腔濫調的意見,如像:「給孩子們更多的愛」、「表示出對他們更多的關心」、「把時間多分一點而在他們身上」等等得到解決,而需要另想辦法的話,就可以看看「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 

「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是美國紐約大學海穆˙˙吉諾特(HAIM G. GINOTT)教授所寫的一本書,原文名「Between Parent and Child」。他花了十五年工夫,跟父母和孩子們個別的談話,或成組地討論,向他們提供意見,並且用心理療法幫助他們,然後才根據他的經驗寫成了這本書。因此,這本書可以說是這些經驗的累積,是一本實用的、為人父母的手冊。書中對日常生活中父母所面臨的各種情況,以及心理是的障礙,提供了具體的意見和解決方法。除此以外,更進一步,還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原則,指引做父母的在跟孩子們的生活中,如何能獲得對方的信賴和尊嚴。 原書列為西元一九六五年的暢銷書,歷時有六十八週之久,本文是根據去年的新版本翻譯的。

 
張劍鳴
 
一九七年十一月
 

第一章   如何跟孩子談話孩子們的問題

隱藏的真意
 
跟孩子交談是一種藝術,這種藝術的本身也跟其他的藝術一樣,具有獨特的藝術與方法。孩子們所說話,很少是「傻話」。他們的話往往是像電報一樣用密碼寫成的,得經過一到「譯密」的手續。
 
十歲的安弟問他爸爸:「哈林區裡的棄嬰有多少?」(哈林區是美國紐約市的一個貧民住宅區,區內的居民多數是黑人。)
做爸爸的是一個化學家,懂的事很多。他看到兒子對於社會問題發生了興趣,心裡很高興。就把這個問題詳詳細細的解說了一遍,然後去查數字。
可是安弟仍然不滿意,繼續問:「在紐約有多少棄嬰?在美國全國有多少?全歐洲有多少?全世界有多少?」
未了,做父親才突然醒悟,他兒子所關心的不是社會問題,而是個人問題。他問這個問題不是同情棄嬰,而是怕自己會成為棄嬰。他要知道的數字不是棄嬰的數字,而是想搞清楚他有沒有可能被丟棄。
 
五歲的小普第一次上幼稚園去。他媽媽陪他到了幼稚園,還沒走。小普把牆上的畫看的一遍,大聲問:
「這些畫難看死了!是誰畫的?」 媽媽很窘。她不贊成地望著小普,急忙說:
「這些畫很美麗,你怎麼說不好。」碰巧老師明白小普的話。他微笑著說:
「在這兒你不需要畫很美麗的畫,你可以畫最壞的畫。只要你喜歡,你想怎樣畫都成。」
小普的臉上出現了笑容,因為老師答覆了她話裡隱藏著的問題:「要是一個孩子畫不了那麼好的畫,會不會挨罵?」 隨後,小普拿起一輛壞了的玩具救火車,很有正義感地問:
「誰弄壞了這輛救火車?」媽媽回答說:
「你要知道誰弄壞了這輛救火車幹嘛?你知道是誰,跟不知道是誰有什麼關係?這兒你一個人也不認識。」
小普並不是真的想知道是誰弄壞了這輛救火車。他想知道的事那個孩子在弄壞玩具以後,得到什麼結果。老師了解這個問題的含意,很恰當地回答:
「玩具是拿來玩的。有時候免不了會玩壞。這種情形發生過。」 小普好像滿意了。他的詢問技巧使他得到了必須的資料。這些資料編織在一起,變成了:「這些大人很和氣,即使是一幅畫畫的很難看,一件玩具弄壞了,他們也不會馬上就發脾氣。我用不著怕,呆在這裡很安全。」於是他跟媽媽揮手「再見」,跟著老師去過他在幼稚園裡的第一天生活去了。 

白費唇舌的談話 

做父母的常常會因為跟孩子的談話談不出個結果而生氣。最常見的標準對話是:
「你到哪裡去了?」
「出去了!」
「你出去做什麼?」
「沒做什麼。」
做父母的儘管是很理智,但是不久就會發現,哪怕是你說得舌敝唇焦,一點進展有得不到。

有一個母親說:「我盡量保持理智,跟我孩子說話,一直說到我臉色發青,還是沒有結果。他根本沒聽我在說什麼。只有我在吼叫的時候,他才會聽。」 

孩子們多半不願意跟父母談話。如果硬要跟他們說話,勸誡或批評他們,他們的心裡會產生憤恨,會覺得父母的話太多。

八歲的大衛對他母親說:「我只問了你一個小問題,你為什麼要說那麼一大堆?」
他對他的小伴吐露了他的決心:「我什麼都不跟媽媽說。要是我開了頭兒的話,我就沒時間玩兒了。」 

如果你有興趣觀察父母跟孩子的談話,就會注意到他們對於對方所說的話吸收的很少,少的令人驚訝。他們的談話口氣像是在舞台上獨白,一方面的獨白裡包括了批評和指示,另一方面的獨白裡包括了否認和懇求。這種悲劇性的「交談」之所以產生,不是缺乏愛,而是缺乏「尊重」;不是缺乏智慧,而是缺乏「技巧」。

我們日常所用的語言不適合跟孩子交談,不適合用來向孩子們表達我們的心意。要想接近孩子的內心,減少做父母的負擔,就要採取新的方法來跟孩子聯繫,這個新的方法必須把孩子談話的技巧包括在內。

談話的新「密碼」
 
跟孩子談話的新「密碼」是以相互的尊重和技巧為出發點,所要求的是:
(一)談話的內容必須能同時保留孩子和父母的自尊心;(二)了解的陳述要「先」於勸告或指示的陳述。 
九歲的艾瑞帶著一肚子氣回家。他的班上計劃好要去郊外野餐,偏偏因為下雨取消了。根據過去的經驗,他母親知道,如果採取那些陳腔濫調的方式,說:
「下雨不能去出野餐,哭也去不成啊!」
「今天去不成,以後還有機會去的。」
「你明知道不是我叫老天爺下雨,幹嘛要對我生氣,繃著臉兒?」

這些方法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因此,她採取了新的方法來接近孩子。 她心裡先想:「我兒子對於不能去郊外野餐的感覺非常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憤怒的表現顯示給我,要我分享他的失望。他應該有這種情緒。我要用我了解他的心情,尊重他的情感的方式,來盡量幫助他。」於是,她對艾瑞這麼說:
「你好像是很失望。」
艾瑞:「是。」 
母親:「你什麼都準備好了。該死的老天爺就下雨了。」 
艾瑞:「可不是,真氣人。」 
過一會兒,艾瑞說:「啊!算了!反正以後有的是機會。」
他的氣好像是消了,這一下午他都很聽話。通常艾瑞要是帶著氣回家的話,準會把全家人鬧的坐立不安。不管是誰,早晚都會被他惹的發火,不到他上床睡覺,誰也別想安寧。 

這種孩子接近的方法有什麼特點?是什麼因素發生了作用? 孩子們在強烈的情緒困擾中,他不會聽任何人的話,也不會接近勸告、慰藉或積極性的批評。他要「我們」了解他,要「我們」了解他再那一個時間裡,他內心的奮鬥。更進一步,他還希望不需要完全透露他的體驗,別人就能完全了解他。這是一種遊戲,在這種遊戲裡他只讓我們知道他願意讓我們知道的,剩下的要我們去猜。

 
孩子告訴我們「老師打我」的時候,我們不必追問細節,也不需要說:「你做了什麼,老師要打你?」更不必說:「啊,真可憐。」我們需要表示的是,我們體會得到他的疼,他的窘境,和他心裡所感到的憤怒。

我們怎麼能體會到他的感覺?我們要「看」著他,「聽」他說,同時從我們自己的感情經驗找出來。我們知道一個孩子在眾目注視之下,遭受到羞的感覺,因此,我們就可以把我們要說的話加以適當的編排,使孩子知道,我們了解他當時的經歷。下面所舉的方式一定會有幫助。 
「一定教人窘得不得了。」
「你一定氣的要哭。」 
「那時候你一定恨死你的老師了。」
「你一定很傷心。」 
「你這天真不好過。」

孩子們的強烈情緒不會在聽到「這種方法不對」,或父母急著要說服他,他「沒有理由要這麼想」的時候消失。強烈的情緒不會由於「禁止」而消失,只會在聽的人以同情和了解接受了以後,再以濃烈而逐漸變鈍的方法消失。 

一些談話的原則 
  
從事件發展到關係
在孩子說或問一件事的時候,父母的反應最好是不要著重在這件事的本身,應該經常推及到這件事所隱含的關係。

 
六歲的芙蘿抗議「最近」她收到的禮物,越來越比她哥哥少。媽不否認她的抗議,也沒解釋她哥哥年紀大了,認識的人多,收的禮物自然比她多。她也沒有承認芙羅的抗議是對還是錯。她知道孩子最關心的是父母跟他們的關係,關心程度要比禮物的大小和數量來的深。
因此,她說:「你也要更多的禮物?」
接著,她沒有再多說一句,就把女兒摟在懷裡。她女兒的反應是帶著驚訝和快樂的微笑。這一類談話的結尾如果換了另一種方式,可能就是永無止盡的辯論。

從事件發展到感情 
在孩子問一件事的時候,最好的反應往往不適於就事論事,而應該用心靈去觸摸這件事的外圍。

七歲的葛洛莉帶著煩惱的表情回家了。她告訴母親,她的好朋友陶莉被人家從人行道上,推到了雨後路邊所積成的一灘水裡,做母親的沒有進一步追問這件事的細節,而是從女兒在這一件事的感受上表現出她的反應。她說:
「那一定使你的心裡很煩惱。」
「你對做這種事的男生一定很氣。」
「你現在一定還在氣他們。」
葛洛莉對於這些話的反應是含有同情於陶莉的:「是!」
接著,媽再說「你是不是怕他們也會對你那麼做」的時候,葛洛莉則堅決地回答:「讓他們來試試!」
她想到怎樣把男生拖下水,使他們也沾上一身爛泥,高興的笑了。這種談話的結尾是一種快樂的結尾。如果以提供自衛方法的方式來說,很可能就成了沒有效果的說教。 

從一般性的發展到專門性 
孩子在表白他自己的時候,經常是渴求父母的反應,但是父母的反應不能用贊同或不贊同來表示,而應該不厭其詳地,把對孩子的了解以超出他預料的方式傳達給他。 

孩子在說「我的數學不行」的時候,跟他說:「對,你在數字方面實在不靈。」幫不上多少忙。換個方式辯駁他的想法,或提供一些廉價的意見:「如果你多花工夫研究,你的數學一定會好。」也是沒用。這一類臨渴掘井的幫忙方式,只會損傷他的自尊心,藉機施教也只能減少他的自信。 

幾乎父母都會遭遇到,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她的子女總愛說:「我是個笨人。」
有一個做父親的知道「他」的兒子並不笨,因此就打算說服他兒子,告訴他兒子很聰明。 
兒子:「我是個笨人。」 
父親:「你不笨。」 
兒子:「我就是笨。」
父親:「你不笨,你忘了你在露營的時候你有多能幹?指導員認為你是最聰明的。」
兒子:「你怎麼知道。」 
父親:「是他告訴我的。」 
兒子:「那他怎麼老是說我笨?」
父親:「他是逗你的。」 
兒子:「哼,我知道我笨。只看我在學校裡的成績就知道。」
父親:「你只要努力一點兒。」
兒子:「我已經拼了命,還是沒用。我沒有頭腦。」
父親:「你不笨,我知道。」
兒子:「我笨,我知道。」
父親(大聲):「你不笨。」
兒子:「我笨!」
父親:「你不笨,笨蛋!」

在孩子宣稱他笨、醜或壞的時候,我們沒辦法立刻改變他內心的念頭。這原因是一個人對他自己有了意見以後,這種意見就會在他心裡紮根,自動抗拒任何想立刻改變他的企圖。

有一個孩子就曾經對他父親說:「爸,我知道你是好心,不過我還『沒有那麼』笨,笨得以為你說我聰明我就聰明。」 在孩子對他自己具有否定看法的時候,我們的否認和抗議對他幫不了多少忙,只能進一步使他更加肯定他對自己的看法。我們所能幫助他的最好方式是向他表示,我們不但了解他這種一般性的感覺,而且也了解其言外之意。
兒子:「我很笨。 父親(嚴重地):「你真有這種感覺,唵?「你不覺得你聰明?」
兒子:「是。」 
父親:「那麼你心裡很難受是不是?」 
兒子:「是。」
父親:「你上學去一定是緊張的不得了。 ……….怕得不得了。 ………怕你會不及格。 老師叫你的時候,你就會緊張得什麼都弄不清了。 即使你知道答案,你也想不起來了。你怕你答的不對,叫人家聽了覺得很滑稽。 ……….老師會批評你不對。 ……….同學們會笑你糊塗。 所以,你寧可什麼都不說。我猜你一定忘不了,以前你說了什麼,他們笑你的情形。他們使你覺得自己很笨,同時也傷了你的自尊心,氣得不得了。」(說到這兒,孩子可能會告訴你一些他的體驗。)
父親:「孩子,再我眼裡你是挺不錯的,只是你的觀點和我的有差別。」

這種談話方式可能還是不能就此改變孩子的看法,但是卻可能在他心裡埋下一顆懷疑的種子,開始懷疑他是否真的那麼差勁兒。他心裡可能會想:「如果我爸爸了解我,認為我不錯,可能我不是那麼不行。」由這一種談話方式所引起的親情,會引導著孩子在父親對他的信任之下,為生活而奮鬥。 

「好」「惡」相對立的矛盾感情 

孩子會同時愛我們又恨我們。他們對於有權支配他們的父母、老師,和所有的人都會有這種矛盾情感。雖然相對立的「好」「惡」並存於我們的生活中是一個事實,但是做父母的都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他們不願意自己有這種矛盾的感情,也不能容忍孩子們具有。他們認為一個人要是對他人,尤其是對家人具有矛盾的感情的話,一定是在先天的遺傳上有什麼缺點。 
不過,我們可以學習接受這一種存在於我們和我們孩子之間的感情。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孩子必須知道這種情感是普通的,是出於天性的。我們可以用坦誠的方式,向他指明這種矛盾的情感,減輕他的罪惡和煩惱: 
「好像你對你的老師有兩種感情:你喜歡他,也討厭他。」 
「好像你對你哥哥有兩種感情:你很欽佩他,卻又恨他。」 

以平合,不加批評的方式,指出孩子在情感上的矛盾,對他有幫助。原因是這樣一來,他們可以明白即使他們的感情是「混亂」的,但是也沒有超出不可理解的範圍,如果換成下面的方式來說,那就是肯定地毫無幫助: 「孩子,你糊塗了!你剛剛還喜歡他,現在你又恨他。如果你想要朋友,你就得想清楚。」 就令人迷惑的現實觀點來看,我們也無法否認:有愛,就有恨;有讚美,就有忌妒;有敬業,就有仇視;有成功,就有恐懼。一個人需要有偉大的智慧,才能理解「正確」「否定」和「對立」的感情都是合理的。

要使我們心甘情願地接受這種觀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在孩提時代所接受的訓練,和成年所受的教育,都跟這種觀念相反。以往我們我受的訓練和教育告訴我們,被「否定」的感情是「壞」的,不應該有,或應該為了有這種「壞」感情而感到羞恥。新的科技觀念則認為我們只能就真實的行動,來評判「好」「壞」,不評判只存在於幻想中的行動。我們可以對實際的行為加以獎懲,但不能對情感這麼做。

評判情感,壓制幻想,會嚴重的損害到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情感是我們從先天遺傳中所得到的一部份。如像魚會游,鳥會飛是先天的,我們人的情感也是與生俱來的。儘管有時候感到快樂,有時候不快樂,快樂跟不快樂不會同時存在,但是在我們的一生中,有些感情是會同時存在的,例如:氣憤和恐懼,悲哀和欣喜,貪婪和自疚,奢求和侮辱,高興和厭惡。這些情感出現在我們心裡的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的自由。我們只能自由地選擇用什麼方式,在什麼時候表現,使我們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問題的癥結。

大多數人對於情感的認識,都是得自於所受的教育。他們在恨的時候,教育告訴他們這只是不喜歡。他們在恐懼的時候,教育告訴他們沒有什麼可怕的。他們覺得疼的時候,教育告訴他們要勇敢、微笑,甚至於還有一首流行歌曲告訴我們:「在你不快樂的時候,要裝出快樂的樣子。」

個人的鏡子 用什麼來替代這種教孩子「假裝」的方法?是真理,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他們的感情。使孩子了解他們有什麼樣的感情,要比使他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的感情重要得多。他一但知道他有什麼感情以後,心裡就越不容易產生「混亂」的感情了。 

我們如何能幫助孩子認識他的感情?我們可以把自己當作他的『感情鏡子』。孩子知道他的相貌是看見了鏡子中的他;同樣情形,他也可以從我們的反映上,知道他的感情是什麼樣子。 鏡子的功用是把一件事物不加任何諂諛或刪改的方式,原本原樣的反映出來。我們不需要一面鏡子對我們說:「你的樣子很可怕。你的眼睛充滿了血絲。你的臉是氣鼓鼓的。你的樣子是一團糟。」像這種鏡子,我們照不了幾次,以後就會像躲傳染病似地躲著它不去照了。我們所需要的鏡子只是要它能反映出一片影像,而不是要它訓示。我們可能會不喜歡鏡中的影像,但是我們卻會決定下一個步驟,用什麼方法來美化它。 「情感鏡子」的功用是毫不失真地,反映出實實在在的「感情相貌」來。 
「看起來,你好像是氣的不得了。」 
「聽起來,你好像恨死他了。」 
「好像你對於這件事的全部安排都很厭惡。」
 
對具有對立感情的孩子來說,用這種方法來指明他的感情,非常有幫助。因為這樣一來,明晰地畫分出了他們的感情是什麼。明晰的影像,不管是從透鏡裡看到的,還是從「感情鏡子」裡看到的,都會給孩子們提供自覺、自發、自動去修改的機會。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主講:游乾桂  心理醫師、作家


地點: 國語日報社



 

作者簡介:出生於宜蘭員山,在過了一段城市人繁忙的生活之後,終於發現,錢只是生活的媒介,不必物慾橫流地追求;1996年辭卸工作,成了自由人,回歸成最快樂的生活家,以演講為人醫心、分享經驗,使人豁然開朗。著作豐富的他,相信書才是最好的醫生,它可以引導讀者覺悟,找回智慧,於是花了更多時間,書寫貼近人們心靈、癒合心理傷口的處方,目前已出版九十多本作品,並曾榮獲新聞局金鼎獎等多項出版殊榮。
從事臨床工作十多年的他,深諳心靈安頓之道;目前是鞋子兒童劇團發展顧問、中國健康家庭協會秘書長,閒盪在家的自由人,以及換個方式醫心的助人者。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嘛?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用心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因此,有的人是 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剪,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


   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 後來 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會一個人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力,有夥伴、朋友的助力,加上擁有前述的那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了。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焦慮之餘‧‧‧

  

/ 黃廣祥

            喜兒的「叔叔」

 


 

最近,大班的一位幼兒被她升五年級的姊姊說她注音不熟,擔心她進小學後的月考會吊車尾,連帶媽媽也憂慮她會適應不了。事實上,這位姊姊也是喜兒畢業的,她似乎忘了當初一年級的她也沒什麼學習大礙。 

另外一位幼兒把在喜兒模擬抄寫連絡簿內容的本子帶回家,爸爸發現孩子對所寫的注音竟然不會拼讀,結果當晚是爸爸生氣、擔心,孩子則緊張不已,到了很晚他內心仍忐忑不安。 

還有一位幼兒因為爺爺的要求,七月開始就被帶去補習班先上正音班。 

 

以上的例子呈現出孩子某些親人焦慮的一面。我知道喜兒的家長對幼兒須「提早學讀寫算」大多已經有了「免疫力」,然而隨著小學開學的腳步愈來愈近,當他們不時面臨周邊親友或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尤其是看到別人的孩子對注音已朗朗上口時,內心難免會有點焦慮。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焦慮之餘,也許我們可以試著探討幼兒為何要提早學習他未來才學的東西,而被迫犧牲了他這個階段所應擁有的遊戲體驗、玩樂探索。

  

幼兒之間的遊戲不但讓彼此發揮聯想力,對其社會化能力影響更大

 

原因無它,不少家長會被以下的迷思所困惑:

 

不要輸在起跑點 

大部份家長都不反對學齡前的幼兒預先學習小學的東西,主要是受了「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迷思所影響。很多人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相互比較、評判優劣,而忽略每位幼兒都有不同的特質,起跑點的狀況並不等於終點的結果;畢竟學習是一場終生的馬拉松。但是,在不願意自己的孩子一開始就當「輸家」的心態下,大多數人都認為先學先贏。就算不是為了輸贏,先學了,到時候總不會吃虧,這種「理應如此」的集體意識助長了目前盛行的「偷跑」風氣---幼兒園普遍成了小學先修班,原是小學才教的讀、寫、算全都挪到學前教育來。

 

從教育的專業角度而言,若小學的老師不能到幼稚園去教學,我們又如何能讓幼教老師去教小學的東西呢?幼教老師並沒有受過小學方面的專業訓練。另外,這也是對小學老師的一種不尊重!結果也就造就很多小孩進入小學的初期,在課堂上都不專心,因為沒有新鮮感,他們認為舉凡注音、數字、國字都學過了。曾經有位小學老師跟我們說:「一個不會注音的小孩我可以用十周把他教會,但若因為早學而有了錯誤的握筆姿態或發音,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心力來矯正他。」

 

      在書寫啟蒙之初,大小合宜的三角鉛筆及正確的握筆姿式對孩子至為重要

 

晚適應不如早適應 

        另外一種迷思是「晚適應不如早適應」。前者的若屬某類積極的舉動,後者則是一種消極的妥協:不少人認為既然現實環境裡,大多數的幼兒都先學「讀寫算」,就不要讓自己孩子與眾不同,否則到時更難適應。其實,這牽涉到「時機」是否成熟的問題,我常跟家長談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假如小學的東西真的可以挪到學齡前來教,教育部為何不修正,而非要等到小學一年級才開始?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幼兒的能力還沒有完全具備所致。換言之,與其讓幼兒在還沒充分準備前就遭受到填塞,影響他的自信心,倒不如等到他心智成熟時去學,才不至於揠苗助長。

 

      

       幫助同儕、照顧幼小的行為只有透過身體力行才能學習起來

  

        喜兒從創園已來從不去強調讀寫算,一般而言,我們的孩子在小學裡都會適應得很好。雖然因為「讀寫算」方面較少接觸,他們在小學剛開始時的學習會有點慢(跟已學過的孩子比較),但是過了期中考後,喜兒的孩子都會追趕上來。因此在學齡前的幼兒教育,我們反而重視孩子是否具備了對事物充滿了熱情與好奇、豐富的聯想力、持續的耐挫力、生活自理的能力等等,這些都比「讀寫算」更應在小學以前就培養起來。

 

      

 

       「與幼兒共讀」首先應著重在讀圖而非讀字

 

        也有一些家長會擔心,小一的老師會不會看到大部份的孩子都懂了,就跳過不教或隨便教?這似乎已經牽涉到老師本身職業道德與良知的問題。依教育部規定,開學後的十周必須用來教注音,從我們過去的經驗而言,只要跟老師溝通,就算孩子不會注音,一般老師都會盡責把孩子教會,尤其當多數的孩子都會了,老師就更能專注在那些不會的孩子身上。

  

回歸學前教育本質 

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 1782~1852)在1837年的德國,創立全世界第一所幼稚園(Kindergarten)他認為幼兒園如同花園,幼兒如同花草,教師猶如園丁。他希望3~7歲的幼兒能從「玩中做、做中學」裡成長;福祿貝爾認為,遊戲是兒童的內在本能,遊戲和手工作業應是幼兒時期最主要的活動,幼兒園上課只需要用口語,不需要學習文字。而教師最主要的責任,是妥善地加以指導、設計各種遊戲活動。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是近代最重要的教育理論之一,其中的前操作期(pre-operational period 一歲半~七歲)他認為:幼兒知識的學習與建構是需要透過操作才能達到,特別是七歲以前的幼兒必須透過遊戲、生活體驗才會落實。

 

 

如今,我們的幼兒園卻被摻入大量的背誦與抄寫。上帝是很公平的,當幼兒把大部份時間耗在教室裡安靜的排排坐,聽、讀、寫、算一大堆的抽象符號(注音、數字、文字),他就會失去更多他原本可以在環境、遊戲中,透過動手體驗的學習機會;更嚴重的是,幼兒在學齡前的知識若不是由感官體驗來建構,只是停留在死背強記的話,日後他對周遭的環境或事物,很容易產生漠視或疏離感,因為他無法把所學到的知識與他的生活經驗作連結。如此看來,提早學習抽象符號,反而是讓幼兒輸在終點。 

 

 

植栽與烹飪是最能讓幼兒從「玩中做、做中學」的感官學習 

 

政大教育系周祝瑛教授就表示,研究顯示:幼兒學習的記憶能量,透過聽講只有5%∼10%,自己瀏覽是20%;示範給孩子看,可提高到50%,若讓他們親手做,則可達到70%∼80%,做完後他們還可以教別人,記憶量就達到九成了。

 

正如「慢的教育」一書作者Carl Honore說:「成人應該重新思考做一個小孩子的意義何在?」我們到底希望孩子每天都快樂地生活,還是為了未來才學的東西而焦慮?在某些幼兒園裡,二、三歲的幼兒就須認字、學注音,四、五歲就像小學生一樣要帶功課回家抄寫,有期中、期末考,這是什麼樣的一個童年?作者更提出美國費城的一項研究發現:幼兒園時期在積極學習「讀寫算」之中度過的孩子,以及在悠閒遊戲中度過的孩子,到七、八歲的時候並沒有明顯可見的學業差距。唯一的差距是,提早學習的孩子往往較易產生焦慮,也比較欠缺創意。這就是他所謂「暖房催熟式的成果逃不出報酬遞減法則的制約」。

 

 

從撈蝌蚪到放幼蛙,孩子從中觀察到生命的演變,也記錄了成長的軌跡

 

除了提前「讀寫算」,還有提早學美語的現象,這又是另外一個學前教育裡的嚴重問題:在幼兒還未能嫻熟應用自己的母語時,就被迫學習自己不熟悉、在現實環境裡又無法應用的美語,孩子內心的傍偟與煎熬可想而知。 

有一位家長跟我說,每次去她大伯家壓力都很大,因為他的孩子才讀中班,竟然可以讀懂一本英文書,而自己的孩子卻仍整天嘻哈過日子。我說:「那又怎麼樣呢?」在真實的生活裡,我們並不需要一個滿嘴美語的幼兒,反而一位快樂純真的孩子會讓人著迷。我也不相信她大伯孩子的童年因而更快樂,或許結果剛好相反,因為外語學習若沒有生活所處的環境配合應用,就須不斷地練習與背誦!一個四、五歲的幼兒需要犧牲多少玩樂時間才能練就出那種能力?  

  

健康、快樂、自信 

曾經有一位家長說:「喜兒是個幸福的大家庭,它是由許多幸福的小家庭所組成。」誠然,喜兒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能有一個快樂童年;由於他們的信賴與支持,讓我們可以專注於使幼兒愉悅的環境營造與生活化的課程設計;孩子因而透過動手體驗而樂在其中。

 

 

我們無法保證快樂能使孩子在日後的小學拿到很高的分數,但是我們知道,不快樂的童年定會對孩子日後性格有負面的影響。喜兒沒有震天價響的口號,「健康、快樂、自信」卻是我們希望孩子在學齡前所應擁有的特質。因為我們深信:有健康的身心,才會有快樂的情緒,有快樂的情緒才容易產生自信,有了自信則勇於嘗試,不再畏懼學習時所遇到的困難。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畢業旅行的一天


~ 2010第十五屆畢業旅行影像集錦~



在喜兒出發前大家把帶來的衣物重新整理






編按:今年的畢業旅行由於大班的幼兒都學會了騎自行車,我們就決定開車到龍潭三坑來一趟自行車之旅。其中全程2公里多,處在半山腰的大圳自行車道是我們選擇的主要路段。沿途花、樹遍佈,綠意盎然,在車少人稀、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孩子可以毫無顧忌的騎著車子來回奔馳。在中午休息的時段,孩子在涼亭附近的水漥處撈小蝦,隨後在當地景點「紅橋」上釣魚,這些都是此趟旅程中的特別插曲。傍晚,孩子回到園裡,又開始了他們期待已久的喜兒傳統---體驗在沒有親人的陪伴下,和同學一起進用晚餐、玩遊戲,最後夜宿喜兒




租了腳踏車後就從三坑老街開始,順道參觀當地的廟宇一永福宮



 


 



離開了村落隨即前往半山腰的大圳自行車道



 


鳥瞰山下三坑景觀


中午在自行車道途中的涼亭休憩用餐




 




涼亭附近的小水漥讓孩子們有機會窺探水中生物:小魚、蝦、螺、水蠆等生態


 



回程中多是下坡路,過陡時大家把車推著走



 


 


當地景點紅橋是此行的另一站,孩子在那兒嬉戲、攀爬、釣魚

叔叔教大家如何勾魚餌、釣魚 


 



尋幽探秘




大家玩到太陽下山了才踏上歸途


 



在喜兒洗完澡後向家人報平安


 



廚房阿姨為大家準備了豐盛的晚餐:鮭魚、沙拉、炒米粉‧‧‧


 



孩子期待已久的摸黑躲貓貓


 



睡帳篷是今年第一次嘗試,當然睡前故事是少不了的


 




翌日在喜兒吃完早餐後,此趟畢業旅行也就劃下圓滿的句點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