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常常接到電話查詢喜兒教甚麼,讓我們無言以對,因為我們不教小孩,只和小孩玩。問題是大人不教並不等同於小孩沒有學到東西,我們和小孩玩是因為我們秉持的幼兒學習理論是小孩在遊戲中學習。針對此問題引用高敬文所著「啟發式教學」(原文登於學前教育月刊)以饗各位家長。


 


                                      啟發式教學


                                                         (文/高敬文)   


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社會中,孩子不光是用『聽老師說』的方式來學習,我們也希望能有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也快樂、活潑地成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式教學」的目標相當符合我們的理想,幼稚園「啟發式教學」於1970年引進我國,當時多以「發現學習」為名。它的原始構想來自英國幼兒學校(及小學一至三年級五至七歲學童)的革命性改進。英國人叫這個構想作『統整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自由日(Free Day)、不拘形式的教育(Informal Education)』 等。美國則稱為「開放式教育(Open Education)」。其實,怎麼稱呼並不重要,重要的事要把握住這個構想的基本精神,才能稱作是「真的」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可分很多方面,以下僅就學習原理、兒童觀和教師地位三方面探討。


 


學習原理


    英國教師們經過二、三十年的試驗,發現了某些基本學習原理,這些原理和杜威、皮亞傑等人的主張是相通的。以皮亞傑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理論來看,皮氏主張:『兒童智慧的成長是一種不斷建構的過程,知識的來源是兒童 主動與環境交互作用,不斷重組其經驗而成的。真正的學習是兒童認知結構的擴展與統整。』換句話說,真正的成長不會是光會1234、、、、10的數數兒,這是「狹義學習」。真正的成長應該是結構的改變。我們希望在幼稚園裡能給孩子一種來自內心那種「啊哈!」的感覺,就像是「開竅」的情形,學習的結果代表一個重大的進步。比如說:兒童學習注音符號,開始只是一些零星符號的認識而已,等到有一天,他自己發現,他能拼音寫出他想表達的意念(也就是他能把過去所學的零碎知識,重新組織、統整),這時才算真正「了解」學習注音符號的意義,才能和「文字」的世界溝通,這才算是真正的學習。因此,不要斤斤計較瑣碎的知識、技能的獲得,耐心地引導他去擴展經驗,發展潛能,最重要的,一定要給兒童親自動手的機會,從嘗試、摸索中去經驗、學習。


 


兒童觀


    「啟發式教學」是主張人本主義的。他相信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有無限的潛能的。它主張尊重個人的尊嚴,關環別人,促進互重、互信的氣氛,他了解兒童活潑的天性,充沛的活力與自我中心的特質,他認為人格是知、情、意統整而不偏於一方發展的。


 


教師地位


    在上述兒童觀與學習理論的影響下,「啟發式教學」的教學型態也改變了。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有關「教師地位」的看法改變了。美國教育家祁添登(Chittenden)和布希斯(Bussis)分析,認為「啟發式教學」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啟發式教學特別重視教師的關鍵地位。英國的新教育,並不是方法或實施上的改變而是教師們對『兒童、學習、學校教育』三者本質,在態度和信念上的改變。由於老師們對上述的學習理論和兒童觀,有深刻的體會,產生真摯的信仰,從而著手改進他們的教學。事實上。「啟發式教學」並沒有固定型態或理想的模式可供抄襲,而是不斷改進發現的過程。它的基本精神就是教師不斷地求新求變,檢討改進自己的教學,發揮個人的潛能。「啟發式教學」的老師不會在嘴巴上鼓勵兒童自由探索,卻看不慣他們笨手笨腳或浪費時間的樣子。不會光設立幾個興趣角,卻只允許兒童在某個特定時間去『玩』,不會『嚴格』控制時間,指使兒童輪組操作。他比較不會用事先設計好的單元活動,全班統一實施或用一些『假興味』、『假動機』來引導兒童作千篇一律的「活動設計」。他會以小孩的興趣為起點,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根據小孩子的臨時動機、興趣來擴展和轉換。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兒 ! 有妳真好

 

如果有了寶貝, 你想當怎樣的父母?   你想給你的寶貝怎樣的人生?   許他一個有成就的未來?許他一個有錢的未來?   而我只想給他們一個快樂的未來.

當一個空中飛人到處飛來飛去的媽媽,生活裡的語言除了國語, 台語, 就是英語和日語,我當然知道語言是很重要的溝通管道.但是我不希望在我的寶貝剛來這世界上的前幾年,該是體會生活, 學習生活, 感受生活的時候,卻得強迫他們學習以後慢慢再學就好的第二或第三種語言.

喜兒不像一般的幼稚園, 沒有雙語, 卻充滿創意!   她帶孩子們去大自然踏青, 觀察植物昆蟲, 在戶外奔馳, 所以我的孩子比我這國立大學畢業的媽媽知道更多的地球生物她讓孩子盡情發揮, 展現靈感, 自由創作, 欣賞作品,  為孩子收集的作品集和生活紀錄簿,   比我這當媽收集的更精彩更仔細.   她讓孩子學習獨立面對問題, 想辦法解決問題, 培養孩子獨立成熟,   那天我家寶貝的鞋子掉入田埂, 五歲的小男生在老師觀察下,   獨立拔出鞋子, 清洗鞋子, 沉著應對, 不求助也不驚慌.   她讓每一個孩子愛上學, 建立學習的健康心態。

我家姊姊在喜兒受了完整幼兒教育後, 現在小學三年級了,   仍然覺得學校是一個好玩的地方, 從不抗拒上學, 對學習一直興趣盎然,   我家弟弟請病假在家休息, 卻一直唸著什麼時候能回學校玩,   姊姊說喜兒根本是弟弟的超級遊樂場!   喜兒不填鴨教育, 從玩耍中學習.   喜兒裡沒有英雄, 因為他欣賞每一個小孩.   所以孩子們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但卻不自我,懂得欣賞別人, 包容別人而且融入團體. 

怎樣給小孩才是最好的, 答案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但就我而言, 我希望我能許我的寶貝一個這樣的人生:    

快樂學習, 享受生活, 喜歡週遭, 期待未來.

很高興我找到了喜兒幼兒園,   也很感激喜兒對孩子們做的一切,   喜兒幫我的寶貝跨出快樂生活的第一步,   喜兒! 有你真好, 謝謝妳!

華航  / 王曦芳  (中班  奕成媽媽)                                 2007/4/23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書是人與他人的體驗相互印證的過程


        知識即使記述在書本上,他所記述的不是死的事物,而是人類在不同的時空下, 集體的或個體的體驗.每一個人單告一己的體驗,無法認識真實的世界,他必須括廣自己的體驗.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爲的是要將自己一個人的體驗與人類共同的體驗相互印證,從而打開視野,全面關照真實的世界.


        只有將學校傳授的知識, 將書本記載的知識, 定位為人類共同體驗世界的腳印, 只有將學校教育,將讀書當作是人與他人(甚至與人類)的體驗相互印證相互碰撞的過程,才會使目前僵化了的學校教育復活,使讀書變得盎然有趣.學校目前只提供技術性知識,提供文憑與地位.這使得知識工具化,使的人從人的自首異化出去,淪於知識的附加價值之中.


         人學習知識,要有自己的體驗,把自己的體驗隨時與書本知識中所記錄的人類共同體驗的足跡相互印證,使人的體驗不限於一時一地,能跨越時空,又能深刻入世,才能真正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例如學地理,不是指為記憶地名,亦不單為日後遠行時備用.學地理是要括展認識中的世界,了解各大河,各草原沙漠的每一支人類文明如何發展.歷史是文明之舞,地理則是文明的舞台.但地理不等同於地圖,壹張地圖攤開,每一港口每一都市皆同等份量.地理則蘊含了人一步步的體驗,由近及遠.人的文明是從大河的流域萌芽,在大河流域深耕經營,慢慢才括及遠處.小孩的知識發展也一樣.學地理要從小孩自己生長的村里街市學起,讓小孩體驗自己生長週遭的人文或自然的每一個細節,告訴小孩太陽出來的方向是東方,北極星永遠閃亮的天邊則是北方.把方位確定之後,開始由小孩來描繪村里街市的地圖,寫說明,甚至學習作報告,然後逐漸擴及省線,擴及世界.當探討的範圍在增大,漸漸超出小孩個人活動所能體驗的界限,這時候便要學習找資料,找課本,把前人旅行得來的地理知識拿來彌補自己體驗的不足.隨著小孩對地裡的認識健行漸遠,小孩所能了解的地圖涵蓋的地面也越來越大.同時他心中認識的不只是自然的山河與資源,還要結合玩學藝術,探討在這山巔河畔的人文活動,歷史的變遷.從自己所體驗的一村一里一街一市的人文典故括展出去,與世界各地,不同時空的人類體驗相互印證,這樣地理知識才有了生氣.


        真實的知識是整體的,世人對真實世界及對自己的整體性的理解.整體性的理解,使人把知識提身為智慧,使人的知性與他人格趨於成熟,使人免於恐懼,再生命存在的時刻中泰然自若.把知識切割成碎片,讓每一個人抱持著一塊碎片,那麼人將看不到世界的真實面目,看不到自己的全貌.擁有一塊碎片的人士一種專家,專家事業變成了人安全與生活的保障,變成了人逃避自己逃避世界的態護所.人不再體驗,不再具有無畏的生之勇氣的時候,人便有了恐懼.


 


                               童年與解放               黃武雄著               出版社:左岸文化


      童年與解放提出的是一種世界觀, 這世界觀的基礎是人的原始創造特質.


     作者分析兒童學習語言的鼎賦, 界定文明能力與自然能力的分野,


     從而一層層揭開兒童世界的面紗. 然後作者從更廣的面向,


     說明真實的知識其實是,由童年的直接體驗不斷延伸出去的經驗網路,


    並進一步討論理性的局限與人的思想解放.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欣賞兒童畫作

 

編按:喜兒鼓勵孩子即興創作,尤其畫作,孩子每周動手的頻率很高。有時我們會請孩子把畫帶回家給爸媽看,讓親子間以畫作互動。有些父母不知如何看待孩子的畫作,玆摘錄美國現代藝術教育家羅恩菲特先生,在他所著的 Your  Child  and his Art 給父母參考。書中舉出

 

父母親及老師對兒童畫作應有的態度如下:

 

 該做的                                                   

  • 視兒童畫作為兒童個性之記錄
  • 要瞭解兒童畫的製作過程,這對兒童之成長及經驗具有重大意義
  • 培養兒童對於生活四周事物有敏銳感受
  • 在畫作表現, 兒童之感情表現異於成人
  • 當兒童本身對自我表現的要求高時, 應加以鼓勵

 

不該做的

  • 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加在兒童身上
  • 不要太重視兒童完成的作品
  • 不要給兒童著色畫 (以印好輪廓)或範本
  • 不要以為兒童之畫作表現都須合於大人的想法
  • 不要鼓勵兒童參加有競爭有獎賞的比賽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