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

 

攝影 / 喜兒老師

 

 

 

編按:農曆新年在成人的腦海裡,過年的感覺似乎總是不如往昔,尤其是和兒時的回憶相比。主要原因在於我們孩提時,就年復一年地跟這個節慶有很強的體驗與感受,它無形中深化了我們對兒時過年的懷念。因此,我們了解幼兒對民俗節日連結的重要性,在喜兒,每年的一月到二月,大部份的的教學主題都跟農曆新年有關,今年安排的戶外教學包括上超市、傳統市場辦年貨,到鎮上書局買紅紙、紅包;室內課程則有認識年菜、製作舞獅頭、寫春聯、做發糕‧‧‧老師以年級高低予以不同程度的體驗與學習,讓孩子感受年節氣氛的到來。以下是各班的圖片集錦。

 

 

 

 

由於超市有很好的分類及展示方式,孩子很快就找到他們想看的年貨

 

 

 

 

 

 

熱鬧的傳統市場攤位擺設著各式各樣魚肉蔬果讓孩子目不暇接

 

 

 

 

 

熱心的書店老闆替孩子解說過年的吉祥飾物

 

 

 

 

先由老師講解年菜蔬果的象徵意義,接下來讓幼兒有觸摸、嗅聞及品嚐的體驗與感受

 

 

 

 

 

喜兒歡迎並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孩子的新年課程---製作發糕

 

 

 

 

 

大班的孩子已可拿著毛筆描寫簡單字樣的春聯,幼小班則重在剪貼塗鴉

 

 

 

 

到鎮上的三元宮看完門神後,老師讓孩子畫出心目中的門神,而中班的門神是由團體合作繪製而成

 

 

 

 

 

 

先要孩子操弄、玩耍舞獅,讓他們有實際的體驗

 

 

 

 

 

 

再來引導孩子製作他們心目中的舞獅頭

 

 

 

 

各班再以他們自製的舞獅頭來玩遊戲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的教育(Under Pressure)

 

作者  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              薛絢譯          大塊文化出版社

 

編按:目前,我們處在一個焦慮的世界,這種焦慮來自於過度強化與別人(而不是自己)競爭的結果:很多人只擔憂落人於後,卻忽略自己或孩子的能與不能,他們設法讓孩子早學未來的知識,卻漠視孩子現階段應該擁有的一切。譯成三十種語文版本暢銷書「慢活」的作者卡爾,在去年新作Under Pressure(譯名慢的教育)指出,對孩子教育的焦慮不只在東方社會,也蔓延到西方,經過作者走訪美、亞、歐地區,瞭解各國育兒現象,彙整相關資料後,試圖提出解答、協助大家重新思考做一個小孩子意義何在,以及做個大人的意義何在。我們特別摘錄其中一章與家長分享。

 

                                                                         ~

 

第三章           學齡以前:孩子的正業就是遊戲

 

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幼兒期調教恰當        柏拉圖‧公元前四世紀

 

    不久以前,幼兒時代似乎是美好愜意的。小孩子在家、在托兒所都能順其自然。我的幼兒年代是在聽故事、穿大人的衣服將扮角色、做亂七八糟的工藝品、唱歌之中度過的。我擺弄玩具、在沙坑裡築城堡;我和朋友吵完架又玩在一起。多數時候我可以照自己的意圖探索周遭世界。我的目標(如果可以算是目標)並不遠大,只要能高高興興開始上學,和同儕融洽相處。

 

    這一切看在如今這一代的眼裡都成了怪事。現在的學齡前時期已經變成你死我活的學科競爭。要認字、學數字都來不及了,誰還有時間玩手指作畫或看木偶戲?要去淺水游泳池玩耍嗎?等到背熟幼兒園面試對答之後吧。美國的玩具連鎖「健寶園」(Gymboree)開設了為期十二週的課程,擔保兩歲大的幼兒接觸了來自世界各種文化的美術、舞蹈、音樂之後,就變成「全球公民」。天津市的「花籃國際鄉村幼兒園」是一所高檔的寄宿式學齡前機構,現在已經在收三歲大的學生了。

 

    提早學會讀、寫、算的壓力已經強到家教公司要增設幼兒部了。東京的補習學校已經招收兩歲的孩子了。世界各地的功文幼兒部都為三歲大的幼兒安排了識字、加法、讀音閱讀的課程,幼童們要學寫數字、學會從一數到兩百。托兒所,尤其是私人經營的托兒所,已經把美術、音樂、演劇的時數減少,用這些時間來上識字和學數字的課程。一旦孩子達到學齡,上學的第一週就開始有做不完的作業。美國的許多幼兒園把早上和下午的課間休息都取消了,為的是補習認字算術。甚至午休時間也變成以吃午餐為主,遊戲只是可有可無的部分。

 

    為什麼幼兒這麼早就要開始辛苦?大家在趕什麼?原因之一是,我們生活在不耐煩的、過度競爭的文化之中。世界各地的學前教師都被迫要給孩子打分數排名次。家長會問:我家小朋友是不是頂尖的五%?如果不是,原因何在?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夠提高他的成績?如果孩子四歲的時候就能讀經典名著。三十五歲的時候就更不得了。我們當然會想到,從幼兒期就讓孩子學這學那恐怕是錯誤的方法:三歲大的孩子本來就該乖乖坐在書桌前學習嗎?然而,競爭之風橫掃而來的時候,我們應有的判斷力也跟著搖擺不定了。

 

    政治人物同樣也把提早學習列入優先政策。各國政府自一九六O年代起,推行扶助弱勢兒童學業的方法,美國的「啟蒙計畫」(Head Start)就是一個例子。如今,企業界在搶訓練有素的工作者,父母親在積極拉高子女教育水準,所以政府官員們重新設定了幼兒期,把它變成灌輸基礎識字能力與數字概念的時候。

 

    「及早教育」和「世界和平」一樣,來就是理所當然的---誰能反對讓孩子在起跑的時候領先別人一大段?可是,這樣暖房催熟式的成果逃不出報酬遞減法則的制約。不錯,有些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一踏進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能讀有章節的書、會寫自己的名字、對功課表應付裕如---的確令老師讚歎家長得意。但是他們能就此一帆風順嗎?提早學習能有長遠的收益嗎?其實不然。新近的研就顯示,提早完成學習的進度並不擔保日後名列前茅。美國費城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幼兒園時期在積極學習讀、寫、算之中度過的孩子,以及在悠閒遊戲中度過的孩子,到七、八歲的時候並沒有明顯可見的學業差距。唯一的差距是,暖房催熟班提早學習的孩子往往較易產生焦慮,也比較欠缺創意。

 

    雖然有許多人相信,先把字母、數字、形狀、顏色學好是上小學的最佳準備,小一老師們的看法卻不是這樣。他們認為,社會適應良好、懂得與人分享、有同理心、能聽從教導的孩子,比較能把讀寫算都學好。事實是,人類從一出生就在為學習搭硬體路線,到情緒上、心理上準備好的時候,學習最能水到渠成。有些人的發展會比較慢,但是多數人最終都能完成里程。孩子只要「開了竅」,可以一夕之間從糊塗蟲變成好學生。這是不能急的事,而我們這種趕個不停的文化最難得的就是耐心。我想起我兒子五歲的時候,第一次帶回閱讀作業的苦況,他不會念字母拼成的單字,字母越多他越念不出來,當時我還以為他可能有閱讀障礙症。可是,沒過多久,他就好像腦袋裡的電路突然通了似的,隨便拿起一本就能流暢地念,而且變成很愛看書,連上床也可不得放下。

 

    專家都一致認為,正式教學從六歲時開始成效最好。六歲大的孩子已經比較能夠理解抽象概念,前兩、三年快慢不一的發展也大致拉平了。六歲以前過早學習讀寫算,可能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進而影響到以後的學習意願。二OO三年做的一項研就發現,丹麥與芬蘭的學童(兩國的小學教育從六、七歲開始)的專注力優於英國學童(小學教育始於五歲)

 

    學齡以前的孩子最需要的,似乎是在安全自在的環境中自由探索周遭世界,有故事可聽,能吟謠唱歌,能談天遊戲。他們需要努力、費心、全力以赴,但不是照許多大人想像的那種模式。

 

    學前教育也有一些特立獨行的模式,瑞吉歐(Reggio)艾米利亞市(Emilia)就是極具啟發性的一個例子。這些位於義大利北部的小城市,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在學前教育的地圖中劃下自己的一席之地。戰後的瑞吉歐成了一片廢墟,當時年紀尚輕的老師洛里斯‧馬拉古奇(Loris alaguzzi)認為重建家園的上策就是從頭開始─從改造幼兒園著手。馬拉古奇不是古板的老師,而是個有領導才幹的社會改革者。他帶著一群理念和他相近的老師,創立了「改變童年培育」的幼兒園。所謂改變童年培育,就是誘發幼兒天生好奇心、依幼兒自由自在地表達。發源地的瑞吉歐式幼兒園老師兼發言人克羅帝亞(Claudia Giudici)說:「如今的主流觀點是,幼兒需要成人輔導灌輸,才能夠順利達到成人自己訂下的標準。我們認為成人的干預應該降到最低,以便幼兒自己去獲取知識,建立關係。」

 

    瑞吉歐幼兒園不上讀寫算的課程,也沒有固定的課表。幼童們探索的題目是憑他們的興趣自發的。如果他們觀察鳥兒成群掠過秋日天際,可能就做起鳥的題目,接連兩、三個月的時間都在辨識不同的鳥種、用自己在戶外找來的材料做鳥巢、了解候鳥遷徙的現象。美勞是一種自然的媒介─幼童可以藉美勞課來探索並理解外在世界,不是讀寫算正課以外的選項,也不是培養名畫家的跳板。

 

    瑞吉歐幼兒園裡的老師不會給孩子打分數評等級,孩子的學習都是團體活動。如果有某個孩子缺席了,其他人會說,如果他在他會對這一天的活動如何反應,或是說他明天來了會怎麼問。幼兒不必比賽誰畫的圖最好、誰做出來的東西最漂亮。他們也不必趕著把某個題目做完---學習進度是他們邊做邊訂的。

 

    瑞吉歐不印製教師手冊與教師須知,因為老師帶幼童的方法時時在變,每個孩子、每一群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一個信條:老師不能成為學習行為中的主導者。老師可以把想法和新的材料加進去,但是必須由孩子們自己來探索發現。孩子們可以犯錯,開始做一個題目的時候也並不確定下一步會怎樣。完成時,老師和學童都要回想並且記錄這一次的學習過程。記錄的方式可能是自然而然的─說話、繪圖、雕塑、拼貼、音樂、動作均可。老師可以藉記錄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照顧下的幼童,也更了解學習的過程。孩子們藉著溫習自己的發現、說明給別人聽,也能加深所學經驗的印象。

 

    瑞吉歐幼兒園的宗旨是,造就能思考、能做夢、能分析、能遊戲、能推斷、能與人互動的孩子。瑞吉歐艾米利亞的六歲以下的幼童,現在有二分之一是進瑞吉歐式的幼兒園,這些幼兒園全數是市政府出資興辦的。許多瑞吉歐學童的父輩組輩也是瑞吉歐出身。《新聞週刊》曾在一九九O年代宣示,瑞吉歐幼兒園是全世界的表率。這個義大利小城市頓時成為全世界的教師、學者、政治人物的朝聖目標。自一九九四年起,到這裡來一探究竟的外地觀察者多達兩萬人。

 

    我為了要實地了解瑞吉歐的教學法,在二OO七年初春也走訪了一回。就義大利的標準而言,這個城市是不足以引人注目的,人口才十四萬,中心區偶一些中世紀古建築,周圍都是戰後建的一排排公寓房子。我來參觀的期間,另外還有差不多四百位來自美國和北歐國家的人士也來參觀。大家就像朝拜耶穌受難受苦路十四個十字架一般,走過市內的各所學校,只不過手裡拿的不是《聖經》,而是印著「瑞吉歐兒童」標誌的筆記本或卷宗。這個組織是為了接待川流不息的國際訪客而成立的。

 

    我想避開人潮,便開車到距離瑞吉歐八公里遠的村子普拉托泉(Pratofontana)。這裡的瑞吉歐幼兒園叫作普藍波里尼,完全符合瑞吉歐信條所說的:美可以鼓舞精神、激發想像力。校園環境有如感官的響宴,茂盛的玫瑰叢開滿了白色和紅色的花朵。蝴蝶在種植了迷迭香、鼠尾草、薄荷、百里香、羅勒的春草園圃上飛舞。木造的觀鳥亭面向一望無際的農田。這裡是義大利盛產牛奶和乳酪的地方,另外也出產蘭布羅斯科紅酒(Lambrusco),所以四周的田地中點綴著一座座的葡萄園和悠閒吃草的牛群。幼兒園面向村鎮的這一邊有一間修在樹上的漂亮小屋,屋內有桌椅,還擺設了杯盤。風聲靜下來的時候,可以聽見花園下方小石泉的潺潺流聲。

 

    校舍市宜人的磚造房子,屋頂鋪紅瓦,裝著擋風雨的百葉窗,室內牆壁雪白、天花板很高敞。走在教室裡,處處是啟發創意的用心,有一區擺滿各式裝扮遊戲用的服裝,另一角排列著畫架。文具架上全是原子筆、鉛筆、水彩筆、尺、羽毛、紙捲、黏土、塑教夾子、廢金屬片。餐廳像個精緻小館,小小的藍色餐桌上裝飾著盆栽、泥塑,還放著盛了胡桃的陶碗。午餐時間有自家炒麵的香味從廚房飄出。

 

    這裡的學童年齡在三到六歲之間,顯然人人都喜歡這個環境。有一群孩子在院子裡的花棚架下用黏土捏動物和人,一面嘰嘰喳喳說黏土是哪裡來的,怎樣會變軟或變硬,一旁有另一群三歲大的幼兒在拿細銅片和舊電線裝點一隻用廢金屬做成的老鷹。

 

    茱麗亞和馬可兩個人對著玫瑰叢寫生。有一位老師不時過來看一下,但是不會指點他們該怎麼做。他們兩人站在畫架面前,手持畫筆,顯然在創作中已經忘我。茱麗亞摘下一朵玫瑰,聞著香氣,又換著不同的角度看花形。然後她把花放在畫架上,拿照相機給它拍了一張照片。她說:「以後我可以記得它的樣子,可以和我畫出來的比一比。」她和馬可不時停筆談話,說花朵的顏色陽光有沒有照到花上、風把葉片吹到另一邊去了。這就是詩人布雷克說從一粒沙看見全世界的意思。旁觀的人很難相信他們倆都只是五歲的孩子。

 

    有一個小女孩跑過來給他們倆看她手指上的一隻瓢蟲。三個人傳來傳去地看。馬可說瓢蟲翅膀的紅色和玫瑰花一樣,茱麗亞說瓢蟲可以帶來好運。之後兩人又繼續畫畫。大約過了四十五分鐘,兩人告訴老師說他畫好了。兩個人都畫得不錯,茱麗亞畫得更好。馬可很滿意自己的成品,得意地說:「我心裡想的就是這個樣子。」

 

    普藍波里尼的其他作業也一樣不凡。二樓上有一群四歲和五歲的孩子在做一個以水為題目的作業,這是其中一名幼童看過附近一處導水管之後,產生許多疑問而引起的題目。六個月來,他們已經去看過本村的溪流、運河、灌溉渠,探索過水的顏色、深度、流動的變化,還討論了水對於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他們為了要把自己的發現講給別人聽,還拍了幾十張照片。我到場的時候,兩個小男孩正在整理電腦裡存的圖片。另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正在用積木搭出他們記憶中船行過閘門的模樣,那是他們在三十公里外的河邊看到的。老師問他們:「把閘門打開關上的機器在什麼地方?」兩人想了一會兒,男孩說:「在牆裡面,是水泥牆。」他們隨即談起水會怎麼沖船的引擎,引擎冒出來的煙會不會把水弄髒。

 

    隔壁房間裡,正在展示另一個題目的作業成果。作業的緣起是一些小朋友覺得應該把普拉托泉市的一處交通圓環修改得好看一點。於是每個人都畫出自己的改造計畫,然後大家集思廣益,一起造出一致贊同的模型。有一個模型是用真的小石子、青草、花瓣做成的,四周還放置了許多紙人和紙車。

 

    最新展開的一項作業是在頂樓的小房間裡。這又是一群小朋友的主意,因為庭院裡的噴泉在寒冬裡是寂靜無聲的,他們想要製造一點悅耳的聲響。四歲大的幼兒們圍著一張矮桌,桌上放著各式各樣的材料:瓦片、石頭、木塊、鈕扣、貝殼、不同種類的紙張。老師亞力山多說:「作業還在孕育期,所以我們都不知道要記錄學習的是什麼。我們不會指定小朋友這樣做那樣做;我們贊成留下實驗的空間,先看看他們會用什麼方式切入這個題目。」

 

    孩子們在找可以複製噴泉流水聲的材料。羅倫佐揉了一張衛生紙說:「這好像下雨的聲音。」站在他身旁的克勞蒂亞點頭,然後用一條鐵絲劃過一隻乾燥了的玉米棒,「這個聲音也不像」她說。

 

    一頭棕色鬈髮的達里奧笑嘻嘻地抓起麥克風「噗」地吹人了一下說:「有風的時候是這個聲音。」接著用舌頭在口腔裡來回搧動,發出了很像滴水的聲音,小朋友們都拍手又叫又笑起來。

 

    亞力山多老師隨他們自由發揮,只偶爾溫和地引導一下。他指著一只裝了沙的塑膠瓶問:「這個會有什麼聲音?」克勞蒂亞拿起瓶子搖了搖說:「像風的聲音,我家後面田裡的風就是這樣。」達里奧拿過瓶子來用力搖:「哇,有颱風。」

 

    亞力山多很高興地對我說:「我希望他們能認識音樂和聲音的世界,這樣就可以接著講到感官。不過我們要看看他們的想像會往哪方向帶。讓孩子們跟著直覺走,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

 

    多數人參觀瑞吉歐幼兒園時最先注意到的一點,就是兒童受到尊重。這倒不是說,小孩子到了這裡就可以像電影《小鬼當家》(Home Alone)裡那樣為所欲為,可以把學校攪得天翻地覆,和老師吵架。所謂尊重,是說老師不會把學生當作什麼事都聽不懂,用哄逗的語調對他們說話,也不在教室裡擺上一大堆迪士尼的絨毛動物玩具。老師不填鴨的方式教學生讀寫算,而是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回應周遭的世界。

 

    我參觀普藍波里尼幼兒園之後最難忘的,卻是童稚的興奮能夠和嚴肅的作業同步進行。孩子們認真探索時的那份專注,令人既感動又振奮,然而,他們的專注中仍然笑語不斷,和平日所見的六歲以下幼兒嬉戲時的情形沒有兩樣。瑞吉歐教育理念重視遊戲,早在腦部掃描證實遊戲有益之前。幼兒們在這裡的一切作業,都是在遊戲的精神中完成。創始人馬拉古奇的一大原則即是:「不能高高興興做的事就不要做。」普藍波里尼有這些目的嚴肅的作業之外,也給幼童充裕的時間隨性嬉戲。我去參觀的時候,就看見四歲大的孩子們在樹上小屋玩角色扮演,還有一群孩子裝扮成中世紀武士追來追去。

 

    參觀結束之後,我和瑞吉歐的其他外來訪客談了一下。他們都稱讚孩子們作業之有深度,以及孩子們專注的能力。老師們能夠從旁引導而不喧賓奪主的技巧,尤其令他們佩服。

 

    在美國加州聖塔蒙尼卡(Santa Morica)主持瑞吉歐式幼兒園的瑪麗‧哈澤爾(Mary Hartzell),每隔幾年就要回來充電。她的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在各種學校裡表現都好。她說:「他們畢業的時候都是有創意想法、學習能力非常強的孩子。他們有待人、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配合團體的活動,但是仍舊保有個人的自主意識。」

 

    當然,並不是人人都對瑞吉歐教學法讚不絕口。有人批評這套方法只對富裕家庭的小朋友有效用,工人家庭的幼兒往往需要多一點---不是少一點---大人的教導。有人說這種方式偏重與大範圍的社區連結,太以義大利經驗為本,搬到別的國家未必適用。支持瑞吉歐的人士則予以反駁,說這是適合所有社會階層的幼兒教學法。普藍波里尼收的學生就有低收入戶的孩子和外國移民的子女,甚至也收了吉普賽人的小孩。

 

    瑞吉歐理念也的確適用於義大利以外的國家。我參觀過紐約曼哈頓一所瑞吉歐模式的幼兒園,雖沒有普藍波里尼的大片田園,確運作得一樣好。非瑞吉歐模式的幼兒園,也紛紛採取瑞吉歐式的作業啟發、記錄過程等方法。

 

    此外,主張讓幼兒過幼兒生活的其它教育理念,也在世界各地的學前教育中越來越受重式。蒙特梭利(Montessori)、史代納華德福(Steiner Waldort)就是兩個顯著的例子。這兩種模式和瑞吉歐一樣,都避免採用考試、評分、正規課業的方針,以便讓幼兒發揮天生的好奇心和喜好遊戲的精神。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名言即是:「遊戲就是兒童的正業。」

 

    這種觀點的教育模式顯然也是成功的。以相似家庭背景的兒童做成的研就證實,蒙特梭利幼兒園畢業的孩子上小學以後,學習讀寫算比較快,也比較能解答複雜的問題。蒙特梭利畢業的孩子尤其能夠融入同儕的團體遊戲和合作行動。

 

    參訪普藍波里尼之後,我轉往世界的另一端去參觀華德福學校的運作。香港的海格學校(Highgatre House)坐落在山上,視野美麗,遠景是一望無際的海,近景是木茂密的山坡和精緻的一座座別墅。大廈林立的都市香港都在視線之外。

 

    學業提早的想法在香港幾乎成為迷信,海格學校是僅有的一所華德福幼兒園。我踏入大門後所見的景像,實在與香港的其他幼兒園有天壤之別。幾乎每個孩子都在遊戲之中。我看不到趴在書桌上學生學寫中文的幼兒,只看見一些孩子圍成一圈坐著,看著圓圈中心的老師點起一根蠟燭,又聽著老師在木琴上奏出幾個音符,這都是講故事的前奏。其他的孩子在遊戲場上自己玩自己的,這裡有攀爬架、一大籃松果、積木塊、汽車輪胎、遊沙坑,還有一個兔舍,裡面養著三隻兔子。

 

    林茱麗是教務組長,她告訴我,從別的幼兒園轉到這裡來的孩子,往往都是被讀書寫字的功課壓得受不了或生病的。其中有些孩子剛來的時候只是呆站在教室中央,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玩,也不會主動和人交朋友。錯就錯在香港人期待連鞋帶還不會繫的幼童能讀能寫能算。林老師說:「大家心裡都明白怎樣教幼兒是對的或不對的,可是,如果別人都在朝一個方向走,你不跟著走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張先生可以證實此話不假。他是一家投資公司老闆,是當然的香港專業精英。但是他的想法和多數同樣有事業雄心的人不同,他決並與潮流的壓力對抗,不讓兩歲大的女兒碧翠受學業提前起步之苦。同齡的其他幼兒每天要坐在教室裡面對黑板幾小時,碧翠每星期只有三天要到海格學校,在這裡遊戲兩、三個小時。

 

    張先生來接碧翠的時候和我見了面。我和他閒談的時候,碧翠和一個朋友在遊戲沙坑裡鏟沙子玩。兩人為了搶一個鏟子爭執起來,因為沒有大人介入來調停,他們只能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一起挖洞再填滿玩了好幾遍。

 

    張先生說:「這個學校令我欣賞的是作風隨和,不會催著小孩子做這個做那個,也不會操之過急地要小孩子學什麼東西,不會要求他們符和小孩子該是什麼樣的單一模子。我看過不少有關兒童發展的書,知道碧翠的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玩得開心、對她自己在做的事感興趣、和別的小孩子互動。正規的學業是以後的事。」

 

    決定不要暖房催熟式的學前教育,實行起來並不容易。親朋好友都警告張先生,碧翠可能發展停滯。連他自己也存有疑慮。「起初我擔心她到這裡來雖然玩得開心,卻會趕不上別人,所以打算先試兩個月再說。」他說:「她確實喜歡這裡,而且邊玩邊學到了很多東西,例如動物的名稱啦,飛機和直升機有什麼不同啦。現在她說話比上學科幼兒園的同齡孩子都清楚,知道的東西好像也多得多。她也比較容易和人相處。等到要進小學的年齡,該具備的條件她一個也不會少。」

 

    香港的小學校長也有同感。有些校長抱怨,提前教育的幼兒園出來的孩子欠缺學習熱情,待人的技能也不行。海格的孩子正相反,進小一的時候都是活力充沛而渴求新知,和世界各地的華德福、瑞吉歐、蒙特梭利幼兒園畢業的孩子一樣。目前正有一群香港家長發起創辦華德福式小學的運動,希望能與海格學校的教育銜接。

 

    不過,積習不易改。為了幫孩子順利進入偏重學科的香港小學之門,海格學校現在為四歲以上幼兒開了選修的識字與算術課程。這些課仍然包括大量的美勞和運動在內---孩子們要在地板上踏著字形走步,林老師卻認為這對如此年幼的孩子而言是必要之惡,她歎了一口氣說:「可見這種偏執已經深到什麼地步了。」

 

    倒是海格學校的家長仍有許多人固守著原始的宗旨。張先生就不打算讓女兒在學齡以前學習讀寫。眼見碧翠學得輕鬆又快樂,他和家人都成為華德福的忠實信徒,曾經表示不以為然的朋友們也開始考慮把自家的孩子送來。

 

    我收拾好東西正要離去,碧翠跑過來挨著她爸爸,興奮得上氣不接下去,說沙坑裡有東西。「蜘蛛,」她的臉上綻出笑容,「有好多腳!」

 

    張先生笑著摟住她。「這種時刻教是你一輩子也不會忘的。」他說,「我兒子亞伯特下個學期也要進來了。」

 

    因為有幫助幼兒擺脫正規學要桎梏的呼聲,也帶動一種更徹底革新的學前教育模式呼應。這種幼兒園沒有書、沒有著色本、沒有蠟筆、沒有立體方格鐵架和鞦韆、沒有一箱箱的塑膠或木製玩具、沒有監視錄影設備和電腦、沒有橡膠化遊戲場,甚至沒有屋頂和四壁。這是因為幼兒們是在室外的大自然中活動學習,和盧梭在十八世紀時提出的主張差不多。「戶外幼兒園」是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自從一九五○年代起就有的,現在已經傳遍歐洲和以外的地區。

 

    只要旁觀過孩子在樹林中消磨一下午的情景,就知道大自然是終極的遊戲場,也是原始的教室。早在黑板白板問世以前,小孩子就在戶外學會觀察自己周遭的世界,學習操作運用其中的東西,並且從中得到樂趣。

 

    瑞士蘇黎世的私立湖濱學校(Lakeside School)在二○○三年決定增設一所戶外幼兒園。起因是學生表現退步了。老師們已經注意到,來到幼兒園的孩子肌動技能很差,不會主動做什麼,只戥著大人的指示才照著做。他們也難專注在一件事上,不容易注意到細節,不懂得樂在幫下,因為他們老是按捺不住要挪往下一個建構好了的活動。湖濱學校拿出來的對策就是回歸大自然。

 

    每週有兩天,風雨無阻,三、四歲的幼兒們要徒步走入蘇黎世郊外的樹林。校方一開始也排好了預定作業,這是為了安撫家長,但開學沒多久就取消了這種造成反效果的方針。因為沒有固定的課表,幼兒們每天早上自己選擇要探索的題目。前一陣子,初春的某個星期,他們有一天在觀察樹木和灌叢冒出來的新芽。結果突然下雪了,學童們就幫忙動手造起愛斯基摩冰雪屋來。這星期的週末一場暴風雨過後,孩子門又以一天上學時間幫忙公園管理員清理伏倒的樹木,用的工具是袖珍鋸子。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了其他幼兒要坐在教室裡聽講灌輸才記住的基礎知識。他們從比較石頭而學會分辨形狀,在撿樹枝和落花的時候學習了數字。他們從觀察鳥的羽毛和樹葉隨季節改變中學會區分顏色。他們從聆聽鳥叫蟲鳴學習了聲音的不同。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他們已經被培養成有自信、能專注、求知欲強的孩子。

 

    戶外幼兒園的老師也和瑞吉歐、華德福、蒙特梭利教室裡的老師一樣,力求在教導方式上放鬆。給孩子們空間和時間進行自主的學習才是他們的優先考量。湖濱幼兒園主任麗絲‧布魯姆(Liz Blum)認為,在大自然的環境裡比較容易做到這一點。「看見孩子們在樹林裡面探索、遊戲、擔起責任、犯錯之後從錯中學習、照他們自己的意思做一件事。你就知道小孩子本來就應該是這樣。」

 

    我們從這些實例可以歸納的結論是:正規的學業教育無須提早,隨意遊戲是童年早期的根本元素,學習的方法很多,不是只有一種,所以親職也不是只有一種模式。

 

    張先生看見女兒在海格學校過得好,自然有助於抒解他自己的親職壓力。他說:「我們要接受給孩子時間和空間的理念,把這個理念應用在幼兒園以外的地方。我希望碧翠的生活是為她自己而過,不是為了我而過。」

 

目次

   管理童年

一、都是大人在攪和

二、童年之初:欲速則不達

三、學齡之前:孩子正業就是遊戲

四、玩具:只按一下鍵的遊戲

五、科技:精密亮麗背後的事實

六、學校:考試的地方

七、  家庭作業:戴莫克里之劍

八、  課外活動:各就各位,預備,放鬆!

九、  運動項目:玩張的

十、  紀律:不行就是不行

十一、消費主義:孩子纏功與會走路的提款機

十二、安全:玩火

結語  放孩子一馬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班課程裡的「幼小銜接」

/ 劉懿倩

          大班老師

 

 

編按:喜兒摒棄死背強記,因此形式上的背數表、練注音不會出現在幼兒的學習上,但是我們也沒有忽略大班孩子的「幼小銜接」,在大班的上學期起,老師會透過漸進式的各類學習項目,讓孩子把「幼小銜接」的基礎逐步建立起來。在1/16的家長會中,大班的懿倩老師向家長說明上學期的教學重點與效果。

 

 

               喜兒開放式教學從不做形式上的讀寫算,但是在大班上學期的課程規劃中,有些內容是蘊含了幼小銜接的效益;我們安排了一些方法、程序以及益智遊戲及學習主題,讓孩子藉此學習握筆姿勢與書寫習慣,再來就是數理及時間概念。玆舉各月份重點項目如下:

 

九月份

手眼協調

           每天早上,孩子們透過遊戲如穿線板、串珠、夾豆子和拍球等活動來增進肌肉的協調和手腕的力量。孩子在大班以前,畫圖一般都是用蠟筆,以增加他們手腕的力量。這學期初,孩子啟用學齡前專用的三角鉛筆,他們以畫圖或描嵌型版的輪廓來熟悉握筆的動作及感覺,培養正確的書寫姿勢與習慣;接下來才是進行阿拉伯數字的描寫。

 

               當我們正式教孩子寫數字時,大家的心情是既興奮又期待的,雖然有的孩子會反應:「我已經會用鉛筆寫字了!」不過,他們的握筆和坐姿都需要調整。在他們初執筆的這個階段,其實需要隨時注意他們握筆的方式與坐姿;譬如:在練習握筆時,有些孩子的手指總是無法正確收攏,我們就讓他握筆的時候,在手掌心同時握住一元硬幣,這樣他就能正確的握筆了。

 

            練習數字描寫時,我們常發現孩子會將數字左右寫相反,這是普遍的現象,家長其實不用太過擔憂,只要持續練習描寫並加以提示,慢慢的就能改過來。除了描寫數字本以外,孩子們也透過觀察月曆、記錄自己的體溫和氣溫,來逐漸增加對數字圖像的瞭解與記憶。

 

十月份

生態觀察

 

 

        秋天的喜兒園內,引蝶植物「馬利筋」的葉子,已靜悄悄地被樺斑蝶貼上它的卵。沒多久,幼蟲就佔據了葉子各個角落。毛毛蟲被小朋友發現以後,全園的孩子和老師們都被吸引過來,每個人都努力的在枝葉裡搜尋哪裡還藏著一隻毛毛蟲。「叔叔」將幼蟲連同「馬利筋」的枝葉一起移入觀察箱內,讓孩子可以清楚的觀看幼蟲變化。大班就針對樺斑蝶的生態做了一整個月的觀察與記錄。

 

 

        孩子們親自製作一份觀察紀錄表,每天細心觀察樺斑蝶幼蟲的成長變化,他們在紀錄表內畫上幼蟲每天的生態,有些孩子會畫出幼蟲正在吃葉子,或幼蟲結成蛹的樣子;更細心的孩子還會記錄幼蟲結蛹的位置:有些在葉子後面、有些在觀察箱的角落、還有一些幼蟲已經爬出來在室內其它角落結蛹,如在書本下、窗戶上。

 

 

        在觀察的過程中,孩子們常常會提出疑問,有些孩子會好奇的問:「為什麼毛毛蟲不動了?也不吃葉子了?」觀察幾天後,孩子們又發現了幼蟲新的變化,他們提問:「毛毛蟲的身體捲起來了,是不是死掉了?」孩子們每天都有新發現,他們總是在進入校園後,便迫不及待的尋找幼蟲的蹤跡。幼蟲陸續結蛹、羽化成蝶,我們就讓孩子將樺斑蝶放飛,回歸大自然的懷抱。

 

 

         這些體驗與認知,孩子除了用眼睛觀察毛蟲的生態,也運用紙筆來記錄毛蟲的變化,在整個結蛹、羽化的過程,孩子們更接觸到數字(1、2、3…)與時間的概念。

 

 

十一月份

 

1.「連方塊」

在點與點之間連線,誰先連成一個方塊就得分。遊戲進行前,孩子們必須訂定並遵守遊戲規則,老師會問:「要從誰先開始呢?」孩子提議:「用輪流的」也有人說:「猜拳好了!」孩子們互相討論並決定要如何進行遊戲,這樣的團體遊戲達到了溝通與協調的作用。


 

         遊戲過程中,我們看到幼兒在互動中的人際關係與思考能力的發展,有些孩子會相互詢問、提醒:「下一個換誰了?我是第幾個?」有些孩子會將順序記起來並告知同伴;遊戲中有些孩子會思考如何得到更多方塊,像舶顥會觀察別人連線的路徑,並讓自己得到更多方塊。而招瑾則因為得不到方塊而沮喪,舶顥發現後便指導他:「沒關係,我跟你說,我連好線後,輪到你的時候,你就接著連我的線,這樣你就會得到方塊了。」招瑾也細心的觀察舶顥的路線,接著自己也抓到訣竅,讓自己也得到更多方塊。連方塊不但讓孩子們思考問題、面對輸贏,更學習到點、線、區塊等概念。

 

2.「跳房子」

跳房子的遊戲一方面促進孩子大肌肉的協調與身體的平衡,另方面孩子學習到數字排列、空間大小和距離遠近,還有彌足珍貴的相互激勵與自信。

        有了連方塊遊戲的經驗,孩子們已會主動訂定遊戲規則:有孩子說:「腳碰到地板就要重來。」也有人問:「可不可以換腳跳?」大家將問題提出來討論後,便決定了跳格子的規則是雙腳不可碰地,但是可以換腳跳。瀚澤提議:「大家猜拳來決定誰先」孩子們都很同意,猜拳的同時,瀚澤也替大家將順序安排好:「李招瑾贏了,是第一個,其他人還要再猜一次……」跳房子的遊戲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在遊戲過程中,有些孩子對自己很有信心,像是瀚澤總是可以將石頭對準丟進數字格,單腳跳格子對他來說一點都不是難事。招瑾雖然個子小,但是跳格子也很靈活,他專注的看著格子和路徑一步一步的向前跳進,雙腳有時互換來跳格子。但是,心俞對自己就比較沒有信心,她小心翼翼的丟了石頭後說:「我這麼小,力氣又不夠,我一定跳不過的。」舶顥聽了便鼓勵他說:「不要怕,多練習幾次就好了,妳可以看著我們怎麼跳。」予芊也在一旁鼓勵:「心俞加油!」心俞露出開心的笑容,似乎有了勇氣,剛開始時,她會不小心雙腳碰地,招瑾建議:「妳可以像我一樣,兩隻腳交換跳,這樣就可以啦!」心俞聽了大家的話後,在不斷地嘗試當中掌握到平衡感,建立起信心。

 

十二月份

月曆製作

 

 

               每個孩子自行設計一月到十二月的主題,有些孩子畫恐龍、飛機,有些孩子畫和家人相處或跟同伴遊戲。在每一頁作品中,孩子口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老師則將這些記錄下來。

 

               予芊的題材是和家人一同出遊的情境:她畫出自己和家人在海邊撿貝殼,予芊形容海邊撿來的貝殼聞起來有海水的味道,放在耳邊仔細聽會有風的聲音。招瑾畫的是最喜歡的動物恐龍,他敘述恐龍的脖子很長,可以吃到樹上最高的葉子。瀚澤畫的則是最酷的機器人;尤其從瀚澤的圖畫來看,有很大的變化與進展,他早期的作品都只是簡單的線條,顏色也很單一,現在線條及顏色都豐富多了。另外瀚澤最明顯的改變是小肌肉的進步,他的腕力增強了許多。

 

 

        月曆製作完成後,孩子將班上同學的生日記錄在不同的月份裡;當談到誰的生日時,大家會先找月份、再找日子,還會對照星期幾。有些孩子會說:「我的生日是822日 ,是星期日喔!」每天,孩子會在月曆上把消逝的日子劃掉,知悉日期是依順序遞減或增進,他們從中理解時間的過去與未來,進而學習到數字與日期的連結。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單元教學

看中班孩子的成長

 

/ 龔其恬

       中班老師

 

編按: 在期末家長會(1/16),中班的其恬老師以學期裡的其中一個教學主題來說明孩子的學習經驗與成長,透過不同的課程項目讓孩子參與,大家在互動和體驗的過程中不斷地與生活作連結、調適自我,以下是其恬老師向家長報告的摘要。

 

一、   發展動機

 

之前在帶中小班時,有一次見到孩子從門口排了七、八張椅子,玩起搭火車的遊戲,他們自己拿了白紙,在上面蓋印章,當起車長,並利用打洞器和真實生活中的剪票動作聯結。換教室之後,之前的小班已經升上中班,我又見到類似的遊戲產生,這次是孩子們主動將我擺在牆邊多餘的椅子,當成一列火車。有的當車長,有的坐在後面,為此我設計了輪子的主題。 在「滾動的輪子」課程中,戶外活動安排了「參觀自行車店」與「埔心車站搭火車」,孩子們都很喜歡,我也在這樣的活動中,與孩子們一同享受這其中的趣味與收穫。

 

 

二、    教學重點

以下是此主題的重點教學內容,分別是角落、繪本、戶外、美術、音樂:

 

    (1) 角落

搭火車(排椅子、上下車)

              剛換教室時,搭火車是他們第一個產生的自發性聯合遊戲,幼兒利用牆邊的一排椅子搭火車,有人當車長,有人當乘客,彼此之間沒有明顯的絕對關係,也沒有太多的互動、交流與意見分享。

 

進行教學後,孩子們有了更多遊戲的想法與材料,開始主動自己安排 帶位與設定角色。

 

    (2) 繪本

‧「第一次坐火車」

              在去埔心火車站之前,介紹「第一次坐火車」的繪本,幼兒聯結自身的舊經驗,和大家分享搭火車的心得。

 

 

‧「這是我的腳踏車」

在去參觀自行車店之前,分享「這是我的腳踏車」繪本,幼兒在圖中觀察到不同動物騎的腳踏車有不同的特色,並且在下午參觀時,將書中的圖畫與實際車體作聯結。

 

    (3) 戶外

 

‧搭火車(埔心─富岡)

              我們從埔心火車站搭到富岡,體驗親自投票、進月台、搭火車、剪 票、觀察火車的外觀與種類(自強號、莒光號、區間快車、區間車)

 

 

參觀自行車店

             利用下午的時間到附近的自行車店參觀,由老闆娘帶我們每一區的瀏覽與介紹,有修車區、衣褲區、安全帽區、零件區、腳踏車區...

 

 

    (4) 美勞

 

         小火車

             利用方形和圓形模版畫出車廂,再將畫好的自己剪下,貼在車廂裡。

 

 

                車票

             讓幼兒使用不同形狀(三角形、圓形、菱形、正方形、愛心形)的印章,蓋在紙條上,再用打洞器打洞。增進幼兒的序列對應與手眼協調能力。

 

        畫自行車

            在參觀過後畫上自己最喜歡的腳踏車,幼兒將車子的輪廓清楚的描繪出。

 

 

                 報紙方向盤

            幼兒使用小肌肉的力量,扭轉報紙,和拉扯膠帶。

 

 

三、   發展與學習

    ‧認知:

           輪子形狀與功能、搭火車的經驗、對自行車的相關知識、參觀禮儀、安全常識

                 ‧情意:

           享受搭火車的樂趣、主動參與活動的態度

                 ‧體能:

           大肌肉:騎腳踏車模仿動物、排大型紙板、火車快飛─跨過高山(紙板)爬過小溪(軟墊)走過小(椅子)

           小肌肉:剪紙、描形狀版、揉報紙、綑膠帶、打洞、蓋印章(序列對應、手眼協調)

         ‧社會:

                     角色間(車長、乘客、剪票員)的對話與互動、互相溝通輪流安排遊戲空間、共同合作製作道具、不同氣質的孩子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

 

四、   結語

        經過三個星期的活動,和孩子們一樣,我最喜歡的就是搭火車;無論教再多的認知東西,似乎比不上一次的實際經驗。事後回顧時,我們也得到了許多回饋:有些人說喜歡買票,有些人說喜歡投票進去,但很可惜的是,忽略了票可拿回來,回程時,票就被機器吸進去了,還有人說喜歡從火車窗戶看出去的貨櫃車。

 

 

 

他們是一群很棒的孩子,雖然在課堂上不時會有人笑鬧,或起口角,但當帶他們走出戶外,搭火車或參觀自行車店時,他們總是可以遵守事先約定的規範,並且禮貌地問好、互相管束彼此,甚至提醒老師安全守則。

每位幼兒的氣質不同,有的人到了新環境,可以馬上和其他人打成一片,有的人卻適應了好一陣子,才敢講出一句話。從他們學期初和學期末的遊戲方式來看,以搭車這例子可看出孩子們的成長。

        學期初,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幼兒自發性的開始搭車遊戲,每位幼兒只想著自己要帶什麼東西上車,對於搭車的認知與規範並不重視,角色的界定與限制是隨時可以變更的,較無整體性,幼兒彼此之間的互動並不明顯,偏向於平行遊戲。

        學期末,進行完「滾動的輪子」課程後,孩子給予的回饋很多,包括話題討論、角色扮演、遊戲規範、變化與延伸。他們擁有多樣的材料,並結合實際體驗,佈置情境與劇情安排。原本與他人互動不多的幼兒,也因此得到講話的機會,原本被動的孩子,產生了主動表現的進步。

        在這過程中,孩子逐漸充實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當遇到與自己意見相衝突時,也會試著改變原本的想法,並且接受他人的建議。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班與角落時間

/ 蘇美香

     小班老師

 

 

編按:角落時間是所有幼兒在喜兒學習的主軸之一,這段時間,老師在旁陪伴,觀察、記錄及適時配合幼兒的要求;孩子可以自主性選擇不同的遊戲,或自個兒玩、或和同儕互動,從而發展其在各方面的行為與技能。在期末家長會(1/16)中,小班美香老師藉「角落時間」的主題來說明幼兒從學期初到期末的成長。

 

 

每天早上的10點以前都是小班的角落時間,這是幼兒最喜歡的時段,他們可以依自己喜愛的玩具或友伴,選擇遊戲的項目。幼兒能從角落時間的自主遊戲,學習到必備的社會行為與和諧的同儕相處,因此,角落活動的效果並不亞於老師主導的課程。老師和父母都可以從觀察幼兒的遊戲情形,來了解幼兒個性與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藉由期末家長會,我把這學期角落活動的照片分為益智/積木、閱讀、扮演等角落的遊戲來說明,讓各位家長了解新生和舊生在這學期的成長過程與發展,以及老師在遊戲中扮演的角色。

 

    益智/積木角:

 

   

               我們發現在學期初,剛入園的幼兒因為對環境和老師都還沒有建立安全感,通常都是獨自遊戲,種類以拼圖、對應、積木類的操作性教具居多。等到他慢慢地適應了環境,並和老師建立起信賴感之後,便會開始模仿舊生的遊戲,或是加入同儕的遊戲;老師也藉機引導新生,學習詢問其他小朋友:「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經過一個學期和同儕互動的經驗,新生的社會能力提昇很多,已經可以主動參與團體遊戲。另方面,他實際操作玩具的經驗也增加了,除了能摸索出玩法,在遊戲中的創造力更增進不少。譬如,新生在組合接接捧、積木的初期並不會命名,最後已能對其作品說出「蛋糕、蠟燭、房子、大樓、怪物手槍」等名字,充分發揮了其想像力。

 

   

 

                 舊生因為有經驗,懂得遊戲規則及感受到合作的樂趣,可以玩三個人以上的團體遊戲,並且學習照顧、指導新生,譬如拼圖會輪流玩:「我拼一個,再換你,再換我」舊生從中感受到成就感,進而提昇了自信心。到了學期末,舊生可以依益智角的不同素材,創造更多元的遊戲,如乖乖桶的蓋子拿來當旋轉遊戲,甚至找同伴來比看誰轉得快,無形中也加強了自己人際關係的能力。

 

   

 

               在積木方面,舊生開始從原本組合簡單的房子,進步到內容更豐富的作品。譬如他組合的接接棒火車,不但有連接的車廂,有的車廂還能轉彎;用接接棒組合的可樂,附帶了吸管;也用接接棒組合出燈籠等作品:可以看出他空間的概念由原本的簡單趨於複雜。此外從他們對自己作品的命名與介紹,也可以看出他們的詞彙量增加了很多,譬如:「蹺蹺板」、「溜滑梯」、「堆高機」、「飛機」、「直昇機」、「船」、「城堡火車」「8層大樓」;「大小房子(泡綿積木組合的)旁邊有水溝,有人掉進水裏了,從水溝流出來。」

 

   

 

         到期末後,他們也會運用這些作品創造扮演遊戲,從這組合遊戲中學習到數量、大小、多少、輕重….的概念,這些是都數學的基礎概念。

 

      圖書角:

 

   

 

期初,新生模仿舊生看書,不會看圖說故事,隨著每天看著舊生看圖說故事及看圖創造遊戲,譬如扮演買賣,或把自己當書中角色,或模擬老師、媽媽念故事的語氣和情境….。到了期末,新生累積了和同儕互動學習的經驗,感受到閱讀和角色扮演的樂趣,在觀察、語言、想像力及創作遊戲能力都提昇了。

 

 

               舊生因為每次聽老師說故事前都會介紹書名、作者及出版社,漸漸地,他拿起一本書時,也會先來問老師書名和出版社,並笑瞇瞇地跟著老師覆述一次,尤其是下次再看到老師念過的那本書,立刻會回憶起上次聽故事的感受,經常會開心地先笑起來。小班的幼兒看書時,常常兩個、三個人湊在一起合看,他們一邊看書中的圖畫,一邊在想像並玩起買賣的遊戲,譬如指著圖問同伴:「你要買冰淇淋….嗎?」他們也會互相扮演媽媽和孩子,或是老師和學生的角色,扮媽媽或老師說故事給小孩聽。到期末後,舊生看圖說故事的詞彙量更多、更具體,想像內容也更豐富,甚至可以從書名中找到和自己名字相似的字,露出很有成就感的笑 容告訴 老師:「你看這是我的名字。」他們都能從看書中的圖畫得到樂趣,都喜歡看書。

 

    娃娃角:

 

   

 

期初,新生都是獨自玩煮飯煮菜或打電話的遊戲,漸漸地,他們被舊生玩扮演遊戲的笑聲吸引,開始模仿舊生扮演媽媽或爸爸、小孩的角色,或是配合舊生主導的遊戲,譬如:模仿拿打氣筒當加油站的加油槍、或搬椅子排成火車、或去逛街等。他從中感受到扮演遊戲的樂趣後,也開始玩相同的遊戲。到了期末,已進步到主動找願意配合他的小朋友玩扮演遊戲。

 

 

         而舊生有豐富的扮演遊戲經驗,創造能力更多元,甚至也能將課程中的元素運用在扮演遊戲中,譬如看到曼波鼓、鈴鼓,會拿來拍打,唱著老師教過的韻文或兒歌,當作是在歌唱表演。玩開火車的遊戲,扮司機的會要求同伴要買票,也會問同伴:「要去哪裡?」開著車子,會想到:「火車壞掉,要換新電池,沒有電了,不能開了」的理由,製造情境。他們對於道具的運用也很靈活,一下可以拿軟式飛盤當作「司機的方向盤」,下車之後,軟式飛盤又馬上變成了早餐店的餐盤。舊生有了新生的配合,使他能主導遊戲而成就感增強,創造遊戲的意願和能力也就不斷地提高。

 

從以上的幼兒活動,可以看到新生和舊生因為上學的時間先後,累積的經驗不同,加上每個幼兒的個性和興趣、能力發展,都不一樣;相同的是,他們都是從角落時間的遊戲中學習,依照自己當時的意願和客觀的條件(玩具有沒有人先玩了),去學習選擇遊戲的項目,發展自主性和遊戲中的專注力。這種在角落時間學習到的能力:在遊戲中發展出來的自主、自信與快樂,往往需要透過同儕互動;也需要從小培養。

 

    老師的角色:

        在角落時間的遊戲過程中,當幼兒發生意見不和或是爭奪玩具時,老師會及時介入,引導他們適當的人際互動規則。不過,為了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幼兒在操作玩具有困難時,老師不會告訴他解決的方法,會先在一旁觀察,看幼兒自己怎麼面對他的問題,再適時引導。老師會應幼兒的要求,依他們的想像遊戲,協助他們綁絲巾,或配合他們扮演相關角色和他們應答或提問,以提升他們的思考與語言能力。老師也經常給幼兒適時的讚美,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與自信心,促使他們主動學習的意願。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幼班的孩子在喜兒學什麼?

 

/曾珮芬

       幼幼班老師

 

編按:2~3歲的幼兒在喜兒受到的照料,除了均衡的飲食及充足的午休外,我們更透過看似平常卻是幼兒這個階段所需的學習與刺激,促進他們在體能、社會、認知、及語言方面的發展;在116日的期末家長會,幼幼班曾珮芬老師對出席的家長,作了上學期幼兒綜合性的學習報告。重點內容如下:

 

生活自理

 

幼兒進入學校後,生活自理是幼兒體能發展過程最重要的學習一環,他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如收拾器皿、玩具,清理物品、桌椅等開始學習,以增加小肌肉的運用能力:

每天早上幼兒來校時,他們須把書包內的手冊、水杯和毛巾歸位;冷天時,還要拿衣架套外套、扣扣子或拉拉鏈,然後掛在衣櫃裡。這些有條不紊的動作與步驟,不但讓幼兒學習靈活運用手指的能力,同時也增進他們的自主與自信。

 

 

 

在吃水果時間,幼兒若遇到柑橘類,他們就學習剝果皮以練習左右手指捏、握、剝、拔的技巧。由於喜兒安排每天水果的種類都不一樣,幼兒的味蕾也嘗試適應各式各樣的水果,從而養成不挑食的習慣。 

 

 

 

到了用完午餐後,初來的幼兒透過老師的教導與協助,學習用衛生紙擦拭自己的餐碗、把碗匙放回餐袋、拉上拉鏈;這些在大一點的孩子看來似乎不成問題,但卻是讓小小的幼兒建立手眼協調的最好方式。有些怕髒的孩子,不敢觸碰自己餐碗和飯匙內的油垢,但經過老師多次的鼓勵,最後,幼兒都能克服心裡的障礙,不再害怕擦拭碗匙。以上孩子在學校所做的動作,家長可配合在家讓他們實作,使孩子凡事喜歡自己動手嘗試,也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

 

 

 

角落時間

 

喜兒每天的角落時間是讓幼兒發展認知、語言及社會性能力的最好時段,孩子遊走於不同角落:或益智玩具組合,或角色扮演。有時自己單獨進行:像小佑剛來喜兒在角落時,他都獨自挑接接棒玩,喜歡組各式不同的槍,從四片到六片的往上增加,慢慢由簡單到複雜的組合,想像劇情及對白,在教室角落跑來跑去,到處瞄準、發射、匍匐前進,自個兒玩得不亦樂乎。 

 

 

 

更多時候,孩子是會彼此互動:佳蓁在學期初都是獨自遊戲,如畫畫、看書、對應積木形狀,直到小班的文文主動邀她玩扮演遊戲,雖然她是處於被動,等候分配角色,但已開始有了合作遊戲的對象來互動。 

 

 

 

小班子豪則是鎧榆「主人與狗」遊戲裡的固定玩伴,有時鎧榆獨自在玩,子豪會過來對鎧榆說:「汪、汪」,鎧榆便放下手上的玩具,蹲下來輕聲的說:「小狗來,我煮飯給你吃。」子豪回應:「汪、汪」。在旁觀察已久的源秩,也爬來鎧榆的身邊叫:「汪、汪」,鎧榆也伸手摸摸他。這時候,子豪就提高音量來引起鎧榆的注意,鎧榆跟狗兒們說:「睡覺」,子豪隨即趴倒在地板上配合,源秩比較放不開,猶豫起來,過一會兒就到別處玩了。子豪與鎧榆的「主人與狗」遊戲漸漸在源秩心裡發酵,有次,子豪一如往常來找主人鎧榆,源秩看到了,隨即搬來小床向子豪說:「小狗,睡覺。」子豪不清楚他要做什麼?源秩只好自己坐上去,並用手摸著子豪的頭,子豪回應:「汪、汪」,源秩就很滿足的笑了起來。 

 

 

 

這些角落活動激發了幼兒的想像、創意、建構等興趣。益智玩具的組合讓幼兒獲得對稱、順序的概念,同時培養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至於角色扮演與玩伴共玩則對幼兒影響更大,一方面他要透過自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力來轉化模擬的角色,另方面他要學習如何去自我化,有時須配合玩伴節奏與要求,使遊戲能順利進行。這些都讓幼兒增進了社會性行為、社交技巧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單元教學

 

早上10:30~11:30是單元教學時間,老師教學單元的內容從生活、季節、慶典中取材,教學方式則著重在讓孩子體驗與聯想,試舉「秋天」的主題為例,老師除了帶孩子到戶外體驗秋風與落葉外,室內課程則有歌謠、閱讀及肢體活動,以下是有關課程進行的記錄。 

 

1.聆聽歌曲與肢體活動

在進行秋天主題時,我讓他們先聆聽「落葉」歌曲,再配合紗巾,感受風吹之下,東西「擺動」及樹葉「飄落」的意境,並用肢體表現。幼兒拿著紗巾擺動,唱「風兒您帶什麼來?」紗巾輕輕落下,唱「一片樹葉掉下來。」第二段,幼兒擺動唱「風兒您帶什麼來?」接著把紗巾往上拋,仰著頭讓紗巾掉落在臉上。其中一位幼兒說:「我好像新娘子喔!」他自己嘗試,躺在地上,將紗巾往上拋,等它飄落到身上就大聲的笑。由於他一玩再玩,也吸引另一位幼兒跟著模仿,倆人一邊玩一邊開懷大笑。 

 

 

 

2.閱讀繪本「葉子鳥」 

 

 

 

在讀「葉子鳥」書時,我說:「秋天到了,葉子變紅了,風一吹,葉子都掉下來。」其中一位孩子發現圖畫上還有一片樹葉沒掉下來。我站起來說:「我是風,我要把你們的葉子吹下來。」幼兒們也跟著站起來,眼睛很專注看著我,等我下一個動作。我使勁地吹一大口氣,有兩位幼兒搖晃著身體倒在地上,另一位看了他們的動作也跪在地上,只有最後一位孩子呈大字型站著。我好奇地問:「你的葉子怎麼沒被吹下來?」他眼睛直視前方說:「還有一個樹葉沒掉下來。」我召集大家圍著他說:「我們一起吹,讓最後一片樹葉掉下來。」大家聯合起來,吹上好大一口氣,他仍然不動聲色的回應:「還有一個樹葉沒掉下來。」當我們再吹第二口氣時,他才搖搖晃晃地倒在地上說:「我掉下來了。」 

 

 

    我說:「葉子們很開心的辦舞會,我們也來跳舞,你們開始找舞伴吧。」有一位很有主見的女生先發制人說:「我要和阿球一起跳舞。」剩下另外兩個孩子平常是較被動的,我看他們倆沒動靜,就試探說:「我們要跳舞了,你們不找舞伴,我們要開始囉!」其中一位聽到後就站起來跟另一位女生說:「我們一起跳舞好嗎?」小女生站起來讓他牽,他就帶著她,開始轉圈圈、一邊哼歌一邊來回走著。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Jan 27 Wed 2010 16:59
  • 冬至



冬至

~活動與學習的圖像記事~

 

 

編按:當十二月到臨、冷鋒來襲,喜兒的孩子已為迎接冬至拉開了序幕,而這期間的老師課程設計,是以繞著冬天的主題走。首先,孩子會到戶外附近三番兩次的踏青探索:感受冷風吹在臉上、體驗腳下的落葉被踩得吱吱作響、觀察楓葉經過寒流的洗禮,由綠轉黃再變紅。而撿回來的楓葉、種子則延伸到美勞課堂上,大班的老師鼓勵孩子發揮聯想力;小班的幼兒則學拓葉、剪貼,鍛練他們的腕力和小肌肉。接下來的還有律動、模擬遊戲,最後的壓軸是在冬至當天,全體幼兒搓湯圓;到了下午點心時間,孩子吃著自己搓的湯圓,大家都覺得味道似乎特別好。(更多照片在部落格相簿「冬至」內) 

 

老師請幼兒觀看楓樹上的葉子有幾種顏色

 

有些幼兒注意到楓葉的不同形狀,有三角、五角的,寬的、細長的 

 

孩子也喜歡檢楓葉種子「翅果」,把翅果往上拋就會像螺旋槳般徐徐落下 

 

走進榕樹下,老師提醒大家仔細聽一聽腳底的聲音和腳腳踩層層落葉的感覺 

 

在蟄伏的季節裡,孩子發現了沒有冬眠的攀木蜥蜴,輪流來試試膽量 

 

蕭瑟的天氣並沒有減弱幼兒的玩興

 

回來後在意象猶新的情況下,大班老師請大家把所看到畫下來 

 

當葉拓的形狀顯現,幼兒訝異、歡喜之情溢於言 

 

小班在玩風的遊戲,讓手上的紙條隨自己的吹氣起伏不定

 

幼幼班的孩子玩「寒流來了裹在棉被裡」的遊戲 

 

中班的律動課「風來了」,大家模擬植物擺動的樣子 

 

「冬至」模擬遊戲:大紅球的孩子是太陽,而小黃球的孩子(地球)繞著太陽轉 

 

最後的壓軸冬至當天搓湯圓

 

中班作品

 

大班作品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戲劇日


/ 方潔玫


 


 


 



大班「我最討厭你了」描述朋友之間從遊玩 → 衝突 → 和好


 


這學期喜兒大、中、小、幼各班都進行了戲劇單元課程,並定於1211日星期五的上午為全園一起來演戲的日子。往年,喜兒正式公開地演戲,大多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畢業典禮上,由大班畢業生擔綱演出,其他班級的幼兒戲劇活動僅只於自己班級單元課程的短劇,或是平常角落時間裏自發性的角色扮演遊戲。


 




「彼此感情好時,連水痘也一起長」這段劇情最吸引孩子



 


雖然今年開始嘗試全園幼兒來演戲,但是我們希望幼兒能得到演戲的樂趣而非壓力,將戲劇教學的目標設定在提昇幼兒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學習觀賞禮儀上。因此老師們在選擇繪本故事時(再由繪本衍生出劇本),考量了該班幼兒生活中常遇到的社會情境;像中、大班幼兒都閱讀了描寫朋友之間相處問題的「我最討厭你了」,小班幼兒則閱讀了「斑馬莎莎和牠的弟弟」繪本,那是關於家中新生兒給第一個孩子帶來的排擠效應的故事。


 





  小班「斑馬莎莎和她的弟弟」讓幼兒體會家裡多了一份子的感受



 


最後各班老師挑選了能讓全班幼兒都能上場演出的故事,大班演「我最討厭你了」,中班演的是烏克蘭民間故事「手套」,小班演「斑馬莎莎」,幼幼班演改編的「三隻小豬與大野狼」。


 




  爸爸載媽媽到醫院生產,莎莎留在家裡由奶奶照顧


 


為了讓老師和幼兒都先進入情況,我們在劇本剛有初稿、角色分配好,就先在預定的舞台(小班教室)演演看,演過再回去修改劇本、調整角色、進出場位置、做道具,一邊做一邊發現問題,一邊修正。


 





中班「手套」劇情充滿了想像力,描述九隻動物擠進手套裡


 


各班幼兒在排演時,都很喜歡他們演的戲。平日個性活潑的幼兒很快記得他們的台詞和動作,而比較文靜的幼兒,先經過由老師提詞,他再覆述的階段,最後也逐漸越來越有信心地表演他的角色。


 




透過戲劇的移情作用,孩子把自己所選的角色發揮的淋漓盡緻


 



經過一次的預演之後,就是正式的戲劇日,我們安排在星期五上午上課的時間,希望它不會太正式;但是沒想到家長卻非常地捧場,紛紛放下工作或家務,來當孩子們的最佳觀眾,一起看戲。


 



讓幼幼班演耳熟能詳的大野狼故事,孩子很快入戲


 


當天,孩子們似乎都沒有怯場的問題,大班孩子前一天還改了角色的名字,但是他們還是照樣演出。中班孩子也比平時演得更好;小班幼兒則是被道具布巾吸引,中途有玩弄衣夾和布巾,忘了表演的狀況。幼班的四位幼兒在老師的空間安排下,倒是成功地跟老師做出了簡單的問答和動作,表現令大家驚豔。


 




豬大姐正在搭蓋茅草屋



 


其實演戲日當天最緊張的是各班老師,因為這是他們的第一次。但是,她們一定很安慰:孩子們都能開心地參與這次戲劇的演出。


 





各班演完後,大家圍成一圈合唱「在大蘋果樹下」作結尾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中的大小事


就是你與孩子最親的互動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書---義恩媽媽讀後心得~


 


/ 義恩媽媽


 


 


編按:讀書會心得發表的那天,義恩媽媽因為出國而無法赴會。我們請她寫一篇心得的文章,她很爽快的答應了,並在出國當天e-mail給我們。謝謝義恩媽媽的分享,誠如她文中所言,建立親子關係不須太多成本,其實就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裡。


 


 



 


       義恩是我唯一的孩子,也是第一個。所以媽媽的角色自己也一直在摸索中;希望讓漸漸成長的義恩,不論在品格發展及學習上,我可以有一些方法。


        這本書名給了我無限的吸引力,心想從書中學習如何當一位稱職的母親及老師、一名意含著教導及管教的角色。一拿到書,就快快的讀它。我發現到裡面沒有任何的技巧和理論,卻是最平實的生活點滴對話,但在對話行間中,顯出作者與孩子如何一起面對問題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並協助她們度過。這不就是媽媽每天需面對的事嗎? 我感覺到作者與孩子的互動必也是從小開始經營,因為孩子的自發及自信、對媽媽的信任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建立的。看看自己在父母以權威嚴格要求的管教下,對自己確實會較沒有信心,對父母也不是如此敞開。 目前我為義恩營造一個開放及尊重他為一個體來互動的環境, 讓他自由地表達他的想法,他對我產生了信任,對於有不妥的地方,我再予以修正。


        我也體會出 陪伴 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因作者的陪伴及同理心,讓孩子在面對問題時,勇氣及力量是增加的。另外家中事務的參與也讓孩子領會對家的付出,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對家人愛的表現。培養享受勞動的快樂,


在講求效率及時間或課業壓力下,常常父母就幫孩子做好,或甚至外勞取代,所以不難發現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之前,我工作忙碌,義恩下課後都是由褓姆、爸爸帶,我出國時,就在外婆家,所以我跟義恩相處只有周末,今年7月份正式離開職場,也是感受到一年一年的過真的很快。 我在義恩的成長中,留下甚麼印象給他? 關係的建立又僅在有限的時間,如何能是美好及健康的, 也加上一些個人生涯規劃因素,所以決定離開職場。這幾個月,我與義恩的相處真是美好. 有時我做家事,他也一份 ,從掃地、拖地,洗衣、洗碗、洗廁所都樂在其中。 


        他雖愛玩水,但做事過程中,讓他學了不少東西, 如:須用心及用力、水的冷熱、肥皂和清潔劑的用處及乾淨的環境給人舒服感覺。做完事後,我們就一起吃彼此愛吃的東西。 生活中的大小事就是你與孩子最親的互動,真的給我很大的啟示,不須花太多成本在親子關係上。


        我很高興在孩子還小就有機會讀到此書及認識這位作者.因本書是值得一次再一次的讀的輕鬆小品,確也是教養過程中的參考書。書中的插畫及幾個簡單的字,我也很喜歡。作者部落格內也有非常多很棒的文章及分享. 值得大家去看。


        自己也想與大家分享與孩子睡前的互動方式:除了讀完義恩選擇的書,我會請他說今天一件快樂的事來感謝。禱告上帝賜他健康的身體及平安快樂。我會祝福他有一個好夢,明天是快樂的一天。 我發現除了生病不好睡外,他都睡的不錯。隔天早上,他會高興告訴我說他做了甚麼夢 (大部份是恐龍他是超級恐龍迷)。有時我較累時沒有做,他還提醒我。睡前給孩子一個擁抱跟祝福他,他會帶著甜蜜的心伴著他入睡。


        不論他還小或很大,父母的祝福是孩子最好的禮物。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9學年家長讀書會




 


編按:本學期的讀書會家長參與的很踴躍,雖然有些家長未能出席11/27晚上的心得發表,但大部份的家長都買了書來讀。在發表心得的那個晚上,更有一位爸爸暫代媽媽出席。這次選書是蔡穎卿的「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這本書在2007年出版,很快就成了暢銷書,之後作者陸續出了多本親子教育的書,目前已是知名作家。我們選她的第一本,理由不是因為暢銷,而是當初她並不是為了出書而寫。這本書帶給我們很多省思,尤其很重要的兩點:


1. 甘於平凡--以作者的學、經歷,能力來論,她算是社會菁英了,但她卻對平凡的家事料理、子女教養盡心盡力,甘之如飴,稱職地扮演了既傳統又現代的母親與妻子的角色,她更給我們帶來啟示:每個家庭的父母都在做著跟她同樣的事,但是只要專注,原本平凡也可以創造不平凡(她的孩子)


2. 找出連結親情之道--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連結父母與孩子間的親情方式也各異﹕有的是在餐桌上、有的是散步裡……無論如何,正如參加讀書會的一位家長所說,作者的家庭我們是學不來的。只要找出專屬自己的方式,那怕是半句話、一個擁抱又有何不可!?


以下是家長在讀書會發表心得的內容。


 


記錄 / 龔其恬         整理 / 方潔玫


 



 



潔玫老師:本書作者蔡穎卿是一個重視家庭及自己責任的媽媽,她自律甚嚴,把自己的事做好,也為別人著想。這本書是她的家庭隨先生工作出國之後,兩個孩子在曼谷接受國小三年級跟一年級教育起,中間一度回到台灣一年,再出國到曼谷、新加坡,到大女兒申請到美國大學一年級,這十年間孩子受教育的手札。作者把國外生活作記錄,所有小孩寫的東西、圖畫都留下來;本來只是作為和親友分享的生活紀事,後來因為機緣才出了書。


她這本書出版後,很多讀者請教她有關教養的問題,她自謙非教育專家,但後來仍是把自己教養孩子的心得加以整理,出了多本親子的書,其中最新一本「在愛裡相遇」,期勉大家做個好大人。但本次讀書會我們仍選擇她的第一本書來閱讀。這本書分成三個部分:扎根、蓄積、展翅。扎根是記錄曼谷的國際學校教育,蓄積主要記錄在台灣受中學教育的一年,可以看到台灣的初中教育與國外的對比。展翅則描述較多的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


接下來我們請每一位家長輪流分享讀書的心得。



璇媽:我看完這本書後,覺得自己欠缺的很多。我們常常聽到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時間,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沒有那麼多耐心、時間和EQ!有時候遇到孩子皮起來,我就會瘋掉。我看到書裡作者的兩個孩子很傑出,不過我覺得我們家璇璇也很不錯。只是我很好奇,在這本書裡完全看不到作者孩子的一點缺點。書裡面有說雖然姊姊很好,但是她也不會要求妹妹像姊姊一樣。我不要求璇璇成績很好,去唸ABC給很多人聽,不需要很虛榮。我只希望她以後能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


我覺得去發現孩子的優點是父母親很重要的事。我認為教育是父母雙方的責任,爸爸也應該要來參加這種讀書會,可是今天現場只看到一位爸爸。兩個人要照顧孩子,誰應該要把工作放下?我認為不應該總是要求媽媽放棄工作。我原本一直在工作,生下老二後我才把工作放下,雖然錢少賺了,但是我得到的更多;到目前為止,我都不後悔。我覺得人有了時間,就會多了耐性。我從開始幫璇璇找幼稚園,到她自己選擇來這邊,我覺得孩子的成長與進步讓我很訝異,她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哪裡適合她。


這本書我看完後覺得自己很不足。我當然不可能像那個媽媽,為了陪孩子去佈置房子和晚餐。我覺得這兩個孩子有這樣的人格與品性,一定是從小養成的。父母是典範,如果父母很乖張,小孩應該不會這樣優秀。我看後面有一篇,大女兒申請到很多好大學,但是沒有上耶魯,而另一位分數較低的同學卻被錄取了。女兒覺得憤憤不平,她爸爸寫了一句話給她:「妳已經上了這麼多的好學校了,難道你不能為其他的同學高興他也能上好學校嗎?」大女兒抱怨為什麼不能給她十分鐘發洩,但她媽媽說「我可以給妳很多的時間,但這樣只是負面的情緒」。能想到這樣的觀點來教孩子溝通,處理她負面情緒的父母真的太少了。她媽媽稍後說,妳考上了這麼多的學校,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這個晚上本來該好好慶祝的,卻被妳這樣的情緒搞砸了。


潔玫老師:他們不希望孩子壓抑不滿的情緒,而是學習用比較理性的方式去紓發自己的負面情緒。


璇媽:我覺得人在情緒中很難跳出來。


沂爸:我以前聽過一句話說得更好,當時我同學考到陽明醫學院,但他的志願是台大醫學院,因此就重考,一定要考上台大。這不禁讓人思考,陽明和台大到底有什麼差別?只是分數的高低?。有一個人說:「其實你把人生思考的軸線拉長,不要在那個點上,當下就不算什麼了。」


璇媽:臺灣有很多偏頗的價值觀。我覺得父母親的決定會影響孩子很多事情。我在竹科上班時遇到以前的訓導主任,他兒子跟我同一屆,還在唸醫學院,他說你這樣很不錯,已經在賺錢,我兒子還在花錢。我們都是在台灣長大的孩子,這種觀念都過於偏頗。


沂爸我覺得現在有些在大都市生活的人有點病態,我反而慶幸自己能住在比較鄉下的地區。現在台北,努力打工的人多是外來人口,有些本地人當寓公,光靠收房租就可以維持優渥的生活,小孩念貴族學校,將來靠他的人脈來生活。


這本書我比較有印象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寫的「假如」,他把人生幾個重要的里程碑都點出來了。第二個,我喜歡她書中提的「小時扎根,大時展翅」的概念,台灣剛剛好相反,我們周遭的人還有我自己,就是顛倒過來,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好像都希望孩子最好離他遠遠的,等孩子大了,父母老了,又希望孩子最好留在自己身邊。


我覺得作者的情況很特別,她的小孩求學的過程可以說是顛沛流離,卻能得到這麼好的結果,我很好奇,如果是顛倒過來會是怎樣她一開始是在台南的小學,念了沒幾年就去念曼谷國際學校,那是很理想國的烏托邦學校,假設顛倒過來,先在國外念小學,再回到臺灣念初高中,會是怎麼樣?還是會那麼有成就嗎?


潔玫老師:沂爸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等一下有時間可以來討論看看。我想我們盡量先在今晚短時間內讓每個家長都能夠先發表他的心得。


俞媽:這本書我已經看完很久了,其實我和先生是很重視小孩的教育,我們是先準備了三年,研讀了很多教養方面的書,然後才生小孩。我們很用心在孩子們心靈層面的發展,因為很多的研究報導指出,孩子小時候某些因素會造成孩子長大後人格方面的缺失。我們最近開始在研究小學的資料,希望孩子在開放的學前教育之後,能夠有適合的小學銜接。


有人說過一句話:「小時候太快樂,大時就不快樂了。」我會很怕我女兒在喜兒太快樂,將來銜接問題會讓她是個不快樂的開始,我擔心會不會她將來念國中的時候,會太痛苦。但是看完作者的書之後,才覺得不會。現在台灣的教育讓小孩讀書都是被動的,我們應該給孩子從小奠定一個自學的方向和自學的能力,未來孩子要讀任何的書,都不會有困難。讀了這本書,我更堅定我的原本的信念,分享到這兒,謝謝。


璇媽:父母應該提昇EQ,懂得放心跟放手,有時候我們太過於保護孩子,給孩子安排了許多計畫,可是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孩子根本沒有辦法按照我們給他的計畫成長。我現在比較可以做到「將心比心」,我想若是我是璇璇,我會怎麼樣,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我對於璇璇的一些行為,就可以比較釋懷。我也開始學習尊重她,遇到事情,我會把她當成一個大人,用詢問的方式跟她互動。她來喜兒念書之後,很多事我都會讓她去做,譬如自己倒水、自己擦桌子,開始學習放手。慢慢她越大可以得到更多,父母的溺愛有時候過多,會讓她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



顥媽:我的情況跟沛媽不一樣,我本來也在科技公司上班,懷孕之後就沒有工作,停了四年沒有上班,一口氣兩個小孩生完,才再回去上班,所以感受不太一樣。現在我在公司很多媽媽都講,好想回家帶小孩喔。我都會跟他們講說,各有各的取捨與優缺點。爸爸媽媽也需要成長和情緒的出口,也要讓小孩知道,大人也是會有情緒的反應。我現在能接受不帶小孩回去上班,對工作也有期待。


璇媽:我們不要在小孩之間比較,父母親之間也不需要互相比較,書上寫: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只有盡心盡力的父母。我覺得我們盡心盡力的去做就好,很多事情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我們永遠沒有辦法給孩子一百分。璇璇出生後就給我媽媽帶,一直到璇璇兩歲之後,我才覺得我是一個媽媽。以前我好討厭小孩,小孩也不要我!那時我下班很煩,璇常會被我罵。可是我想很多東西是一得一失,我們工作忙,而她也會得到其他的東西。所以我覺得盡心盡力就好,要做到完美不太可能。我最近常跟她妹妹(新生兒)說:你長大以後,要謝謝姊姊(因為姊姊,媽媽才開始體會到做為媽媽的樂趣與重要)。


舶媽:我家是對照組(相對於璇媽),我的孩子是從出生帶到幼兒,我才回去上班,因此跟孩子之間的關係非常親近,現在他們睡覺的時候或情緒方面有狀況的時候,都一定要找我處理。而我的妹妹是孩子出生後就給別人二十四小時帶的,小孩到三歲才帶回家住,但睡覺時間一到,她不找媽媽,要找褓姆。


蓁媽:我很贊同沂爸的想法:人生的路很長,不要聚焦在那一點上。我和先生都是從南部上來的,我們覺得北部人的生活常識、EQ都很差,很多事情都喜歡靠人脈,或是重視要進什麼好學校,但是他連生活上的事情沒有辦法弄好。


這本書我其實才看到一半,但看書的時候,我會想到我的媽媽,我想我媽媽至少沒有把我教的不好。現在當佳蓁無理取鬧的時候,我就會想到我媽媽。我們要回歸到本身,自己做得好,孩子也會跟著我們做;其實孩子不見得需要太多的管教或約束,他會看著父母的行為模式在做。我自己帶孩子,有時不免會有情緒跟壓力,遇到磨擦,我就會想到喜兒的老師跟我媽媽,會檢討自己是不是該改變。孩子也給我很多東西,改變我很多想法,讓我省思,不止是教育的問題,也包括在工作上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問題。


潔玫老師:補充介紹,蓁媽是自己餵母奶的媽媽,現在餵母奶的媽媽不多。(結果發現,現場還有文文、球球、璇璇媽媽都餵母乳耶。)


球媽:我們(大的)現在已經不吃了,吃了十一個月。


文媽:我沒有像大家一樣想那麼多,我覺得作者的小孩子很樂觀,這是我很需要學習的,也希望小孩學習的。樂旂回來台灣,老師出了一百多題數學功課,她也可以笑著講這件事,很樂觀。像我就是不夠樂觀,遇到問題,容易陷在裡面,就會不快樂。譬如有一次,文文剛換上一條乾淨的褲子,馬上又尿下去了,我本來很生氣,走到樓上透氣,但是忽然轉念一想,不過就是多換一條褲子嘛!我就下樓跟文文說:「尿濕褲子,沒關係,再換一條就好了。」文文現在學會了,有一天她又尿褲子了,她自己會說:沒關係,再換一條褲子就好了。



蓁媽:有一次,蓁把牛奶打翻了整個地板都是,我轉念一想,擦一擦就好。就拿一條抹布給蓁說:你打翻牛奶了,把地板擦一擦。結果蓁就趴在地板來來回回地把地板擦乾淨了。我很驚訝她能做得那麼好。


璇媽:若是我還在上班,九點回到家看到這樣的情形,我完全沒有辦法有耐心去處理這樣的狀況,一定是要罵人。


球媽:我來就很愛看書,我覺得每個人看書都是按自己的年齡、角色、工作去解讀這本書。我現在台北上班,時間緊迫,球兩歲多,小的才三個月,我餵母奶,每天三點半就需要起床弄這些東西,每天七八點才回家。其實我們很多人不像作者有那麼多時間,我很喜歡作者所說的,家庭裏營造一個媽媽的感覺,但是每天回家和球球相處的一個小時裏,時常是在哭鬧玩耍一團混亂中度過的,不過我還是發現我自己有做到兩個地方,因為球球很愛吃藍莓,每天我出門前就會洗一盒小藍莓,讓他吃到的時候,都知到這是媽媽留給他的。因為我們跟他相處的時間很短,我也常給他洗腦,跟他說:「爸爸愛你,媽媽愛你,有沒有很幸福?」讓阿球學習說:「我很幸福」。


我覺得很疑惑,我同事很多小孩都黏長輩,阿球卻很黏我,我有時候會覺得很煩,好希望能有一點喘息的時間。但慢慢的,我練習正向思考,孩子依賴你的時間不長,等到他長大以後就不黏你了。剛剛聽到很多媽媽的分享,我覺得作者給我的啟發是:每個媽媽都有很珍貴的東西給他的孩子。有的媽媽可能很忙,有的媽媽可能經濟沒有那麼好,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給小孩一點很獨特的東西。


舶媽:我們公司上班比較彈性,沒有打卡壓力,我可以約七點四十坐火車到汐止。有一兩次我睡得比較晚,跟小的一起下樓,之後她每天早上都會問:「媽媽在哪裡?」有一次我要開會,前晚先跟榆說:明天早上我會先出門喔,我不會等你。結果榆起床後看不到我,仍是哭鬧到姑姑打電話給我,讓我在電話中安撫她。之後,我就盡量陪他們起床到出門,第二次,又遇到我要開會,我跟榆說,她就會回答:「我知道了。」


璇媽:以前我們夫妻都工作,下班時間晚,璇在巷子口看到鄰居孩子的爸爸媽媽回來,會跟人家大聲說:「我爸爸等一下就回來了!」或:「我媽媽等一下就回來了!」現在,我在家照顧妹妹,她爸爸也回到桃園上班,很早就下班回家。璇在門口看到別人家的爸媽,她改口說:「我爸爸早就回來了!」「我媽媽早就在家陪我了!」


舶媽:職業婦女可以在回家後,安排跟孩子共同做一件事,去補足跟孩子相處的時間,譬如一起睡覺,聊天。


璇媽:也可以一起看一本書,玩一個遊戲。


沂媽:作者讓我很感動,她有一些堅持:要大家一起吃晚餐,請她的小孩洗碗。我的老大上小學後,功課很多,有時上才藝課,菱會說:「我上課來不及了。」我們家早上上學前的時間,真的是處於很混亂的狀態(編註:共有四個孩子,年齡從一歲多到小二)。有時候,我要求菱洗碗,她會問:「為什麼沅、沂都不用做?」我相信作者的孩子到國中、高中,還是這樣棒,就是有媽媽這樣的堅持。


璇媽:我媽媽從小要求小孩做家事,她會分配各個小孩打掃家裏各樓層、廁所,她安排每年有幾次大掃除。我和姊姊從二年級起,媽媽就帶我們去水溝邊洗衣服,先從洗自己的衣服開始;長大以後,我們子女反而對娘家的向心力很強。


蓁媽:現在很多大專生失業,因為爸爸媽媽就是認為孩子讀書(指上學)最大,讀到學歷很高,卻什麼都不會,包括工作和人際關係。孩子的人生中讀書是短暫的,出社會才是重點,應該是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潔玫老師:作者常常反駁其他人對他們家教的批評,一般人常認為美國式的教育,孩子的生活可以很輕鬆,但其實是錯的,國外的高中教育孩子的課業其實是很重的。


璇媽:他們六年級就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決定事情。


潔玫老師:照理來說,六年級的孩子已經開始有抽象的思考能力了,已經會省思很多事情,他們對在國小司令台上,講了一大堆話的師長已經會看不慣了,但是在學校的課程裏,他們卻沒有機會把思考真正用在學習上。從這本書可以提供我們對國內外的初高中教育做比對。書裡可以看到曼谷國際學校的三年級的評量中所分的五等級,其中就很重視對所學技能的應用。蓁媽剛剛反應有很多學生念書不會運用,不運用其實就沒有產生智慧。現在小學的數學作業量太多,孩子寫太多,反而沒有時間自己去思考。


沂爸:我認為數學作業不要出太多,題目出了之後,應該給孩子一兩天時間回去想,再回來課堂上,大家討論,互相交換經驗。


舶媽:為什麼我們在座的家長和我公司的同事,對學校教育都有共同的、開放的想法,而我們的學校仍是提供這樣的教育。


潔玫老師:有這樣想法的家長,還是須要適時向老師反應你對教育的看法,越多家長向老師反應,才能讓老師了解。



球媽:今天在座的家長價值觀都很接近,我在小學高年級擔任老師,三十個家長就有三十個意見。我帶領的是讀報實驗班,曾辦過跟其他國家孩子的五年級生的視訊會議,分享台灣的環境保護方面的經驗。但是我們的孩子長期思考僵化,講不出來,須要引導。但是當我推動讀書和查資料做報告的方式來教學時,就會有升學主義派的家長跳出來,要求我不要落後別班的課程。他們認為孩子能通過升學考驗,孩子未來的機會還是比較多。


潔玫老師:這種情況我可以理解,有些家長體會本身學歷不高,有時會很恐慌,認為自己是升學主義的挫敗者,他會期待孩子不要跟他一樣。不過有這樣的觀念,溝通的責任還是落在老師身上,因為老師是專業的教育者。


美香老師:我的小孩從小學、國中到高中都會先跟老師溝通,發現孩子回家的情形跟平時不一樣,一定會問老師原因,例如我女兒讀高中時,是讀資優班,數理都是要算的,假日又要上輔導課,我老公就主動跟老師溝通,這樣的方式根本不是這樣在讀的。但因為老師是礙於學校的問題,無法改變。上到三年級時,我老公就利用請假,沒有讓她去。他們老師也發現,常去輔導課的學生成績並沒有比較好。所以後來就停掉。


由於座談時間己超過原來預定的,大家只好在意猶未盡的情況下結束了這次讀書會。


後記

讀書會後的下周一,我們收到阿球媽媽的卡片,謝謝她的認同與肯定,正如她曾說過「喜兒是由很多幸福小家庭所組成的大家庭」,由於大家對開放教育的支持,小小的喜兒才能在邁向15年的同時,持續的前進。以下是阿球媽媽在卡片裡的話。



給喜兒的全體人員

11/27()晚上,參加喜兒的讀書會。雖然平時很愛閱讀,參加讀書會卻是頭一遭!謝謝喜兒除了平日用心教導關照幼兒之外,也費心地規畫家長的成長課程,這麼做的初衷,相信也是希望學校與家庭能更有共識為幼兒教育努力,其中「家庭教育」的價值觀,對小朋友更深、更鉅、也更長久!


在讀書會當中,不論大家分享出來對書中教養的成果的響往、疑問、或是對各自家庭現實生活的課題,教育大環境的無奈,整個討論是正面的,是充滿支援的氛圍。在討論中,我感到自己並不獨特,也不孤單!


母親的身影,就是最佳的教育。將自己「浸泡」在書中的信念中,我們自會找出自己實踐的方法﹔而孩子們沈浸在正面、有愛的環境---學校與家庭中,距「全人」發展相信「雖不中,亦不遠矣」!


在喜兒,我自己歸零學習做一位家長,很高興能有一群熱忱、用心的團隊帶動我們,小周末夜的校加班至10點,並非視之「工作」所能貫徹,其中使命我感受到,也的各位致敬!感謝大家!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喜兒運動會


 


 



 


編按:運動會終於如願地在星期六早上9:30熱閙展開;由於前周六的颱風雨,被迫往後延至1030日。喜兒已經有三年沒辦運動會了,主要原因是在前校址的戶外空間不大,只好改在冬至當周舉辦闖關的園遊會作替代。目前園所擁有一百多坪的庭院,正是恢復在秋高氣爽舉行運動會的極佳場所。喜兒運動會的精神不在輸贏,而是強調親子間的互動和幼兒的體能發展;每個運動項目都可以讓家長一起參與,而老師所設計的活動內容,都是著重於幼兒的手眼協調以及大小肌肉的鍛練。因為沒有輸贏,所以場內看不到彼此的爭强鬥勇,有的是家長的鼓勵、同儕間的扶持(安親班),耳邊更不時響起親子間的歡笑。運動隊伍共四分隊:幼小班的美人魚隊、中班的蝴蝶隊、大班的恐龍隊以及安親班的火鳳凰隊。每隊都可以參加三個運動項目,加上開場時全體的暖身操、黑輪舞及滾大龍球,十二個節目雖然緊湊,在輪流登場的安排下,孩子卻是不累不倦,興緻勃勃的完成每個項目。最後隨著陳永淘「下課了」的歌聲揚起,運動會就在親子一起撿菱角的愉悅氣氛中圓滿落幕。以下是各項目的代表照,更多照片將透過picasa相簿讓家長下載。


 



 


運動會的海報圖案都是由幼兒團體合畫而成。





 


暖身操及黑輪舞拉開了運動會的序幕



 


等待繞塲一周的大班恐龍隊



從幼小班到安親班,隊名和隊旗上的圖案都是孩子自行决定及畫製



 


全體滚大龍球



 


中大班的百發百中強強滾---輪胎滾至終點還須投球



 


安親班的平衡乒乓---頭頂沙包平衡走,終點時親子須打乒乓若干次



 


幼小班的手推車



 


中大班的太空漫步



 


幼小班的大脚小脚 happy go



 


安親班的運球灌籃



 


中大班的翻滚吧,寶貝!



 


幼小班的滾香腸



 


安親班的跳繩遊戲



 


喜兒的傳統---幼兒上臺領的獎品是有機蔬菜及當令水果



 


秋的禮讚---大家一起撿菱角,謝幕。



 











後記


運動會結束當天,很多家長都表達謝意;源秩媽媽、沛璇媽媽更來函加以肯定,玆刊載於後:


 


給喜兒的老師們:


感謝你們用心規劃的運動會節目,當天可說是「小而美」的愉快經驗。很高興小朋友的第一次運動會是這麼美好!


每個活動都針對孩子的發展能力去設計,兼顧活動、健康、安全,我在老師們座位、隊服、隊旗、運動員進場、排隊遊戲以及最後的頒獎體驗到喜兒對於團隊、紀律(尊重)與榮譽的重視!喜兒是由許多幸福的小家庭組合起來的大家庭,感謝你們對孩子的付出!  ---源秩媽媽


 


這兩天反覆看著運動會的片斷,每看一次就很滿足的會心一笑,運動會真是太棒了,我最愛他們一起跳大會黑輪舞,真的是可愛到無以覆加,我要感謝各位 老師,璇的表現愈來愈好了。  ----沛璇媽媽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9學年上「期初家長會」

記錄 / 龔其恬老師

 

編按:期初家長會(10/09)先由創辦人方潔玫向家長介紹這學期主要的課程單元,隨後由各班在老師帶開,分組與家長針對課程細節及孩子個案進行討論。以下為潔玫老師的講述和家長意見交流的重點內容。

 

 

班級及老師介紹

 

    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的家長會,喜兒目前有27位小朋友:分別是幼幼班五位、小班七位、中班九位、大班六位。我們人數不多,在今年的角落時間採用混齡方式;幼幼班和小班遊戲時間會一起;而大班則跟中班。這會使他們在玩伴選擇上較多元。

 

 

    幼幼班老師是曾珮芬老師。幼小班今年有兩個老師,遊戲一起、上課分開,教學採分離方式讓兩歲多的小朋友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顧,珮芬老師也設計了一些適合幼兒的遊戲和活動。

 

 

    小班的老師是蘇美香老師。今年的小班很多都是幼幼班就來了,生活自理和常規都很好。而上課的情況也很棒,已不會受到幼幼班的突發狀況影響。

 

 

    中班是龔其恬老師,目前中班有九位小朋友,這班的特色就是新生不少,兩個雙胞胎,還有靖融、禎悳。今年中班小朋友的特色是情緒起伏比較大。

 

 

    大班的是劉懿倩老師,之前她是心世紀的所長,有很多年的教學經驗。

 

 

 

 

 

教學單元說明

 

 

    這學期的單元課程有:中秋節---這個單元須要家長配合,跟幼兒一同進行晚上的觀月活動。不過這次的中秋活動周期比較短,加上下雨,所以進行起來的效果比較弱;往年喜兒的小朋友在上完中秋節這個單元後,對於月亮和星星感受力會很深、很敏感。

 

 

    接下來進行的活動是運動會,我們選在10/24星期六上午舉辦。離開陽光山林後,有辦過一次,但因為要搬道具去陽光山林,非常不便,隨後就改成在冬至時舉辦室內的園遊會闖關活動。今年我們有了場地較大的園所,就決定恢復運動會,也希望藉由這個活動,來提升小朋友運動的一些基本能力。  

 

 

    接下來是「戲劇」單元,我們將在12/11舉辦一個演戲活動,讓全體幼兒來演戲,這是第一次辦的活動,以前我們演戲的活動只有在畢業典禮舉行,只有大班孩子做表演,今年想嘗試幼幼班和其他年齡也可以參與演戲。

 

 

    再來是「冬天」和農曆「新年」的單元。中班多加了一個車子和輪子的單元,小朋友可以去坐火車和參觀自行車店。藉此機會讓中班一些喜歡車子的幼兒能夠更深入去探索他們喜愛的題材。

 

 

    大班跟其他班級不同的是,會編入一個益智遊戲的單元。小朋友學數理方面的能力是透過數字遊戲,讓他們學習數字和輸贏的策略。

 

 

    我們今年課程進行方式有些調整,譬如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會傾向先讓幼兒自己說他們看到的圖畫,等他們輪流表達之後,再由老師們唸書上的文字。這樣的繪本欣賞目前進行的效果不錯,能夠增加幼兒看圖及說話的能力。

 

    另一方面,由於這學期我們有很多小朋友在情緒上的起伏比較大,所以除了我們的體能、語文、數字等一般的單元課程,還有一些潛在性的啓發課程:包括協助幼兒學習用語言表達他們的需求和感受,以及老師和幼兒互動時如何提昇他們的自信。譬如老師會在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讓他學習表達。當幼兒了解自己現在的困難,他可以想想看是要接受老師給他的建議,或是他自己想別的方法,讓幼兒不再須要用那麼情緒化的方式面對問題。我們也和老師互相提醒,在從事各種活動時,只要看見小朋友肯付出一些努力,就會立刻給予肯定。幼兒因為有老師的肯定,並知道老師有注意到他的進步,就會對自己產生信心。其恬老師班上的孩子在吊單槓方面就有這樣的例子。我覺得這方面的鼓勵及師生之間的互動,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很重要,不亞於正式的教學課程。

 

 

 

 

 

 

喜兒的「幼小銜接」

 

 

對於大班的「幼小銜接」,喜兒畢業生進入小學會遇到哪些困境適應上是不是有問題? 我整理了一些資料給大家,也是今年我們要陸續做的。這些課程包括腕力、臂力的練習:吊單槓和拍球。喜兒的幼兒在所裡畫圖先是使用蠟筆,不使用彩色筆,主要是要讓幼兒先使用比較須要用力畫的筆,發展他的腕力和膽量。到了大班才會讓孩子開始使用學齡前鉛筆畫圖。寫字之前孩子需要許多畫圖的經驗,在喜兒,從幼幼班開始,幼兒就被鼓勵塗鴉,塗鴉可以讓幼兒手臂練習上下、左右、圓圈圈的動作。我們鼓勵幼兒用力大面積的畫,但是眼睛要注視自己製造出的線條與顏色。大班的畫作則加入了為書寫前練習的,如著色畫。這是去年大班孩子自己創作的著色畫--花 (請孩子畫一朵花,有中心,旁邊加花瓣) ,不須要買著色簿,孩子自己畫線條輪廓自己著色,他們都畫得很均勻,顏色都畫在線內。 此外,兩點連一直線,讓孩子在兩端點兩點,再畫直線拉過去,可以練習手的穩定度,這些都是握筆之前手的訓練。最後進入到描寫阿拉伯數字、注音,大班孩子都須按照筆順來描。

 

 

基本上喜兒幼小銜接的學習沒有採用坊間的課本,教材都是自己製作的。我們從小孩子的角度來製作教材,譬如學習注音先從辨認自己的名字開始,我們會把個人照片及名字的注音符號作組合,用磁鐵貼在黑板上,早上一來孩子就從注音符號群組裡找出自己的名字貼到照片旁。他們也可配貼同學的名字,把全部孩子的照片及名字注音全都排一排。由於是從他們自身的事物出發,是遊戲也是學習,所以自發性很高,效果也很好。

 

 

每年大班孩子都會得到姓名印章,畫完圖後自己蓋下姓名章。今年我們再添加了年月日與星期印章,作品上蓋姓氏與日期印章,剛開始老師會幫他填寫日期,以後他們就漸漸學習自己填寫。喜兒的小朋友對星期幾的概念很清楚,因為他們從生活中習得時間的順序,譬如星期一可以帶玩具,星期五可以借書,他們不用死背就能熟悉時間的概念。在喜兒一旦開始給孩子起用學齡前的三角鉛筆,就很重視良好的書寫習慣,若是筆握不正確,就會引起不良的坐姿,字也寫不好。所以孩子初學握筆,重點在建立良好的書寫習慣。

 

 

 

 

喜兒孩子的表現

 

 

我認為喜兒能給孩子最好的,是思考力。透過平日的遊戲和到戶外散步,孩子除了情緒穩定以外,他們思考能力也不斷增進。所以為什麼到了小學之後,喜兒的孩子在前面的幾周看似落後,卻可以後來趕上,能力不斷躍進,到了中高年級逐漸勝出。由於大班的孩子已逐漸能理解規則,能夠推理,我們也在這個階段帶入益智遊戲來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

 

 

大班在韻文方面增加了唐詩朗誦,我們會先解釋內容,讓他們了解意思,然後在唸的時候,要求孩子咬字要清楚,讓他們能正確發音,以增加未來在注音學習上的正確度。運筆方面,我們有漸進的方法:上學期先用三角鉛筆畫圖來練習運筆,到了下學期進入注音符號與自己姓名的書寫。像今年這一屆的孩子寫姓名就寫得很好。最後,不知大家有沒有什麼意見想反應?

 

 

 

 

意見交流

 

 

思妤媽媽:小孩學拿筷子,若拿的手勢不正確,需要買學習用的筷子嗎?

 

潔玫老師:我也是中學才學會正確的拿筷子,有時需要讓他去摸索。現在他胡亂拿也無妨。

 

思妤媽媽:會不會定型?

 

舶顥媽媽:我也曾有過專門學習用的筷子,但並不好用,孩子很快就不用了。

 

沛璇媽媽:我覺得也是要看小孩,不一定。

 

張心俞媽: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美香老師:像姸文就很會拿筷子。

 

妍文媽媽:她一開始也是亂拿,但是夾不好,後來她爺爺教過她,就會了。

 

黃心俞媽:若是想要讓孩子學拿筷子,可從他的興趣切入,譬如買她喜歡的哆拉A夢碗筷、湯匙,就會增加她使用筷子的意願。

 

潔玫老師:請每個家長提一個問題吧?或是分享自己的經驗?

 

義恩媽媽:這學期角落時間採混齡的好處是可以讓孩子在遊戲和玩伴上有較多的刺激,但孩子也會向較大的孩子學到一些不雅的話,曾經義恩回家跟我講瀚澤說他的鞋子是「遜咖」,我安慰他不要管別人怎麼說,自己喜歡就好了。

 

潔玫老師:遇到這種情況還是要請家長反 應給 老師,讓老師幫忙處理。大班的小朋友能力強,這種大欺小的情形是很常有的。

 

瀚澤媽媽:以前瀚澤也曾被安親班的孩子說他的玩具是「爛咖」,我就跟他說一山還有一山高,反正永遠有更好的,這些流行的玩具都是用錢堆出來的,不要太在意。

 

潔玫老師:就學校的立場,我們還是需要注意,因為可以藉此機會讓較大的孩子學習如何用好的言詞對待較小的孩子。

 

張心俞媽:在喜兒若沒有多練習寫的機會,到了小學會不會很吃力?聽說小一功課已變多,有孩子寫到晚上十點。

 

黃心俞媽:我大女兒文伶一年級曾有這種經驗因為「邊」不會寫,寫到晚上十一點。

 

潔玫老師:邊字在一年級是認讀字, 那位 老師仍是要求一定要練習寫,文伶眼睛不好,有一隻弱視幾乎沒有視力,老師出功課時其實可以做一些彈性的調整。我覺得小一老師需要有同理心,要能體會剛學寫字小孩的感覺。

 

黃心俞媽:我有 向 老師反應,但老師表示沒辦法因為一個小孩而改變作業,他認為如果你不適應學校的話,可以考慮轉學,去功課沒那麼重的學校。

 

靖融媽媽:這間國小重分數,成績出來都要很好看。因為分數是可以讓家長感受到。

 

瀚澤媽媽:我當老師很要求品格,其他功課上若不好都是可以原諒的。

 

辰煜媽媽:不過我們要體諒老師,班上好多人,要怎麼樣去拿捏和補強。我覺得老師很重要。

 

佳蓁媽媽:有些老師的心理不健康。

 

潔玫老師:喜兒這兩屆的孩子都是大班下學期才開始練習書寫注音符號,但是他們筆畫顯得很清晰有力,運筆很穩;雖然仍不免有一點歪歪斜斜,但筆觸卻很有力,因為握筆的姿勢是正確的。晚寫反而寫的很好看,孩子晚學不用擔心,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把他們教好。有些早學書寫的孩子連握筆的方式都弄不清楚,只是在浪費他們幼年做其他活動的時間。喜兒的大班孩子很期待寫字,學習書寫的態度是積極而主動的。這幾年來,我有較多機會看到不同幼稚園畢業的孩子寫的字,才有機會做比較,我發現喜兒孩子雖然晚學書寫,但其實反而寫得很好。平常我們特別安排大班扭抹布,目的就是要練習手指跟手腕的力道,所以讓孩子在家學習做家事也很重要。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8學年下「期末家長會」摘要


 




時間:2009718930-1200


紀錄: 曾珮芬 老師


 


第一部分:創辦人潔玫老師感謝參與畢業典禮義工爸爸、媽媽


 


首先感謝畢業典禮幫忙的家長有:張心俞爸爸幫忙拍照,舶顥爸爸及予芊爸爸錄影,圻瑋媽媽、御晴姐姐幫忙擺放道具,姸文媽媽協助更換衣服。


 



 


 


第二部份:介紹新學期各 班擔任 老師


 


大 班秀桃 老師,中 班其恬 老師,小 班美香 老師,幼幼 班珮芬 老師,潔玫老師督導各 班 老師及協助教案編寫。


 


 


第三部分:回應家長回條


 



 


潔玫老師:在這裡回應孩子在「情緒管理」及「幼小銜接」。


1.「情緒管理」方面:


情緒較難控制的小朋友發現大部份都有兄弟或姐妹,手足問題若未處理,會引


發出情緒問題,也會累積不公平想法,我推薦家長可閱讀「父母怎樣跟孩子說


話」這本書,裡面有一個章節談到「手足問題」可做為參考。




2.「幼小銜接」方面:


喜兒沒有固定教材,孩子從生活週遭及同學姓名學習注音。大班下學期課程內


容包含:「參觀小學」---一年級教室、上廁所、打電話,「認識時鐘」---時間


概念,「數字練習」:記錄到校時間、月曆、耳溫,「數理能力」---撲克牌、


畫點、連方塊、骰子(6以下數字加減),「空間策略」---井字棋、棋盤  縫工


---布娃娃,「木 工」---鎚釘.....等。


 


 


第四部份:家長QA


 



 


芳儒媽媽:孩子適合學什麼運動?


美香老師:游泳是最均衡的運動,投籃可以訓練專注力及協調能力,每樣運動


都有優缺點主要以孩子的興趣去選擇,家長可多讓孩子嘗試各種不同的運動。


潔玫老師:可參加國小社團,例如:足球、壘球、舞蹈重點在於學習團隊合作


精神。


芳儒媽媽:音樂方面是否適合學打擊樂?


美香老師:先學會聽音樂再動手拍節奏,選擇喜歡的音樂透過想像情境就會學


的快。


潔玫老師:小學時期較適合學樂器,幼兒期不適合學樂器,可跟著家長的興趣


聽音樂,家長可提供一些原素在家裡,像小鼓、鍋子幼兒很喜歡敲打自然就會


玩。


瀚澤媽媽:孩子喜歡音樂是好事但是我也還未讓他學樂器,他很喜歡聽音樂動


一動,這很好。瀚哲是屬於很安靜型孩子,有時我放興奮的打擊樂時,他也會


跟著動並問我是什麼音樂,我問他想做什麼,他說:「聽到這個音樂很好玩,


身體很想動一動,我想再聽一次。」所以我會讓他聽多元性的音樂。


珮芬老師:要先釐清觀念,學音樂不等於學樂器,學齡前的幼兒可藉由圖畫、


戲劇、舞蹈、不同的方式來感受音樂、聆聽音樂,透過身體的反應將音樂表現


出來,製造音樂環境例如:車上、睡前、欣賞音樂會,不要太過局限音樂的形


式或曲調,要先喜歡音樂進而在小學時適性選擇樂器。


芳儒媽媽:要用何種方法讓孩子表達呢?


潔玫老師:先給孩子一個情境去引導說出。


美香老師:凡事要先聆聽,不要先責備,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從小建立幼兒


與家長溝通的習慣長大後就會主動溝通了。


思妤媽媽:剛開始兩個孩子自己帶時,還未找到適當的方法,自己的情緒常忽上忽下,發現孩子們都跟爸爸的互動很好,漸漸的瞭解要運用「同理心」來引導姐弟之間的紛爭,現在自己也輕鬆的了許多。


潔玫老師:情緒管理是幼兒常見的問題,大都出現在家中有手足成員,請家分


享如何處理手足爭執的情形?


心俞媽媽: 我們家姐妹相差一歲而已,處理方式有時會因人而異,長期下來心俞也會說:「為什麼我都不可以?」也會產生心裡不平衡。


舶顥媽媽:我會事先把規則講好跟舶顥溝通他都會接受,因兄妹年紀的關係會用不一樣的方式處理,隨著妹妹長大認知程度增加我也會用一制性的方式,才不會產生公平性的問題。


亭云爸爸:在學校老師會給予指導,云云在家跟妹妹也會有衝突,孩子的情緒就是個成長過程 ,云云在睡覺上有進步有早睡早起的習慣,飲食也有進步。


潔玫老師:云云是個規律的孩子,當環境或習慣改變就會有情緒反應,老師會


幫云云說出內心感覺。例:「你很想媽媽對不對?」孩子在發生情緒狀況時無


法表達想說的語言,大人可幫幼兒「情緒翻譯」傳達出來,讓他得到疏解。


妍文媽媽:文文是家裡的獨生女,沒有手足,所以送來喜兒跟同儕互動。家長


的情緒也會影響幼兒,自己須先控制情緒,要身教。


心俞媽媽:我想推薦一本書,書名為「失控的火車頭」與情緒相關書藉讓家長


參考。


妍文媽媽:另外「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這本書也很不錯。


思妤媽媽:人本基金會有出「人本教育電子報」,可以讓家長有更多教育新資


訊。


潔玫老師:在「生活自理」方面,先觀察幼兒是會做還是不會做,在校情況孩


子都做的不錯,下學期針對在學校習慣帶至家庭,家庭有較多成員會讓幼兒有


依賴性,老人家會主動去幫忙,若家庭成員較單純,只要堅持原則,較容易達


到要求。


潔玫老師:「幼小銜接」沒有固定教材,從孩子生活週遭及同學姓名學習注


,大班下學期除原有的主題教學,還會增加:


參觀小學:一年級教室、圖書室、上廁所、打電話‧‧‧


時間概念:如認識時鐘等。     


數字練習:記錄到校時間、月曆、耳溫‧‧‧


數理能力:撲克牌、畫點、連方塊、骰子(6以下數字加減)。


空間策略:如井字棋、棋盤等。 


縫工和木工:如縫布娃娃、鎚釘等 。  


 


第五部分:結語


潔玫老師:謝謝家長撥冗參加期末家長會,不吝分享育兒經驗,接下來由各 班 老師和家長討論個案及交換意見。謝謝。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悄悄地走

~如何教孩子處理感情,學習別離、再見~

  / 方潔玫

 

編按:在成人的世界裡,互道再見是一種禮貌、惜別會通常隱含了社交與應酬、「不告而別」則大多是為了避免引起尷尬;但對成長中的幼兒而言,大大小小的分離卻是讓他學習調適情緒或連結情感的機會。創辦人方潔玫女士為此撰文說明。

     

家長接送孩子上學將是幼兒童年回憶裡最美好的一部份

 

 

               每學期的期末和期初,在園所通常會遇到兩種分離的情境:一種是舊生和老師、同學的分離,另一種是新生和父母的分離;前者常令同學疑惑、老師悵然若失,後者則有時令父母忐忑不安。

 

               先說新生的分離焦慮,這是每學期開學期間,看到新生因為要和父母分離而引起的哭鬧。新生的家長出於對子女的愛,都是不忍見幼兒哭,因此,有些家長為了怕幼兒哭鬧,會趁著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悄悄離去;有些則是在幼兒哭的時候加以斥責,或允諾獎賞。

 

                其實這兩種反應都無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任何幼兒進入幼兒園,都必需先熟悉新環境,並且照顧他的老師產生信賴感,這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為了建立幼兒對成人(家長、老師)的安全感,成人要避免「不告而別」,不要見幼兒玩得愉快,就悄悄溜走,這樣反而會造成幼兒恐慌,無法再信賴成人。因此,家長離開時孩子說再見,是要讓孩子親眼看見家長「離開」,而非「消失不見」。

 

目睹家長離開孩子雖然會哭,但不會讓她產生恐慌

       

               專業的幼兒教師都理解新生的分離焦慮,也有能力疏解幼兒哭鬧的情緒。老師會讓幼兒目送家長離去,或陪同幼兒送家長至,揮手說再見;並且幼兒知道父母來接他的時間大多數的幼兒仍會繼續哭鬧有的哭喊:「我要媽媽(或爸爸…)!」這時候,老師可以問他:「你愛媽媽,你想媽媽?」幼兒聽了都會點頭老師就會接著說:「媽媽也愛你。」由於幼兒身上穿戴和使用的衣物大多是父母購買的,老師趁此機會提醒幼兒,父母愛他,所以給他準備了這麼多很好的東西。老師也可建議幼兒畫一張卡片送給他想念的父母。完成這些步驟後,通常都能撫平幼兒的情緒一段時間。

 

幼兒的塗鴉有移情作用

 

               對於二、三歲的幼兒,老師經常必須先抱著他,帶在身邊,讓幼兒知道在園裡有任何事情,老師都會協助他一整天下來,幼兒會發出無數次的詢問:「媽媽(或爸爸…)會來接我嗎?」老師會以學校裏具體的作息事項來提示幼兒:「睡完午覺、吃過點心、再玩一下玩具,媽媽(或爸爸…)就會來接你了。」 

               經過了一天、兩天、一個星期的上學經驗,幼兒終於了解在每天的固定時刻,他一定會被父母接回家,他就逐漸安心了,他知道他不是被丟棄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而是在上學幼兒開始建構他對這世界的認知:在家裡有爸爸媽媽(或阿公阿嬤)愛他;幼兒園裡,老師會關心他、照顧他。因此,幼兒逐漸建立起對家庭以外的成人與環境的信賴感。

 

幼兒一旦對老師有信賴感後,學習的興趣即不斷提升

 

               當幼兒對老師與幼兒園有安全感之後,他就敢離開老師身邊,去探索教室裏的各種教具能跟小朋友一起遊戲,開始吸收環境裏發生的一切新知識果我們能從理解幼兒的角度,來疏解幼兒入學時的分離焦慮,不但可以引導幼兒辨識自己的情緒,增進親子關係,也可以培養幼兒對家庭以外機構的信賴感,促進幼兒的社會化。

 

                有時候,幼兒上學的哭鬧已經趨緩,適應學校生活也沒有大礙(指幼兒進入學校半小時之後都不再有情緒波動);但他在早上到校之前和家人相處,仍然會出現緊張的關係;這又令父母感到非常困擾。這種情形可能不是分離焦慮,而是幼兒的安全感或親子關係方面的問題,須經進一步的了解和辨識。建議父母在尚未知道原因以前,要有耐性,不要出口評斷孩子、斥責孩子,或期待他停止哭泣。有時候父母離開前給孩子一個緊緊的擁抱,加上肯定的語句:「××愛你,幾點會來接你。」可能更容易降低孩子的哭鬧;幼兒常會以為父母斥責他就是不再愛他了,因而越發緊張,越加鬧脾氣。到了園所後,請父母簡短的跟孩子告別,將孩子交給老師照料,隨後再透過電話,將孩子在家的情形與自己的困擾反應給老師,做進一步的了解。

 

惜別會中,孩子還會學習到分享

 

                 除了新生的分離焦慮,每學期末或期初,學校也會遇到因為孩子搬遷或家長選擇不再續學的分離。不論是何種原因,只要家長能在一周前預先給老師知,老師都會請孩子們做祝福卡,在孩子離開當天安排一場惜別會,讓大家送他卡片、彼此擁抱及互道再見;透過具體的行動讓孩子感受到情感上的連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與人別離是難免的,但孩子卻可以藉此機會學習如何珍惜友情、面對別離。

 

透過卡片的傳送,孩子之間的情感將被連結

 

                 大多數時候,家長都是出於不忍,或是不好意思,不能預先告知老師離開園所的決定。其實能預先告訴老師,讓孩子、同學和老師之間能有機會互相祝福、互道再見,對於相處了一段時間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及同儕三方,都是很重要的體驗與學習﹔其中最根本的理由在於孩子跟老師、同學間的關係是建立在感情上的,不是在契約上。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孩子須要協助:孩子沒有能力處理分離焦慮,老師有責任協助他學習加入新的環境;同樣地,孩子也不可能懂得處理跟老師、同學的分離,必須透過家長的認知,才能提供孩子這樣的機會。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思、我做、我教

/ 龔其恬

          喜兒中班老師

                                                                   

 

 

在來到喜兒之前,我對幼教現況的發展充滿疑惑。在學校裡學到許多書本上的理論,都秉持著愛心、耐心和關心,對待孩子要像自己的寶貝一樣,但在許多的幼稚園裡面,我見不到這樣的真誠付出。在學期間曾到一家幼稚園打工作 安親班 老師,我看到園長經營幼稚園的方式,和書本上的幼教理念是有所出入,這顯然和台灣幼教業界不正常生態有很大的關聯。

 

我認為學齡前的幼兒教育應是透過有趣的活動,將知識傳授給孩子,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然而「教出資優兒」、「超前學習」的迷思卻存在部份老師和家長的心裡,於是過多的背誦、抄寫充斥在孩子的學習過程,學齡前原是活潑有趣的幼兒教育成了枯燥乏味的「小學先修班」。對孩子來說,「超前學習」只是揠苗助長罷了! 

 

 

 

第一次進入喜兒,是我得到面試的機會。由於我提早到園,所以由「叔叔」跟我面談,「叔叔」看了我的基本資料,也跟我說了很多喜兒教育的理念。一直到我正式進入喜兒,我開始相信裴斯塔洛齊所說的教育愛。剛開始的兩個月,由潔玫老師引領我走進大班孩子的世界。這是一個小班制的學校,老師對於學生都有一定的了解,有別於一般幼稚園:一個班級擁有三十個學生的情況下,很難對每個學生都相當瞭解。而在教學方面,喜兒配合時令、節慶以及孩子們的興趣發展,不像其他園所制式化和生硬的教學設計。

 

進入喜兒的同時,我內心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在從未接觸過開放教育的情形下,我對喜兒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困惑。所謂困惑即是:我該如何拿捏介入程度來處理幼兒之間的互動? 在面對孩子們溝通與紛爭時,我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在開放教育的體制下,我要如何處理孩子的常規問題?每個月的發展報告重點又是什麼?我是否能承擔帶領一個班級的責任?

 

在四、五月擔任助理教師時,我對自己的期望很高,要求自己每天至少打出一千字的觀察記錄、省思與日誌。在兩個月參與教導孩子的過程,由於教學內容的多元,我和孩子一起體驗蟲蝶魚蛙、花草樹木,這些涉獵引領我走進一個過去不曾接觸的世界。隨著孩子的學習與進展,我同時也跟著蛻變。在教導孩子時,我希望能全面性了解他的發展狀況,包括在家中的情形,所以未來我期許自己和家長有更多的溝通與接觸。

 

 

喜兒其中一個特色是觀察紀錄,在每個月都會做一次總結性的發展報告,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成長的細節;這是家長最關切的部分,也是老師最花時間與心力的部分。每天發生的事情有那麼多,我到底應該要如何取捨?孩子在學校的九個小時中,講了超過一百句話,我要如何將他們的學習情境,複製在家長的面前?在跟隨潔玫老師學習的這段時間,我一直練習讓自己每天適應在這樣的情況裡,無時無刻都在聽孩子說話,將他們的互動都用紙筆記下來。並且每天在放學後與潔玫老師討論遇到的問題與教學省思。

 

在六月初,由於中小混齡 班的 老師因家況而離職,我臨「急」授命,正式成為該 班 老師。對我來說,學期末接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為了怕孩子有適應不良的狀況,我盡量按照上一個老師的作息與教法來帶,至少讓他們不會因為換了新老師而又要適應另一套成人的標準。在開放的教育理念中,最需注重的就是成人的態度,成人須以開放的心胸面對幼兒的思維,捨去填鴨式的教授方式,以幼兒等高的角度來引導孩子學習,這是我加入喜兒後最大的收穫。

 

 

在教學方面,我認同學習可以是一種遊戲:邊玩邊學的遊戲。我讓孩子主導話題,然後透過他們的思考與回答,將內容延伸擴張;在孩子無法確認方向時,再由老師拉回。

 

 來到喜兒的日子已經四個月了,在今年四月拿到教師證照的我,加入了喜兒的行列,在這段時間裡,潔玫老師和叔叔,和我分享許多有關「真」教育的事:看重孩子說的話、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反省成人時下教育孩子的迷思。在面對孩子時,我更能以正面的態度去思考,並像挖寶一樣,每天在孩子身上發現新鮮事。九月開始,新的學期正式來臨,我確信,在喜兒這樣一個教學氛圍下---引導ßà學習ßà延伸,成長不止只有孩子,還有喜兒所裡的每一位老師!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