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運動會

 

/ 侯孟志

         圖 / 喜兒老師

 

0.JPG

 

編按:今年是喜兒創園21年以來,首次因為腸病毒而取消年度假日親子運動會。由於運動會目的在彰顯幼兒的自我挑戰,為了讓幼兒看到自己開學以來在體能上的進步,老師還是決定全園挑個平日來依計劃進行。家長無法參與雖然有點遺憾,但經過老師的安排與引導,特別是中、大班的孩子,大家學習如何齊心協力闖關,反而讓幼兒體會到同儕合作的重要性,同學間的情誼也就更深了。

 

1.JPG

 

115日,這個原本應該瀰漫親子歡笑的假日早晨,被腸病毒疫情製造的騷動給破壞了,多方考量下今年的親子運動會取消並調整形式,這一變,時間也過到11月中。

      1118日,早上九點陰時晴,熟悉的音樂聲與佈置讓平常的星期五充滿歡樂氣氛,連附近鄰居也受感染,在圍牆外探頭駐足,不知吸引他們目光的會是今年別出心裁、風格多元的各班等身畫,或是在孩子們臉上綻放的笑容?也可能是這些元素共同交織出來的一片風景。

2.jpg

3.jpg

 

  2016運動會由潔玫老師熟悉的介紹聲拉開序幕,各班孩子跟隨老師與掌旗手的腳步環繞會場,即使沒有觀眾依然開心邁步向前走,大家高舉著隊旗到位並整隊後喊出活力十足的隊呼。孩子除了自創隊呼,這次大、中、小班還能自己介紹隊旗的設計理念與始末,這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能力的累積。

4.JPG

 

  在熟悉的「黑輪」暖身操後,推大龍球更是每年固定的暖場活動,今年少了爸爸媽媽在旁推動,孩子們挑戰自己用合宜的力道與節奏控制大龍球前進,連幼幼班的小寶貝們都能開心地參與這項活動,當最後一個孩子把大龍球推到終點時,大家早已蓄勢待發,準備迎接各班體能的遊戲關卡。

6.JPG

9.jpg

 

  首先登場的中班,以「消防隊」的特性,由全班討論所規劃出的關卡:需要推車載人,穿消防衣,爬上高高的樓梯救援,還有救人需要的搬重物與瞄準。主題性的關卡讓體能活動更添趣味,也考驗兩個孩子彼此合作的能力。

10.jpg

11.jpg

12.JPG

 

可愛的幼幼班則是從平日的體能活動中延伸出這次的關卡,孩子要坐爬來通過板道,再把衣夾夾在盤子上,爬過架高的樓梯,跳下軟墊,最後抵達終點用鼓棒敲鈸,宣告自己挑戰成功。

13.jpg

14.JPG

15.jpg

 

緊接上場的小班,則要運用穿脫衣物技巧穿過布袋,與夥伴牽手在軟墊上翻滾,還有練習丟接球,而最後一關則是用兩張長形紙條摺出紙彈簧,老師還會幫孩子將成品黏成圈,像是手環一般,讓小班的孩子們逢人就舉起手要大家看看他自製的美麗手環。

16.JPG

17.1.jpg

18.JPG

 

大班這次則是將關卡主題定在「合作」,無論跳箱子、杯子傳球、踩高蹺射箭、還有數字投球等,每個關卡都需要與夥伴合作才能完成,這些體能遊戲主要是晨間體能挑戰過的項目或是孩子們在討論時提出想玩的器材,再透過路線規劃與順序調整,師生共同設計出這次的挑戰關卡。

19.1.jpg

19.2.jpg

 

  今年因為延期,錯過菱角盛產的時節,沒辦法玩喜兒的傳統項目抓菱角,不過為了給孩子們在參與過程中積極投入的一份鼓勵,學校準備當令甜脆的柿子作為獎勵,運動會也在孩子們領到柿子後的綻放笑容中落幕。

23.jpg

 

  但在柿子之外,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從籌備活動開始,這段時間的嘗試與學習。如同運動會後,大班的孩子在討論中分享:「爸爸媽媽沒來很可惜,但是跟朋友一起也很好玩。」「覺得自己很棒,跳下來(跳箱子)很棒,以前不敢跳。」甚至有孩子跟合作的同學說:「很高興認識你,因為以前很少認識。」我想這些經驗的累積和回顧的感受才是孩子們得到最寶貴的收穫。

20.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在喜兒

 

圖文 / 黄廣祥

             喜兒叔叔

 

 

IMG_0075.JPG

 

編按:喜兒的餐點由廚房阿姨及叔叔負責,他們兩位都有廚師證照;除了肉類定期到中壢的批發市場購買外,其餘的蔬菜水果,開過餐廳的叔叔每周都在埔心及楊梅的傳統市場採買;回來後,叔叔再依食材的特性、營養及顏色作一周的搭配並擬出菜單,廚房阿姨則負責每天的烹調料理。

 

 

今天吃什麼?

對喜兒的孩子而言,「吃」是一件大事,每天不分年級,總會有些孩子跑來問我或廚房阿姨今天吃什麼? 有的問午餐、有的問點心。碰到孩子自己喜歡吃的,就會高興地四處「道相報」,接著,歡呼聲就此起彼落地迴響開來;若有不喜歡的,唉聲嘆氣之餘,有些孩子也會為自己打氣:「沒關係,我敢吃,老師說什麼都要吃才健康。」只要有人這麼說,其他孩子也會不甘示弱的回應「我也敢吃啊!」這又激勵了少數不想吃的人,形成了良性循環。

 

P_20161003_120925.jpg

 

        在喜兒,孩子知道有兩個項目是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一個是「安全」、另一個就是「飲食」;當新來的孩子問「為什麼要吃?」他得到唯一的答案就是「因為健康。」不過,雖然是必須,卻是漸進式。老師對新來挑食的幼兒,都會把他不喜歡吃的食物弄成丁點小量地讓他試試,接下來才隨著次數的增加逐漸加量;另外,幼兒願意吃,除了老師的耐心與堅持外,主要是一體適用,園裡的成人也要跟著他們吃一樣的水果、餐點。所以,在團體的影響下,幾周過後,挑食的孩子都能跟大家一起吃著青椒、苦瓜、西洋芹、蕃茄等等味道比較特殊的蔬菜,甚至帶酸微苦的水果如葡萄柚。

 

page3.jpg

 

喜兒的餐點

      午餐有兩菜一湯,吃的是家常菜。菜餚 一葷、一素,米飯是穀/豆類加糙米;每周三是麵食。蔬果以當令的作選購,不同的季節,有時也會買些平常在家少吃到的蔬果讓孩子品嚐,如:甜菜根、櫛瓜、豆薯、各種野菜、香草等等。烹調方面排除煎和炸,以蒸、炒、煮、燴為主。口味則是少鹽、少油、偏清淡,孩子不但容易吃到食物的原味,為了下飯也會促使他們多吃點菜、肉。點心方面:早上是當令水果,每天儘量安排不同種類的水果;下午則是口味微甜或微鹹的輕食,從豆子湯、稀飯到果凍、蘿蔔糕……都是廚房阿姨親自烹製的。

 

page1.jpg

杏鮑菇、红蘿蔔炒肉絲 + 玉米、洋蔥炒小黃瓜 + 紫菜湯 + 蕎麥糙米飯

 

吃好不必然好吃

        雖然是兩菜一湯,喜兒卻很重視量與質: 有鑑於坊間的飯碗不大,喜兒特别為孩子訂製了一個「大碗公」,如此一來飯菜可以多盛,幼兒的食量也就逐漸上升;在質方面,喜兒不吃加工食品(目前只有白豆干被保留下來),摒棄色素、人工添加添物 ( 見"為孩子健康飲食再進言"一文 ),  多吃當令的蔬菜水果,因為盛產的蔬果會減少對農藥、化學藥物的依賴;食物多元也是選購時的考量,季節來臨除了會買上述在家少吃到的蔬果外,其它如佛手瓜、南瓜、木瓜也會入菜,而花果有時也會移作羮湯,如曇花、蘋果等。另外是蔬果、肉類之間的搭配,若有一道是葉菜,第二道就會是瓜、豆或根莖類,佐以肉或蛋。為了不讓孩子的味蕾過早窄化,喜兒不用味精、雞粉、沙茶等等調味料,孩子可以品嚐到的食物原味就更豐富了。

 

DSC00337.JPG

一道綜合沙拉孩子可以品嚐到6種蔬果:萵苣、蕃茄、蘋果、西洋芹、紫蘇、花生

 

食中作樂

 不少剛來的新生會對蔬果挑食外,也排斥含有穀/豆類的糙米飯,但這些食物都助於幼兒咀嚼能力的提升,咀嚼能力好壞又會影響到他的語言能力。小兒科醫生指出:透過咀嚼和吞嚥食物的訓練,幼兒的舌頭和嘴部肌肉會得到很好的協調,使他日常講話的發音會更標準。

 

P_20161003_120756.jpg

孩子的自主進吃會從幼班開始建立

 

當然,喜兒也有孩子愛吃的食物。只要那天嗅到從廚房飄來的義大利肉醬香味,大家就一陣歡呼,該餐的食量會激增兩、三倍;另外還有咖哩雞、螞蟻上樹、蕃茄炒蛋……;點心則有馬來糕、绿豆沙、擔仔麵等等。遇到較特别的食物或料理,孩子會發揮他們的想像力重新命名,把飲食趣味化,如:甜菜根湯他們會說這是吸血鬼湯;紫米粥則視作為巧克力粥;吃紅色火龍果時孩子會笑說塗口紅,小班孩子甚至會互吐染紅的舌頭來嚇人......

 

P1200250.JPG

冬天有陽光的中午,有些班級的老師會讓孩子在院子用餐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兒的畢業典禮

/ 張賢德

               / 方潔玫、黃廣祥

 

              

編按:喜兒第21屆畢業典禮已於6月21日(周五)舉行,創辦人潔玫老師慣例會上台致詞祝福,今年她四分多鐘講演的內容有一半時間是現場的幼兒可以應答,讓孩子感受致詞不只是給成人聽而已。另方面,畢業典禮的目的為何? 是孩子某個學習階段結束的宣告、還是成長的展現? 是屬於孩子的慶祝儀式、還是給家長的感謝及驗收? 或是上述各點皆有? 也許人人見解不同,然而,喜兒的畢業典禮對潔玫老師而言,確實有些目標與期許,因為它是儀式也是課程,所以喜兒的畢業典禮21年來都是在園裡舉行(見"畢業典禮Q & A)。

 

0 (3).JPG

 

A. 2016畢業典禮致詞

 

小朋友早安、老師早安、各位畢業生家長早安!

今天大家都很開心,各班準備了節目表演,中、小班孩子準備了自已做的禮物,要慶祝大班哥哥姐姐的畢業,同時我們也要慶祝各班小孩也長大了。

幼班的小朋友接著要升上什麼班呢?  (「小班! 」孩子齊聲回應。)

那小班呢(「中班! 」孩子們說。)
還有中班的小朋友呢(「升大班! 」全場孩子大聲回答。)

大家看來都很高興,大班的小朋友也要畢業、將要離開幼兒園去上小學了。

 

0 (6).jpg

 

前幾天我接到一通電話: 「喂喂喂,請問兩歲的小朋友收不收? (「收!」孩子搶著說,引起哄堂大笑。)

「那,小孩還在包尿布,收嗎? (「收!」孩子邊笑邊回應。)

唔,很好,因為我們就是要來學校學習怎樣上廁所的,而且很快就學會哦。

假如小孩不會自己吃飯、不愛吃青菜,喜兒收嗎(「收!」)

那不會收玩具、不會交朋友可以來喜兒嗎(「可以! 」)


其實,很多很多事情在喜兒都很重要,這些事情我們都是透過跟其他同學一起生活、一起玩的當中學會的。

 

1467970504-878983011_n (2).jpg

 

現今我們的社會改變得很快、很多,外頭要學的東西根本是大爆炸,小朋友該有的能力跟過去很不一樣,它不一定會跟注音符號、數字那麼相關,他們最重要的:除了要健康、快樂,還要具備忍受失敗、挫折的毅力和能力,這些是我們對喜兒孩子學習過程的實踐與期待,也是我們對畢業生的祝福。他們到了小學以後遇到不會的事情,不要擔心,因為我們一定會學會,要相信自己。父母親也不要把成績放在第一考量,而是注意孩子受到挫折時他是如何反應的,他學習的模式又是什麼?

 

0 (6).jpg

 

最後,謝謝各班的小朋友及老師,他們準備了很多很好的節目,我們大家一齊來欣賞好嗎?
(「好! 」全場孩子及來賓回應。)

 

B. 喜兒畢業典禮的目的

 

                一、各班幼兒和學校成員、畢業生家長,透過典禮儀式的準備與舉行的過程,來慶祝大班孩子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的發展任務,並給孩子祝福。

        0 (2).jpg

        (大班:魔法樂器)

 

二、 希望畢業的幼兒對自己來到喜兒以後,期間一年到四年不等的成長與變化,感到自信,有成就感。

0 (3).jpg

(幼班:捏泥巴)

 

三、 同時也對於其他班幼兒,經過了一年的生活與學習,各方面的進步,讓他們自己、老師與家長都能感受到,而給予肯定。

0 (4).jpg

(小班:早安,花兒)

 

四、 讓幼兒體驗自己、同學和老師一起構思和演出的舞台表演,這些歌唱、舞蹈、音樂或戲劇的表演是依幼兒年齡及其發展來規劃、創作;在舞台表演的同時,幼兒感受和同伴做相同或互相配合的動作。

0 (10).jpg

(中班:地球的孩子)

 

              五 、讓幼兒經歷動作構思、情境布置、道具和戲服製作等過程,從中看到事情從初始到終結、每個環節的變化與落定。

        0 (11).jpg

        (大班戲劇: 九隻青蛙搬新家)

 

畢業典禮除了節目表演外,儀式還包括:小、中班幼兒致送畢業生自製的禮物、家長與校方對畢業生致祝福詞、畢業生向家長致謝等。

0 (12).jpg

 

畢業生學習的項目與情境:

典禮前

  1. 畫自畫像
  2. 製作戲劇和舞蹈的道具
  3. 演練畢業典禮的舞蹈、戲劇表演
  4. 練習進場自我介紹、感謝家人的話。

0 (2).JPG

 

典禮中

  1. 因應情境,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2. 適當使用音量、聲調和肢體語言
  3. 與他人合作展現各種創意姿勢與動作的組合
  4. 在扮演的情境中依據角色的特質說話與互動
  5. 運用各種藝術媒介,素材與工具的特性,進行創作
  6. 覺察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喜歡自己
  7. 聆聽他人並正向回應
  8. 欣賞藝術創作或音樂、戲劇表演活動

0 (14).JPG

(頒發畢業證書 )

 

典禮後

  1. 表達個人對典禮的感受及想法
  2. 作回顧畫

0 (1).jpg

(畢業歌:"說謝謝來分開")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旅行讓我長大

~記喜兒21屆畢業旅行~

 

文 / 侯孟志

          圖 /  喜兒老師

 

IMG_7496.JPG

 

編按:已經不記得畢業旅行是那一年開始了,只知道很早很早的初期,希望畢業前能給孩子和喜兒有個難忘的連結,白天老師帶他們去玩,傍晚回來在園裡用餐過夜。去過的地點有:兒童樂園、海灘、溪邊……這五、六年來三坑鐵馬行就成了大班孩子固定的期待---打從中班起很多孩子就自主地練習騎腳踏車,希望大班畢業旅行時能圓夢。今年大班其恬老師懷孕不便同行,除了喜兒的「叔叔」和美香老師協助外,我們請孟志老師代職,由於這也是他的第一次,就請他寫出今年整天的經過與心得。

 

 

「畢業」代表人生學習中某一個結束與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幼兒園是孩子們第一個面臨到的畢業,所以別具意義。在喜兒的畢業相關活動中,畢業旅行是很重要的一個體驗,數年下來已有大致固定的模式,如同成年禮的儀式。

今年在畢業旅行結束後,我提出問題,與大班孩子討論畢業旅行是否讓自己長大?又是為什麼?有人覺得騎腳踏車騎很遠,需要花力氣,所以有長大;有人覺得平常都跟爸媽睡,畢業旅行挑戰自己睡,所以有長大;有人覺得自己雖然想爸媽,卻沒有哭,所以有長大;有人覺得腳踏車騎下坡很可怕,但是挑戰成功,所以有長大。孩子們的回答來自他們最真實的感受,在短短的一天一夜,孩子透過體驗,感受成長。

IMG_7823.jpg

 

  時間拉回到油桐花季剛結束的五月初,在畢業旅行前一週,其恬老師就與孩子逐一列表檢視個人需要準備的物品,觀察每位孩子騎腳踏車的狀況,到當天細節的行前說明,孩子們都是處在「期待已久,躍躍欲試」的狀態,並且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迎接這趟旅行;而臨「危」受命的我,一邊參與探索,一邊觀察感受孩子在這趟旅程中的反應與故事。

IMG_7466.JPG
IMG_6299.JPG

 

旅程從龍潭三坑老街口的腳踏車出租店展開,孩子們挑選適合的腳踏車後,踩著踏板,讓車輪轉動在平日人少的三坑老街上,直到百年歷史的永福宮矗立眼前,我們停留參觀傳統廟宇建築的精巧,觀察石獅、門神,也因為孩子的發問而討論起「筊」的用途。

IMG_6313.JPG

0 (11).JPG

page1.jpg

 

離開永福宮,一個轉彎,便迎來在風中搖曳的綠色稻浪,我們也停駐在綠色稻浪中的磚紅色三合院-青錢第,觀察傳統建築與現在建築的差異。

page2.jpg

0 (36).JPG

 

  離開青錢第後的小路逐漸上坡,也可望見緊接而來的階梯考驗,孩子們在這裡必須牽著腳踏車爬樓梯,將腳踏車牽上樓梯上方的自行車道,雖然樓梯兩側有斜坡,便於牽動腳踏車,但坡度讓腳踏車不進則退,而且狹窄的坡道也不易控制方向,加上車子重量對孩子而言不輕,所以是件困難的挑戰,有的孩子在掌握訣竅後,可以自行完成挑戰,有的孩子卻始終不得其道,揮汗緩慢前進,但這時許多完成挑戰的孩子,回過頭協助幾位落後的孩子,兩三人合力或推或拉終於將所有腳踏車牽上自行車道。

page3.jpg

page4.jpg

 

                這條在半山腰有兩公里長的自行車道,讓孩子們可以自在悠然地騎著腳踏車,享受吹來的涼風,飽覽沿途的風光與植物。

0 (48).JPG

page6.jpg

 

  午餐時刻我們抵達中途休息站,在樹下的木棧道鋪上野餐墊,品嘗著從自己背包中拿出的午餐輕食,以及喜兒特製的蔬菜沙拉。稍作休息、補充能量後,孩子們又開始充滿活力,三三兩兩結伴來回地騎在自行車道上。

IMG_6640.JPG

IMG_6647.JPG

 

等到大家都回到用餐地點,孩子們就拿著事先準備的網子與罐子,朝一旁的生態池去,這一窪滿是水草的小池子,有著無限生機,許多魚蝦躲藏其中,孩子們專注地撈起觀察,活動在近一小時後結束,我們把魚蝦送回生態池,騎上腳踏車,朝回程的路線前進。

page7.1.jpg

 0 (115.1) (15).JPG

 

  回程的山路不如自行車道輕鬆,而是許多上坡、下坡組成,一開始孩子們害怕下坡速度快,不易控制,上坡又需耗費大量體力,但沒有任何孩子嚷著放棄,一路向前騎,也逐漸掌握訣竅,即使過程中有人跌倒,也是自己牽起腳踏車繼續前進,多數孩子們幾乎一鼓作氣,一路騎回腳踏車出租店,抵達時我與孩子們忍不住歡呼,來回路程孩子騎了近六公里,這是一種堅持完成挑戰的成就感。

0 (133).JPG

page9.jpg

 

                開心之餘,先到達陣的我們也掛心幾位落後,由「叔叔」及美香老師伴著的孩子,我們守在終點,直盯著老街方向,每位孩子回來就是一陣歡呼,當最後一位孩子與押後的美香老師出現在轉角時,大家大喊「加油」來迎接他們。

page11.jpg

 

離開三坑老街前,我們用「黑白洗」的戲水時光與香甜西瓜,作為完成挑戰的慶祝,帶著滿足與疲憊踏上歸途。
page10.jpgIMG_7787.JPG

 

  回到喜兒,老師們全員出動,協助孩子盥洗,並利用時間撥電話回家報平安,由於這是孩子們第一次離開爸媽過夜,所以除了嘰哩呱啦分享整天的事情,也有著一絲一絲不捨,有位孩子就在這個時候陷入情緒低潮,哭著想回家、想媽媽,到用餐時仍然無法調適,於是我牽著她,在夜空下的院子,聽她說、陪她聊,等待她情緒較為平穩之後,再一起回到教室吃晚餐。

page5.jpg

page4 (2).jpg

0 (167).JPG

 

晚餐後就是孩子們期待的摸黑躲貓貓,第一次孩子們躲起來讓「叔叔」找,第二次換「叔叔」躲起來讓孩子找,孩子們穿梭在平常最熟悉的學校,卻又因為黑默默而顯得些許陌生,上上下下、裡裡外外傳來笑鬧聲與腳步聲,平日夜裡沉靜的校園被鬧起來了。

page12.jpgIMG_7942.JPG

 

  遊戲結束後,也到了休息時間,孩子們一個個躺下,準備進入夢鄉,我翻找書櫃,找到一本繪本《你是媽媽的驕傲》,在故事的最後回憶著與孩子整天的經歷,告訴孩子我所發現到他們的成長,告訴孩子們當天發生的一切讓爸爸媽媽、老師都為他們感到驕傲,因為在那一天,他們完成許多第一次的嘗試與挑戰。

IMG_8044.JPG

 

  我相信畢業旅行雖然結束,但當天的經歷已經在孩子身上產生很多變化,如同一小滴水落入池中,畫出圈圈漣漪。

IMG_8065.JPG

在上述第二段與孩子的討論提到「長大」,雖然也有孩子覺得自己有哭,或是東西沒收拾好等原因,而覺得自己沒有長大,但是當我再請孩子們想想畢業旅行讓他們得到甚麼「禮物」,請他們記錄下來時,每個孩子都表達出自己在畢業旅行獲得的「禮物」,代表孩子們都發現自己在畢業旅行中的收穫,包括那位因為覺得自己哭而沒長大的孩子,在思索過後,她告訴我,自己得到的「禮物」是長大,因為她雖然哭了,但最後還是有挑戰成功自己害怕的事情;此刻我還能想起那時掛在她臉上的靦腆笑容,那是她意識到自己成長的一抹微笑。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來人的真心話

~ 給小一新生家長的建議 ~

 

                                文 / 徐千惠 國小老師

/ 喜兒

 

0.JPG

 

編按:驪歌揚起,喜兒大班的孩子就要舉行畢業典禮了,暑假過後他們將進入小學:其中有人到華德福、有的去特色學校、更多的是進入一般小學,但不管如何,他們同時都要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朋友、新的學習方式,就學期間最重要的是家長透過什麼樣的安排,讓孩子有個很好的幼小銜接?宥瑋媽媽是過來人、又是小學一年級的班導師,她所給的建議幾乎人人認同也大部份可達成。她說到「晚餐必定是四個人坐在餐桌一起吃,這時就是彼此最好的時間」,讓編者心有戚戚焉:編者小時候就是不論做買賣的爸媽回來多晚,全家老少一定全員到齊才會開飯,席間爸媽會聊些世面見聞及他們的看法,孩子就在這段飯桌時間內潛移默化的成長。 然而,難就難在要持之以恆,數年如一日,當孩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自主學習的習慣養成(約三年級以後),那時就是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自主"飛翔"的時候。在此感謝宥瑋媽媽的建議與分享。

 

 

       一直以來小小的喜兒畢業生不多,但從教書起,一直都能遇到喜兒畢業的孩子,所以總覺得跟喜兒很有緣份。為什麼對喜兒的孩子有特別的印象呢?因為他們與眾不同,從上課專注的眼神、課堂中有條理的發表、作業品質佳、創意有想法的作品。當然,喜兒家長對教育的態度也不同,所以埋下我對喜兒的好印象。當小米到了一定的年紀,也就不二想的直接讓他進入這「特別」的幼兒園---在大多數人仍以讀寫算為重,存有「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觀念時,喜兒的教學依然以生活教育為主軸,給孩子一個純真的童年。

1.JPG

 

       但是小米到了大班時,我也開始有些擔心他上小學的狀況了。畢竟,自己教了好幾年的一年級,知道大部分的孩子對注音符號和基本的數學運算,都有一定的認識,可是我的孩子還在玩泥巴、做木工、玩角落,說不擔心是騙人的,但是我決定姑且一試,相信他的能力。經過半個多學期,證實他對小學生活適應良好,課業也有一定的表現,所以原來擔心是多餘的。

4.JPG

 

    我在孩子小的時候看了很多教養書,也在教學中看到的許多案例;上學期是我輪替到教一年級,也剛巧是小米進入一年級的時候,,所以喜兒的「叔叔」希望我以小一新生媽媽和老師的身分,跟大家分享一些自身的經驗:

 

  • 建立良好規律的生活作息

 

               以往的歌謠唱著「一暝大一寸」是有科學根據的,所以我們家是八點左右上床,讓孩子在十點時進入深睡期,才能讓他能夠「長高」,孩子的睡眠時間本來就比大人長,所以我家小孩從晚上八點多到隔天六點半的睡眠,可以讓孩子在隔天的上課有精神,另外睡得好免疫力也會提升。

              從幼兒園開始,我們都六點半起床,讓孩子在餐桌上好好的吃完早餐,因為我在學校中看到很多例子,當孩子帶早餐來學校,有一堆的壞處,孩子不能好好從容的吃完早餐,延遲了學校的學業或下課活動時間,進而影響了午餐的進食等等,所以在家好好吃早餐是很重要的,可惜很多家長不知道中間的利害關係。

2.JPG

 

              這個建議不論是在身心發展和有效學習上,這都是最重要的一點,良好充足的睡眠和飲食都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健康為一切的根本,沒了健康什麼都不必說了。

 

  • 遠離電子產品和減少電視的影響

 

              我常常跟很多人分享,我家沒有第四台和數位電視,家裡的電視機一週難得開一次(偶而看媽媽挑選過的DVD),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我發現小孩沒有這種聲光刺激的影響,比較能夠靜得下來,可以安靜的從事靜態的活動。在教學現場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上課難以專注,我問了孩子回家的作息和娛樂,大多都是平板、手機和電視的影響,只要看他上課專注的程度,大多能夠猜到孩子回家又看了多少的電視和打電動,這些影響真的很大。當孩子習慣色彩豐富,聲音多變與刺激性高的電子媒體,要他們如何能夠接受「枯燥乏味」課堂活動?所以很自然的就會回想日昨的電視情節和思考電動遊戲破關的關鍵了。由於電子媒體的訊息是單向傳遞,沒幾秒就會變換畫面一次,讓孩子被動接收、無暇思考,對於學習是沒有太大的助益。

IMG_7323.JPG

 

              有人問我,那你們回家不會很無聊嗎?真的不會,而且我們多出了好多好多的家庭時間。吃飽飯後,孩子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前提是他須完成課業,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安全,我也從不干涉,我覺得讓孩子有自主的空白時間,對他們也是很重要的,這有一點像原先在喜兒的角落時間,成人從中也可以知道孩子的興趣和想法。關掉電視,真的很棒。

6.jpg

(圖:徐千惠)

 

  •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學校的正式課程中,能學到的知識在廣度上是不足的,多元的知識要靠孩子額外的閱讀攝取和消化,融會貫通後才能成為未來的養分,尤其是現在的社會變化之快,只靠學校的學習是絕對不夠的。十年前,我們絕對不相信手機的功能會變成如此強大,只要有一支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處理好多事情。孩子的未來會變成怎麼樣,我們也難以想像,所以我們的孩子要能有自學能力,能夠自己找尋所需的資料,消化並過濾訊息後,成為自己的知識,閱讀就是這些能力建立的重要來源。           8.jpg

 

               閱讀除了知識的獲得外,也可以讓孩子穿越古今,認識各地的歷史人文,更可以讓孩子從故事中了解並養成好品格。閱讀可以隨時停下來思考,或與長輩同儕討論,書本中的知識是經過消化後進入大腦,所以閱讀對孩子很重要。當孩子有了閱讀的習慣,就沒有「無聊」這件事,出門時手上拿一本好書,走到哪讀到哪,又不吵人,多好呀。我們做家長的除了買好書外,也可請孩子到圖書室或圖書館借書回家,看到孩子靜靜的閱讀,享受寧靜的片刻,真的很棒。

     9.jpg

(圖:徐千惠)

 

  • 充足的體能活動

 

              因為小一大多是半天,當孩子完成功課後,我都會讓他去動一動,剛好學校的社團不少,場地安全,師資完備,所以與孩子討論後,每天都有體能方面的活動。假日時,我們也盡量出外接近大自然,騎腳踏車、爬山、看海、打球、跳繩等。孩子一定要動得夠才能靜得下來,這是真的。看到很多學生下了課就去安親班,不斷的讀寫,回到家又坐在電視機前,真的讓人嘆惜。

5.jpg

 

  • 互動的親子生活

 

              孩子最需要的是家人,尤其是爸媽的陪伴。現在的家長大多很忙碌,常聽到班上的孩子說,晚餐是在安親班吃,想到都心痛了。我的孩子很會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主要是我們從接了孩子後到睡覺前都在一起,晚餐必定是四個人坐在餐桌一起吃,這時就是彼此最好的時間,很多分享和溝通,都是這個時候做的。一轉眼,孩子就長大了,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刻,是我很重視的事。

7.jpg

(圖:徐千惠)

 

              我認為一年級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生活適應和習慣的養成,學業成績我覺得不是這個階段的要求重點,我只要求孩子盡全力完成每一項功課和考試就好了,至於滿分,不用太在意,要不然家長累,孩子更累呀!

3.JPG

 

                     以上的建議,看起來很平常,可是看在身為老師的我眼中很重要,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栽種與飼養

 ~ 喜兒孩子的必修課 ~

 

      圖  /  喜兒老師

                               文 /  黃廣祥 喜兒的叔叔

 

page2.jpg

 

 

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喜兒校園旁邊的種植區就開始熱鬧起來。成人和幼兒一起翻土、栽種; 老師會和孩子到那兒定期觀察、記錄、澆水--- 這是喜兒孩子進入中班後會有的種植活動。

IMG_1875.JPG

 

在同一時候,有另一群手拿著網子的孩子和老師到戶外去尋找蝌蚪,他們撈蝌蚪回來飼養,為蝌蚪尋找食物、作記錄,同時也涉獵有關青蛙的繪本、歌謠,甚至自編蛙舞等.---這是孩子在大班時的必有課程。

IMG_1657.JPG

 

栽種與飼養為何成了中班與大班的必修課? 喜兒這些行之多年的課程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有關栽種,早期只是老師的興趣,為了美化環境而買些花草種在教室外,過程中幼兒跑來或圍觀、或幫忙,尤其那些中班以上的孩子會主動拿起鏟子鬆土、挑開碎石雜質,更不時邊看邊發問。接下來第二年老師開始在中班課程裡加入種植活動,不同接任的老師也就嘗試栽種不同的花草蔬果植物,譬如有一年種豆子,老師就帶著孩子到市場去認識各種豆子、購買種子回來育苗,接著就是每天的澆水、除草、抓蟲、觀察、用圖畫作記錄等等。

80500f343cf0a29abd95d154acd459170bd5f6409f607ae7493dfe189f9d1e8d

 

在漫長的種植過程中,最讓幼兒驚喜的莫過於他們某一天突然發現所種的東西開花或結果了,當下孩子會喜形於色地奔相走告;當然,也有挫折的時候: 種子被小鳥吃掉,嫩葉被蟲啃光,攀爬的瓜藤不知何故夭折,這些都有賴老師與幼兒耐心的重來。當植物長出來以後,孩子學習度量、比較長短、描繪形狀……最後讓孩子烹煮和品嚐成果作收尾,幼兒的五種感官眼、耳、口、鼻、手全都用上了。

page7.jpg


        今年中班的栽種活動經老師與孩子討論後,有的選擇種九層塔、有的種茄子,或者苦瓜、玉米。玉米埋進土裡後有些好久都沒發芽,原來有人埋得不夠深被小鳥吃了; 苦瓜苗則因為一場大雨有些被打斷而夭折,孩子又得耐心地再種。

page1.jpg

 

               目前苦瓜已開花了,另外有一兩棵玉米露出包穀來,茄子仍在茁壯、成果期待中,不過九層塔至今倒是收成了兩次,大夥兒歡天喜地的採集後拿去上烹飪課:九層塔炒蛋、九層塔蛤蠣湯。自己種的自己做來吃,孩子都覺得九層塔太美味了。

page1.jpg

page18.jpg 

                                                                     

至於飼養的繁複程度又更高了,因此是讓大班年齡的孩子來體驗。

 

page12.jpg

 

當初是因為老師和孩子戶外散步,發現路上的毛毛蟲而興起帶回教室讓孩子觀察作開端,其後歷屆大班的飼養課程有養過蝴蝶(從毛蟲、結蛹到羽化)熱帶魚(從成魚到繁殖小魚)、青蛙(從小蝌蚪變到幼蛙) 這幾年的大班就定調為飼養蝌蚪,因為跟別的相比,孩子學到的內容更多元、過程的變化也較大。 期間孩子要學習:到戶外跨水溝、如何撈蝌蚪,辨別和採集可供蝌蚪吃的野菜---龍葵;在教室裡定期為蝌蚪換水、餵食,觀察並作日記畫;老師還會安排團體討論、讓孩子查閱青蛙書籍、聽唱相關歌曲……

page.jpg

 

page13.jpg

 

        在觀察與討論方面,今年大班有孩子發現蝌蚪身體兩邊會冒出黑點來,以為是身體掛著大便,查閱書籍後才知道那兩黑點就是後來茁壯的腳。另外,有孩子提問:青蛙睡覺會閉眼睛嗎?大家翻遍了書籍都沒有青蛙閉眼睛的圖片,最後答案是:青蛙因為眼皮太短,所以只會呈現閉一半的狀態。

IMG_4904.JPG

 

正如中班的栽種,今年大班的孩子在過程中也有順與不順。前者有些蝌蚪成功地變成幼蛙,大夥兒就高興地到校園的生態池處把幼蛙放生,或者透過一次的戶外踏青讓牠們回到原生地;後者則讓孩子在某個上學回到教室的早上,發現有些缸裡的蝌蚪已死了、別的缸裡卻仍活著;大家在議論紛紛之餘,老師會順勢讓孩子做探究,是水出了問題? 還是餵食過多? 還是……? 最後,老師讓孩子找地方將蝌蚪埋葬,祈禱並說出祝福的話語。在懂得如何探究問題、找出原因後,也要他們學習如何面對生命的凋零。

9.jpg

 

        不管栽種或飼養,我們希望喜兒孩子在學齡前教育的後兩年,透過這類課程試著從小培養觀察自然生態的能力,它是多元智慧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者迦納Howard Gardner博士所提出)裡的第八種--- 自然觀察的智慧(naturalistic intelligence) 能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型態,辨認並分類物體,且能洞悉自然系統的智慧。

page6.jpg

 

這些課程也是喜兒自然教育裡重要一環,它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在每周自然探索的活動中,孩子會接觸到各類的自然生態,栽種和飼養的經驗帶給他們認知上某種程度的呼應與回饋,從而產生良性循環的思考脈絡。

0 (28).jpg

 

由於栽種與飼養不是一種立即性的學習,它無法在很短時間裡看到成果,孩子需要在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緩慢過程親自動手參與,並耐心地觀察生命成長的軌跡與變化,過程中老師也不是扮演一個「全能」的角色,甚至很多時候是跟著孩子邊學邊做,更無法控制最終局面。

0 (4).JPG

 

                這種直觀多變的體驗反而造就人和生物、環境在情感上的連結,幼兒因此有了學習如何對待不同物種的機會,進而延伸出同理心及尊重生命的態度;其他諸如團隊合作、相互分享等精神,喜兒的孩子在參與期間也會被老師要求具備。這些學習的效益都是老師和孩子透過開放性的討論和探索,對課程實踐與體驗而來的。

0 (4).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結兩代情

~ 帶著孩子這樣玩之五 ~

 

/   邱慧雯

         中班家長

 

 

編按: 每逢節慶假日有關孩子活動的安排,只要父母稍為留意都會發現時下有太多的活動可供選擇,然而作者卻願意兩地奔波,用心在拉近祖孫之間的距離與感情,彌補了目前大多數人小家庭制的不足。旻熙媽媽的這篇文章雖是閒話家常,卻觸動了人人皆有的那份親情;她的文筆平易而不渲染,娓娓道來的內容讀時淡淡的,閱畢卻是回味無窮,讓人感受到在平常生活裡的那份踏實與知足,正如文末那句「藉由一道家鄉菜或是一個共同的小活動,連結而加深他們對週遭人事物或對土地的情感,這些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感謝旻熙媽媽的分享。

 

IMG_7225.JPG

(攝影/黃廣祥)

 

 

      從小就一直在外地念書,和自己的爸媽有些距離,反而因為生了孩子重新拉近彼此的距離,所以就比較多機會增加小孩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相處時間。除了過年過節,平常也會抽空帶他們回去,因此回爺爺奶奶家、阿公阿嬤家就成了習慣。

 

兩姊弟一出生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祖孫之間感情自然比較親暱,也常利用假期帶他們回阿公阿嬤家,一開始旻熙會問:「為什麼要回阿公阿嬤家?」我就會說:「因為阿公阿嬤想看看你們啊!」旻熙又會問為什麼,有時候真的不太確定他是不是真的想知道,還只是反射性的一直問,我接著說:「有時候我也想回去看看我的爸爸媽媽啊!」他好像似懂非懂的就喔了一聲,也就跟著回去了。

 

      回到鄉下,阿公阿嬤最開心了,阿嬤喜歡種菜,每個季節田裡種的菜是不一樣的,冬天種蘿蔔,夏天有絲瓜,因此拔蘿蔔、割絲瓜成為姊弟倆最有興趣的活動,一回到鄉下,阿嬤就會問:「要不要去拔蘿蔔或拔番薯?」姐弟倆就會開心的點頭。有時候太陽太大我還不想去,姐弟倆已興沖沖的跟著阿嬤去。

 

0 (2).JPEG

 

鄉下農家生活是因應四季變化而有固定的作息或活動,夏天是大黃瓜產季,按照往例,阿嬤會曬一些黃瓜做脆瓜,這個手作脆瓜的滋味是我從小到大念念不忘的,旻熙的姊姊也深深愛上這個味道,冬天蘿蔔盛產,製作蘿蔔乾,時間回去對的話他們也會參與製作,阿嬤的蘿蔔乾煎蛋是旻熙最愛的一道料理。

 

    兩姊弟一出生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祖孫之間感情自然比較親暱,姐弟倆上幼兒園後就搬回和我們一起住,姊姊常常會打電話回去找爺爺奶奶,旻熙就完全不想打,所以除了傳統節日回去之外,也會安排其他時間回去。沒有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之後,說實在的,生活的交集變少了,所以除了回去看看爺爺奶奶,在生活中有機會就會分享爸爸小時候和爺爺奶奶的點滴,姐弟倆就當故事般來聽。

 

前陣子,旻熙喜歡看世界地圖和國家,就想到曾經陪爺爺回去中國的故鄉,爸爸也提到爺爺從中國來,在爺爺的家鄉後山,很久以前有老虎,爺爺的爺爺身上還有老虎抓過的印子(我心想該不會是武松打虎的故事),爺爺口述過,不是爸爸杜撰的。他們像聽故事般,透過長輩的生活背景與經驗陳述,讓孩子了解到不同的生命歷程,不同的故事訴說著每個時代,長大後當彼此有所了解就會進一步感受、體諒對方。

 

       最近旻熙喜歡和爸爸玩象棋,爸爸的象棋是在他的外公家學的,爸爸說從小就下不贏爺爺,旻熙一回爺爺家就想找爺爺下象棋。棋盤、棋子不方便帶,爺爺有爸爸送的平板電腦,爺爺說:「可以教我下載嗎?」祖孫三人就一起研究怎麼下載、怎麼玩象棋,八十多歲的爺爺從不為自己設限,總是勇於吸收新知,他最常問旻熙:「我不會,你可以教我嗎?」旻熙當然很開心的當起小老師教爺爺,祖孫倆自然有趣的互動流露出爺爺對孫子的疼愛之情。

 

0 (2).jpg

 

    寒假中姊弟倆回去爺爺奶奶家住了將近兩星期,這段期間姐姐每天開心的帶著奶奶做的便當去上寒假班,她總是說奶奶做的便當最好吃了!雖然每天為了要搭火車上學,必須五點半早起,她也不覺得累,旻熙有次經過火車站說:「我和奶奶到火車站接姊姊,在那裏。」因為放學後爺爺或奶奶會帶著旻熙一起散步到火車站接姊姊,這件事情讓他印象深刻,很感謝旻熙的爺爺奶奶總是認真的對待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在爺爺奶奶家,旻熙會向奶奶借平板玩接龍,爺爺考慮到平板比較傷眼,於是就用撲克紙牌在桌上排成像電腦中的接龍陪著旻熙玩,所以一見到我們就迫不及待的說:「爺爺發明的接龍玩法,我教你們玩!」在爺爺奶奶家有屬於祖孫之間的微妙情感在,就如我印象中外婆曬洛神花的身影總是縈繞在我腦海中,而旻熙爸爸念念不忘的是外婆的湖南臘肉滋味。

 

0 (3).jpg

 

    今年的清明節,按照往例會回爺爺奶奶家祭祖,姊弟倆最期待的就是回爺爺奶奶家包春捲。回家前幾天和旻熙讀了一本十兄弟,封面上標註著中國民間故事,他對國家很敏感,想到爺爺是從中國來的,我就順著說那你可以問爺爺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他就記著這件事,清明節一大早興沖沖的帶著繪本回去找爺爺,一進門就大喊:「爺爺!爺爺!」後來到爺爺房間問:「爺爺,你有沒有聽過十兄弟?」爺爺說:「沒有耶!」於是旻熙一頁一頁唸給爺爺聽,聽完故事,爺爺開心的走出來說:「旻熙好棒!好會念故事,還會念給爺爺聽!」其實有時並不是那麼刻意要孩子怎麼做,只是開了個頭,感謝旻熙的爺爺總是很懂得傾聽、關注孩子的童言童語,孫子就很樂意的分享生活中的新發現。

 

    假期有時候就圍繞在娘家婆家打轉,除了讓小孩熟悉爸爸媽媽成長的環境,希望孩子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親暱感,有時候藉由一道家鄉菜或是一個共同的小活動,連結而加深他們對週遭人事物或對土地的情感,這些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期待孩子從身邊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去感受而學習到愛與包容。

 

0 (1).JPE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兒的親職周

 

/ 侯孟志

 

 

2 (10).JPG

 

編按:每年的四月底的那一周,是喜兒下學期必定會辦的親職周,它已成了喜兒的傳統。為何要辦呢? 它的作用在那? 孟志老師這篇文章讓大家瞭解喜兒親職周的用意何在。

 

 

四月底正是油桐花開的時節,山頭片片雪白,也提醒喜兒的一場年度盛會即將展開,這場盛會邀請的是孩子們最愛的家人,家裡的成員會在這一週選擇一個上午來到喜兒參與學校的活動及跟孩子一起吃午餐;老師會視情況規劃親子互動的活動,或是呈現平常的課程型態,讓家人有機會觀察老師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以及孩子在學校的狀態。

 

1 (4).JPG

 

  這樣的活動並非僅止於一場家長入園共同歡樂的派對,對於老師、家長、孩子同樣都是一次特別的學習經驗。對老師而言,每年需要衡量不同孩子的能力與特質,還有家長平日與孩子的互動方式,甚至是結合家長的個人專長設計相關活動;在活動當天也需要觀察狀況,調整活動的節奏或是方向,尤其幼小班的孩子容易因為家長的入園,而產生情緒波動。因此,老師必須讓孩子在家長陪伴的同時也能投入活動,並協助孩子面對與處理家長離開時的分離情緒。

 

1 (7).JPG

 

  我們也期待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家長在不受其他手足影響的情況下,有個專屬於這位孩子互動的機會,而這也提供家長一個良好的觀察情境,觀察自己的孩子、觀察別人的孩子,以及觀察老師與孩子的互動;畢竟孩子在不同環境表現出的狀態還是會有些微不同,同時與孩子共同投入活動,而非只是單純與孩子兩人間的互動,因為孩子進入園所需要學習的首要課題即是團體生活。

 

1 (5).JPG

 

  較大的孩子則有機會擔任主人的角色帶領家長熟悉環境園內作息,甚或引導家長投入活動,當然如前所述,孩子在享受親子互動之餘的投入活動,以及處理家長離開時的分離情緒也是很重要的挑戰,甚至嘗試與其他同學家長的人際互動,都是難得且寶貴的經驗。

 

1 (6).JPG

 

  今年親職週也有些許不同以往之處,因近期喜兒針對晨間大肌肉活動的設計規劃有所調整,融入先前教授入園指導的建議,所以今年邀請家長從大肌肉活動時間就入園;活動中,許多家長不僅只是在旁觀察,甚至主動協助陪同及引導,並且將目光放在全班幼兒身上,而非只關注自己的孩子。

 

1 (2).JPG

 

                 這正是喜兒期待親職週活動能給家長的體驗,當然也更期待老師們悉心安排設計的大肌肉活動,能透過這樣的參與及觀察,讓家長在家或外出時可以應用。此外,為了瞭解家長的感受,今年親職週後,邀請家長填寫問卷,表達自己在活動中的心得與建議,得到許多家長的正面回饋,也看到一些建議和提醒,這些都將成為明年活動規劃的參考。

 

1 (1).JPG

 

  這次個人在旁拍攝活動紀錄的過程中,發現為期一週的活動得以進行那麼順利,除老師的辛勞之外,更重要的是所有家長的支持與協助,和孩子們這一年來的成長,所以雖稱作親職週,卻不僅是老師、家長的互動,實際是親、師、生三方的密切交集所建構出的一段經歷,因此,每年總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發展出因人而異的效益,在這些效益當中,老師、家長藉此進一步瞭解孩子,孩子也因而有機會同時在爸媽和老師面前表現自己,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就更為貼近,進而對幼兒的教養助益不少。

 

1 (8).JPG

(攝影:方潔玫)

2 (11).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首實習時

 

文 / 陳華蔚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碩士

圖 / 龔其恬

 

IMG_5550.JPG

 

編按:華蔚是第一位來喜兒實習的研究所畢業生,她為人謙虛好學,做事投入,尤其是她本身亦在自己婆婆的幼兒園幫忙,卻仍能把自己歸零、時時不恥下問。這篇文章刊出時,華蔚已結束幼兒教師資格的考試,同時應該繼續在自家的幼兒園服務,但願她在喜兒的見聞及收獲對她往後的幼教生涯有所啟發或幫助。謝謝她的實習心得分享。

 

時間過的真快,這半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實習日子結束了,想到剛開始實習時心裡只想快點結束,到現在要離開了還真有些不捨的感覺。想法會有這麼大的轉變,我想原因也許在於心態的改變和參與度的多少吧!  由於八月剛開始實習時還處於適應的狀態,生理與心理都還尚未準備好,當時只想快快結束實習。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漸漸地融入園所的生活與步調,對於實習場域愈來愈熟悉,也與孩子建立情感,看到園內與輔導老師值得學習的地方,也發現許多自己不足之處,於是想法開始轉變,以正向的態度看待實習這件事。

 

IMG_5897.JPG

 

當心態轉變時,眼裡看到的事物就會不一樣,看到孩子每天開心的學習,看到自己不斷地從輔導老師身上學到新東西,角色從旁觀者漸漸地融入課室裡成為參與者,教學份量雖然慢慢增加,但心裡是滿足的。雖然從十一月進入試教主題後,午睡時間變成打每日花絮和寫週誌的時間,以及每天晚上還要撐著眼皮做教具,當時雖然感覺很累,但心想「這不就是幼教老師該做的事嗎? 我只是提早適應罷了」,有了這樣的想法,自然就不會去抗拒,並認真的做好每件事。

 

page1.jpg

 

這段充實的實習過程,讓我在教學專業上提升了不少,以下將從教學、輔導及班級經營說明自己學習與成長的部分。

在教學上,我很慶幸自己可以在這麼開放能給實習生很多學習機會的園所實習,從主題活動的設計到實行,輔導老師給了我很多的協助與鼓勵,也放手讓我自己去教,不會干預太多,因為這樣,我的教學較能自主,但每當我需要協助時,輔導老師也能適時的站出來幫忙;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不只是輔導老師給予協助,園裡的其他老師與負責人也都能在教學中提供許多寶貴意見。

 

IMG_6791.JPG

 

尤其是在主題接近尾聲,我與孩子們討論將邀請其他班級幼兒來玩迷宮時,看著幾位孩子意興闌珊的參與討論,好像事不關己的樣子,我才發現一個重要問題「孩子做這件事到底是為了什麼?,此時孟志老師提醒我,孩子要先清楚這個問題,他們才會為這件事負責,否則只是老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而己。因此我透過了很多例子與實驗,讓孩子體會什麼是「分享」,與人分享的感受為何? 看到別人很開心的玩自己做的迷宮時,心裡有什麼感覺? 慢慢的讓孩子們知道做這件事的意義為何,讓孩子對活動產生興趣,自發性的參與,才會持續做下去,繼續深究,否則只會流於「因為老師要我做」而產生草草了事的心態。

 

IMG_8227.JPG

 

  很高興最後孩子們都能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請別班小朋友來玩,看到他們在高峰活動時熱衷的參與活動,即便自己不能玩,即便要一直將小朋友弄亂的迷宮整理好,即便沒人來玩這關時很無聊,都沒有人說「不要參加」這句話,大家都認真的做好自己的事、當好關主,協助幼小的小朋友玩迷宮,他們的表現真的很棒。

 

 

page5.jpg

 

 

在輔導的部分,原先我對於幼兒輔導這部分完全不在行,每當幼兒發生爭吵或出現不當行為時,只會了解原由後讓幼兒間相互道歉,只要幼兒當下不再爭吵就算處理完這件事。但這種處理的方式雖然可以很快的將問題處理完畢,但這只是表面的和平,幼兒之間真正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同樣的爭吵便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老師也需不斷地處理類似的問題。

IMG_5927.JPG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在其恬老師身上我學到更好、更有效的處理方式,現在的我遇到類似的狀況時,不再只讓幼兒相互道歉,而是讓幼兒繼續思考該如何不讓同樣的事發生,共同想出解決辦法,並請兩位爭吵的幼兒擁抱當好朋友,互相照顧,亦或可將自己的處理方法畫下來張貼在牆面,時時提醒自己,以及站在同理的立場包容幼兒的脫序行為,用堅定的眼神和關心的口氣與幼兒說明其行為不當之處,並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如何危害到自己,為了不讓自己再受傷,所以老師會與他想出辦法幫助自己,這樣孩子才感覺得到老師是在幫助他,而不是責備他,接受度也較高。

 

IMG_8137.JPG

 

班級經營上,我學會了用更包容的心看待幼兒短暫的吵鬧,事先與幼兒約定,並給予其自由放鬆的時間(如在團討前事先與幼兒約定好團討的規則,先說出有哪些可能的事會發生,如說話、無法坐好、干擾別人等,團討開始前給幼兒一至兩分鐘做這些事,待幼兒發洩完後再開始上課);用唱歌的方式集合幼兒,擺脫制式的集合方式;觀察幼兒的況狀適時調整課程節奏,而非一味照著老師的進度走,讓孩子和老師都能從容的學習與教學。

 

page2.jpg

 

  最後,感謝在這段實習期間幫助過我的人,包括:輔導我的其恬老師,把我當成朋友一樣,完全不會擺出輔導老師的架子給我看,和善的對待實習生,是實習過程中協助我最多的人;喜兒負責人-潔玫老師,告訴我許多在教育上該堅持的事物以及在她身上看到對每件事的認真投入;廣祥叔叔,讓我看到一個原是教育門外漢到全職在園,校長兼撞鐘,什麼都會的全能叔叔,而且不藏私,有問必答;孟志老師,在教學觀摩及主題進行過程中提供我許多寶貴建議;大班15位可愛的孩子們,謝謝你們陪我渡過充實的實習階段,雖然有時會讓我生氣到快爆炸,但看到你們天真的笑臉就怒氣全消,讓我每天都有不同的歡樂和驚喜。

 

IMG_5918.JPG

 

總的來說,喜兒的校園環境雖然樸實無華,但卻是一間有內涵的幼兒園,孩子能在這裡快樂健康的學習,老師能在這裡一展長才,實習生能學到許多專業能力,感謝潔玫老師和廣祥叔叔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能在這麼開放的校園學習,謝謝你們!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作業正在摧殘我們的小孩:

明顯的研究結果足以讓我們廢止小學的回家功課

~ 家庭作業確實對小學生有影響,但卻是不好的一種 ~

 

文   :  Heather Shumaker

譯  鄧麗琳     喜兒家長            

圖: 黃廣祥

 

0 (3).JPG

 

編按:身為現場教育工作者常看到安親班的孩子帶回過多的作業,從下午到傍晚就這樣埋首在字裡行間裡,不禁感嘆七、八歲孩子的學習熱情幾乎都被功課消磨殆盡;其實我們童年的求學階段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何一代接一代,大家都視為理所當然?!最近,在美國的網路雜誌SALON刊出一篇有關家庭作業的文章( 原文在此 ) ,一周內即超過五十萬人次點閱,作者把古柏Cooper教授當年一份研究重提,顯然不分東、西方的孩子目前都受作業所苦。經作者同意後,我們把它分享給大家,希望他山之石可以帶給我們的一些省悟或改變(至少家長不要再為孩子的功課操心了)。另方面,覺得遺憾的是,類似這樣的研究,其實國內的教育學者、專家要做並不難,但願意針對一個題目,花十年、廿年作大規模研究及追蹤的人卻少見,何以致此?期待未來的五年、十年後,我們除了借用國外案例外,同時也有很多本土的研究作比較。最後,感謝陳霓媽媽抽空幫忙翻譯,沒有她的付出,這篇文章不會那麼快跟大家見面。

 

 0 (2).JPG                                                                                                

 

 

              『我們無法證實,家庭作業可以改善小學生的學習成果。

 

                這是由杜克大學家庭作業研究權威哈里斯.古柏 Harris Cooper 發表的言論聽到這句話,無論是支持或反對家庭作業的人都會感到訝異。難道為了家庭作業所犧牲的玩樂時間、所產生的權力爭執與淚水都白費了嗎 ? 那數以百萬計的家庭每晚所進行的例行公事都是沒用的 ? 對於大部分的成年人來說,家庭作業就是大家所認定的一種課後練習,我們不太會去質疑它的價值。

0 (4).JPG

 

                其實這件事是這樣的 : 家庭作業有好處,只是不同的年齡就有不一樣的效果。

                就小學生而言,研究顯示在課堂上的學習是可以達到最好的成效,而額外的回家功課就真的只是「額外」而已,並沒有幫助。即使到了國中階段,家庭作業與學習成效之間,充其量也只有很小的關連性。孩子到了高中,適度的作業對學習有好處,每晚兩個多小時是極限,超過這個時數,效果就會遞減。『這個研究已經很清楚地顯示出,在小學階段家庭作業是沒有好處的。』亞利桑那大學的教育教授艾塔.卡洛路維Etta Kralovec 對此表示贊同。

cea9d2279813ba45640dc4365418352c

 

                 在更深入探討之前,我們先來消除大家對這些研究結果的疑慮 --- 這會是來自於少數設計不良的研究。事實上,剛好相反。古柏 Cooper 收集了 1987 2006 年的相關研究案例 ( 研究報告在此 ) 這些多樣性研究所得到的全面性分析,找不到對小學階段有學習好處的證據,但是,卻讓孩子對上學有負面的衝擊。

 

                這就是我們所擔心的,家庭作業對於較小的學生有影響,但卻不是好的。剛開始上學的小孩應該盡可能讓他們熱愛學習,而家庭作業卻反而讓他們排斥學校、未來的課業與學習。在幼兒園階段的小孩,他們要面對的是未來 12 年的家庭作業,這真是一條漫漫長路 !

d22812d1745850b10fbd1658b14f3121

 

                接著在親子關係上的傷害隨之出現。遍及全國數以千計的家庭每晚都要為功課而戰。太多的家庭發現他們在一天的終了,並不是彼此在感情交流與相互扶持,卻是落入由『你功課做了沒 ? 』所開啟的循環之中 : 父母又嘮叨又哄騙的,累壞的孩子則是邊反抗邊哭。

0 (5).JPG

               

                在家做功課的時機未成熟時,會讓孩子難以獨自招架。他們需要成人幫忙記住作業的內容並且找出完成的方法。孩子漸漸習慣於讓成人來幫忙功課,或者,很多情況是直接幫他們完成。父母常常為家庭作業扮演巡警的角色。嘮嘮叨叨是個讓人討厭、沒人想要的工作,但是這個角色常會持續到高中時期。除了持續不斷的衝突之外,家庭裡有了這樣的巡警,還會破壞據說是家庭作業的其中一個目的: 責任感。

IMG_4951.JPG

 

                支持家庭作業的人說,家庭作業讓孩子有責任感,加強在校所學的課程,而且與父母建立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結。這讓原本不需要監控孩子作業進度的父母,會看到小孩回家後的書包裡裝了什麼,並且開始分擔起家庭作業。責任感是可以每天從不同方式去教導的,像是照顧寵物與做家事。對一個六歲小孩來說,她的責任就是記得帶她的帽子和便當盒回家。對八歲小孩而言,每天早上穿好衣服、鋪好床而且出門上學是他的責任。至於加強學校所學,雖是重要的一點,但那也只是在學習上的一環。其他不是來自學校的重要事情 ( 良好的睡眠、家庭關係和自主的遊戲時間 ) 對於身心平衡與幸福感更是不可或缺的。這些也是直接影響小孩的記憶、專注、表現與學習潛能。小學的課程每天都會在校加強,放學之後就應是讓孩子休息的寶貴時間。

DSC04193.JPG

 

                小學階段,在家閱讀比傳統的家庭作業還要好。這包括父母唸書給孩子聽或是孩子自己閱讀。關鍵是要確定那是令人愉悅的。如果孩子不想在上了一整天的課還要練習閱讀,那就讓他用聽的。回家後的任何安排應該是有選擇性,而且不應固定的。如果功課不能讓孩子更愛上學,或是對學習更有興趣,那就不應該指派作業給他們。

00

             

                廢止家庭作業是小學生所應得的。這可以由家庭、班級或校方來達成的。家人可以不參與孩子的功課,老師可以建立不出作業 ( 或是很少,偶爾才有 ) 的班級文化,而學校可以花時間去了解研究結果並重新點燃孩子的學習樂趣。

              家庭作業不應出現在較小孩子的生活當中,只要跟成績無關,放學以後的時間都可以有比那更好的運用。

0 (1).jpg

 

ABOUT AUTHOR

heather-shumaker.jpg  

Heather Shumaker is a national speaker on early childhood topics who's been writing professionally since 1996. She started writing for radio and her publications include  New York Post, Organic Gardening, Parenting, Pregnancy, Huffington Post  and others.
She's an advocate for free, unstructured play in homes and schools and the author of two books on renegade parenting:  It's OK Not to Share (Tarcher/ Penguin, 2012) and  It's OK to Go Up the Slide (Tarcher/Penguin, March 2016). She holds a BA in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from Swarthmore College and an MS in land resourc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鐵罐到提燈

~ 2016元宵在喜兒~

 

文 / 侯孟志

    圖 / 各班老師

 

 

0 (8).JPG

 

編按:據報導今年全國發放給孩子的提燈,將產生二百多萬顆的廢電池,環保署呼籲大家須做回收以防電池裡的重金屬污染環境。還好喜兒孩子的燈籠沒有環保問題,他們是從家中帶來的鐵罐拿著槌子,自己一個洞、一個洞的敲出來,有些幼兒更是在混雜著香氣(奶粉罐的奶香)與淚水(不小心敲到手)中完成的。我們也很謝謝家長每年的參與,尤其是在今年飄雨的晚上,熱情地陪著孩子提燈夜遊,這不但讓他們跟文化節日有進一步的連結,我們也深信,一年又一年的「與爸媽提燈」的元宵將會烙印在孩子童年的美好回憶裡。

 

       「元宵節,提燈籠,大街小巷走一走, 左看看,右看看,燈籠燈籠紅燈籠。」,這首兒歌輪著從各班的教室傳出,伴隨著咚咚咚的敲打聲,彷彿四部重唱與打擊樂隊的合作演出,預告喜兒一年一度的元宵提燈活動即將登場。

0 (9).jpg

 

  因為今年年假結束,緊接著一個禮拜就是元宵,所以整個禮拜孩子們都忙著完成他們的燈籠;不過同樣的鐵罐燈籠,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卻有著不同的挑戰:幼幼班的孩子在老師陪伴下首次接觸,觀察老師如何用鐵槌與鐵釘在鐵罐上敲出洞來,也試著自己控制鐵槌與鐵釘在老師已有的洞上敲打。

0 (4).JPG

 

小班的孩子大多有幼班時的經驗,從較容易打洞的罐底開始敲打,也開始設計自己燈籠上的圖案,並嘗試敲打較困難的鐵罐側邊,更到戶外撿拾枯樹枝作為燈籠提把。

0 (5).JPG

 

中班的孩子則更能獨自完成製作燈籠的任務,從設計圖案到敲洞,除了少數較厚較硬的鐵罐需要老師先鑿出小洞,讓孩子較容易打穿之外,其餘工作都由孩子自行完成。

3.jpg

 

大班的孩子手眼協調能力更加成熟,除了鐵罐燈籠的設計與鑿洞外,也在老師協助下利用鋸子、砂紙等工具修剪樹枝的長度與尖銳處,製作燈籠的提把。

0 (10).jpg

 

  手作的最大樂趣來自於透過自己的付出,完成作品的那份成就感,每個孩子從完成燈籠的那刻開始,便迫不及待想要點上蠟燭提燈,雖然在學校的時間都仍是白天,孩子已開始在園內穿梭,尋找最陰暗的角落,好突顯燈籠透出的光芒,當看著自己在鐵罐燈籠底部設計敲打的圖案投射在地面時,就是辛苦製作燈籠最美麗的收穫。

IMG_0801.JPG0 (11).jpg

 

  不過孩子們在完成燈籠的同時,他們心中卻也擔心著提燈的那個晚上天氣能否讓活動成行,畢竟連日的陰雨不斷打亂大家心中的期盼,孩子頻頻詢問老師會不會下雨?老師也只能告訴孩子一起祈禱好天氣。

0 (3).JPG

 

或許孩子童言童語的祈求真的心誠則靈,活動那晚天氣雖不好,但也止於毛毛雨而已,不想辜負孩子們期待的心,老師評估後仍然如期舉辦。到了活動現場---喜兒創園所在地,就僅剩細細的雨絲偶爾飄落,倒是大霧也來湊熱鬧,讓座落山坡的「陽光山林」社區仿若仙境,也使今年提燈活動有著另一種氛圍。

0 (13).JPG

(徐國榮攝)

 

在黑夜與霧氣之中,喜兒的大家庭成員扶老携幼的變成一行隊伍,提著燈漫步,而押隊在後避免有人落單的我,是第一次參與元宵提燈,站在隊伍的最末端,看著大家時而聽著創辦人潔玫老師的介紹,時而彼此低聲談笑,時而駐足拍照,如同飯後散步般輕鬆,腳步也不自覺放慢放鬆;在霧氣裡有時看不太到整隊的人群,但能瞧見鐵罐燈籠透出的點點光芒,隨著人群走動而搖搖晃晃,這時不禁在腦海中想像,若從空中鳥瞰,或許會像條火龍身上閃耀的點點鱗片。

page1.jpg

 

 

  雖然燈籠不輕,讓一些幼小班的孩子到最後忍不住直嚷著手酸,但整條路線不算短的距離,許多孩子仍堅持自己提著燈籠,畢竟手中的燈籠是自己費心費力完成的作品,一切努力就為了在當下提著它,看著它透出的光芒。

IMG_1090.JPG

 

       隊伍最後聚集在終點湖濱公園的草地旁,工作人員開始發放橘子及廚房阿姨做的馬來糕給孩子,這也代表提燈活動即將進入尾聲,大家以燃起的火把為中心,緩緩地圍成圈,各班老師與孩子輪流介紹燈籠的特色與克服的挑戰,並合唱著與元宵節相關的歌曲或唸謠,最後每個家庭與孩子一起點燃手中的仙女棒,閃耀的火光照亮大大小小的笑容,而今年的元宵提燈活動也隨著仙女棒火光的熄滅,圓滿落幕。

IMG_0893.JPG0 (12).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小孩與我

 文 / 曾婉柔 幼班老師

  圖 / 曾婉柔、蘇美香

 

IMG_7548.JPG

 

編按:婉柔老師在公立幼兒園帶過小、中、大班的孩子,卻還沒有教過幼班,上學期加入喜兒時,我們就安排她去幼班協助資深的美香老師,同時也讓她有見習的機會,今年這學期起,婉柔老師將負責主教,改由美香老師在旁協助。這篇文章是婉柔老師這段時間以來的省思以及未來的期許。

 

   幼幼班對出身公幼體系的我來說,是多麼陌生的年齡層,還記得11月份正式的和某些新生一起踏入幼幼班在喜兒展開新的生活,每當看著他們臉上顯露出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身為教師的我又何嘗不是!初踏入陌生的環境,要遵守班上原本就訂定好的規定,要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說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S0670080.JPG

 

     這麼小的孩子對於情緒的認識和管理本就還沒完全,每當看到他們因為分離焦慮或遇到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而哭鬧,除了要趕緊替他們解決並在當下進行機會教育外,其實都難免多了幾分心疼⋯⋯畢竟他們還是群小小孩呀!話雖如此,看到他們這段期間以來的情緒發展,我也重新認識了情緒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他們真的就如同一張白紙,我們為他們添加了什麼樣的顏料,那些色彩就深深的印在他們的畫布上。

IMG_7529.JPG

 

他們從行為中認識各種情緒,更從互動中習得情緒反應。當安全感建立,很多時候我會給予些許空間容許他們的撒嬌或任性,因為那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因上學被剝奪了的所需。但是,當開始在溝通後或反覆出現無理取鬧時,我也會嚴厲的告知錯誤、要求改正。哭,不是件壞事,哭,也沒有不好,我們不需要去禁止這項行為,不過我們要做的是讓他們了解為何而哭,因何事而哭。

page1.jpg

 

當然,除了哭,他們也是一群相當貼心且善良的小天使,從他們的口中你可以常常聽到毫無修飾的讚美,從他們身上你可以得到毫無保留的大大擁抱,從他們身上我得不斷提醒自己身教的重要,從他們身上我也再次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關係。不要再覺得他們年紀還小不懂,其實我們若放下身段,用他們的視野看世界你會發現有時我們比他們不足的地方還多更多。

IMG_7584.JPG

 

 這麼小的孩子上幼兒園不就是來睡覺、吃點心、玩還能做什麼?我想這是許多人長期以來,對小小孩上學及對幼兒園課程的誤會和刻板印象。其實他們在學校可是非常忙碌的呢!從踏入校門開始他們得處理和爸媽分離焦慮的情緒、學習禮貌和師長同學打招呼、學習所有的生活自理: 整理書包、掛毛巾、交手冊、洗手...只要沒有危險性,他們能做的通通都得學著做做看。當然還有從家庭中脫離,需要學習與同儕的相處及個人社會化的過程,這些也是相當重要的,而且是他們人格養成十分重要且關鍵的階段。

 

page3.jpgpage2.jpg

 

在下學期開始元宵佳節過後,我將嘗試整學期只上單一主題的課程模式,由教師先設定好主題,其餘的發展交由孩子們去延伸。我會從孩子們的舊經驗出發,透過他們自身的觀察、親身的體驗及生活中的發現,經由實際的操作、實際探訪、團體討論、經驗分享...等方式來決定課程的發展方向,師生一起共構出課程的脈絡,幫助孩子們發展出屬於他們自己的課程。

S0628143.JPG

 

這樣的方式能夠多聽聽孩子們的聲音和意見,也可以深入的了解他們的理解與興趣,不再只是被動的吸收教師的給予,他們其實也是有能力可以發揮。會想嘗試這樣的課程,目的在於希望藉此能夠帶給孩子們更強烈的上課動機,還有培養探究的精神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幼兒園的階段認知性的課程可多可少,多了無非就是填鴨,他們只是認識了許多知識,但這些卻無法與生活連結;若給少了又似乎辜負了他們的能力、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S0939224.JPG

 

因此,透過這樣的課程讓他們能夠好好的去玩,且玩出點什麼,並能夠實踐我的教學理念:讓孩子在快樂中遊戲,在遊戲中學習,在愛中成長;希望他們具備著可以帶著走的能力,在往後的就學階段及成長過程當中都能夠有助益。

page4.jpg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顧羊年、前瞻猴年

 

 

親愛的家長:

 

       如今冬天的氣候特別異常,有暖日亦有寒天,上個月楊梅地區竟然還會飄霰(快要成雪花),喜兒創園的陽光山林社區更是積雪處處。這樣忽熱忽冷的天候,喜兒有不少孩子前陣子都患感冒, 每天的缺席人數各班此起彼落,新年的單元教學也就沒有像以前那麼喧嘩、熱鬧,加上猴年提早半個多月來臨(跟羊年比),課程更是遭受到壓縮了。

 

snow.jpg

 

       多年以來,喜兒的教學一直以「單元」為主,老師自編教案,教學內容繞著四時的節令、節慶、生活走,以及每周穿插一次的自然探索,身處其中的孩子就這樣天天透過生活教育,體驗學習。

       晚近幾年,我們密切注意著方興未艾的「主題」教學,它的優點是透過和孩子討論來決定學習內容,孩子因而更加投入,學習過程遇到困難也會自己設法,從而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孟志和婉柔老師上學期的加入提供喜兒一個很好的切入機會,他們以前在公立附幼時是以「主題」教學為主,因此喜兒在期末的課程發展會議中, 決定這新學期由他們兩位試行,讓其他的老師有機會見習。

 

e13ae67189433552cef391e04fb5950d

 

       喜兒的孩子早晚都有一個室外自由活動的時段,去年起,每天早上更多了半小時有系統的體能探索﹕幼、小班會做爬行、鑽籠、盪鞦韆、走平衡木……中、大班則跑步、吊單槓、爬樹屋等等,日積月累的結果,孩子的肢體就更敏捷了,連帶有些感覺統合不好的都有長足的進步。

       談到感覺統合較弱的孩子,我們發現少數個案會因此而影響到其學習狀況,所以去年我們開始和個別家長交換意見,希望家長及早注意到孩子的情況,並透過向專業醫師的諮詢,大家共同來協助孩子無礙地發展與成長。

 

 

page5.jpg

 

       去年底,我們受到新竹教保協會的邀請,向同業分享喜兒的自然教育。 這原是三位創辦人把早期彼此間的親子散步導入喜兒,作為孩子每周的戶外活動,二十年下來的堅持,它已成了喜兒教育裡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見孩子和自然一文)。  這次透過講演,喜兒的自然探索更從實踐層面提升到理論層次,這不但讓往後新進的老師有所依據、落實,未來我們更會嘗試讓孩子有不受天候影響的自然活動。

0.jpg

       在硬體設施方面,木頭區那兒實在太受幼兒喜愛了‐‐‐ 早晚的自由活動時段都充塞著各班的孩子,這是一處「無心插柳」的區域,原來是樹蔭下的木造平台,旁邊放置廢棄的大小木板、木塊,幼兒在那兒玩耍時,有人就順手抓起木塊當積木、別的孩子看到,也拿來作家家酒的道具﹔於是,唱歌的拿起長板就成了吉他, 聊天的抓起短木便是電話……。

       上學期,我們決定把它的空間往右方擴充兩倍,這樣一來各班小孩玩的花樣就更多了:  大班的孩子開旅館、小班的孩子坐火車······ 然而,我們還是有些計劃設施原來要做, 如樹屋上的升降載具和木工教室,卻因為主、客觀因素而沒有落實,希望今年能儘早把它們完成。

 

DSCF4436.JPG

 

        今年起,勞基法規定每周工時為四十小時,私立幼兒園的老師是受勞基法保障,為了配合法令及市府建議,喜兒的作息這學期已調整為早上八時到下午四時(少數因家長工作晚走者則另参加五時以後的專人課後托育),讓孩子與老師都有較多的家庭時間,長期而言,對雙方的身心發展都有正面的影響。 我們感謝家長的體諒與支持,藉此羊年已去、猴年剛臨,喜兒在這裡祝大家

 

猴運連連、萬事如意

                                                                                       喜兒全體成員    鞠躬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培養自律的小孩

~讀書會家長、老師的省思對談~

 

      文 /侯孟志

圖 /  喜兒

 

編按:本學期有31位家長共讀這本「培養自律的小孩」,有16位家長報名參加讀書會分享心得,但這次我們選的周末卻讓一些家長臨時有事而不克出席,為思改進,喜兒決定未來的讀書會將訂在周五的晚上,好讓家長能有個完整的周末假期。我們請孟志老師在此整理出當天內容的重點,同時也對出席的家長致上萬分謝意。

 

12592692_1242392572444270_6819340139861440466_n.jpg

 

  一個天氣舒適的週六(12/14)冬日早晨,喜兒的老師們跟家長沒能在舒適的被窩多停留,而是聚集在大班教室內,共享交流彼此對於一本書的心得與省思,這是喜兒一年一度的親師讀書會,這次讀書會的書籍是羅伯特.布魯克斯博士與薩姆.戈爾茲坦博士的作品《培養自律的小孩》,兩位作者以他們生活中觀察到或是向他們尋求諮商的個案為例,為每一個培養孩子自律的策略說明和佐證。

何謂「自律」?作者認為是與注意力、思考、解決問題和學習相關的各種過程所賴以驅動的軟體,自律二字說起來容易,甚至常被掛於嘴邊,但是能真的實踐的人,卻在少數,如此關鍵的能力,卻又不易達成,如何從小開始培養,在閱讀過本書之後,媽媽跟老師們都有些想法與思考,伴隨著點心與大班自製的熱桔茶,大家有一場精采豐富卻不時帶著趣味的對談;我試圖整理這場對談---彼此交流出的一些共同感受,希望能和未能參與的家長或感興趣的大家分享。

 

IMG_3365.JPG

 

同理心堆砌出的正向管教

 

  與會的媽媽們很不容易的一點,是在分享的過程中常提到自我省思,其中一個的共鳴在於對孩子的同理心。會議中品希媽媽提到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很大的省思,她覺得孩子許多情緒跟行為的動機都很單純,只是需要關愛,很多教養的問題其實不在孩子,而是自己需要檢討;不只是去引導孩子,還要學習要面對孩子。她認為也許沒有一個一致性的情緒教養方法,但唯有同理心是不變的。

 

IMG_3381.2.jpg

 

辰昕媽媽也提到在孩子有情緒的當下,她會讓孩子找出情緒背後的原因,同理她的情緒,讓她知道可以生氣,但要找出怎麼做比較不會生氣的方法。書中在第二章《有效管教的心態》也提到:「能讓兒童與青少年把話聽進去的,是那些他們認為公平、有同理心且尊重他們的大人,而非那些看起來隨性,前後不一且愛發脾氣的大人。」,更提到一句俗話:「孩子不在乎你知道什麼,除非他們知道你在乎他們。」清楚地點出良好的教養關係,需要以同理孩子為基礎。

 

相對的,有一些時刻大人也能適時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嘗試讓孩子換位思考、同理大人的心情,像是會中提到:當孩子在公開場合大聲詢問兩性相關私密問題時該如何回應?品希媽媽分享她的經驗,表示在孩子有這樣的情況時會告訴她這樣的行為會讓大人覺得很尷尬,讓孩子嘗試同理思考,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調整。彼此從同理出發,能發展出正向親子關係,建立正向管教。

 

IMG_3371.2.jpg

 

管教一詞也許容易被誤解成嚴厲的教育方式,但在本書則清楚表示管教是一種教導的過程:教導孩子思慮更周密、更富同情心、更有責任感;而良好關係下的管教最有效,如果只是以要求順從的方式,往往會產生惡性循環,作者在書中就提到:「管教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自律」,「管教的最終結果不是要製造聽話、順從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會遵守規矩,但往往是出於恐懼,而非同意這些規則有道理。」

這樣的觀點引起老師跟家長們心中的共鳴,匡朕媽媽也回憶自己在看這本書的同時,因為孩子的一個行為而生氣,但其實自己事後省思為何要生氣,也許可以有其他方式可以運用。慧蘭老師分享大學修心理諮商課程學習到的理論,先建立關係,同理對方心情,最後「面質」(拆穿真相、點出問題),雖然是心理諮商使用的策略,但應用在教養上也能參考應用;其恬老師則分享自己在帶新班級時很重視與孩子間的關係,在管教後一定會修復彼此的關係,讓孩子明白自己管教的原因。

 

發揮影響力樂於解決問題

 

談及發揮影響力,也許有人會覺得對幼兒來說過於遠大,但在這本書中提到:「孩子似乎是懷著幫助他人、受人重視的期望來到這個世界」,而且所謂影響力其實是種態度與方式,並非要做甚麼豐功偉業,而是讓孩子感受到完成事情或協助他人的成就感,並認同自己的價值。

DSC02289.JPG

 

培翰媽媽便提到她認為在現行升學主義的社會下,孩子的自我肯定很重要,讓孩子發揮影響力,建立信心;也舉例自己改變對話方式,賦予孩子自主決定的機會,再適時給予討論跟建議,她便發現孩子的參與度跟情緒呈現上有不同的表現;芃臻媽媽也提到從小就讓孩子參與家事,下水餃、切菜等;這些生活中的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覺自己是有能力負責的,而完成任務的這份成就感對孩子而言是最強大的動力,它能驅使孩子繼續付出。

IMG_3378.2.jpg

 

如果,這項任務又包含協助他人的成份:例如婉柔老師舉例,她在幼班會請孩子叫喚其他孩子起床,這是很微小的事情,但卻給孩子能發揮影響力的機會,書上甚至提到:「當他們發揮正面的影響,就比較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將這樣的策略視為一種預防性管教,因為孩子從這樣的模式中能建立起自我認同與自信,進而更願意嘗試解決面臨到的問題,在經驗累積下,也就提升對挫折的復原力,而這樣的循環模式讓孩子在人生之路該具備的基礎能力,遠比學科上的知識,更加受用終身。

這樣的觀點,如同培翰媽媽分享她最近很喜歡的一段話,大意是:「如果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努力去改變他的缺點,那最後他只會是跟其他人一樣的一般人,如果強化他的優點,才會與眾不同。」

 

IMG_0255.JPG

 

除了上述兩個層面的探討之外,其實這本書還有提供不同面向的策略與教養態度,但為免文章過於冗長,僅歸納整理當天較多討論與迴響的部分,剩餘的部分如果有興趣,歡迎大家自行購買閱讀,或向喜兒登記借閱。書的封面寫到:「自律的孩子自信、獨立,而且快樂!」,這不正是許多人對於孩子的期待嗎?但培養自律的孩子,關鍵在於家長、老師與他身邊重要的人,他們的教養態度與互動方式,有許多事情其實必須從成人本身改變起,這也許會是一段漫長的歷程,但當跨出那一步,改變就會悄悄開始,當某天回頭,就會發現自己與孩子的不同

 

IMG_0067.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孩子和自然之間搭起情感的橋

~ 談喜兒的自然教育 ~

 

圖 / 喜兒

    文 / 方潔玫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視聽教育碩士

            

0 (3).JPG

 

編按:只要天候許可,喜兒的孩子每周都會有戶外探索,20年來不曾停止過。上月初我們接獲也有20年歷史的新竹教保協會邀請,在其「創新與改革研討會」中分享經驗。以下文章是以創辦人潔玫老師的演講內容為主幹,首次有系統的以文字來呈現喜兒對孩子的自然教育。

0 (2).jpg

 

 

               喜兒是二十年前在楊梅自然資源豐富的陽光山林社區設立,創辦人三位媽媽都喜愛自然活動,原本就有帶孩子戶外散步的習慣,也將這個習慣帶入幼兒園,變成一週一次的戶外課程。它本質上是隨著自然節氣、動植物的變化,成人和孩子的「踏青」。雖然,喜兒搬了兩次家,但是每週一次的踏青仍維持到二十年的今天。

0.jpg 

 

                為什麼需要帶孩子親近自然? 除了大自然原是我們知識與美感的根源外,還有人對自然關係的情感建構,會存著一個關鍵期,如果孩子從嬰幼兒時期起就被過度保護、或是很少接近自然,他成長以後,在自然中會沒耐性,也不易自在地遊戲;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自然環境中抱怨無聊或無法自娛的兒童,即是如此。這二十年來,我們可以觀察到喜兒的孩子在自然環境中的自在與活力,他們能在其中找到趣味的事情做;他們對自然中的綠地溪溝、泥巴石頭、花草樹木、鳥蛙蟲蟻都不陌生,並有一份自然的親切感。

0 (4).jpg

 

                不論喜兒搬遷到何處,我們總是很努力地在園所附近找尋可資利用的綠地或荒地,作為孩子探索的地點,幼兒家附近的稻田、老師熟悉的地點,也是我們戶外的選擇,幾年下來孩子的足跡包括:社區公園、綠地、稻田、茶園、荒地、社區菜園、人行道……。

IMGP1968.JPG

       基本上,我們選擇的原則是迴避人造的遊樂設施,趨近有泥巴有石頭、或有野草有樹的地點,因為它們提供更多探索的可能。雖然喜兒很幸運,附近就有稻田或茶園、綠地等自然資源,但是我們也會造訪人行道旁的荒地或國小圍牆外種植了行道樹的走道,這些是都會區的園所也可找得到,也會是幼兒探索自然的很好的起點。

 0 (5).jpg

 

(一) 戶外探索的項目

                 喜兒的老師帶幼兒到戶外做那些事情呢? 

1.體能的探索

二到六歲的幼兒身體動作能力正在發展中,在戶外光是從事下面各類動作,就帶給他們很多的刺激與挑戰了:走路、跑步、跳躍、走階梯、爬斜坡、溜斜坡、打滾、走獨木橋、走駁坎、跨越水溝、爬樹、玩遊戲……。

 0 (6).JPG

幼兒對於在自然環境中的體能挑戰,動力更強;有的幼兒在教室進行體能活動會因信心不足而排斥不做,但他們到了大自然中,卻經常被斜坡或花草吸引,忘記了困難,跟著同儕抬起腳:往前走、向前跳、跑下坡,從而提升了自己的體能。

0 (27).jpg

 

 2.感官與美感的體驗

不論是在哪個季節,大自然總是提供孩子許多拈花惹草的機會,春天可以採野花,觀察新抽的樟葉,撿油桐花;夏天可以品嚐楊梅,賞月桃花;秋冬可以踩落葉、找柚子,摘芒草、撿拾楓葉,蒐集翅果種子…。

0 (7).jpg

 有時候孩子撿樹枝、搗泥土,傾聽風聲、蟲鳴,或追尋鳥影蛙蹤;或是老師乾脆給孩子來一場野餐。每一樣活動都可以讓幼兒綜合的使用他們的眼睛、耳朵、鼻子、手指、舌頭等感官。幼兒年紀雖小,但是經過探索自然的過程,他們感受得到自然的各種色彩、氣味、美感。

 1 (1).JPG

 

                 在每周戶外探索的層次上,老師被賦予很大的彈性。可能是單純的踏青或一時興起的野餐,也可能是跟節氣有關的活動:秋冬的芒草枯枝、春夏的花卉野果,孩子都有不同的體驗;有時候是配合教學單元,譬如「中秋節」的課程,老師就會帶孩子去看柚子樹,讓他們聞聞柚葉、摸摸柚子,這類跟課程相關的探索有單次的,也有系列的。

 0 (8).JPG0 (9).jpg

 

 

(二) 戶外探索的影響                

 

一週一次的戶外探索活動,帶給幼兒的學習其實是全方位的,涵蓋了情緒、社會、認知、語文, 以及前述的體能與美感等領域的發展。

 

 0 (10).jpg

                  

        情緒的穩定與耐挫力的提升

對於剛入園的新生,情緒經常處於分離焦慮中,但是當他走出戶外,心情就得到了轉換;有的幼兒看到野花野草,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帶回去給媽媽,這樣的行動讓他情緒恢復穩定,讓幼兒在家人與幼兒園之間起了愉悅與分享的正向連結。。

0 (11).JPG

 

 在探索自然的過程裡,幼兒經常要面臨很多體能上的挑戰,像跨越一條溝、攀爬一棵樹,有時候他會先經歷幾次失敗之後才成功。不同季節戶外的溫度變化,也讓孩子學習適應我們台灣炎熱、濕度高、多蚊蟲的環境。這都提升了孩子在們環境中的耐挫力

0 (12).jpg

 

        社會的歸屬與規範

         戶外探索活動雖然充滿了樂趣,但是安全還是最重要,因此就會有規範和紀律的學習。事前幼兒先要認識戶外的地點、目的和安全規範;到了現場就要學習遵守既定的規則,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動作,譬如,走在馬路時需要靠邊走,兩人牽手互相照顧;摘楊梅時,須和同伴配合,一人拿碗,一人採摘。孩子在面臨挑戰時,他們通常會自發地展現其合作助人的善意,譬如攀爬陡坡時,已抵達頂端的孩子,樂於對在下方的同伴伸出援手。還有當遇到大家都想要攀爬的樹,或跳躍的巨石時,孩子們也會自動排隊;有時則是在快樂的溜斜坡活動中,孩子會特意等待尚未就位的同伴,要共享全體一齊衝下去的快感。這些都是他們在活動中有形與無形的社會能力發展。

0 (13).jpg

 

訊息的接收與認知

在這種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幼兒所得到的大自然知識都是一手資訊,不論社區附近常見的植物:會割手的芒草,有毒的馬纓丹,可以吹的蒲公英種子球,可以吃的龍葵成熟果子、紅黑酸甜的楊梅;或是野外邂逅的毛毛蟲、溝渠裡吃苔蘚的蝌蚪、長尾巴的蜥蜴等等,除了眼見為憑,還摸過、玩過、吹過、撿過、吃過、抓過…幼兒這些親身體驗不但印象深刻更把生物本身所擁有的訊息一一具體化了。

  0 (14).jpg

 

   語文與行動的緊密結合與發展

         幼兒需要有「言行一致」的體驗,當他接收到新的詞彙和指令,他需要學習理解,甚至轉化為行動。在野外,當「向上爬」、「往下滾」的詞令出現時,他不但要理解,更要付諸行動,接下來身體還要作不斷的調整;撈蝌蚪時,老師會教孩子們如何橫跨水溝,然而每個孩子理解和肢體的發展各異,有的一次就做到了,有的卻需要在多次的「嘗試與失敗」後才抓到竅門。 

0 (15).jpg

 

 

(三) 戶外探索的準則 

 

1.    任務簡單

      幼兒戶外探索的任務可以設定得簡單易行,可以是觀察季節的花草,或撿拾某類種子、野果;可能是撿拾需要的樹枝;探訪收割過的稻田…;保留一些空間給孩子們自主的發現,做為機會教學。

 0 (16).JPG0 (17).jpg

 

2.    行前的準備

  行前或出發前一天,老師會和孩子討論:地點、要做的事,適合的穿著、須攜帶的物品、水壺等;老師也視需要準備:收集花草的塑袋、瓶罐,或撿摘野果、種子的梯子網子,觀察昆蟲的飼養箱……。

0 (18).JPG

 

3.    安全與基本常識的說明

             出發前老師都會強調安全守則及戶外規範,通常是透過師生問答以加強孩子的記憶。幼兒在一次又一次的說明及身體力行,漸漸便養成遵守的習慣,當有人觸犯或新來者不懂規矩時,某些孩子還會幫忙提醒或糾正。

 0 (19.5).jpg

 

4.    讓孩子主動探索

             老師看到熟悉的自然事物,可以給孩子做簡單的介紹,引導孩子觀察、探索,但是無需做到鉅細靡遺的完整介紹,許多部分可以留待孩子自己陸續去做觀察與發現,再依照孩子的問題做延伸或問答。遇到老師也不知道的事,回去再一起找答案。主動探索是孩子最大的樂趣來源,當幼兒問「為什麼」,老師可以依他所見的訊息加以引導,推測原因,幼兒就算說的不正確,但這樣的過程卻可以培養願意主動探索的孩子。

 0 (21).JPG

 

5.    同儕激盪

在戶外活動的觀察過程,老師不盡然要事事由自己啟動:「你們看,上面有…」,倒是可以藉由某位孩子的觀察或反應,去讓同行孩子的關注,效果更好。譬如:「哇,看小俊剛剛在這裡發現一隻毛蟲欸,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或是:「琦琦覺得葉子聞起來像芭樂的味道,你覺得呢?」「宣宣爬上去了,你怎麼做到的?」透過同儕的互動與分享,來提高孩子觀察的動機,說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做法;讓孩子對自己更有信心,也有機會比對自己和別人的想法,使得想法更多元,不會侷限於老師的原始想法。

 

 0 (21.5).JPG

 

6.    舊地重遊

 相同的地點可以再去,而且可以一再地去,讓孩子有機會自己見證環境的變化,不然什麼叫做「楓葉變紅了」?如果只看過紅色的楓葉,怎麼知道它是從原本的綠色變來的,全是大人自己知道而已。相同的地點再去,可以關注相同的事物,感受其間的變化;也可以關注同一地點的另一項事物,接觸新的元素。舊地重遊做相同的事,上次摔倒的地方,這次可能跨過去了;孩子後來體驗到的成就感,有先前的挫折感做對照,情緒的體會更豐富。舊地重遊讓孩子有熟悉感,在熟悉的環境幼兒會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地去探索或是發掘新的玩法。舊地重遊讓孩子把舊經驗和新發現作層次的堆疊,也加深了對環境與事物的情感。
 

0 (22).jpg

 

(四) 戶外探索的回顧與延伸 

                戶外探索後的回顧,通常先透過孩子口頭上的分享,譬如:「今天你最喜歡的事?」「你有看到什麼?」「為什麼你會這樣做?」「你覺得自己哪裡做得很好?」接著下午或隔天再讓孩子作回顧畫,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老師可以從中了解每位幼兒所感受到的事是什麼?透過作品欣賞,孩子有機會看到多元的想法與多元的表現。

 0 (23).jpg

 

               老師也可以依孩子的興趣或老師的專長作進一步的延伸,舉凡音樂、律動、工藝、繪畫、體能、色彩、數學……。戶外採集的野菜可以回來作烹飪;摘到一碗又一碗的楊梅孩子邊吃邊數數;撈回來的蝌蚪在變成青蛙的過程,孩子作日記畫、捏蝌蚪陶、自編青蛙舞……,這些都讓孩子在不同的感官領域裡盡情地發揮與體驗。

0 (24.5).jpg  

 

(五) 展望與期待 

                 假如一個孩子在喜兒從幼班開始就讀,四年下來,他就會有近兩百次的自然探索經驗,我們對孩子又有些什麼期待呢? 

我們希望喜兒的孩子在自然裡對環境事物能夠運用自娛,信手拈來的花草樹木都可以作為玩的道具,他們可以自創遊戲;在公園裡就算不接觸到遊樂設施,他們也不會感到無聊。 

0 (26).jpg

 

我們希望他們的體能因戶外探索而有所提升;在野外有基本的安全常識與警覺,但不會驚慌害怕,也不做危險動作。

0 (25).jpg

 

我們更希望孩子能夠觀察或接收到自然生態所擁有的訊息,不是只停留在名稱的認知上,而是瞭解環境、生物所蘊含的細節,從而感受到自然之美。

 0 (28).jpg

 

只要讓孩子步出教室、走進自然,孩子就會搭建起自己與自然間情感的橋,因為,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教室!  

0 (29).JPG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