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學年下「期初家長會」摘要


 


時間︰ 2009321 9:3012:00


記錄: 邱春好老師


 


第一部份: 喜兒餐點介紹 (廚房阿姨---陳怡璇)


 


1、    自我介紹


怡璇阿姨是擁有國家認證丙級廚師執照,也是大班陳奕祥的媽媽。


 


2、    餐點介紹


        早上點心是水果,採買當季新鮮水果週一至週五都不一樣。


下午點心是自製。周一、三、五是甜食,如豆類甜湯、鮮果凍等﹔二、四鹹口味:有粥、麵線、糕粿等


午餐主食是糙米飯,配合一葷一素一湯


蔬菜搭配五色綠、白、紅、黃、黑兼顧,烹調重在少油鹽、零味素,不炸、少煎、多炒煮


 


 


第二部份:關於喜兒 (創辦人---潔玫老師)


 


1、    首先感謝家長,搬家期間的關心與協助,辰煜媽媽捐助二千元我們已經用來購買繪本。家長讓我感動。


 


2、    今天由新同學的觀點再次介紹喜兒,孩子的發展是由單純到複雜,喜兒我們重視孩子的情緒,因為情緒的穩定對學習非常重要。


新生進入新環境、首要面對的是與家人分離上的焦慮,我們堅持家人離開時要親自向孩子說再見,我們會協助孩子面對與適應。再來是午睡的適應,孩子首次離家在陌生環境休憩是很大的一個變化,老師須耐心、漸進的協助他適應團體生活。


 


3、    課程方面


 


()提供適當的體能活動,今年因新環境空間提供體能活動,:騎車、樹屋、攀龍、吊單槓等。尤其吊單槓可促進手力發展,這跟孩子未來運用手腕寫字很有關係。而最近的跳橡皮筋遊戲,則可讓瘦的孩子有體力,胖的靈活起來


       


        ()生活化---從玩中做、做中學這次喜兒搬家時讓孩子參與其中,幫忙分類、打包、看著搬家公司人員搬東西,這些都孩子的第一手經驗,孩子同時也體驗到自己的能力:我可以幫忙。了體,在作上就能表現出來。如孩子畫「搬家每位孩子都能畫出他對搬家的體驗;雖然幼幼班的是塗鴉,看不出他畫什麼,但當你問他時他會說出畫的內容是跟搬家有關  


       


        ()肢體作及創意聯想在週一至週四下午由珮芬老師至各班上課,運用奧福音樂結合肢體創作課程另外還有創意聯想課程,如3個紙條示範說明後由孩子想像、組合構圖,孩子發揮想像的能力。


       


        ()繪本與語文發展喜兒重視閱讀,我們希望孩子


1.看圖認字


2.看書是一種跟同儕社交共享。再來從閱讀中發展出遊戲,再延伸出戲


,如看繪本﹕「甘伯伯去」。


3.孩子讀出圖意,學習發表心得和大家分享


4.大班詩的欣賞:挑選的詩須和孩子經驗過的,他們才會懂得詩意。雖然此時還不會認字,但因為他們有體驗,所以他們的聯想力就可發揮。長大後的閱讀,腦中就很容易呈現連串的圖像,換言之,他們具備了把文字轉化成圖像的能力


5.大班下學期進入注音符號學習,我們從孩子自己的名字開始,讓他們了


解符號和自己的關係與意義。到後期,讓孩子自製故事本,請他們述說


內容,老師再把注音貼在畫中。這種從出發的學習方式,孩子不會


討厭並能從中得到樂趣


   


        ()每週的自然探索讓孩子勇於嘗試,如爬土坡、翻滾草地等看似簡單,對幼兒而言,都是身心上的一種挑戰,從而增進他們的耐挫力。孩子在接近自然過程中,更會從觀察中獲得發現的喜悅


 



 


第三部份:問題討論



 

   


    (義恩媽媽)在學校的學習,家是否要再加強?我們要做些甚麼?


   


    (潔玫老師)


1.在家活動,可以讓孩子參加做家事,如:父母在家做飯,可以讓他協助擺碗筷、湯匙,這就涵蓋對應、分類、集合的概念。若阿嬤來了就要再加一碗筷,這又有了加法。


2.看書睡前說故事,可以看圖與孩子對話,有助於言語表達句子完整性,,孩子可以從


中得到很多。看書時要問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思考。晚上陪他整理書包,學習先收什麼再來是什麼,有秩序就不會遺漏。


陪孩子生活,讓孩子參與,聽他說話。拿書含(泰雅族)來說,爸爸可以和孩子談自己的文化、成長背景,讓孩子愛自己的文化,知道自己有什麼特別,以自己為榮。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黃廣祥


 


 


 


喜兒重視傳統節慶。


 


曾經有家長問及為何喜兒都不過耶誕節、甚至近年來流行的萬聖節?主要原因是我們在乎節慶背後的文化連結。耶誕節的前幾天是我們傳統的冬至,喜兒忙於讓孩子學習搓湯圓、到傳統市場體驗眾人為拜拜採買的那份忙碌、感受季節變換所帶來周遭事物的變化‧‧‧這些都是幼兒可以察覺到的,從而在情感上與節慶作某種程度的連結。但是耶誕節呢?我們沒有西方人那份過節的感受與文化,除了過多的商業行為所堆砌起來的表象﹔更不用談到萬聖節了。


 



 


有別於往年在陽光山林社區提燈,今年的元宵提燈提前一天(2/8周日晚上7:30)在剛搬來的新校主辦。一如往年,我們在一周前即讓幼兒把自己帶來的奶粉罐敲作燈籠,能力未逮的幼兒則由老師手協助敲打;孩子一邊釘燈籠,一邊還可以聞聞罐子裏面剩餘的、好香的奶粉或美祿。「釘燈籠」一方面鍛練幼兒的小肌肉,其次也讓他們以「生產者」自居,體驗動手自製的樂趣;安親班的孩子則彩繪自己的紙燈籠。當天晚上的節目有猜燈謎、提燈散步及吃湯圓。


 


 


 


燈謎部份:我們把謎題放進紅包袋(難易程度依年級設計),再請孩子上台拆封,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面對觀眾說出心目中的答案。


 



 


孩子們參與的興緻非常高昂,大家都很有耐心等待輪到自己,也很有興趣聽別人的答案。到了提燈散步,孩子和爸媽先繞園圍圈,讓彼此都能欣賞到別人所製作的燈籠,當音樂響起,大家同唱「提燈籠」歌,幼幼班更毫不膽怯的出來演唱「螢火蟲」。


 



 


 


 


待創辦人潔玫老師致辭後,大家即魚貫步出園外在附近的巷子漫步:孩子提著燈,奶粉罐裡的燭火搖晃出變幻的光影;大人大手牽小手,孩子走在影子裏,背後的路燈把爸媽的身影拉得好大好長。這次來的人很多,安親班的家長也踴躍參與,長長的隊伍引起周遭的居民出來觀看,畢竟孩子在街頭巷尾提燈的景象已不復多見。


 




 


雖然那天晚上的月亮躲在深厚的雲層內,但大家熱情不減,彼此有說有笑、繞了半小時的巷子才回到園裏品嚐廚房阿姨現做紅豆花生湯圓。我們感激家長熱烈的支持,也謝謝孩子們讓大家擁有如此美好的今年第一個滿月的夜晚。


 


附記﹕更多照片在部落格相簿內。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宏觀角度談幼兒要學甚麼、幼兒園要教甚麼?

 

文 / 林佩蓉  副教授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

 

 

編按﹕喜兒15年來一直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也知道這樣做才是正常的幼兒教育,然而當眾人皆曰「是」﹕主流的幼教「市場」用外語掛帥、以「國小先修班」自居,喜兒的正常教學反而成了非正常。以下轉載文章是林教授寫於6年前,然而這幾年敢於回歸正常的幼兒教育者仍是鳳毛麟角。是我們被感染了集體焦慮---總怕落人於後?還是大家都渴望快速成功---先走先嬴?

 



        全世界的國家都在彩繪未來,教育是一切競賽的起點,而幼兒教育則是各國教育辦的好不好的關鍵指標之一。如果台灣想要有美麗未來,把教育辦好,而且是回歸基本面,把幼兒教育辦好,讓人人打好適才、適性發展的基礎,才可能有競爭力,跨入先進國家的行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1996)就曾呼籲:「我們教養兒童方式不僅會影響兒童的未來、也會影響我們自己的未來、甚至影響我們大家的生活品質」(The way we raise our children influences their future as well as our future and the quality of our lives.)幼兒教育的好壞,不僅攸關幼兒本身及家庭的發展、國家的競爭力,也可能影響著我們大家未來的生活品質。

 

但什麼是好的幼兒教育呢?好的幼兒教育並不是國小先修教育、不是才藝教育、不是美語教育、也不是電腦科技教育,這類扭曲的幼教理念會蔚為風氣,一方面是許多商業利益至上的幼教機構利用文宣攻勢下大肆渲染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焦慮、急切、近利的父母,缺乏正確專業的資訊判斷推波助瀾所致。從專業的觀點,好的幼兒教育應該是重視身體健康的教育、是培養人際智能的教育、是開啟思考力的教育、也是基礎社區公民的教育。

 

 

 

幼兒教育不是國小先修教育

 

        很多父母認為幼兒園如果沒課本、沒作業,老師只是陪著孩子唱唱歌、玩遊戲、讓孩子自由探索玩具教具,是在浪費時間、浪費孩子的潛力和昂貴的學費而已,期望幼兒園不只要「照顧」孩子、更要及早「教育」孩子--多讓孩子拼讀ㄅㄆㄇ及練習寫數字、國字,才符合「上學應學很多東西」的目的,而孩子上小學之後的學業適應、學業成就也會比較好。

 

        為了「不負父母所託」,為了「生存競爭」,為了「與公幼市場區隔」,很多私立幼稚園托兒所便自動把幼兒教育、兒童發展的專業觀點擺一邊,變本加厲競相推出各種課本、作業本、讀寫算活動,促使幼兒教育普遍成為國小先修教育。迫於「民意」與「招生壓力」,目前甚至連一些公幼,也淪為國小先修班。

 

        也許父母會以為孩子的「遊戲」只是玩玩,無所事事、消磨時間或精力而已,但從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學專家的角度來看,遊戲是幼兒與生俱來、探索週遭世界的重要手段,能促進孩子的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發展。以孩子喜歡玩扮家家酒的遊戲而言,此舉不僅反映出他對週遭環境及人物的觀察,孩子經由扮演遊戲,可紓解情緒、學習如何與人互動、學習如何以適切的語言溝通、理解社會情境中的各種角色、發揮想像能力。真正專業的幼教工作者,秉持的信念會是「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讓孩子從主動探究中學習」、「順水推舟、順其自然」--讓幼兒在自由遊戲、主動探究的學習氣氛下,促進認知、語言、社會、情緒各方面的全人發展。

 

        每個教育階段有其不同的目標,幼兒教育絕不是國小先修教育,幼兒教育當然需要與小學作銜接,但銜接的方式並非在幼稚園就開始教小學課程。何況從學術研究及實務經驗發現,幼兒先學注音並無法保證上小學之後國語的學業成就較佳,反倒是許多由「正常」幼教班出來的孩子,有自信、樂於學習、願意接受挑戰,上小學之後,不僅生活適應良好,國語的學業成就也從初期的「落後」到中期的「並駕齊驅」,到後期的「迎頭趕上」,大人不要太低估孩子的適應能力。

 

 

幼兒教育不是才藝教育不是美語教育也不是電腦科技教育

 

        才藝教育、美語教育、電腦科技教育在未來的時代不是不重要,或許將來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需要接觸美語,都必須成為電腦科技的「使用者」,但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成為精通才藝、美語或電腦科技的專門人員。更何況「愈早學一定愈好」在學術研究上並無定論,反倒有些研究發現,外來語或電腦技能等大一點再學,反而會因為孩子的認知、語言、心智較成熟,學習經驗較豐富、學習策略較多元,學習的效率會較好,且較大的孩子比較能夠掌握自己的興趣方向,學習動力較強,也較能發展適合自己性向的才藝。

 

        在學習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讓幼兒花很多時間學習美語,他學習使用母語溝通的時間相對減少,掌握母語的能力必然受到影響,而在缺乏美語自然語言環境的情況下,美語要講得像美國人一樣流暢也很困難。如果生在台灣,黃皮膚、黑眼睛的我們,美語無法講得像老外一樣流暢,是很自然可被接受的情況,但是從小就沒把自己的母語學好,不僅會影響個人的學習及人際關係,長大後自己人看不起你,連外國人也未必看得起你。母語是文化的根,雖然未來會走向全球化,但全球化也會卻促使各國人士更加致力於自己本土母語與文化的維護,因為那才是每個種族社會不可取代的獨特性。

 

 

幼兒教育是重視身體健康的教育

 

        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者,一定可以觀察到美國人從很小就開始培養運動細胞,家家戶戶無論貧富,孩子很小就會游泳、溜冰、騎腳踏車、滑板車,熱愛各項運動,而這些卻是我們孩子不太拿手的項目。近年也有研究指出,我國孩子的體適能遠不如同年齡的日本孩子,且孩子的近視、蛀牙、肥胖問題嚴重。孩子健康會亮起紅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不夠重視體育及健康教育,剝奪了孩子活動筋骨的空間和時間--家裡空間狹小、社區又無充裕、適合幼兒遊戲的戶外空間,再加上送托的幼教機構也是擁擠不堪,又讓孩子吃太多甜食零食,卻極少運動,從事的多半是看電視、玩電動遊戲或小肌肉之類的靜態活動。

 

        不僅如此,環境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早已證實,長時間在狹小空間活動,孩子會有肢體伸展不開、情緒煩躁、衝突事件頻傳的現象發生。依據我國現行幼教機構的設置標準,幼稚園空間大小規定雖然已較托兒所、托育中心、補習班寬敞得多,但根本無法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甚至連鄰國日本標準的二分之一都不及,幼教機構的擁擠程度可想而知。遺憾的是,當我們期待政府提供幼兒更寬敞的學習環境時,為了業者易於立案及降低成本的考量,政策卻是朝向更加降低空間標準,且可以無戶外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能期待孩子有比較好的體適能、有比較健康的身體?

 

        經常要求孩子乖乖坐著,根本是違反孩子天性,因為孩子就是從移動、探索、操作物體等活動中學習與發展。健康的身體先於所有的學習,幼兒正值身體大力發展的階段,幼兒教育應優先重視健康教育,室內外不僅應提供設置有平衡木、階梯、爬竿及輪胎的遊戲場,每天早上下午還要安排至少半小時,最好是一小時的戶外活動或體能活動時間,才能幫助幼兒充分發展大小肌肉動作的協調性,奠定身心健康的良好基礎。

 

 

幼兒教育是培養人際智能的教育

 

 

        過去家庭子女數眾多,且社區中街頭巷尾的孩子經常一起玩,人際互動經驗頻繁,人際互動對象穩定,人際之間較能因為長期密切的互動而相互深入了解,對於日後人際互動的敏感度與團隊合作的意識也較強。現代的孩子多在小家庭中長大,又可能是家中唯一寶貝,社區人際間比過去疏離,多半有的是與大人相處的經驗,而非同儕相處經驗,所以人際知能較為缺乏。

 

        對孩子而言,學齡前的教室猶如學習人際關係的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裡,他們有機會和別人一起玩耍合作、作決定、並為決定負起責任、知道如何在遊戲中加入群體、用語言協商衝突、以及學習如何做一個具備社會能力良好的人。幼兒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幫助孩子發展人際智能,父母及老師應提供更多的時間,讓孩子有機會跟一群玩伴長期穩定的交往,深入了解彼此並相互學習尊重。

 

 

幼兒教育是開發思考力的教育

 

        現代孩子的知識確實比過去孩子豐富的多,但父母不要誤以為知識愈多、愈早習得,就表示孩子愈聰明,其實知識豐富並不等於智商高或高層次思考力能力強。現代孩子所習得的知識很多是透過電視與電腦網路而來,而不是因為在生活中經常有機會接觸它、使用它,透過親身真實的感官體驗習得,所以知識的記憶屋往往是短暫的,終究會自動拋到腦後,就算仍然記得,在生活上真正碰到需要運用已知解決問題時,也未必能聯想到。而且這種情形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因為未來的世界會更加科技化。

 

        聰明與否的關鍵是在於創意思考、問題解決與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高階思考能力的高下。研究學前幼兒認知發展的學者有一項重要的結論:幼兒的認知能力發展的確與年齡有關,但孩子的學習潛力很驚人,不能低估他們的思考、推理、記憶及問題解決的能力,而且應及早開發孩子思考力。

 

        開發孩子思考力是要多讓孩子有一邊做、一邊想、一邊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不是要孩子背誦許多他們不了解、又與他們生活抽離的東西,也不是光從書本上、電腦上去「學」某種知識。正確的方式是多帶孩子去戶外實地參觀,多讓孩子有親身體驗的機會,鼓勵孩子觀察、發問、預測、假設、實驗...等,反覆探究值得注意的事務和現象,並使用口語、圖像等各種媒介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觀察發現紀錄下來,帶回教室與師生共同討論、分享所得,讓孩子因而獲得深入、新的領悟。

 

 

幼兒教育是基礎社區公民的教育

 

        幼教機構是一個社區的縮影,老師應經常提供孩子有團隊合作的機會,鼓勵每位幼兒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依據個人專長貢獻出不同的特殊貢獻,就像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專家」,很自然地相互依賴,彼此獲益。例如:一位小男生,很喜歡說故事,說故事時口語、表情皆十分生動,班上許多孩子都很喜歡聽他說故事。另一位小女生,因為扮演恐龍唯妙唯肖,被全班視為「恐龍女王」,當小朋友決定要演出「侏儸紀公園」的故事時,小男孩的專長便是扮演說書人,而小女孩的專長便是扮演恐龍。

 

        每個孩子都是社區及文化族群的一分子,應該有機會互相學習,培養歸屬感,認同自己屬於社區及文化族群中的一分子,願意積極和社區中的別人合作、共同處理不同意見,這是民主社會運作良好的必要條件,也是社區公民教育的本質。既然學校本身也是社區的一部分,就不該成為孩子學習的一個孤島,除學校班級內、班級間的互動之外,應積極與學校所在的社區生活相連結,協助幼兒擁有全面地、深入地探索、理解社區周遭環境和文化活動的經驗,讓幼兒對社區有歸屬感及積極參與感。

 

        不過長久以來,由於我們多半認為幼兒是脆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經常把幼兒教育定位在家庭教育或幼兒本身全人發展教育的層次,而與大眾生活完全隔離。即使幼教課程中可能會安排「社區中幫助我們的人」這類主題,例如:郵差、警察和消防隊員,但卻很少帶領幼兒走入社區,更深入的探索他們如何成為社區的一分子,如何為社區貢獻。

 

        其實幼兒不只可以去參觀博物館、動物園或其他休閒遊樂場所,也可以因為對馬路底下的下水道產生好奇,拜訪市政府的工程人員,也可以因為一年一度社區農產品豐收季節,拜訪農夫,認識他們的工作。當孩子對某項議題的探究告一個段落時,也很可以邀請社區民眾一起參與,分享所學所獲。幼教機構應該是一個社區大人和孩子可以彼此分享生活與生命經驗的地方,也應該是一個讓幼兒的生活圈從家庭擴展至學校、擴展至整個社區的場所。

 

 

幼兒應該是主動生產者而不是被動的消費者

 

        由我們自身的學習經驗可以體認到「教了」未必等於「學了」,「學了」也未必等於「學到了」,而從當今世界各國許多知名的高品質幼教方案,也可以很確定地讓我們看到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很愉快的學習、主動的學習,而且確實有能力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既然孩子有能力學到自己想學的,大人又何必什麼都要教?而且什麼都要自己教?又何必一切都要買現成的商業產品給孩子玩?應該是多讓孩子自己去學那些有能力自己學、又值得學習的東西,大人教的未必比孩子自己學的更有效果、現成的玩具也未必比孩子自己設計的更好玩、更有意義。

 

 

        如果大人把孩子視為被動的消費者,孩子便會完全依賴大人,許多原創性的問題、點子、資訊、想法就失去了,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如果願意把孩子視為主動的生產者,鼓勵幼兒由熟悉的生活題材切入探究,幼兒才有興趣、才有點子,才能更深入挖掘問題,對孩子更具意義、也更富於教育性。

 

 

大人必須調整觀念,以身作則

 

        父母及師資培育機構的老師都是「過去」的學生,教育我們「現在」的孩子,去適應、挑戰他們「未來」將面對的時代。如果父母及老師都堅持用過去的方式教養孩子,把過時的資訊教給孩子,如何協助孩子去面對他們未來的時代呢?

 

        人生是馬拉松比賽,我們要從前瞻性的角度看幼兒教育,未來是網路科技、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人能否在各行各業的專業領域發光,靠的不是知識的多寡、技巧的熟練而已,而是誰能把知識最快創造出最大的附加價值,誰才是贏家。而要成為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贏家,需要的是培養對人生的熱情與好奇,具備溝通表達、創意思考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並願意團隊合作、尊重不同意見、能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新世代公民,這些條件都不像資訊可上網搜尋而來。大人想要幫助孩子具備挑戰未來21世紀所需要的條件,就必須調整觀念,以身示範,並從此時此刻就做起。

 

【本文刊載在民國92年,回饋,第69, 34-38。】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喜兒有什麼?

 

/ 方潔玫

 

編按:開學前後,總會有一些關心孩子在學齡前教育的家長打電話或親自來探聽喜兒。喜兒15年來不曾做過正式的大眾廣告,每期的新生都是透過熱心家長的口碑相傳而來。喜兒沒有坊間印製精美的教材,不教美語、更不會要求孩子背九九乘法表(我們認為那是小學以後的事)。「那到底喜兒有些什麼?」這也是很多第一次來喜兒的家長想問的。其實,喜兒所擁有的是最平凡不過:正如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幼兒園一樣,讓孩子透過遊戲學習、快樂成長。以下是創辦人 方潔玫 女士說明喜兒的特色。

 

 

<開放的教學特色>

 

 

  

 

 

喜兒的課程與教學主題是由各班老師研發,針對幼兒的年齡、發展階段和需要而設計;並且視幼兒的反應而彈性調整。每週的教學活動包含了:主題學習、自然探索、美術、體能、音樂、繪本欣賞、母語(國、閩、客)兒歌及韻文等項目,每月單元活動更含概了烹飪及戲劇。

 

 

 

老師引導各項活動時,鼓勵幼兒參與、自己動手操作;鼓勵幼兒發表、說出自己的看法,孩子從小累積八大學習領域的一手經驗,打下對各項科目的學習基礎,以及在繪畫、說話、表演方面的自信心。

 

  

 

喜兒格外重視自然教育,因為自然是間變幻莫測的教室:每週定期安排自然探索,讓孩子踏訪社區附近的田野、池塘、斜坡、公園等,從中培養了他們認識植物、昆蟲、青蛙與各式其他小生物的敏銳觀察力。我們善於利用自然的資源,讓孩子自幼年期起,日積月累地建立一生與自然的知性與感性連結。

 

 

 

 

<充足的運動和遊戲> 

 

 

 

皮亞傑認為幼兒的學習是透過遊戲與操弄,健康的幼兒凡事都喜歡自己摸一摸、弄一弄,這正是幼兒進行知識建構與修正的一個過程。因此,一個好的幼兒園每天都應該提供幼兒充份遊戲和運動的機會。

   

 

喜兒托兒所每天上午都為幼兒規劃了至少一個小時的遊戲時間,而每週上下午則均衡的安排了各種大肢體活動給幼兒,包括:散步、沙地活動、打球、韻律、墊上體能等:讓幼兒的身體和頭腦同時獲得充分刺激與發展。

 

 

 

幼兒園內採開放式多元學習區:室內有圖書、音樂、美勞、建構、角色扮演、生物等角落;室外有沙池、魚池、遊樂與運動設施、戲水池及種植區。幼兒可以在各學習區內依興趣選擇遊戲,並且在自主的情況下和同伴互動。

   

 

<密切的同儕互動>

 

 

 

 

目前台灣在都市化及少子化的發展下,家庭的子女數少,孩子和街坊鄰里的同齡幼兒,也少有頻繁的交往機會,這是現代兒童群性發展上的一大損失。喜兒托兒所雖然無法重塑出一個舊時代綿密的鄰里關係給孩子,但是我們提供了適合的環境、材料、道具給所內的同齡幼兒,誘發他們彼此在自然的情境下去創造遊戲。

 

 

幼兒透過種種自發性的遊戲,和同伴交談、學習協商、建立友誼。這種與同儕互動的經驗,促使幼兒逐漸脫離自我中心的傾向,能從自己以外的觀點來思考事情。因此,學齡前階段在遊戲成長的孩子,除了能培養出靈活的人際關係,也帶動了孩子在語言、邏輯推理方面的能力發展。這種同儕互動及自主性遊戲是喜兒所重視的,因為它給幼兒帶動起來的學習成效,遠超過成人的教導或是密集的讀寫強記課程。

   

 

<成人的關懷>

 

成人對幼兒最大的影響層面不是在認知學習方面,而是在人格養成上。幼兒其實並不需要成人教他注音符號、加減乘除,但是需要成人聽他說話、看一看他的作品、和他一起散步。每天跟幼兒在一起的成人,他和孩子互動的態度和方式,會影響幼兒的人格發展與價值觀的形成。

 

 

喜兒托兒所的低師生比,讓老師可以充份關照到每個孩子的個性,與幼兒對話,協助幼兒說出自己的需要或感受,從而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建立安全感。喜兒的老師是一個與幼兒共同生活的「引導者」,從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如何學習動手照顧自己、收拾東西,學習等待、輪流分享玩具,學習如何表達自己、使用恰當的語言解決和同伴的衝突;進而協助幼兒培養其自律能力及責任感。

   

 

<均衡的營養>

 

我們整合了母親的經驗和現代的飲食觀念,從幼年期開始培養孩子吃得清淡。喜兒托兒所的幼兒餐點都是由有證照的廚師自己製作。挑選天然高纖的食材搭配糙米飯(每周一天麵食),強調低鹽、少油、零味素,不炸、偶煎、多炒煮等方式烹調,以確保幼兒吃的健康。有別於一般幼兒園提供早餐,我們在每天上午特別安排了水果時間,讓孩子學習吃各式當令的水果。喜兒希望孩子從小養成多吃水果蔬菜,不挑食、不浪費食物的習慣。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才消失、人才不見 誰之過?


 


 


/ 李佳芬


        私校副董事長(雲縣斗六)


 


 


編按:對孩子的教育「不要輸在起跑點」,這句話有如魔咒般深埋在多數家長的腦袋裹。孩子從小就被過早填塞大量的學習,連學齡前的幼兒教育也難以倖免:小學裡才要學的注音、寫字不但提前,還外加英語、MPM數學、電腦‧‧‧弄得孩子視學習為畏途。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假如六歲以前的幼兒能提早學習小學的東西,教育部的專家學者們幹嘛不把課程提前?就是因為幼兒的心智還未到達那個階段,做了反而是揠苗助長。以下的內容為一位私校的教育工作者所寫,文章讀來讓人感慨萬千。


 


 


 


教育的功能是什麼?一個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對周邊環境充滿探索慾望,家長看待學齡前孩子的一舉一動,處處充滿驚奇與喜悅,彷彿這個心肝寶貝是天才投胎轉世;但是進入義務教育階段,隨著考試分數的出現,有多少孩子明亮閃爍的眼神逐步失去光采,家長也由驚奇喜悅轉為失望憤怒,家中的天才消失了,天啊!這到底是誰的錯。


 


學校教育是為了培養孩子還是折騰孩子?到處充斥資優生的教學氛圍,家長也將孩子能超前學習當成榮耀,你以為在少子化的當前,有些私校報考人數動輒幾千人,怎麼來的?一堆超前學習的學生報考的。


 


教寫字學注音、數學計算,九九乘法,趕在幼教階段完成,這是即刻顯現的教學績效;小學五六年級開始補理化學代數,「家長說有補有保佑」;國中高中更有考不完的大考小考,多少孩子在趕課、補習和考試中耗掉學習慾望。有多少學生在高中前不斷的考試讀書,上了大學開始不讀書,更別提離開學校後的終身學習。還有個奇怪現象,學校裡一堆數理資優生、語文資優生,企業界卻常感嘆找不到人才,「人才」到底在哪裡?


 


政府每年花大把經費投注在大學教育,卻聽到大學教授感嘆學生程度低落;教育官員和學界喊著提高高中生程度,卻不知問題根源在中小學,甚至幼稚園。


 


我個人認為教育無他,就是示範,但是我們教育環境給孩子的示範是什們?推動友善校園,卻不時聽到體罰學生?這種教育氛圍能培養出多少人格健全的孩子?整天埋首在紙筆測驗的孩子,哪兒來的思考與創造力?


 


【轉載自聯合報/民意論壇2009/01/13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觀察與記錄

 

編按:喜兒的老師除了重視與幼兒互動外,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平常對幼兒做觀察與記錄,特別是幼兒在「角落」自發性玩耍的時候。老師把所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作為每天撰寫幼兒「生活花絮」的材料,同時也是每月「成長手冊」內定期報告的參考資料。以下內容源自「與兒童一起探索」書中,Amy Laura Dombro所寫的「觀察和記錄兒童的行為」一文,也是喜兒奉行不變的指導原則。

 

 

觀察:

觀看一個孩子,並且試著明瞭他正在體驗的事物;嘗試從孩子的外在來瞭解他,從孩子的觀點看事物能幫助你了解孩子。

 

記錄:

運用方法來記下你所看到和你所聽到。

 

為什麼要觀察和記錄?

  1. 幫助你瞭解孩子情緒、社會、認知和身體發展的脈絡。

  2. 確認孩子的長處和興趣。

  3. 找出你對孩子可能擔心的問題

  4. 在某種情境下做出最適當的回應

  5. 想出處理問題的方法(觀察孩子幫助我們瞭解孩子行為的規律性以知道隱藏在失控行為背後的原因。)

  6. 改進你教室的佈置和材料

  7. 調整課程

  8. 與家長、同事、專家分享

 

如何觀察和記錄?

  • 觀察孩子正在體驗什麼?他如何做事,做些什麼?

  • 留意孩子的表情、說的話及移動狀況。

  • 注重細節,它會透露出孩子對自己正在做事情的感覺。

觀察技巧的進步需要許多練習,練習的越多,做的越好。

 

書面記錄包括:

  1. 被觀察者的名子、年齡、觀察日期、地點、觀察者的名字。

  2. 觀察內容:(使用描述性的字句,不用帶有判斷性的字眼)。

  3. 討論:分析理解。

 

觀察和記錄注意事項:

  1. 保管好,屬於機密文件。

  2. 每次觀察約23分鐘。

  3. 老師跟孩子的互動方式,孩子回應內容也是記錄的一部份。

  4. 在一天中不同時段,作息都可以是觀察的時機,要在多種情況下,不同日子裡對孩子進行觀察,對孩子的瞭解才會周全。

  5. 傾聽孩子談話,並且與他們交談,提出開放式的問題,誘導孩子說出想法、推測、對和錯誤的觀念,幫助我們瞭解孩子的特性及他的發展階段。

  6. 隨時記下所見,以最簡短的方式,有空儘早再補充。

  7. 運用檢核表,等級比例量表。

 

記錄與評量的差別:

老師基於他對孩子的瞭解和觀察而做決定時,就是在做評量。因此,記錄是將實際所見記下來,評量則是觀察者所認為的情況。評量不能獨立於觀察者的計畫及為孩子設定的目標之外,而且學習課程必須提供機會,好讓孩子達到這些目標。記錄則是觀察入微,隨機而「動」。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園遊會


 


    一年一度的園遊會在1213(周六)開鑼了。那天天氣很好,參加的家長與孩子非常踴躍。今年我們更邀請早期在喜兒畢業的大哥哥們(目前已唸高中了)作關主,為小小的學弟妹服務。


 



 


 


    如往年一樣,我們設計了10道關卡讓孩子玩,有些是需要親子共闖;雖然大部份遊戲都是著重在幼兒的大小肌肉、感覺統合等鍛練,但是成人玩起來並不會比孩子強多少。當天各關內容有:


 




1.    親子扭扭舞﹕幼兒透過音樂擺動肢體各部位,家長模仿其動作。作用:促進大肌肉發展及親子關係。


 


 



2.    喜兒雜貨店﹕不同年齡層的幼兒依顏色、數目、算術解答作為進場挑選各項自製物品之依據。作用:訓練邏輯及數理思考。


 


 




3.    眼明手快﹕打擊懸掛球、快接連線球及沙包。作用:手眼運用,測試感覺統合。


 


 



4.    元寶入庫﹕投擲自製元寶至道具屋的大小洞口內。作用:鍛練腕力、感覺統合。


 








5.    家事高手﹕在限定時間內,幼兒依能力收拾餐袋、摺手帕,扣鈕釦、摺衣褲、外套和綁鞋帶。作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小肌肉鍛練。


 


 



6. 金蟬脫殼﹕孩子鑽進紙圈,由家長引導他向前爬行到終點,小孩出來再把不同大小的套圈從身上拿出。作用:鍛練大肌肉、四肢協調。




 




7. 手忙腳不亂﹕孩子從容器中拿出各種豆子和球放入盤中,雙手持盤走過平衡木,到終點時咬下懸掛之糖果。下來後,家長握住孩子腳踝,讓其雙手撐地前進回起點。作用:鍛練大小肌肉、平衡感。


 


 



8. 葉子印象﹕兒童和家長自選樹葉,將白紙蓋在上面,用蠟筆拓印出葉子的脈絡和外形,再用色紙做成卡片帶回家作紀念。作用:體驗葉脈之美,色彩搭配與運用。


 


 



9. 看圖造句「愛」作「怪」﹕幼兒依人、地、動作按圖各講一句完整的話,家長將話串連起來,並複述出來。小學生抽出字卡,依「奇怪歌」模式,創作奇怪話句(含『愛』音做韻尾),並寫下來複述一次。作用:語文訓練。


 


 



10. 大地尋寶﹕大人小孩同樂,依照指示範圍,尋找號碼籤。找到籤條者,去關主處兌號,得寶物者則遊戲終止。作用:鍛練觀察與判斷力。


 


 



喜兒園遊會都是在冬至前舉辦,因此讓孩子搓湯圓、吃湯圓是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項。


 


 



當天餐點都是由廚房阿姨親自料理。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喜兒永美」所去!

 

 

編按:  在本月初的某個下午,「心世紀」托兒所的房東忽然來訪,並探詢喜兒有無承租該園所的意願。「叔叔」這陣子正為原物料價格不斷下降的趨勢而猶豫三元街的新喜兒應否延後動土,這突如其來的訊息正好提供我們另一個選擇:喜兒先行在一個更好的環境下營運,而新喜兒則在沒有時間壓力下得到細心的籌備與規劃。特別是 「心世紀」寬廣的庭院與挺立的樟樹,著實深深的吸引了「叔叔」:喜兒的孩子將可以在園所內展開更多樣的戶外活動了。

        經過一連串的評估與洽商後,「叔叔」終於跟「心世紀」的負責人談妥頂讓事宜,並在日前與房東簽下租約。「心世紀」計劃更名為「喜兒永美」,原因是該園所座落在瑞塘國小附近的永美路巷內(將來三元街的喜兒則可稱之「喜兒三元」托兒所)。所內原有設備大多可以留用,然而庭院、建築物外觀與內部配置都需整修一番,目前訂定的目標是希望喜兒能在農曆新年前一周(98.1.19)遷進去,這樣才能銜接新年後的下學期到來。

 



從外往內看,隱藏在樟樹後的主建築予人靜謐的感覺(舊)

 


大門移在轉角處這裡(現在)

 


「叔叔」打算在樟樹上蓋樹屋(舊)


(現在)




兒童泳池加上安全護墊後,平常即可成為戶外的娃娃角讓孩子們玩家家酒(舊)




其中一個圓型花圃改作小型魚池(舊)


(現在)




庭院裡有多樣性的遊樂設施(舊)


(現在)




在二樓鳥瞰下的院子(舊)


(現在)

 


外觀上花俏的圖案將被淡雅的顏色取代(舊)


(現在)




辦公室將增隔出一個保健區(舊)



待重新佈置的一樓中班教室(舊)



待佈置的二樓大班教室(舊)



待佈置的一樓小班教室(舊)



二樓安親班教室的前面隔間拆除後(至門口),空間更大(舊) 。



待重新佈置廚房(舊)


幼兒廁所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中秋

 

編按﹕今年的中秋節,大人算是過的最鬱卒了,尤其颱風的來臨,讓大家當天晚上無法在戶外烤肉賞月。然而對喜兒的孩子而言,卻一點也不受影響,因為他們早在月初的不同日子裡,就開始了一連串跟中秋有關的活動與遊戲﹕從室內的剪貼月亮、做月餅‧‧‧,到戶外的觀賞柚樹及在家作夜間觀察,這些都是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依其能力參與學習,使他們在傳統的節慶文化中有更寬廣的接觸與感受。(更多照片在部落格相簿)

 

陽光山林團體散步

 

中小班戶外觀賞柚樹

 

幼幼班撫摸柚子增加觸感

 

中、大班挖尋獨角仙幼蟲

 

大、中、小、幼觀察人面蜘蛛

 

 

幼幼班黏貼月亮、星星

 

中、小班替上色的月亮打洞

 

大班作水彩畫「月亮下」

 

中、小班大夥合作畫團體畫

 

大班吟詩攀月

 

幼、小班月餅聞香


帶柚子帽、吃柚子

 

中班品嚐月餅-----各人自帶一個月餅,彼此分享不同口味

 

大班做月餅----蛋黃酥

 

月餅烤好了

 

月亮下的午餐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搭火車記 

文 / 黃廣祥

 

 

前運思期階段(幼兒期)的兒童需要透過處理、接觸及操作材料才能獲得學習,此知識是經由與環境直接互動而產生的。〞                                                                                    皮亞傑(Jean Piaget)       

 

 

                這個月小中班的單元主題是「車子」。除了校內的繪本閱讀、歌唱、手工藝和角落遊戲跟車子有關外,為了讓孩子體驗搭車,10月8日的戶外教學由巧齡老師和「叔叔」帶領孩子們進行一趟短程的火車之旅------埔心<--->富岡。

 

       

 

首先,由「叔叔」載大家到麥當勞前的站牌搭公車前往埔心火車站。在叔叔的廂型車上,巧齡老師再次強調搭車時所需要注意的安全與禮貌,如「要排隊」、「上車坐好」、「與司機先生道別」等;孩子們似乎行前即已熟記相關內容,予芊和舶顥回應老師的問題最大聲,其他幼兒則小聲跟著附和。在等公車時,大夥兒靜坐在候車椅上,看著縱貫線路上熙來攘往的各類車種,男生們指著飛快而過的車子說出名字,尤其義恩,他興奮地對著不時出現的大型車叫喊,大家的眼光也就隨著路上奔馳的車子來回移動。遇到遠處出現遊覽車時,彼此就會猜測是否就是要搭的那班公車(這段時間,巧齡老師雖然有指著背後的站牌說明班次及路線,不過由於是文字,孩子們很快就興趣缺缺)

 

 

公車停在埔心車站對面。大家在等待綠燈過馬路時,舶顥指著車站上頭的鐵路局標誌說:「火車站到了!」瀚澤隨即搶道:「我有跟媽媽坐過火車喲。」新生圻瑋的奶奶和媽媽有來送行,原來擔心他會黏著媽媽或要她們一起去,但隨著每位幼兒都嘗試自己投幣、按票鈕、走過入口的自動閘門等(原來預期孩子可以拿著車票讓剪票員打洞,但透過機器買的票就只能走閘門),這些行動所帶給圻瑋的吸引力看來更大,他很快就跟著其他同學下樓到月台去了。


   

 

由於去、回都有安排十多分鐘的等車時間,孩子可以從容自在地體會月台上的事、物、人:巧齡老師指著地上黃線,說明超越它所帶來的一些危險,如「會不小心掉落鐵軌上」、「會被經過的火車撞到」,並要求大家必須遵守;隨後孩子們也確實受到飛馳而過的自強號「震憾教育」------大家雖然端坐在椅子上,但火車速度所帶來的強大氣流撲面而來,讓全部幼兒為之一驚。後來「叔叔」為了拍照,有時踩到黃線,孩子們都會大叫去糾正他,「叔叔」也只好趕緊回到線內,並謝謝他們的提醒。

 

 

自強號也為大家帶來話題:舶顥和瀚澤彼此爭論著坐火車的體驗(舶顥經驗似乎比較豐富,話題都是由他主導),予芊則輸人不輸陣,她會不時插進「我也有」、「這個我知道」等話,體驗較少或沒坐過火車的義恩、圻瑋、書含和心俞則在旁安靜地聽著。

 

 

月台上電子看板顯示的文字及時間數字、漆印在柱子和牆上的站名,這些都成了孩子自發性學習的符號。安靜的心俞聽完老師所說的字,更會小聲的唸著:「埔心」、「區間車」‧‧‧孩子們也對停放在軌道上維修用的「工程火車」感到好奇,大家紛紛發表看法。書含說:「這個車子壞掉了。」心俞說:「它為甚麼是橘色的?」圻瑋回應:「它很小耶。」義恩認為:「它是裝甲車!」瀚澤立刻反駁:「不是啦,是火車!」舶顥則乾脆跑去問叔叔是什麼火車。 

 

                孩子們也對月台上的等車乘客感到好奇,眼光不時留駐在不同人的身上,彷彿在探究他們的衣著打扮、差異的長相與高矮、攜帶的皮包、公事包、書包等。當孩子似懂非懂地在分辨所謂北上南下時,一位乘客伯伯受到孩子互動的氣氛感染,主動跑過來跟孩子打招呼,並熱心的透過手勢教孩子如何分辨東西南北,他更很正經的要求孩子隨著他唸。孩子們覺得很有趣,就此起彼落的唸將起來。不過,大家辨識方向的效果並沒有達到他所預期。


       


                在去程的車上,由於乘客不多,孩子們可以自由地打量車廂各處,偶而有人會走動或互換位置,但更多時間大家是轉身看著窗外慢慢遠去的景象;這個時候,只要其中一位看到某處的東西而叫起來,在他兩旁的孩子就會順著方向望去,然後接二連三的,大家也講出自己所發現的景物。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孩子學習迅速表達眼睛看到的事物、回味自己發現的喜悅,最後大家更擁有一份能分享所見的滿足。

 

            

 

到了富岡站,大家下車後即轉搭下一班北上的區間車。雖然孩子們仍分不清北上南下,不過中班的孩子已經知道回楊梅是要到對面的月臺等車的。回程中,坐車的乘客變多了,也可能是大家有點累了,孩子們拘謹地坐著,彼此默然不語。但是當孩子返抵埔心車站,出來時大家手上拿著一罐巧齡老師買的養樂多,並魚貫坐進「叔叔」的廂型車後,喧鬧的氣氛瞬間擴散。大家一邊聊天,一邊喝著飲料,每個孩子的臉上更是流露出心滿意足的表情。

 

 

後記:

1.  當天下午,老師跟孩子們在教室討論早上搭車的見聞及感受。 瀚澤:「等公車時看到大卡車」、「投錢買票我才投一次,好少啊!」 圻瑋﹕「等火車的時候看到有石頭(鐵軌上)。」 舶顥:「等公車時有看到小貨車」、「坐火車有經過楊梅。」 予芊:「買票要投錢,門打開(收票的電動閘門)嚇我一跳!」、「火車站的一個叔叔吹嗶嗶,火車就要來了。」 義恩:「火車門打開了又關起來」、「坐火車看到砂石車。」 心俞:「坐火車看到挖土機。」 書含:「火車門打開了才能進去坐火車」、「坐火車看到計程車。」

2 .   翌日,老師再跟孩子討論他們印象中最深刻的火車樣子,孩子們的記憶依然鮮明。義恩:「粉紅色的火車有橘色的窗戶」、「進去火車裡不行大聲叫、有粉紅色的椅子。」書含:「火車長長的,是綠色 」、「窗戶紅紅的。」圻瑋﹕「看到長長的火車,還有一輛橘色火車更長(自強號),開得很快」、 「有藍色椅子。」予芊:「火車長長的,有橘色圖畫」、「椅子有綠色、桃紅色,車上有人睡覺。」瀚澤:「火車是長的,上面有花的圖畫」、「裡面有綠色、粉紅色和藍色的椅子。」心俞:「我們坐的火車短短的,椅子是綠色。」舶顥﹕「等火車時,看到一輛長長、很快的火車,上面有花的圖畫(太魯閣號)」。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塗鴉與剪貼

 /方潔玫

 

 

成人看幼兒畫圖常常落入成人的「像不像、好看不好看」觀點,而無法從圖中體會幼兒的內心世界與感受。尤其2~4歲幼兒的塗鴉,家長很容易忽略其對幼兒的重要性,認為孩子只是亂塗而已。在喜兒,我們重視幼兒的塗鴉;孩子們隨時都可以拿起蠟筆來自由自在地畫。我們也安排剪貼,因為這兩者對幼兒發展的影響至為重要,希望父母在家裡也能多讓孩子塗鴉和剪貼。

 

 

 

塗鴉

幼兒初期的畫圖活動是一種手臂的大肌肉活動,包括由左到右、由上到下,還有旋轉繞大圈,最後才是畫小的圓圈,轉而進入畫蝌蚪人的階段。

 

 

這個階段幼兒適合使用蠟筆,以刺激他們發展其手臂和手腕的肌力。當他們在塗鴉時,成人應當引導他們用力畫,眼睛要能注視自己的畫。

 

 

他們作畫時,應得到大人的注意,與他們互動,讓他們看見自己創造的線條方向、力量的輕重、選用的顏色等等特質;使他們一畫起圖來,都能有大無畏的精神,大筆大面積快意地塗鴉,大膽又有自信地畫。此時成人不宜示範具象的圖畫,使幼兒產生自己畫得不像的自卑感;也不宜要求幼兒著色。

 

 

 

剪貼

幼兒剪貼是發展他們手指手腕小肌肉協調,以及耐性的工作,使用剪刀需要手掌肌肉做連續的伸展和收縮,「貼」則運用到食指的反轉,拇指和食指相對的合作以及對紙張正面反面的認知。

 

 

其中拇指和食指的對握就是人類手部特有的精細動作能力,也和以後握筆、用刀都有相關性。

 

 

幼兒使用剪刀先從「一刀兩斷」的剪紙條開始,再剪直線、折線、圓,到彎曲圖案,最後到摺疊剪紙等圖畫藝術。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孩子的公開信

~第13屆畢業前的回顧~ 

/ 曦芳

               畢業生家長

kuo1.jpg

我的寶貝奕辰

昨天我去參加你幼稚園大班的期末家長會,才猛然驚覺:!你已經長大,大到要進入另一個更複雜更多元的小社會---小學,想起你從小到大的過程,這六年多來,你的傻傻憨憨笑容,你的蹣跚學步,你的牙牙學語……在不知不覺中你已經要邁入你人生的第一個里程碑了!

奕辰寶貝,老師們都跟我說你在學校很守規矩,是個乖孩子,偶而也會耍寶、逗大家高興,也說你是個有趣的孩子,常問一些大人不知該如何回答的問題。像你去參觀燒陶的地方,其他小孩只關心自己的作品,你卻纏著人問:為什麼要那麼高的溫度?人為什麼不會被燒傷?前陣子颱風,你就問美香老師:為什麼颱風會有眼睛?為什麼兩個眼睛的颱風比較厲害?就像你問爸爸有關宇宙大爆炸的問題一樣,大人們真的不知該如何回答你。之前你也會問我這樣科學的問題,我也只當你是無釐頭一時興起,只能說不知道或將問題丟給爸爸,直到潔玫老師告訴我,你是一個特別的,學者型的孩子,常常在思考,未來可能是……也許,也許你真的有那麼一點與眾不同……

但是奕辰,媽媽也不知該如何栽培你,媽媽只有和天下母親一樣的希望,希望你健康與快樂。

去年冬天開始,你就不停斷斷續續的生病,甚至一月時你還因肺炎住院,就算出院後也未完全脫離咳嗽等小感冒,心急如焚的我帶著你看中醫、西醫。你卻反過來安慰媽媽要我別擔心,你不難受。那天,你睡裏夜咳,我耳朵湊到你胸口聽,聽見你胸口發出細微如貓鳴的聲音,我不敢吵醒熟睡的你,卻不停掉淚。孩子,我好怕你和媽媽一樣氣喘,得到這痛苦的疾病。還好,你隔天早晨又精神奕奕、活蹦亂跳。後來我問長庚的教授醫生,原來小孩鼻子呼吸不順時的聲音也會傳到胸口,我才放下心中大石。時序入夏後,你的身體就好了,不再感冒了!奕辰,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健康,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支持你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奕辰寶貝,你小的時候很喜歡看怪手工作,覺得能操縱那麼大的機器很帥,所以你長大的志願是要當怪手司機,我也笑說:好!

奕辰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本來就有各種工作,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興趣所在的工作,那怕再微不足道的工作,只要能快樂的享受工作,都是偉大的事業。職業沒有貧富貴賤,只要能快樂生活並養活自己就夠了!

家長會時,巧齡老師問我:奕辰說我媽媽不要飛了!我回說:沒有啊!我從沒說過。其實我知道,你很想媽媽不要飛行上班,一直陪在你身邊,因為你最愛媽媽,從小就是媽媽的無尾熊、跟屁蟲,有時我也會怪你不獨立,雖然我心裏也甜甜的。只是,我希望奕辰能諒解媽媽不能天天在家,但媽媽一直很快樂工作,不能放棄飛行。只有假日不能陪在你們身邊時,我才有點不甘願上班。同樣我也希望奕辰將來能找到最喜歡的工作,快樂的生活,不一定要很傑出或有大事業,能快樂生活就是最大的成就,就是對媽媽最好的報答!

奕辰寶貝,你就要進入一年級了!生活將開始有學習的壓力和功課。你上的喜兒幼稚園一直是無拘無束在遊戲中學習,所以接下來的新學校你也許會有學注音符號的挫折與困擾,但沒關係,那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學習不用操之過急,有趣最重要。因為喜兒培養的孩子都愛學習新東西並樂在學習,我也相信你一定能有趣的學習,快樂的迎接小學生活。
    奕辰寶貝,加油一定要健康長大,一定要快樂生活媽媽永遠支持你!

                                                                                                                                                       奕辰的飛行媽媽﹕曦芳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驗式學習

 

/

 

 

編按:5月間巧齡老師懷孕而導致身體不適,在請假的兩週期間,除了有助理老師代課外也請「叔叔」一起幫忙。本文是「叔叔」的事後記述與觀察報告。

 

序幕

這兩周部份時間的課程參與,讓我有機會和中班的孩子有近距離接觸,也使我發現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多面性。尤其在開放式的教育下,喜兒老師設計的彈性課程,讓孩子能依據自己的喜好,來學習吸收。

 

 

拿這次魚的單元課程來說,孩子們能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實地觀察與操作活動,從水族館觀賞魚、買魚回來養、到稻田邊的水溝撈魚、定時餵魚、母魚生下小魚。有了親身的體驗與觀察之後,孩子們再接觸各式閱讀活動,包括魚的繪本欣賞、圖鑑瀏覽、午睡前聽魚的故事。

 

 

此外也有藝術課程,有關魚的美術和音樂活動-其中畫和捏塑「魚」,可以讓孩子和老師都能看到他們腦海中建構出來魚的圖像。活潑的「魚」兒歌唱遊,則讓孩子們以肢體和歌聲抒發他們對魚建立的愉悅情感。其間還有穿插了統整性的活動:烹飪魚和釣紙魚。

 

 

烹飪課包含了參觀埔心傳統市場的魚攤,了解食用魚、買魚、和番茄魚湯的料理。釣紙魚則是自製磁鐵魚的操作遊戲,每個孩子都要剪貼繪製自己的紙魚,並發揮手眼協調的能力把磁鐵魚釣起。

 

 

各個活動中又有一些意外狀況:飼養的魚有些死了、去田裡想撈魚卻抓到蝦、摸到蜆…,讓孩子在這個主題裡一環接一環,學習到更多元的知識。而且這些學習都有親身體驗的基礎,孩子也可以隨著個人的偏好去發展。最後,孩子獲得的認知比傳統單向的學習(以書本、老師講解為主)來得深刻,而且能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我覺得喜兒就像一個舞台,教學主題猶如一齣一齣的戲。戲幕升起,孩子就依著自己的特質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專注而又盡情的一齣一齣演著……

 

安靜的梓嫻    

在「魚」系列的各項學習過程,梓嫻給人的感覺是安靜而專注的。她善解人意,在老師講解的時候,會靜靜的聽;輪到大家開始動手做的時候,梓嫻通常都能依照老師的提示做出來。雖然她的個性順從温和,但仍很有主見,她揑麵土魚時,有她自己對魚的詮釋,她把魚下端的鰭揑成像人腳﹔她畫的內容細節很多,不像其它幼兒只畫魚本身,更畫出魚周遭的景像,如波浪、水草、石頭等,內心世界細膩而豐富。

 

 

買來的小魚、田裏抓到的蝦蟹都養在中班教室裡,孩子們每天會跑去餵飼料和觀看。梓嫻常會注意到魚缸裡的一些細微的變化,諸如:小孔雀魚肚子底下有條細細的糞便、魚翅上有一顆小小的白點、鰲蝦有一根鬚比較短……在在都顯示出她觀察入微的能力。

 

開心的奕祥

              大家在上美勞課:揑麵土魚和畫魚,奕祥揑出來及畫好的魚都是與衆不同的。從大人刻板的眼光來看,也許會說他畫得不像(沒有具象化),然而從創作的角度去審視,這才是他可貴的地方,因為那是他心目中的魚、是他個人對魚的感受及詮釋。他喜歡畫正面及帶著笑容的魚,這似乎是他開朗個性的反映。

 

 

他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在魚的單元活動裡,不管是室內或戶外教學,最常聽到的就是他的聲音------向老師提問題或跟其他孩子討論。他會問:為什麼叫孔雀魚福壽螺的蛋為什麼是紅色的?要給鰲蝦吃什麼食物……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導引是先請他想一想或再觀察,然後讓他試著回答自己的問題,讓他的好奇心得到進一步的深化。換言之,思考的過程對成長的孩子而言,反而比正確的答案來得重要。立刻給他答案會使他產生依賴老師的權威,而不再進一步思考。

 

理性的乙因

乙因是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她更是一個規範的捍衛者。在魚的單元活動中,每逢户外學習,老師行前總會叮嚀孩子們注意一些安全的規則,乙因會牢牢記住,在過程中都不會逾越,甚至還會提醒或糾正其他小孩,若他們不聽,她會向老師報告。

 

 

她的中規中矩同樣反應到她的畫作裡,她畫的魚很具像,數量多的時候,她會在構圖上把牠們排列的很整齊。乙因語言表達能力好,理路又清晰,閱讀魚的繪本故事,輪到她回答老師所問的書中情節時,她能很完整的陳述出來。飼養在教室裡的小魚、蝦、蟹,在她觀察過程中,她還會注意到整體性及合理性,譬如:水變濁了,魚會受影嚮;鰲蝦比小螃蟹大,不能放在一起等等。

 

俏皮的梓均

梓均個性活潑俏皮,腦筋、手腳也很靈活。也許因為家裏也有養魚,在這次魚的單元,不管是觀察水族館或教室裡養的熱帶魚,她都能以自身的經驗,提出相関的問題,譬如:魚生病怎麽辦牠吃什麼?這是公的母的?水髒了就要換?不過到了市場的魚攤子,在近距離的觀看下,各式各樣的魚令她目不暇接,她反而沒有什麼問題提出,好像在她過去的生活經驗裡不曾有過。梓均對唱歌很有興趣,在教唱遊時,她表現最活潑,除了聲音響亮以外,還不時地手舞足蹈。

 

 

不過讓我吃驚的是她的觀察與反應能力。在上戶外學習課------到稻田邊的水溝撈魚,因為大家都找不到小魚,而我幸運抓到一隻鰲蝦,就告訴大家蝦子的習性、喜歡躲藏的地方及網撈的方式。大家聽完就散開去找,很多孩子沒多久就嚷著沒找到,只有梓均還是低著頭專心地看著水溝裡的石縫,慢慢的向前走。過一會兒,她出現在我背後,拿著網子輕聲說﹕「叔叔,我抓到了。」

 

溫吞的逸榛

逸榛剛開始對魚是陌生而不感興趣的,隨著專題的發展,她對餵魚的興趣一天一天地增加。除了中班上這次新買的魚,她對學校原來就飼養的魚(大門進來的那一缸),她也會付出關愛。每天下午放學回家時,她都會跑來問我,可否讓她餵魚。

 

 

到市塲去看各色各樣的魚時,別人七嘴八舌的說著,她卻是靜靜的傾聽、專注的看。平常有點害羞、說話小聲的她,唱起魚的兒歌來,卻不膽怯,聲音也很宏亮。在稻田時大家撈不到小魚,不少孩子有點失望,她卻能想辦法和奕祥玩耍。倒是在玩釣魚遊戲上,小肌肉的發展沒有梓嫻好,不容易把魚釣起來,相對的,她的專注及興趣也就下降不少。

 

敏捷的哲維    

關於「魚」的專題,大部份哲維是喜歡的,這使他學習起來興趣盎然:到「叔叔」家看魚,他訝異的發現死了的魚,還可以拓印下來。

 

 

到魚市場參觀各色各樣的魚,他注意到魚類繽紛的色彩。買完魚後,他目瞪口呆的觀看殺魚及去鱗的過程。到了律動課,大家模擬魚的姿態,跳起魚的舞蹈,哲維帶勁地擺動著他小巧的身體,靈活的匍匐前進。但是他不喜歡唱歌,不管是教唱「魚兒水中游」或者「大魚不來小魚來」,他都是象徵性地微動嘴唇。到了美勞課,他畫的魚線條簡單,顏色單純,很快就畫完。但是他喜歡玩釣魚遊戲,他的手腳靈活、操作敏捷,把十幾條魚一下子就釣起來。他對數字也有很好的概念,請他數一數釣到了幾隻魚,他不會弄混,很快就數出正確的數目來。

 

自我的芳儒

芳儒做事有她自己的規律和步調,她不太受外在的影嚮,從而去配合別人的速度。在上「魚」的系列課程裡,她對魚的瞭解是非常具體而清晰的。揑麵土時,她揑出來魚的形狀具體而神似,她堅持細節,要把尾巴、細小的鰭黏好,相對花的時間比別人多。

 

 

當用餐時間到了,別人已收拾好等著,她還是不疾不徐地,要完成才肯罷休。她對唱歌的態度是喜歡而積極,在教唱「大魚不來小魚來」時,她的歌聲響亮悅耳,更主動上台對着大家唱,她神態自若,彷彿是常做的事,一反平時的害羞與木訥。

 

沉默的松翰

「魚」的單元對松翰是有影嚮的。他跟着大家一起上課,雖然看不到他主動向同學或老師反應,但是隨著靜態及動態的課程發展,他受到的視覺刺激逐漸累積起來,從而促使他嘗試透過接觸來感受。最明顯的例子是:經歷了到水族館和「叔叔」的家去看魚後,翰翰每天在教室裡,都會跑去魚缸邊看邊觸摸玻璃,彷彿要跟魚接觸。

 

 

這種行為語言是內心的一種表達,熟悉他的人可以細心去解讀。其它如烹飪課提供他對魚的味覺、魚的兒歌是聽覺、塗鴉是讓他嘗試將內心感受轉化為線條或圖形。我深信松翰會像其它孩子一樣,把這些點點滴滴的體驗漸次的沉澱到腦海深處,等到有那麼一天------成熟的時機到來,就會豁然而通。

 

倔強的苹瑄

苹瑄的個性有點倔强,主見也較強。在鱼的單元學習過程,她依循自己的感受來運作。在閱讀繪本的時候,她有自己專屬喜愛的書「和事佬彩虹魚」,她對內容知之甚詳。當我跟大家讀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她已經能跟我一起把情節說出來,原來她已私下翻閱多次。

 

 

在作畫時,她就畫彩虹魚,而別的孩子大多是畫單或雙色魚,只有她畫的魚身上塗上彩虹的顏色。每天的例行餵魚,別人要餵小魚,她會轉向餵大魚,當別人跟著她餵大魚,她卻跑去餵鰲蝦、螃蟹,她就是要與眾不同。

 

 不過她很遵從規矩,當遊戲規則設定後,她就依循而不會逾越。像玩釣魚遊戲時,有些孩子釣不到鱼時,會悄悄抓緊鱼線,把磁片端湊近鱼,好讓魚被吸上,但苹瑄就不願意這樣做,因為遊戲規則是不允許的,雖然她釣得不多,她還是很專心的堅持釣下去。

 

著迷的我

看到每個孩子在「魚」的單元中都有不同的學習喜好及表現,做老師的就會努力延伸主題以符合孩子所需,這是一種良性循環的效應。

 

 

高興之餘,我不禁對「因材施教」有著另一番感受:當營造出一個有著彈性課程的多元環境,孩子愈可以在裡頭各取所需,「因材施教」的效益就愈容易達成,尤其學齡前的幼兒教育更是如此。

 

後記

               中班「魚」的專題五月底就結束了,但是到了六月底畢業典禮的活動中,「魚」主題又得到進一步的延伸:中班送給大班畢業生的禮物是「魚相框」,表演的節目是他們喜愛的唸謠和兒歌「大魚不來小魚來」配合了打擊樂器。他們為此表演,自己繪製了一頂有大魚又有小魚的帽子。他們表演起來,水到渠成,神采格外自然又有自信。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情學習、快樂成長


2008第十三屆畢業典禮創辦人致詞





文/ 方潔玫


創辦人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


      視聽教育碩士


 



編按:今年喜兒的畢業典禮一如往年,簡單而隆重,各班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表演他們的節目給家長觀賞,畢業生的家長更是撥出上班時間來參加典禮(幾乎都是爸媽一起出席),令人感動。以下為創辨人在典禮中的致詞與祝福。





大班畢業生




 


各位大、中、小班、安親班的小朋友好,家長、老師、大家好:



大家今天都帶著一個歡喜的心情來參加喜兒的第十三屆畢業典禮,給大班孩子祝福。我想,大班孩子不但很高興他們爸媽今天能來參加他的畢業典禮,也很高興他們的筱雯老師今天能出席。兩個月前,筱雯老師由於懷孕而身體不適,只能臥床休養,無法再給大班上課。孩子們都很想念她。筱雯老師和孩子們相處的過去七個月間,也給他們奠定了很多進入小學的基礎。


另外,我們特別情商珮芬,小班予芊媽媽,擔任今天的主持人,在此先謝謝她。


中班表演「歡迎曲」



 


大班小朋友再過兩個月就要步入一個新的成長階段,要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從一個遊戲的、生活的、家庭式的學習方式,進入到一個學認字的、學寫字的正式的學習階段。




小班表演「畫家舞」




今年的大班孩子對於自己即將進入小學的心情,是非常興奮又期待的。像最近奕辰常常說:「我好想趕快上小學哦!」我也聽到他們聊天時一個說:「我好喜歡上學!」另一個說「我也是!」我心裡感到很高興,因為喜兒達成了幼稚園階段教育的首要基本目標:讓孩子對他首次離開家的第一個學習園所感到信賴,也對未來他將去的學習場所充滿期待和信心。




大班表演話劇「阿納西和他六個孩子」




孩子在喜兒成長的過程,他們享有充足多樣的遊戲,自然、工藝、肢體、節慶等等活動,也要學習許多生活自理能力,譬如收拾玩具和物品。這樣的成長方式,其意義是在給幼兒和環境裏的相關人、事、物及大自然中的各類物種間,牽起一條一條感情的線,讓孩子對自己、家人、朋友、環境、動植物等有感情,未來才能對人友善,並樂於學習新事物。




中、小班送畢業生自製禮物



喜兒的孩子雖然字認得不多,但是他們都非常喜歡看書,而且,因為他們經常和同儕一起遊戲,他們具備了非常敏捷的語言與思考能力。他們帶著感情與思考的基礎進入小學,一旦開始接觸文字後,在學習的道路上,他們將如虎添翼,加速起飛。這是我多年來在喜兒畢業生身上看到的特質。



老師頒贈畢業證書及所方禮物




在此,我也要向各位家長致謝,感謝你們對喜兒的支持和鼓勵,讓喜兒能繼續堅持走開放教育的路,維護這個帶給幼兒歡喜和健康發展的園地。




畢業生向父母答謝




最後,我代表學校祝福今年的喜兒畢業生,祝他們進入小學以後,一直都保有像現在一樣的好奇、機警與自信的態度去學習。我也祝他們健康快樂,遇到好老師,交到新朋友,學到新知識。 2008/06/27








畢業典禮後園內聚餐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按:今年大班的畢業旅行是在515(周四)。當天早上大夥兒去觀音鄉的林家古厝,下午則往新屋鄉的永安漁港。選擇林家古厝是因為該處附近的環境仍多為農村風貌:稻田、蓮池、果園、溪流‧‧‧,厝內則自有其特色,孩子除可參觀厝內昔日擺設、蓮花池外,玩樂項目也很鄉土,如焢窯、釣魚等,對孩子而言都極具吸引力。下午的永安漁港則是不同的體驗,孩子在附近的海邊可以玩沙踢水、撿貝抓蟹,可惜當天午後的風沙太大,無法久留是一憾事。


 




林家古厝附近的小道




焢窯程序的講解


 



木柴多寡影嚮土窯溫度,溫度影嚮會食物熟度


 



開窯啦!


 



吃蛋前要把12層紙剝開


 



辛勞的代價


 




烤地瓜和烤蛋外還有什錦炒麵


 



釣魚前要學習勾魚餌




靜待魚兒上勾‧‧‧
 



釣到了!




我也釣到了!


 



走平衡竹




溝裡有那些水中生物?




準備撿拾貝殼




挖看看下面有什麼?


 



沙子可以作畫喲!




開始走橋了




這是我們畢業旅行的代表照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