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燥動兒


   圖 / 喜兒

   文 / 林妙環  大班家長 


0 (12).JPG


編按:養兒育女是一個百感交集、周而復始的過程:從嗷嗷待哺到牙牙學語、從匍匐爬行到搖晃學步,終於到了幼兒園上學的階段以為能鬆口氣,然而卻又是另一段甜蜜煩惱的開始。睿騰媽媽這篇文章讀來讓我們既感謝又感動,感謝的是她對喜兒所有成員的信賴與配合(只有家長不認為老師是替孩子標籤,雙方才能及早協助他),讓睿騰不斷的進步;感動的是她那無私與真誠的分享,讓大家在這養兒育女的漫漫長路上,感受到「我們並不孤單」。


IMG_8477.JPG


        9/16日早上,叔叔依舊是帶著溫暖的笑容來到校門前迎接小朋友,但今天叔叔跟我說,睿騰媽媽可以向妳徵求一篇文章嗎?文章內容是育兒心得。哇!當下有點慌,但我沒有猶豫就答應了。或許這對很多家長而言是再平常不過了,但對我而言,育兒過程卻是五味雜陳,儘管如此,至少我們家睿騰的發展確是改善很多,並持續進步中。

       喜兒的家長們,大家好,我是大班睿騰的媽咪。今天要與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與其說「育兒心得」還不如說我與睿騰一同成長的美好回憶。

0 (26).JPG


       我依然記得我帶睿騰到喜兒參觀的第ㄧ天,叔叔帶我們到教室裡,教室裡有好多積木跟小火車,睿騰很快的被這些小玩具吸引過去,我就跟叔叔聊著我想來喜兒的緣由。當時睿騰才滿2歲多一些,喜兒那時沒有收這麼小的孩子。我嫂嫂,水牛書店的老闆娘,住在埔心的人應該都知道市場口有間水牛書店跟飲料店,那是我哥哥跟嫂嫂的店,他們家兩個孩子都是喜兒的畢業生,一個已經高三,小的還在小學四年級。我會提到我嫂嫂是因為,我的狀況比較特別一點點,我嫂嫂打了個電話給潔玫老師並稍微敘述了一下我的狀況,之後我跟學校連絡後就安排時間參觀。當天睿騰在一個很開放且安全的教室裡玩著,我向叔叔瞭解教學方針及校園環境後,我就報了名等通知。要離開時,睿騰還不想離開,這讓我鬆了口氣,至少他沒有排斥。

0 (1).JPG


       把睿騰帶去喜兒上學其實也費了很大的功夫。阿公阿嬤是反對的,因為隔壁就有幼稚園,為甚麼要到這麼遠的學校就學?之前,睿騰在家旁邊的幼稚園上了大約兩星期的課,那段時間是睿騰和我最難熬的時期。學校有其學校的特色,但那裡並不適合睿騰:他每天早上去前必哭,回到家書包是用甩的,他會去踢門、打自己的頭。他才2歲而已,為何會有這些舉動? 我嚇壞了,他為什麼那麼燥動不安? 

0 (22).JPG


       有天我跟哥哥、嫂嫂聊到這些,嫂嫂立刻對我說要不要考慮「喜兒」,對他或許會有些幫助,我也毫不猶豫的說好,所以睿騰在2歲半左右入學了。我記得當時班裡只有他和語涵,後來陸續就有些小朋友進來,班上也只有6~7位同學,很適合小朋友學習,我認為這樣的空間及環境睿騰會喜歡。  

1 (5).JPG  


       睿騰在幼幼班上課的第一天沒有哭,回到家也都很正常,我以為可以放心了。當時睿騰他還不太會說話,所以講話大致上要用猜的或多問幾遍,就因為如此,當他想表逹卻表逹不出來,不久又開始出現煩躁、情緒不穩定的現象;他有時在家會出現強迫性的行為,當時的我偶而會耐不住性子,脾氣就上來了。

1 (6).JPG


       學校老師也發現了這些狀況,潔玫老師拿了兩本書給我,讓我了解如何看待這些行為,如何協助小孩成長,甚至是家長本身也要跟著成長。漸漸的,我改變我對他的教育方式,身教大於言教,傾聽跟陪伴尤其重要;我們本身的所有行為或是情緒都會直接影響到小朋友,因為小朋友的模仿能力及創造力非常強,我傳逹給他的,他都會很認真的吸收,所以言行要一致,還要有耐心的陪伴他,不然他會反抗、排拒。我無法阻止小孩去學習,或是限制他學習的模式,但我開始學會觀察他的所有行為及反應、跟學校老師相互配合,適當給予他支持或鼓勵,他會很開心、情緒也就比較穏定。

1 (2).JPG


       很快的到了幼幼班下學期,是由美香老師帶。這時候的睿騰也還不太會說話,一樣要用猜的。老師們都發現他應該是口腔發展比較遲緩,而他的燥動及情緒反應都比其他同學們來得大,過不久潔玫老師拿了張單子給我---幼兒發展評估表,我看了內容,發現的確有些項目是較弱,老師建議我帶他去鑑定,這下變成是我不安了。怎麼了?我有點質疑它的必要性。隨後和一位小學老師提到此問題時,她說還是先帶去評估看看,叫我不必擔心。評鑑後,主任跟我說他還太小,而且沒有特別明顯的狀況,剛好又是牙牙學語的階段,通常是要到4歲評估才會比較正確;比較不好的是他的情緒不穏定,這會稍為影響他的發展。所以,沒有特別安排治療。

1 (4).JPG


       接下來的每一天,我幾乎都在跟老師請教或討論睿騰的事:他會去破壞其它小朋友的作品,在教室裡跑個不停、跳個不停,不喜歡別人碰他,搶小朋友的玩具;他不會說話就用哭來表達,吃飯總是最慢…這一切看來似乎都很正常,因為小朋友大部份都會如此。老師其實也發現他不太一樣,但說不上不好,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要花好多時間去關心和抒發他不安的情緒;美香老師很有耐心的跟我分享如何看待,或是如何排解這些行為;我曾經在下課後跟老師通了40多分鐘的電話,都是在討論睿騰在校的問題,以及回到家我們大人如何配合學校的模式來教導他。

1 (3).jpg


       每天都有不一樣的問題,或是同樣的問題一而再地發生,隨著他長大,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了。


       到了小班後,我們都察覺到他很「動」---不是普通的動,他的肢體動作大,又愛衝、愛跑、難控制。他的活動力越來越強,說話不清楚時就會用更大的音量來發聲,同學不喜歡跟他玩,他就更生氣、更憤怒。這時候要做的是先讓他冷靜下來:在學校就是先到椅子上坐一會兒,在家我會請他先到旁邊休息,深呼吸、吐氣。當然,他也不是每天情緒都不好。他喜歡學校每週安排的戶外活動,只要能讓他動的遊戲或活動,他都會很熱情參與。

0 (11).JPG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我帶睿騰去理了個很酷的髮型,沒多久,潔玫老師就很認真的建議我不要讓他理這樣的頭髮(哇,原來幼稚園有髮禁喔!) 其實,我是很能接受這個建議,因為有很多充份的理由不能讓睿騰太突出。老師說他愛表現又愛生氣,講話大聲又橫衝直撞的,不了解他的人會認為他是不乖、不聽話的孩子,甚至會被誤認為家教不好的孩子。一席話點醒了我,我馬上改進,從此他的髮型中規中距,並不會吸引他人太多的目光以致對他品頭論足,這樣的模式對他比較好,對我也比較好:減少了別人對我或小孩子的評價。萬一真的發生孩子被評論好或不好、美或醜,父母要做的是給予孩子支持、建立他的自信才是最重要的。


IMG_0015.JPG 

       小班下學期了,他的「追趕跑跳碰」已經是他每天必定的活動。當他在教室沒辦法專注的時候,他就開始燥動,不是自己分心就是去影響其他同學,老師還得處理他的情緒,這樣狀況真的天天上演,我真的受不了了。3歲多我又帶去評估,這次確定要安排上課,第一、口腔發展不健全,原因是他不太咀嚼,吞嚥有困難(所以吃飯吃得慢),第二、他有一些過動兒童的特徵又合併有情緒障礙。這些才是我想要跟所有家長分享的,如果不是老師們的經驗及細心觀察,家裡如果有類似睿騰這樣的小孩,大部份阿公阿嬤,或是長輩朋友們都會認為不過是好動而已:小孩都是這樣的,那一個不好動? 太大驚小怪了…,但當小朋友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大人沒有即時發現和協助他,就只會加重孩子的不安和燥動,再來又沒有規範給他,就會像脫韁的野馬,變本加厲。所以,我排了語言矯正及職能兩堂課。

DSC_0158.jpg


       當然除了醫院,學校老師、自己和長輩都要一起協助他才行;也因為合宜的校園氛圍及老師們的用心,睿騰雖然很好動、脾氣又不好控制,做起事來快又急以致常常出錯,但老師們都會很耐心的協助他跨過不少障礙,讓他不至於變成一個冷漠的小朋友,相反的他愈來愈自信、自主。另外,他雖然說話不清楚,卻從沒有因為這樣而感到自卑。

 0 (3).JPG


       他知道自己說話不清楚,也願意配合去上矯正課程;老師們的用心不亞於我,尤其美香老師用了很多心思在觀察及引導他,宇婷老師也受了蠻多苦,整天處理他的人際關係及發展;當然,潔玫老師更給了我好多好多建議,並要我上網買了一本感覺統合的書籍,裡面描述了很多有關睿騰這樣狀況的原因及如何給予協助;醫院的職能治療師也讓我知道,像這樣性格的孩子要如何疏導。睿騰在接受這些課程的時候,其實我們成人也是在學習、成長,所以我的育兒心得其實是家庭教育加上和老師合作的教導方法。

IMG_0023.JPG


       上了將近一年的課程,到了中班下學期我決定先把課程停掉,因為我發現他穏定很多了,比較能接受老師給予的建議及方法,說話也伶俐了很多,他自己很開心,我們也很開心;但他還是停不下來,總有說不完的話,也更會和同學吵架。停了課程後,我們還是持續觀察著,他動作大又快、愛表現所以很容易出錯、受傷、碰撞到同學等,但對於很多事情他依然很熱衷而且會幫助同學,就是情緒不穏定。

0 (13).JPG


       這樣的小朋友必須給他比一般小孩更多的活動量,若太少他會燥動不安坐不住,反之太多他又會停不下來,到了狂放的狀態,所以這才是老師頭庝的地方,因為老師必須在他身體須要動的時候,另外開放一點時間給他活動,只要他不影響其他小朋友的情況下。在學校活動不夠,回到家就繼續追趕跑跳碰,我並不會阻止他,只要在安全的範圍內我會讓他玩,過了頭時就得讓他停下來,當他都已滿足身體所需要渲洩的動能時,此刻讓他停下來做較靜態的事情反而效果最好,他會很專注並且不會出現煩燥不安的情緒,脾氣也溫和很多。

0 (6).JPG


       在中班以前我從沒聴過他有好朋友,每天問他,他總是說沒有朋友,也不會分享在學校的狀況,但上了中班的第一天開始,沒有朋友就算了,每天總是聽到:我跟誰又吵架了、我最不喜歡誰了…,顯然是這時候他比較會表逹、會說話了,才跟我分享這些。

0 (17).JPG

 

     在學校,他很容易興奮過了頭,講話就越來越大聲、常常被糾正。中班整個學期,我幾乎每天聽他在抱怨,曾經想過是不是要再帶他回醫院上課,和老師討論後,我決定還是努力的找其它方法,提供他多幾項選擇。同時也讓他知道解決問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正如他不一定要大聲講話或是不參與等等;為了增加他的信心,我也常透過擁抱來表達對他的支持與關心。

0 (9).JPG


       至今,我們都看到他一直進步。現在大班了,他很懂事,他不再冷漠,他開始有朋友,他會分享也會照顧其他同學。或許,他是發展比較慢了點,但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我們都瞭解他的狀況,並給他幫助後,這種特質的小朋友所帶來的麻煩,也許可以視為上天的一種恩賜,因為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好多好多。

 0 (15).jpg


       在這調整的過程中雖然辛苦,由於及早察覺,我認為這已是冥冥中最好的安排了。如果我沒有來到喜兒,或者我不接受、不面對我的小孩確實有些不一樣的特質,我想今天睿騰的情緒會很糟糕,甚至到了國小可能還得用藥物輔助。 謝謝老師們給我這麼多的資訊,這麼細心的注意睿騰的行為,以及即時的糾正和鼓勵;他在一個很溫暖的園所裡不斷的成長,我也跟著一起成長。

IMG_8490.JPG


       我是他的媽媽也是他的朋友。睿騰對於學習是有熱情的,他會不會寫很多字,會不會英文單字、會不會數很多數都不重要,重要是他有學習的熱忱跟態度,他知道了該如何跟同學們相處,知道了怎麼讓自己冷靜下來。其恬老師告訴我,睿騰其實是位很溫暖的小朋友,這點我百分之百認同,他雖然有時很「瘋狂」,但他靜下來的時候,可以把好多事情都做得很好,規定好的事他就會去做。

0 (24).JPG


       每天回到家或早上起床,他總是帶著笑容跟我說「我愛你」,然後會抱抱我、親親我,所以我現在一點都不辛苦,反而是帶睿騰的老師們比較辛苦喔! 我想讓家中有這樣特質小朋友的家長知道,他們並不是真的不好教,但需要用點心思;當我們了解後,其實不過是小孩成長的某段過程而已,用對方法如:陪伴、傾聽才是真的很重要。

0 (7).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喜兒「新」體驗

      圖 / 喜兒老師

  / 劉慧蘭

         小班老師

 

編按:慧蘭老師是一位資深的幼教老師,幼小中大的班級她都教過。然而,來了喜兒,她發現喜兒的一切都跟她過去的教學經驗有很大的不同,記得去年她剛來的那段時間,她加入幼幼班和美香老師一起照顧喜兒年齡最小的孩子,她常反映每天都有驚奇的體驗;她也誠懇謙虛地將自己歸零重新學習。今年八月起她也跟著幼幼班孩子歡欣地「升」上小班,繼續陪他們成長。我們請她跟大家分享過去近一年的驚奇之旅。


 IMG_8580.JPG

 

       當幼教老師一直是我的最愛。

去年來到喜兒,特別喜歡這所與眾不同的幼兒園。開放的態度是喜兒最大的特色,老師常常透過語言來引導孩子,不像我過去的學校都是老師決定一切;孩子犯錯時會讓孩子透過討論,想出解決的方式,老師則陪伴孩子一起想辦法。

IMG_9365.JPG 

 

還記得剛來喜兒的第一天,就有小朋友來跟我聊天,問我是誰?還有孩子要我去看他發現的蟲子,讓我感覺這裡的孩子很不一樣:他們不怕陌生人,也樂於分享,更充滿自信。隨著近一年的時間過去,我以前覺得喜兒有些很「特別」的,其實那才是正常,我想主要是和我過去的幼教經驗完全不同所致。我就試著以一天作息的主要項目透過見聞與體驗記錄下來。 

page1.jpg


多樣化的戶外活動

踏進了喜兒,你眼前是一百多坪的院子,有:溜滑梯、鞦韆、雲梯、單槓、鑽龍、平衡木、攀爬台、吊繩、樹屋……

IMG_4641.JPG 

每天早上,小朋友進園後就是自由的在這裡活動,每個人開心地選擇自己喜愛的項目: 有人玩球投籃、有人爬吊繩、有人觀察生態池裡的小魚;種植區裡有中班種的豆藤,孩子看著長出來的豆子,請老師協助抓走吃豆子的蝸牛;角落還有小朋友喜愛的木頭區,幾個孩子一起用木頭建構想像中的事物、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滑梯下一些孩子在檢樟樹種子,門口的樹叢間幾個女生在撿掉落的花瓣;幾個男生互相追逐玩耍,整個廣場傳出嘻笑的聲音。

page5.jpg

這裡還有小朋友最愛的樹屋。經過攀爬後終於到達樹屋,老師跟孩子們玩大野狼的遊戲,小朋友以樹屋作庇護,每個人都開心地大笑。喜兒就是這樣的自由自在。

         DSCF4142.JPG 


喜兒也很重視孩子的體能運動。新課綱規定每天都要有30分鐘的大肌肉活動,在喜兒,孩子的運動是超量的,因為除了進教室前的30分鐘,老師帶著自己班上的孩子進行各項體能外,每日早晨的九點前和下午四點以後都是孩子在院子活動的時間。看著他們活潑的到處嬉戲,我深深愛上這院子所發生的一切。 

page10.jpg

IMG_8334.JPG


*健康多元的飲食

喜兒孩子的蔬果量很充足。早上點心是水果,喜兒按照季節,提供不同的當令水果給孩子:荔枝、香蕉、蘋果、棗子、橘子……。孩子要練習自己剝皮,剛開始不會剝荔枝,老師就示範如何剝,經過幾次練習後,連幼班的孩子都會了;還有酸酸甜甜的李子,有人不敢吃,老師便陪著孩子並吃給他看。「品嚐食物的原味和必須吃完」是喜兒在飲食上對孩子的要求。喜兒少有加工食品,除了豆乾外,幾乎吃的都是全食物。午餐是滿滿的蔬菜,就算是苦瓜,孩子仍然努力吃光光,不吃韭菜的在老師鼓勵下也變得敢吃,吃完後老師來個大大的擁抱,小朋友就開心地認為自己進步了。

page3.jpg 

在喜兒,我吃到生平第一次的蘋果湯、曇花湯,還有涼拌搭配的紫蘇葉,這些都是我來到喜兒才吃到的,其它還有豆薯、佛手瓜、甜菜根、野菜等等。由於多元食物的探索拓展了孩子的味蕾,孩子剛來的「偏食」或「挑食」習慣,一兩個月下來逐漸消失。為了增強孩子的咀嚼能力及營養,喜兒吃的是添加穀、豆類的糙米飯;專家曾指出咀嚼有助於幼兒記憶能力的提升﹔咀嚼所產生的感覺,會直接刺激大腦的海馬迴,這是負責鞏固及提取記憶的重要大腦區域,一旦減少咀嚼,孩子的海馬迴訊號就會減少。 

      page6.jpg


*自主互動的角落時間

每班教室都設置了不同的「角落」:益智角、美勞角、娃娃角、積木角、音樂角、圖書角。

IMG_3119.JPG

       喜兒每天都有一小時角落時間,讓孩子自由選取想玩的物品並進行活動。有人在娃娃家扮演媽媽,正在餵寶寶喝牛奶;積木角有人在蓋棒球場;益智角有人在拼拼圖;音樂角有人拍打樂器;美勞角有人正在畫圖。

DSCF4262.JPG 

這段時間,小朋友可是很專注在自己想做的活動上,老師則在一旁觀察、記錄孩子的活動狀況。

IMG_0905.JPG

角落時間讓幼兒每天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更是學習社會化及人際關係的重要時光。剛開始新來的孩子看到玩具就搶,老師會教導他們要用說的:你的玩具可以借我嗎?我可以加入嗎? 等你玩完要輪到我呵……。在遊戲互動的過程,幼兒要學習輪流、等候;遊戲遇到困難時,老師會和大家一起討論如何解決,讓孩子動腦想出方法,而不是坐在椅子等待。 

DSC03010.JPG


*彈性的實作課程

喜兒的課程著重在孩子真實生活的體驗。有配合節慶的搓湯圓、提燈籠、看龍舟,也有不同節令的單元課程。

page7.jpg

這些都讓孩子眼睛看、雙手做,事後再作討論;老師會和小朋友討論、分享經驗,也提出問題讓孩子動腦想。課程內容都是老師設計,但她不是唯一的決定者,有時小朋友若有其他想法,就會依孩子所言調整課程。

page13.jpg  

喜兒的老師鼓勵孩子發言,讓孩子學習統整自己的想法再說出來;另外也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喜歡的不喜歡的都可以表達,或今天有哪些進步也請孩子分享出來。

page2.jpg

上課不是只有單向的老師教學生聽,實作和討論、分享才是重點。這是我覺得喜兒課程跟我過去的不同之處。

        page11.jpg 

最令我驚訝的是喜兒每週都帶孩子出門,我們可以去:上爬下衝的滑草場、撿落葉的樹林、摘蒲公英和撿野果的草地,觀賞翩翩飄落的油桐花、爬樹摘楊梅,這些都是我教學的新體驗。

DSCF4403.JPG

         我第一次看到孩子在自然中是如此自在:伴隨著鳥叫蟬鳴,孩子開心地追著跳躍的蟾蜍、觀察緩慢的放屁蟲;樹枝、泥土就是畫筆和畫布,敲擊的石頭就是他們的樂器……喜兒讓我深刻體會到,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覺得喜兒孩子真的很幸福!

IMG_7634.JPG 

 

        我在喜兒之前的教學,安排課程時多會往複雜處思考,總想讓孩子學這學那。現在,我期望自己能和孩子一起探索,我開始傾聽孩子、跟孩子做感興趣的事;我們一起討論失敗,一起想方法解決,結果孩子學到的更多,他們的每一天反而是更充實、更快樂。

DSC07458.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出這樣的好孩子」

介紹與書摘

 

本書作者 / 陳姝伶博士

  / 簡筑慧

         小班家長

 

    

編按:喜兒部落格的文章有一分類:「家長園地」,這裡頭有些是對喜兒教學、理念的看法和指教,還有很多是家長的育兒經驗或讀書心得的分享。我們感謝欣霓媽媽這次的分享:她用心地看了很多遍,並花時間把書裡重點賸打出來,有些更予以顏色條列,便於大家閱讀記住。這本書也曾是喜兒讀書會用書的其中之一。

 

IMG_8208  

 

在一個機緣下,與美香老師聊及目前孩子的學習狀態,並向美香老師請益有關育兒的話題,美香老師推薦了幼教博士陳姝伶撰寫的書籍「教出這樣的好孩子」,讓我與本書結緣。這是一本很棒的育兒書籍,自己並獲益良多,在此感謝美香老師的推荐,透過閱讀,我做了些讀後心得及文章摘錄與大家在這裡分享。

其實,書上提到的事情,大都是針對家長的觀念。很多的事情,孩子在喜兒的學習過程裡都可以看到,也持續呈現在老師的教學中。例如103年學年下學期的期末家長會上,潔玫老師就有在強調不要把獎勵和學習連結在一起,以免讓孩子養成為獎勵而考試的心態。

 

DSC03010.JPG

 

我期許自己要當一個民主的家長,要讓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環境下成長,但是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身教及言教上,原來還有這樣多的努力空間。很開心自己幫孩子選對了一個適合成長的幼兒園,伴隨著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也可以一起學習和成長。

謝謝美香老師借我這本很具有教育意義的幼兒教養書,也感謝她請我分享讀後感想,讓我能反反覆覆的重新閱讀這本書,而作者的觀念更內化到我的行為裡。期待我這篇書摘可以促使更多的喜兒家長一起共讀。

 

IMG_4150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法」,陳博士提到為什麼自己會寫這本書,主要是記載了陳博士與她的一雙兒女之間發生的故事,也是許多媽媽共同經驗的呈現,並提到給予孩子自主性、尊重孩子、允許孩子重複犯錯、鼓勵孩子自動自發、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等等教養觀念,都是「以孩子為中心」出發,這和父母接受到的教育「以大人為中心」取向的教養觀念很不相同。

 

1.「別讓孩子失去自主力」

 

大多的家長都認為三歲決定一生的說法,往往父母擔憂會不會少做了些什麼,耽誤了孩子,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腦細胞數量已經達到成人的百分之八十,但是在認知和社會心理需求發展上,仍在學習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對人信任,萌發自主性、好奇心和自動自發學習精神,只要引導得當,讓孩子對自己有能力學習並充滿信心,就是孩子一輩子最需要的動力。

 

IMG_4281.JPG

 

1.1當孩子在一歲左右,開始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尤其是學會走路,擴大活動範圍,這時是充滿好奇,但是最大的恐懼是害怕媽媽會不見,所以就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媽媽不會不見,建立他的安全感及信任是很重要的。讀到這裡,就會聯想到孩子進入喜兒的第一課,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是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作者在使用的方式就如同喜兒教育孩子面對分離焦慮的方式相同,先滿足孩子需要的愛(用擁抱或其他方式),當要與孩子分離,要做好約定,時間到了就要出現,讓孩子有安全感,在與父母分離的期間,可以安心和放心好好的學習與玩樂。

 

1.2當孩子二歲時也會很困擾父母,有人稱之「可怕的兩歲」,其實只是因為父母沒有心理準備,本來那個完全依賴父母的小嬰兒,變成行動自如、好奇心強,又很有主見的幼兒。當孩子首次發現自我,試圖用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所惹出來的一堆麻煩。所以在這個時期,作者建議父母需要做的事情是「為孩子示範正確的行為」、「理解孩子不是故意搗蛋」、「讓孩子有自己做抉擇的機會」、「避免開空頭支票」,請父母在孩子這個時期,做好心理準備。

 

1.3當孩子三歲時,也有人稱之為「恐怖的三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可怕的兩歲的延續,只是孩子的技巧更純熟,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更進步,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使孩子對自己更加信心十足,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許,作者笑稱為「無敵鐵金鋼時期」。所以當孩子自己事情如果沒有做好(或不合自己的要求)將會產生挫折感,會用各種方式來發洩情緒。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試圖證明自己,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可能做不到,到時候會又哭又鬧,所以會想阻止孩子去嘗試。作者會希望父母,要陪伴孩子去嘗試,並在孩子做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適度的去引導,讓孩子勇於去嘗試,而不是叫是讓他們按照父母說的做就好了。這個時期是孩子養成自動自發的萌芽期,孩子受挫,發脾氣是一種過程,怎麼把這個過程變成正式的影響,是做父母的責任。所謂的正面影響就是孩子可以在挫折中,學會再接再厲的一種態度,把「我可以一試再試」變成是他們的座右銘。

 

IMG_4180.JPG

 

1.4當孩子四歲時,開始有了「自我中心主義」。在自我中心主義下,孩子對事務的了解、注意力往往集中於在有限的一點上,對於事務的其他面貌則完全忽略。要突破孩子自我中心主義,最好的方法是多給孩子一些社交機會,讓他和同年齡或大一兩歲的孩子一起玩。透過與其他孩子的互動,讓他慢慢學習,原來別人和我是不一樣的,別人和我會有不同的想法,會有不同的感受,進而逐漸調整自己,以取得別人的接納。所以在孩子的前五年,請盡量讓孩子去嘗試,提供創造成就感的機會,來培育孩子一輩子需要的自主性。人類的學習要靠大腦的神經元的聯結來形成,而神經元的聯絡,要靠重複累積的刺激,才能建立神經線路。所以當孩子在問問題,尤其是重複的問題時,其實孩子在展現他萌芽的好奇心,而父母的角色就是在這個時候提供他學習的環境,讓他那顆好奇心,可以充分得到滿足。

 

2.「自信心,從與父母的親密關係開始」

 

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自信的來源。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對自我的感覺,是決定信心的關鍵,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才可能有自信。所以孩子要能喜歡自己,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經由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了解、包容和感謝,讓孩子去感受他是被全心接受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父母對他的愛沒有條件,只有在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時,孩子才能真正喜歡自己。

 

IMG_4208

 

2.1包容是愛孩子的第一課

在孩子犯錯時,做父母的要把握機會教育孩子,而不是趁機把他痛罵一頓。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是故意搗蛋,例如你剛花二小時打掃好的地毯,偏偏他這時把果汁倒在地毯上,所以你特別不能忍受,覺得孩子是故意的,其實這個是你自己的情緒反應,事情沒有這麼嚴重。如果我們很生氣,孩子獲得的訊息是:我很心疼這個地毯,原來地毯比我重要。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是需要被包容的,愈是做錯事,愈是需要被包容,而且這個錯誤可能會重複出現。大腦需要重複的經驗,去聯結神經網絡,好的和壞的都會再三出現。愛的感受是主觀的,要多少才夠?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時,父母要反省;自以為能表現愛的行為,可是,是不是沒有讓孩子感覺到?譬如有些父母買了各式各樣的玩具給孩子,以為這就是愛的表現,卻不知道孩子最想要的是和你手牽手在公園散步。愛是要說出來的,不要覺得愛孩子是天經地義,不用說出來,孩子都知道。事實上親子關係就像任何一種親密關係,是要說出來,要表達出來的。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自信的來源。要培養一個有自信快樂的孩子,就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

 

2.2尊重四部曲「讓孩子練習做決定」、「用問題刺激孩子的思考」、「尊重孩子的所有權」、「接受孩子的感受」

尊重是很抽象的名詞,父母應找機會在日常生活中示範。只要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在我可以接受的範圍,我就依他的意思,而且很明白又刻意地使用「我尊重你的想法」這種字,讓孩子能理解尊重的涵義。

 

DSC03233

 

  2.2.1「讓孩子練習做決定」尊重孩子,就是要讓他有機會學習做決定,做自己的主人,例如,兩三歲的孩子,可以給他的選擇權有,你想要穿哪件衣服?你想要吃哪一種東西?在問問題時,要有一些小技巧,不要用開放性的問句,否則一旦答案是「炸雞」,而我們的答案又是「不可以」,對孩子來說是雙重的打擊,不僅不被尊重,而且得不到想要的。所以父母要用選擇題:你想要吃水餃或麵條,給他一些選擇,讓他有做主的機會。

 

  2.2.2「用問題刺激孩子的思考」等孩子大一些時,可以提供一些做決定的技巧,可以開始用問句,讓他打從心底去思考。例如穿衣服,小的時候,你告訴他別人可能有的反應,大一點到上小學,你就會用反問句:如果你穿這樣去上學,別人會有什麼反應?如果別人笑你,你會怎麼樣?你可不可以一笑置之?用一些問題去刺激他思考,如果做這樣的決定,如果有這樣的結果,你願意去承擔嗎?

 

  2.2.3「尊重孩子的所有權」談尊重時,隱私權常會被提到。但是很少人會想到孩子的所有權。原因在於孩子的東西是爸媽買的,而忘了東西給孩子後,就是孩子的,要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常常爸媽讓孩子要分享東西給別人時,他會不願意,原因在於,買的東西錢雖然是爸媽付的,但是東西已經給孩子了,要不要分享是孩子的權利,應該要得到最基本的尊重。或許父母無法了解孩子的感受、不能認同接受孩子的感受,但是最起碼要對孩子展現你的一分尊重。

 

DSC03001.JPG

 

3.「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IQ是受限於先天的條件,EQ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在面對孩子學習上的錯誤和不當的行為時,父母情緒的表達是冷靜溫,還是憤怒兇惡;處理的方式是講理包容,還是責罵處罰都是一種示範,孩子會從父母的言教和身教中學習如何看待自己的感受,如何合理的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或宣洩出來。

 

 3.1 培養情緒智商的三步驟

 

  3.1.1「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描述他的情緒給他聽。例如肚子餓了會哭,生氣時會摔玩具,有些是反射動作,他並不知道這是意味什麼。所以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父母要幫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讓他熟悉這些描述情緒的語言,以後碰到類似的情境,他就可以用語言他來表達。

 

  3.1.2「接受孩子的情緒」孩子開心哈哈大笑,父母都不會有反應;孩子生氣大哭,摔玩具,父母就會起情緒反應。其實不管情緒為何,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時,最容易犯以下三種錯誤:

 

DSC03335.JPG

 

   3.1.2.1『忽視』-孩子哭時,父母轉身走開。因為很多父母會覺得,不要理他,他自己就會停下來。年紀愈小的孩子,對這種情況會愈害怕,因為他覺得爸媽不要他了。日子久了孩子會學到哭也沒有用,不哭了,但是孩子不再哭,也有可能他以為自己不該有情緒,甚至不可以把情緒表達出來,這種想法對EQ的發展是不健康的。

 

   3.1.2.2否認以及不尊重情緒-有些父母習慣把孩子的負面情緒否定,所謂大小化小,小事化無。例如孩子生氣摔玩具,被處罰,孩子開始哭。父母會說「你還敢哭,明明是你做錯事」父母這種反應就是在否認情緒,讓孩子以為這種情緒反應是不可以的。不如說「我知道你被處罰很難過,但是摔玩具是不對的。」還有當孩子跌倒哭了,爸媽說「不痛,不痛,你很勇敢」這會讓孩子困惑,明明很痛,為什麼爸媽說不痛呢?他會搞不清楚自己的感受。不如說「你跌倒了!很痛是不是,媽媽幫你揉一揉」

 

   3.1.2.3賄賂-孩子哭鬧,尤其在公共場所,父母會和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哭,給你糖吃。」用買糖的方式把情緒拿掉,這些方式也是不健康,因為孩子沒有學習到處理情緒適當的方法。

  接受他的情緒,不代表認同他的行為。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好壞,唯一所謂的好壞,是表達情緒的方式。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父母可能覺得沒有人好哭或傷心的事,對孩子卻不然。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傷心,但是不可以摔玩具」

 

IMG_4365

 

  3.1.3「引導孩子」在告訴孩子情緒不好時,哪些表達方式不被接受的同時,更要提供孩子可以表達的方法及和可以接受的行為。

 

4.「自動自發學習樂」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急著教他們東西,應努力保住孩子的主動性。因為只要保有學習的動機,等到時機成熟,孩子想要學的時候,一定可以學的很好。主動性就是孩子天生就擁有的。順應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中,打從心底發出讚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是父母重要的責任。孩子也需要清楚的知道,他所做的種種努力和學習都是在為自己儲備面對人生挑戰的能力,不是為了討父母的歡心。爸媽只是一路為他加油,喝采助陣的人。

 

 4.1 「孩子的興趣是最好的指標」很多人問,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教他什麼?我的答案往往是:孩子的興趣是你最好的指標,依孩子的興趣引導他,學習效果最顯著。就如順水推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要小看孩子玩的東西,以為那些玩的東西沒有意義。其實孩子的玩具是否有教育功用,全要看父母怎麼去掌握與應用。

 

IMG_4349.JPG

 

 4.2「不是媽媽要我學的」學習才藝,是為了興趣而不是為了比賽。有些孩子喜歡接受挑戰,參加比賽不會影響他對才藝的喜好,得獎了能增加學習的信心和動機;但是也會有孩子在比賽的壓力下,會失去對才藝的興趣。所以孩子要不要參加比賽是孩子的決定,父母可以扮演鼓勵的角色,並細心去體會孩子能承受多少壓力,以及如何舒壓。最棒的是,他在學習這項才藝,能出自內心說,不是媽媽要我學的,而是自己想要學習的。

 

 4.3「陪孩子一起看電視」對大多數家庭而言,電視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避免的一項科技產物,既然不可避免,父母就要學習善用它。大多的節目對孩子來說,都是弊多於利的。因為在短暫的時間內,塞入太多資訊,對幼兒並不恰當,結果是對孩子的大腦處理一些超越他目前發展階段的事。長期下來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不好的影響。另外節目裡會有很多閃爍的鏡頭或一些布偶又唱又跳,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長此以往,會讓孩子日後在比較安靜的環境裡,產生無法集中注意力的現象。對五歲以下的孩子,應該選擇內容簡單、步調緩慢的節目。陪孩子看電視時,我們會一起笑一起哭,有時會對劇情做一些評論,也趁機把一些價值觀在適當的時機提出來,讓他們有思考的機會。也有父母堅持不讓孩子看電視,在孩子較大時,開始抗議無法和同學溝通,父母與孩子會產生爭執。E世代的孩子,想要和電視完全隔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然不能避免,不如好好善用它。而電視對孩子的影響是好還是壞,用點心,父母是可以掌握的。

 

5.「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受用一生」

 

孩子有很大的可塑性。小學階段,孩子開始萌發抽象思考的能力,父母可以開始用各種方法,介紹一些價值觀。父母可以講故事給孩子聽,因為故事是最容易打動人的,會讓人產生認同感。或者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和孩子討論,幫他們釐清一些想法,讓他們在未來青春期面對諸多誘惑時,可以有較佳的免疫力。價值觀需要內化的過程,慢慢才能在心底生根發芽。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故事中的啟發,都是人生的價值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的第一批種子。

 

DSC06877.JPG

 

 5.1 「謙虛,聰明孩子的第一課」作者的孩子二歲會自己讀英文書,四歲讀百科全書,沒有上過一天的托兒所。要上幼稚園時,學校幫他做了檢定,說他應該上三年級。結果作者決定不讓他跳級,幫他選擇了一所以孩子全方位學習為教育取向,鼓勵孩子自己學習,除了學業以外,還強調心理與社會性的發展。開學後,老師拿給兒子的書,兒子一看就告訴老師「這太簡單了,我在家都看百科全書」後來作者告訴兒子「你會,別人不會,是因為你比別人早學習,並不表示你比較聰明。老師教你的東西你都會,你可以幫助你的同學」於是作者的兒子開始在教室當小助教,幫助同學,讓自己在學校建立自己的好人緣,從來沒有因為他的天分而高處不勝寒。

資優生最怕變得傲慢,這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家長要不斷的給孩子心理建設,讓孩子避免因為自己某樣東西做的比別的好,而覺得驕傲,同時也鼓勵他們去欣賞別人的優點,能夠欣賞別人的優點,進而予以讚美的人,也容易得到別人衷心的欣賞;讓孩子知道人和人的關係不只是競爭性的,而是可以同存共榮,這樣也能培養孩子寬大的心胸,日後也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5.2 「誠實,就從二把蔥做起」作者一次去超市,為了節省塑膠袋,把二把蔥放在同一個袋子裡,結果結帳時店員只算了一把蔥的錢。走出超市後,作者一看少算了,就牽著一雙兒女回店補差額。兒子那時五歲,只有三歲。事後作者對他們說,雖然錢不多,但是對老闆來說也是種損失,更重要的是誠實,因為貪一塊錢,把自己的誠實賠掉,那才划不來!兒子反問:是店員弄錯了,又不是我們故意騙他們的,不是我們不誠實啊!作者回答:別人弄錯了,我們不幫忙糾正,而讓他們損失,那叫占便宜,也是一種不誠實。類似的狀況很多次,作者總是帶著孩子去補款,利用機會來做機會教育。

對三歲及五歲的孩子而言,誠實是很抽象的觀象,不期望他們能理解,只是想讓他們有初步的概念。

 

5.3 「貓頭鷹的故事」現代社會強調消費,廣告無孔不入,很多人淪為物質的奴隸。為了防止孩子掉入藉由物質取得快樂的陷阱,作者很留意孩子的金錢觀。作者在一次家庭旅遊,在一家禮品店,女兒看中一隻木刻的貓頭鷹,定價美金五塊九毛五。女兒很喜歡,作者在旁建議:想清楚再買,如果買回去是另一個玩偶,看幾天就放在架子上,雖然只有美金五塊九毛五,但是還是一種浪費。女兒聽了就不敢買,可是心理仍念念不忘。回家後,一天去朋友家玩,女兒在朋友家桌上看到那隻想要的貓頭鷹,居然告訴作者,媽媽你是對的,我今天看著那隻貓頭鷹,已經沒有我想像中可愛了,如果我真的買回來,真的只是把它擺在書櫃裡,又多了一個垃圾。不要孩子亂花錢另一個作法是讓孩子知足,讓他們知道自己擁有的已經很多了。作者又強調,父母在給孩子零用錢時,最大的忌諱就是讓錢變成獎賞、賄賂或處罰的工具。把錢和應該做的事情混為一談的結果,會讓孩子對該參與的家事,該負責的功課,養成只有看在錢的分上才去做的想法。

 

5.4「愛地球從小開始」作者從小就教育孩子要珍惜資源,愛護地球。感恩和惜福的教育,從不浪費食物開始。兒子三歲多,女兒一歲多起,吃飯時就告訴他們:不要浪費食物,碗裡的東西要吃光。作者在陪孩子成長的歲月中,做的最多,也最想做的,不是教他們功課,而是一直努力在孩子心中播種:感恩的種子、珍惜的種子、包容的種子等。希望他們懂得去愛大自然,去感謝別人的付出,也感懷所有的人,更懂得去珍惜自己有的。然後他們再將那些種子播種在他們兒女的心中,完成傳承的動作。

 

6.「當孩子犯錯時,別急著罵!」

 

成長其實就是學習犯錯的過程。孩子會犯錯,就是還有許多未知需要去學習。父母絕不要讓自己成了只會批評別責難的惡人。因為你的處罰,傷的只是孩子的心,破壞的是親子間最寶貴的關係。

 

DSC06388

 

  6.1「允許孩子犯錯」作者在書上提到曾經有一位頂尖的美國科學家被問到成功的祕訣時,他講了一段三歲時的故事。有一天我開冰箱拿牛奶,手一滑,不小心把瓶子掉到地上,牛奶灑了一地。媽媽看了,只對我說:「好久沒有看到這麼大的牛奶坑了,你一定很想玩,給你十分鐘好好玩一下。」我盡情玩了十分鐘。媽媽說:「犯錯沒有關係,但是要承擔後果。所以這裡有抹布、海綿和拖把,任你挑,我們來把地板拖乾淨。」等地板清理好,媽媽又說:「牛奶瓶沒有拿好,可能是方法不對。我們到後院去練習,也許可以找出問題的癥結,下一次,你就不會再把牛奶灑了一地了。」在院子裡,媽媽把牛奶瓶裝滿了水,我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終於領會到拿穩奶瓶的訣竅。整個過程中,我學到犯錯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要能接受事實,知道為什麼會犯錯,更進一步找出可行的方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個觀念讓我在做實驗屢次失敗時不會氣餒,反而把失敗當作是下一次成功的希望。這位科學家媽媽的智慧,令人佩服。對父母而言,孩子犯錯,尤其是一再重複的錯誤,會讓父母很挫折,甚至引起情緒反應,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情緒管理是父母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孩子犯錯時,可參考如下方式

 

  6.1.1 「客觀的描述問題」孩子犯錯時,請客觀的描述問題,避免用責怪的語氣。把你看到孩子做錯的地方,或弄亂的地方描述出來就好,不需要去批評或責罵。用責怪的語氣去糾正孩子的行為,往往達不到目的。

 

  6.1.2 「避免在氣頭上說教」簡單的指令或姿勢,有時就可以達到目的,不需要長篇大論或嘮叨不停。我們教育孩子,常常是在孩子做錯事時,但事實上,在責備孩子的時候,尤其是兩方都很不高興時,那時候父母的話,孩子往往是聽不進去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把你的說教當耳邊風。做父母的往往會很挫折。因為你選擇的是在氣頭上來說教,通常是達不到任何效果的。要另外找時間和孩子好好溝通,只有在你和孩子心情愉快的時候,用講故事或其他有趣的方式,和孩子分享一些你對事務的看法,孩子才能真正的聽進去。

 

  6.1.3「避免翻舊帳」我們自己也不喜歡翻舊帳,何況是孩子。過去犯的錯,對任何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包袱。翻舊帳,容易挫折孩子的自我形象。孩子愈大就懂事,他犯錯時,如果你原諒他,他心理會很感激的。

把孩子犯錯變成教育的機會,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在當下,父母常會氣急敗壞地把孩子罵一頓,而忘記了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如果孩子犯錯,父母不急於去處罰、責怪孩子,而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小孩子學到的,就是不怕犯錯的勇氣,和正面的態度去面對。未來孩子在碰到學習的瓶頸或困境時,他會較能坦然面對。這是他一輩子最寶貴的資產。

 

6.2「孩子說謊時」一般來說,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事時,為了不要面對父母的生氣,以及隨之而來的可能處罰,於是「否認」成了保護自己的最佳方法。而這種行為,我們往往稱之為「說謊」。很多父母要孩子誠實,但當孩子說實話後,卻大發雷霆,把孩子狠狠的修理一頓。如果承認的結果是懲罰,孩子說謊可說是父母促成的。所以小孩會不會說謊,和父母的處理方式有關。父母要和孩子溝通自己對犯錯的態度:犯錯是學習的機會。氣要讓孩子相信父母的角色,是在了解事情怎麼發生的,在教導自己怎麼解決問題,以及如何避免犯相同的錯誤,而不是要處罰孩子的人。

 

  6.2.1 「孩子說實話時不要處罰」孩子在做錯事情時,心理是很害怕的,尤其是小小孩。要鼓勵孩子說實話,就是當他說實話時,不要處罰,反而要告訴他:「你勇敢承認,媽媽很高興,但是我們現在要善後。」希望孩子正面看待犯錯,而不會去逃避或掩飾。所謂善後是讓孩子承擔錯誤的後果。

 

  6.2.2 「平靜的拆穿謊言」孩子否認或找理由脫罪時,存的是一種投機的心理:如果媽媽因搞不清楚狀況,而接受自己所說的,就可以逃過一劫。所以杜絕孩子企圖掩蓋錯誤行為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平靜的拆穿謊言,讓孩子知道媽媽不容易被騙,孩子就比較能誠心認錯。有別於為了掩飾錯誤而不說實話,有些孩子會講一些沒有發生的事情,或編造一堆聽起來像不可能發生的故,這也令很多父母不安。其實七歲以前,孩子的想像力特別豐富,常常幻想,這是很正常的。那些怪獸或外星人的故事,都可以是你進入孩子想像世界的窗口。發揮你的童心,和孩子一起編織你們的故事吧。有些涉及朋友或學校的謊言,反射出來的,可能是孩子心中的渴望、擔心、害怕或焦慮。父母用心聽,適時給予協助。不需要因此而緊張兮兮,或疑神疑鬼。作者只想提醒大家:不要輕易用「說謊」責怪孩子,而錯失一個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

 

  6.2.3 「請先誠實面對孩子」父母也不要隨口說些不實在的話,做錯誤的示範。如果父母為了敷衍或安撫孩子,說了一些自己不會履行的承諾,等於告訴孩子「大人可以說謊,小孩子不可以」。這種邏輯,是無法讓孩子信服的。不要用騙的方式,可以避免和孩子發生不愉快。另外,有些父母用恐嚇的方式阻止孩子的行為,結果提供了不正確的知識,或扭曲孩子的認知。如孩子大哭時,告訴孩子:「你再哭,警察會來抓你!」讓孩子害怕警察,甚至以為警察是壞人。類似這種誤導,如大野狼、虎姑婆會吃人等,也是不恰當的作法,完全達不到教育的功能。所以擔心孩子會說謊的父母,請先誠實的面對你的孩子吧!

 

  6.2.4 「獎賞和讚美」教養孩子,最常用不外乎是處罰或是獎賞。處罰是為了減少負面行為,獎勵是為了強化正面行為。如果處罰不是好辦法,那獎勵孩子是不是就一定有效呢?

 

  6.2.4.1 「獎勵只有短暫的效果」其實答案很簡單,以玩具當獎勵,當玩具不再吸引孩子,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動機。在這種方式下,孩子學到的是:「你做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長久以往,孩子也會發展出一套:「你不給我什麼,我就不做什麼」來回應父母,甚至要脅父母。我們教孩子的目的,應該是在培養孩子自主的能力。如果用獎勵去刺激做事的動機,便有如賄賂,只能有短暫的效果。就如成人一樣,要能持續的做一件該做的事,必需要有來自內心的動力。父母應該讓孩子學習從做事的本身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其次要讓孩子了解,他所做的努力,完全是為了自己,是讓自己變的更好,具備更多的能力,應付未來的挑戰。所以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要幫他點出來,他所做的努力,是為了他自己,而不是為了博得父母的歡心。要幫助孩子去看到自己的進步,進而讓他產生自信心。

 

   6.2.4.2 「正確使用獎賞」不可否認,收到禮物的喜悅,的確會帶給孩子鼓舞。有兩種做法作者覺得不會抹殺孩子自動自發的精神。第一種情況,用在孩子對學習完全沒有動機的時候。譬如,孩子完全不喜歡讀書,為了讓孩子願意去把書本拿起來讀,可以用讀完一本貼一張貼紙,集滿十張貼紙就可以換一個玩具的方法,目的是讓孩子有個和書本接觸的開端。但是這並不是長遠之計,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花心思陪孩子一起讀書,協助孩子去領略書本的樂趣。讓孩子打從心裡去感受書本所帶來的喜悅和滿足,這才是孩子一輩子會喜歡書本的動力。一旦孩子開始喜歡書本,那外在誘因就可以拿掉。第二種情況,就是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可以偶爾給他一個獎勵,讓他們知道父母不但看到他的好行為,而且很高興他們會為自己努力。最重要的原則是,獎勵不是條件式的,不是「你做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6.2.4.3 「讚美的藝術」除了物質的獎勵之外,讚美其實是不花錢又最具鼓舞效果的方法。讚美的應用本身是一門大學問。不當的讚美,也可能產生反效果。例如讓聽的人覺得自己很笨,沒有能力。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孩子做了一件很簡單或早就已經會的事情,父母卻誇獎了一番。讚美的目的,除了是希望孩子可以把事情做好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希望讓孩子發展良好的價值觀和健康的自尊心。

 

   6.2.4.4 「只稱讚事,不稱讚人」健康的讚美應該是,只稱讚做的事,而不是做的人。譬如說,孩子拿了一個他寫的故事讓你讀,你可以稱讚:「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我很喜歡故事的結尾,很令人感動。」而不要說:「你是個好棒的小作家。」稱讚的時候,可以舉例說的愈詳細愈好。譬如說,孩子畫了一張圖畫,不要只說:「你畫得好棒」,而應該指出哪裡畫得很好。讓孩子在你讚美的話語看到了自己做得好、做得對的事情或行為,更進一步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做對的小孩。讚美孩子還有一點要注意,避免裝出來的讚美,你的讚美不是真心誠意的,孩子是可以分辯的。

 

   6.2.4.5 「讚美之後別加上但書」讚美之後千萬別加上一個「但書」。例如:「你的故事寫的很有趣,但是字實在太潦草了,把字寫漂亮一些會更好。」讚美的時候就真心的純讚美吧!

 

6.2.5 「打孩子,有用嗎?」孩子因為打怕了而不敢犯錯,和孩子打自內心知道該行為不好而不再犯,是兩種不同的行為。因為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機會打從內心去反省自己的行為,他對外在的力量的依賴就會愈來愈多,而且還可能有下列三種結果:

 

   6.2.5.1 孩子變成投機者。他會開始計算下次被抓的可能性和被抓到後要付出多少代價。甚至只要有機可乘,就會去做一些被禁止的行為。

 

   6.2.5.2 孩子變成乖乖牌。他完全聽話,唯命是從。在心理層次上,認為只要服從命令就沒事,結果變成一個不敢有意見的人。

   6.2.5.3 孩子變成叛逆者。事事反抗,青少年期尤其凸顯。有些研究指出,一些小時候是模範生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逃學、吸毒、離家出走,做出種種偏差行為。理由是「我以前是為了我父母而活,從今以後,我要為自己而活。」

   這三種結果,我想都不是父母樂見的。如何教才能不傷親子和氣呢?

 

   6.2.5.4 「制定家規」在我們管教孩子時,第一要確定行為規範的界限,也就是可以接受行為的界限。換言句說,每個家庭都應有自己的家規。這些家規從小就要慢慢教給孩子,而且這些家規是家裡每一個人,包括爸爸媽媽都要遵守的。譬如說,「不可以打人」,不應該只是要求不可以打弟弟或妹妹,而是爸爸媽媽也不可以用打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別急著處罰,先反省是不是因自己言行的矛盾才造成孩子今日的行為。孩子三歲以後,在每一條家規後面再加上「後果」。讓孩子知道一旦犯了錯,要承擔哪些結果。隨著孩子長大,父母的管教方式也要變得有彈性、更民主一些。可以讓他們參與討論,共同擬定家裡的一些共同規範和後果。青少年的孩子,心理上正尋求獨立自主,規矩和後果是孩子一起參與決定的,孩子通常比較能夠心甘情願地去遵守。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生活中學習、被愛中成長

~喜兒第20屆畢業典禮~ 

      攝影 /  

              文 /  方潔玫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

             視聽教育碩士

                     

                     0 (16).JPG  

 

編按:過完這個月喜兒就滿20歲了。20年,可以讓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成為一位法定上獨立自主的成人;喜兒也不例外,從當初創辦者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快樂學習的童年,而在社區裡摸索創建一所家庭式的幼兒園,到如今篤信只有「生活教育、體驗學習」才是幼兒學齡前最好的教育方式;這是一段從理念轉化為信念的成長過程。這段過程,支撐著喜兒所有成人勇往直前的是:孩子成長中的快樂和自信、家長的力挺與配合。藉著即將邁向第21個年頭,我們把畢業典禮(7月3日周五)當夭方潔玫女士致詞的內容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在此同時也感謝心俞爸爸這幾年熱心擔任攝影,為孩子留下精采的影像記錄。

 

0 (1).JPG

 

大家好。小朋友、家長、老師們,早安。 

0 (17).JPG

 

我是三位媽媽創辦喜兒的其中一位。其實,我並不是學幼教的,開始時我也是一位媽媽而已,但是很高興我們能夠堅持到現在。 

0 (14).JPG 

畢業生進場

 

今天,看到大大小小能夠聚在一起,我們真的很高興,各班的小朋友也準備了節目、自製禮物來慶賀大班的孩子,因為他們要從幼兒園畢業了。接下來,他們邁入小學的階段,也就是所謂的正式學習。 

0.jpg

 每位畢業生出來作自我介紹,並說出自己喜歡做的事

 

孩子在幼兒園的階段,主要是在生活當中來學習:他們透過遊戲、運動以及和其他小朋友共玩。這種生活式的學習非常重要,它為我們健全的人格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底。喜兒一直很用心在維護這一塊,也就是努力摒除一些不必要的學習(譬如英語、電腦、才藝),讓孩子能維持自己的原創力和內在的學習動機。 

0 (5).jpg

幼班「兔子的舞會」表演創意律動,隨著節奏做出不同的動作

 

在喜兒,孩子雖然學習到很多日常生活項目,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但卻不是在任何獎勵制度或方法下達成。我們是透過話語來肯定他們;我們希望孩子得到成人的讚賞是因為自己想把事情做好,而不是為了交換一個獎品或一張貼紙,這是喜兒一直很堅持的地方。希望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後,也能繼續注意到獎勵的方式,細心維護孩子的內在動機。 

0 (7).jpg

小班台語歌謠「蘋果臉」,孩子已經可以邊唱邊做動作

 

接下來,喜兒還重視「感情」。在園裡,我們會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愛的,也隨時有人願意聽他講話。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具備愛人的能力,也願意傾聽別人。這是我們覺得很重要的另一部份。 

0 (11).jpg

中班提供兩個節目:樂器表演「丟丟銅仔」、手語歌謠「感謝」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變化,我們發現如今愈來愈多的3C產品、影像,電玩等直接來到我們成人的世界,也間接進入孩子的生活;這些東西我們發現會影響到孩子的原創力和專注力,所以,除了在喜兒孩子不會接觸到電視、影片、電玩外,也希望家長後續在他們的兒童期,能努力去降低其負面的影響。 

0 (9).jpg

 大班「玩具兵進行曲」的打擊樂器是竹棒、紙箱加上夾竹桃種子做成的搖鈴;另外創意舞蹈「瑞士舞」每個動作都是孩子配合節奏自創而成

 

今天是大班孩子人生的第一個畢業。喜兒今年已是第二十屆,大家猜看看,喜兒第一屆有幾個孩子畢業? 三個  ! 昨天我還碰到一位搭便車的喜兒畢業生,已經唸研究所了,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二十年就這樣過去。 

0 (12).jpg

 大班戲劇「甘伯伯遊河」

 

接下來,我要分享兩個小故事: 

15年前的1999年發生了921大地震,在座的小朋友還沒出生,甚至很多家長都還沒結婚,那時有一位小朋友他的家被震壞需要整修,就被姑姑帶來北部暫住並進入喜兒就讀,約兩、三個月後,房子修好,他可以回家了,但他很喜歡喜兒,捨不得離開,臨別時就跟老師說:「下次地震我再來。」大家聽了很窩心,可是真的沒人願意再來一次那麼可怕的地震。 

0 (13).jpg

    小班(彩虹手鍊)、中班(豆子拼圖相框)的孩子自製禮物送給畢業生 

 

再來是今年畢業生的故事: 

有一位小朋友每天總是他最早來上學,小班剛來時常嚷著什麼時候要回家,現在已是大班,有一天他進校門後,環顧四周一本正經地說:「喜兒的確是個好學校。長大後,我要當喜兒的老師,這樣,我就可以娶「西瓜叔叔」了  ! 」接著,他看著正在換鞋唸小班的妹妹,若有所悟的說:「如果妹妹也來當老師的話,她就可以娶潔玫老師了。」聽到他那麼對稱的說出來,真的太有趣了,讓我當場哈哈大笑。 

0 (4).jpg 

接下來畢業生向爸媽獻花致謝,老師頒畢業證書和送紀念禮物。 

 

做幼教有時的確很辛苦,但是每當聽到孩子這些童言童語,真的就讓人覺得有持續做下去的力量。 

victor (54)

最後大家合唱惜別曲「說謝謝來分開」

 

              最後,祝福每位畢業的孩子未來能繼續健康地成長、快樂地學習。 

 0 (23).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鐵馬行
~喜兒第二十屆畢業旅行~

 

/黃廣祥

                                                              圖 / 黃廣祥、方潔玫、李怡珊

 

IMG_5094.JPG

  

 

  過去幾年,喜兒的畢業旅行都是去龍潭的三坑騎脚踏車,主要該處沿路不但景色怡人、生態豐富以及安全性高,最重要的全程不會讓孩子很順遂,某些路段他們需要:抬車上樓梯、奮力騎上坡、推車走下坡等等。對六歲大的幼兒而言,過程中歡笑摻雜了汗水,有時還須學習如何和他人協力互助,這應該是一次進入小學前蠻好的歷練。

 

三坑騎車去

 

page5.jpg

每年車固定一家,老板貼心地準備多種腳踏車給幼兒選擇:大的小的、兩輪四輪的;試騎不順他還會親自調整。隨後即開始說明旅途注意事項。

page6.jpg 

 

第一站:永福宮

page7.jpg

三坑老街的盡頭就是前陣子翻修完的永福宮,畫棟雕樑,色彩鮮明,孩子們看得入神,尤其廟裡的門神大家都會品頭論足,因為在每年教學專題「過新年」裡,他們都有去看、去畫門神。

 

第二站:  青錢第

1c (15)

在永福宮出來一個轉彎就盡是翠綠的稻田,再轉進田邊的道路不久就看到古厝「青錢第」,孩子停留下來,似懂非懂地聽老師解說房子的歷史沿革。

page8.jpg

 

第三站:好漢坡

1d (10)

這是挑戰的第一關:百公尺的上坡路加上近百級的階梯,有的可以獨自完成,有的就非得靠同儕的幫忙或老師協助。

page3.jpg

 

騎車趣

page16

孩子在於鐵馬專用半山沿花木扶疏一覽,在沒有外來車輛的情況下,孩子可以來回 

page11.jpgpage18   

  

  擺脫過去兩年的下雨天,今年的天氣非常好,在孩子的騎程中時晴、時陰,既不會過度曝晒,偶而還有微風迎來,以致這屆孩子騎車的時間比起前面兩屆的來得長,去、回路程加總超過了八公里。過程中兩三位孩子跌倒了,眼眶雖然泛紅,卻拍拍身上的灰塵,站起來又開始騎上車去。在中途站午餐後,依慣例會在附近的生態池體驗撈小魚、小蝦的樂趣,事後大家也很有默契把魚蝦放回。

page1.jpgpage12.jpg

 

午餐後的餘興

page9.jpg

快到車道尾端有涼亭、休憩平臺生態池,那是我們中途休息站,午餐及飯後餘興節目都在這兒進行。

page10.jpg

每人除了自帶輕食作午餐外,廚房阿姨也慣例準備生鮮的綜合蔬果:小黃瓜、紅蘿蔔、西洋芹、彩椒及豆薯,給大家作餐前菜。 

 

page4.jpgIMG_5491.JPG

午後的休憩時間,有的騎車蹓躂、有的爬樹,最後大夥兒在附近的生態池體驗撈小魚小蝦的方法與技巧。

page19

 

        下午三點左右,大夥兒開始動身騎回租車處,回程的路途比來時多一倍,先是逾半公里的急降坡,只有少數騎得很好的孩子才被允許和叔叔一起緩緩地騎下坡,其他則跟著老師推車往下走。沿途大小坡四、五個,有些孩子騎不上坡就下車推行;一路上盡是田園景色,放眼望去綠油油的稻田點綴著磚瓦的農舍,前面騎得快的孩子也就跟著叔叔邊走、邊停、邊看景。

IMG_5648page21page20 

回到喜兒已是傍晚時分,孩子們隨即為喜兒的傳统下半場打開了序幕:在園裡洗澡、吃晚餐、摸黑躲貓貓、夜宿喜兒以及翌日吃一頓豐盛的自助早餐。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兒與我兒

  / 徐慈婷

           大、小班家長 

       國中老師

  

       1 (6).JPG

 

編按:每學年的第二學期,喜兒會選在四月的最後一個禮拜舉辦親職週,家長可以挑某一天上午到園,和孩子一齊上課及共進午餐。我們的用意是希望家長有機會用較長時間、近距離觀察孩子的生活與學習。謝謝侁蒼媽媽賜稿;她已連續多次參加親職週,她從媽媽的角度寫出她的見聞。我們也謝謝她對喜兒的肯定,這會是給予所有在喜兒裡盡心付出的成人最好的回饋,更是一種不斷鞭策我們前進的動力。

 

從進喜兒說起

      民國102年的2月,我兒侁蒼快滿四歲,想要讓他讀幼兒園了,先後看了附近幾家幼兒園,最後到喜兒。會知道喜兒,是因為坐我隔壁的同事,在那期間一直向我叨叨絮絮說了她對喜兒的看法,去看之後,我興奮的打電話給她說:小玲,謝謝妳,我要讓我兒子讀喜兒!原因有三:

 

      1 (5).JPG

第一、喜兒有個166坪的大院子,院子裡有老樹、樹上有樹屋,有盪繩,對我來說,是比較符合幼兒成長需要的活動場地。 

第二、喜兒提倡早餐在家吃、到校後先吃水果、中午吃糙米飯和足量的葷蔬、下午點心也是自製,符合我讓孩子吃得健康的訴求。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喜兒的成人說起話來態度認真,沒有商業氣息。負責介紹的「叔叔」(孩子都這樣叫他)說:「幼兒園的孩子每天在家寫作業,是寫給家長看的。當時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猶如當頭棒喝。 

當我要求看喜兒教師寫的教案時,有別於其他的幼兒園的態度,「叔叔」大方的拿出老師自行編寫的教案給我看,而且告訴我,每個小朋友的手冊中都會記錄著這些教案,讓我更了解這裡的教學計畫。滿心歡喜的,我讓大兒子進入喜兒的小班,展開人生第一階段的學校生活。

                 1 (2).JPG

 

喜兒的家長與老師

                        現在大兒子已經大班了,大班的家長中也有很多可愛又熱心的媽媽;最令人稱道的是,幾乎大家都是樂觀開朗、愛孩子卻不寵孩子、態度開放的好媽媽、好爸爸,也很樂於分享育兒心得。更有甚者,有熱心的媽媽還會舉辦家庭共同出遊的活動,凝結喜兒大班的彼此感情;喜兒大班的line群組中時常出現快樂的笑聲、互相勉勵的話語、感嘆時的互相取暖,無形中也讓這個班級的孩子更放鬆與放心的交流。因為這樣,我兒子和我各自認識了許多好朋友呢!

         IMG_0037

另外,喜兒的老師在「叔叔」與潔玫老師的感染下,都很有自信、很有教育理念,最重要的,她們都具備了身為一位好老師最重要的特質:真摯的愛心。很快地,我的小兒子匡朕也在今年二月份入學,進入喜兒的小班了。

 1 (10).jpg

 

喜兒的親職週

喜兒有許多特色活動,譬如運動會、親職週、畢業旅行…等,這些活動都為我們全家人留下美好的回憶。每學年除了班親會、元宵節提燈活動之外,我最期待的,還是去參加喜兒的親職週活動。它是在每年四月最後一舉辦,讓家長在該周挑某一天的上午到園和孩子共處,因而讓我有較長時間待在班上和老師與同學互動,也可以親身觀察兒子在班上的學習與人際關係的交流。

               1 (9).jpg

                  1 (7).JPG

 

今年小班的親職週我參加的那一天是繪本教學,看到其恬老師教繪本的方式,令我發出:「喔!原來繪本可以這樣教的驚嘆。老師先讓還在學習口語表達的小班幼兒觀看頁面的圖畫,輪流發表他們觀察到的內容,待逐頁發表完後,才讀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印證自己剛剛觀察到的圖片內容,與現在老師所唸的異同。(匡朕在這樣的訓練下,看圖說故事的興趣與能力都有明顯的提升,在家中也會常常自動地這麼做。) 

   1 (4).JPG

小班當天的戶外活動也很值得一提,因為我看到班上大部份的小男生,利用腳踏車與大溜滑梯的下方拱門處,很有秩序地玩著加油站、修車廠的遊戲,在這有趣的遊戲中,幼兒的想像力、社交技巧、大小肌肉協調、口語表達等能力,都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他們也玩得很開心。

 

1 (11).jpg

                 今年大班的親職也是我不會錯過的重頭戲。那天上午,我和孩子們玩了有趣又益智的團體遊戲、捏了陶土蝌蚪,旁觀孩子一起看繪本的自主學習……孩子們都很熱衷地參與,既能主動學習又能和諧相處。捏陶土的時候,我看到其他參與的家長無私地照顧同組的孩子,有一種大家庭的感覺,讓人很感動!                

                  IMG_3916 

另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孩子們把陶土收好,要準備去室外活動時,怡珊老師因為要整理陶土作品,託我看著孩子收拾乾淨才能出去。老師走了後,孩子們自動地到教室的角落拿起小掃把與畚箕,將自己的桌子下面及附近區域打掃乾淨,請我去檢查後,才一一魚貫地走出教室。看到孩子自發的趴在地上打掃,心中浮現了一句話:「不怕孩子吃一陣子苦,孩子就不會一輩子吃苦。

 

我的結語

     我想在人生的馬拉松裡,我不會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但希望孩子有耐力與毅力在終點成功。我知道耐力與毅力來自於良好的品德,而良好的品德只能身教不能言傳。身為母親,我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我努力扮演好這個角色,也會在他的人生往後階段,尋覓更多的好老師,就像現在我找到了喜兒的老師一樣。        

                 IMG_5056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楊梅.摘楊梅

  / 喜兒老師

 

   0 (5).JPG              

 編按:喜兒的孩子在四月底撿完油桐花後,接下來的五月就是摘楊梅了。這是每年幼班到大班孩子的「必修課」。沒有經驗的孩子先從撿拾掉在地上的楊梅開始,有過經驗或膽子較大的,老師會讓他們爬著梯子採摘樹上的果子;至於會爬樹的孩子,得到老師允許後,他會找一位配合的同學在樹下負責盛接,自己則在樹上採摘。老師也會允許他們試吃來分辨楊梅顏色與酸甜度的關係:綠、橘、紅、紫,他們發現顏色愈深愈甜。所以,看似簡單的摘楊梅活動,對學齡前的幼兒來說,卻是一連串的感官體驗與練習--- 除了味蕾的探索外,幼、小班手眼協調、大小肌肉的練習;中、大班手指拿捏的力道、身體的平衡感、以致於爬樹巧力的運用。 

         這幾年除了陽光山林外,楊光國小前的人行道是孩子必去的地方,那兒一整排的楊梅樹有大有小、亦高亦矮。每逢五月初經過該處,看到樹上紅點若隱若現,或者地上落果零星散佈,那就是喜兒的孩子該去撿、摘楊梅的時候了。以下是各班的圖片集錦。

 

 幼班

0 (6).jpg

 今年陽光山林的楊梅樹有一棵的果子高度很適合幼班採摘

0 (7).jpg

 page10

平常幼班的孩子就有爬上爬下的體能課程,所以雖然是首次爬梯子,在老師旁邊看顧下,個個毫無懼色。

 page8

不論撿的、採的或用桿子挑的,到最後都收獲滿滿。 

 

小班

2 (3)

幼兒的户外體驗通常是豐富而多元,雖然是去摘楊梅,孩子卻能接觸到不同的花草植物。

page12

孩子可以自由地撿拾地上的楊梅,若要採摘樹上的就要學習等待與秩序 

 page15

 爬梯子需要全神貫注、手腳並用,最後是身體平衡的拿捏。

 

中班

 IMG_4851

 在撿摘楊梅之前,老師先帶孩子從頭端開始漫步,‧邊走邊觀察。

 0 (11).jpg

 中班孩子小手靈活,專挑深色的楊梅來採

 page17

 0 (10).jpg

 吃完下午點心後,大家開始享受撿摘而來的成果

 

大班

 IMG_4758

樹的技巧不分性別,不比個子大小力氣強弱關鍵觀察判斷以及巧力 

0 (15).jpg 

0 (14).jpg 

對多數已有兩三年經驗的大班孩子而言,去採楊梅是一種溫故知新的歷程

page18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髒」並不髒

~ 在塵土中玩耍對免疫系統的好處~

 

 圖/ 喜兒

                                         文/ Alexandra Du Toit

                                         譯/黃廣祥.方潔玫

 

 1 (12).JPG               

 

編按:對現今大部份的孩子來說,玩泥巴的機會已經愈來愈少了,至於若能在土地上翻滾、打著赤腳到處走,或者爬爬樹、抓抓蟲、嚐嚐花草野果,那就更覺得難能可貴。最近在網路上讀到一篇在塵土中玩耍有益的文章,去信得到作者的同意,我們把它翻譯出來和大家分享( 原文在此連結 ) 在此也謝謝學醫的陳霓爸媽幫忙在中文醫學詞彙的校閱。這篇文章給了不怕孩子玩得髒兮兮的父母一種安慰與激勵;我們也很幸運,得到家長的信賴與支持,喜兒的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都會有機會體驗到以上的項目。

 

        現今,美國文化對細菌、清潔以及衛生已到了過度擔憂的地步。父母不斷地用抗菌肥皂、酒精綿來清潔孩子的手,或者當衣服弄髒時就會不時地更換。

page14.jpg

 

        我不知道妳會怎麼樣,但當我小的時候,我喜歡做泥巴派、赤腳到處遊走以及任何樹都想爬。直覺上,我渴望自己能浸淫在自然的環境裡。

page6.jpg

 

       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他們在海灘把沙子塞進嘴巴,或者品嚐小卵石、葉子的味道,這些都會讓我想起小時候。對孩子而言,貼近自然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目前在孩子弄髒與其健全免疫系統的關聯性研究發現,當今這種清潔抗菌的迷思將會導致增加過敏、氣喘和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 的可能   ( 連結1)

 page7.jpg

 

塵土對孩子的吸引力是什麼?

        依據「為何塵土是好的 : 讓細菌成為朋友的五種方法」一書作者瑪麗.盧布希博士的看法,這種吸引力來自於千萬年來人就是一直與塵土為伍。

1 (4)

 

        正如我們身體上的肌肉,免疫系統也需要鍛練,如此才能完整的發展以對抗疾病。就像幼兒那樣嚐食髒的東西,對健全免疫系統就是一種理想的訓練。

       瑪麗.盧布希寫道:「當小孩把東西放進口中,他所做的是讓他的「免疫反應」去探索他的環境,此舉不只讓「免疫反應」得以演練---這是防護身體所必需做的;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去教導尚未發展成熟的「免疫反應」哪些東西是無須理會。

  page15

 

        在農場長大,經常接觸各類甲蟲、蚯蚓和自然元素的孩子,比起總是在室內活動的都市兒童,明顯較少有過敏和自體免疫方面的問題。讓孩子不時赤腳在戶外玩耍、在泥巴裡挖東挖西,對時下兒童的健康會有驚異的效果。

page13.jpg

 

我們自然的天性就是熱愛塵土

        新的研究說現今的孩子有可能「太」乾淨了,而依他們自然的天性而行才是明智的。

0 (4)

 

        2012 年的一項研究,研究者測試如果老鼠在缺乏腸胃細菌下飼養會發生甚麼變化,以及這樣對老鼠的免疫系統有何影響。研究發現幼年時接觸腸胃細菌,有助於訓練某些免疫細胞在未來能抵抗疾病。等到成年後才接觸同樣的微生物,則不會有同樣的效果。受到影響的免疫細胞普遍地存在肺臟和結腸裡,這是由於其中T細胞 ( 一種淋巴細胞) 的高度活化所導致。它跟人類氣喘患者身上發現的情況類似   ( 連結2 )

         該研究提出了一項極為重要的想法,即生命的早期具有某些重要的生物性發展,這些發展是無法在後來再彌補的----- 而建立健全的免疫系統就是其中一項( 連結3 )

 page5.jpg

 

塵土中玩耍建構起一個強大的免疫系統

        我並不是要建議你餵一匙匙的塵土給你的孩子,我只是想讓你瞭解,可以停止對髒和細菌的憂心,把精力放在別處。大家都對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得到感冒或流感過度擔憂,以致於把焦點都放在小孩是否乾淨、是否無菌方面。其實,這似乎違反了生命裡的自然規律。科學已證明身處在灰塵泥土中對孩子的生命是有利的。孩子們愛玩泥巴,因為他們天生知道,這有益於讓他們帶著強健的免疫系統長大。

 page1.jpg

 

      現在我們可以放輕鬆,相信孩子玩得越髒其實越健康。來個深呼吸,享受著觀看孩子體驗在塵土玩耍的樂趣吧,妳知道這正是孩子在建構他的直覺本能以及一個健全的免疫系統。

 page20  

 

About the author: 

Alexandra-Du-Toit-.jpg

Alex is a true Earthie Mama, helping others tune into their most natural state while bringing harmony and balance into all areas of their lives in order to  thrive.  Alex has a well known blog on health, wellness, conscious parenting, green living and getting off the grid to self sustainability: earthiemama.com . She also has an MA in Psychology, and is a registered Yoga Instructor, environmentalist,  conscious mother , green living expert and birthing expert, and sells all natural products and her ebooks through her website.

Please check out her website at  earthiemama.com  or find Earthie Mama on Facebook page at Facebo ok.com/TrueEarthMama .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周末小旅行

~帶著孩子這樣玩之四~

 

圖.文 / 鄧麗琳

            喜兒家長

 

 0 (3).jpg       

 

編按: 一直很欣賞陳霓爸爸媽媽在周末假日為孩子安排遊玩的方式:當大家還在被窩裡溫存時,他們已經在旅行的路上;當大家遊玩的回程為塞車所苦時,他們已經睡完午覺、好整以暇地為孩子準備一頓溫馨的假日晚餐……這種既不很累,又能增廣見聞的小旅行對孩子是恰當、很好的,尤其是學齡前的幼兒;更重要的,成人在每周假日陪伴孩子之餘,還是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感謝陳霓媽媽的分享,她讓大家為孩子安排假日遊玩多了另類的參考與啟示---只要早點起來就可辦到。

 

 

      有人喜歡一出門,善用每一分鐘,從起點到終點的途中排了滿滿的行程,就像出國十天無論如何也要在計劃裡擠進三個國家。也有人是專心一意往目的地去,然後就只停留一地,做所謂的深度之旅。我曾在書上看過一則關於旅行的笑話,有個出門前一定做好完整計畫的人,有一次把鉅細靡遺的計劃表留在機場的咖啡廳內,那次的旅行讓他嚐盡苦頭,但卻也成了一次難以忘懷的旅行。

0 (9).jpg 

 

      我們家的旅行,向來是只有目的地,其他都是隨興發展。有時候甚至連目的地也是出門看狀況才決定的,觀天氣、看車潮,再決定往北或往南。尤其周末小旅行,有著慰勞辛苦工作爸爸的象徵意義,所以向來由一家之主來決定,不過隨著小孩年紀漸長,意見也愈來愈多,媽媽常常處於勸服小孩尊重爸爸的立場,後來小孩年紀又更長了,媽媽也勸不動了,爸爸就發展出目前特有的旅行計畫模式。就像這樣:

 爸爸我們今天要去哪?

「不要問!去就是了!」

「到底要去哪啦?」

「去爬七星山!」

「不要! 我不想去! 爬那個很累…」

「很累? 那去夢幻湖。」

「不要! 我就是不想去陽明山。」

「好吧! 那就去…新山夢湖!」 

0 (5).jpg

 

                 哇! 媽媽我真是佩服爸爸可以把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七星山、夢幻湖,重組變成汐止的新山、夢湖。小孩當然不善罷甘休,一直探詢那是什麼地方,要去那裡做什麼。此刻爸爸除了說「去了就知道」,就再也不想多說,任何的描述只會換來孩子們莫名的反對! 當然這是當我家孩子一個小六,一個小三的恐怖情況,當他們還是幼稚園的小寶貝時,是沒有那麼讓人難以招架的。但不管小孩是處於主觀意識很強的階段,或是在那個可以跟隨爸媽腳步前進的歲數,我們家的旅行模式在周遭朋友中,一直算是有點特別的。該怎麼說呢? 我們總是早去早回,當大家還在被窩裡溫存時,我們已經在路上,而當大家正朝目的地前進時,我們正與對向車潮擦身而過。

 11032643_827205177368625_1183374415_o

 

                 早出門主要是因為爸爸極度不能忍受塞車,再加上即使是周末我們也都作息很正常,所以早起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成問題。還有,我們深刻體會到無論是身處於大自然裡或是小小的店家,只要人一多,景色與氣氛是完完全全的不同。那麼趁著大家都還沒來之前先去「搶頭香」,是可以享受寧靜、將自己融入環境之中,扎實地感受美麗風景的好辦法。還有我們不喜歡旅行之後的疲累感影響到之後的日常事務,所以我們通常只去一個景點,然後在當地或是附近用過午餐之後就回家休息了,也就是一早出門、吃完午餐就回家的這種半天小旅行。 

0 (4).jpg

  

                 這樣的旅行可以北至東北角、南到台中市;遠至福隆騎腳踏車、近到北埔參觀仙人掌園。舉例說明,當北部氣候不佳,台中往往仍是大晴天,我們會在家吃完早餐,七點多出發,通常九點前就會抵達台中。到草悟道很隨興的散步,再決定今天是要去美術館、科博館還是植物園,或就只是看看街頭藝人表演,然後中午用餐之後,我們就會直接回家。同樣的,為了避開餐廳擁擠的人潮,我們會選擇它一開門就去用餐,所以兩點多我們就可以抵達家園。若那處附近步行可及、值得參觀的地方太多,我們不會一次到位,我們會採取一去再去的模式,可能景點相同,也可能不同,既熟悉又有變化。 

0 (2).jpg

 

                 發展出這種半天小旅行還有一個原因,以前是為了可以回家睡午覺。我們覺得午睡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當他們還是幼兒園的年齡時,只要睡了午覺,下午至晚上的情緒是很穩定的,更小的時候尤其如此。當然我們兩個大人也是相當依賴午間的休息,可能是因為習慣早起,所以到了中午不免覺得疲累,需要靠午睡補足一下精神。現在孩子上了小學,他們在學校午休的時間很短暫,他們已經習慣不躺下來睡午覺,所以在回程中如果他們睡著了,或是精神看起來還不錯,我們也不會勉強他們回家後再睡午覺了。

 0 (6).jpg

 

                 我們給孩子這種周末小旅行有什麼好處? 他們可以在沒有壓力之下讓每個感官舒展開來,好好的去感受、體驗周遭的環境與事物,當然毫無疑問的還有增廣見聞,有時候也會達到磨練心志的效果;雖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兩個小孩常常會反對我們安排的小旅行,不是出發前先激烈討論一番,就是一路上一直聽到他們怨聲載道,出遊的心情不免受到影響。後來發現,我們想帶他們去的地方,即使他們有千百般不願意去,走過一趟往往都會說:「下次還要再來! 」。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帶小孩出門,一定能發掘旅途中的樂趣,也常常會有意外的收穫。

       0 (8)

  

                       就像那次的新山與夢湖之旅,孩子們第一次體驗到必須攀繩才能往上爬的陡坡,橫越要小心選取石頭踩踏才能避免鞋子濕透,如小溪般的山路;從夢湖上新山時享受到湖的美與靜,下山時,看到夢湖已人聲鼎沸,就再也不識湖的美。一路上男孩一直很興奮,女孩哭了無數次,我們雖沒登上稜線,但下山途中都對這次特別的體驗感到開心,我誇讚女孩通過了艱難考驗,女孩回答說:「這真是個很棒的地方!下次還要再來!」。 

0 (1).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實習與紀錄

 

文 / 許嘉心

                     康寧護專實習生

 

編按:嘉心唸的學校雖然在台北,但由於她住在楊梅,就主動向喜兒申請實習。嘉心從事褓母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她卻願意回校進修幼兒教育。她在小班實習期間,態度認真、對喜兒師生的互動也觀察入微,我們可從以下她所寫的實習心得與部份觀察記錄得到了實證。 

                       0 (29).JPG

 

實習心得

有別於大多數幼兒園的現況,喜兒是一間很特別的幼兒園。它沒有很華麗的環境,但在這裡的孩子每天都能與最自然的環境做接觸,盡情的奔跑、玩耍、學習。它有一個讓幼兒發展大肌肉的戶外空間,更將幼兒的自理能力、生活常規訓練得很好。教學的內容並非像一般幼兒園以現成的教材做教學,而是配合季節與生活作為教學主題,就連餐點也以自然健康為取向。

0 (16).JPG  

0 (18).JPG

對從未涉及幼兒園教學的我而言,這次的經驗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與幫助。由帶我實習的班級老師身上,我學習到:當班上幼兒開始躁動時,該如何去維持秩序;當幼兒情緒需要發洩時,又該如何讓幼兒適時渲洩情緒來安撫幼兒;當幼兒犯錯時,要如何引導幼兒,讓其知道自己的行為已造成別人的困擾;在教學上又如何利用生活週遭的事物與社區資源做有效的教學應用等等。

0 (26).JPG

0 (24).JPG

在實習的這段期間,雖然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在某些層面上有所損失,但相對的;我也獲得了用金錢也買不到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必需要自己身歷其境之後,才能體會領悟的。例如:三次的試教活動中,我就深深了解要將課程帶得活潑有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除了要時時注意幼兒的反應,做為課程的靈活變化,還要留意自己與幼兒的互動是否順暢?更要掌握維持班級的秩序,以及課程的內容是否過於緊湊或缺少變化?

0 (1).JPG 

 0 (7).JPG

 

觀察記錄

案例一

角落時間: 幼兒各自選好自己的角落玩耍,老師叮嚀他們要懂得分享,然後坐在教室的課桌椅上準備下一個活動的教具。教室的另一角落A生在玩玩具車,B生走過來問A生: 「我可以玩嗎? A生: 「要等五分鐘。」B生走到時鐘下方看一下時間問我:「五分鐘是多久啊?」我說:「等長針指到1的時候就換你玩了」。B生在A生的旁邊,邊看邊等待,時間到了換B生玩,B生玩了約五分鐘後,到圖書角與其他同學看書,大概五分鐘後又離開,加入另一個扮演角遊戲當病人。B生:「我感冒都有乖乖吃藥」我說:「嗯,感冒要按時吃藥才會好。」並提醒B生去擦鼻涕。B生擦完後繼續回來遊戲幫同儕量血壓:「你流好多血喔,要吃退燒藥。」我問:退燒藥什麼時候吃? B生說:「退燒。」我說:「是發燒時吃的。」此時另一角落C生發出尖叫聲,老師請C生到身邊並問:「剛剛那是什麼聲音(語調輕緩)?」C生不語。老師:「說話時要好好講,你這樣的表達方式別人不知道你要說什麼?」C生離開後隔約三分鐘與另一幼兒再次大聲喧嘩,老師:「C生跟D生請你們先休息冷靜。」

0 (4).JPG

 

個人感想 :  老師的班級經營技巧,讓多數幼兒都能懂得學習等待並與他人分享,對於C生的行為舉動,也許是因為與同儕互動時,因為小小爭執而無法適當表達自己情緒而發出的尖叫聲。

採取措施:老師在當下馬上請幼兒到身邊,並教導幼兒正確的表達方式。而當幼兒再度發生同樣行為時則給予休息讓其冷靜的處理方式,讓幼兒能具體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他人的感受。

a (2) 

老師說明:  針對幼兒因為情緒高亢而發出的尖叫行為,老師會以幼兒健康照護為訴求,讓孩子了解尖叫行為對喉嚨的傷害,以及別人的感受。而在成人的提醒之後仍無法改善,則要改變引導方式,請幼兒坐著冷靜休息一會,並請他觀察班上小朋友們溝通的方式,以及高興時的表達。

 

案例二

生活常規:   老師依照慣例先請小朋友上廁所洗手為用餐前做準備,小朋友都依照指示完成後,回到座位上坐好以緩和自己的情緒。接著老師為小朋友舀湯,大家齊唸用餐謠後開動。陸續有小朋友已經將湯喝完並排隊裝飯菜,裝好後再端到自己的位置上。用餐進行到一半,A生的碗打翻,飯粒撒在地上,旁邊的同學也過來幫忙撿拾飯粒,A生用手在飯粒處抹來抹去,弄得地上滿是黑漬。稍後老師問A生:「為什麼飯粒會倒到地上?」A生:「因為碗滑滑的。」老師輕聲的說:「我有沒有教過吃飯時要用手扶著碗?」A生:「有。」老師:「那你把飯粒撿乾淨後才能離開。」A生一粒一粒的慢慢撿,地上有些飯粒被其他幼兒踩來踩去,此時我加入幫忙,A生也加快動作完成撿拾飯粒,接著再拿抹布將地面清理乾淨。飯後A生拿漱口杯刷牙,隔了一分多鐘他向我表示要大便, 請他去廁所,二分鐘後A生向我表示大在褲子裡, 我帶他到廁所清理。

0 (6).JPG 

 

個人感想 :   A生在吃飯時可能不專心沒將碗扶好,才導致碗掉落地面。在撿拾飯粒時,有可能是想將飯粒全部集中在一起再撿拾,而有手滑過來滑過去的動作。因為有便意時;沒有馬上表示要大便,以致來不及大到內褲上。
採取措施:  老師在A生發生掉碗時,並未指責而是先了解事情經過,再讓他知道吃飯時沒將碗扶好,碗掉落地面必須自己要去收拾殘局,目的在於訓練A生培養自我負責的習慣,也告訴他下次有一點點便意時就要趕快去上廁所。老師的處理態度給我很大的啟發,在幼兒發生突如其來的狀況時,要以高EQ的態度面對。

IMG_4574 

老師說明:    孩子的生活自理習慣是透過平日累積建立的,因為自己的不專心,而導致飯菜撒落滿地,幼兒需要學習行為本身的因果關係,以及負責任的態度。但成人會考量孩子的年齡及能力程度,給予適當的幫助,並協助完成清潔工作,也讓孩子完全的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清理乾淨。

 

案例三

繪本故事:  午睡醒來小朋友用完點心,老師向大家說:「請整理好桌面的人到前面圍成半圓,要講故事囉;今天請嘉心老師講故事給大家聽。」小朋友就定位後,老師先提醒聽故事的規矩,然後我坐在前面。我拿出繪本說:「天空應該畫什麼顏色?先讓大家看圖說故事,舉手說出自己看到的內容。」A生:「下雨了天空塗不出藍色。」B生:「有兔子說把雨傘關起來。」C生:「雨停了。」D生:「有小兔子。」E生:「我感覺小兔子小baby的媽媽在握手,小baby一直哭。」F生:「他說他有事情,他就生氣。」……,每位幼兒都有機會發表他在書中所看到或者他所認為的,期間也會有已說過的孩子舉手獲准後插話進來,一直到最後的N生:「有兩個人,下雨了,沒下雨了,但牠們還撐著雨傘,彩虹出來了。」繪本翻完給他們看後,我問:「什麼時候會有藍色的天空?」N生:「太陽剛出來。」我問:「太陽還有什麼顏色?」C生:「灰灰的,下雨。」G生:「彩虹。」我:「什麼時候會有彩虹?」B生:「下過雨的時候。」我問:「天空上有什麼?」大家各說各的:鳥、月亮、星星、太陽、飛機、戰鬥機……。接著便由我完整的為孩子唸出繪本內容。

IMG_5486

 

個人感想 :     這是首次試教,我在班級老師的指導後嘗試講繪本故事給孩子聽,小朋友也都很守規矩的舉手發言,表達自己的所看見的內容與想法。但我因為教學經驗的不足,導致無法完全顧慮到孩子,讓每個幼兒都有發言的機會,多虧老師提醒。
採取措施:   在進行活動前必須要作事前準備,讓幼兒先看圖增加印象,再掌握繪本故事的重點,簡潔扼要的做說明。也要注意到是否都有讓每一個幼兒有發言的機會,才不會讓幼兒感受到好像被忽略。

IMG_4454 

老師說明:    通常喜兒在繪本故事講讀時(見「先看、再問、後讀」一文),第一遍會先讓幼兒看,引導孩子從圖片開始猜測、想像及理解故事,孩子透過對圖片的思索,加深了對繪本的瞭解,以及比較原本自己所想和作者試著表達的有何差異。與其說是老師講故事,還不如說是大家的讀書會:透過彼此的互相傳達來增加想像力,讓故事有不一樣的發展、變得更有趣,也讓孩子與書本有更多的連結和發展語言表達的機會。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5提燈記

 

圖 / 喜兒老師

文 / 劉慧蘭   

      幼班老師  

   IMG_2266.JPG        

 

 

        36日,元宵節的隔天晚上,是喜兒提燈活動的時刻;去年因為下雨而取消,大家都很期待這一次。但是,當天的氣候卻不太好,家長頻頻詢問晚上活動是否如期舉行,潔玫老師和廣祥叔叔都很有信心地告訴大家晚上活動不變。到了傍晚,老師們開始擔心活動地點---陽光山林是否有下雨,便聯絡住在山上的家長,還好那兒只是起著大霧,我們就帶著活動所需物品出發。

 

DSC09501.JPG

 

    到了集合地點---湖濱公園,已經有人帶著小朋友在等待了,隨後,家長和孩子陸陸續續到來,大家在漆黑的湖濱公園尋找自己的班級位置,找到自己同學的孩子開心地彼此打著招呼,一起聊天;老師和家長則忙著替孩子點燃燈籠,並等待出發時刻的到來。

 

IMG_2202.JPG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喜兒舉辦的元宵提燈活動,內心十分期待卻忐忑不安:覺得烏漆嘛黑的好像很恐怖,也擔心沿途是否有小孩會哭鬧耍賴。我雖然擔憂,但是看到其他老師都很開心的樣子,只能「靜觀其變」。

 

IMG_2147.JPG

IMG_4037.JPG

 

        出發時間一到,潔玫老師宣布活動開始,並公布行程後段大中班及小幼班兩條長短不一的路線。隊伍開始徐徐前進,我看到很多都是一家人參與,有些是兄弟姊妹甚至爺爺奶奶都來了,爸爸媽媽相互分工照顧。看到大家有條不紊的隨著隊伍前進,顯然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喜兒的家長都會幫忙照顧彼此的孩子,有的經過馬路時還會出來維持交通。環顧四周,我開始欣賞大家所提的燈籠,暗暗的街道上燈籠裡透出閃爍的燭光,整個隊伍帶著亮亮的光點,好美,在霧中更顯得浪漫。

 

page1.jpg  

 

    各班的燈籠都是用奶粉罐做成的。小朋友自己想出圖案畫在紙上,再將紙用橡皮筋綁上奶粉罐,然後順著圖,拿著鐵槌敲出一個個的洞。過程中孩子雖然會敲到手,要完成的動力卻讓他們不怕痛,敲累了有人會休息,卻沒人會放棄;連幼幼班的孩子也是自己動手,拿著鐵鎚在老師預先敲好的小洞,努力地一個接一個的把它敲大。看到喜兒的老師們願意花時間耐心地陪伴孩子完成製作,這是我過去的教學經驗不曾有的。以前學校的孩子過元宵,都是買現成裝電池的塑膠燈籠,它們既不環保有些還重複響著惱人的音樂。喜兒孩子自製的燈籠,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是提奶粉罐,剎時,童年的歡樂時光一幕幕重現眼前。

 

page3.jpg

IMG_2229.JPG

 

    在夜色中,我們經過喜兒創園的所在地---一間有著庭院的小木屋,沿途也看到別人院子裡的櫻花和結實累累的橘子樹,孩子們因為有伴,大家都精神奕奕,不會喊累。幼幼班的昀婕原來想要媽媽抱,她的同學翔霖邀她一起牽手,結果他們竟然走完全程,孩子的體力還真好!

 

IMG_4031.JPG

 

        小幼班走的後段路線比較短,先回到湖濱公園,那兒已經點上四支火把,待中大班到達,六十幾個家庭加上喜兒的成員圍成一個大圓圈,大家把燈籠放在面前,此時,美香老師到圓圈中央,帶領大家一起唱應景歌:〝元宵節提燈籠,大街小巷走一走。左看看右看看,燈籠、燈籠紅燈籠。〞唱完了大家意猶未盡,又連唱好幾首。接下來,老師分送仙女捧和廚房雪妮阿姨親手做的馬來糕給大家,有人當下就開心地吃起來。小朋友開始點燃仙女棒,美麗的火花迸散開來,膽大的孩子拿著揮舞轉圈,膽子較小的孩子則安靜拿在手上,雙眼緊盯著冒出的火花,提燈活動就在璀燦的煙火氛圍中劃下句點。

 

IMG_3529.JPG

page4.jpg

      

喜兒的提燈最讓我驚訝的地方是家長的踴躍參與,除了少數家庭因事無法前來,含安親班及已畢業的孩子逾六十個家庭組成近兩百人的隊伍,在燭光中共同為孩子的童年留下難忘的印記,它也是一個讓孩子連結家人、同學和師長的溫馨活動。感謝大家的參與,讓我們彼此在羊年裡擁有第一個美好的月圓之夜。

 

page2.jpg

             

                明年我們再相約在陽光山林見。

 

                 IMG_4101.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著孩子露營趣

帶著孩子這樣玩之三~

 

圖 /  文        王涵

                                         大班家長

 

編按:對每個孩子而言,露營一直是他們心目中最嚮往的戶外活動。只要去過露營的孩子,事後問及他們,很少有人說「不喜歡」的;想想看,徜徉在大自然裡,孩子可以盡情地追趕跑跳,這又是什麼樣的一份自由呢?! 喜兒的孩子喜歡大自然,近年來,更是愈來愈多家長加入露營行列,讓孩子有機會和父母在假日裡享受自然探索的樂趣。感謝皓宇媽媽賜稿,讓我們分享她對親子露營的心得。

 

露營1   

 

                聽到露營你想到的是什麼?很多人聽到露營的第一個想法是很難睡、廁所很髒、怎麼吃飯?其實這都是我們小時候對露營的看法。等到自己有了兩個孩子後,我開始嘗試著去露營,開始了露營之旅才發現:露營還真有趣!

 

      第一次動起想露營的念頭是在fb上看到朋友的朋友去露營,感覺蠻好玩的,小朋友看起來好開心,剛好哥哥中班了,是個可以幫忙的年紀,弟弟則是剛會走路,於是就厚臉皮的問朋友說下次露營我們可以一起去嗎?沒想到朋友也很阿沙力的答應了,於是就開始了我們的露營之旅。

 

      第一次露營好緊張,但是內心又很雀躍,不知道孩子們喜不喜歡,晚上睡覺OK嗎?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衝吧!第一次露營我們帶著簡陋的裝備以及租來的帳篷,自備枕頭、棉被、盥洗用品就什麼都不怕的衝去了,我們有牢記朋友說的「睡得舒適就成功了一半」。想當然爾,第一次露營真的是睡不好,這次的營地不怎樣,晚上12點還一堆人喧嘩,離廁所太近晚上超級吵,一夜難眠。隔天早上,再多的咖啡精神還是萎靡不振,但是看到孩子的笑臉,一切值得,而且對孩子而言確實是一趟開心的旅程。於是,回家立刻約定了下次的露營時間,準備再出發。

 

露營2

 

                露營界流傳這一個傳說,開新帳必逢下雨。第二次露營我們家就買了新帳篷,新朋友家也是。於是帳篷搭好了,天空就開始飈大雨,直到我們隔天收帳篷、回到家,雨都不曾停歇。當然下雨孩子們還是會自己找樂趣,穿雨鞋踏水,穿雨衣玩沙,小朋友各個超級開心的。晚上,我們體驗了生平第一次,在大雨滂沱的戶外享用我們的晚餐,隔天淋著雨收著濕搭搭的帳篷,現在回憶起來也是不錯的體驗啊!看著孩子們開心滿足的小臉蛋,我知道這是個孩子們喜愛的活動,於是大家又陸陸續續的約了下去。

 

                接下來露營的日子我們遇過寒流,父母們凍得皮皮挫,孩子們照樣玩得開心,圍著爐火烤棉花糖;遇到刮大風時,跟著孩子們一起雙手拉著帳篷;大熱天我們在溪邊玩水抓小魚。因為露營,讓我們夫妻帶著孩子去了許多以往我們不可能會去的地方、去體驗我們平常不可能遇到的人事物;孩子看過整遍的櫻花林、滿坑滿谷的螢火蟲,在溪邊玩水,認識很多動植物,體驗平常體驗不到的生活。還是一句老話:看到孩子的笑容一切都值得。

 

露營4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喜歡露營?為什麼我喜歡露營?

 

                露營對我來說是全家一起的活動,全家人一起為露營做準備、一起討論想要吃什麼晚餐、要一起和朋友玩什麼遊戲,全家人一起搭帳篷,孩子幫忙敲營釘;爸爸陪著孩子在大自然玩球、吹泡泡、觀察大自然裡的植物和小動物,還有戲水、玩沙;媽媽們邊聊天邊準備食物,孩子們認識了許多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讓自己的社交能力更進步。晚上,孩子們睡著後,父母們聊聊天、喝喝茶、吃吃零食,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起天來特別開心,這也是父母在週末裡的小確幸,更重要的是這兩天不論孩子或是父母都脫離了電視、電腦,專心的陪伴彼此,一家人的感情更緊密,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甚至可以說是熱愛露營的原因。

 

 露營3

 

                我們一家人喜歡玩,喜歡出國也喜歡住飯店,但是露營讓我們對玩這個字有更多的體驗。孩子只要有父母的陪伴其實去哪兒都一樣,但是要陪伴孩子的我們則寧可選擇更接近大自然的方式。

 

camping

 

                春天就要來了,讓我們一起露營趣!!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年回顧

 

IMG_0087

 

 

親愛的家長:

 

    農曆新年明天就要到來了。各班有關「過新年」的課程:講年獸、看門神、製作舞獅、寫春聯、圍爐……終於在昨天畫下句點!

 

IMG_0005

 

        回顧這一年,在教學上跟過往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在去年八月新學年起,每天早上進教室前多延長半小時,讓孩子在院子進行各項運動:在熱身操結束後,老師會帶領孩子跑步、走平衡木、鑽蛇籠、爬雲梯、吊單槓等等。雖然喜兒的孩子每天活動量都很充足,若能早上八點半以前來,下午四點半以後走,便會超過政府新課綱規定:「幼兒每天需有戶外一小時的活動」,更不用談每周還有半天的自然探索但這額外半小時的體能,卻是老師有系統的把孩子大肌肉的能力、耐力漸進地往上提升。

 

0.JPG

0 (6).JPG

 

                除此之外,老師也發現孩子回到教室後,更能專注地上那些靜態的課程這完全印證最近二百調查上課小時運動的學生專注老師

 

IMG_0006彥霖  

 

        自從請人把存放多年的舊木材在院子的一隅打造成平台後,它成了孩子的最愛。不論晨昏,總會看到孩子三三兩兩的聚在那兒玩耍:可能是家家酒、可能是敲打堆砌如工匠、也可能假裝抱著吉他自彈自唱;他們手上的媒材都是撿自身旁的木堆,有方的圓的、長的短的,幾根木頭就足以讓幼兒樂此不疲,玩上很久。孩子對木材的喜愛更觸發了我們增加木工課程的計畫,今年打算常態性的讓中、大班的孩子實作體驗。

 

0 (1).jpg0 (2).jpg

  

                至於孩子的律動課,去年禮請新竹教育大學的劉淑英教授、張重文老師來給老師們作在職進修的研習後,大家獲得不少的啟發,尤其是負責律動課程的心瑜老師(「舞動後的省思」一文),她引導孩子們聞歌起舞,沒有刻板的舞步,大家的肢體隨著音樂起伏而伸展、擺動,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跳舞所帶來的自由自在。

 

 

        去年九、十月間,喜兒增添了兩名生力軍:岳勳「叔叔」和慧蘭老師。有幼師證的慧蘭老師非常資深,在幼教界已廿多年,目前她和美香老師一起照顧幼班的孩子;岳勳「叔叔」年輕力壯,他可分擔不少廣祥「叔叔」的總務工作,他學的是運動管理,由他規劃安親班的各項運動深受孩子們喜愛。喜兒裡的成人在工作上雖然各有所屬,然而很多時候是以孩子為重,不分彼此,相互支援。誠如一些家長所言,喜兒就像是一個大家庭。

 

IMG_0052

IMG_0139 (2)

 

        暑假期間,我們進一步把「開口」的泳池加了門窗、裝上燈光,孩子們在內進行的畫作、烹飪等課程,從此不再因為風雨昏暗而中斷;今年配合木工計劃,我們將把各類工具放置其間,讓孩子在老師協助下體驗敲敲打打的樂趣。

設施方面,我們很感謝學機械的梓榆爸爸幫忙,他把喜兒的鞦韆改造得更牢固、更順暢;最近他更自製了一個防滑的「轉繩器」,透過這個裝置,孩子將可以在樹屋上隨意收放吊掛的桶子;讓孩子安全地操作,體驗冉冉上升,或徐徐下降的運物桶,一直是廣祥「叔叔」要完成的心願。喜兒很幸運,她的運作真的就像個大家庭一樣:家長猶如家庭裡的一份子,有的出點子、有的出力,有更多的是在背後默默的支持與信賴,這些都轉化為我們的精神支柱,成了喜兒不斷向前的動力。

 

羊年將至,喜兒全體同仁感謝之餘,在此恭祝大家歲歲平安事事如意。

 

                                                                                                            黃廣祥、方潔玫

                                                                                                                                                                                                                                        暨全體同仁    鞠躬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先看、再問、後讀

~談成人如何和幼兒閱讀童書~

 

文 / 黃廣祥

        圖 / 蘇美香、方潔玫

 

 

IMG_0871.JPG     

 

前陣子有位家長來園參觀,進幼班時,她看到圖書角擺放不少童書,便說:「不錯呵,那麼早就讓孩子認字了。」我笑著回答喜兒的孩子都是只看不讀,這話讓她有點困惑。更早以前,也有一位來參訪幼班的家長,談到他的孩子每周可以閱讀十本童書,而且還會一頁接一頁,很有興趣地讀著認得的字。這種情況,假如發生在大班( 5~6歲)的孩子身上也許不足為奇,然而他的小孩才三歲,看書的樂趣不在圖畫的探索而在字裡行間的追逐,就蠻特別的,做父母也許就要調整一下他閱讀的重點了。

 

page 1.jpg

 

為何這樣說?依我們的觀察,學齡前孩子的思考能力尚處在萌芽階段,對於抽象的符號如文字、數字通常都是「只知其形,不解其意」;尤其五歲以前的幼兒,在他們絕大多數的眼裡,文字、數字不過是另一種「圖形」而已。換言之,就算幼兒認得那些字(接觸多了),還是不會活用,因為這時的他仍無法理解文字與語言之間的關連性。所以,學齡前的童書在呈現與編排上,多是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有些甚至沒有文字(很多時候,文字是給大人看的);幼兒透過看圖來觸發更多的想像,而想像卻是孩子創作力的根源。

 

IMG_0024 (2).JPG

 

成人和幼兒一起閱讀童書,一般會依照書上的詞句誦讀出來,有的人也會注意到某些艱澀的字彙,而把它更口語化,或者讓聲調抑揚頓挫來配合書中的情節。這種單向的誦讀方式容易造成幼兒被動接收的習慣,很多孩子往後會一再要求成人讀給他聽,甚或不喜歡你後來講的跟第一次有任何出入。

 

還有另一種方式是雙向的。

 

 IMG_0049.JPG

  

由於童書是以圖畫為主,我們可以嘗試先讓幼兒自己來掌握圖畫的含意,接著回答成人的提問,然後才是傾聽成人對文字的解讀,這種作法會讓幼兒和書、幼兒和成人產生很好的互動與交流:首先,成人把繪本從頭到尾翻一遍給孩子看,問孩子每頁有看到什麼、傾聽他對圖畫的感受,聽完後再問他有沒有發現別的,只要幼兒願意講,就讓他繼續發表。這樣做除了讓幼兒練習把眼睛所看、腦袋所想、嘴巴所說整合起來,另外馳騁中的思緒由於沒有被中斷,他的想像因而得以盡情的發揮與連結。待幼兒把整本書都看說完畢,接下來才是由成人誦讀文字部分。這種方式使幼兒在瞭解書中故事之前,讓他先擁有對該書的詮釋與感受,從而產生一連串的主動參與過程,成人也可藉此瞭解孩子的思考脈絡。

 

page 4.jpg

 

對喜兒的老師而言,這樣的方式上繪本課雖然是件很耗時的事,但對幼兒的想像力及表達能力卻極有幫助,尤其在「你一言我一語」的同儕激盪下,幼兒對圖畫的觀察與發現常常讓老師驚艷。最後,聽完老師所講的,孩子對這本書的觀點就更多元了:有自己的、同儕的、繪圖作者以及文字作者的。無形中,給孩子發展出「讀」書的一種平常心,書不是只給認得字的人來讀的,大人、孩子都可以親近它。當然,經過「分享」的書,特別受到孩子青睞,往後,他們會一再地主動拿起它們來翻閱:幼、小班的孩子會邊翻閱、邊喃喃自語地進入個人的想像世界;中、大班的孩子會看圖自編故事,或者重溫老師所說的書中內容。

 

page 7.jpg

 

到了周末,孩子可以從學校借一本書回家和父母共享,我們也發現,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借同一本書回家。有時,成人會對幼兒重覆看同一本書感到不解,其實,閱讀可以讓人進入作者呈現的情節與情境中,孩子可能被某個情境打動,也可能只是單純喜愛和家人讀那一本書的感覺。重複做著喜愛的事也是幼兒的特性,每次翻閱,孩子都可重溫舊夢,同時也享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現有的感受加上重複的感受,層層疊疊的累積,讓孩子對書中世界的人、事、物建構起多層次的認識與情感。這遠非逐字唸童書所達成的效果可比擬的。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運動中讓孩子形塑良好的自我

 

/  方潔玫
            創辨人

 

0 (11).JPG

 

    喜兒的孩子每天一到學校,把書包放好之後,就可以在庭院自由活動。大班的孩子因為要訓練臂力和體力以銜接小學,須先自行在庭院跑步、拍球五十下、爬鑽籠、盪繩索之後,才可以自由活動。八點四十以後,其他班老師帶領孩子,利用院子裡各項設施,各自進行約三十 ~ 五十分鐘的體能活動,包括跑步、走平衡木、爬鑽籠,或跳高、吊單槓、盪繩索、爬樹屋…。

 

page1.jpg

0 (6).JPG

 

    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幼兒的大腦還在不斷地發育之中,他們需要透過遊戲、探索、運動等刺激來持續讓大腦統整自己的感官訊息,以便成為一個能靈活適應生活環境的孩子。因此,除了早晨的運動,老師仍會在課程裡,安排不同的身體動作發展課程。

 

page8.jpg 

 IMG_0075 - 複製.JPG

   

        最近為了準備十月底的親子運動會,各班老師更讓孩子探索各項體能器材,其中大班和小班上周都有讓孩子動手組合了水谷氏教具來進行體能活動,運用了包括木箱、平衡板/棍、木梯、輪胎等器材。各器材經過孩子組合之後,由他們進行探索,用自己的方式通過這些考驗其平衡感與手眼協調的障礙。  

 

0 (7).JPG

0 (5).JPG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組合的(小班則老師在旁協助),每個孩子參與的態度都非常積極,老師並未規定孩子採何種方式通過障礙,而是問孩子:你想用什麼方法過去。有少數孩子直接挑戰高難度,用走的通過平衡棍(寬8公分)或橫放的梯子(高55~60公分);有的孩子用爬的;有些孩子感覺爬在梯子上還是有不安全感,他就採用坐的;每個孩子都嘗試用自己感覺到安心的方式通過障礙,沒有退縮,完成時,大家都帶著自信的笑容。一些平日較好動的孩子,他們的冒險精神在活動中得到了一展身手的機會;而平日行事較為謹慎或較容易退縮的孩子,也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用自己的方法先通過考驗。 

 

page4.jpg

page3.jpg

  page2.jpg

 

    大班孩子甚至把梯子的一邊豎立起來掛在木箱上,成為比平衡棍更窄的障礙(寬 4.6公分)。少數孩子第一次就挑戰用走的,其他的孩子則各自想辦法,有的跨坐在梯桿上一格一格挪移到終端,有的腳踩在梯下格、手握梯上格搖搖晃晃地走過去。可貴的是,有些孩子經過幾次坐著或踩著的方式的練習之後,主動升高挑戰,嘗試用走的過去。此刻,他們都呈現出屏氣凝神的專注力,當通過考驗時,都迫不急待地跟老師或同學分享。有一個孩子極力地說服同學:「你走走看,走完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哦!」有的孩子走完後大喊「耶!」有的喊:「老師,我剛剛用走的過去!」

 

0 (12).JPG

page5.jpg

 

     相對於狹窄的平衡棍所帶給孩子在平衡感上高度的挑戰性,寬22公分的平衡板卻能給孩子較大的安全感:我後來看到一個本來有懼高症的大班孩子,不再需要依靠老師的陪伴或口頭鼓勵,就願意自己走上架高的平衡板,以他自己能接受的速度慢慢一步一步地前進,最後他終於走到底端,開心地從木箱上一躍而下。接著,他又馬上重新去排隊爬梯子打算再走一遍平衡板。看得出來,這位孩子已克服了木箱的高度,得到成就感之後願意主動再練習。這個孩子已經跨出了自己的一大步。

 

page7.jpgpage6.jpg  

 

    活動結束之後,孩子們在老師引導下,學習兩人一組把水谷氏教具搬回原處。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項學習。我們可以從過程中看到一些孩子,其實是想要自己一個人搬的,或是他在前進時,只管自己移動,不會考量旁邊其他同學的位置和力量的協調。因此,還有待老師進一步的引導和更多的操作經驗。

 

IMG_0235

CIMG0423

 

    從這樣的體能活動過程中,可以看到幼兒除了得到體能方面的發展,在社會性及情緒發展方面也會有所提升: 孩子們在活動中需要排隊、等待、輪流,也要注意自己動作的合宜與安全性,活動結束後還要一起參與收拾和歸位。更重要的,孩子在動作技巧上的進步,有助於他認識自我,提升自信。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