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電玩腦!


電玩世代孩童的大腦危機  (書摘)                 


 


遠流出版社


 


作者簡介


森昭雄 


醫學博士,出生於北海道,曾任加拿大皇后大學客座教授,現為日本大學教授,專攻腦神經科學。長久以來他持續從神經元的層次,研究腦內身體感覺皮質區及運動皮質區的神經回路。目前森昭雄還針對高齡癡呆者及「資訊科技機器對腦部的影響」等議題進行研究,並成立「日本健康行動科學會」,自己也兼任該會理事長,他長期呼籲人們重是腦部的健康。


 


譯者簡介


張麗瓊


輔仁大學東語系畢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學日本語文研究所碩士。


 


 


前言爸爸,把電池換新就行啦………


      驚人的數位革命可能會削弱孩童腦部的無限潛力,而且他們愈是在稚齡


      階段接觸電腦,問題可能也愈嚴重。


 


第一章攻佔孩童世界


        我們發現人在打電玩遊戲時,腦波會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不但明顯,變異劇烈的程度也讓人吃驚,………….


 


第二章人性所繫的前額葉


        任性的態度、沒常識的措詞或暴力行為等等


        都是典型前額葉功能低落的例子。


 


第三章大電玩時的四種腦波


        電玩腦型的人多半長什麼樣子呢?


        我這樣說或許有些主觀,但他們好像都缺乏表情且不修邊幅。


        他們在精神鬆懈時,瞬間的表情和癡呆表情非常酷似……….


 


第四章打電玩其實有益思考!?


        ……打這類電玩時又是逃命又是追殺,這些行為會烙印在大腦邊緣系稱


        為「海馬回」的記憶中樞。


        因此,若在現實生活遭遇類似電玩遊戲中的場景,就容易出現異常的舉


  動或產生恐慌的心理。


 


第五章身體動動,腦也動動


    從事電玩遊戲之外的「運動」時,人的腦波有什麼變化呢?


    運動對前額葉的腦活動有什麼影響呢?


 


第六章剎不住車的電玩中毒者!


    打慣了電玩的人其實也搞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快樂,只是覺得不打


                 不行罷了。


 


第七章呵護下一代的智慧之源


    你或許認為,對那些已經是電玩腦型、半電玩腦型或即將成為電玩


                腦型的孩童來說,一旦年滿十歲以上,想挽救大概也為時已晚。


 


後 記數位世界的人間未來 


    孩童不能只盯著電視螢幕的畫面瞧,而是要常到戶外遊玩接觸大


                自然,充分運用五種感官,讓包括前額葉在內的整個腦部活化。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駿媽媽的文章分享/網路傳載,作者不詳)

                           養育優質小孩的訣竅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
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
「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 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愈早學英文,不一定愈好

  ~ 回應教育部說帖 ( 見「文章分享」欄 )~

文/瀚澤媽媽

 

我是外文系畢業的教育碩士,且是合格的中學英語教師,目前擔任小學英語科任教師。回應教育部的說帖,根據我過去多年來教英文的經驗,以及擔任公共電視Teacher V所遇到的個案來看,我認為愈早學英文,不一定愈好。

    這個個案是這樣的,有一位父親非常洩氣的告訴我,「我讓我的兩個孩子,就讀台北有名的雙語幼稚園,額外再加買的各種英語教材不算,三年總共花了兩百多萬,不僅很少看到他主動開口說英文,連在飛機上都不敢用英文與空服員溝通。上了小學後雖然還沒有英文課,但是也都教他自學,但是他從來沒有主動翻過那些昂貴的英語教材。現在上了小二更拒絕上補習班的英文課,而且奇怪的是小學生考最好的國語,他甚至都只有70幾分….。」

    過去,學習英語是從國中開始,國中的孩子一方面多數的認知發展都已經進入皮亞傑(Piaget)所謂的「形式運思期」,也就是國中生已經能進入抽象思考階段,學習英文也能藉由文法,來學習單字以及造英文句子;另一方面,國中生學習中文已經至少六年,已經對語言有基本的掌握能力,較能瞭解文法概念中的「詞類、時態等等」,甚至可以學習遷移,一次學習許多單字,光是「主詞     動詞    地點    時間」就可以造出許多英文句子。

    但是反觀國小學生或者幼稚園學生,他們認知能力尚未進入抽象思考階段,學習英文主要的方法是藉由生活化、具有趣味性的遊戲或歌曲律動等方法,來帶入。所以家長們可以發現,國中英文課本或參考書中,總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和中文字。而幼兒美語或兒童美語的書本,卻是運用生動的情境故事,從中取出重要句型與單字,並配合有趣活潑的歌曲律動,和教學遊戲,讓學生學習生活化的表達方法。因此,以單字量來說,國中一年所學的單字,絕對比兒童美語一年所學的多。國中生除了背單字外,甚至被要求寫出句子、閱讀簡短的文章。而對於一年約可完成四期的兒童美語來說,能將單字背好,算是很棒了。

    有一次,聽一位小二孩子的母親說,「我孩子的英文才學不到一年,老師就說他已經有國一的程度了….」。我想,他對孩子期望非常高,卻忘了以前我們這一輩,國一的學生也是英文初學者,雖然那一位小二的學生非常幸運的能提前學美語,但是我相信他也只是學了幾個國一學生會學的句型,可能沒辦法像國中生一樣,除了聽與說之外,還能讀、寫。

    在天下雜誌「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國際」的教育專刊中,曾經探討許多英語學習的問題。其中,學者就談到「本國語言能力奠定基礎,將有助於孩子學習第二外國語….。」因此,我個人認為愈早學英文,不一定愈好。因為,許多幼稚園或者兒童美語補習班,都以要求國中生學習英文的方式,或者希望用速成的方式來教小孩寫英文字、背單字,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僅孩子(幼兒)沒興趣,還可能會扼殺孩子對語言的興趣。在本文一開始所提到的例子便是如此。

    事實上,我寫這一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要試圖影響雙語幼稚園或者兒童美語補習班的生意,而是呼籲家長,不要把「為了小孩好」當成是藉口,逼迫孩子達成自己未竟的目標,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我也相當能理解「天下父母心」,只是孩子在每個年齡層,有該學習的任務,並且透過感官的經驗、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發展自己的潛能,而不是「只要把英文學好,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不可諱言的,我曾經接觸一些從小就讀同一家雙語幼稚園的小朋友,他們因為從小就開始學習英文,所以發音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現,甚至相當喜歡英文;相反的,也有如同上述個案般的討厭英文的孩子。問題在哪裡呢?原因還是:個別差異。孩子的個性、興趣、學習方式;父母的關心、態度;美語學校/補習班的教學方式、內容….等等,都可能是重要的原因。所以,不要因為操之過急、而扼殺了孩子的興趣,並且要能關心與瞭解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應該是對孩子最有幫助的。

    個人經驗,歡迎共同討論。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玩,是最好的學習

 

(文/楊佳羚     轉載自中國時報『浮世繪』96.4.7

 

 

 

和台灣截然不同的是,瑞典社會相信『玩是小朋友最好的學習』。

 

瑞典幼稚園希望孩子學會的是『與大自然及他人和諧共存』,

 

這樣的幼教理念讓學習成為一輩子的興趣。

 

 

 

  記得我第一次到瑞典的幼稚園參觀時,曾有隔校的小學生隔著小矮離,一邊看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在幼稚園玩,一邊好奇的問我:「妳為什麼戴眼鏡?」

 

  台灣學生近視的比例很高,即使看起來沒戴眼鏡,也應該是帶了隱形眼鏡。但在瑞典學校裡卻很少看到人戴眼鏡;因此,對於瑞典小學生的好奇,我的回答是:「因為小時候看太多電視。」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們接下來的問題:「妳為什麼要看電視?」

 

  我們常戲稱,「沒有常識也要看電視。」但我發現,我們社區裡大概就我最常守在電視機前,兒童節目開始的時間,小朋友們常都還在外面玩。

 

  曾有個瑞典朋友跟我說,在瑞典,平均每五個小朋友就有一個遊樂場。雖然我沒有考證這個數據,但在社區、公園,到處都可以看到給小朋友的遊樂設施。這些設施通常十分「陽春」------在沙地上,用大輪胎和小輪胎做成的鞦韆,可以適合不同年紀的小朋友玩;一個小木屋,就可以讓小朋友發揮想像力,創造出各種不同的玩法。沙地環保又安全,而且沙子就是小朋友的最愛。

 

 

 

讓創意奔馳,處處是可玩之材

 

 

   靖娟兒童基金會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台北的小朋友最常玩耍的地方是家裡、速食店或百貨公司。台灣地狹人稠,在天然條件上不如瑞典,但許多不利於小孩玩耍的缺點是人為的不良設計所造成。舉例來說,台灣的公園或社區公共設施常常「擺好看」的-----到處是水泥地,層層階梯在加上剪裁整齊的柏樹,卻不是讓娃娃車通行無阻、讓人舒服休憩、讓小朋友盡情玩樂的空間;即使有遊樂設施,也常是在水泥地上加鋪黑色軟墊,既不環保,造價又高。如果這些景觀或空間的設計者曾經靜心看過一個小孩玩耍,或是細心觀察父母如何因為推嬰兒車而寸步難行,也許便會改變大而無用的空間設計,改由使用者的觀點來設計出好玩的天地。

 

  曾有台灣學者在参觀瑞典幼稚園時,覺得瑞典幼稚園看來很「破爛」。這樣的觀點是基於和台灣許多連鎖式、看來富麗堂皇的幼稚園比較,卻沒想到「羊毛出在羊身上」,看來豪華的遊樂設施,是由家長負擔沉重的幼稚園學費堆積起來的。另外,在我的觀察中,豪華的遊樂設施不見得是小朋友的最愛。小朋友常常「處處是可玩之材」,而且往往越簡單的遊樂設施或玩具,越能激發小朋友的創造力。有一次在哥特堡,我突然發現社區小朋友怎麼跑到腳踏車棚上面去,仔細一看, 兩兩 小朋友正在撿樹果子互相丟向對方,公園裡長斜的樹也成了小朋友的最愛。這些全是小朋友自己創造的遊樂器材。

 

 

 

闖關遊戲,有請膽大心細的小孩

 

 

  二○○四年夏天的哥特堡節,植物園裡設了許多「遊樂站」讓小朋友挑戰。其中「科學教室」讓小朋友領花盆學習種花、用義大利長麵條搭蓋模型、或利用力學原理玩「釣魚」遊戲。草地上設置的闖關則是讓小朋友從帆布下爬過去、從輪胎上依序踏過、用一截大水管讓小朋友鑽過去、、、、、、,都是簡單的材料卻變化多端。最讓我歎為觀止的是一項適合八到十二歲小朋友的挑戰賽,小朋友先在身上綁好安全護繩,主持人遞給小朋友牛奶塑膠箱,小朋友必須保持平衡地疊好塑膠箱。看誰可以堆最高而且平衡地坐在堆高的箱子上。萬一疊著的箱子 失衡倒了,另一位遊戲主持人就負責拉住小朋友身上的護繩,讓小朋友不至於掉下來。當天女生紀錄保持人堆了六十四個塑膠箱,男生紀錄保持人則堆了四十二個塑膠箱。這樣訓練小朋友膽大心細的平衡遊戲,只要搭設良好的安全護繩和牛奶箱就可以玩。

 

  瑞典小朋友的遊戲或活動常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星期五兒童節目的益智問答中,除了靜態的搶答外,小朋友還必須穿戴上攀岩裝備,在一面牆上拿下字母來拼字。攀岩小朋友身上都有護繩以確保安全。二○○六年還有一個新節目,每集由不同的教練及小朋友參與不同的冒險行程,包括騎馬穿過原野、山丘、在雪地上行走、紮營、穿過瑞典與挪威邊境等。每集都有一些難關,諸如小朋友騎馬騎到一半,突然發現馬蹄鐵掉了,或是小朋友和教練努力趕路,卻還是錯過了瑞典與挪威的邊境一天才一班的船、、、、、等。在闖關節目裡,小朋友則要先用鋸子把木頭鋸斷,才能跑到下一站。這些似乎都是台灣無法想像的,可以設計給兒童的活動或遊戲。

 

  在台灣,我們常聽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說法,結果家長把孩子送到貴族幼稚園外加各種昂貴的才藝班,小孩則從小學習『競爭文化』,並且在填鴨式的教育中反而變得對學習反胃;許多人戲稱考完聯考後最想做的是『焚書』、工作後仍繼續維持閱讀習慣的人寥寥無幾。和台灣截然不同的是,瑞典社會相信「玩是小朋友最好的學習」。瑞典幼稚園希望孩子學會的是「與大自然及他人和諧共存」,我在瑞典幼稚園及生活的觀察正印證了這樣的教育理念。小朋友從自然的環境、簡單的素材中創造出變化多端、創意無窮的遊樂器材,和自然成為朋友,在遊戲過程中學習和別人合作、共享。

 

 

 

一直玩、成天玩,一輩子樂在學習

 

 

  我對於瑞典孩子的印象就是『一直玩,成天玩』,但瑞典學生的學習表現再世界評比中不輸其他國家,而且瑞典的教育方式讓學習變成一輩子的事。我的瑞典文課本裡有個數據指出,瑞典人平均每週閱讀0.7本書,每天花二十三分鐘閱讀;瑞典的成人教育風氣也十分盛行,除了在職進修課程中有相關社會議題討論外,許多人還參加公民高中、公民大學的夜間課程,圖書館的使用率也很高。

 

  我們都知道「揠苗助長」之害,台灣許多家長雖然不喜歡這樣的教育方式,卻也被教育環境推著走,到頭來家長負擔沉重、小孩也不開心。我們不妨想想,自己希望孩子如何成長?或者,我們是否曾經問過,小孩子想要怎麼長大呢?在瑞典,我很想再當一次小孩,當一個大人相信我可以在玩耍中學習的小孩。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親子間的溝通


~奕萱媽媽的文章分享~


 


奕萱是個很聰明、很精明的小孩,很多事情不能隨便帶過,敷衍她,他跟奕霏的個性不一樣,讓我覺得很頭大,她不是乖乖聽話的小孩,甚麼事要問到底,要嘗試,喜歡新鮮的事,對於她,要用講道理,要她知道後果,以下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親子間的溝通經常是父母親說的比孩子聽進去的多,尤其是當父母經常尖銳高昂的聲音去提醒孩子,孩子往往都不會認真的聽進去,因為就像是狼來了的故事一樣,過度的提醒,對於孩子來說已經不足為奇了。


 


而一個稱職的父母反而是要以心平氣和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在重要關頭時,再加以提高音量,給予有建設性的提醒,孩子才能警覺事情的重要性。由以上的說明可以知道要做有效能的父母首重於親子溝通,善用肢體語言,給予孩子眼神的尊重;點頭予以接納;身體前傾表示對孩子的話語感到有興趣,並願意一起解決。


給予重點字的重述語句;以換句話說的方式來詢問孩子,蒐集更多的訊息;邀請孩子舉例說明,並在孩子表達後給予摘要整理,漸漸的以開放式語句、隱約式鼓勵讓孩子訴說心中的想法、行為的原因。


 


除了以上的方式和態度之外,與孩子溝通要以同理心的方式表達,接納孩子,和孩子討論問題的解決方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藉此經驗給予孩子機會教育,訓練孩子釐清自己的問題,調整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問題,而非過度焦慮,驟下結論,將責任攬在自己的身上,造成自己無謂的壓力,也容易形成反效果。


 


此外,父母不需要過度去介入孩子與他人相處間的某些行為,孩子之間有他們的遊戲規則,父母只需做一位好的傾聽者、陪伴者,協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知道不論在外面受到多大多小的風雨,家裡都有願意接納他們的人。針對親子溝通父母應該使用,「我的訊息」的方式,描述具體的事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說明理由或原因,最後在陳述期望或要求,而非歇斯底里情緒化的表現,讓孩子也了解父母的想法,理性的溝通,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盡量的鼓勵孩子,但鼓勵並不等於獎勵,盡量強調孩子好的或積極的一面,肯定個別能力,重視努力與進步,協助自我評價,少做比較,信任孩子的能力,不吝嗇給於孩子欣賞與感激。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去成長,讓他們從經驗中學習,父母應該放下自己過多的憂慮,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協助孩子去面對多元的文化與社會,學習不同的人際關係,以身作則成為孩子良好的模範,陪伴孩子健康的成長,讓自己做一位稱職又愉快有效能的父母。(張老師基金會提供)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天籟之音:女兒開懷笑聲


~童年僅有一次,成長不能重來!~


 


對於寶貝女兒的幼兒教育,我的理念很單純,就是讓她每天都快快樂樂的期待上學去,很幸運的喜兒園滿足了我的需求。


 


女兒從小班開始就在喜兒就讀;直至今日為止,她每天都非常高興的能到喜兒園去,而且有很強的學習慾望與好奇心,我深信這是喜兒園開放的教育方式,激勵誘導幼兒的本性潛能,喜愛接近大自然,好奇的觀察周遭環境,而非強制性的填鴨揠苗助長,進而日積月累的蠶食幼兒的自我學習動力。所以每天看女兒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是多麼幸福喜樂的一件事,尤其是她放聲開懷的笑聲,對我來說彷彿天籟之音,煞是好聽。


 


在短短數年的童年時光,感謝喜兒園提供的教育平台,讓我與女兒一同歡樂成長的過日子,因童年僅有一次,成長不能重來!


 



   余慶瑜 / 孟晴爸爸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是那份執著

 

五年前,滿懷著對幼教的憧憬,想找一間屬於「開放教育」的幼稚園,可是找了再找,仍然找不到有「開放教育」理念的園所,最後碰到美玲老師,美玲老師說:山上有一間『喜兒』,可以上山看一看喔!就這麼一看,就是五年。

還記得尚豐剛上學的情景,足足適應上學的日子二個月,期間的酸甜苦辣只有我和爸比最清楚明白了,還好,祐綸的上學有哥哥陪伴,可是每一次和爸爸說「再見」那種難分難捨的感覺,也是讓人心疼不捨呀!

曾幾何時,家人說:我們家附近就有幼稚園啦,為什麼還要大老遠跑到陽光山林去唸書呢?(因為舊喜兒在陽光山林)當時我只有笑一笑,不做任解釋,可是在內心深處是在掙扎的,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我的這份執著「對嗎」?

又有幾次,同事們也問我,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小孩帶到自己的園所呢,這樣不但看得到孩子的生活自理,也可以知道孩子各方面的情形呀!雖然當時的我也是笑一笑,可是我也回了一句話說: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喜兒」的教學方式。長久以來一直承受著一種莫名的壓力,因為我身邊週遭的家人和朋友,都非常質疑為什麼我要這麼辛苦把孩子送這麼遠的幼稚園呢?幼兒教育,不就是吃一吃點心,玩一玩而已嗎?不,決不是僅僅而已,因為我知道,幼兒教育,是會影響孩子長長久久的!所以雖然有這麼多疑惑的聲音加諸在我的身上,可是我還是堅持自己那份執著,因為我有爸比的支持,而我也相信,喜兒的老師是最棒的,對於我們的寶貝也總是給予最真誠的照顧,就因為這樣,所以我堅持。

                                                【尚豐.祐綸媽咪96.4.26】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進入喜兒是一位曾老師的介紹,因童年只有一次所以希望我的小朋友快快樂樂渡過。


    思螢在喜兒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每一學期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成長,記得她剛進喜兒時脾氣很不好,學校的教導讓她有所改變了,由於開放式與角落的教學,還有每週的戶外及體能的訓練‧‧‧等等,老師們的耐心與愛心,學校裏看得到每個人的童年歡樂。


    最後還是覺得家長須配合學校,而且家長的身教是非常的重要,這樣的小朋友會有個快樂的童年生活。


(中班 / 思螢爸爸 陳聖璋 96.4.24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兒的教學

文 / 徐美玲/師院幼教系畢,資深幼教老師。

     陳燕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環境生物學碩士。

     方潔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視聽教育碩士。

 

編按:喜兒十四年來,就讀的孩子人數雖然起伏很大,但是教學理念一路走來卻始終如一。這股堅持的精神完全植根於當初三位創辦人籌設喜兒時所規劃出明確的教育目標。藉部落格改版之際再予貼載當年所宣示的內容。

 

 

我們怎麼想

幼兒天生就是好學者,從他們的好奇心,凡是愛摸索特性即可得到證明。他們所需要的是一個不離自然,又不至於危險的環境,供他們自由探索。幼兒是一個發展中的個體,一切他所從事的活動,舉凡穿衣、脫衣、吃飯、飲水、如廁、睡覺、說話、玩耍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他在這種種活動過程中學習如何發展成為一個有智慧、獨立自主、與人和諧相處的人。因此,兒童需要的是一個全人的、生活化的、自主的成長環境。

 我們秉持上述的教育理念,訂出了本園的教育目標乃在於使兒童身心健全發展,健康活潑。一個情緒穩定、身心自主,而且適應群體生活的兒童,其智力就能充份發展而成為健康活潑的兒童。

  

穩定的情緒

穩定的情緒是一切學習開始的基礎,這就有賴了解兒童發展並且有愛心的老師、工作人員,足夠且適於幼兒活動的空間設計、可自由選擇的玩具和教具,合於幼兒生理的作息時。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下,身心都有安全感,自然情緒穩定。

 

獨立自主的能力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學會照顧自己,譬如能自己倒水、進食、盥洗、上廁所、擦屁股、穿脫衣服、穿鞋襪,收拾玩具、用具等等。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速度慢、打翻或弄髒衣物,但是一但他們能掌握的很好,他們發覺自己不必事事倚賴別人代勞。成長的自信及喜悅便流露在他們臉上。他們不但手腳靈活,也從這些生活瑣事中學習自主負責的態度。

 

智力發展

 人的智慧得自於長期不斷地與自然環境的互動經驗。以兒童來講,活動就是他們獲得智力的主要途徑。觀察兒童的活動可知兒童不但自己跑來跑去,也想盡辦法使別的物體「動」或產生改變,他們幾乎不停地玩耍、遊戲。而這操弄、組合、遊戲、干擾環境的行為都是他們智力獲得增長的方式。兒童學習乃「起來行」,和成人的「坐而聽」非常不同。我們要相信兒童的學習能力,並鼓勵兒童主動學習。

 

群體生活

人是社會動物,不能離群獨居,必須學會如何與人相處,能在群體中生活的愉快。如果兒童從小能和友伴發展出良性、友善的人際關係,對其將來步入小學、長大和別人相處有很重要的影響。我們要注意兒童與人相處時的情形,協助其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協助兒童從共同遊戲的經驗中學會輪流、共享等解決問題的方式。

要達到上述的教育目標,有賴老師、教室環境、課程三方面共同形成一個適合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環境。老師除了依課程佈置教室環境外,並用心觀察紀錄兒童行為,鼓勵孩子說出心中想法和作法。老師的角色並非在兒童前面引導,而是在旁協助兒童學習。

 

我們怎麼做

教室環境

教室環境則依照遊戲活動性質,分為數個開放性的角落,再依教學單元靈活運用。以下簡介各角落的功能:

積木角

增進大肌肉的發展。

滿足幼兒想像、創造、建構等興趣。

盡情發揮想像與創作能力。

從操作經驗中獲得對稱、順序的概念。

培養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供幼兒整合的經驗。

學習社交技巧。

娃娃家

滿足幼兒想像及扮演。

透過角色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

增進人際關係及語言能力。

發洩愉快及不愉快的經驗,抒發其情緒。

美勞角

獲得情緒上的滿足。

認識顏色、形狀、材質、尺寸等基本美學概念。

透過剪、貼、揉、拍、縫、畫等技巧,發展手眼協調,手指、手睕靈活等小肌肉動作能力。

在展示自己及欣賞他人作品的經驗中,培養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之群性人格。

利用無限組合與創作表達自我。

圖書角

透過閱讀、聽講故事的機會,培養其傾聽與表達能力。

透過多樣性的圖畫內容,擴展生活觸角與想像空間。

培養閱讀的習慣,接觸文字。

益智角

讓幼兒從遊戲認識數字、文字。

提供多樣、難易不一的教材、教具,讓幼兒依能力逐步掌握各種數的概傀念。

促進手眼協調及小肌肉發展。

透過和同伴共玩,增進語言的使用和社交能力。

傀儡角

培養兒童自行設計創造玩偶的能力。

增進語言能力及想像力。

透過角色演練,促使兒童從他人觀點思考,減低兒童自我中心傾向。

 操作角

發展小肌肉能力。

促進思考力、創造力。

沙池(戶外)

促進大肌肉運動。

發洩兒童情緒和精力。

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

生物角(戶內/外)

培養兒童觀察、分辨自然事物的能力。

提供兒童接觸小動物、照顧植物的經驗。

 

課程設計

至於課程設計則要以兒童為出發點,依照與兒童相關的生活事件、兒童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的季節更替,人文環境的節慶)組織成一個有目的、有系統、有聯繫、有步驟的生活課程,以每月一個教學單元的方式進行教學。

如果,我們從兒童身心發展的四個領域(身體、情緒、智力、社會)去思考幼教課程,就會覺得比較有組織,幼教課程的安排一定要涵蓋這些發展領域的學習經驗。

 

身體課程

身體課程是學習知覺及活動,有知覺發展課程及身體發展課程。感官知覺經驗是幼齡兒童學習課程的核心。每個兒童都有機會學習用各種感官去知覺、去嚐、去聞、去聽、去看、去觸摸並得到身體在空間的認知。喜兒非常注重知覺發展課程,我們玩沙、玩水、完麵糰、捏陶土,到外面散步撿拾石頭、落葉、果實,讓每個孩子有充分機會去感覺。有一次,氣溫很低還有風,我們在確保孩子保暖的情況下,特別跑到魚池旁的草原放孩子自製的樹葉風箏,讓孩子感覺冬天(該單元教學是冬天來了)。

陽光山林(註)是從事幼兒身體發展課程的絕佳場地,我們在院子玩一二三木頭人、丟躲避球、跳繩、舞龍舞獅、火車過山洞,去公園盪鞦韆、攀爬繩索、溜滑梯、踩影子,到體能訓練場推火車、走繩網。光論這一點,陽光山林長大的孩子就比別人幸福多了。

(註:陽光山林為當年創校園址,目前遷移至鎮上現址後,有一百六十多坪的院子給孩子做體能及遊戲。戶外活動除去陽光山林外更增加裕成里鄉間田野)

 

情緒課程

情緒課程是藝術及發展創造力的創造性課程。藝術是兒童發展中重要的一環,幼兒可以透過藝術,認識並表達自己的感覺和反應,以新的方式傳達他們的想法,並發展各種感官知覺。當兒童獨特的表現方式被承認後,他們會逐漸意識到作為一個個體的價值,並由此形成自我概念。本園除了平常準備充分的美術材料,讓孩子有絕對自由的創造空間之外,陶土課、音樂課、戲劇時間,這些都是屬於創造性的情緒課程。

 

智力課程

智力課程是學習思考有關的探索課程,可分為數學、科學、社會研究、營養等。探索會產生新觀念,這是人類發展文化的元素。當兒童接觸上述的課程時,會去探討並發展種種概念。

數學是透過對經驗的組織建構方式,而形成有關數量、邏輯、物、人、事件間空間關係的想法和概念。兒童會從日常生活中,逐漸發現數學的概念。長針到六就要準備睡午覺是喜兒幼兒學習數字、時間的入門;學校有幾個小孩,今天有幾個小孩沒來也是我們的數學課程。

科學是觀察、界定特性、發掘關係和找尋答案的過程,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課程最佳的起步點。陽光山林的花草樹木、昆蟲魚鳥,正是我們進行科學探索的好對象。我們每次去公園總會有新發現,也許是滿樹叢的金龜子、一隻小小的小蚱蜢,也許是豆莢裡的豆子、一朵像蝴蝶的小花。社會研究讓幼兒有機會探討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關係。個人、家庭、社區都是發展社會研究課程的好題材,各種節慶更是而認識文化最明確的方式。過年貼窗花、寫春聯、做年糕,臘八吃臘八粥,冬至搓湯圓都是喜兒的社會探討課程。

營養雖列為探討課程,事實上這是與身體發展、感覺認知、概念發展、溝通技巧、文學、創造性都有關的主題。我們應讓幼兒了解每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都與他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喜兒的烹飪課正是提供幼兒食物經驗的營養探討課程,此外,我們會設計完整的營養探索課程。

 

社會課程

社會課程是學習溝通的語言課程,包括語言發展、前閱讀/書寫、文學等課程。人類對於溝通的慾望是非常強烈的,所以,用語言與他人分享需求、情緒想法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讀和寫則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溝通工具,而文學是語言藝術。平常,幼兒在園裡和同儕、老師的互動都是最佳的語言課程,另外,兒歌、童謠、詩詞朗誦使的語言課程更豐富。喜兒吃完飯午覺前是看書時間,小孩都已養成閱讀習慣,平常也常看見他們在看書,更可貴的是中大班孩子還懂的查閱書籍。還有寫毛筆字既是藝術課,也是語言課。另外,午睡前的故事時間帶幼兒進入文學天地,更是幼兒想像力馳騁的時段。

課程的分類只是為了方便老師組織教學,事實上,幼兒的學習是整體的,涵蓋上述課程又不失完整的教學才是幼兒最需要的學習素材。

 (寫於1997年1月25日)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喜兒,我的孩子也是主角

 

    身為教育專業人員,對待自己的孩子理應可以很專業的進行任何一種發展的評估、學習發展計畫,但是我發現面對我們家的「大寶貝」似乎永遠無法這麼理性,但是我可以很理性的就是「尋找一個適合孩子發展的幼兒園」。

    我從過去研讀教育相關書籍中發現,發展孩子潛能、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學習問題解決能力….等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但是「大寶貝」進喜兒之前是家中唯一的小孩、保母也只帶他一個,根本缺乏遊戲的同伴,更遑論學習人際互動、問題解決。而一般的績優幼稚園,雖然標榜蒙特梭利、福祿貝爾,但是既沒有廣大的遊戲森林、教學方式幾乎與國小一般屬於班級式、講述式的,讓我很難將只有三歲的小孩、好奇心與精力旺盛的孩子送進去。

   還好,喜兒的主題式教學、戶外自然探索、自由的角落與空白時間、體驗與引導式的教學方式等等,非常吸引關心孩子教育的我。所以,瞭解了老師與園長的理念之後,讓我非常放心,我希望「大寶貝」可以透過與同學的相處,學習人際互動;透過戶外探索,滿足對大自然的好奇;透過繪本閱讀與遊戲,學習發表意見、表達心中想法;透過體驗式的教學,學習生活自理與認知…..

    我自己也是個教育專業人員,現在仍在進修博士班。我經常努力負責於學校孩子的教學,自己有了孩子後,更是能體認到父母心,我希望認真的對待每個孩子,最終,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被認真的對待,被當成是一個教育的主體的對待、讓他自信成長,而不是讓他幼稚園階段就預先學習了國小就會學習的國語、數學。選擇喜兒我很放心,從「大寶貝」說:「媽媽,我們換大房子,讓叔叔、老師、維維、千千、浩浩、翰翰…..住在我們家,陪我玩,好不好…..」,我就可以知道,他被認真的對待,他喜歡「喜兒」。我想,屆時我們家的「小寶貝」三歲後,還是得到「喜兒」報到。

   「在喜兒,每個孩子都是主角」不只是個口號…..

                                                                                                                                       瑞國小  羅美惠  (小班  瀚澤媽媽)     96.4.23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研究發現:英語學得早、不見得學得好!


~學齡前幼兒英語教育政策說帖~ (教育部)


 


英語學得早、一定學得好?No!


幼兒階段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期? No!


上全美語幼稚園,英語才學得好?No!


最新全國研究發現,不可不知!


 


緣起


關心幼教的你,是不是發現到,幼教機構的招生廣告經常標榜「英語越早學越好」、「上全美語幼稚園、未來領袖的培育營」,這些口號究竟是商業噱頭?還是有客觀研究的支持?為了幫全國的家長釐清這些問題,教育部主動委託語言學習、英語教學、及幼兒發展的專家學者(含政大及師大等教授),針對台灣各地區國中及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大規模的抽樣調查研究(全國共計抽樣12,627 人)。我們希望透過這次大規模的研究調查結果,讓社會大眾也有機會接收到客觀、專業的語言學習資訊,而非只是來自市場單方面的廣告文宣。


 


研究的三大發現


1.    研究發現一:英語學得早 ≠ 學得好!


以國小高年級或國中時期的英語、國語之在校成績與標準化的國語、英語測驗成績作比較,提早在幼稚園就開始學英語的學生,並沒有比進小學後才開始學的表現更好;且在班上英語學業成績排名第一的孩子中,有近五分之一(19.4%)是那些從未提早學習、完全按照縣市政府規定年級才開始在學校學英語的孩子。可見提早學英語,不見得是英語表現優異的必要條件,只要是在良好配套條件的情況下(如研究發現三),未提早學習的孩子,英語依然可以名列前茅。


 


2. 研究發現二:全美語幼稚園 ≠ 英語一定強!


樣本中,國小高年級或國中時期在班上英語學業成績排名第一的孩子,絕大多數(96%)小時候都沒上過全美語幼稚園,這群在學校英語表現優異的孩子,雖然其中有從幼稚園就開始學英語的,但頂多是每星期上一、兩個小時的英語課程。研究也顯示,曾在全美語幼稚園就讀的孩子,於國小高年級或國中時期的英語學業成績不見得好,換句話說,曾進入全美語幼稚園就讀的孩子,後續不見得有英語優勢。


 


3. 研究發現三:英語表現 ≠ 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整體性因素


孩子英語學得好不好,與有沒有提早在幼稚園學習,或是否上全美語幼稚園沒有一定的關係。影響孩子英語表現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會互相影響,不能只看單一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孩子本身想不想學、害不害怕學、夠不夠努力、課餘會不會自修英語、對自己的英語有沒有信心,以及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關心程度和投注時間多少等,不論父母教育程度的高低,只要重視、鼓勵孩子學英語,願意參與、甚至花時間陪同孩子學英語,孩子的英語表現通常較佳。


 


給父母的三大建議


1.    小學再學英語不算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英語越早學越好」都是商業口號,請所有爸爸媽媽們,不要再被商業口號牽著走;這次的研究已經證明,提早在幼稚園開始學英語並沒有比進小學後才開始學的孩子表現更好,又何必急著讓孩子在母語都還不能清楚表達的階段,就開始學習另一個完全不熟悉的語言呢?不但學費貴,又可能帶給孩子及自己學習壓力,還可能排擠掉幼兒階段學習其他事物的寶貴時間,父母可以參考本部「先母語、再國語、後英語」的語言學習政策,等孩子進入小學,身心各方面發展更成熟時再開始學,學習效果反而比較好。


 


2.    選一個教學正常化的幼稚園


幼稚園是孩子求學生涯中,正式學習場所的第一站,也是孩子進入團體生活中學習成長的重要起步,父母不能不審慎選擇,幫助孩子踏出關鍵性的「人生一小步」。我們建議為孩子選擇的幼教機構,是教學正常化、並由具備幼稚園教師資格之老師教學的幼稚園,所以多聽聽其他家長們的意見,而不要只是選擇標榜雙語或全美語教學、卻由沒有幼稚園教師資格之外國人教學的補習班。在幼兒階段學習語文,應選擇以培養語文學習興趣為目標、教法生動有趣、教學內容符合幼兒身心發展、並能將語文學習內容融入該園整體幼教課程架構之幼稚園。


 


3.    親子一起學,效果更加倍!


英語是外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所以幼兒不太容易像國語一樣,會主動想學。如果父母想要培養幼兒英語學習的興趣,建議可以採用玩遊戲、吟唱歌謠、閱讀繪本的方式,與孩子一起共玩、共讀、共學。但在親子互動過程中,要盡量保持自然、有趣、愉快的學習氣氛,不適宜要求孩子背誦字詞、認識音標、或解釋文法規則。如果幼兒學習英語的第一步,感受到的是無趣、挫折、壓力、焦慮,提早學習英語等於是提早扼殺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推薦閱讀


1. 吳信鳳(民94)。贏得聲音、贏在終點。張老師月刊,332 期,頁12-18。


http://english.nccu.edu.tw/new/home.php?page=teachers/HsinfengWu.htm


2. 林佩蓉(民93)。上全英語幼兒園要付出那些代價?


http://www.kids.tp.edu.tw


3. 張武昌 (民93)。全美語的迷思—幼兒外語學習時機與方式。


http://www.kids.tp.edu.tw。


4. 張湘君 (民93)。孩子,對不起,我錯了!http://www.kids.tp.edu.tw。


5. 張顯達(民93)。從雙語學習談幼稚園教英語的問題。幼教簡訊,21 期。


http://w3.sce.pccu.edu.tw/preschool/21th/e_covers/ec_index.htm


6. 劉玉燕(民93)。為甚麼幼稚園不教幼兒英語。幼教簡訊,23 期。


http://w3.sce.pccu.edu.tw/preschool/23th/e_covers/ec_index.htm


7. 蔡春美(民93)。會說英語的老師≠專業幼教老師。


http://www.kids.tp.edu.tw。


8. 童話劇場(民94)。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的紀錄片。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按:再過幾個月,大班的孩子就要畢業了,家長也要為孩子即將進入小學而作準備,以下座談會是喜兒十年前舉辦,如今讀來,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讓現在的家長參考。

幼稚園需要教注音符號和寫字嗎?

緣起

許多大班的家長一直質疑幼稚園該不該學注音符號,常向園方反應。本園的基本態度是小學有長達兩個月學習注音符號,幼稚園時無必要再提前學習。但為了讓家長放心,我們還是在下學期最後一個月教大班同學認識注音符號,並特別聘請勻庭外婆 彭秀香 女士於家長座談會主講『幼稚園需要教注音符號和寫字嗎?』勻庭外婆是資深小學老師,也是陽光山林住戶,她除了和我們暢談學校教育外,並以母親的身分,和大家共享養兒育女的心得,在此特別謝謝她!

時間:八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地點:長青一街七號,喜兒成長園

出席者:陳雅玲(得雍媽媽)、黃梅菊(超任媽媽)、黃明美(豪豪媽媽)、許美韻(牧微媽媽)、李綵(康裘媽媽)、趙蘭萍(將均媽媽)、張玉琦(佩芸媽媽)、謝玉梅(紹華媽媽)、 張燕 君(麒峰媽媽)、游秋菊(君哲、君翰媽媽)、曾瑞玲(皓平、黃亭媽媽)、曾煥雄(曾偉爸爸)、本園三位老師(董淑芬、方潔玫、陳燕珍)

 

:我們現在上開放式的幼稚園,不學ㄅ、ㄆ、ㄇ,也不學寫字,進入小學後會不會跟不上?

老師(以下簡稱):有些家長望子成龍成鳳,從小送孩子去上各種強調智育的幼稚園、學心算、「功文數學」,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以數學來說,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學期才教個位數加法,第二學期進到二位數,二位數加法則排到二年級。學數學重要的是啟發、觀念正確,讓孩子真正懂得這些運算的意義,而不是各種題型不斷演練。否則即使熟能生巧,到了高年級、初中、高中,就跟不上。注音符號也是一樣,沒有必要太早學。小學一年級上學期從第一週到第十一週,就是讓孩子學注音符號,時間很長,將近有半個學期。因此家長不必擔心,老師一定要教,不會跳過,否則這段時間要做什麼?家長可以做的,是每天花十分鐘幫孩子複習,加強他的印象,這樣除非孩子的學習有障礙,否則一學期就會跟上去了。我們小學老師,其實最不希望小孩入學前學ㄅ、ㄆ、ㄇ,因為他學過就沒有興趣在上一遍,上課覺得無聊,就坐不住,反而影響以後的學習。至於寫字,幼稚園階段教認字很好,但不必教寫字。因為小孩子的小肌肉還沒發育好,力量不夠,握筆一定不正確,以後改不過來,寫字就不會進步。在幼稚園階段,可以學握筆,學畫點、橫點、直線、圓圈,讓手指慢慢學會操控筆,做適度的運動,但還不要寫字;字太複雜了,孩子的發育還沒到,反而會害的他。

 

:筆順、筆劃對不對很重要嗎?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老師很重視每個字有幾筆筆劃,考試還要考呢。

:筆劃很重要,筆順不對,筆劃就不對。不照著筆順寫,字的結構無法掌握,字會不成行,不漂亮。

 

:開放式教育很自由,小孩子在社區玩耍也很快樂,但我很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小學的上課方式。小學每堂課都要四十五分鐘,孩子會不會坐不住,發生類似過動兒現象?

:不會,在四十五分鐘裡,老師有一定的進度,不是讀,就是寫,小孩子沒有時間跑來跑去。提前學完注音符號的孩子可能會老油條,注意力不集中;沒學過的孩子會比別人還專心,因為他在接受一個新的東西。你看幾十年前,一些鄉下來的孩子,國語有聽不懂,第一學期顯得很吃力,但是從第二學期開始,厲害的很。因為他們在鄉下玩石頭、爬樹、觀察大自然,常常用腦筋,這些對學習很有幫助。現在啟發式教學不用課本,碰到什麼,就學什麼,很自然的,這種方式最好。當然ㄅ、ㄆ、ㄇ也不是完全不能學,可以先讓孩子認識,用唱歌的方式學一些聲母、韻母、稍為熟悉;但是正式的學習最好還是等到上小學再開始。

 

:現在坊間有很多兒童書籍,強調要讓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會不會反而限制了孩子想像力?應不應該讓小孩很早就養成看書的習慣?

:小孩看書很好,但給他們看書的時間不要太長,字體要大,否則很快就眼睛疲勞,變成近視。陽光山林(註)環境那麼好,不應該弄到戴眼鏡的。給小孩的書籍,也應該有所選擇。像是白雪公主這類的童話書,又是後母殺人、又是王子公主結婚,這些成人世界的愛恨情仇,完全沒有童趣,對太小的孩子來說,並不適宜。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內容活潑、長度適宜的故事書,為孩子們講故事,講完後,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我發現台灣填鴨式的教育,教出來的孩子表達能力很差,所以從幼稚園開始,有機會就讓他們發表。(註:喜兒最初創園社區)

 

:但是我發現我的孩子很會發表意見,常常反駁我,讓我覺得很困擾。

:那個不叫「發表」,那是頂嘴。我認為父母還是要掌握住自己的角色。當孩子反駁你時,應該給他一個教育,「你這行為是不正確的,要等媽媽說完以後,你有意見再好好講。頂嘴、插嘴是不對的。」怎樣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呢?孩子聽完一個故事,可以讓他站起來,講一遍給大家聽。這方面我們台灣做的比較不夠,很多人滿腹詩書,還是不敢講,因為缺乏這方面的訓練。

 

:我們講故事時,是照著原文念比較好,還是以自己的表達方式來說比較好?

:當然是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比較好。

 

:這樣會不會限制了他們學習詞彙的機會,以後對作文不好?

:這不要太擔心,在幼稚園的年齡,講故事要口語化,小孩子才容易接受。以後上小學,會有課本,他們會學到適合程度的詞句。所謂的好文章,一定要生動,用它有感覺的文字來寫,而不是用一些華而不實的詞藻堆砌出來的。(張燕君紀錄)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我們常常接到電話查詢喜兒教甚麼,讓我們無言以對,因為我們不教小孩,只和小孩玩。問題是大人不教並不等同於小孩沒有學到東西,我們和小孩玩是因為我們秉持的幼兒學習理論是小孩在遊戲中學習。針對此問題引用高敬文所著「啟發式教學」(原文登於學前教育月刊)以饗各位家長。


 


                                      啟發式教學


                                                         (文/高敬文)   


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社會中,孩子不光是用『聽老師說』的方式來學習,我們也希望能有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也快樂、活潑地成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式教學」的目標相當符合我們的理想,幼稚園「啟發式教學」於1970年引進我國,當時多以「發現學習」為名。它的原始構想來自英國幼兒學校(及小學一至三年級五至七歲學童)的革命性改進。英國人叫這個構想作『統整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自由日(Free Day)、不拘形式的教育(Informal Education)』 等。美國則稱為「開放式教育(Open Education)」。其實,怎麼稱呼並不重要,重要的事要把握住這個構想的基本精神,才能稱作是「真的」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可分很多方面,以下僅就學習原理、兒童觀和教師地位三方面探討。


 


學習原理


    英國教師們經過二、三十年的試驗,發現了某些基本學習原理,這些原理和杜威、皮亞傑等人的主張是相通的。以皮亞傑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理論來看,皮氏主張:『兒童智慧的成長是一種不斷建構的過程,知識的來源是兒童 主動與環境交互作用,不斷重組其經驗而成的。真正的學習是兒童認知結構的擴展與統整。』換句話說,真正的成長不會是光會1234、、、、10的數數兒,這是「狹義學習」。真正的成長應該是結構的改變。我們希望在幼稚園裡能給孩子一種來自內心那種「啊哈!」的感覺,就像是「開竅」的情形,學習的結果代表一個重大的進步。比如說:兒童學習注音符號,開始只是一些零星符號的認識而已,等到有一天,他自己發現,他能拼音寫出他想表達的意念(也就是他能把過去所學的零碎知識,重新組織、統整),這時才算真正「了解」學習注音符號的意義,才能和「文字」的世界溝通,這才算是真正的學習。因此,不要斤斤計較瑣碎的知識、技能的獲得,耐心地引導他去擴展經驗,發展潛能,最重要的,一定要給兒童親自動手的機會,從嘗試、摸索中去經驗、學習。


 


兒童觀


    「啟發式教學」是主張人本主義的。他相信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有無限的潛能的。它主張尊重個人的尊嚴,關環別人,促進互重、互信的氣氛,他了解兒童活潑的天性,充沛的活力與自我中心的特質,他認為人格是知、情、意統整而不偏於一方發展的。


 


教師地位


    在上述兒童觀與學習理論的影響下,「啟發式教學」的教學型態也改變了。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有關「教師地位」的看法改變了。美國教育家祁添登(Chittenden)和布希斯(Bussis)分析,認為「啟發式教學」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啟發式教學特別重視教師的關鍵地位。英國的新教育,並不是方法或實施上的改變而是教師們對『兒童、學習、學校教育』三者本質,在態度和信念上的改變。由於老師們對上述的學習理論和兒童觀,有深刻的體會,產生真摯的信仰,從而著手改進他們的教學。事實上。「啟發式教學」並沒有固定型態或理想的模式可供抄襲,而是不斷改進發現的過程。它的基本精神就是教師不斷地求新求變,檢討改進自己的教學,發揮個人的潛能。「啟發式教學」的老師不會在嘴巴上鼓勵兒童自由探索,卻看不慣他們笨手笨腳或浪費時間的樣子。不會光設立幾個興趣角,卻只允許兒童在某個特定時間去『玩』,不會『嚴格』控制時間,指使兒童輪組操作。他比較不會用事先設計好的單元活動,全班統一實施或用一些『假興味』、『假動機』來引導兒童作千篇一律的「活動設計」。他會以小孩的興趣為起點,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根據小孩子的臨時動機、興趣來擴展和轉換。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兒 ! 有妳真好

 

如果有了寶貝, 你想當怎樣的父母?   你想給你的寶貝怎樣的人生?   許他一個有成就的未來?許他一個有錢的未來?   而我只想給他們一個快樂的未來.

當一個空中飛人到處飛來飛去的媽媽,生活裡的語言除了國語, 台語, 就是英語和日語,我當然知道語言是很重要的溝通管道.但是我不希望在我的寶貝剛來這世界上的前幾年,該是體會生活, 學習生活, 感受生活的時候,卻得強迫他們學習以後慢慢再學就好的第二或第三種語言.

喜兒不像一般的幼稚園, 沒有雙語, 卻充滿創意!   她帶孩子們去大自然踏青, 觀察植物昆蟲, 在戶外奔馳, 所以我的孩子比我這國立大學畢業的媽媽知道更多的地球生物她讓孩子盡情發揮, 展現靈感, 自由創作, 欣賞作品,  為孩子收集的作品集和生活紀錄簿,   比我這當媽收集的更精彩更仔細.   她讓孩子學習獨立面對問題, 想辦法解決問題, 培養孩子獨立成熟,   那天我家寶貝的鞋子掉入田埂, 五歲的小男生在老師觀察下,   獨立拔出鞋子, 清洗鞋子, 沉著應對, 不求助也不驚慌.   她讓每一個孩子愛上學, 建立學習的健康心態。

我家姊姊在喜兒受了完整幼兒教育後, 現在小學三年級了,   仍然覺得學校是一個好玩的地方, 從不抗拒上學, 對學習一直興趣盎然,   我家弟弟請病假在家休息, 卻一直唸著什麼時候能回學校玩,   姊姊說喜兒根本是弟弟的超級遊樂場!   喜兒不填鴨教育, 從玩耍中學習.   喜兒裡沒有英雄, 因為他欣賞每一個小孩.   所以孩子們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但卻不自我,懂得欣賞別人, 包容別人而且融入團體. 

怎樣給小孩才是最好的, 答案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但就我而言, 我希望我能許我的寶貝一個這樣的人生:    

快樂學習, 享受生活, 喜歡週遭, 期待未來.

很高興我找到了喜兒幼兒園,   也很感激喜兒對孩子們做的一切,   喜兒幫我的寶貝跨出快樂生活的第一步,   喜兒! 有你真好, 謝謝妳!

華航  / 王曦芳  (中班  奕成媽媽)                                 2007/4/23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書是人與他人的體驗相互印證的過程


        知識即使記述在書本上,他所記述的不是死的事物,而是人類在不同的時空下, 集體的或個體的體驗.每一個人單告一己的體驗,無法認識真實的世界,他必須括廣自己的體驗.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爲的是要將自己一個人的體驗與人類共同的體驗相互印證,從而打開視野,全面關照真實的世界.


        只有將學校傳授的知識, 將書本記載的知識, 定位為人類共同體驗世界的腳印, 只有將學校教育,將讀書當作是人與他人(甚至與人類)的體驗相互印證相互碰撞的過程,才會使目前僵化了的學校教育復活,使讀書變得盎然有趣.學校目前只提供技術性知識,提供文憑與地位.這使得知識工具化,使的人從人的自首異化出去,淪於知識的附加價值之中.


         人學習知識,要有自己的體驗,把自己的體驗隨時與書本知識中所記錄的人類共同體驗的足跡相互印證,使人的體驗不限於一時一地,能跨越時空,又能深刻入世,才能真正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例如學地理,不是指為記憶地名,亦不單為日後遠行時備用.學地理是要括展認識中的世界,了解各大河,各草原沙漠的每一支人類文明如何發展.歷史是文明之舞,地理則是文明的舞台.但地理不等同於地圖,壹張地圖攤開,每一港口每一都市皆同等份量.地理則蘊含了人一步步的體驗,由近及遠.人的文明是從大河的流域萌芽,在大河流域深耕經營,慢慢才括及遠處.小孩的知識發展也一樣.學地理要從小孩自己生長的村里街市學起,讓小孩體驗自己生長週遭的人文或自然的每一個細節,告訴小孩太陽出來的方向是東方,北極星永遠閃亮的天邊則是北方.把方位確定之後,開始由小孩來描繪村里街市的地圖,寫說明,甚至學習作報告,然後逐漸擴及省線,擴及世界.當探討的範圍在增大,漸漸超出小孩個人活動所能體驗的界限,這時候便要學習找資料,找課本,把前人旅行得來的地理知識拿來彌補自己體驗的不足.隨著小孩對地裡的認識健行漸遠,小孩所能了解的地圖涵蓋的地面也越來越大.同時他心中認識的不只是自然的山河與資源,還要結合玩學藝術,探討在這山巔河畔的人文活動,歷史的變遷.從自己所體驗的一村一里一街一市的人文典故括展出去,與世界各地,不同時空的人類體驗相互印證,這樣地理知識才有了生氣.


        真實的知識是整體的,世人對真實世界及對自己的整體性的理解.整體性的理解,使人把知識提身為智慧,使人的知性與他人格趨於成熟,使人免於恐懼,再生命存在的時刻中泰然自若.把知識切割成碎片,讓每一個人抱持著一塊碎片,那麼人將看不到世界的真實面目,看不到自己的全貌.擁有一塊碎片的人士一種專家,專家事業變成了人安全與生活的保障,變成了人逃避自己逃避世界的態護所.人不再體驗,不再具有無畏的生之勇氣的時候,人便有了恐懼.


 


                               童年與解放               黃武雄著               出版社:左岸文化


      童年與解放提出的是一種世界觀, 這世界觀的基礎是人的原始創造特質.


     作者分析兒童學習語言的鼎賦, 界定文明能力與自然能力的分野,


     從而一層層揭開兒童世界的面紗. 然後作者從更廣的面向,


     說明真實的知識其實是,由童年的直接體驗不斷延伸出去的經驗網路,


    並進一步討論理性的局限與人的思想解放.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