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教育原則

 

 

編按:這是一篇在網路流傳的文章http://www.facebook.com/#!/samuel.ling.395/posts/10151448253421738,從遣詞用句來看,作者應是中國人,他藉德國對孩子的教育原則來反思中國/香港現今的幼兒教育,讀來令人感慨。其實,台灣的幼兒教育也大多如此,到底孰令致之?很多幼教業者無奈地說「這是家長要求的」,我們認為把責任推給家長是身為專業幼教工作者的託詞;家長在幼兒教育方面不是專業,我們怎麼可以自我踐踏專業,放棄和家長溝通、不堅持立場?!文末附錄創辦人的讀後感。

 

 

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德國憲法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教育重點在:

 

1、基本社會常識。

2、動手能力。

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澆灌情商,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祇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盤,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幼兒園的教育是免費的。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ä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ärten ist kostenlos
.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香港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7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藉鑑。同時也希望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別沾沾自喜,因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實是毀了中國/香港的一代又一代。

 

 

創辦人讀後感﹕

"是我們的文化中對於幸福的的價值往往跟「功成名就」畫上了等號?以致於成人不自覺地把這個期待投射在孩子身上,也擔心自己沒有盡心培養孩子「出人頭地」。因此,這十年以來,在台灣不教才藝、不教美語的私立幼兒園幾乎絕跡;反而標榜雙語教學的美語學校逐漸取代了一般的幼兒園。各式才藝班、珠心算、圍棋、MPM數學、電腦等等課程也進入了幼兒園,滿足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焦慮。

台灣的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可以說是「行程滿檔」,一堂接一堂課地上,有些重視「績效」的學校,為了讓孩子銜接國小的注音與數學課業,除了有書寫的作業、加減法,甚至還仿效國小進行月考,弄得幼兒噩夢連連。當然,你也可以想到,為了鼓勵幼兒持續做這麼多違反人性的學習,老師和家長要祭出多少各式各樣的廉價獎勵品與排名的競賽方式。這樣的學前教育潮流真的令人驚愕,也令人擔憂它對幼兒未來的情緒與人格發展、學習的內在動力,會造成多少負面的影響。無怪乎,在台灣,學生主動學習的熱誠可以說與年齡成反比的遞減。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去年(101)台灣已經通過了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對於學齡前孩子(2~7歲)的學習已有所規範,「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明令幼兒教育應著重在幼兒健康、習慣、群性與創意等方面的均衡發展,也強調教學宜由幼兒生活經驗及在地生活環境中選材;同時也禁止幼兒園施行分科式教學、以精熟為目的之讀、寫、算教學,或全日、半日或分科的外語教學。

兒照法在通過之初,我們都可聽到業界的反彈聲浪,在同業中也耳聞有對法令陽奉陰違的「內外帳」兩套式的做法,一套供政府查核,一套是實際操作的;這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過,靠著網路資訊和教育資訊的開放,家長們可以接觸到的教育理念與方式也越來越國際化,學校的藩籬在不久的未來可能就要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但是,不會改變的是:適合幼兒健康成長的方式,依舊需要關懷與愛的成人與環境,充分的自主遊戲,和同儕的互動等等這些平凡實在的生活。我們喜歡有創意的孩子,但是創意來自於對人事物的感情,感情源自於孩子每天和環境、人的接觸後,他自己產生的感覺。"

潔玫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慶元宵

 

/ 喜兒攝影小組

 

 

 

 

編按:元宵又稱上元節,在民間習俗裡是個大節,在喜兒也不例外,老師在元宵節那一周安排幼兒自製燈籠、滾元宵、戶外提燈等活動;尤其是提燈這一項,不但籌備事項繁雜:節目設計、路線規劃、安全防範、幼兒試走、糕點自製……,還要看老天爺臉色。今年提燈前一天又是風又是雨,各人正擔心是否能如期舉行,結果當夜雖然風有點大,卻是明月高照、氣溫也是在17~18度間,極適合親子步行漫遊。今年提燈訂在2/23(周六)元宵節前夕,地點在喜兒創園之處---陽光山林社區,漫步範圍比去年縮小了一半,腳程約35分鐘;活動項目增加了兩項:提燈尋彩球和猜燈謎,後者原來因為時間不足而取消,但大夥兒放完煙火後,有些要走未走的家長與孩子知悉潔玫老師有準備好的燈謎,就興趣盎然地建議「續攤」,猜燈謎反而成了活動結束後的餘興節目。以下是各項活動的圖片集錦。

 

 

釘燈籠

由孩子從家裡帶來的鐵罐,透過老師的解說、引導,不同班別的孩子依其發展階段的能力,從事不同程度的實作、體驗:幼、小班老師在罐上預先打好小洞,再讓幼兒自行拿釘、鎚對準洞裡敲,以達到他們手眼協調的練習;中、大班老師則希望孩子先在紙上畫出自己要的圖案,貼在罐上後再來敲打。

 

  

 

 

 

 

滾元宵

湯圓是用捏、搓的、元宵是用搖、滾的;前者鍛練幼兒的小肌肉,後者則是大肌肉。幼兒在製作元宵過程還學習到力道強弱的控制、搖動的方向與節奏,以及同伴彼此的協調。

 

 

 

    

 

 

行走路線預習

提燈的前一、兩天,中、大,幼、小班分成兩組依設計路線走一遭,目的是讓幼兒建立熟悉感,在行走過程老師也可以觀察幼兒臨場的各種狀況,如安全性、適應程度、腳程等等。

 

 

 

提燈夜

大大小小一百多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漫步在陽光山林社區裡;明月高照下,走過巷弄、穿越松林,最後抵達終點---湖濱公園。

 

   

 

 

 

打著燈籠找彩球

各班孩子在公園不同的區域裡提燈尋找預先藏好的彩球,有些家長也樂於和孩子一齊尋找同樂。

 

 

 

 

 

 

玩仙女棒

每年慣例玩仙女棒的時刻到來,孩子們看著燃燒的棒子閃彈出璀燦的火花,多是一陣猶豫,既想嘗試又害怕,不過一旦克服心理障礙,就會愛不停手,一枝接一枝地玩下去。

 

 

 

  

 

 

 

猜燈謎

活動結束後仍有人意猶未盡,動腦猜謎成了餘興節目,由潔玫老師主持,題目依班級程度向孩子提出深淺不一的謎題。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歲末回顧

 

親愛的家長:

 

透過老師的課程設計,過去兩周喜兒的孩子都浸淫在過年的熱鬧氛圍裡:教室四處貼掛著幼兒帶來的年畫或自製的紅紙、吉祥話,有的班級還做舞獅頭、剪窗花、寫春聯,烹飪課程則有包元寶水餃、圍爐。隨著上午小班的幼兒舞著獅頭到各班討吉利、下午安親班及大班的孩子點炮竹玩煙火,這學期也就在小年夜的這一天進入尾聲。

 

過去一年喜兒是在穩定中求進步

 

老師的編制增加了中班的怡珊老師,資深的美香老師原是打算扮演支援的角色,但很快的,幼生的陸續增加,原來的小班再分出一班幼幼班由美香老師擔綱,計劃因而被迫改變;如今下學期的大、中小班在額滿的情況下,美香老師就更責無旁貸地負起幼班的教學了以目前喜兒的教學模式,下學期我們將再加一位老師以舒緩目前已呈緊湊的人力。

 

教學方面,喜兒多年來一直採用單元教學,去年老師開始導入主題教學的模式;單元與主題的差異在於前者由老師設計、主導,後者則在老師設定主題後,隨著孩子的興趣、提議,把課程作延伸或調整,由於是孩子提議因此其學習的興趣及自主性都比被動式的學習模式來得高,另外主題的教學時程較單元長很多,所以無論在廣度或深度孩子都有更多的體驗。不過,我們認為主題教學比較適合中、大班的孩子,隨著幼兒思考能力愈趨獨立,老師可引導幼兒對主題提出看法及解決問題;換言之,單元教學目前仍被沿用在幼、小班上。至於老師教學報告的格式,從教案設計、教學內容的呈現以及主題結束後的評量,經過上半年的整合改良,現今老師已能運用自如。

 

去年在校園發生了一件令人遺憾的事件---安親班的一位孩子手腕因玩耍不慎跌下導致骨折。事件肇因於放學時爸爸進園來接孩子,出校門前臨時停下來處理自己事情,孩子就在附近邊爬單槓邊等爸爸,見到同學在玩球,一時興起叫同學丟球給他,未料接球時滑落導致手腕撞到鐵桿而骨折;當時在院子的老師以為孩子被接走了,注意力因而放在其他孩子身上。事件的後續處理雖然有些波折,所幸孩子康復無礙,事件最後平和落幕;但也因此促使我們重新檢討「孩子上下學接送流程」、「戶外遊戲規範」以及「校園輪值老師注意事項」,期望往後能把校園活動的意外降至最低。我們很感激家長的配合與支持,也謝謝孩子的媽媽居中斡旋降低紛爭。

 

在硬體方面,去年原計劃把平常閒置的泳池增加更多的教學用途,如陶土、木工、烹飪、大型畫作等課程都可在那兒進行,兩旁的遮雨篷也做了,很慚愧,相關的配套卻一直沒有建置起來,關鍵在於太多的東西不捨得丟棄,總是認為往後還可以重用,以致泳池變成了臨時的倉庫;當然,這也為何喜兒有些地方會予人凌亂的感覺,它將是新的一年中我們要努力改進之處。我們也打算修繕及增加目前的戶外設施:除了換修舊有的木造遊樂設施,為其增加連接樹屋的設計,新的一項木造體能設施也在設計中。

 

膳食方面,喜兒一直遵循「蒸煮炒燴、淡茶粗飯」的原則也儘量不吃加工或有色素的食材,讓孩子能品嚐到當令食物的原味,避免孩子的味蕾過早窄化在鹹與甜或人工甘味裡。去年底,喜兒找到可信賴的菜農,嘗試葉菜類的食材改用有機,可惜只吃了三周就因為天候不良,供應量至今仍無以為繼而被迫中止。期望不久的未來能在附近找到符合喜兒要求的一家繼續供應。

 

    我們感謝家長對喜兒的肯定與支持,這也是促使我們「好還要更好」的自我鞭策。龍年漸遠,蛇年將至,在此,喜兒全體教職員祝大家

如意安康

 

                                                                                                                     喜兒敬上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應按照本然

 

/ 鍾玉玲

         幼班家長

 

編按: 謝謝禹涵媽媽慨然賜稿。喜兒部落格的「家長園地」是家長分享孩子成長過程點點滴滴的地方。透過分享讓我們了解到養兒育女雖然各有不同,但有些共通點卻是從來沒有變過,如多元體驗、快樂學習、適性發展等,依循這些原則,讓幼兒在學齡前建立起健康敏捷的體格、生活自理的能力以及樂觀自信的態度,這些不只是每位家長所期盼,也是幼教工作者的我們努力實踐的目標。再次謝謝禹涵媽媽分享她的心路歷程。

 

 

前陣子喜兒的叔叔邀我寫養兒育女的心得,最近因為忙著論文的進度,就這樣拖了一些時日。

 

我有兩個女兒,各有著不同的個性,但都是我心目中的小天使;她們豐富了我的生命,也讓我在教養的路途上不斷摸索、學習前進。她們是上天給的我恩賜!

 

        還記得姐姐剛出生,當時她是雙方家族的第一個孫子,由外婆帶大,從小就被大家溺愛,她攫取了家族和爸媽所有的目光。我是新手媽媽,她到來時,自己還沒完全準備好,心情是既期待又害怕;因為我沒有育兒經驗,所以常常怕她受傷、怕她著涼、怕她生長發育慢……

 

我就像一般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長總有許多憂慮,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點,想當然爾,就讓姐姐進了大家口中的美語幼稚園,回想起來姐姐就讀的園所印象最深刻應該是小班老師很嚴格,以致她一整年都不想去上學。他們有一張表格,上面羅列20多項要遵守的事項,如:雙腳要併攏、手要扶碗等等細項,並且家長在家也要配合。對一個小班的孩子而言,那時的確無法全都做到,但我還是讓她熬到中班才換老師;隨後,又因為學校所教的項目很多,很早就開始學寫字,曾經跟老師溝通,可否讓孩子慢點寫、多出去戶外活動,老師卻回答因為家長都要求學越多越好(那時也不知道有喜兒這樣理念的學校),礙於自己堂妹是該校校長,以及自己不想讓別人標籤為難搞的家長,就覺得孩子應該去適應不同老師的要求,因此姐姐的學齡前教育過得很不順遂

 

 姐姐因為陪妹妹而有機會參加喜兒的暑假班

 

回想這段過程,讓我想起曾在書中讀到的一段話:「生命是一個韻律,一個經常在兩極之間震動的現象。」當自己過於繞著孩子打轉、過於停留在某一端,自己必然會開始思索、調整,我到底希望我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呢?

 

第二個女兒出生後,因為有經驗了,心情也篤定踏實多了;再加上有兩個孩子要忙,注意力自然分散。小女兒出生後,自己心情不但放鬆很多,也深深覺得每位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她們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小女兒來到喜兒,轉眼已經快一學期了,她變得更活潑,也更自在地顯露出自己的特質,看她每天開心上學,回來分享在喜兒的生活,把每位老師、同學如數家珍似的,真覺得孩子在喜兒有家的感覺,有歸屬感;難怪姐姐常說好羨慕妹妹,怎麼跟她以前要乖乖坐在那裡聽課的幼稚園那麼不同!

 

 遊戲、體能和同儕互動是幼兒教育的重心

 

這幾年接觸了華德福教育(姐姐的小學)自己也上了許多身心靈的課程,這些讓我瞭解到適性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因為它讓孩子和我都有「能做自己」的安定感;雖然自己是體制內小學老師的一員,在目前的教學模式下有時是會衝突的但也因為如此讓我更清楚知道我的孩子要的是什麼樣的教育。

 

        最後分享我喜歡的印度奧修大師在《金剛經》書中的一段話:

一旦你按照生命本然的樣子來看它,而不存有它應該是怎樣的概念,那麼每一樣東西都是完美的,即使不完美也是完美的。那個問題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你對完美具有某種概念,而生命並不符合你的概念,因此你說它不完美。生命是怎樣就是怎樣,一棵樹聳入雲霄,另一棵樹卻很矮,但一切非常好 ……

 

願我們在養兒育女的道路上不斷修正學習,也感謝我的兩個女兒:若妳們是順服和聽話的,我就沒有看見自己的可能,若妳們是照著我的期盼而行,我也就沒有向內探索的動力。

 

希望我們都能真的成為「自己」。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肢體遊戲

 

/ 蘇美香

                 / 蘇美香、黃廣祥

 

 

 

 

編按:美香老師在喜兒已邁入第八個年頭了,幼兒教育原不是她的本科,基於對幼教的熱愛,早期一邊工作一邊進修教育學分,最後獲得保育員(今改稱教保員)的資格;但令人感動的是她那股「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其實她並不老,她比潔玫老師年輕多了),只要有好的幼教研習或課程,她都會犧牲假日積極參與。當她學到了某些知識或技能,她會很熱情地找人分享;看著她發亮的眼神、聽著她興奮的語氣,不禁讓人想起一句老話:「認真的女人最美麗。」以下是美香老師在下午時帶中、大班肢體律動的內容和心得。

 

 

    肢體遊戲可以是一種開放性的活動:運用自己身體的各部位,透過想像展現不同的姿態,讓孩子感受到自由、放鬆的心情,他們可以不受拘束、憑空想像,做出各種自己喜歡的動作;它是孩子最期待的活動。

 

    肢體遊戲也是我最喜歡的課程,看著孩子隨著簡單的鼓聲扭動肢體,或是配合音樂自創動作,孩子的臉上總是充滿了愉悅,而每當結束後,他們都期待下次再玩---這應是給我最好的回饋了。

 

 

 

自從這學期參加了「音樂與戲劇」的研習課程後,我受到更多啟發:肢體遊戲竟可以跟數學、故事、戲劇等結合,此舉除了提升孩子的創作力外,也培養同儕之間的合作與默契,進而增進孩子的人際關係。於是我以舊有的經驗作延伸,依年齡差異安排了:自創動作、骨牌輪動、故事接龍、默劇扮演、闖關、排序數數等肢體遊戲:

 

一.  自創動作:請幼兒想想除了拍手的動作之外,還可以怎麼拍?結果,孩子們想出:用手拍腳、拍肚子、拍肩膀..拍身體各部位;還有拍地板、拍周圍的物品;然後兩隻腳一起拍、腳拍地板;躺著拍、坐著拍…。另外,我也請孩子想一想開車的動作,每個人想像自己開的是什麼車?遇到什麼狀況?做什麼動作;也可以想像自己種了西瓜,表演替它澆水,西瓜長大、開花、結小西瓜、大西瓜、抱到車上、開車回家、搬下來、洗、切、吃西瓜等動作….

 

 

 

二. 
骨牌輪動:請幼兒圍成一圈,第一次跟老師同時拍手,第二次老師先拍之後幼兒拍,第三次請幼兒依序一個接一個拍手。等孩子們體會了依序輪流做動作的規則後,就請他們想其他的動作,如開花、抬腳、舉手、抬頭、躺、往旁邊倒等動作;大家周而復始地跟著做。

 

三. 
故事接龍:先引導幼兒想出一個事件的過程,彼此用動作串連而成:透過音樂的節奏,幼兒輪流出來跳,並說明這些動作所代表的意義。剛開始先由幼兒討論主題,譬如,他們想了一個「開車去動物園」的主題:我開吉普車去動物園、開到沙漠去、我遇到有人在沙漠化妝、玩賽車、洗澡(做洗、穿衣服的動作)、騎摩托車、騎馬、到了動物園看到猴子吃香蕉、大象走路、長頸鹿抬頭吃草…。在音樂聲中,大家輪流出來跳自己要銜接的動作,其他孩子則跟著做。

 

 

 

四. 
默劇扮演:這個遊戲的由來,是來自孩子們建議:「玩大野狼抓小豬」,於是我說:「我們不說話,用肢體的方式來表演。你們想想看,做什麼動作像大野狼?小豬可以做那些動作?每個人所做的動作都可以代表一件事情。」於是,孩子想出「蓋房子、玩球、玩水、騎車、吃東西」等動作,我們先配合音樂嘗試做一次;我們也討論出小豬的家與遊戲區分別在哪裡之後,就從頭開始表演。孩子依自己扮演的小豬角色,肢體隨著音樂展開不同的動作,當大野狼出現做出肚子餓的動作時,他們就要躲起來;當大野狼離去時,孩子可以再出來表演;每當音樂停頓,大家就必須靜止不動。遊戲玩了幾次,有孩子問:「我們在跳的時候可以換不同的動作嗎?」每次玩過一輪以後,孩子會想到新的主意,我就依他們的想法變換主題,譬如「老虎抓兔子」。他們也從一人演到兩人合作,做出各種彼此互動的肢體動作:玩踢球、牽手跳舞、游泳……等等。

 

五. 
闖關:我常聽到孩子們告狀「他撞到我了」,因此這個遊戲是為了提升孩子的控制能力而來的。示範時我請小朋友圍成一個圈,每人做一個最喜歡的靜止動作,或立或躺:彎腰的、大字型的、側彎、蹲各種不同的動作,我則以走、跳、鑽等方式繞過每位小朋友身邊,不過,不碰到他們的身體;之後,再請小朋友輪流玩。遊戲以討論作結尾:如何走才不會碰到對方身體?被別人不小心碰到的感受?孩子玩完第一輪後,大家異口同聲說:「我們還要再玩。」遊戲後來延伸為二人、三人一組、甚至全體合作討論:「我們來想一些讓他過不了關的動作。」

 

 

 

六. 
排序數數:這個遊戲是我從研習學來的,它不但可以提升想像、記憶等能力,同時還能讓孩子從遊戲過程學習:前後、進退的排序能力。譬如,我請小朋友做出水草、魚、螃蟹的動作,依順序編排,音樂開始時兩人一組,每組隨著節奏做出水草搖擺的動作,接著彼此猜拳,輸的人繼續當水草,贏的人則進階做出魚的動作。接下來,同樣是魚、或水草的人兩人一組猜拳,猜贏的人進階,水草進階為魚,魚進階為螃蟹;螃蟹再找進階為螃蟹的人猜拳,贏的人繼續做螃蟹的動作,輸的人則退回做魚的動作,依此類推,直到音樂停止。各組分別數水草、魚、螃蟹各有多少人?猜拳遊戲到此結束。隨後孩子們即可按此遊戲規則,自己發想三組動作來玩猜拳。

 

 

    在整個遊戲的過程,每次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孩子們的態度---他們積極的建議與投入的表情,這些同時感染了我:自己的肢體開始放鬆了,心情也跟著孩子一起同樂;這真是所謂的教學相長,樂在其中。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歌唱開始

 

/

李怡珊

       中班老師

  

 

編按:這兩年有些來參觀的家長會問:喜兒是「華德福」嗎?這也許是喜兒同樣重視遊戲、畫作、烹飪、自然探索所致。我們很榮幸在某些教學理念、項目上,和有近百年歷史的華德福不謀而合,但喜兒其實是一家很本土的小幼兒園,我們的信念是「讓孩子健康、快樂、自信的成長」。過去兩年,喜兒畢業的孩子有三分之一進入華德福小學,我們開始了「接觸華德福」:翻譯有關華德福調查報告、閱讀華德福書籍參觀華德福學期成果展示...喜兒不是要華德福化,但任何有助於信念的實踐我們都樂於吸收、融合,正如我們也涉獵其它幼教理論、方法一樣。 

      怡珊老師在大學期間曾來喜兒作短期見習,畢業後到一家採用華德福方式的公立幼兒園教學了一年,今年八月她回來加入喜兒,她發現過去所用的教法在喜兒有些不見得有效,她很虛心地自我調整,也向其他資深老師請益;不過,她把華德福用歌唱帶動的模式保留下來,相較於用說話、節奏(拍掌、樂器敲打)來引起幼兒的注意,歌唱應是最好的方式。孩子喜歡怡珊老師的歌唱,我們也很高興有了一位時刻愛唱歌的老師。最後,用別處看來的某段話和怡珊老師一起共勉: 

  「快樂的時候不唱歌,快樂就少一半;不快樂的時候唱歌,不快樂也會少一半。」

 

 

    帶著大學四年與實習一年的所學與經驗。我來到一所以華德福模式教學的幼兒園。因為對於華德福並不熟悉,只在書中獲得片段、粗淺的認識,因此華德福對於我是新體驗,我就和孩子一起感受華德福。

 

 

 

 當我踏進華德福的教學領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師無時無刻都在歌唱」,老師和孩子相處時會出現許多的歌聲:早晨我們會一起唱著與這季節相關的歌曲,孩子藉由歌曲中的動作與詞彙感受季節帶來的轉變,新的一天也就在歡樂的歌聲中開始;烹飪課發麵糰時,老師將麵團搓成一顆顆美麗的圓,一邊放入孩子手中,一邊哼唱著柔和的歌曲,孩子小心翼翼捧著手中的麵糰,嘴裡跟著哼,大家在歌聲中捏著麵糰,搓著麵糰。不時也會出現孩子討論的聲音:你看我做的大披薩!我的麵糰變得好長喔…... 

 

 

若加入歌聲的起伏,孩子的動作會有節奏感          (方潔玫攝) 

 

畫濕水彩時,老師一個一個發水彩筆給孩子,嘴裡唱著當季的歌曲,「北風,呼呼的吹」…...,等待畫筆的孩子,聽著老師的歌曲會安静下來,也會和著唱,靜靜地等待畫筆發到自己的手中;收拾時,哼唱著簡單的旋律「讓我們一起收玩具,收玩具…收到籃子裡」,孩子聽見歌曲與聽到斷然「收拾了」的感覺是不同的;叫孩子起床時哼唱著「起床了~孩子起床了」,老師慢慢拉起窗簾,孩子在柔和的歌聲裡,臉上映著拉起窗簾而灑進來的陽光,一個個張開眼,懶洋洋的摺著被子或賴著床;放學時的結束圈,我們圍個圈,唱著工作結束的歌曲,並一一與孩子說再見和擁抱,擁抱著一張張笑臉,開始期待明天的到來,就像結束圈時歌詞中說的「再見,再見,期待快快再相見…」 

 

唱著柔和的歌聲可以讓幼兒在起床時有一刻溫柔的過渡 

 

        孩子聽見歌聲時情緒會穩定下來,注意力會被吸引過來,也發現這樣的氛圍孩子是感到輕鬆與放心的。原來孩子接觸音樂,尤其是直接的歌聲,會有穩定的力量,而以歌唱的方式也幫助我調整心情。有時因孩子沒有準備好,在講話或動作慢讓我的情緒焦躁,但因要開口唱歌,這時心情就必須轉換,溫和的唱出,所以口氣與心情也會因歌唱而轉好。這是我對於歌唱有不同的發現,也開始喜歡對孩子歌唱。

        八月我來到喜兒,看見老師與孩子相處時是用理性的方式與孩子對話,讓孩子清楚知道現在要做什麼事情。而我因先前的習慣,便用歌唱來與班上孩子相處。 

 

律動加唱遊一直是幼兒的最愛 

 

早上進班與孩子圍個圈,一起唱早安歌與季節歌謠,一面唱歌也加上了彼此互動的動作。我看見孩子唱到喜歡的歌會大聲唱出來,做動作時臉上笑的好開心。有時做動作大家也會加入一些新想法,有句歌詞是「轉個圓圈走走,找到一個朋友,肩靠著肩呀,背靠著背呀,握握你的手…」孩子唱到背靠著背時,孩子就彼此翹著屁股碰一下,讓我們的互動更好玩,孩子也更盡興!當歌曲結束要回到位置上夾水果時,有的孩子準備拿碗,有的孩子在講話,我便開始唱著「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孩子聽見歌曲就將注意力轉到歌曲上,一起唱,而我邊唱也邊拿碗,同時等待還沒準備好的孩子;就這樣,使用歌唱將講話的孩子注意力轉回,也用歌唱讓孩子知道要做的事情。當孩子玩的聲音好大,聊天聊的好起勁時,我嘗試過,若我說著「安靜」,沒有人聽見我的聲音,但當我開口唱歌,就會有孩子轉過頭來和我一起唱。 

 

 

歌唱可以用在活動的開始、進行中或結束 

          歌唱好像魔法棒,輕輕一唱,便能夠吸引孩子,也能夠把我們的教室變成柔和與美好的空間。最重要的是,歌唱也拉近老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剛開學時,我對孩子來說是陌生的;我的帶領方式對舊生來說有許多跟喜兒的習慣不一樣、對新生來說我是一個不認識的大人,因此我把自己的名字唱進歌裡,我的名字叫做「怡珊」,小星星的歌是「一閃一閃 亮晶晶」,聽起來就像是「怡珊 怡珊 亮晶晶」,我和小孩說這是怡珊老師的歌,我是一閃一閃的怡珊老師!小孩笑了,就開始跟著一起唱。開學的第二週有位孩子問我:老師你為什麼都不生氣?我和孩子說我喜歡笑笑的唱歌和說話。這個問題也讓我發現,孩子在歌曲中是感到舒適而且愉快的,雖然期間我也曾用嚴肅的口氣對孩子說話,可是歌唱佔了大部分的比例,因此孩子仍舊感受到是歡樂的。原來歌唱也幫助拉近孩子與老師之間的距離。 

歌唱把幼兒與老師距離拉近,學習時幼兒很自然地聽從老師的指導         (黃廣祥攝) 

 

        與孩子歌唱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孩子注意力沒有被吸引過來的時候。如起床後喝水時,孩子光聊著天,沒有注意到要喝水;要準備裝點心,或是該收拾了,孩子卻繼續玩著。開始時,我會走到孩子面前一邊唱一邊做示範動作,但若孩子沒有動作時,我就會直接叫孩子做,而不再用歌唱這樣柔和的方式;被提醒的孩子也會警覺到老師已經不是溫柔的唱著歌了。雖然歌唱的方式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有效果,也有孩子會不在意、不理會,但歌唱帶來的溫暖氛圍與歡樂的感覺,在許多時候都可以讓大部分的孩子注意到老師,更可以讓彼此的相處是溫和的。 

因此,我提醒自己要繼續歌唱。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喜兒運動會

 

攝影 喜兒工作小組

 

 

 

 

編按: 喜兒運動會的各個項目,在秋陽高照的星期六(10/20)上午熱鬧登場,圓滿落幕;一如往年,各班推出兩個項目,項目內容的設計,老師必須兼顧三項原則: 1.符合孩子階段性的體能發展(大小肌肉、感覺統合)2.要有童趣。 3.親子可以同樂。
運動會的精神則重在孩子自我能力的提昇,不強調與他人競爭。

 

我們很感謝阿公阿嬤的捧場,和爸爸媽媽的投身參與,47位孩子竟可召喚到近120位的家長(含哥哥姐姐);看到爸媽放低身段地盡情融入: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所呈現的愉悅,場面是動人的,喜兒的孩子是幸福的;作為成人的我們也因此得以暫時拋開平日的煩忙,重回童年的光景。(喜兒的項目不限於運動會,也可以作為在家的室內、外親子活動)

 

 

一、報到

各班家長簽名報到、領水果,孩子到各班座位集合

 

 

 

二、開幕式

幼兒帶著班上同學合作繪製的隊旗進場(幼小班兔子隊、中班企鵝隊、大班國王隊、安親班老虎隊)

 

 

 

 

三、大會操 (各班)

先做暖身操接著跳黑輪舞。

 

 

 

 

 

四、運動項目

 

1.滾大龍球 (全體)

各班隨老師集合並分隊,親子一組合力將大龍球推給在對面的親子組,直到全體推過龍球。

 

 

2.飛機過山洞 (大班)

  家長及幼兒倆人三腳走至終點,幼兒及家長各從桌上拿一張紙,各摺一架紙飛機,往呼拉圈中間射,回程親子倆人三腳走回起點。

 

 

 

   

 

3.手走路腳做事 (中班)

家長先幫幼兒雙手套好襪子,家長握住幼兒腳踝,幼兒雙手撐地前進至終點。親子分別坐下,脫鞋脫襪,用單隻腳把盤子裡的東西全部夾到另一個盤子裡。完成後,穿好鞋襪,跑回起點。

 

 

 

4.牛仔很忙 (幼小班)

家長替孩子綁好領巾,掩口發出泰山式呼聲,孩子則回應「呀呼」的牛仔聲,孩子騎上跳跳馬穿過糖果簾子,家長腿夾球一起鑽過簾子往前至終點,家長坐椅子上,手拿簍子,孩子拿球投入簍子,然後家長抱球和跳馬,孩子走回簾子處,取下一包糖果,回起點。

 

  

 

  

 

5.柚子快遞 (安親班)

親子雙手握竹竿夾起兩個柚子前進,跨過橡皮筋繩障礙,放下竹竿和柚子,去套圈圈;家長拿小鐵圈,孩子拿大鐵圈,套木頭標靶三次。套中一個,得一包糖果;套中兩個,加兩顆花生;套中三個,再加一顆奶油糖。套完圈圈,將竹竿和柚子帶回起點。

 

 

 

 

 

6.快樂滾跳鑽 (幼小班)

親子一起滾過軟墊(滾香腸),依照「腳丫」標誌指示跳過巧拼墊,再鑽過體能環到終點,孩子倒一杯水給家長喝,喝完,親子共用一個呼拉圈搭小火車回起點。

 

 

 

 

 

7.摺衣高手 (中班)

幼兒和家長用湯匙撈一個盆裡的乒乓球,走上平衡木,前進至桌子前,親子分別將袋子裡的衣服拿出來翻成正面,摺好,放回紙袋裡。家長一手拿紙袋、一手拿盛著乒乓球的湯匙;孩子手拿乒乓球,用湯匙撈糖果,跑回起點。

 

 

 

 

8.跳踩樂 (大班)

親子腿部夾球向前跳到中間點,球放入球箱,換踩高蹺到終點,家長戴上斗笠,讓幼兒咬下斗笠上的糖果一顆。完成後,親子再踩高蹺回中間,夾球跳回起點。

 

 

 

  

 

9.乒乓達人 (安親班)

親子用外拍推乒乓球前進到中途,把球和球拍放進紙箱,在軟墊上親子互相做兩次山洞給對方鑽過去,起來到桌子前,將杯裡的乒乓球,從麵粉裏吹出來。回程把乒乓球、球拍帶回起點。

 

 

 

 

 

 

五、閉幕

 

 

1.領獎

各班集合至台前領獎,喜兒的傳統獎品是每位幼兒可挑選一包有機蔬菜和一個大紅柿。

 

 

 

2.秋的禮讚

全體男女老少一起進場,家長與幼兒邊走邊一手互牽,另一手盡量抓握菱角,愈多愈好。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孩子做月餅

 

 文 / 陳佩君 

          攝影 / 陳佩君、方潔玫

 

 

  

  

 

編按:中秋節前老師教幼兒做糕餅,是喜兒的孩子用五感(眼耳口鼻手)體驗過傳統節日的主要活動。除了小、中班的幼兒做饅頭外(他們小肌肉還沒發展得很好),大班的孩子其手指靈活度夠,已能掌握揉、搓、捲、包、捏等精細動作,老師就教他們做蛋黃酥。今年,佩君老師在事前的暖身習作、把繁複的流程拆成兩天,這樣的細心安排讓孩子了解到每個步驟,當一個個金黃色的蛋黃酥從烤箱出來時,讚嘆之聲四起,展示在眾人眼前的月餅,很難想像竟是五、六歲的孩子所做的。 

 

 
  
中秋節,孩子直接就想到吃月餅、吃柚子、大家在一起烤肉。中秋吃月餅,你知道為什麼要吃月餅嗎?藉由繪本和孩子分享月餅的由來,並讓孩子品嚐月餅,初步瞭解月餅的製作過程。我問孩子們:「想自己做月餅嗎?」孩子興奮的回答:「要,我們要做很多個帶回家給爸爸媽媽吃。」接下來幾天,孩子每天都在期待做蛋黃酥的到來。
 

 

   

     在帶領孩子製作蛋黃酥前,為了讓整個製作流程順暢,除了要對流程充分了解外,流程簡化易操作更是主要課題之ㄧ。蛋黃酥製作過程繁複,且需用到許多不同的技巧,在做蛋黃酥的前兩天,我們先用黏土進行一連串的暖身活動,利用黏土進行搓、包、擀皮…等活動,讓孩子練習蛋黃酥製作時會用到的技巧,同時也讓孩子對蛋黃酥的製作流程有了初步的認識。 

  

為了讓孩子實際操作到每一個步驟,這次將蛋黃酥製做分為兩天進行。

 

 

第一天    紅豆沙包蛋黃 

 

 

  

 

       介紹材料:蛋黃。孩子好奇的圍著整盤蛋黃又看又聞,孩子們表示蛋黃臭臭的,我說:「我們來把蛋黃變香好不好?」 請孩子幫蛋黃噴上米酒,放入烤箱烘烤,烤箱打開的那一霎那,孩子露出驚訝的表情說:「哇!變得好香喔!」為了讓孩子較容易操作,在蛋黃冷卻後將蛋黃切成四等分備用。接著,先透過品嚐,讓孩子認識「紅豆沙」,孩子說:「甜甜的、軟軟的,有紅豆的味道,我有吃到紅豆耶!」再來大家輪流將紅豆沙過磅分小糰,並將紅豆沙糰搓圓備用。 

 

 

 老師示範:豆沙球搓圓、壓扁,中央放入一個四分之ㄧ的蛋黃包起。 

 

三分之二的孩子都能自行將蛋黃包在裡面,其他包不起來的孩子,只要告訴他們:蛋黃露出來的地方,把紅豆沙比較厚的地方推過去補洞。他們掌握到這個技巧後,也都能做得很好。 

  

  

  

 

第二天  油酥皮包紅豆沙球 

      認識製作蛋黃酥所需的材料:油皮(中筋麵粉、酥油、糖粉、溫水)和油酥(低筋麵粉、酥油)。首先進行秤重,將秤好重量的材料分別放進兩個鋼盆內,輪流請孩子拌勻,待油皮和油酥揉好後,進行分糰。 

 

  

  

在我示範油皮包油酥及擀油酥皮的方式後,孩子一拿到油皮和油酥便迫不及待照著示範的程序下去操作,油皮很柔軟又不沾手,很快就被孩子搓得圓滾滾的。接著,孩子壓扁油皮,將油酥包進裡面。蛋黃酥的皮好不好吃,擀皮的動作很重要,大部分的孩子因為有了先前擀黏土的經驗,所以操作起來顯得得心應手:孩子們輕輕握住擀麵棍兩端,一前一後仔細地將油酥皮均勻擀成牛舌狀,然後慢慢的從前端將油酥皮捲起,像捲蛋捲一樣;捲好後再換一個方向,重複壓扁、擀、捲起的動作,總共兩次。無論是在擀或捲的部份,孩子都做得非常好,手勁也都控制得很好。 

 

  

   

 

        擀好的油酥皮靜置10分鐘,進入最後的包工,同樣請孩子先看我示範再進行操作。孩子們非常期待與家人分享自己動手做的蛋黃酥,所以在整個示範過程中,孩子都非常專注在每一個步驟。實際操作時,孩子們遇到一個問題:無法判斷壓好油酥皮的大小。大家直問:「這樣夠大了嗎?」為了讓孩子透過實物去判斷與拿捏,我就以孩子的掌心做大小比對,請大家把油酥皮壓成約掌心大。油酥皮壓好後,孩子取一份包有蛋黃的豆沙球放在皮的正中央,小心翼翼的收緊,並向內收攏使成圓球狀。由於收口的部份難度較高,需要提醒孩子兩項要點: 

  

1.收口處要捏緊,不然烤的時候容易爆開。

2.油酥皮軟軟的很有彈性,豆沙露出來的地方,可以用手將油酥皮較厚的地方推過去填補。

  

  邊操作邊提醒孩子,孩子們的包工都很不錯,收口的地方都會記得捏緊;遇到豆沙露出來時,也都能做好填補的動作。有些先完成的孩子也熱心的當起小老師,主動協助需要幫忙的同學,大家一起合作完成。 

  

        做好的蛋黃酥整齊排放在烤盤上,輪流刷上蛋黃液,撒上黑芝麻,完成的那一霎那,孩子開心地問:「什麼時候烤好?」並和同學討論月餅要帶回家和誰分享。事後的收拾工作,大家分工進行,有人幫忙刷桌子,有人則幫忙收拾用具、掃地,很快便將教室恢復乾淨。放學時,孩子們開心的準備把蛋黃酥帶回去與家人分享,每個人都很小心的提著內有蛋黃酥的書包或餐帶,深怕一不小心就把辛苦做的蛋黃酥壓扁。 

  

 

 

孩子非常喜歡這次的蛋黃酥製作活動,從準備食材開始到製作、包裝、收拾幾乎都是他們一手包辦。作品的完成,除了讓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外,也讓孩子從中得到成就感與自信心,事後分工完成打掃與收拾,更讓孩子了解到做事有始有末。 

  

 

後記 

隔天到校,請孩子說出和家人分享月餅的經驗,暐捷:「我和爸爸、媽媽、妹妹一起吃,紅豆甜甜的。」妍柔:「我和哥哥早上吃,哥哥覺得我做得很好吃。」佳蓁:「我給爸爸媽媽吃,我吃一個,還有一半。」顗閎:「我還沒吃,明天才要和爸爸媽媽一起吃。」思佑:「我有五顆,我自己一個,其他的給阿嬤、姊姊、爸爸媽媽,還有一個要帶去給高雄的阿公阿嬤。」碩恆:「姊姊、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切小塊一起吃,吃起來甜甜的,蛋黃鹹鹹的。」宇澤:「我和爸爸媽媽、弟弟都有吃,甜甜的很好吃。」秉諺:「爸爸媽媽說很好吃,姑姑和婆婆也有吃,我吃一個,很好吃。」昱睿:「早上和姊姊一起吃,姊姊說很好吃。爸爸帶去公司吃。」柏勳:「我吃兩個,我覺得很好吃。」鈺涵:「我有留一個給爸爸,爸爸說很好吃。」恩碩:「我拿餐袋的時候慢慢的走,所以帶回家的蛋黃酥都沒有破掉喔!我留一個給爸爸吃,爸爸覺得有紅豆的味道。」亭文:「我請姐姐、阿伯、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吃。姊姊說很好吃,姊姊喜歡吃蛋黃。」子瑜:「爸爸回來的時候,我從書包拿出蛋黃酥,爸爸就嚇了一大跳,我覺得很好吃,弟弟也有吃。」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相信孩子」也要「被孩子相信」

 

 

/   黃廣祥

 

 

 

新來的老師曾經問我和潔玫老師,什麼東西讓我們對「喜兒」那麼投入,那時我回答她幼兒教育是一項「希望工程」,孩子就像一顆顆被細心照顧的種子,看著他們健康的發芽、茁壯,同時孕育著無限希望的未來,這些帶給自己很大的成就感。雖然這是個人的感覺,難免還是有些冠冕堂皇、「莊嚴」了一點;事後我問自己:「萬一希望都落空,你還會那麼執著嗎?」答案仍是肯定的,因為跟孩子互動的過程,十個孩子十個樣,他們所回饋給自己的樂趣與感受是豐富而多變,也許這才是真正讓自己樂此不疲的源頭。

 

 

 

 

十個孩子十個樣,「因材施教」才是教育裡最迷人之處

 

 

拿這次暑假安親班東北角之旅來說,三天兩夜我與孩子一起相處的過程,有幾個案例就讓自己感受特別深刻:

 

案例一

一位平常很有「主見」的孩子似乎是第一次接觸到海浪,她堅持要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當衝來的海水碰觸到雙腳時,她快速地往後退,然後再追隨消退的浪潮,回到原來的位置附近,等待下一個波浪的到來。別的孩子則勉為其難地被老師拖著小手、邊尖叫邊走向水中讓襲來的海浪漸次升高地碰觸他們的身體;沒多久,孩子們就已適應水性、玩將起來,並且能樂在其中。而那位孩子卻不為所動,執著於「原地踏步」,往後的兩、三個小時裡,她神情嚴肅、兩手拿著腰間的泳圈,在方圓二公尺內的沙灘上重複做著前進、後退的動作。我原本想找個方法來引導她,但轉念一想「反正往後還有兩天,就先讓她自己摸索」而作罷。當天色漸暗,大家準備要離去了,她仍意猶未盡地凝望著進退的浪潮,催促了幾次才依依不捨的跟著大家離開海邊。

 

吃完晚飯回民宿的路上,她在車上若有所思的說:「我明天還想去「玩」浪。」

 

 

有些孩子接受別人引導,有些卻要自我摸索;沒有好壞對錯,適性就好

 

第二天回到海邊,那位孩子作風驟變,主動邀請別的孩子一起往有浪的地方走,一次又一次,當海浪的高度足以讓套著泳圈的她漂浮起來時,她久違的笑容終於綻放開來。看著孩子被陽光照射的臉,想著她前後的轉變:從疑懼到開放,最後享受到樂趣,其過程是令人著迷和感動的。但是當時我動念之間,若不相信孩子可以自我摸索,而用我的方法套在她身上,像她那麼倔強的孩子會不會適得其反?

 

案例二:

另一位疑似有注意力缺失的孩子由於平時在他的小學裡常出狀況,媽媽很擔心他此行到了陌生環境會控制不住自己,本打算不讓他去。我們不知道他為何在小學會那樣,但是以他在喜兒的表現及對他的瞭解,我們相信他是可以的,尤其像他這樣的孩子,更應有機會體驗一段沒有父母在旁的戶外生活:學習如何照顧自己、與同儕互動等。果然,他在三天兩夜的行程中自我克制的很好,不但沒有做出逾越的行為,有時還會提醒其他孩子;我想主要原因除了他曉得喜兒在戶外安全的規範與要求外,顯然他也意識到我們對他的信任和期待。

 

 

雖然要相信孩子,但戶外的安全規範須事先說明,並公平地執行才能得到孩子的遵從與信賴

 

 

原來以為此行會花很多心力在他身上,結果玩樂過程中有時他反而成為我的小幫手---幫忙注意某孩子在安全上的行為;當我們四目相投時,他嘴角泛起了笑意,是證明「自己也可跟別人一樣」的那份自信?還是因為他能跟同儕在大自然裡玩樂所呈現的愉悅?

 

案例三:

每次的旅行,我都會和孩子玩有獎徵答遊戲,內容大多是此行的人文、地理相關知識,或者只是趣味性的問題而已。題目深淺不一,答對的獎品也就有所差異;有時題目難或沒人答對,為了增加刺激和趣味性,我還會不斷地「加碼」。這次也不例外,題目雖然經過提示,還是沒人答對,獎品已從冰淇淋加漢堡再加一塊炸雞(喜兒的孩子都知道這些食品只能偶而吃,所以很熱衷把它們當作獎品),最後被一位低年級的女孩猜到。大家都為她高興時,她卻不相信我會兌現諾言,但又不斷追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吃到;別的拿過獎品的孩子紛紛替我向她說明:「回去以後只要妳哪天想吃,向叔叔說就對了」,她還是一臉狐疑。

 

我很訝異她對成人的信任度竟然那麼低(在喜兒,成人是被孩子信賴的),難道她從小被教導「親人以外的大人都不可信」?抑或她有太多次「成人說話不算話」的經驗?

 

孩子對成人的信任是從互動中的點點滴滴累積起來

 

我能理解因為她不是喜兒畢業的孩子,然而我們前陣子已有過類似的經驗:帶大家去買花,因為天氣熱她希望我借錢給她買冰棒,我拒絕了,但卻跟她說:「我倒可以請大家吃麥當勞冰淇淋。」她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看著我:「騙人,你發誓!」我說:「我不發誓,妳不信等一下妳就不要吃。」沿路上,別的孩子都幫忙找麥當勞,只有她認為我是故意走沒有麥當勞的路線。終於,她吃到了冰淇淋,卻仍然邊吃邊說:「怎麼會有這樣的叔叔。」

顯然那次經驗還是沒有讓她相信我,回來第一天在喜兒的早上,她趕忙來問我是否可以領答對的獎品了,我回說中午飯後我會帶她去買冰淇淋。當她坐在我的車上,很滿意地吃著買來的冰淇淋時,忽然她頓悟的說:「叔叔,這個冰淇淋就夠了,不要再花錢買其它的。」(這孩子心地還蠻好的)我說沒關係,剩下的獎品仍是屬她所有,只要她想要,隨時都可告訴我。結果,往後的日子她真的就沒有再向我提及;不過我還是找機會買了個漢堡給她,並且在快要開學的前幾天,拜託她媽媽代我買最後的那塊炸雞送她。

 

這樣做的原因無它,我相信她在往後成長的日子裡,一定還會遇到很多她可以相信的大人,我只是希望自己能成為她可以相信的第一個罷了。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經歷

~有關幼兒視力的早期療育~

 

/ 羅美惠

     畢業班家長

 

 

編按:這是一篇家長親身的經歷,它讓我們注意到在幼兒視力早期療育一些可能忽略的細節,謝謝瀚澤媽媽來文分享

 

 

去年100年六月,拜桃園縣「五歲幼兒健檢」之賜,在鎮寧上大班之前就發現了他左右眼0.5/0.6視力的問題。當週立刻預約怡○醫院頗負盛名的眼科醫生,醫生解釋說,鎮寧有弱視的問題,其實是先天視力發育不良,眼睛所看見的影像無法清楚的投影在是網膜上,導致視覺細胞發展緩慢。也就是鎮寧從小就沒有看清楚過,惡性循環、視神經發育得更慢,就變成是弱視。所以鎮寧班上同學的媽媽也建議,其實有時候在上課時的不專心可能也是視力影響,原因很簡單,就是「看不清楚」,所以會有想靠近、想確認的情況。隔週又接受更深入的檢查,就是點散瞳劑,測出確切的眼睛度數,結果是散光各150度,遠視約200度,並於當天配戴眼鏡。

 

 

每年政府都有安排簽約醫院派員至幼兒園做健檢

       

        說實在的,有時候醫生的名氣確實會影響到家長的信賴。在我的觀念裡,眼睛最重要,但是當時我也因充分信任而未求診其他醫師,也依照醫囑每月追蹤回診,但是三個月後(9月)爸爸回診的結果是「近視250度」。我很訝異,正好當時鎮寧因為感冒去看中醫,醫師第一次看到鎮寧戴眼鏡,就問了緣由,中醫師對眼科醫師的說法以及驗光的結果不以為然,認為感冒確實會影響視力,所以當月並沒有給他點近視者常用的「散瞳劑」。

 

        感冒好了,10月回診,驗光結果「近視150度」,眼科醫師告訴我「才進步100度要趕快點散瞳劑,否則近視定型之後很難回復視力」。雖然當時我將我的疑問告訴醫生「為什麼以前是遠視才三個月就變成近視?」,但是醫生堅持可能孩子看電視多了或近距離用眼多、姿勢不正確等,驗光結果是近視。天知道,我們家是幾乎不讓孩子看電視,也經常做戶外活動,再加上喜兒的環境與教學內容,幾乎不會有長時間、近距離的用眼活動,腦中一大堆的問號,但為了鎮寧眼睛好,我非常擔心以後發展為千度近視,所以掙扎很久,我還是開始讓鎮寧點散瞳劑。

 

視力檢測包括色盲項目

 

        當天晚上才點了一次,鎮寧立刻出現過敏、發癢的情況,睡前說故事時,還一直說「奇怪,我的眼睛變得好奇怪…….(孩子還不會描述眼睛的狀況)」,每晚點眼藥都是威脅加利誘我竟然還是逼他點了四天,可見我這個媽媽簡直狠心至極。結果因為第五天的白天,眼鏡鏡片掉在教室找不到,必須重新配過,當天晚上點了第五次的散瞳劑後到眼鏡行,拿著眼科醫師第一次的配鏡處方打算重配眼鏡,老闆細心的再幫鎮寧驗光一次,沒想到原先遠視的度數又加重了25度,老闆說點了散瞳會讓遠視更明顯,根本不是近視。

 

      「莫非是誤診」,我開始責怪自己應該要多確認,為什麼就相信一位醫師,所以我當天立刻預約我們最熟悉的龍潭國軍醫院,在專業驗光師(一般診所是護士驗光)與醫師的詳細檢查後,確定鎮寧還是原來的遠視,度數不變。並建議用抗敏感藥水,因為過敏的小孩常習慣揉眼睛,會導致角膜變形、加重散光。

 

        同事告訴我「你真是很心的媽媽」,因為他女兒點散瞳會過敏,為了避免愈點愈糟糕,他就直接帶小孩依據醫師處方配近視眼鏡,不再點散瞳了。我真的暗自慶幸,要不是鎮寧的鏡片掉了、要重配眼鏡,否則鎮寧還要被我逼點散瞳劑。其實追根究底就是我太過相信怡○醫院的那位醫生,原本為了避免其他眾多的學生受害我想要向醫院申訴「該醫生因為病患眾多、不多檢查竟造成誤診」的過程,但是詢問之下,「白色巨塔」也會官官相護,反而會有後續的麻煩而作罷。

 

電視、電腦遊戲的頻繁接觸,使孩童近視已有逐年提早的趨勢。

 

        今年72日再度回診(之前都每三個月回診),驗光左右眼遠視各100/50,散光150/100,視力表測裸視0.8/0.8,醫生建議可以不必戴眼鏡試試看,0.8已經是不錯的視力了,但仍需要追蹤檢查。本週813回診結果,驗光左右眼遠視各75/25,散光125/75,視力表測裸視0.9/0.9。醫生說,鎮寧過敏改善、揉眼睛的次數減少,散光有進步,而遠視有進步是因為孩子成長階段眼軸加長,遠視自然會有所調整。所以暑假以來,活動量大的鎮寧總算可以擺脫眼鏡的不便。

 

  從去年的雙眼裸視0.5/0.6到現在的0.9/0.9,再次驗證「早期療育」的重要(六歲前是弱視治療的關鍵期),但是由於眼睛實在是太重要了,還是需要對醫師的診斷多方比較與提出疑問,所以我如果到朋友開的眼鏡行調整我的眼鏡時,都會請朋友順帶幫鎮寧驗光,以防任何的誤差。不過,眼科醫師還是有提醒,現在3C產品(電視、電腦、手機、電動)的誘惑、生活空間較小、學業壓力導致活動機會變少,都使得現在小孩不容易維持良好視力,因為視力和用眼習慣有絕對的關係,否則為什麼蒙古高原的孩子能有5.0的好眼力,而台灣的小孩要維持1.0都這麼的難!

 

幼兒的握筆方式和坐姿、光線與距離都會影響到他們的視力

 

因此,我還是都會注意孩子的近距離用眼時間,尤其是鎮寧現階段幼小銜接都在學習識字與書寫,更需要注意拿筆與寫字的姿勢,以防姿勢不良導致近視,美香老師就曾說他的二女兒是因為拿筆姿勢不良導致近視,所以他也會在學校多注意孩子的用筆情形。

 

以上,提供各位家長參考。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北角之旅

~2012安親暑假班戶外活動~

 

/ 貝心瑜、方潔玫

        / 貝心瑜、方潔玫、黃廣祥

 

 

 

 

編按:這篇文章本應刊載喜兒安親班的部落格上,由於人手不足,該部落格疏於維護,從今起,安親班之文圖將刊於此部落格的「安親班世界」專欄。

 

晴空萬里,風和日麗,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喜兒安親班的孩子們已經準備好,要奔向藍天,奔向綠海,迎向大自然的呼喚,來一趟快樂的旅程

 

坐上孩子們口裡說的「大紅紅」,準備前往埔心火車站,每位孩子臉上難掩興奮之情,等待電聯車來到之際,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以前坐過火車的經驗,過沒一會兒,孩子們便聽見聲音,看見電聯車緩緩駛入車站,像個小大人似的,靜靜的退到警戒線後,等著電聯車停下來,門一開,魚貫地輪流上車。

 

 

上車之後大家緊緊跟著潔玫老師的腳步,尋找適當的位子坐下來。在樹林轉車之後,再到達目的地需要花費約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在車上,有些孩子選擇靠在窗邊欣賞風景,當他們看到小溪、河流或特別壯觀的風景時,便會說:「老師,你來看,那裡有一顆大石頭!」或是「老師你看,有豆腐岩、有豆腐岩!」反觀那些高高矮矮、冰冰冷冷的建築怪物,不再受他們吸引,這種不加以裝飾的自然表現,似乎在告訴我們,他們天生就喜歡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另一些孩子則是有備而來,拿出撲克牌,玩起了「撿紅點」、「心臟病」等等的數理遊戲。而孩子們在車廂內的歡樂聲,也不時引起其他旅客的注意,不過大多是讚賞、稱許所方安排了這種有意義的旅程以及孩子們的表現。

 

 

在孩子們一再聲聲追問「還有多久才到」之下,我們終於抵達貢寮火車站,不過因為剛過中午時分,在等待叔叔來接我們到遠望坑清水公園時,大夥兒已開始喊餓了,有人便先在火車站吃起自己帶來的輕食。

 

 

離開貢寮火車站後,叔叔帶我們到遠望坑親水公園,這是前往草嶺古道健行前的歇腳站,公園傍溪而築,水草魚池又跟農家水田連成水天一色,涼亭邊就是小溪,非常適合全家大小遊玩。在吃過叔叔特別為大家準備的蔬果沙拉之後,孩子們一窩蜂的跳到小溪去玩水,抓蝦、撈魚、找青蛙對孩子們來說似乎是駕輕就熟,很快地就聽到他們驚喜地叫喊與呼喚。還玩不到十五分鐘,很多孩子就已經把人整個泡在水裡了,也不在乎衣服濕不濕。玩了一陣子之後,天空落下了豆大的雨滴,迫使大家暫時停下溪邊的探索活動,轉到我們要下榻的民宿-----醉月山莊。

 

 

來到醉月山莊,我們將行囊卸下,孩子們看到房間是大通舖,便開心地在舖上蹦蹦跳跳。我們稍事休息後,就準備前往福隆海水浴場。

 

 

 

走進福隆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蔚藍海岸,大家的腳步越來越快地走進沙灘,男生們迫不及待地跳進一波一波襲來的浪潮裏;有些女孩則讓我牽著顫抖的小手,只敢站在淺灘隨著浪潮襲來而跳起,一個多小時後,她們對海浪的畏懼、不安逐漸降低,進而要求我往前一點、再往前一點:她們的轉變讓我感動,因為她們成功克服了內心的障礙,這種轉變的體驗,肯定會為他們帶來成長中的自信。

 

   

 

         五點半,救生員吹起了上岸的哨子,孩子們把水中的探索轉到沙灘上繼續堆沙、挖沙,讓自己堆的沙堡與坑洞跟海水來一場攻防的遊戲三年級女孩們努力地掏沙,最後挖出一個深可放進半個身體的洞。有個原本不敢往深處玩水的女孩,仍堅持踩在海水裡,捨不得離開。大家玩到夕陽西下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沙灘。玩了一身的沙子,孩子們 三兩 結伴進入海水浴場的沐浴間,學習自己洗頭、洗澡、更衣。傍晚,我們來到澳底著名的海產店-----黑白毛,準備用餐,孩子們主動為老師和其他小朋友服務,拿碗筷,展現了成熟的一面。也許是大家的體力用盡,需要大量的食物來補充體力,當菜一上桌,孩子很快地就將菜一掃而空,幾乎每個人都吃了兩碗飯呢!

 

 

 

         回到民宿後,在等待其他孩子洗澡的時間,一些人就拿出筆記本,記下今天的旅程,有的開心回想火車經過了幾站,看到了哪些風景,以及討論在海水浴場喝了多少海水的趣事。

 

 

 

         為了隔天看日出的行程,叔叔和潔玫老師事先讓大家想一想自己明天是否要去看日出,要去的孩子必須四點起床,而且只會喊他一次。結果十分令我驚訝的是,隔天竟然孩子們都能一叫就起床,不需要老師一再催促喚醒,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四點起床對成人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是孩子呢。不過,確實值得,因為當我們走到三貂角燈塔的觀景台,看見太陽緩緩的從海平面升起的那一霎那,大家不禁歡呼,這一刻真的令人感動。不過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孩子們最期待的其實是他們準備的零食,要好好享受一番。

 

 

         看過日出後,我們繞到附近的馬岡漁村,讓孩子們看看漁村生活,介紹當地居民主要從事的是漁業,是一項很辛苦的工作,地上也隨處可見漁民們曬著從海裡撿來的石花菜,這讓孩子們體會到不同階層的人辛勞,也學會尊重他們。

 

 

 

         第二天早上的行程是騎自行車,我們先驅車前往「舊草嶺自行車隧道」前,自行車店老闆為每位孩子挑選適合的自行車,孩子滿心期待,準備享受追風之旅。「舊草嶺自行車隧道」長約 二公里 ,在跟孩子說明安全事項之後,大家便開始陸陸續續穿越這長長的黑洞了。

 

 

  

 

         這一天,天氣很好,外頭雖是艷陽高照,隧道裡頭卻是格外清涼,由於不是假日,沒什麼遊客,再加上隧道裡的車道還算寬廣,孩子們更可以盡情踩著踏板,奮力地朝著終點前進!騎了約20分鐘後,看到些許光線從前頭射進來,終於,我們到了隧道的出口了,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海景,面對遼闊汪洋,享受夏季海風徐徐的清涼,陽光都在孩子的臉上笑開了,大夥兒停好自行車,準備好好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了。(心瑜)

 

 

   第二天下午的行程仍是海水浴場,往年我們安排往北到龍洞的海水浴場,讓孩子可以浮潛看魚;考量今年一年級孩子人數較多,對海灘的熟悉度與膽量才剛萌芽,不宜更換地點,因此選擇再度去福隆玩。昨日還對海水保持高度警戒的孩子,開始主動表達要到深一點的區域,她終於也能跟其他的同伴一樣,當海浪襲來時,自在地跳起來。從孩子臉上的微笑,看出他找到了身體如何與浪潮呼應的方式,克服了對海浪的畏懼。孩子的學習力真的令人驚訝。這天的潮水力量比昨天更大,孩子也有感覺到,因為我們不斷地被海浪從中央區域推往北側的浮球安全線邊緣;因此我們也一再地走回海浪較為緩和的中央區。

 

   

 

    這天,也有孩子更早上岸到沙灘玩沙,不論是單獨或是合作玩,孩子都十分專注投入。已是二度造訪福隆的男孩子,在去年就喜歡用身體擋住衝過來的海浪,保護大家堆的沙堡;今年,男生仍是樂此不疲,當海浪襲來,灌進了沙堡,男孩們開懷地呼叫;重複的遊戲似乎在重溫舊夢,看了讓人會心一笑。

 

   

 

    女孩們雖也聚在一區玩沙,但是各有各的玩法,有的挖了沙就丟回海中,說是「給海的禮物」:有的挖了一條溝通往海邊;有的堆起有淺溝環繞的圓丘;有的用腳推出一處凹洞,雙手快速掏挖海水,弄得自己滿臉海水、海沙。看到他們坐在沙灘上的眼神與身影,在青山白雲的襯托下,真是令人十分快慰。

 

 

 

 

         第三天上午我們再度造訪遠望坑親水公園,這次孩子除了撈魚、蝦等探索溪流生態的活動之外,也開始玩弄溪水裡的石頭,有些孩子找了小石子在岩塊上磨,得出個結論:這石頭是泥巴做的!有的孩子發現石頭上有圖案;有的孩子找到平坦的岩石,把它當作是自己的「電腦」或「辦公桌」,甚至拉了青苔到石頭上開始「切菜」:在溪邊玩起假想遊戲。他們竟可在溪邊待上兩小時都不會膩。

 

  

 

   

 

        這次旅程中還有一件有趣的小插曲,讓我感到孩子的對事物接受度的變化過程十分有趣。每次在短途的車程中,叔叔常會播放「大紅紅」車中僅有的一捲兒歌錄音帶(這捲帶子其實還是二十多年前我二哥特別轉錄給我四歲女兒聽的,可謂歷史悠久),歌聲才開始就被一些孩子喝倒采:「幼稚!這是幼稚園聽的!」叔叔仍逕自放著,其中有些歌曲實在太耳熟能詳了,有的孩子也不禁輕聲跟著哼著。不料兩天下來,當叔叔沒放音樂時,竟出現了主動要求的聲音:「我要聽幼稚歌!叔叔放幼稚歌!」當然也立刻引起反對的聲浪,兩方堅持不下;於是我們就輪流放,有時不放、有時放,以示公平。

 

 

        安親班三天兩夜的行程長短恰到好處,可以讓孩子玩得盡興,而不至於想家的程度。小學年紀的孩子結伴出遊,能得到許多和同儕相處的互動經驗,活動的樂趣、腦力的激盪、挑戰困難的動力、互相支援的友誼等等,經常都在活動的過程中,一再出現。除了玩樂,這樣的旅行也是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好機會:事前我們就要求孩子學習整理行李和背包,做清點和分類的工作;而每天行前要準備該帶的衣物和用品,回到民宿則要收拾衣物;孩子們也自然地三兩結伴,一起洗頭洗澡、吹頭髮。在團體行動的過程中,每個孩子要學習遵守安全的規範以確保自己和同伴的安全;也要調整自己的動作以配合集體出遊的時間要求;學習調整自己的言行以尊重其他同伴的喜好與感受。而玩的海灘或溪邊之選擇,都基於安全的考量,必須能夠重複造訪,能讓孩子以自己的步調學習並慢慢適應;而當他們熟悉了環境之後,他們的玩法會更趨於多元,更顯現出創造力。(潔玫)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聆聽、溝通、信任

 

/ 王曦芳

 

 

編按:一直以來,很多家長甚至老師都問:喜兒已十幾年了,有沒有追蹤在喜兒畢業的孩子後來發展如何(意思是喜兒所給予孩子的影響)?我們一直不敢「妄動」,孩子的童年雖然很重要,喜兒畢竟是扮演著「正向的起頭者」而已;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變數實在太大了,家庭、學校、居住環境,任何一個環節裡的人、事、物都有可能給孩子帶來正或負的影響,其中又以家人為最。

不過,玟妤、奕辰兩姐弟卻一直是我們很想探討的對象,我們看著他們單純而自在的成長(姐姐安親到小六、弟弟到小四,沒有額外的才藝或科目補習),撇開學業優異不談,讓我們重視及稱許的是姐弟倆的特質﹕善良而有主見、內斂卻樂於助人。什麼樣的教養使他們擁有如此良好的品格?尤其是父母在工作上都很忙(爸爸在高鐵從事管理工作、母親是三天兩頭不在家的空服員),其育兒經驗一定很值得為外人道。

 

感謝奕辰媽媽的分享。「聆聽、溝通、信任」又豈僅止於父母而已?對老師而言也是很受用!(本文原是發表在facebook的喜兒社團內,徵得她同意後轉載於此。)

 

喜兒希望我聊聊教養孩子的方法,因為我是一個有福氣的飛行媽媽。

 

我有兩個來報恩的寶貝:懂事又獨立的玟妤和奕辰。

 

從小他們的功課會自己主動寫好,從不用大人催促。

 

14歲的玟妤會幫忙整理家務,洗衣、洗碗、熨衣服、倒垃圾等,這些都難不了她。

 

10歲的奕辰也會負責做簡單的擦桌、掃地,和接受姊姊的旨令。

 

他們知道幾天不在家的媽媽討厭回家時看到髒亂和一堆家務,所以總會盡力維持家裡基本的整潔,減輕媽媽的負擔。

 

至於為何孩子會懂事又獨立,也許是與生俱來,也許是家庭環境的關係。

 

因為我是一個不能時時刻刻陪著孩子的媽媽,所以我對孩子採取百分百的信任,我相信他們有能力將事情努力處理好,而他們也一直讓我很放心,無後顧之憂。

 

同時,孩子分享的任何事,我會認真聽。孩子願意和我分享他們生活的精彩,是做母親的光榮,所以要珍惜,要聆聽。玟妤曾對我説,妳不像媽媽卻像朋友,這是給我最好的讚美了!

 

也不曾體罰小孩,孩子做不好的地方,要用他們懂的方式告訴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會不好。曾看育兒的書說兩歲的小孩就會聽道理,只是不太會表達而已。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努力當一個講理媽媽,希望孩子改正的地方就溝通。只要孩子能理解想法,幾乎就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而且講理孩子不會有任何暴力傾向。

 

其實沒生孩子前的我很容易生氣,但有了孩子反而脾氣變好,所以是孩子成就了我,還是我成就了孩子,其實很難説!

 

我對教養孩子絕無過人之處,只是聆聽,溝通和信任而已。

 

註:五天後爸爸也來文發表感言,正如創辦人潔玫老師所言「他以自己受教育及工作的體驗,從宏觀的角度掌握到最基本的教育重點,在過程中,仍常做自省的功夫,而非一味要求孩子,這也許才是父母能接近孩子的心的方法。」感謝奕辰爸爸的分享。

 

爸爸的話

 

在某種程度上,我是扮演賢內助的角色,但做的實在不夠好,只能維持小孩的飲食及衣服的清洗,頂多加上庭院的清潔維護而已。

對於小孩的教養,於學業方面,當然希望孩子能夠表現優異,但我始終秉持一個原則,學業成績的優秀必須是小孩出自內心想追求的,而不是為了父母的期盼才用功。我能做的只是時時提醒,每個人遲早都要進入社會工作,自己有堅強的實力才是任何事業發展的基石。學生時代能做的就是好好充實自己,有努力就會有收獲,且是屬於自己的、不是爸媽的

除了學業外,從自己的工作經驗中深深感觸到,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態度」決定一切。因此我也常叮嚀小孩:無論什麼事,都要盡自己的能力「認真」去做:認真的讀書、認真的玩、認真的休息,這不是要求小孩凡事好勝,而是要培養凡事「積極負責」的「態度」。

另外也希望小孩有「同理心」,很擔心兩個小孩因為從小生活寬裕無缺,會缺乏對人世間冷暖、生老病死及窮困潦倒等人生悲苦層面的理解,而有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態度。「能力」及「態度」是決定競爭力的基礎,但能體貼別人的「同理心」才是能融入群體的基本要件。

講到現在都是嚴肅的話題,其實近年來愈來愈體會到:人生在世,「積極」生活固然很重要,但可以是在「惜福、感恩」的基礎上,以「軽鬆、不計較」的生活態度來「積極」過生活。回想大學時代時就已立下「盡人事、聽天命」的人生觀,而二十多年來,感觸越來越深刻了。

想要孩子好的事應該很多,以上是我優先想到的幾點,最重要的是要如何讓小孩自己「認同」以上我所講的,而不是用責備、逼迫的方式,這一點我自己一直是在學習調整中、摸著石頭過河的。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在畢業前的點點滴滴

~第17屆畢業前的回顧~ 

/ 鄧麗琳     

編按:文章裡的事項看似瑣碎,對幼兒本身而言卻每件都是大事,因為這些事情的背後是孩子自我實現的勇氣與努力。幼兒學齡前的教育無他,成人(父母或老師)每天就是要跟著孩子的步調、適性地讓他一點一滴的嘗試、累積,當他自信來了,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看著眼前還不能獨立的個體把樂觀、進取、自信逐一的建立起來,對成人而言,還有什麼成就可以比擬的?! (孩子將來維護得好,可是他一生寶貴的資產啊。) 謝謝霓媽撰文分享。

 

        再兩個月霓將結束她在喜兒一年的生活,在八月就要變成一個小學生囉!這一年喜兒給她的洗鍊,我相信她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應對將來的新生活。

前兩天去接她放學,她站在單槓前,笑得很開心並示意要我看著她。天啊!
還差三格槓,她就可以吊完全程。老師也很開心跟我說,她已經可以一鼓作氣從頭吊到尾了!(剛來時她只能吊在一格槓無法前進,當看到大部分小孩都可以一格接一格地往前抓進,她更是不想練習。) 那天下午,她看到另一個跟她一樣也是去年才轉來的小孩願意再試一試,在老師的鼓勵之下,霓終於一試成功!真是太棒了!這跟爬盪繩一樣,對從小班就來這裡的小孩來說,一點都不是難事,但對於霓(還有我),這可是嘆為觀止的,現在她也做到了,我真的好開心!

 

許多小小的事,對霓來說都是先拒絕再說,尤其是別人都會的事,她更是不敢去面對自己可能的挫敗。但是在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時間,霓學會了看到不喜歡吃的東西不哭而且願意吃、盪鞦韆、盪繩(每次看到她攀在繩子上、在樹下盪來盪去,滿足又自在的表情,我都會不自覺的微笑)、為了畢業旅行練習騎兩輪腳踏車、吊單槓。

 

這些看似沒什麼了不起的事(而且喜兒大部分的小孩都會),我知道對我家的小女孩是多麼的不容易。我看著她一件一件的克服了,我深深明白她用來面對未來挑戰的信心與勇氣正一樣、一樣的建構起來。信心與勇氣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何等重要的寶物,豈是注音符號或是英文單字可相提並論的!

 

昨晚,霓在哥哥睡著後,跑到我們房裡來。看著她因為燈太亮而瞇著的眼睛,嘴上沒有抱怨只是微笑著,爸爸忍不住問她:『你怎麼變成一個這麼愛笑的小孩?』

她以前去上學總是哭哭啼啼的,擔心飯吃不完、怕被大白鵝啄、怕有小狗對她吠,即使()學校還會以小孩最愛的餅乾糖果作為獎勵。現在呢?總要我在七點半以前就讓她到學校,她說這樣她才可以玩盪繩、吊單槓。下午接她放學,她總是對我說:『我剛玩而已,再讓我玩一下嘛!』。把原來懼怕的事情,變成了她的享受 (除了吃鳳梨這件事,霓一直問我,什麼時候才會過了鳳梨的產季),我想這帶給孩子的是多麼活躍的神經迴路:不會試試看失敗再試一試做到了(我好棒!)→好好玩(我很快樂!)。 這樣的學習,當然會帶給孩子源源不絕的快樂,因為她學會了並且享受著。

 

所以,玩就可以了嗎?『玩』的學問很大,但幼兒園一定是個不只是玩的地方。在五月份園方所做的教學計劃讓我很感動:老師帶小孩去參觀了兩所小學,為的是讓他們可以熟悉小學的硬體環境(老師還教他們如何上廁所,因為幼稚園是坐式馬桶,小學則是蹲式);另一方面,也請擔任小學老師的家長到園,向孩子介紹小學生在校一天的生活與相關規定,並讓他們提問。老師也要求孩子製作表格,在生活作息上,例如早睡、早起、不看電視、閱讀之後要讓眼睛休息、早起更衣、吃早餐的時間記錄等,讓他們循序漸進地瞭解進入小學後的生活安排。這給了霓相當的安全感,她自己跟我說她已經知道要怎麼上小學了,她上小學一定沒問題的。

 

對我來說,穩定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飲食、安全感、自信心,這些才是霓用來學習的重要武器。有了這些,她就可以依著她的質地去開始屬於她自己的琢磨;沒有了這些,我們怎麼也沒辦法看到灰灰暗暗的石頭裡,到底藏著什麼光彩奪目的內涵。謝謝老天爺給我們的幸運,也謝謝學校給我家寶貝的無敵武器!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雨行」

~201217屆畢業旅行攝影記事~

 

攝影 / 蘇美香、方潔玫、黃廣祥

 

 

 

 

編按: 連續三屆,「龍潭三坑單車遊」已是喜兒作為大班孩子畢業旅行的主軸了。不過,今年天氣似乎不願意配合,517那天早上,天空黑雲處處,雨卻要下不下;九點半一到,我們決定出發。

 

我們如願地租了單車、把車推上三坑鐵馬道、孩子也在有風無雨的情況下騎了一段路程,十一點半到達吃午餐的涼亭,結果在吃午餐前細雨卻開始飄起,孩子們興奮地趕忙穿起雨衣,跑到亭外迎雨;午餐用畢後,雨下得更綿密,大家就順勢雨中行車:孩子們高興地在涼亭附近來回騎著。到了下午兩點,眼看雨不曾停歇,為了安全起見,就決定棄車就步來個雨中行---大夥兒一起徒步走回租車店。孩子們邊走邊玩,有的和老師並肩走、有的踽踽獨行、更多孩子走在一起,見到地上積水就跑前踩踏;「叔叔」見狀,就童心未泯地把積水踢向他們,此舉立刻引起公「奮」,孩子們隨即三五成群地跟叔叔打起水仗來。

 

全程三公里多,花了近兩小時才到店裡,孩子們不但沒有倦意,還嚷著換好衣服要去泡腳。最後,雖然沒有像前兩屆孩子,在「黑白洗」處泡腳、到生態池邊撈魚蝦(結果翌日補去),不過此行因為受到雨的眷顧,孩子們卻額外多了「雨行」的體驗。

 

(一)   
下雨前

 

 

 

 

1.    蓄勢待發

由於事前已向租車店老闆洽商好,到達後孩子很快就拿到適合自己的車子。

 

 

 

2.    騎車路徑

從店裡到三坑鐵馬道之前,有一段「暖身」的路線:穿越老街、停永福宮、經過稻田、爬坡上階梯。

 

 

 

 

  

 

3.    好漢坡的考驗

孩子們不是每人都可以自己把車推上階梯,有的靠成人、有的發揮團隊精神,彼此幫忙:兩人一組、三人成群地合力完成。

 

 

 

 

 

4.    徜徉在鐵馬道上

鐵馬道位於半山腰,全長兩公里多;原來是灌溉用水的圳道,左邊圳水清澈可見,沿路遍植花木,招蜂引蝶、清涼怡人;一般汽機車不得進入,孩子可以毫無顧慮的騎車,恣意奔馳,對幼兒而言,實在是一條理想的騎車道。

 

 

 

 

 

(二) 下雨時

 

1.    用餐前

來到涼亭不久就飄起毛毛細雨,孩子們興奮地穿起雨衣,有的騎車、有的排隊洗手準備吃午餐。

 

 

 

 

2.    午餐與零食

孩子帶來的輕食午餐有媽媽做的、有超商買的,吃完後還要吃喜兒每年必備的蔬果: 甜椒、涼薯、小黃瓜、四季豆、花生醬西洋芹及桃子(孩子每樣都要吃到),大家直呼肚子好飽;不過,孩子還是認為肚子仍有空間吃他們帶來的零食。

 

 

 

 

3.    雨下不停

雨愈下愈大,但孩子的玩興不曾中斷:雨中騎車、漫步或亭內唱歌跳舞。

 

    

 

 

 4. 回程雨中行

雖然因為下雨,大家只能依來時路線回去,不過走路卻和騎車有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雨細細的打在雨衣和臉上、遠看山嵐飄渺、近觀落花遍地、踩踏積水、走進田埂‧‧‧

 

 

 

 

 

 

 

 

 

 

(三)後記

 

1.畫圖、洗澡

回到喜兒,先讓孩子每人都喝碗薑湯驅寒暖胃。隨後趁著記憶猶新,老師請大家把騎車的經歷畫下來才去洗澡。

 

 

 

 

 

2.報平安、吃晚餐

吃飯前先向家人報平安。晚餐是孩子平日就愛吃的玉米濃湯、義大利肉醬麵、外加煎海魚,沙拉則是萵苣、奇異果、蘋果、小蕃茄搭配而成。

 

 

 

 

 

3.好「戲」登場

摸黑躲貓貓是這幾年才有的壓軸。在暗墨墨的環境中找人,對孩子來說,是個很刺激的遊戲。「叔叔」向大家說明遊戲規則後,遊戲隨即展開:先由「叔叔」找大家,再來是大家找「叔叔」;最後,大家都找不到「叔叔」,留下一個懸疑給孩子做結局。

 

 

 

 

  

 

4.   有個好夢 

睡覺時間到了,原來預期會有女生想家暗哭,結果竟然沒有發生!從早到晚大家都玩得很盡興,睡前故事講完沒多久,在帶來的心愛玩偶陪伴下,孩子們很快就墜落夢鄉。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親職週

 

/ 陳佩君

     中班老師

                                             / 陳佩君、方潔玫、黃廣祥

 



 

 



  

 

 

編按:每年一次的親職週已於4/30 ~ 5/4期間舉辦。今年有兩項我們樂見的變化: 1. 參與親職的爸爸人數比往年多很多,看來關心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已不再是媽媽的專利。2. 家長不只在旁觀察孩子、更熱情地融入老師安排的課程或活動,和孩子一起專注地實作、遊戲,這種「孩子化」的舉動,讓幼兒有機會看到爸媽與他「同高」的一面,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既新又親的經驗。謝謝佩君老師在忙碌中仍為中班撰寫這篇回顧。

 



當孩子聽到老師介紹親職周時,好奇地問:「什麼是親職週啊?」我說:「親職週就是邀請爸爸和媽媽來學校,看你們平常在學校做什麼?」孩子一聽到爸爸媽媽要來,開心到不得了,隔天到校,紛紛討論自己的爸爸媽媽星期幾要來,個個都非常期待。

 

 

 

 

  

 



在親職活動進行的這一週,孩子看到前來的家長,一點也不怕生,會主動過去問好。上午角落時間,孩子會帶著爸爸媽媽到自己平常最喜歡的角落玩,爸媽除了在一旁分享孩子活動的喜悅外,也會主動參與創作,和孩子親切地互動,並且觀察自己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及孩子在校的人際關係。

 

 

 

 

 

        點心時間,孩子變成了最貼心的小服務生,主動準備兩個碗,替自己盛了水果,再幫平時辛苦的爸爸媽媽夾水果。點心吃完後,他們也會主動拿抹布幫爸爸媽媽擦桌子。

 

 

 

 

 

 

課程中安排了多種親子遊戲,如:矇眼猜小孩、口香糖、彩繪棒、狼來了等,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矇眼睛遊戲了,玩過一次之後,孩子都意猶未盡,紛紛指定:「等我爸爸、媽媽來的時候也要玩這個遊戲喔!」孩子在被爸媽摸的過程,都癢得身體縮來彎去,卻仍很期待能被老師點名上去玩;矇住眼的爸爸媽媽也都很認真地說出眼前這孩子到底是否自己的孩子,以及理由是什麼。很多家長除了能猜中自己的孩子之外,也能說對其他孩子的名字。

 

 

 

 

 

玩另一個口香糖親子遊戲時,當老師說:「口香糖!」孩子和家長先回應:「黏那裡?」然後將老師指定的部位黏在一起。不管是黏額頭、手、腳、臉等,一點也難不倒孩子和參加的家長,他們總是能想辦法緊緊黏在一起,任老師怎麼拔也拔不開。

 

 

 

  

 

        戶外教學日那一天,我們散步到學校對面的四維公園進行親子遊戲。一開始是暖身的跑步比賽,孩子們精力充沛,一連挑戰四位家長,他們好勝心強,使盡全力向前衝,只要跑贏家長,便歡呼:「我贏了,我贏了!」接著進行「狼來了」遊戲,先在地上擺四個呼拉圈,一人當狼,其他人繞著狼圍成一圈,問:「大野狼你準備好了沒?」當大野狼回答:「我準備好了!」他就可以開始抓人,大家便一窩蜂快速躲進呼拉圈內,只見一群孩子和爸爸媽媽在草地上追逐,玩到滿身大汗,而公園的孩子也被我們的歡笑聲吸引過來,一起參與遊戲,好快樂。

 

 

  

 

 

另一天我們進行「彩繪棒」音樂遊戲,三組親子隊伍分別用紅藍綠顏色的棒子,依音樂的放、停作為棒子排列的開始或終止;當音樂停止時,拿同色棒子的一組人,彼此合作以棒子排列出指定的圖形。當孩子無法排列出正確的圖形時,家長也能適時的給予提示與協助完成。

 

 

 

 

 

 

最後一天,我們進行「包水餃」烹飪,這天有三位家長參加活動,從攪拌豬肉餡、包水餃,到最後的整理收拾,都是媽媽和孩子一起完成。午餐時間一到,孩子歡呼:「耶!我們要吃水餃了。」自己做的東西最好吃,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孩子們和爸爸媽媽度過了個開心的上午,一起吃過午餐後,就是要跟爸媽告別的時候了,為了讓孩子能有心理準備,在親職週前,我就先預告:「爸爸媽媽只陪我們到吃完午餐,然後就要離開,我們要很勇敢地跟爸爸媽媽抱一個、說再見,讓爸爸媽媽回家休息。」由於有的家長另有計畫,當天帶孩子一起離開學校,這些案例似乎讓其他孩子頗為羨慕與期待。留在學校的孩子有的情緒穩定,能輕鬆地和爸媽告別;有的則有困難面對和爸媽分離的情境,眼淚很快就含在眼眶內默默地抽泣,也有的是激動地大聲哭;有的孩子爸媽分成兩天來參加親職,孩子跟爸爸再見不哭,跟媽媽再見卻會哭。不過,孩子的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睡完午覺之後情緒就平復了,又露出他們慣有的笑容,繼續下午的生活:摺棉被、喝水、吃點心、遊戲和學習、等待爸媽來接自己回家。看著孩子經歷了父母來校的歡樂和分離的難過,無形中他們又成長了一些。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