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稻草、黃牛

文 / 黃成達

              圖 / 黃成達 ‧ 黃廣祥

 

1.JPG

 

編按當大部份的安親班要孩子寫完功課寫評量的時候,喜兒畢業的小學生在家庭作業結束後會有些其它活動如:體能、球類、畫作、烹飪、戶外探索...尤其每周五的下午,得到家長的支持,孩子可以把功課留在周末假日處理,由老師帶著孩子一起走向戶外。為何要這樣做呢? 進入網路時代,你可以在螢幕前彈指之間對某樣事物的知識掌握得既深且廣,但是你還是無法體會雙腳被爛泥巴吸吮住的感覺,你不知懷裡稻草散發出來的味道,你更不能想像牛在你面前竟然是龐然大物...只有你親身去體驗! 體驗得愈廣愈深你就是生活經驗豐富的人,面對眼前上萬條資訊,你不會被google最前頭的一些控導,你懂得如何去篩選、如何觸類旁通。但這些能力不是出來社會以後才要開始,而是從小就要累積。

 

        去年底一個艷陽高照的周五下午,帶著喜兒畢業11位興奮期待的小朋友,來到楊梅火車站附近的"蟹蟹米"農家潔玫老師在前一天就與孩子們討論對稻田的印象,有的孩子說: 沒去過稻田,但電視上看過有小學生在踩打穀機,又有孩子說: 雲林阿嬤種菜沒噴藥、但阿公有噴!  充滿了真實、逗趣的回答,但大部分的孩子都對稻田的印象都是模糊的,只有在電視裡看到或者書上的資料,很少有親自體驗的機會,這次藉著喜兒家長的牽線,讓孩子們好好感受稻田的美麗與氣息。

2.JPG

 

泥巴-又愛又恨的泥巴坑

        帶著一群迫不及待的小孩到了稻田,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堆堆黃澄澄被收割的稻稈,空曠的稻田讓人心曠神怡,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粗糙田野的味道。為了讓孩子們不要一開始就失控,就先帶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中,熟悉稻田的環境:靜靜的觀察稻田,聽聽稻田獨有的聲音、看看稻田特別的景色,再來感覺一下踩在泥巴上的滋味,接著帶著小孩們走一圈稻田,看看能不能遇到傳說中"蟹蟹米"的螃蟹,沒想到才沒走幾步就遇到了一大灘爛泥地,完全沒有可以踩踏的地方。正打算繞道而行的我,跟孩子們說: 前面沒有路了,結果穿著雨鞋的孩子們有了前面踩泥巴的經驗,沒在怕的回說: 走喇! 老師,走喇! 

3.JPG

 

       在前方負責拍照的叔叔看他們一副躍躍欲試就說: 來啊,自己過來啊。孩子們就勇敢的往泥巴坑前進,或許只有喜兒出來的孩子,這麼的勇於嘗試、不怕髒,相較都市長大的孩子,可能一碰到泥巴就急著清洗乾淨,當然,我也只能放手讓孩子們挑戰由他們自己選擇的路,我就帶著兩位害怕的孩子繞道而行。當我繞回來泥巴坑前方,看看這群勇敢的勇士時,只見個個灰頭土臉,一個比一個還要誇張,每個人的腳都深陷泥巴坑裡,動彈不得,有的努力的想辦法拔鞋子、有的累到哭了起來、有的享受在泥巴浴中,泥巴坑充滿著笑聲及哭聲。努力掙扎多時的孩子們,慢慢從中間發現了訣竅,就是必須把雨鞋脫掉,光著腳丫把雨鞋拔出,才能從泥沼中脫困而出。發現秘訣的孩子們,也趕緊告訴還沒逃脫的孩子,甚至自告奮勇的伸手幫助他們,就這樣大家在全身泥巴的情況下戰勝了泥巴坑。

4.jpg

 

稻田-孩子們的遊樂場

        剛戰勝泥巴坑的勇士們,還來不及擦掉臉上的泥巴,就趕緊來到稻田主人-劉叔叔的旁邊,原本以為劉叔叔會一一的介紹稻田的生態或特性,但劉叔叔沒有太多的教導或指揮,就只有簡單的幾句話: 把稻田中的稻桿搬到另一個地方,就這樣劉叔叔講完後帥氣的繼續他的工作,孩子們也沒有像課堂上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或看著黑板發呆的情況,大家看到劉叔叔自己已經在工作了,也就開始自動自發的搬送起來,雖然有些人還是搞不清楚狀況,但看到大家一個接一個的傳稻草,一個一個搬稻草,也自動的加入了行列

5.jpg

 

       從一開始的輪流接力方式,到後來大家都是自己搬,漸漸的轉變成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做,雖然是農事的工作,簡單量多,但沒有一個人喊著累,或躲在陰涼處休息,大家努力的搬著、玩著,獲得了搬一大捆稻草時的成就感、體驗躺在稻草堆上刺刺軟軟的感覺,享受在這稻田遊樂場的時光,原來稻田是如此的簡單卻好玩。

6.JPG

 

黃牛-小心他的尾巴

        稻草堆搬的差不多時,劉叔叔就到一旁割了兩大籃的地瓜葉,準備讓孩子去餵牛,孩子們興奮不已地往黃牛的方向前進

7.jpg

 

        孩子們靠近黃牛第一個反應是害怕,可能是不熟悉、不瞭解,所以大家都躲得遠遠的,黃牛一聞到味道,也緩慢的走過來,可想而知孩子們當然嚇的四處逃散此時劉叔叔帶著大家慢慢靠近黃牛,並且輕輕的撫摸黃牛,也跟我們介紹起這隻龐然大物---「一路」,孩子們放下了警戒心,緩緩的靠近,有的人也開始輕輕的摸「一路」, 突然有個孩子問道: 為什麼牠的身體會一直抖呢? 劉叔叔請這位小孩自己觀察,喔! 原來是在趕蒼蠅啊! 那我也來幫牠趕,手就開始幫牠把蒼蠅趕走,大家也開始仔細的觀察「一路」,餵牠吃地瓜葉的根、摸摸牠的角、摸摸牠的皮,啊呀! 突然一位小孩叫了一聲,原來他太靠近「一路」,被「一路」像鞭子的尾巴給甩到了,大家不由得笑了起來,從原本的害怕不敢靠近到後來被黃牛尾巴打到,再次證明了: 害怕是因為不暸解!當我們認識也了解後,我相信孩子們也深深愛上這隻巨大溫馴的黃牛---「一路」。

8.JPG

 

 經過一整個下午的稻田的巡禮,孩子們對稻田也有了一次嶄新的體會,我相信這次的體驗,絕對會讓孩子們留下個豐富且精采的稻田回憶。

9.JPG

 

以下為孩子們的心得重點:

懷駒:討厭泥巴,會把鞋子吸住,但是很好玩。

詠翔:小心黃牛的尾巴,會賞人巴掌。

其諺:下次要脫雨鞋跟襪子玩泥巴。

旻熙:搬稻草雖然辛苦但是很好玩,尤其在稻草堆玩。

楚竣:成達老師把我丟進稻草堆裡,好刺激、好好玩。

奕德:泥巴坑超好玩,鞋子會卡住,拔出來後又跳回去救人,結果自己又卡住了。

允棣:整個臉都被泥巴噴到,真好玩。

如昕:搬稻草很有趣,抱超大把把允棣的臉都遮住了。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教看似簡單卻是深具學問的事

 

     文 / 王寶玲

圖 / 喜兒

 

 

編按:成人面對幼兒情緒來時,通常先是安慰,再來是勸說,後者又多是以說理切入,但往往效果都不大,年齡愈小愈是如此,對幼教工作者而言,最關鍵的還是要給孩兒找到情緒渲洩的出口或媒介。感謝媽媽對老師的肯定以及為文給大家分享。

 

7.JPG

 

一直以來對於幼兒教育沒有具體的想法,對於照顧小孩一直採取放養的態度,只求吃得健康、玩得開心、懂得過生活就好了。而這些也都是喜兒所強調的重點,於是對孩子並沒有過多的擔心;且一直相信,只要給予愛與陪伴,生命總是會找到出路。但是經過上次事件後,讓我對於溝通的專業有著更深的敬意。

 

妹子不知是因為個性還是年紀,或是其它不甚美好的經驗,在上學期3歲半那個時刻,對於上台表演這件事情卡住了。好些次在外需要上台時,她總是緊抓著媽媽不願離開,問她原因不外乎是:想媽媽、會害羞。我總是鼓勵再鼓勵,不該使用的利誘再利誘,好說歹說,沒有對症下藥的進步總是有限的,很多時候反倒是退回原點的。

 

2.JPG

第一次公開排練有些孩子怯場是很正常的

 

看著其他小朋友大方的演出,除了感佩之外,也一直和自己心戰喊話: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勉強她;或著是:時間到了,她自然會克服,爸媽不用太焦慮。但是上次到了喜兒畢業典禮的逼近,妹子另一個要上台的時刻也來了。

 

回到家時,她開心的和哥哥練著<紅螞蟻>,唱唱跳跳好不開心,我都快以為她會完全享受樂趣而忘了害羞。沒想到第一次預演完放學當天,一上車嚴格又好面子的哥哥立刻爆料「妹妺今天上臺時又哭了!」心想:「又來了?怎麼辦?」告訴她將台下的人都當成可愛的西瓜,或是眼睛只看著老師就不會害羞了。鴕鳥的媽媽就想這樣讓它船到橋頭自然直。萬萬沒想到,下一次緊接而來的最後綵排,當天表演妹子真的不但肯上台,而且沒有哭鬧地唱跳完畢。

 

3.JPG

把害羞畫下來讓老師保管

 

但是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這麼簡單。原來美香老師有將妹子的困擾放在心上,且和潔玫老師及班上同學討論,想了個辦法去解決:兩位老師耐著性子和妹子討論如何處理「害羞」議題,中間可能想了好多的對策與方法,然後妹子願意在表演時將「害羞」畫在紙上並交給老師保管。另方面在班上,同學們都發揮同理心,在老師的引導下想想為什麼會「害羞」? 自己是如何面對「害羞」? 這些小朋友提出了好多好多可愛的方法:給予擁抱、給予鼓勵、實際上的陪跳… …

 

這些都是畢業典禮當天,看到妹子上台順利表演完畢,開心感動之餘詢問老師才知道的細節。

 

6.JPG

 

原來我太習慣用對待大孩子的方式對待幼兒,而忘了不同年齡層會有的心智程度;原來李崇建老師的「心念、心教」,只要用心對待,皆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於無形;原來小孩子也可以一起討論出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只要我們願意給予機會並傾聽、相信;原來喜兒除了在有形上吃得健康、課程安排多元外,更在無形的情緒覺察、處理上,安頓了孩子的內心。謝謝老師用「對話」教導了孩子,也點醒了媽媽。

 

1.JPG

同儕的鼓勵與陪伴也很重要

 

美香老師的話:

妹子剛上小班時,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調適,逐漸有自信參與團體討論和提出建議;但後來有一段時間又回復剛上學時的情形。不知是否因她課後去參加才藝表演要上台所致,到了期末的畢業典禮,大家討論如何表演,她有提建議卻不敢示範,後來同學陪著她一起動,她才放心示範。在第一次預演她雖然願意出來,卻因害羞全程哭到表演完畢。潔玫老師就詢問她為何哭,並提議她把害羞畫下來並代為保管,好不好?妹子點頭接受。回到教室作回顧討論時,同學們關心地問她為什麼哭?她說:「我害羞」,我問大家:「我們要怎樣幫助她?」有人給她抱抱;有人鼓勵她說:「妳很棒,妳做得到的」、「加油!加油!」…妹子露出釋懷的笑容。後來幾次的上台練習,她雖然沒哭,臉上還是露出害羞的表情,大家事前事後都還是如常的為她打氣,直到正式彩排那天,來了很多在校生家長觀看表演,她也和其他同學一樣會害羞。事後討論她說:「有很多人,還是害羞。」但大家肯定她有進步,因為已不會哭了。在畢業典禮前夕,我再和大家討論:「大家若害羞要怎麼處理?想用潔玫老師建議的把害羞畫下來,還是用其他方式?」她和同學們決定畫害羞,並請我保管。 結果典禮當天上台表演,她的害羞沒有了、自信出來了。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經年的戶外遊戲

有助於孩子小學後的表現

 

/ Monica Arkin

/ 鄧麗琳

/ 喜兒

 

1.JPG

 

編按:每個人都知道戶外遊戲對孩子有益,在CHILD TRENDS這篇短文,作者更披露了挪威今年5月最新的學術報告(用四年研究28家日托中心、562名幼兒,包括老師和家長的訪查):學齡前幼兒每天長時間的戶外活動,對往後在學校的表現更有幫助;這些幫助同樣適用在所謂的過動兒身上。其實,一般幼兒天性就是好動愛玩,早期的孩子可以隨興的在戶外到處玩耍,從遊戲中建構起未來生活的能力;現在,愈來愈多學齡前孩子,被馴化在室內人為的空間裡長時間學習。但是,總會有部份幼兒無法適應怎麼辨? 這些好動的孩子到了小學就會被歸類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臺灣目前看不到真正的森林幼兒園,或全日的幼兒戶外教學,但喜兒多年來對戶外活動的堅持:每天除了有戶外的大肢體活動外,上、下午也有兩大時段讓孩子在室外自由嬉戲(free play)、每周有一天讓老師帶著孩子到戶外探索,此文裡的那些專業報告(藍字部份可連結)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雖然不同文化會導致某些差異,但很多觀點仍是值得大家參考的。感謝有如「及時雨」的陳霓媽媽,當我們被日常庶務所困而拖延時,她的幫忙讓大家及早分享到這篇教育新知(我們也期待未來有類似的本土論述讓大家參閱)。

 

2.JPG

 

雖然孩子的戶外活動較盛行於夏季,但推行一整年的戶外自由活動對他們的發展是特別有幫助的。父母和老師實在不該認為那會因此減損做功課的時間,戶外遊戲也不應視為只在夏天才進行,而是貫穿整學年孩子健康發展的必需活動。

 

6.jpg

 

在童年進行的戶外遊戲,除了廣為人知的有益健康,它還可幫助在校學習成果所需要的軟實力,例如執行的能力執行力是指一系列的心智過程,包含了可以讓我們計劃、決定順序、專注、摒除干擾等等。這些技巧對於在學齡前、小學和往後的學習都是很重要的資產。

 

3.jpg

 

近期挪威有一篇研究探討托育期間,花在戶外活動的時間與執行力的相關性。47歲的年齡,托育期間花在戶外愈多時間的孩子,他們在執行力的評估表現愈好,而且比較少有過動的症狀。更有許多研究發現( 1 )12歲以下的孩童參與大自然遊戲可以增進心理健康與情緒管理。(「遊戲性的參與」包含開放、由孩童主導的體驗,例如自由玩耍、探索、孩童自發性學習等,與之相反的是外來指導性的活動,像是學校園藝活動和由成人引導的校外教學) 這些發現無論在過動兒與未經確診的過動兒都有一致性的結果。就如許多家長與老師所知,這些軟實力在孩子的學校成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5.jpg

 

經由戶外活動所提供的鬆散遊戲與探索,它可以讓孩童發展出自我管控能力,像是決策與規劃的技巧。在2014年的一篇研究,特別探討了鬆散遊戲對6-7歲孩童的益處 --- 指沒有成人制式規則或指標的自發性休閒活動  (無論是室內或室外)。研究發現,花費愈多時間在較不具結構性活動的孩童,他們在沒有成人引導下,計畫與制定策略來達成目標的表現愈好。 這個關連即使控管了年齡、口語能力、家庭所得這幾個變數之後仍然存在( 2 )。研究者認為,這可能因為露營、騎腳踏車、游泳等鬆散遊戲可以讓孩童去探索,並且練習自己去設立和完成任務。 這些執行技巧有助於學生在沒有太多父母和老師指導的課業上,學習做出計劃與先後順序。

 

4.jpg

 

當我們邁向另一個學年的時刻,希望這是有好成績,而且是教室與野外學習並存的一年。

 

7.jpg


( 1 ) 有61篇評估性或經驗論的研究被納入此文獻回顧中,其中所包含的孩童資料是跨越不同的年齡、社經背景、文化背景與國籍。然而,在分析研究結果與性別、種族、或族群的關係時這些資料並沒有因此被區分開來個別分析。

( 2 ) 雖然我們預期這些研究結果是針對所有孩童,但是仍須有進一步的分析去探討是否有種族與族群之間的差異。

 

Monica Arkin  RESEARCH ASSISTANT, BETHESDA, MD

AREAS OF EXPERTISE  Youth Development

Monica is a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youth development research area. As an undergradu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he was involved in research that examined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e life experiences such as experiencing the death of a parent and exposure to community violence. After college, she spent a year in Israel where she interned at the Israel Trauma Coalition and volunteered in the psychiatry department of Hadassah Hospital. Monica’s primary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rauma,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nd fostering resilience in youth.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幼兒管教與處罰

 

/  黃廣祥

                                             喜兒的"叔叔"  

 

 

DSC_0481.JPG

 

 

來喜兒參訪的家長,其中有些人跟我們討論到幼兒的管教,最後自然觸及到以下的問題:你們會處罰孩子嗎? 答案是肯定的。如何處罰? 剝奪其遊戲的權利或靜坐。有人聽了懷疑其效力,有些家長卻能會心一笑,同意從孩子的角度而言算是很嚴重了。

 

如何看待管、教、罰?

 

幼兒的成長發展是以自我為中心開始,他的行為與習慣形成先從自身需求出發。當他對外探索,其行為影響到安全、衛生、健康或干擾到別人時,幼兒就會被告誡,甚至被要求調整所作所為,若屢說不聽,成人將加以處罰來制止他不當的行為。

 

在管、教、罰的過程,有的孩子接受教誨,有的卻是屢說屢犯,這是由於每個孩子的理解力、自控力發展有所差異;另方面,學齡前幼兒的行為發展正處在西方人所謂的「嘗試但會錯誤」(try and error) 階段,大多數孩子需要重複犯錯才能調整過來,新的習慣或行為更要一段時間來醞釀而成。 成人須以平常心看待,切莫加重其罰,讓雙方不知不覺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裡。喜兒的多年經驗是:成人要耐心、平和地用同樣方式讓孩子重覆體會,若不斷變換處罰方式,除了增加幼兒調適的障礙進而產生焦慮,更會造成反效果。

 

11e06c2b9a1cbb418b0db72b0618cb6a

在管教幼兒過程,成人的肢體語言會影響到對孩子教誨的效果

 

喜兒的處罰方式

 

           喜兒在給新進同仁的「師生互動守則」裡,有關處罰有五條:

  1. 限制當下使用玩具權利(例:不收拾玩具)
  2. 限制當下和同伴遊戲權利,只能從事個人活動(例:語言或肢體騷擾同伴,勸告無效)
  3. 限制當下從事特定遊戲的權利(例:不遵守該項遊戲的規則)
  4. 限制從事任何活動的權利,靜坐數分鐘;遇到尖叫哭鬧、發脾氣摔物品則需隔離他處靜坐,由行政老師陪伴及處理。結束後,須再次讓他瞭解受罰原因(例:屢說不聽、情緒失控、攻擊同伴等)
  5. 練習正確適當的動作(例:搬椅子動作不當、收拾玩具動作粗暴、衝、跑上、下樓梯

 

a7df351220f8a94ff0190e2fc5bbd3a4

管教有時也可借助同儕相互影響的力量

 

上述最重的就是「靜坐」了---幼兒所有的自由在特定時間裡被限制。「靜坐」對孩子來說雖然是處罰,但其實是給雙方的一個暫停、緩衝,它讓孩子有冷靜的機會,特別是他情緒失控時,也讓正在忙的成人得以把手上事情告一段落,並思考後續如何和孩子對話。

 

靜坐有兩個關鍵:時間和善後。幼兒的天性不耐久坐,加上還未建立明確的時間觀念,坐得愈久,静坐的效果就不斷遞減,有人用一歲一分鐘作為依據,換言之,一位學齡前的孩子得宜的時間大約是六分鐘內,但仍可視孩子的狀況略作縮短或增長;靜坐的重點在「緩衝」而不在「懲罰」。再來是善後,時間到了成人須要跟幼兒對話,讓他瞭解靜坐原因,但不適合長篇大論,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簡短明瞭的話語。

 

IMG_4529.JPG

在秩序與安全的管教上,規則要明確公平,並須思考到孩子在嘗試過程會發生失誤

 

                以上是對一般幼兒而言,若遇到特殊孩子或個案,靜坐、隔離都無效怎麼辦?成人就應回顧、檢討孩子所處環境、規範制定、事件處理過程,看當中是否有哪個環節還有調整的空間;並且再從家長晤談中,得到相關推測幼兒行為背後真正原因的機會,尋求學校行政、特殊教育、體能或藝術治療等管道,以協助幼兒調節其注意力或情緒。

 

負面表列、謹言慎行

 

        雖然有了上述那些方式與配套,一些可能有不良副作用或後遺症的言行在喜兒也表列出來,園裡的成人必須小心運用或者避免加諸在孩子身上。

 

  1. 慎用大聲叱喝或叫駡。當孩子的行為危及自己或他人安全時,在情急的情況下,確可收到震懾的效果。若只是糾正一般錯失,成人應以平和但嚴肅的語氣來對待,因為幼兒聽到成人吼叫,會處在慌亂狀態而無法好好思考;久而久之,他將疲乏掉或被模式化,成人也就陷入「要愈來愈大聲」的窘境裡,否則孩子會不當一回事。

 

e24fce27c623f63c2a93ada1b641dae8

「循循善誘、允許犯錯」才是管教有效的關鍵

 

  1. 幼兒若安置到別的地方靜坐必須視線所及,否則要有成人陪同;不可把幼兒隔離到别的班級去,這會造成有些幼兒心靈上的衝擊及驚恐,那是因為其認同感與歸屬感被剝奪所致;身處在不熟悉的環境,接收别的孩子異樣眼光和質問,將使他產生複雜而負面的情緒,如屈辱(覺得很沒面子)、憤怒(怪别的孩子多事)…嚴重的還會產生對自己失去信心。

 

  1. 不可跟孩子說些現實做不到的事情作為嚇唬或處罰(如:不准回家、上廁所、午睡、用餐)。由於在喜兒不會也不允許兌現,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漠視成人的言行。

 

20ea72170da0a94bd2a737923d609f96

愈小的幼兒愈需要「先做朋友、再說教」

 

  1. 不在公衆或人來人往的地方,長時間教訓孩子或罰站。因為當他人經過的注目或好奇走來旁觀,都會影響幼兒的自尊心,脆弱者其稚小心靈因而受創、強悍者則先把心情武裝起來、擺出不在乎的樣子,這又可能激起成人的情緒,並導致更强烈的作法。公然處罰還有别的副作用,它會產生「殺雞儆猴」、「寒蟬效應」,讓其他原來天真的幼兒開始學會「察言觀色」、「見機行事」,有些精靈的小孩為了怕被波及甚而做出討好成人的行為,這些都是我們不樂意看到幼兒在這階段所應建立的能力。

 

  1. 不因處罰孩子導致自身的不便、委屈作為事後對某些孩子或全體訴苦。天真的幼兒看到成人難過,受罰者會自責或憤恨,別的孩子則會替成人產生不平與同情,轉而埋怨受罰者;其它如「連坐法」、「抓耙仔」也在禁止之列,因為這些都有離間幼兒彼此情感的效應。

   

假如幼兒有一百種語言,成人管教孩子相信也有上百種方法,如何在眾多方法中挑選一些既能教化孩子,又能避免產生不良的副作用或後遺症,也許就是我們智慧所在,以及作為一個成人的價值罷?! 

239a747fb125452ec4ffae5de9ccbf90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聞歌起舞

~談律動課幼兒自主性的手舞足蹈~

 

/   貝心瑜

 

0 (1).JPG

 

編按:人生來就有聞歌起舞的本能,從嬰兒聽到搖籃旁的音樂,他會手腳亂動,到幼兒期假如沒有成人的框限(見「為何學齡前的幼兒不宜上才藝班」),孩子是會隨著音樂的快慢,或擺動身體、或手舞足蹈。喜兒一直以來,認為律動是幼兒藉著音樂的一種肢體伸展與探索的活動;除了平時因需要,有些班級老師會把歌舞、律動帶進課程外,心瑜老師是固定負責各班孩子的律動課。過程中,心瑜老師不斷地自我省思與調整,多年下來,她從孩子身上獲得不少啟示而讓課程更增進,孩子們也很喜歡上她的課。(謹此,我們也向清大幼教系的劉淑英教授至上深摯的謝意與敬意,多年以前承蒙她親臨喜兒指導,除了示範幼兒舞蹈外,當時她教誨的一席話更讓老師們獲益匪淺)

 

 

中午時刻進到喜兒,還沒來得及卸下身上的背包,大部分孩子看到我都會問,你今天要去哪一班?大班?幼幼班?,看來他們都很期待律動的課程。有些孩子已經習慣,只要看到我,就知道今天輪到他們要跳跳舞,玩玩肢體遊戲,甚至會說,我知道今天要玩小火車,我知道要玩蝴蝶飛等等的活動。

 

0 (3).JPG

 

回想一位學者曾經提到,對幼兒而言,幼兒律動它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卻是許多領域課程的基石,因為透過肢體動作的自我控制,不但可以培養孩子敏銳的聽力、專注力、觀察力以及創造力,還能達到身心平衡的發展。因此,剛開始在喜兒帶幼兒律動的時候,我是滿懷信心,並相信自己能夠勝任這份工作。

 

關於要帶什麼課程或玩什麼肢體遊戲,事先作好課程設計是不可少的,但由於孩子的活動方式、自由表現常常會與我的期待有一段距離,因此在教學上會變成很大的挑戰。

 

0 (5).JPG

 

舉個例子,過去在我所設計的課程中,其中一個模式是希望孩子先聽一首曲子,鼓勵他們說出對曲子的感受,然後再照著所描述的,用自己身體做出動作,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不足,說出的答案天花亂墜,也無法描述有什麼〝感覺〞;我提示孩子並說出我想要的答案,進一步問孩子有沒有類似的感覺,可想而知,他們的答案一定會說,有,當下我聽了非常的開心,因為終於可以繼續照著設計的課程進行活動了,我甚至有時刻意忽略孩子的其他意見,因為這會影響本來課程的構想以及想要達到的目標。

 

0 (8).JPG

 

我深知傳統幼教很多情况沒空讓孩子感受周遭的事物、表達自己的感受,然而在我成為現場老師之後,自己卻在不知不覺中將傳統的模式套用在喜兒的孩子身上,而我卻是在初期進行律動一段時間才有所覺察,這樣的覺察是在一次放手後才有所領悟。

 

那次課程,一樣按照所設計的課程進行活動,期間中班孩子突然問,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玩,接著他開始說出自己的感受,也用身體做出不同的動作,當下的感受是,站在我面前的小孩,在思考過後所採取的行動是多麼令人震撼,接著,我容許他們繼續用自己的方法完成這個活動,並在旁靜靜地仔細觀察,過程中令我不時讚嘆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

 

0 (4).JPG

 

經過那一次的經驗,我試著學習在課程裡放手,鼓勵孩子在這堂課天馬行空的想像。記得有一次上課,我希望孩子墊起自己的腳尖,伸展自己的身體,想像自己用指尖摸到最亮的那一顆星,突然孩子說,老師我的腳好痠喔,我可以用飛的嗎? 我同意並點頭不作聲,也不打斷其他孩子的活動,目的是要讓孩子學習觀察,進而刺激孩子的想像力,結果也令我意外,不只天上飛的,樹上攀、地上爬的各種生物都出現了,呈現在我眼前的是音樂聲中非常熱鬧的大自然饗宴! 即使整間教室鬧哄哄,在大人看來毫無秩序,但這卻是孩子正在學習如何控制肢體、表達感受的機會。從此,每次的課程,我會留一段時間給孩子,他們可以透過音樂、藉由肢體,盡情抒發自己生活的經驗與感受,過去習慣主導孩子活動的我,至此調整了心態,讓孩子在接受我的教導之餘,仍有自主發揮的空間,從而更能享受律動這門課所帶來的樂趣。

 

0 (6).JPG

 

對沒有音樂律動課程經驗的孩子來說,要透過身體來表現對音樂的感受並不容易,例如聽音樂的同時,孩子能不能即興配合音樂作出表情和肢體動作,都跟孩子的生活經驗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老師的引導就很重要。我常常喜歡模擬一些情境,例如鼓勵孩子想像自己,在滾燙的柏油路上行走,通過這種加入情緒再加入情境的音樂遊戲,孩子會學習如何去感受、去觀察,我也常常因為孩子豐富的想像力而感到驚奇,甚至獲益良多。

 

0 (2).JPG

 

我曾經將橡皮筋放在手上搓揉,手放開後鼓勵孩子根據所看到的橡皮筋形態,用身體表現出來,之後我增加難度,使用1條以上的橡皮筋,孩子卻可以想出各種方法,孩子們之間互相討論,嘗試失敗後,又再次討論,從單人的呈現變成團體的呈現,完成活動後,孩子對自己的自信又更增強了。因此,看似簡單的音樂遊戲,但過程中孩子卻是在體驗、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歷程,放手和信任孩子就是很重要的環節,給孩子時間,給孩子空間,在一定的規範內,讓孩子自由發揮,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協助,會看出孩子的潛能被激發,豐富了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會更喜歡自己的身體、更進一步瞭解自己。這種自主性的聞歌起舞及肢體探索,即使過程需要很多的討論與引導,最終的效益還是值得的。

0 (11).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玩樂中體驗、在生活裡學習

 

                   /  張心潔   小班家長

圖 /  喜兒

 

IMG_4583.JPG

 

編按:加樂媽媽是公立幼兒園的幼教老師,從她娓娓道來的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她對玩樂的重視;字裡行間更感受到她對孩子的耐心與觀察入微。其實很多時候,幼兒需要的是成人在旁傾聽及陪伴,不需急著指正或教導,讓孩子從探索中體驗、學習;正如加樂媽媽文中所言:「只要大人能夠安靜地觀察、仔細地聆聽,就能夠從一些蛛絲馬跡看到他們的成長」。感謝她對喜兒的支持以及心得分享。

 

0 (4).JPG

 

有次放學接老三,他開心地分享:「剛剛我和同學一起玩爸爸媽媽的遊戲,我當爸爸喔!」我打趣地說:「糟糕!那你現在回家了,他們就沒有爸爸了,怎麼玩阿?」原本我以為他會回答「換OO當爸爸就好了」,沒想到孩子馬上睜大眼睛正經地說:「不對!爸爸不是回家,是〝去上班〞~」我馬上大笑,對呀,爸爸怎麼能隨便換?但是可以去上班呀~他們還真是融入遊戲情境呢!這不就是「生活經驗」嗎?

       然後,他還請我等等,蹲下來尋找蝸牛,跟牠們打招呼;唱著自編的蝸牛歌,邊走邊笑,跳過小石頭或是狗大便;又突然停下來,要我換手牽他,因為「大人要走外面,小朋友比較安全」從和孩子的對話和互動,我可以了解到他在學校學些什麼、玩些什麼,並且將學到的東西轉化成他的生活經驗展現出來!

 

IMG_0928.JPG

 

       這讓我想起~ 2014年夏天,「賴馬繪本館」剛在台東成立,我正好帶著三個孩子回台東娘家,帶著小粉絲的期待預約了下午一點多的場次,不過,有點點小擔心的是:呃~這個時間點剛好是孩子睡午覺的時刻耶!不管了,先去再說! 進到小小的繪本館,跟五歲的大兒子講解手稿的意思、不到四歲的女兒為桌上擺放的塗鴉海報著色,還得看著剛滿一歲的老三不要跟別的小孩搶積木。參觀時間結束,帶著幾本剛買的繪本、蓋上紀念章,匆忙地帶著三個孩子開了半個小時的車程回家,然後陪著老三倒頭就睡。

 

加樂2.jpg 

(圖:張心潔)

 

       一覺醒來,沒想到~ 哥哥和姊姊在二樓樓梯口轉角開了一間「繪本館」。 兩個人興奮地跟我介紹: 從桃園家裡帶來的,和圖書館借來的繪本,按照繪本大小、沿著樓梯靠牆擺放;原本的玩具桌上有哥哥向阿公要來的月曆紙,用黑色簽字筆在空白的背面畫上線條圖案,並且擺放著蠟筆、粉蠟筆、色鉛筆,說是要給來店裡的客人畫畫的;卡通印章是給有買東西的客人免費蓋的(紀念章);還有一瓶裝水的噴槍,讓客人消毒手用的;鐵製公文櫃側邊還橫放幾根磁鐵條,要測量小朋友多高?從這條線(磁鐵)到這一條線(磁鐵)要收半票。喔!還有,地上一小塊地毯擺放著幾輛玩具車,說是給小小孩玩,這樣大人就可以安心地看書我好驚訝!原來,短短的參觀時間裡,孩子居然有這麼深刻的體驗,還結合舊經驗展現出來那時,我深深地了解到,對孩子而言,親身體驗的生活經驗及扮家家酒有多重要?

 

加樂4.jpg

(圖:張心潔)

 

       從接觸幼教開始,認識了各門派的專家,所強調的無非是自然教育、做中學、生活經驗、生活教育等等,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更加能夠印證:與其給孩子安排滿滿的課程及作息,倒不如讓孩子有親身體驗、自由探索的機會,孩子更能展現創意。 所以,除了吃飯、睡覺等固定的生活作息之外,我試著放慢腳步、讓時間空白,讓孩子盡量〝玩〞。

 

DSCF0307.JPG

 

有完整留白的時間,孩子自然會去探索、玩耍,將新學到的與舊經驗結合,用遊戲的方式呈現出來--戴上布偶帽、拿著電蚊拍,變身成為「三個強盜」繪本的主角;穿上雨鞋撐著小雨傘,在下雨過後的小巷裡踩水花兒;走在路上,俯拾掉落的樹葉花兒,找找他們原本的家;拿著牛奶鐵罐敲敲打打,唱著不成調的歌;或是拿出所有的玩具開店賣東西;或是搬出所有的布偶幫他們「洗禮」每每看到孩子玩耍的內容,總是會讓我驚豔,並且去思考他們這樣做,是從哪兒得到的經驗?很有趣呢!

 

加樂3.JPG

 

很高興,老三有機會進到喜兒學習,在喜兒延續著這樣的玩樂生活,有在學校一起學習的經驗,加上來自不同家庭的同學所帶來的舊經驗,激盪出更多的火花,讓遊戲內容更加豐富!從幼幼班到現在將近兩年的時間,看到孩子每天在幼兒園玩耍、從遊戲中學習交朋友、從生活中學習自理能力、從衝突中學習解決問題,並且從每週一次的戶外踏青體驗大自然之美、四季時序,釋迦籽、楊梅果、楓葉、樹枝、樹葉、桐花手環都是可以進行創作的物品。加上老師不厭其煩地與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每天的生活累積經驗、反覆的遊戲加強各項能力,用最自然的方式慢慢成長,奠定紮實的基礎能力!

 

IMG_3102.1.jpg

 

當我們不再24小時跟著孩子,有時很難能夠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但是,只要大人能夠安靜地觀察、仔細地聆聽,就能夠從一些蛛絲馬跡看到他們的成長:問問「今天快樂嗎?」有什麼有趣的事?欣賞孩子帶回家的作品,加上老師的分享、每日手冊、每兩週的教學記錄,及照片分享等等,比起紙筆、簿本作業的呈現方式,孩子的反應是最真切的。 讓孩子用自己的五感體驗、給予孩子充足的遊戲時間,假以時日,這將成為用得著、帶得走的能力!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堅定目標,相信自己

~ 記喜兒22屆畢業旅行 ~

 

文 / 黃閔華

圖 / 喜兒

 

0.JPG

 

編按:今年畢業旅行跟往年有很大的差異。大班的孟志老師很用心的首先讓孩子到現場探勘,瞭解會碰到的挑戰;其次是在校預習如何克服難關;最後重頭戲三坑鐵馬行外,接下來的其他活動也是透過孩子討論、認可而定。因此本次畢業旅行對這屆畢業生而言是可預期的,更是挑戰性極高的一項行動,而他們態度是「積極進取」,跟往年孩子所呈現出來的「隨遇而安」截然不同。我們請了另一位大班的閔華老師為這次畢旅留下詳盡的紀錄。

 

 

「一定要相信自己, 儘管他們不看好,一定要相信自己

  一定要說服自己 ,儘管沒有人相信,一定要說服自己…」                                      

                                                                                                                                                                                                         《盧廣仲-一定要相信自己》

 

出發前往三坑老街的娃娃車上,正播著這首曲子,大班的孩子對這首歌一點也不陌生,因為只要遇到挑戰、需要點勇氣時,就會有人開始唱了起來…

 

1.1.1.jpg

 

五月十一日天氣晴朗,大班的孩子止不住的興奮與期待,大約七點半就陸續到學校集合,從他們的行李來看,像是要出遠門似的;因為今天要留宿學校,大包、小包還有行李箱。每個人臉上滿是笑容,並迫不及待地準備出發。

 

1.1.jpg

 

在這之前,為了讓孩子更清楚地瞭解畢業旅行的環境,我們一起到三坑老街現場探勘。當孩子知道此行會有坡度大魔王、木棧道大魔王,還有七上八下的路徑等挑戰後,大家在學校就開始討論如何迎戰各種考驗,並瞭解畢業旅行騎車的目的。這陣子每天在校的體能時間,孩子更做了不少的腳踏車相關訓練:腳力練習、學習控制並適應不同類型的腳踏車、推車上坡的方式等等。孩子除了期待,還希望他們能有實現後的成就感。

 

2.JPG

 

“目標明確,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到”

 

今天就要來實踐平日的練習成果,不只孩子們興奮,連老師也是—我是既期待又有點擔心,但卻更想和孩子一起完成這次成長的考驗。

 

3.jpg

 

到了三坑老街口,先由車店劉老闆協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腳踏車,再繞行試騎一會兒後,就整隊出發。由我打前鋒,中間是孟志老師,最後是潔玫老師壓隊。出發前,大家一起扶手集氣: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一行人排成一列就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P1170086.JPG

 

第一站我們來到永福宮,孟志老師帶大家觀看廟前的石獅、辨認公母,也走進廟裡帶著孩子祈福這趟旅途平安。

 

4.JPG

 

轉個彎後第二站是「青錢第」三合院,老師跟孩子訴說古早建築與現代建築的差異,還介紹在牆壁上倒懸蝙蝠的圖案是「福到」的意思。 

 p (14).jpg

6.jpg

 

緊接著騎到了第一關—坡度大魔王前。在場勘時,曾請幾位孩子試騎,發現都無法一次騎到坡頂;於是結論是騎到無法再騎,就用牽的方式。所以,大家紛紛使盡全力往前衝,直到沒力氣才下來牽車。而在前頭的人也立刻進到第二關—木棧道大魔王。雖然在校有事先練習,但實戰時並不像在校內練習那麼順利,樓梯的高度、腳踏車的重量等都影響孩子上去使的勁,所以紛紛出現挫折,甚至亂了手腳。不過經過老師的引導、同學的加油聲、車店老闆的協助拉提,還有到頂的孩子回頭幫忙,终於一個個達陣。在這關挑戰過後,孩子臉上滿是汗珠,但充滿歡笑;大家都很努力也願意幫助同學,更不輕言放棄。

 

7.jpg

 

樓梯棧道上去就是半山腰的鐵馬道,欣賞完附近的桐花樹,補充水分後,我們開始排成一列從0 km的起點前進,徐徐的微風吹拂在每個人臉上,我不時回頭看看孩子們,這時我耳邊傳來「好舒服喔」、「騎車好好玩」等話。

 

8.jpg

 

“努力不懈,勇往直前,直達終點”

 

在騎的路程中,我們經過了山林綠蔭、蝴蝶林道、楓香林木等景觀區,耳邊是一陣又一陣的鳥語歌聲,最後來到午餐休息的涼亭。先到的孩子開始佈置環境,在樹下舖上野餐墊,邊休息邊等著還未到的孩子。沒多久,孟志老師出現,叫大家騎去替落後的同學加油,一些精力充沛的孩子興沖沖的騎上腳踏車遠去。終於,等到大家都到齊,清涼地洗過臉、手後,飢腸轆轆的孩子們嚷著要吃了。午餐除了自備的便當外,還有喜兒特製的蔬菜沙拉供给孩子充分的維他命C。

 

9.jpg

 

吃完午餐的孩子,有的騎上腳踏車來回,有的跑去一旁的生態池,有的則繼續放鬆休息,大約一小時過後,我們把環境恢復原狀、補足水量、背上行囊,並在出發前再一次集氣。

 

10.JPG

 

回程的前半段山路多彎曲,後段則是七上八下的坡道。過程中,有孩子雖喊著腳好酸、好累,卻從未聽見放棄的話,即使控制不當而跌倒,或是腳踏車落鏈等阻礙前進,大家還是努力地去克服困難。旅途中我們也一直強調安全:保護自己和同學;終於,孩子一個接一個的安全抵達車店。這趟往返近六公里的路程,全憑孩子堅强的意志力做到了! 歡呼之餘,大家跳進車店旁的「黑白洗」水溝裡戲水,釋放了大半天的疲勞。

 

11.jpg

 

在瘋狂的「黑白洗」後, 大家換好衣服,吃著一片片香甜的西瓜,午後的陽光映照在坐在水泥坡道上的我們。最後,大家心滿意足的踏上歸途。

 

12.JPG13.JPG

 

"回到喜兒,好戲連連"

 

返抵校園後,孩子們馬不停蹄的準備晚餐,學校提供糙米飯、煎鮭魚,其餘是大家來做的咖哩雞與玉米濃湯,加上昨天做好的涼拌小黃瓜。

 

在這之前,大家已經有過和爸爸、媽媽練習的機會,於是孩子們開始分工:洗菜、切菜、記步驟、打蛋、攪拌、調味等等,過程中偶而會出現你爭我奪,但要共同完成的心不變,每個人都想出一份心力,因為這是第一次自己煮的晚餐。

 

14.jpg

 

煮完晚餐後,就要來洗澡了。男生由孟志老師協助,女生則是我來幫忙,其他老師則為孩子們吹頭髮,等到大家都好了,才開始吃豐富的晚餐。

 

15.jpg

16.JPG

 

他們都很滿意自己的料理,吃了一口就比起大拇哥,有的人面露微笑說好好吃。吃完的人就去撥電話回家報平安,這是孩子第一次留宿喜兒,他們向電話那頭說了好多今天發生的事:「謝謝,你做的中午便當很好吃」、「好想你」、「不用擔心我」……看著孩子們的獨立自主,我也很感動。

 

17.jpg18.jpg

 

夜晚的來臨讓漆黑的喜兒增添神秘與刺激,孟志老師忙著升營火,陸續打完電話的孩子紛纷聚集來討論要先玩哪一種遊戲。「暗黑躲貓貓」是每屆大班都會玩的遊戲,孩子們很會利用黑暗的角落,有幾次都躲到讓人找不到,在寂靜中不時傳來孩子尋找的叫閙聲。

 

19.jpg

 

「夜間藏寶」則是今年大班新加上的遊戲,由中班婉柔老師協助設計,先繪製藏寶圖,孩子們再透過圖畫裡的符號去找出寶物。孟志老師還準備了「仙女棒」,在營火旁大家圍成一圈,點燃仙女棒,有人試著揮舞,有人靜靜看著耀眼的火花,直到烟火燒盡,一整天的歡笑與疲憊終於告一段落。

 

20.jpg

 

九點四十五分左右,孩子一個個躺在自己熟悉的被窩裡,孟志老師唸著繪本「你很特別」,最後老師請大家回想今天的努力:有的很辛苦但大家都能完成挑戰,是一場和自己的比賽。談到這裡,有的孩子想家默默地哭了,老師們陪伴在孩子身旁,慢慢的大家沉靜下來、安詳地睡著了。

 

21.jpg

 

隔日一早,大約六點多,孩子一個接一個起床,梳洗後,大家規劃的程序是先運動再做早餐,於是大夥兒帶著躲避球和氣球傘到對面的公園玩;回到喜兒後,張羅做早餐的器具與食材,老師拿出桑葚果醬,是孩子之前就做好的早餐配料,大家先抹果醬吐司,再來挑戰打蛋、煎蛋、煎火腿,連同起司片一起夾著吐司吃;最後再洗自己的碗。

 

23.JPG22.jpg

 

在一連串的活動後,老師發現孩子們看起來累了,於是原定拜訪同學家就改在下次,讓大家到教室睡個「回籠覺」。

 

最後孟志老師為這趟畢業旅行給孩子作回顧:

「你有什麼想跟家人分享?」

「我會騎腳踏車了,之後可以一起騎」、「騎車時,我會等同學」、「我會自己煮菜了」…

「畢業旅行要結束了,你有什麼感覺?」

「很難過」、「很開心」、「有點難過也有點開心」…

 

24.JPG

 

有別以往的畢業旅行,這次由孩子們規劃,老師協助達成,將畢業旅行的主軸回歸孩子,我發現孩子更能樂在其中,把想做的、想玩的發揮的淋漓盡致。在活動過程大家也成長了,孩子們,你們做到了,真的好棒!!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園孩子玩得少為何是問題?

/ Christopher Brown

/ 黃廣祥

圖 /    喜兒

 

0 (12).JPG

 

編按:這篇文章是上月19日由世界經濟論壇The Conversation轉載,去信經作者同意,特此刊出給大家分享。為何要翻譯這篇文章呢? 主要感觸有二: 1. 近年來,主要英語系國家(英、美、澳)愈來愈多研究及文章強調玩耍對學齡前孩子的重要性,並呼籲家長予以重視;原來,他們引以為傲的學前教育已從重視玩樂、體驗逐漸演變到強調讀寫算的地步,特別是那些五歲的大班孩子,他們很多是在上「國小先修班」了。 為何致此?  是由於全球化所帶來的競爭壓力,連西方的幼教工作者、家長也焦慮起來開始仿效東方的我們?  2. 目前台灣的幼兒教育大部份仍是強調讀寫算,有些甚至從小班就開始,對幼兒的戕害有識之士莫不深以為憂。然而,我們卻看不到政府單位(如國教署)或學術機構願意對此議題花十年、廿年作長期、大規模的個案追蹤研究或抽樣調查,用結果來說服立法者及家長。因此,就算常有專家學者以國外研究為例提出呼籲,少了長時間又嚴謹的本土論述作實證,只要「國情不同」四字一出,難免就會深陷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窘境。可喜的是,已有愈來愈多的年輕父母瞭解到遊戲玩耍在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也期盼未來在這方面的本土研究會愈來愈多,讓幼教現場工作者不需常以國外的月亮作借鏡。

 

現今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註1]跟20年前的很不一樣,其實很像是在小學一年級。

研究人員指出,五歲的孩子把更多時間花在由老師指引的科目學習,多於以玩為主的情境學習,這些情境促進幼兒啟蒙的探索以及同儕間人際互動的養成。

a (18.1).jpg

 

作為曾是幼兒園老師、3位唸完幼兒園女兒的父親、以及目前是學前教育的師培老師兼研究員,幼兒園成為我成人生活的一部份大概已有20年了。

身為家長的我已經看到,以學生自主的學習方案、感官體驗桌 (包括有沙或水) 註2]和戲劇扮演區,被那些以老師主導的教學時段、書寫區以及要幼兒記誦的生字圖表所取代。而作為研究學者,我和同事藍依勤註3]發現,幼教老師們期待孩子到大班時就要具備學科知識社交技巧以及自我管控的能力

那為何是問題呢?

a (21.1).jpg

 

都是課業,幾乎沒得玩

我們先來看看現在的幼兒園是長什麼樣子?

在我正在進行的部份研究,我訪談一連串跟幼兒園有密切關係的人,包含孩子、老師和家長,問他們對幼兒園的想法及定義。訪談中,我分享一段23分鐘的影片,內容是去年春天我拍攝的公幼教室典型的一天。

0 (4).JPG

 

那個教室有22個大班孩子及一位老師。他們幾乎用一整天來進行了15項學科活動,包括解答生字、練習高頻語詞[註4]、自己唸以及向同儕朗讀、用1510的倍數分別數到一百、練習簡單加法、數錢、完成生物科學的活動以及寫出不同情境的日記。一直進行到放學前一小時才休息,而且只有約15分鐘。

0 (6).JPG

 

對五到六歲的孩子來說,這是極大量的課業;對老師而言,備課的壓力也不少。

我問影片中的那位老師,為何短時間內要準備那麼那多課程,她說:

「我跟孩子都有學科表現要更好的壓力。」

 

 

0 (13).JPG

所以,即使老師承認大班孩子的課業多的可怕,她卻無力改變。

不只在自己所教的項目她被要求須不斷地評量學生,還有五花八門的評量,如季報告、全校閱讀評量、地區性讀寫及數學評量,還有州政府指定的讀寫能力評量。

回過頭來,當我問大班的孩子他們學到什麼,他們的回答反映了兩件事:1. 他們學習循規蹈矩;2. 學習是為了升學起見以及最終能找到一份工作。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對我說,他們想要有更多時間來玩。一名男孩說:「我希望我們有更多的下課時間。」

a (26.1).jpga (20.1).jpg

 

這些發現應驗了達芙娜史考特安娜等研究報告:目前幼兒園聚焦在讀寫算的教學他們也與幼兒園老師的陳述相呼應,孩子們早在大班時就為一些事關要緊的考試作準備。

0 (5).JPG

 

玩耍對孩子的助益

研究已不斷地顯示,教室裡提供以玩耍和孩子為中心的學習活動有助於他們學科交際以及情緒管理的成長。而且,下課休息特別能幫助孩子恢復在課堂學習所需的專注力

聚焦在各種規範會降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時嘗試錯誤的意願,也會阻礙學習者的自信及動機凡此一切,都會對他們的在校表現和往後的人生有負面的影響。

a (7.1).jpg

給孩子玩耍和手作學習活動的機會可以幫助他們內化新的資訊,並且會將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與已知的相互比較和對照。這也會提供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下,有機會和同儕互動以及靠自己來克服困難。最後,它容許學齡前的孩子能夠覺知到自己在校內、校外所經歷的種種情緒

a (4).JPG

 

所以,孩子要求更多時間玩耍並不是想試圖逃離課業。他們也明白在學校必須上課。他們期求的不過是一個再充電以及做自己的機會罷了。

正如在我研究裡的另一位孩子告訴我:「我們學我們需要學的東西,因為如果我們不學那些東西,我們就什麼都不懂。」

a (10.1).jpg

 

從探索中學習

因此我們能做什麼來幫助幼兒園大班的孩子?

我不是在主張根除大班裡的學科項目。對於這一點,與我談過的所有相關人員,甚至孩子,都能認知到大班孩子需要有學科能力,使他們可以順利銜接上小學。

然而,自由探索這一項卻沒看到。正如影片中一位幼教老師提註:「自由和探索性的學習已經被「坐好」、「專心」、「記住」、「做完後你就可能有時間玩」所取代。

a (2).JPGa (8.1).jpg

 

政策制定者、教學系統和學校必需瞭解到,他們所指定的考試及標準在幼兒園的教室裡已經明顯地亮起紅燈。家庭方面也要及早參與,家長可以支持走向更均衡的教學,這對老師們是有所幫助的。

0 (1).JPG

 

大班的孩子在學校應該得到多元的學習體驗,這些體驗滋養他們的成長以及跟他人學習和互動的渴望。如此一來,孩子會看到學校是一個可以幫助他們以及他們朋友變得更好的地方。

a (1).JPGa (31).jpg

註一:美國的kindergarten相當於臺灣幼兒園的大班(小、中班為Pre-school),由政府提供5歲的幼兒義務教育,附屬小學系統。

註二:Sensory tables是給幼兒感官體驗的一種遊戲桌,承載沙子或水、或相關觸感的質材。

註三:藍依勤: 國內幼教學者,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學研究」博士

註四:sight words是一些不遵循拼讀規則的高頻字彙

 

Author

Christopher brown.jpg

Christopher Brow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Disclosure statement :  Christopher Brown does not work for, consult, own shares in or receive funding from any company or organisation that would benefit from this article, and has disclosed no relevant affiliations beyond the academic appointment abov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theconversation.com/javascripts/lib/content_tracker_hook.js" id="theconversation_tracker_hook" data-counter="https://counter.theconversation.edu.au/content/57093/count?distributor=republish-lightbox-advanced" async="async"></script>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親職周           

             文 / 方潔玫 創辦人

/ 喜兒

 

0.jpg

 

喜兒的親職週都在每年五月初的那一周舉行,以便部分家長能利用勞動節,來幼兒園跟孩子共度半日的生活與課程。今年登記參加的家長比以往踴躍,達100%。跟以往一樣,父親的參與率很高,今年約45%,媽媽來參加的比率約67%,雙親都來參加的比率約22%(多半是幼幼班),可以感受到家長不分性別,對於孩子的學前教育都非常重視。除了父母,今年也有祖父母、叔叔來參加。

0 (42).jpg

 

                親職周目的是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喜兒實際的生活狀況與學習模式、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認識老師和孩子互動的方式,期待親師之間發展良性的溝通與互信,共同提供適合幼兒能力發展的成長環境。各班在親職周的課程規劃雖然會考量到家長的參與,但也注意維持原來課程進行的模式,讓家長的觀察接近孩子和老師平日的狀況。

0 (1).JPG

 

                幼兒每天有部分時間是在學習掌握生活中的例行事務,包含自我照顧的技能、健康與衛生的習慣、基礎體適能等;另一部分時間則是需要透過充足的遊戲與多元性活動(主題課程、戶外探索等等)來得到各項能力的發展。

0 (15).jpg0 (29).jpg

 

譬如每日上午幼兒園都應提供孩子至少三十分鐘到一小時的體能活動,以讓孩子發展身體動作的靈活及協調。八點半到校的家長就可以觀察到幼、小、中班師生依照平日輪流使用的範圍,運用庭院裡既有的設施及移動性教具進行迴路式的體能活動。

0 (5).jpg0 (21).JPG

 

中班近來在周五進行踢足球,因此周五便邀請家長下場同樂。大班經過孩子意願的彙整,體能活動融合了平時的社區路跑和孩子近來熱愛的躲避球,他們這周是跑步到鄰近的社區球場進行親子躲避球賽。

0 (10).JPG0 (44).jpg

 

家長可以從這些體能活動觀察到: 老師的態度與引導方式,孩子體能的發展、對規則的了解與遵守、如何參與教具排放及歸位,或是面對挫折、受傷與競賽過程輸贏的反應與態度。家長也許會察覺到體能對孩子的反應、耐力、情緒穩定與自信都具有關鍵的影響力,它也是親子間適合經常進行的活動。

0 (20).JPG0 (28).JPG

 

在多元學習活動部分,各班也是依照原本既定的課程或目標進行。幼班的除了周一例行的玩具分享外,教學主題是五感體驗的聽覺部分,含辨識聲音快慢、大小及大自然聲音的故事與遊戲,戶外探索是去熟悉的陽光山林滑草場。

page.jpg0 (4).jpg

 

小班利用最近學習的縫工技能在紙上打洞、穿線製作母親節卡片,唱遊kiss媽咪,揉拌麵粉及剪碎蔥花做蔥油餅,繪本欣賞是認識各種聲音,並在校園尋找各種東西可敲擊出聲音來配合兒歌的節奏,戶外探索是去陽光山林觀賞季節性植物---油桐花和串花環。

0 (23).JPG0 (34).jpg

 

中班有例行的玩具分享、拼圖、小小歌唱家、小小說書人、作品介紹、回顧畫等活動,主題則持續聚焦在染布和布的運用;師生也邀請家長加入孩子每日繪製心情回顧圖的行列,留下自己參與親職日的心情顏色及說明。

0 (16).jpg0 (17).jpg

 

大班聚焦在為即將到來的畢業旅行做準備,包括學習辨識地圖上自己和同學家的位置、和家長一起預習自己要烹煮的畢旅晚餐。同時,孩子和家長分享自己飼養的蝌蚪,喜愛的角落與作品。

0 (39).JPG0 (45).jpg

 

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在角落遊戲與同儕的互動;瞭解老師引導孩子討論議題的方式,注意到孩子的發言或回應、在課程活動裡的專注與態度,以及孩子操作的動作能力或和同儕的合作方式。家長也有機會參與分組活動,適時提供孩子協助或引導。在過程中,家長可以觀察到自己孩子和其他的發展與能力:是否孩子能做的比我們預料的更多?是否在家也有機會提供相關的活動,讓孩子有更多的經驗或是責任?

0 (25).JPG0 (43).jpg

 

在上午的課程告一段落時,家長可以選擇留下和孩子一起進食,品嚐喜兒的午餐。從體能後的水果時間到午餐,家長都有機會觀察到孩子喝水,操作餐具,咀嚼、嚐食蔬果飯菜的能力,以及進食的速度、份量、禮儀。由於同儕效應,通常家長發現孩子在校和同學、老師一起用餐,吃得比在家更多也更快。家長也觀察到孩子如何進行餐後整理,包含:桌面、地板、收拾餐具、擦桌子等的工作。

IMG_7517.JPG0 (46).jpg

 

小班的孩子開始學習浸濕、搓揉、扭乾抹布的技能,中、大班的孩子再增加使用肥皂搓洗。家長可以觀察到孩子在學校已經可以勝任許多項目,如照顧自己、清理物品、搬抬或移動教具、整理環境等,讓孩子在家和在學校都能保有樂意完成身邊事務和參與家事,這種態度與能力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極為重要的。

0 (47).jpg

 

在用餐當中或尾聲,老師或先吃完的孩子就會進行舖睡墊、被褥的工作,此時也是家長準備和孩子告別的時候。孩子對於爸媽來校非常的期待與開心;對於分離,也各有不同的反應。老師在事前有跟孩子和家長做說明,難過或想哭都沒關係,老師會陪伴安撫。孩子在自己的第一次親職日,體驗到和父母分離的感受,有的孩子邊吃飯會邊掉淚,過一會兒因為其他事又笑了;孩子也會從其他同學和父母分離時的反應,體會到別人今天難過了、哭了,有的孩子會提供安慰的話:「下午媽媽就來接你了」。孩子睡午覺起來後,情緒都已恢復,再度浮現等待父母來接時的好心情。

0 (8).jpg

 

親職日之於孩子、老師、家長、校方,都是個特別的日子:老師因人多而需事前規劃、屆時又盡量讓家長看到如常的一面;家長也許在想孩子今天會如何表現;孩子則會因「今天是我爸媽要來」而高興不已!

0 (35).jpg

 

這一個禮拜,老師們都很忙碌,前一天要把明天的教材用具準備好,當天也需要招呼家長,適時地做引導或說明。家長大多保持適度的距離,禮貌地觀察自己孩子的班級進行體能。中大班的家長則有機會選擇參加孩子的足球賽或躲避球賽,連阿公也都下場來和孫兒一起打躲避球,真是難得。在角落時間,家長大多興致盎然地參與孩子的遊戲,有的一起玩軌道車,有的一起打陀螺,有的一起拼圖…。

0 (37).JPG0 (13).jpg

 

孩子們對自己父母的到來很開心,有的黏答答,很撒嬌;有的很獨立,玩自己的;對於同學的爸媽,孩子大多是開朗活潑地交談。上課時,孩子都能維持在固定的位子一段時間,也都能跟平常一樣自在地發表意見,非常愛講話。五天雖短,每位參與親職的家長、孩子及喜兒全體同仁,都能把每一天過得很美好。

IMG_3596.JPG0 (33).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瞑大一寸

~ 談幼兒早睡 ~

 

       /  葉雯琪 中班家長

 

0 (4).JPG 

(圖/喜兒)

 

編按:曾經有家長問及為何孩子在家常鬧情緒? 深入瞭解後發現孩子的作息不規律,每晚上床的時間不一,有時玩到很晚、有時卻因爸媽忙碌被催促早點睡,此舉讓幼兒很不能調適,連帶他的情緒起伏也很大,而這篇文章剛好呼應了這一點;另方面,早睡能讓作息規律化,規律又可使情緒穩定、身體更健康,從而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有了良性的循環。在此感謝玨希媽媽為文分享。

 

 

在我們家,讓孩子準時睡覺是件還算重要的大事。 雖然我們家距離確實做到『學齡前的幼童應該在晚間6:30~8:00間入睡』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管是平日還是假日,甚至是連續假期或是像春節等這種大型節日,我們家對於孩子得在9點前上床這件事是很重視的。

 

17820560_10154708296254888_992397160_o.jpg

 

其實我們大人都知道,睡眠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腦部和肝腎功能的發展。只是常常會因為生活習慣或是壓力而忽略了! 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這幾年當中,其實不難發現規律的生活步調和充足有品質的睡眠,對於孩子的情緒穩定度的影響最大! 只要生活作息的規律一被打破,像是長途旅行造成上床時間延後,起床時間被迫提前等等的小變動,可能只是一小時的差別,就會立刻感受到孩子的情緒的大波動和不穩定,變得容易激動、愛生氣或是過於興奮,甚至到了晚上睡覺時會有「夜驚」(night terror )的現象,顧名思義就是睡覺睡到一半,忽然表現出非常驚恐的狀態,但是隔天醒來孩子卻不記得自己有這樣的情況,或是「惡夢」(nightmare)的情況屢屢發生。

 

0 (2).jpg

 

我們也不難發現,睡飽睡好的孩子情緒穩定度明顯的提升,情緒穩定孩子的專注力和學習力也跟著提升,那我們大人是不是更應該認真看待並堅持「規律作息」這件事。而且說實在的,孩子如果能夠早早入睡,做爸媽的也才能早點『下班』,奢侈的找到一天之中專屬於自己的時間,不是嗎!?

 

 所以我們家秉持的原則就是...

  1. 不是累了才要睡,而是時間到了就必須上床。這個原則在平日的時候不難完成,反而是在假日或長假時比較難持續做到,畢竟兩者的步調本來就稍有不同,而且可能還會加入許多外在的干擾因子,像是外出或是出現平常不會出現的親戚朋友等等,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大人也會想要在假日的時候放鬆自己,所以我們家容許有一點點的彈性,但盡量還是維持和平日一樣的作息時間; 如果在家,午睡也不能省略,就算是酷愛的露營時候也是一樣,晚上時間到了9點甚至更早就會催促孩子該睡了!

 

0 (1).jpg

 

  1. 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會自動發展出來,需要大人協助養成。 這其實就跟身教一樣。你碎念了千萬遍,也不如你親身做一次兩次的示範來得有效。 所以在建立之初,我是陪著孩子睡,然後等他們確實睡著了,再爬起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雖然常常就一起睡到了天亮,哈!) 那我覺得比較有效的方式是,給孩子一個固定的模式或者可以說是儀式。像我們家是在睡覺時間到的前一個小時,就開始預告孩子們睡覺時間快到了,然後就準備開始收拾,梳洗,上床,說故事,然後就是睡覺。所以現在孩子聽到預告後,多半不會有太多的討價還價的習慣,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好準備入夢鄉!

 

0 (5).jpg

 

  1. 睡眠正是營造規律生活節奏的重大關鍵。 因為睡眠太重要,所以當它最難的堅持都做到時,生活的節奏自然就跟著建立起來! 我們家姐姐今年8歲,妹妹快要5歲。規律的生活節奏是從小就開始累積建立,早餐之後準備上學,幾點媽媽會來接?回到家晚餐前的時間大概有多少?可以做哪些事情,孩子都很清楚到了什麼時候自動該做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會時時刻刻追著大人問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page1.jpg

 

 除了感受到孩子情緒越趨穩定之外,好像連身體也變得比較健康,雖然外表看起來瘦巴巴的,但是他們的抵抗力卻不差,很少有感冒的症狀出現。而且我們家孩子感冒時是看了醫師不吃藥的,因為身體是最好的良醫,而睡覺是最好的藥劑! 感冒發燒時唯一要做的就是喝開水然後睡覺。 而且時間一久,我們家那兩個孩子就算真的感冒發燒,只要好好睡覺,病程是越縮越短的,從最開始可能的七天變成三天,現在甚至只要一天就能迅速恢復。 所以讓孩子好好的睡覺,好好的規律生活,自然就能夠好好的長大! 和大家分享我們家的情況!

                                      

關於孩子睡眠問題,可以參考以下幾篇文章
http://www.lifetify.cc:80/article/16273.html?_
千萬別讓你的孩子晚睡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6835&page=1
調好自律神經 7件事學會慢慢生活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EF7B1980157BA005
兒童睡眠不足問題一次解決!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81

http://tonkabean.pixnet.net/blog/post/20820516
從人智學觀點談睡眠的重要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田趣

 

    / 蘇美香 小班老師

     / 黃廣祥蘇美香

 

0 (15).JPG

 

編按:喜兒每周的戶外探索,有時是配合教學主題走,更多時候是跟著季節而行,像前陣子的野外賞櫻花、最近的林間見新綠;到達地點後,有時會符合預期,也有些時候是始料未及,無論如何,師生都不受影響,畢竟孩子在戶外的心情是愉悅的,老師也隨遇而安、樂於接受一些意外的收獲。美香老師的文字樸實無華,敘事流暢一氣呵成,這篇文章讓人讀來如身處其境,孩子所為歷歷在目。

 

 

今天,孩子們知道著要去田裏踩泥巴都很興奮。

 

到了目的地發現田裏都已插滿秧苗,我問:「田裏都插秧了,可以下去嗎?」孩子說:「不可以,會踩到秧苗,農夫會生氣。」於是,「叔叔」試著到其他地方的稻田。繞了一圈,發現別處的田雖然沒有插秧卻荒廢長滿雜草,於是,我們決定回到原來的地方,改讓孩子體驗走田埂。

0 (8).JPG

 

下車後,孩子聽到要去走田埂,高興地往前跑,大家選擇較寬的田埂走,但眼前隔著一道不大不小、沒有水的溝渠,我說:「要跨過溝,才可以過去田埂,跨不過就下溝再爬上來。」孩子們一個接一個的過去,輪到最後一位,她說:「我不敢。」同學馬上回頭說:「我來陪妳一起過去。」

0 (1).JPG

 

我請大家脫下鞋子走,孩子們踮著腳尖,不時發出又怕又興奮的聲音:「濕濕的」、「涼涼刺刺的」、「好滑,我不敢」,沿路遇到田埂中有水,有些人靠邊走,有的則雙腳跨兩邊過,走了一段後,怕髒的孩子小心翼翼走,不怕的則越走越快,隊伍越拉越遠。

0 (19).jpg

 

走了一陣子,前面的田邊竟然會有塊泥巴地,我請先到的孩子,走去踩踩看,他們一開始露出害怕的表情,踩到硬的土塊說:「好痛」,踩到軟軟的泥巴,則露出笑容說:「滑滑的」,有位孩子還改編之前唱過的「捏泥巴」歌:「踩泥巴,踩泥巴,踩一個美香老師…」並且向後面的小朋友說:「快點來!我們已經開始玩了。」

0 (22).JPG

0 (24).JPG

 

越多人加入,孩子越覺得有趣:有的用腳跟壓、有的用腳掌滑:「好好玩」,於是有人蹲下用手抓:「你看我的手」,最後剩下兩位不敢玩,雖然她們都有踩進去,但一位原地站著不動,另一位馬上走回田埂。隨後,我再次鼓勵她們,加上也被同學體驗時的笑聲吸引,其中一位嘗試走出一小步,用手指輕沾泥巴,並興奮地說:「你看我的手指!」另一位也接著摸摸泥巴,手掌摸得黑黑的,然後露出笑容說:「你看我的手變黑了。」

0 (18).jpg

 

過了一陣子,我說:「泥巴可以捏耶,你們看我捏什麼?」孩子說:「很像企鵝」,「企鵝有什麼?」有人說:「眼睛」,另一位馬上用泥巴搓成小小圓形:「這是眼睛」,並走過來幫忙黏上,接著是嘴巴、翅膀。於是,更多人有不同的想法:「我做披薩」、「我要飯糰」,然後雪人、蚯蚓…都跑出來了;還有孩子邊加水,邊揉土塊:「我在做麵糰,加水才可以做得更好吃喲。」就這樣玩到要回校的時間,大家也很配合,把泥巴放回原處。

0 (12).JPG

0 (17).jpg

 

       回程時,有幾位孩子想挑戰走更窄的田埂,一位帶頭說:「我要走小小的田埂,它好像平衡木耶。」才走了幾步,一個接一個掉進旁邊的溝裡,卻仍邊笑邊說:「我還要走」,有一位掉了兩次就害怕起來,哭著不敢走,有兩位即使掉進田裏,還是哈哈大笑地爬上來繼續前進,當他們發現那些走寬田埂的孩子已走了很遠,才放棄說:「我不要走了。」

0 (16).JPG

 

 孩子們快到起點,還是要像去時過溝渠才行,但是因為每個人手上都拿著鞋子,很多人既不敢跨躍,也沒手撐著下溝,忽然,其中一位孩子很有自信的跳下溝裡,跟同學說:「我來幫你們,你們把鞋子都扔下來,我幫你們撿。」剎時大家全都配合做:扔鞋,下溝,再爬起。在回程的車上,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我還要再來玩,好好玩。」

0 (7).JPG

 

第二周,我再帶孩子回到原地,事前跟他們講是去作觀察,並要跟第一次比較。孩子們到了稻田,有的蹲在田邊,眼睛注視著:「老師,快來看,稻田的水上有東西,那裡有蟲、有白鷺鷥…那是什麼?」我回應:「我們拍照起來,回去再討論看那是什麼。」有的往遠處看:「那個白白的是蝴蝶嗎?」一位孩子立即就用歌聲表達:「蝴蝶,蝴蝶生的真美麗」,其他人也跟著唱…

1 (4).JPG

 

隨後孩子們自發地赤腳走田埂上,他們不再像上次一樣的踮腳走,甚至有位上次不敢玩泥巴的孩子,跳不過田埂中的溝縫,腳踩進田裡的泥巴也不害怕,笑著說:「我沒有跳過,掉下去了,我的腳、褲子都是泥巴,我都沒有哭。」有孩子發現田裡的腳印,大家議論紛紛:「這是大巨人的腳印嗎?」「不是,很像豬的腳印。」「不是豬,是人的腳印」…;有人則興奮分享他撿到的田螺、蝸牛殼;更有人眼睛所及大叫:「有蜥蜴,好像蛇。」

1 (12).jpg

1 (14).jpg 

 

接下來大家遇到農夫在噴除草劑時好奇的問他在做什麼;看到不同的野花就惋惜沒帶圖書來查看是什麼花;他們還發現螞蟻窩,有的害怕不敢走,有的蹲下來觀察,當聽到農夫說:「附近有紅螞蟻要小心。」他們便害怕大喊:「是紅螞蟻呵,快走!」我把孩子們的疑問和害怕的事情全都拍攝下來。

1 (11).jpg

 

       回到園裡我們先觀看所拍的一切,孩子們再彼此分享:「大腳印是人的腳印,小小細細的是白鷺鷥的腳印」、「不要怕螞蟻,牠比我們小」、「只要不碰到螞蟻窩,就不會被咬」、「我們看到的那些螞蟻和爬在腳上的都不是紅螞蟻」…

第二天,孩子一起在牆上的畫紙作團體畫,大家認為印象最深刻的是田埂,再來是秧苗,接著還有蜥蜴、白鷺鷥、大腳印、螞蟻…等。討論完,每位孩子依自己喜歡的東西來畫上去,有的人描畫手指作為鷺鷥腳印、有的描自己的腳丫來代表大腳印;畫白鷺鷥的孩子擔心白色看不見就說:「白色會看不到,我用綠色來畫好了。」

1 (13).jpg

1 (2).JPG

 

完成後,大家後退看著牆上的畫都說:「好美!好美!」

1 (10).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24 Fri 2017 15:00
  • 放手

放手

文 / 李昱瑩

               小、幼班家長

                                    

編按:喜兒很幸運,有不少孩子的家長都是教育現場的工作者,透過彼此的交流,他們的分享讓我們和其他家長在教學及教養上獲得不少啟示。如這次昀婕媽媽指出:現今孩子由於很少參與家事以致做起事來「離離落落」;再者家長的過於保護又讓孩子難有機會面對錯誤以致耐挫力很低。「放手」似乎成了為人父母者極需面對的問題。

 

0 (9).JPG

 

應「叔叔」之邀,希望能和喜兒的家長分享孩子教養的心得,其實心裡誠惶誠恐,我們都還在學習該如何當個稱職的爸媽,陪伴孩子長大,說分享實在不敢當,但也因為筆者職業(國中教師)的關係,看過許多不同個性、狀況的孩子及家庭,就當說說所見所感吧。

 

    在國中教育場域中,這些年常見到「生活低能」的孩子,打理自己勉強可以,但灑掃、公共空間的維護,真的令人搖頭。常常在新學期七年級教室中,看到孩子一手拿著掃把,另一手拿著畚斗,把「眼睛可見」的垃圾「逐一」消滅。也常見到擦窗戶的孩子,拿著溼答答的抹布擦著玻璃;更可見到孩子大咧咧地握著拖把在走廊「揮毫」。他們在家沒有做家事的習慣,也沒有公共空間維護是每個人責任的觀念。

 

0 (7).JPG

讓幼兒學習打掃重在參與和認同他們所處的生活空間,而不是他們能弄得多乾淨。

 

    每每見到這樣的場景,總會心生警惕,一定不要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我們都太習慣幫孩子做事,把他們保護得很好,甚至大人在做事時,也不喜歡孩子打擾,總把他們趕到其他地方玩耍,好讓我們專心快快完成家務。我們總會想,他們那麼小,哪會做家事?等到大了再教就好。但等我們認為孩子夠大了,可以學習時,不是已經有了功課壓力,捨不得他們花時間在家務,就是錯過了他們想自己動手的最佳學習時機,他們反而太習慣我們做得好好的,不想自己動手了。

 

    喜兒很強調「做中學」,小小孩從進到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不斷地在學習生活自理,從把自己的東西歸位開始,整理自己的櫃子,到歲末年終大掃除,不因為年紀小,就不給參與,反而是引導孩子:這是大家一起玩的玩具,一起生活的教室,要一起整理與維持。過程中,也引導孩子:這樣的清掃,該如何開始?桌子可以怎麼整理?不同材質的玩具可以怎麼清?從小建起的責任感,以及長久培養出來的做事方法、態度,是給予孩子無比珍貴的資產。

 

0 (6).JPG

自己玩具自己清

 

    另一在中學場域中見到的問題是,孩子的耐挫力很低。犯了錯被責備,回家就向家長告狀,滿腹委屈,家長捨不得孩子的難過,要嘛寫聯絡簿請老師斟酌處理,再不就乾脆衝來學校為孩子向老師質疑、理論。

 

人總想呈現美好的一面,隱藏缺點,孩子當然也會,但我們也要讓他學習面對、並負起應有的責任。當孩子在學校有了狀況,被師長責備時,一定有情緒,可能憤懣不平,可能心情低落,回家當然也想向爸媽討「拍拍」。我們為人父母,心疼是必然的,只是在給予孩子依靠時,應同時和孩子討論事件,瞭解師長處罰或責備的原由,若他羞於啟齒或交待不清(也許怕被二度處罰),父母除了用平和的語氣引導他說出來外,也可進一步向老師求證。在解開犯錯的原因後,陪著孩子往理性的方向去思考,讓他為自己的錯誤負責,這些才是導正他的關鍵。父母是孩子安全停靠的港灣,卻避免成為他們逃離閃躲的洞窟。

 

0 (2).JPG

透過家事與料理,幼兒學習到事件的步驟和始末

 

    以上僅是個人在中學場域中的感觸,也時刻期許自己,不要變成現今社會常見的直升機父母、恐龍家長。我們透過參與家事來讓孩子瞭解做事的排序與「眉角」,而且愈小開始愈好,在此同時,做父母的我們更需放手讓孩子去嘗試、闖蕩,觸碰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過程中也許他們會做錯,也會產生挫折,然而孩子會藉此鍛練,在「嘗試與錯誤」的過程中學會面對問題、並提升自己的耐挫力。

「放手」不易,但卻是寵愛孩子的我們需要不斷調適的課題。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
喜兒親師讀書會摘記

 

記錄 / 丁云姿

攝影 /  蘇美香

 

 

DSCF2608.JPG

 

編按:喜兒的讀書會是每學年一次,通常是在上學期的12月舉行,由於這次選的書沒有再版,流通在市面的數量不多,書商找到的數量只夠供應參與讀書會的家長,因此我們特請云姿老師把當天家長所發表的心得摘記並分享給大家。

 


  12月3日是個風和日麗的周末,喜兒的年度讀書會藉由閱讀,來和家長交流對幼兒的教養。中班的婉柔老師初次擔任主席,雖然表示壓力很大,但在她出色的引言與引導下,大家都能聚焦書中重點做交流,也讓家長分享對孩子的觀察與反思,讓親師收穫滿滿。

 

    本次選書是彭菊仙的:《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作者是全職媽媽,她用獨特的觀點去教育自己三個寶貝,也給了我們教養孩子很多的省思。我們分成幾個大項討論:職業父母如何運用書中觀點、最近回應孩子的問題和幫「孩子的想法」想辦法、 發表孩子的亮點。以下是讀書會的摘錄:

 

0.jpg

 

一、職業父母如何運用書中觀點

 

    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慧蘭老師曾說:「一天忙碌下來實在非常勞累,往往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就會因此而疏忽一些細節。」婉柔老師就以此心聲來向家長提問。

 

    上瑜媽媽說書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當孩子的頭號粉絲」,她覺得孩子很小時要讚美他很容易,但當他越來越懂事,讚美就得具體,不然孩子就覺得妳不夠真心,很難從中獲得動力。

 

   茗盛爸爸覺得發掘孩子的興趣,環境營造很重要。他的做法是佈置一個有繪本、玩具、白板、紙及畫具的房間,讓孩子平常自由探索;假日有空他就帶孩子外出,探索戶外的世界。譬如,茗盛的姊姊曾對火車很感興趣,他平日先和孩子看繪本,假日時就和孩子搭火車、高鐵、捷運等,讓她藉實地的體驗來激起探索的意願,這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10.jpg

 

    允晴媽媽表示平常下班沒有太多時間,都是利用假日,帶著哥哥和妹妹進行烹飪活動,但也會有很多困難,他們發展程度不一、能力有異,譬如:拿刀切東西。如果事先沒想好,常常會拖很久,有乾脆自己煮還快的念頭。讀了本書後,會思考如何讓他們去探索,如哥哥負責切鴻禧菇,妹妹則幫忙把一個個拔開。剛開始真的很不容易,還需要多作嘗試。

 

    對烹飪有興趣的孟志老師分享他的作法:事前先規畫出步驟,將東西準備好,讓孩子分工合作。如哥哥負責切,妹妹洗菜;哥哥炸東西,妹妹就擺盤。這是混齡學習的很好模式,過程中大的教小的,因為了解做事的流程,他會從中獲得自信;小的則因為一起參與而有成就感。另外還可加入手足之情,如向哥哥說:「妹妹需要你照顧」,告訴妹妹「哥哥需要妳幫忙」,讓彼此感情更深厚也減少爭執。

 

3.JPG

 

◎婉柔老師結語:我們讚美孩子愈具體,孩子愈明白哪裡做得好,讚美才不會空泛;他在探索的過程成人就可適時讚美,這樣能促使孩子進一步探索。另外帶領探索時,不要因為孩子有了結果就轉為重視知識性的東西,這會讓孩子失去動力,要把重點放在培養孩子專注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最後,相較於孩子的能力,有時可安排稍難的活動,例如孩子之前用塑膠刀切蛋糕,這一次就可用真刀切小黃瓜。如果都是沒挑戰,孩子很容易就失去興趣。安全方面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孩子要知道如何使用器具才不會受傷又能做得好,在不斷的嘗試下,他會越來越熟練。爸爸媽媽若很忙沒有時間,平時可藉家事來提升孩子的能力,也讓他對家更有情感。

 

 

二、最近回應孩子的問題和幫「孩子的想法」想辦法

 

    孟志老師:家長看完本書之後,最近有沒有發現孩子對哪些事情有不一樣的想法或問題?

 

    旻熙媽媽:旻熙自從在班上學了摺紙飛機後,就瘋狂愛上摺飛機,在學校摺,在家也摺。當時還沒看到這本書,不懂得欣賞他,也沒有適時給予鼓勵,現在覺得好可惜。讀這本書時,我想起旻熙從小就對符號特別有興趣,剛好大班的主題跟符號有關,所以當他拿著姊姊的化學的元素符號表來問我時,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的陪他探索,不要先入為主地覺得孩子不懂。結果旻熙雖然對於一些化學反應一知半解,卻非常投入,甚至也拉爸爸一起研究。原先以為他很快會放棄,卻因為自己一個小改變,就可讓孩子大不同。

 

5.jpg

 

    允晴媽媽:爸爸有時因為工作疲累,對孩子的不斷提問會回他「你不要說了」、「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看完本書後,我就跟爸爸溝通,調整以成人為本位的思考。我感受到他開始有改變。

 

    上瑜媽媽:有一次上瑜說要養馬。如果是以前,我會直接說「不行」或「我們家怎麼可能養馬!」但這次我認真地跟上瑜討論並一起查資料,像是馬有多大?家夠大嗎?要養在哪裡?晚上睡覺吵到你怎麼辦?如果讓馬在外面要住哪裡?馬要吃什麼?幾番討論後,上瑜發現在家裡養馬有太多做不到,願意接受無法養馬的事實。如果大人只說不可以,他一定不懂為什麼,甚至會發脾氣。這個方法不僅讓孩子接受,也免去跟他衝突。

 

    孟志老師: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常用大人的經驗直接告訴他答案,但卻忽略了孩子探索問題的能力,即使問題再天馬行空,如世上有沒有聖誕老公公,都可以讓孩子透過思索,去得到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答案。雖然過程會有些無解的難題,但只要他養成習慣,成人又不輕易給答案,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茁壯。我們也不要因為孩子還小就吝予刺激,等到大班才要求他,就已錯失很多培養他思考的時間了。目前孩子處在資訊易得的時代,不用擔心他太小,要讓孩子嘗試才能累積他的能力。

 

DSCF2614.JPG

 

◎婉柔老師結論:只要不危險,孩子能做爸媽都盡量讓孩子去嘗試,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這樣孩子才知道事情結果是怎樣來的,而不是「大人說的」。讓孩子自己透過發現及解決問題,得到了解事情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孩子的亮點

 

    婉柔老師:協助孩子解決問題之餘,爸媽是否看到孩子的特質及亮點?面對孩子的亮點,你有什麼看法或疑惑?要預備什麼樣的心情、方法與角度去支持孩子亮點?

 

     泓升媽媽:泓升的亮點是觀察力強又貼心,會提醒爸媽開車小心,也會發現車子沒鎖、東西沒帶的小細節;他有一顆溫柔的心,會關懷姊姊,姊姊跌倒或不舒服時主動安慰她。泓升也有很強的好奇心,遇到事情他會去嘗試或挑戰,因此而常跌倒、受傷,卻很快又忘記,但我還是會讓他去探索,像他想摸燙的熱水瓶,我會先給他摸適度的熱水,再讓他了解燙是怎麼一回事,然後問還要摸熱水瓶嗎?泓升就說不摸了。希望這樣能滿足好奇心之餘,也能培養他注意自己的安全。

 

6.jpg

 

    泳蓁媽媽:泳蓁的亮點是感情豐富,看到別離的場面會想哭,聽到同學唱生日歌會感動到想哭,甚至有迴避參加慶生會的念頭。而爸爸覺得泳蓁的亮點是喜歡動手做。以前他工作忙而忽略了這一點,這次受本書啟發,當看到泳蓁迷上抓寶可夢,為了讓她少用3C產品,並且激發她的亮點,爸爸把妹妹的釣魚玩具跟寶可夢結合,提議和她一起動手製作「釣寶可夢」遊戲。爸爸上網將神奇寶貝的圖案列印下來,讓兩姊妹剪製卡片。過程中,爸爸驚訝於孩子對有興趣的事情如此投入。剛開始泳臻剪不動厚紙板,爸爸忍住不插手,讓她自己繼續嘗試;泳蓁從不會剪到會剪,並對完成的作品非常高興,讓爸爸認為花時間觀察並支持孩子的亮點,是很幸福的事。

 

    晨希媽媽:晨希的亮點是很重視家人且情感豐富,每當晚餐時候,她會提醒還沒來吃飯的人快點來吃,妹妹爬樓梯時也會顧著妹妹的安全。但媽媽擔心她太獨立及過於逞強。

 

    上瑜媽媽:上瑜的亮點是對音樂節奏和旋律的敏感度很高,聽幾次的歌曲就能記也能唱,會記得在哪裡聽過這首歌,也很喜歡隨歌起舞。讀了這本書後,我就會請上瑜教我唱歌和跳舞,當媽媽的小老師。另外就是做事情很仔細,常常要做到他滿意為止,但也很擔心他要求太高讓自己壓力很大。

 

    允晴、允棣媽媽:允棣對於輪胎很有興趣(常看開輪胎店的阿公修理),他會去研究各種輪胎,也常幫媽媽檢查輪胎有沒有漏氣。允棣體能很強,可以完成攀岩等高難度運動,她所擔心的是哥哥性子太急躁。允晴的亮點則是做事不疾不徐,能按照自己的步驟成事,而且做得很好,但在趕時間時,就讓人難以接受。

 

    宇璿媽媽:宇璿的亮點是喜歡照顧別人、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宇璿看到鄰居小朋友哭會問「怎麼了」、想要照顧他;穿衣服要自己的搭配;堅持按自己的步驟獨力成事,否則,她就會生氣。

 

7.jpg

 

    旻熙媽媽:旻熙的亮點就是對符號很有興趣,周遭發生的事情也喜歡用量化來記錄,像是曾記錄自己上學第100天就開始不哭了。另外他很好奇,總想追根究底了解原因,無法接受大人的敷衍。

 

    茗盛爸爸:茗盛的亮點是自我要求高,對新的事物要觀察一陣子才會接觸。他也喜歡看書,最近因為看書對綠豆產生好奇心,所以爸爸還陪他一起種綠豆、煮綠豆湯。比較擔心的是:如果別人所問的他還沒準備好,他就會選擇緘默。

 

◎婉柔老師結論:聽了爸媽分享孩子的亮點,發現有些亮點可能也是爸媽擔心的部分,如何將擔憂轉成放心,就取決爸媽如何強化他的優點,減少他的缺點,並在強化過程中,又不失去他應守的規範則是非常重要。

 

   讀書會討論到此進入尾聲,婉柔老師請在場的老師發表他們看法。

 

9.JPG

 

    孟志老師:有時我們對孩子的亮點過於擔心,無形中就扼殺了他的可能性,不同特質的孩子需有不同的切入點;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像書中所說,能深入地研究一個議題,而是要依照孩子的特性,引導他去看到自己。還有,亮點不是為了培訓未來的職業能力,不能把引導變成訓練;讓孩自動自發,大人藉由環境的安排來延伸他的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燈夜遊

~ 記喜兒2017元宵活動 ~

 

          文 / 陳秀如 小班家長

  圖 / 喜兒老師

 

0.JPG

 

編按: 喜兒辦元宵提燈已有十幾年了。雖然現今在街頭巷尾提燈過節的盛況不復見,喜兒的孩子卻仍能提著燭火搖曳的燈籠,邊唱著元宵節的歌,邊體驗「大街小巷走一走」的情境。它是親子活動也是年節課程:提燈前幾天,各班幼兒都在釘燈籠,除了幼班孩子需要老師協助外,小、中、大班的孩子已能先畫出圖案,然後敲打在鐵罐上,彼此的差別只是在複雜度而已,更重要的,過程中幼兒需要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掌握、圖案的構思最後是耐心與耐挫力的建立。謝謝家長熱情的參與,一百七十多位的男女老幼共襄起來的活動,讓彼此在雞年之初,擁有第一個愉快的月圓夜晚;我們更感謝上瑜媽媽幫忙記錄、分享她的童年記憶,替今年的元宵提燈畫上完滿的句點。

 

1.JPG

 

大家期待提燈籠的熱情絲亳沒有因為2017年首波超級寒流到來而降溫!

元宵節前一天晚上745分,第一次參加喜兒提燈活動的上瑜、先生和我來到集合地點陽光山林的湖濱公園停車場,映入眼簾的是比預計集合時間提早到的滿滿人潮,我在內心驚呼:「應該喜兒全園師生、家長都參加了這一年一度的喜兒盛會了吧!!」進入集合的隊伍才發現,不只家長一起來,小朋友的兄弟姐妹、阿公、阿嬤也都一同前來感受提燈籠的樂趣,高高低低的身影交錯著,孩子的興奮笑聲此起彼落,真是熱鬧極了。

 

2.jpg

 

出發之前,各班整隊、點亮燭火。小班的孩子心情雀躍但非常有秩序,拿著自己手作的燈籠請美香老師點亮燭火,點燃火光的剎那,孩子們綻放著欣喜及熱切期待的天真臉龐,在燭光的照映下更見清晰與澄澈。

8點15分潔玫老師宣佈開啟提燈行程,孩子兩兩一組手牽手出發了。由於遇上了超級寒流9度低溫,孩子們個個全副武裝,穿上最保暖的外套、戴上口罩、毛帽來抵禦寒風,小班的隊伍由戴著熊貓毛帽的加樂和戴著羊駝毛帽的詠哲打先鋒,可愛醒目的帽子不僅成為孩子們前進的引導,也是大家輕鬆聊天的話題之一。

 

3.jpg

 

隊伍經過長青西街時,一隻體態豐腴的貓咪優雅端坐在馬路一旁,靜靜地看著這長長的「燈龍」,對牠來說應該也算難得的景象吧?! 提燈當天空中的雲層有一點厚,抬頭不見星光,然而從燈籠透亮出來的閃爍燭光更勝星光,連皎潔的月亮都被召喚,從厚厚的雲層上探出頭來共襄盛舉。忽隱忽現的明月、點點閃爍的燭光、優雅安靜的貓咪,加上孩子歡樂的表情及銀鈴般的笑聲,這樣的畫面很美,駐足在我心中良久。

 

4.jpg

 

9點10分,大家回到湖濱公園,溫馨的壓軸活動即將登場。廣祥叔叔在草地中央點燃火把,孩子、老師、家長以火把為中心緩緩地圍成一個圓,熊熊火炬點燃的瞬間,我塵封的記憶寶盒同時也被打開,首先浮上腦海的情景是年少時期參加營隊活動,大夥兒圍著營火分享感動的談心時間,接著出現兒時的元宵節,跟著鄰居哥哥姊姊一起進入“鬼屋”探險的畫面,領頭哥哥們拿著火把,弟弟妹妹提著自製紙燈籠排隊進入廢墟一探究竟,為歡樂的元宵節增添幾許驚聲尖叫與刺激……,一幕幕的回憶啟動我對接下來活動的好奇。

 

5.JPG

 

首先,潔玫老師以2017年的第一個節慶、第一次月圓、第一個活動的美好,展開今年的工作為期許,並感謝家長的熱情參,接著邀請各班老師和孩子們輪流分享燈籠製作的過程。由於每個孩子手上的燈籠都是利用回收的奶粉罐、鐵絲和撿來的樹枝做成,特別的是,每個燈籠都是由孩子們自己釘製,親自拿鐵鎚、鐵釘在奶粉罐上叮叮咚咚敲洞,手作而成的獨一無二作品,製作過程的點點滴滴彌足珍貴。

 

6.jpg

 

慧蘭老師充滿活力地介紹幼幼班孩子透過老師的協助,都在燈籠上敲打出至少五個洞來,問及孩子釘的是什麼,他們都還記得並說出原先心裡發想的圖案:恐龍、月亮、冰雪奇緣、佩佩豬……,聽到兩、三歲的孩子小小的雙手能夠自己拿鐵鎚敲打燈籠,並能大方跟大家分享,贏得全場喝采;美香老師帶領的小班以吉祥話為主題,蘋果圖案代表平平安安、橘子代表大吉大利,還有孩子把愛吃的香腸變成設計主題,散發著濃濃的年節氣氛,非常應景;接著,婉柔老師分享中班作品都是由孩子從設計、畫圖到打洞獨立完成,從孩子充滿信心的自我介紹和作品說明,可以感受到他們充分體驗了手作的樂趣與成就感;孟志老師娓娓道來大班孩子們從回想過往製作燈籠的經驗到認真琢磨樹枝提把、剪裁鐵線等過程,孩子們的積極投入相信讓爸爸媽媽都感動了;最後,由成達老師所領軍「喜兒最大的小朋友」組成的安親班,燈籠一字排開清晰可見小雞、雞蛋、「吉、滿、2017Y」等字樣,充滿了對於未來一年的希望與喜悅。

 

7.jpg

 

燈籠製作分享尾聲,大班和中班的孩子分別獻上「冬天來了」和「新年快樂」兩首歌曲,欣賞嘹亮歌聲的同時,老師發給大家由廚房阿姨手作的馬來糕和橘子,在冷冽的寒風中,大家的熱情讓人感受到的盡是滿滿的愛與溫暖。

9點40分,來到孩子最期待的時刻---玩仙女棒!!孩子盡興地玩耍、璀燦的花火恣意繽紛,為提燈活動劃下完美的句點。

 

8.JPG

 

回家之後,燈籠一事仍然是我們一家三口意猶未盡的話題。一邊吃著馬來糕,一邊分享著我兒時老師教我們用細竹條、棉線和玻璃紙的手做燈籠,上瑜天外飛來一筆:「媽媽,小白兔的燈籠是蘿蔔做的耶。」我還在思考蘿蔔怎麼做成燈籠來不及回應,爸爸開口了:「對耶,我小時候的燈籠就是蘿蔔做的…。」這段閒聊不只讓我長了見識,還發現原來上瑜爸爸是「小白兔」的化身,哈哈…

 

9.jpg

 

一切的美好,都要感謝喜兒的老師們秉持一貫健康、自然、愛護環境、不盲從商業化的理念來舉辦元宵節的提燈活動,過程中處處感受到老師們的用心和對細節的留心,更珍貴的是,老師帶著孩子體驗手作燈籠的過程:上瑜從第一天製作燈籠,因為不會套橡皮筋和在奶粉罐釘洞而嚎啕大哭,第二天稍微可以領略訣竅,到第三天終於歡歡喜喜地完成大作。我相信,在整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可以慢慢體會手作的樂趣、完成作品的成就感及潛移默化的惜物之情;對於上瑜來說,更是遇到困難仍能擦乾淚水繼續迎接挑戰的成功經驗,無疑的,在意志上的鍛煉又更上一層樓。

這樣美好的夜晚,除了陪伴孩子,父母親也重溫一次兒時的樂趣,同時勾起了他們珍藏已久的童年往事,這種連結與體驗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也就更深了。

11.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題教學、喜兒、我

文/圖 黃閔華

 

 

編按:閔華老師雖然現埸教學的經驗不多,但對喜兒而言,近年來新加入的幼師不論能力、經驗如何,我們都希望她能跟著喜兒原有的老師見習至少一個學期以上,原因在於讓她瞭解喜兒的理念與特色。這是一篇加入喜兒三個月後老師的工作心得。

 

IMG_1121.JPG

(圖:方潔玫)

 

我是技職體系的幼保人,從高職的暑期見習、不間斷的園所參訪,到大學的期中實習加一個月的特殊教育見習,一連串的經歷就像是讀醫學院般,最後終於完成了我的幼教學程。

         大學畢業後,我去了一間在家附近的幼兒園,那天入園後,我就後悔了。 突然覺得一天好漫長,也彷彿看到小時候的我,封閉的教學環境,每位孩子都寫著無止盡的學習單,但在我的腦海裡,孩子應是自由、開心的探索。 我回首大學時在某園所實習的日子,開明的教育理念,開放式的空間,讓孩子玩中做、做中學,每周還固定一次外出,不管是看展覽還是戶外郊遊。但在那所我似乎一點也嗅不到自由的空氣,離開後一直無法遇見自己能認同的園所,也就斷了我從事幼教老師的動力。

 

第十一週_4380.jpg.1.jpg

(圖:侯孟志)

 

幾年下來,我一直都在幼兒相關產業打滾,像是親子教學館、親子遊樂園、親子書房還有保母系統的訪視員等。就在我要進入下一個階段時,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了「喜兒」,裡頭說喜兒的孩子,不強調讀寫算、沒有英文,與自然共學,這些都是我的憧憬,原本打算放棄幼教的念頭從新燃起,就決定去看看那是個怎麼樣的園所。

 

IMG_0048.JPG

 

    從新北五股到桃園埔心,映入眼簾的是一家被樟樹包圍的幼兒園,你不仔細發現其實很容易錯過它。我到園的第一天,很訝異不管是哪種年齡層的孩子,他們都不怕生,並且面帶微笑、好奇地紛紛問起我是誰,這種充滿自信的面容,讓我對「喜兒」有了很特別的感覺。

 

第九週_6742.jpg

 

       在這之前,我有小班的代課經驗,目前擔任大班的助理老師跟孟志老師作配合,初來的我就這樣跟著主教老師和孩子開始了自己在喜兒的體驗之旅。

 

IMAG4798.jpg

 

這學年開始,中、大班的教學模式採「主題式教學」,這是我陌生的領域,它的精神是將學習的主軸還給孩子,讓孩子探索生活中有興趣的事物;師生選擇一個共同的主題,依孩子的興趣及個別能力進行學習,並透過觀察、團體討論、實作、分享、建構或個人獨立操作等方式,逐漸加深、加廣的學習活動。對孩子來說,這是很生動有趣的學習方式。

 

第十週相簿_4512.jpg

(圖:方潔玫)

 

就以中秋節活動來說,孟志老師先讓孩子思考,關於中秋節,你會想到什麼,再一起去探討孩子想參與及進行的活動有哪些,有孩子提到:「月餅」、「柚子」、「月亮」、「月兔」等,孟志老師就整理引起孩子興趣的主題有哪些,並帶著孩子討論,再一一的去實作,最後分享與檢討。

 

0 (3).jpg

 

當孩子提到月兔,孟志老師隨即問孩子可以怎麼製作及呈現,有的人說用畫的,有的人說可以用陶土…,在一番討論後,大家決定用輕黏土來作兔子,在製作前也一起討論兔子的特徵及如何製作的技巧,讓孩子彼此分享經驗,再各自進行創作,而柚子則是融入平常的體能活動時間,有時將柚子變成飛盤,有時又讓孩子放在頭上保持平衡,在中午也將柚子變成燭台,放上蠟燭即變成燭光午餐的概念,當然也有吃柚子的時間,我們一起剝柚子,嚐柚子,原先不太會剝的孩子,最後都會搶著要多拿一些來試試看。

 

page5.jpg0 (4).jpg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月餅製作的過程」,孟志老師從孩子們帶來的月餅裡挑選幾種口味,讓孩子們品嚐後,自己選擇想做的月餅是哪種,透過投票決定,一開始孩子們幾乎都選了廣式月餅,可是廣式月餅製作過程繁複,和孩子們討論後,又進行第二次票選,最後確定要做鳳梨酥。首先,孩子們從洗、切鳳梨開始,在切鳳梨時,我感覺到他們都很專心,有時也會偷偷地舔一舔自己的手,去品嚐鳳梨的美味。之後,大家將切成細絲的鳳梨熬煮成鳳梨餡,再來秤重、搓成球狀,接著就進行餅皮製作。

 

0 (1).jpg

 

      孟志老師帶著孩子們依照食譜來測量比例、製成麵團,最後用餅皮包著內餡用模具壓出方塊,送進烤箱。當孩子在午休時,烤箱裡的鳳梨酥散發出極香的味道瀰漫在空氣中,午休後孩子也起床了,聞到味道就紛紛的開心訴說「鳳梨酥烤好了」。學習製作變成了一種帶得走的禮物,每個人都帶著滿足的笑容,將鳳梨酥拿回去與家人分享,可以想像他們會在家裡滔滔不絕的說出事情的始末。

 

page4.jpg

 

以上所說看似簡單,對在旁協助的我卻瞭解在教學上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師需要按步就班地和孩子討論、思考、實作並分享。料理的教學活動是最累卻也最好玩的,我期許自己在未來也能做到。

 

IMG_0174.JPG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越來越了解,為什麼要讓孩子進行討論?為什麼主題式教學對孩子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答案是要讓孩子清楚為何做這件事,孩子明白之後,才能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並且自發性地去學習,而非老師說做才去做。

 

IMG_0762.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