盪繩到畫盪繩
 
文 / 黃廣祥
圖 / 黃梓銘
 
1.jpg
 
剛升上中班的一位孩子跟園長說,上學很無聊,他都不會盪繩。園長回他: 「你想學盪繩就去找中班老師,她最會盪繩了。」
 
老師得知後跟他說,上學不只是來玩遊戲,也是來學會照顧自己;學會自己吃飯、整理東西,雙手有力氣做事,才會有力氣盪繩。到了體能時間,老師親自示範盪繩的步驟及注意事項後,開始讓每個人輪流盪。兩三個從小班就學會的孩子可以把繩子拉到圍籬邊,再站上輪胎,從那裡一躍而下,盪得又高又遠;不會的則由老師抓住繩子,讓他們學習用雙手抓緊、同時雙腿夾住繩結之後,前後緩緩地盪。
 
第二天,在體能活動前,老師讓孩子對盪繩有進一步的連結,把一捲紙拉長,請幼兒畫出一條長線來作為繩索、接著畫繩結,然後輪流把自己畫上。孩子們覺得好玩,趣味盎然地把自己畫在繩結旁邊,有的人還把自己畫到頂端。接著,老師再給他們到院子去玩盪繩。 幾天下來,不會的孩子已掌握到竅門,能自行輕盪了;甚至有人還會仿傚一躍而下的方式。
 
這個周末,剛好是替那位曾說不會盪繩的孩子慶生,依慣例他會收到同學們繪製給他的生日賀卡,卡片上所畫的是老師建議的主題:「盪繩的孩子」,為這一周學習有了令大家回味的逗點,每位孩子對盪繩的感受也就更深了。相信接下來,這些幼兒如其他學會的孩子從盪到攀抓著繩子一節一節往上提升,尋找自我的挑戰與突破。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arrow
arro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