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與幼兒

~2018讀書會論述摘要~

文 /    呂美瑩

                                圖   /   蘇美香、林怡欣

 

1.JPG

編按:喜兒是華德福嗎? 喜兒只是一所小而本土的幼兒園,如下文所言恰巧有些重視的項目很榮幸跟有百年歷史的華德福教育不謀而合。但是,喜兒每一屆確實都有些畢業的孩子往華德福小學就讀,我們也很樂意推薦家長閱讀有關華德福的書籍;上月讀書會所讀「地球上的天堂」就是本華德福幼教入門的實務書,我們認為它同樣適用在一般的家庭教育裡。以下分享內容是中班美瑩老師,統整了這次與會家長所論述的重點撰寫而成。

 

本學期讀書會挑選《地球上的天堂》一書,主要是喜兒重視的和書中所提到很多都是一致的,如: 幼兒的飲食(吃天然的食物、減少糖類攝取)、自然活動(給幼兒足夠的感官體驗)、家庭文化推廣…這次藉由大家分享、提問,讓彼此得到啟示:如何做才能對幼兒以及家庭文化的建立有所幫助。

2.1.JPG

 

幼兒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石,此階段發展成效與家庭關係密不可分;生活各項事物,舉凡飲食、家事分擔及自然活動的進行,皆屬於每個家庭自有的文化;而家庭文化會影響孩子身心靈全面性之發展,如何健全發展則是家庭裡的成人所應重視與追求。

建立穩定成長的家庭文化應從規律的生活開始。現代家庭大多數因經濟因素,無法時刻陪伴孩子,然而,陪伴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養份,時間雖少,仍可於每天某些時段或場合用心經營,如:

4.jpg(圖:呂美瑩)

 

  1. 車上。 由家中往返學校的路程,可於途中問問孩子一天的學習過程、生活點滴。又或者討論一天的早餐或晚餐,讓孩子體認到自己是家中的一份子,增進「家」在孩子心中的歸屬感。
  2. 晚上洗澡前。 回家,心情肯定是愉稅的。「家」是避風港,更是孩子成長的殿堂;在洗澡前和孩子共讀繪本故事、陪孩子玩一場遊戲,皆能在活動中加深與孩子之間的連結,確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無可取代的價值。
  3. 睡前。 夜晚,是思緒最沉澱的時刻。此時,不宜做過於動態及激烈的活動。相反的,可與孩子一起完成一塊拼圖,或是一起躺在床上聽一首輕柔的音樂,更甚者,什麼都不做,只需要抱著孩子,以不帶情緒的說話方式和孩子聊聊,完成和孩子間的專屬儀式,讓孩子甜甜的睡去。

5.jpg

 

    為了建立家中規律的生活文化,規律作息的養成就格外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睡眠」。睡眠不僅影響發育,更左右了孩子的情緒。對幼童來說,最為理想的睡眠時間為10小時,然而為了陪伴孩子,勢必會縮減些許時間,這時候孩子起床時的情緒反應便會如數顯現在睡眠量的問題上;賴床、哭鬧甚至不聽任何勸告,孩子負面的情緒反應也會影響父母一天的心情。為了降低負面情緒的產生,可從幾個方面進行調整或情緒轉移:

  1. 調整睡眠時間。為使孩子睡眠充足,可縮短睡前的活動時間或將各項活動期間提前完成,藉此確保睡 眠時間的充足。
  2. 事前的預告。明確告知孩子何時需完成哪些事項,或由孩子自行預告活動結束時間(從中學習安排時間規劃),並告知孩子確實遵守,即使有負面情緒產生父母仍要堅持。
  3. 轉移。若無法調整睡眠時間,導致孩子仍有負面情緒行為,則可以試試以玩偶進行擬人方式與孩子對 話,語氣幽默逗趣,以喚起童趣;又或是拉開窗簾,讓陽光充滿整個房間,並以太陽先生、白雲先生...等故事方式,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4. 環境改變。若孩子賴床行為持續,不如來首音樂吧!由音樂喚起聽覺,在惺忪睡眠睜開眼後,給孩子一個親吻、一個擁抱,並用平和的語氣告訴孩子將要完成的事;簡單來說,營造一個愉快的早晨氛圍,也是讓早晨更有動力的必備。

7.jpg

 

家庭文化的建立應有其界線或彈性?界線嚴厲則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然而,過多的彈性也有可能放縱孩子的心性。如何取捨,完全端看父母親的態度。孩子,其實是父母的縮影;父母的言行舉止皆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父母雙方成長的背景及觀念不同,所給予的教育方式便會不同,為讓孩子有所遵從,「一致性的態度」是父母雙方的課題。當兩人教育意見相左時,應先試圖安撫一方的情緒,找出差異並達成皆可認同的方式,方可對孩子加以教導。當然,這樣的過程,不會只有一次,因為教育問題不盡相同;「溝通」不僅止於對孩子,父母間的溝通橋樑建立完整,才能引領孩子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相信,唯有和諧的夫妻關係,才能給予正確的幼兒教育,並以此建立良好且特有的家庭文化。

page1.jpg

 

 讀書會補遺  (方潔玫 創辦人)

   周五讀書會上,聽到家長提及代幣或獎卡的運用,我隔日思索後覺得還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因此撰文補充說明。

   當孩子吵著要購買玩具時,家長因為擔心拒絕孩子的要求,會招致更強的吵鬧;就改採轉移焦點的方式,提議孩子以集滿小豬撲滿內的金幣後再來買。此舉雖然換得孩子欣然的配合,並啟動積極地蒐集金幣的態度;但這個方式,基本上仍是同意孩子購買,只是暫緩其結果。因此父母和孩子這次都沒有機會,學習到旅遊時買不買東西的原則。家長還是需要學習跟孩子預告:出門旅行可以做的事,沒有做的事,如買玩具。屆時堅持原則,讓孩子慢慢知道每年有獲得禮物的時候是何時,不會無時無刻都以為可以給他買東西

a (10).JPG

    此外,孩子參與家事或表現該有的良善行為時,均不宜換取代幣或物質獎勵。一來破壞了原本參與家庭事務的認同感,也混淆了良善行為的實質意義,使得孩子無法學習自己的行為實際對自己及家人及他人的影響;反而跟獲得獎品獎金做連結。

    如果家長有任何疑問,歡迎持續探討。

arrow
arro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