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兒有什麼?
文 / 方潔玫
編按:開學前後,總會有一些關心孩子在學齡前教育的家長打電話或親自來探聽喜兒。喜兒15年來不曾做過正式的大眾廣告,每期的新生都是透過熱心家長的口碑相傳而來。喜兒沒有坊間印製精美的教材,不教美語、更不會要求孩子背九九乘法表(我們認為那是小學以後的事)。「那到底喜兒有些什麼?」這也是很多第一次來喜兒的家長想問的。其實,喜兒所擁有的是最平凡不過:正如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幼兒園一樣,讓孩子透過遊戲學習、快樂成長。以下是創辦人 方潔玫 女士說明喜兒的特色。
<開放的教學特色>
喜兒的課程與教學主題是由各班老師研發,針對幼兒的年齡、發展階段和需要而設計;並且視幼兒的反應而彈性調整。每週的教學活動包含了:主題學習、自然探索、美術、體能、音樂、繪本欣賞、母語(國、閩、客)兒歌及韻文等項目,每月單元活動更含概了烹飪及戲劇。
老師引導各項活動時,鼓勵幼兒參與、自己動手操作;鼓勵幼兒發表、說出自己的看法,孩子從小累積八大學習領域的一手經驗,打下對各項科目的學習基礎,以及在繪畫、說話、表演方面的自信心。
喜兒格外重視自然教育,因為自然是間變幻莫測的教室:每週定期安排自然探索,讓孩子踏訪社區附近的田野、池塘、斜坡、公園等,從中培養了他們認識植物、昆蟲、青蛙與各式其他小生物的敏銳觀察力。我們善於利用自然的資源,讓孩子自幼年期起,日積月累地建立一生與自然的知性與感性連結。
<充足的運動和遊戲>
皮亞傑認為幼兒的學習是透過遊戲與操弄,健康的幼兒凡事都喜歡自己摸一摸、弄一弄,這正是幼兒進行知識建構與修正的一個過程。因此,一個好的幼兒園每天都應該提供幼兒充份遊戲和運動的機會。
喜兒托兒所每天上午都為幼兒規劃了至少一個小時的遊戲時間,而每週上下午則均衡的安排了各種大肢體活動給幼兒,包括:散步、沙地活動、打球、韻律、墊上體能等:讓幼兒的身體和頭腦同時獲得充分刺激與發展。
幼兒園內採開放式多元學習區:室內有圖書、音樂、美勞、建構、角色扮演、生物等角落;室外有沙池、魚池、遊樂與運動設施、戲水池及種植區。幼兒可以在各學習區內依興趣選擇遊戲,並且在自主的情況下和同伴互動。
<密切的同儕互動>
目前台灣在都市化及少子化的發展下,家庭的子女數少,孩子和街坊鄰里的同齡幼兒,也少有頻繁的交往機會,這是現代兒童群性發展上的一大損失。喜兒托兒所雖然無法重塑出一個舊時代綿密的鄰里關係給孩子,但是我們提供了適合的環境、材料、道具給所內的同齡幼兒,誘發他們彼此在自然的情境下去創造遊戲。
幼兒透過種種自發性的遊戲,和同伴交談、學習協商、建立友誼。這種與同儕互動的經驗,促使幼兒逐漸脫離自我中心的傾向,能從自己以外的觀點來思考事情。因此,學齡前階段在遊戲成長的孩子,除了能培養出靈活的人際關係,也帶動了孩子在語言、邏輯推理方面的能力發展。這種同儕互動及自主性遊戲是喜兒所重視的,因為它給幼兒帶動起來的學習成效,遠超過成人的教導或是密集的讀寫強記課程。
<成人的關懷>
成人對幼兒最大的影響層面不是在認知學習方面,而是在人格養成上。幼兒其實並不需要成人教他注音符號、加減乘除,但是需要成人聽他說話、看一看他的作品、和他一起散步。每天跟幼兒在一起的成人,他和孩子互動的態度和方式,會影響幼兒的人格發展與價值觀的形成。
喜兒托兒所的低師生比,讓老師可以充份關照到每個孩子的個性,與幼兒對話,協助幼兒說出自己的需要或感受,從而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建立安全感。喜兒的老師是一個與幼兒共同生活的「引導者」,從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如何學習動手照顧自己、收拾東西,學習等待、輪流分享玩具,學習如何表達自己、使用恰當的語言解決和同伴的衝突;進而協助幼兒培養其自律能力及責任感。
<均衡的營養>
我們整合了母親的經驗和現代的飲食觀念,從幼年期開始培養孩子吃得清淡。喜兒托兒所的幼兒餐點都是由有證照的廚師自己製作。挑選天然高纖的食材搭配糙米飯(每周一天麵食),強調低鹽、少油、零味素,不炸、偶煎、多炒煮等方式烹調,以確保幼兒吃的健康。有別於一般幼兒園提供早餐,我們在每天上午特別安排了水果時間,讓孩子學習吃各式當令的水果。喜兒希望孩子從小養成多吃水果蔬菜,不挑食、不浪費食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