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書摘/文章分享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二)

3~4歲

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jpg
 

3~4歲

■生理動作發展
‧ 孩子四肢動作的協調性愈來愈好,可以同時控制手和腳的動作,如:一邊拍手、一邊踏步。
‧ 能用一隻腳站立,踮著腳尖跑,會自己下樓梯、上廁所,接近四歲,排便後能自己把屁股擦乾淨。
‧ 孩子會熟練地自己吃飯洗手,學習解開拉鍊、鈕釦脫下衣服,會自己穿襪子和不用繫鞋帶的鞋子,能雙手接球。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孩子精力旺盛,因為他正在學習掌控、運用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力,父母不要過於苛責或擔心。
‧ 如果無法常帶孩子外出活動,可以在家裡準備一塊軟墊,帶孩子隨著音樂的節奏自然擺動。
‧ 鼓勵孩子自己解開鈕釦、拉下拉鍊、穿鞋、擺碗筷,對孩子來說,都是有趣的事。

孩子用餐習慣的建立
家裡應有固定的用餐時間,跟孩子約定好,在開飯前把電視關起來,要求孩子把玩具收好。不讓孩子在吃飯前,從事劇烈活動,或是開始一個遊戲,如果孩子玩得正高興,他當然不想乖乖坐下來吃飯。
家裡可以營造愉快的用餐氣氛,可以讓孩子更愛與全家人一起用餐,享受家人的共處時光。如果孩子愛在吃飯的時間滿屋子跑,應該要求他坐在固定的位置用餐,不要在後面追著餵他吃飯,要求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才能吃東西。

■認知能力發展
‧ 孩子常只關注事物的某一點,無法掌握全面,只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事情。
‧ 孩子會把不相干的兩個事件連結成因果關係,如:媽媽生病,是因為我不乖。
‧ 因為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孩子可以指認出常常看到的數字、標誌或符號,如:知道招牌上的M代表有吃有玩、有麥當勞叔叔的地方。

■父母可以做的事…
‧ 鼓勵孩子多觀察生活周遭的事物,與孩子討論他有興趣的主題,如:昆蟲、寵物、動物等。
‧ 讓孩子嚐試自己解決問題,不要搶著幫孩子做事,鼓勵他尋找問題的答案。
‧ 常說故事給孩子聽,與孩子討論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結果,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孩子打造閱讀環境
為孩子布置豐富的閱讀環境很簡單。首先,在家中一個舒適的小角落,預備好書架及充足的光源,圖書資源則可以從下列很多方式取得:
(1) 到書店或各縣市立、鄉鎮圖書館看書或借書。
(2) 可與親戚朋友、孩子的同學交換圖書。
(3) 到二手書店或是拍賣網站尋找二手書。
(4)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網站有提供繪本動畫。
http://children.cca.gov.tw/home.php

■語言溝通發展
‧ 學到許多新字彙,能理解較長的句子,如:請你把地上的球跟球拍拿給媽媽。
‧ 喜歡聆聽、模仿各種聲音,如:各種狀聲詞「咩咩」、「喵喵」。
‧ 開始使用有連接詞的「複合句」,如:「彤彤不去睡覺,因為還不累」,也能使用問句及否定句。
‧ 會哼哼啊啊,唱簡單的歌。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多與孩子溝通分享生活中的經驗,如:今天做了哪些好玩有趣的事情,你最喜歡哪一樣?
‧ 教導孩子說話時應注意的禮貌,如:借東西時說:「我想跟你借這本書,可以嗎?」
‧ 利用睡前,為孩子說一個床邊故事,或播放合適的有聲書、好聽的歌謠給孩子聽。

 

鼓勵害羞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的氣質有天生的差異,某些孩子天生害羞,父母不要一直責怪他不夠大方,安靜害羞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點。父母可以別種方法,慢慢地鼓勵孩子願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1) 不要強迫他發言,愈給他壓力,他就愈會抗拒。
(2) 多與他討論生活中的事件與經驗。
(3) 當他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時,多肯定他,增強他的自信心。

■社會情緒發展
‧ 會和同伴一起遊戲,能夠與人合作,尋求同伴的幫助,能適應團體生活及遵守群體規範。
‧ 因為剛上學有適應上的問題,孩子會有更多的負面情緒,喜歡告狀。
‧ 會主動向人打招呼。能對他人表達同情。會依據外顯的特徵,如:髮型或服裝,來認定性別。

■父母可以做的事…
‧ 爸媽可以邀請班上小朋友到家裡玩,讓他有更多機會練習與人相處互動的方式。
‧ 孩子鬧情緒時,可以適時回應孩子的情緒,幫助他認識情緒,如:「你看起來好生氣。」
‧ 提醒孩子與人互動時應該注意的禮貌,如:「請」、「謝謝」、「對不起」。

照顧自己的情緒
照顧孩子是十分費心辛苦的事,父母當然也會有情緒失控時,當你心情低落時,可以
(1) 跟孩子說:「我現在心情不好,需要安靜地休息一下。」
(2) 鼓勵孩子在一旁安靜地玩,自己聆聽輕柔的音樂,泡一杯茶喝。
(3) 請人幫忙看顧孩子,讓自己放個半天假,出門散散心,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
(4) 帶孩子到朋友家跟小朋友玩,自己則跟好友聊天、紓解情緒和壓力。

■ 爸媽的Q & A

1.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 孩子不能區分想像與現實
3、4歲的孩子,因為無法區別想像與現實的不同,加上生活經驗不足,一旦生活中聽到、看到沒見過的東西或感覺到不尋常的氣氛,便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聯想,導致害怕與恐懼的產生。

‧ 不用孩子恐懼的東西嚇他
有父母是以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常跟孩子說:「你再不乖,鬼就把你抓走。」這也許有效,但卻讓孩子感到恐懼,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良的影響。建議父母不要讓孩子接觸到恐怖的故事或影片,也不要用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

‧ 理解與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
不要因為孩子表現出恐懼,就嘲笑他是膽小鬼,更不應該要求「男生」一定要勇敢。恐懼的情緒人人都會有,父母應該試著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

‧ 孩子對死亡與災難的恐懼
某些孩子可能會因為經歷親友的死亡,或碰到災難,如:921大地震,對死亡與災難產生莫大的恐懼,父母不應避諱與孩子談論這些話題,如果父母也表現出排斥及恐懼的心態,會讓孩子更加害怕。

‧ 帶領孩子尋找因應恐懼的策略
孩子真的很害怕時,父母可以多陪伴他。在睡覺前,可為孩子講溫馨可愛的故事,或放一些輕柔的音樂,緩和他的恐懼情緒;為他點上一盞夜燈,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有很多繪本的主題與如何面對恐懼有關,父母也可以透過親子共讀,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觀點看待恐懼。

2. 如何進行親子共讀?
‧ 親子共讀,從說故事開始
要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父母自己必須先能享受閱讀的樂趣。一開始,父母可以在家裡布置一個安靜舒適的小角落,旁邊就放著圖畫書,以愉快的心情,說故事給孩子聽。不要把說故事想得太難,用自然的方式朗讀繪本,孩子就會陶醉其中,享受共讀的樂趣。

‧ 同樣的故事重複說,好嗎?
許多孩子會要求爸媽重複說同樣的故事,父母不要因此失去耐性,認為孩子沒有學到新東西。孩子喜歡重複聽一個故事,可能是受到故事的某些情節所吸引,從多次重複閱讀中,他會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意義。所以親子共讀應該重質不重量,重複說同樣的故事沒有不好,最重要的是孩子想聽、喜歡聽。

‧ 不要把說故事當作說教
許多父母說故事給孩子聽的目的,是要趁機教訓孩子,警惕他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如此,孩子會認為爸媽是在藉著說故事罵他,很快就會失去聽故事的興趣。

‧ 親子共讀的過程,可鼓勵孩子發問、分享
故事本來就是一種經驗分享,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發問、分享類似的生活經驗,但是千萬不可強求,更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複述或背誦故事,或問孩子書中許多知識性的問題,像在考試一樣,這樣做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 如何挑選圖畫書?
父母都希望為孩子選擇優質、有意義的圖書。但是不見得只有大人覺得意義深刻的書才是好書,能夠反映孩子生活經驗與感受的書籍,都很適合孩子閱讀。
目前坊間每年都有辦理「好書大家讀」的活動,為民眾評選出年度最佳兒童讀物,爸媽可以參考台北市立圖書館網頁,進入好書通報一項,那裡提供了豐富的相關資訊。

3. 甚麼是感覺統合?如何幫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

‧ 所謂的感覺統合
學齡前孩子的大腦,可說是一部處理感覺的機器。在這段時期,小朋友都是直接藉由各種感覺,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他周遭的環境。所謂感覺統合,就是指大腦組織、整合感覺的訊息,為應付環境需求,做出適當反應的過程。

‧ 感覺統合的重要性及影響
嬰幼兒期的感覺統合發展十分重要,因為如果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因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父母、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感覺統合失調可能的徵狀如下:平衡感差,易跌倒;不喜歡被碰觸,拒絕洗頭理髮;上課坐立不安,無法安靜坐著,喜歡發出怪聲;語音分辨不清,常聽錯字、聽錯意思或沒聽到別人說話;辨識物體形狀、大小或數字困難;不會玩拼圖、認字困難、方向感及距離感差。

‧ 如何幫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
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一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不要太過擔憂,有時孩子只是缺乏感覺的刺激,各地醫院皆有提供專業的診斷與協助,父母可帶孩子去進行檢查。
另外,感覺統合失調的診療,需透過專業職能治療師的診斷,不要輕易相信坊間其他非專業的判斷與治療,而成功的治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參與及配合。

其他可參考的有用資訊

教育部國教司:http://www.edu.tw/EDU_WEB/Web/EJE/index.php

全國幼教資訊網:http://www.ece.moe.edu.tw/

內政部兒童局社區保母支持系統網:http://nursery.cbi.gov.tw/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http://www.bsmi.gov.tw/indexset/main1.jsp?no=7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嬰幼兒服務:http://www.bosa.tcg.gov.tw/i/i0100.asp?l1_code=01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mental.doctor.com.tw/index.asp

臺北市立圖書館網址: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index.php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http://children.cca.gov.tw/home.php

臺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網:http://www.tpscfddc.gov.tw/

臺灣母乳協會:http://www.breastfeeding.org.tw/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嬰幼兒基金會:http://fcdd.org.tw/html/news/

 

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 —0-6歲嬰幼兒發展手冊

發 行 人:杜正勝
編輯委員:呂木琳、吳財順、陳明印、潘文忠、鄭來長、黃月麗、許麗娟、王慧秋
總 編 輯:林佩蓉
諮詢顧問:保心怡、歐姿秀、蔡延治、陳娟娟、陳淑琦、郭李宗文
審查委員:蔡春美、許玉齡、蘇雪玉、汪慧玲、謝國清
撰 文:林佩蓉、黃于庭、許惠茹
執行編輯:王珊斐
視覺規劃:魔莉星球創意圖案工作室http://www.sherri-design.com
發行單位:教育部
地 址:100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5號

出版年月:96年05月
教育部網址:http://www.edu.t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一)

2~3歲幼兒發展

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jpg

 

編按:教育部最近請幼教學者為父母編撰了一本非常好的育兒書籍「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 —0~6歲嬰幼兒發展手冊」我們很高興此書內容與喜兒多年所堅持的幼教理念及做法不謀而合。特此摘錄2~6歲部份,並按歲數分成四篇文章轉載,以供喜兒家長參閱。

前言

  從前,因為我們對嬰幼兒的了解非常少,一直以為嬰幼兒是軟弱無助、沒有能力。但是近代,心理學家發明了許多複雜精密的科學儀器進行研究,才發現嬰幼兒所具備的能力,其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本手冊是參考國內外嬰幼兒發展的理論與幼教專家的建議編寫而成,希望能提供父母有關嬰幼兒在生理動作、認知能力、語言溝通、及社會情緒發展等方面最新、最重要的資訊。

為甚麼父母必須瞭解嬰幼兒發展的基本常識?
  嬰幼兒期是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錯失關鍵期教養方式的配合,可能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父母知道嬰幼兒發展的基本常識,才知道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是否正常,如果孩子可能有缺陷與問題,才能及早發現,轉介給醫生診療,幫助孩子儘早克服缺陷。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才能依據孩子的特質及需要,提供適合的環境與教養方式,幫助他發揮潛能。

每位孩子的發展情形都一樣嗎?

  孩子有「個別差異」,發展快慢各有不同,即使是同樣年齡的孩子,也不見得會表現出同樣的能力,就連孩子本身在各方面的發展速度也可能不同,如:身體動作發展較快的孩子,不見得在語言表達上也發展較快。
  本手冊所說各種行為的出現年齡,指的是平均年齡,只能作為參考,如果孩子某方面發展出現的年齡與手冊的數據不同,父母不用太驚慌,除非差距超過半歲以上,再安排他去醫院檢查一下!


了解孩子的發展情形,就是愛他的第一步
  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環境、最多的關愛,希望孩子有最好的發展、最佳的表現。當您拿起這本手冊閱讀的同時,您已邁出重要的第一步--願意吸收最新、最重要的嬰幼兒發展常識,努力瞭解您家寶貝的發展情形,這表示您是非常盡責、稱職的父母。
  建議您可以參考手冊提供的「父母可以做的事」,在孩子各項發展的重要關鍵時刻,發揮教養上的臨門一腳,輕輕鬆鬆就讓孩子順利送上發展任務的下一站。

 

(一) 2-3歲的孩子

■生理動作發展
‧ 可以跑跑跳跳,踮著腳尖走路,自己上樓梯,學習騎三輪腳踏車。
‧ 能自己使用餐具吃飯。兩歲以後,可以嘗試自己脫掉鞋襪和已經解開鈕釦的衣服,兩歲半後可自行脫掉或拉上有鬆緊帶的褲子。
‧ 會熟練地用筆塗鴉畫圈,一頁頁地翻書,會串大珠子、拍打揉捏黏土。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可幫助他大肌肉的發展,孩子的靈活度與平衡感也會更好。
‧ 孩子正在學習靈活運用手指的能力,凡事喜歡自己嘗試,你可以多讓他自己練習吃飯、脫掉衣物。
‧ 當孩子嘗試自己動手做某件事時,無論結果如何,父母都應該以鼓勵的態度,肯定他的嘗試。

孩子的不小心
如果孩子不小心弄翻食物,不要生氣、罵孩子,因孩子正在學習,若有疏漏也是正常的。
(1) 為他準備材質及大小適合他使用的物品,如:塑膠餐具、杯子、小水壺。
(2) 鼓勵他多嚐試,多提供他練習的機會。
(3) 肯定他的嚐試,跟他說:「好棒!你願意自己試試看,以後你一定會愈做愈好!」。


■認知能力發展
‧ 孩子能分辨物體的大小、形狀及紅、黃、綠三種顏色,還可以進行簡單的配對。
‧ 孩子瞭解生活中的事物有不同的功用,會嚐試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生活中的物品,如:洗澡時,孩子會把身邊所有可以拿到的東西,都放到浴盆裡,看看會發生甚麼事情。

■父母可以做的事…
‧ 準備黏土、積木、蠟筆、紙、保特瓶等各種安全多樣的素材,讓孩子可以進行自己動手操作的活動,只要孩子不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也不會破壞物品或環境,怎樣玩都可以。
‧ 盡量多提供孩子探索、操弄各種生活物品的機會,就算是不要的空瓶子,對孩子而言都是很好的玩具。
‧ 鼓勵孩子發問,引導他自己解決問題,或帶領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

背誦不是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
要求孩子背誦唐詩、三字經並非不可能,只是孩子並不了解唐詩、三字經的意義,所以背完很容易就忘,並無益學習,反而剝奪了孩子從遊戲中探索學習的機會。真正有益孩子學習的方式是:
(1) 遊戲學習:在扮家家酒時,練習人際互動。
(2) 動手操作:為了遊戲,自己動手製作道具。
(3) 問題解決:遊戲時遇到問題,想方法解決。
(4) 對話討論:有助孩子了解自己遭遇的問題。

■語言溝通發展
‧ 能理解簡短的語句,回應爸媽的簡單指令,並且了解否定句的意思。
‧ 會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我要尿尿、我肚子餓,但很少使用形容詞、副詞,即使有時看起來好像有,如:說出「老婆婆」、「小白兔」,實際上孩子是把整個詞看成一個整體單位。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孩子愛模仿成人說話,多在生活中與孩子對話,他自然而然就會學到正確的表達及溝通方式。
‧ 儘可能安排每週一次以上的親子共讀時間,跟孩子一起閱讀圖大字少的繪本或生活故事。
‧ 為孩子慎選電視節目和錄影帶,避免他學到不雅的詞彙與不當的語言表達方式。

別跟孩子說教
別跟三歲以下的孩子說大道理,因為他聽不懂,下次仍可能再犯,如果採打罵的方式,他也不知道自己該做甚麼才對。建議您可以:
(1) 直接以行動示範甚麼是該做、可以做的事情,如:發現孩子用大人用的原子筆在牆壁塗鴉,爸媽可示範如何使用適合孩子的粗筆,在適合的地方上塗鴉,如:屬於孩子的畫冊。
(2) 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如:孩子堅持要自己拿湯匙吃飯,剛開始可能會舀不到東西,或食物還沒送到口就掉滿地,幾次失敗之後,就會因為肚子餓,要爸媽餵他。

■社會情緒發展
‧ 孩子會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雖然實際上是各玩各的,但仍會注意彼此的遊戲,有時會短暫參與對方的活動。
‧ 恐懼的情緒增加,怕黑、怕獨處,容易嫉妒新生的弟妹,會用大哭大鬧的方法表現不滿的情緒。
‧ 孩子能短暫聽從成人的警告或提醒,但自己的想法變多,喜歡說「不」,追求獨立自主。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帶他到社區公園,鼓勵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教他學習遵守簡單的規範,如:「分享」、「排隊」。
‧ 學習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鼓勵他表達情緒,透過說故事及遊戲,幫助他認識、抒發情緒。
‧ 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意見,尊重他的感受,給他 更多選擇的機會,但不能任意放縱他。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果孩子一直大哭大鬧,父母先不要發怒,可以試想引發孩子哭鬧的可能原因,不要一直質問孩子,也不要打罵孩子,這樣孩子會更不容易說出自己哭鬧的原因。
建議你可以蹲下來抱他一下,輕拍他的背,等他哭聲平息、情緒好一點時,再以和緩的口氣跟他說:「爸媽知道你心情不好,你怎麼了?來,跟爸媽慢慢說。」、「如果你一邊哭一邊說,爸媽聽不見你在說甚麼,也不知道要怎樣幫你…」,孩子的情緒可能就會緩和一些,並試著說出他怎麼了。

■ 爸媽的Q & A

1. 孩子凡事都說「不」,該如何處理?
‧ 孩子說「不」,是必經的成長歷程
爸媽可能會因為兩歲左右的孩子愛說「不」,而覺得困擾。其實2到3歲的孩子特別愛「唱反調」,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爸媽可以提醒自己,少跟孩子說:「不可以!」多跟孩子說:「你可以做甚麼。」、「你可以試著做做看甚麼。」相信孩子說「不」的次數也會愈來愈少。

‧ 喜歡追求獨立自主的兩歲孩子
兩歲以後的孩子,因為有了自主行動的能力,喜歡跑跑跳跳、爬上爬下、騎三輪車四處探索,生活中許多事都想要自己嚐試,如:自己吃飯、拿筷子、脫鞋、如廁。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不喜歡聽從大人的命令,即使做不好,也想自己做。
只要注意安全的問題,父母可以讓孩子試試他想做的事,在一旁陪伴就好,如:在平坦空曠的地方,讓孩子練習騎三輪車,讓孩子有充分機會練習,無論孩子做得怎樣,都不要用批評取笑的方式否定他,免得他因為挫折感而放棄嚐試,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就肯定他:「你做得很好,下次會愈騎愈好、愈騎愈遠!」,這樣可以使他對自己充滿自信,培養出願意自我挑戰的特質。

‧ 順應孩子的發展與個別特質
父母如因安全或整潔問題,限制孩子對環境的主動探索,可能會造成他變得非常被動,或變得更愛反抗大人。孩子必須藉由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證明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建議父母可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讓他藉由探索環境了解或發展自己的能力。
除了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之外,教養孩子也需要順應孩子的個人氣質傾向,如:活動量大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運動,才會更有利於他的發展。

2. 我家的孩子很偏食,怎麼辦?

「小宇很挑食,只愛吃甜食,不喜歡吃菜吃肉,令人擔心他的營養與健康問題。」

‧ 飲食問題帶來的健康問題
飲食習慣不良的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是脾氣暴躁,而吃了太多高糖高鹽、高脂肪高熱量的油炸食物,容易導致肥胖症,未來還可能因為血醣過高,引發糖尿病。
有些父母以為孩子小時候胖沒關係。其實,如果小時候沒有養成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長大後更容易愈發胖,可能造成呼吸不順、肺活量不佳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而且肥胖容易使人自我形象低落,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 讓孩子不偏食的五大良方
(1) 吃飯前,不要讓孩子做劇烈運動。不可以零食代替正餐,如果孩子在正餐前肚子餓,可以改給他少量水果、牛奶止飢。
(2) 孩子不想吃東西時,不要硬性要求與逼迫,選在孩子最可能餓的時候,給他食物,而且盡量少量多餐。
(3) 改變食物烹調的方式,如:把青菜剁碎,跟餃子皮或餡攪和在一起,或以鮮豔的食物色彩或裝飾可愛的餐盤提升孩子吃的興趣。
(4) 讓孩子參與烹調食物的過程,如:幫忙攪拌,鼓勵他吃看看自己製作的餐點。
(5) 用聊天或繪本說故事的方式,鼓勵孩子嚐試新的食物,讓孩子明白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其他可參考的有用資訊

教育部國教司:http://www.edu.tw/EDU_WEB/Web/EJE/index.php

全國幼教資訊網:http://www.ece.moe.edu.tw/

內政部兒童局社區保母支持系統網:http://nursery.cbi.gov.tw/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http://www.bsmi.gov.tw/indexset/main1.jsp?no=7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嬰幼兒服務:http://www.bosa.tcg.gov.tw/i/i0100.asp?l1_code=01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mental.doctor.com.tw/index.asp

臺北市立圖書館網址: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index.php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http://children.cca.gov.tw/home.php

臺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網:http://www.tpscfddc.gov.tw/

臺灣母乳協會:http://www.breastfeeding.org.tw/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嬰幼兒基金會:http://fcdd.org.tw/html/news/

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 —0-6歲嬰幼兒發展手冊

發 行 人:杜正勝
編輯委員:呂木琳、吳財順、陳明印、潘文忠、鄭來長、黃月麗、許麗娟、王慧秋
總 編 輯:林佩蓉
諮詢顧問:保心怡、歐姿秀、蔡延治、陳娟娟、陳淑琦、郭李宗文
審查委員:蔡春美、許玉齡、蘇雪玉、汪慧玲、謝國清
撰 文:林佩蓉、黃于庭、許惠茹
執行編輯:王珊斐
視覺規劃:魔莉星球創意圖案工作室http://www.sherri-design.com
發行單位:教育部
地 址:100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5號

出版年月:96年05月
教育部網址:http://www.edu.t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為你好」 但要好習慣


 


(轉載自中國時報 2004.10.13)


 


/ 洪蘭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實驗心理學博士


        現任:國立陽明大学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負責人


研究專長:認知心理學、語言心理學、神經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学學


一個星期天早上去同事家還書,看見他的太太在教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寫字,這孩子顯然手臂的小肌肉尚未發育完全,寫字非常辛苦,但線條總是畫不直,母親最後不禁大怒:「講不聽,不許擦,讓你這個樣子交上去讓老師打。」小孩子嗚咽說:「為什麼不許擦,鉛筆頭上為什麼要有橡皮?」一句話說得大家都笑起來,連他媽媽也笑了。我聽了卻有些感慨。

每個孩子發育的快慢不同,晚成熟的孩子在這制式化的社會常吃虧,很多家長迫不及待要孩子會背經、寫字、心算……,其實這都是不必要的。


五歲以前的小孩子,天職就是玩,遊戲帶給他的好處遠比讀書寫字來得多。從神經發展上來說,五、六歲之前是個很重要的內隱學習時候,孩子眼睛一睜開就在學習,甚至連睡覺也在進行學習,現在的研究已經知道大腦在作夢時,是去蕪存菁地在整理收進來的訊息。


孩子出生時,大腦中的神經元遠超過實際需求的量,所以大腦必須把無用的神經元修剪掉,以節省能量,凡是有跟別人連接形成迴路的神經元就不會被削剪掉;落單的、跟別人無關的就會被淘汰。


童年正是神經連接最重要的時候,愉快地去學習以後一生所要用到的神經結構,是件很重要的事。實在不忍心看到大人用「為你好」這個大帽子,把孩子的童年剝奪。


人生謀生的方式很多,不一定要念建中、台大才有飯吃,吃飯也不是一定要山珍海味才吃得有味,做自己要做的事最重要。那句廣告詞「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是錯誤的話,因為人生不是百米衝刺,人生是馬拉松,是看體力、耐力和智力。


我們應該利用童年時神經的可塑性,替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會使孩子一輩子受用不盡。尤其不可忌諱孩子犯錯,從神經上來看,犯錯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神經迴路是要靠回饋來作修正。每一次做行為,大腦的神經迴路都修正一次,使其變得更熟練。


如果小學一年級做功課就已經哭哭啼啼了,以後漫長求學路怎麼走呢?以人生來講,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只要盡力了,不必苛求結果,但動機與態度破壞了,以後要彌補就困難了。


我認為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只要養成做功課的習慣,知道功課應該要做完就好了,不必很在意字寫得漂不漂亮,反倒是有無認真去寫功課需要注意。


世事在變遷,觀念也要隨著改,假如換個角度來看,會發現每個行為都有值得稱讚的地方,這個孩子這麼努力做功課就是值得稱讚。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電玩腦!


電玩世代孩童的大腦危機  (書摘)                 


 


遠流出版社


 


作者簡介


森昭雄 


醫學博士,出生於北海道,曾任加拿大皇后大學客座教授,現為日本大學教授,專攻腦神經科學。長久以來他持續從神經元的層次,研究腦內身體感覺皮質區及運動皮質區的神經回路。目前森昭雄還針對高齡癡呆者及「資訊科技機器對腦部的影響」等議題進行研究,並成立「日本健康行動科學會」,自己也兼任該會理事長,他長期呼籲人們重是腦部的健康。


 


譯者簡介


張麗瓊


輔仁大學東語系畢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學日本語文研究所碩士。


 


 


前言爸爸,把電池換新就行啦………


      驚人的數位革命可能會削弱孩童腦部的無限潛力,而且他們愈是在稚齡


      階段接觸電腦,問題可能也愈嚴重。


 


第一章攻佔孩童世界


        我們發現人在打電玩遊戲時,腦波會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不但明顯,變異劇烈的程度也讓人吃驚,………….


 


第二章人性所繫的前額葉


        任性的態度、沒常識的措詞或暴力行為等等


        都是典型前額葉功能低落的例子。


 


第三章大電玩時的四種腦波


        電玩腦型的人多半長什麼樣子呢?


        我這樣說或許有些主觀,但他們好像都缺乏表情且不修邊幅。


        他們在精神鬆懈時,瞬間的表情和癡呆表情非常酷似……….


 


第四章打電玩其實有益思考!?


        ……打這類電玩時又是逃命又是追殺,這些行為會烙印在大腦邊緣系稱


        為「海馬回」的記憶中樞。


        因此,若在現實生活遭遇類似電玩遊戲中的場景,就容易出現異常的舉


  動或產生恐慌的心理。


 


第五章身體動動,腦也動動


    從事電玩遊戲之外的「運動」時,人的腦波有什麼變化呢?


    運動對前額葉的腦活動有什麼影響呢?


 


第六章剎不住車的電玩中毒者!


    打慣了電玩的人其實也搞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快樂,只是覺得不打


                 不行罷了。


 


第七章呵護下一代的智慧之源


    你或許認為,對那些已經是電玩腦型、半電玩腦型或即將成為電玩


                腦型的孩童來說,一旦年滿十歲以上,想挽救大概也為時已晚。


 


後 記數位世界的人間未來 


    孩童不能只盯著電視螢幕的畫面瞧,而是要常到戶外遊玩接觸大


                自然,充分運用五種感官,讓包括前額葉在內的整個腦部活化。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是最好的學習

 

(文/楊佳羚     轉載自中國時報『浮世繪』96.4.7

 

 

 

和台灣截然不同的是,瑞典社會相信『玩是小朋友最好的學習』。

 

瑞典幼稚園希望孩子學會的是『與大自然及他人和諧共存』,

 

這樣的幼教理念讓學習成為一輩子的興趣。

 

 

 

  記得我第一次到瑞典的幼稚園參觀時,曾有隔校的小學生隔著小矮離,一邊看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在幼稚園玩,一邊好奇的問我:「妳為什麼戴眼鏡?」

 

  台灣學生近視的比例很高,即使看起來沒戴眼鏡,也應該是帶了隱形眼鏡。但在瑞典學校裡卻很少看到人戴眼鏡;因此,對於瑞典小學生的好奇,我的回答是:「因為小時候看太多電視。」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們接下來的問題:「妳為什麼要看電視?」

 

  我們常戲稱,「沒有常識也要看電視。」但我發現,我們社區裡大概就我最常守在電視機前,兒童節目開始的時間,小朋友們常都還在外面玩。

 

  曾有個瑞典朋友跟我說,在瑞典,平均每五個小朋友就有一個遊樂場。雖然我沒有考證這個數據,但在社區、公園,到處都可以看到給小朋友的遊樂設施。這些設施通常十分「陽春」------在沙地上,用大輪胎和小輪胎做成的鞦韆,可以適合不同年紀的小朋友玩;一個小木屋,就可以讓小朋友發揮想像力,創造出各種不同的玩法。沙地環保又安全,而且沙子就是小朋友的最愛。

 

 

 

讓創意奔馳,處處是可玩之材

 

 

   靖娟兒童基金會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台北的小朋友最常玩耍的地方是家裡、速食店或百貨公司。台灣地狹人稠,在天然條件上不如瑞典,但許多不利於小孩玩耍的缺點是人為的不良設計所造成。舉例來說,台灣的公園或社區公共設施常常「擺好看」的-----到處是水泥地,層層階梯在加上剪裁整齊的柏樹,卻不是讓娃娃車通行無阻、讓人舒服休憩、讓小朋友盡情玩樂的空間;即使有遊樂設施,也常是在水泥地上加鋪黑色軟墊,既不環保,造價又高。如果這些景觀或空間的設計者曾經靜心看過一個小孩玩耍,或是細心觀察父母如何因為推嬰兒車而寸步難行,也許便會改變大而無用的空間設計,改由使用者的觀點來設計出好玩的天地。

 

  曾有台灣學者在参觀瑞典幼稚園時,覺得瑞典幼稚園看來很「破爛」。這樣的觀點是基於和台灣許多連鎖式、看來富麗堂皇的幼稚園比較,卻沒想到「羊毛出在羊身上」,看來豪華的遊樂設施,是由家長負擔沉重的幼稚園學費堆積起來的。另外,在我的觀察中,豪華的遊樂設施不見得是小朋友的最愛。小朋友常常「處處是可玩之材」,而且往往越簡單的遊樂設施或玩具,越能激發小朋友的創造力。有一次在哥特堡,我突然發現社區小朋友怎麼跑到腳踏車棚上面去,仔細一看, 兩兩 小朋友正在撿樹果子互相丟向對方,公園裡長斜的樹也成了小朋友的最愛。這些全是小朋友自己創造的遊樂器材。

 

 

 

闖關遊戲,有請膽大心細的小孩

 

 

  二○○四年夏天的哥特堡節,植物園裡設了許多「遊樂站」讓小朋友挑戰。其中「科學教室」讓小朋友領花盆學習種花、用義大利長麵條搭蓋模型、或利用力學原理玩「釣魚」遊戲。草地上設置的闖關則是讓小朋友從帆布下爬過去、從輪胎上依序踏過、用一截大水管讓小朋友鑽過去、、、、、、,都是簡單的材料卻變化多端。最讓我歎為觀止的是一項適合八到十二歲小朋友的挑戰賽,小朋友先在身上綁好安全護繩,主持人遞給小朋友牛奶塑膠箱,小朋友必須保持平衡地疊好塑膠箱。看誰可以堆最高而且平衡地坐在堆高的箱子上。萬一疊著的箱子 失衡倒了,另一位遊戲主持人就負責拉住小朋友身上的護繩,讓小朋友不至於掉下來。當天女生紀錄保持人堆了六十四個塑膠箱,男生紀錄保持人則堆了四十二個塑膠箱。這樣訓練小朋友膽大心細的平衡遊戲,只要搭設良好的安全護繩和牛奶箱就可以玩。

 

  瑞典小朋友的遊戲或活動常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星期五兒童節目的益智問答中,除了靜態的搶答外,小朋友還必須穿戴上攀岩裝備,在一面牆上拿下字母來拼字。攀岩小朋友身上都有護繩以確保安全。二○○六年還有一個新節目,每集由不同的教練及小朋友參與不同的冒險行程,包括騎馬穿過原野、山丘、在雪地上行走、紮營、穿過瑞典與挪威邊境等。每集都有一些難關,諸如小朋友騎馬騎到一半,突然發現馬蹄鐵掉了,或是小朋友和教練努力趕路,卻還是錯過了瑞典與挪威的邊境一天才一班的船、、、、、等。在闖關節目裡,小朋友則要先用鋸子把木頭鋸斷,才能跑到下一站。這些似乎都是台灣無法想像的,可以設計給兒童的活動或遊戲。

 

  在台灣,我們常聽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說法,結果家長把孩子送到貴族幼稚園外加各種昂貴的才藝班,小孩則從小學習『競爭文化』,並且在填鴨式的教育中反而變得對學習反胃;許多人戲稱考完聯考後最想做的是『焚書』、工作後仍繼續維持閱讀習慣的人寥寥無幾。和台灣截然不同的是,瑞典社會相信「玩是小朋友最好的學習」。瑞典幼稚園希望孩子學會的是「與大自然及他人和諧共存」,我在瑞典幼稚園及生活的觀察正印證了這樣的教育理念。小朋友從自然的環境、簡單的素材中創造出變化多端、創意無窮的遊樂器材,和自然成為朋友,在遊戲過程中學習和別人合作、共享。

 

 

 

一直玩、成天玩,一輩子樂在學習

 

 

  我對於瑞典孩子的印象就是『一直玩,成天玩』,但瑞典學生的學習表現再世界評比中不輸其他國家,而且瑞典的教育方式讓學習變成一輩子的事。我的瑞典文課本裡有個數據指出,瑞典人平均每週閱讀0.7本書,每天花二十三分鐘閱讀;瑞典的成人教育風氣也十分盛行,除了在職進修課程中有相關社會議題討論外,許多人還參加公民高中、公民大學的夜間課程,圖書館的使用率也很高。

 

  我們都知道「揠苗助長」之害,台灣許多家長雖然不喜歡這樣的教育方式,卻也被教育環境推著走,到頭來家長負擔沉重、小孩也不開心。我們不妨想想,自己希望孩子如何成長?或者,我們是否曾經問過,小孩子想要怎麼長大呢?在瑞典,我很想再當一次小孩,當一個大人相信我可以在玩耍中學習的小孩。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新研究發現:英語學得早、不見得學得好!


~學齡前幼兒英語教育政策說帖~ (教育部)


 


英語學得早、一定學得好?No!


幼兒階段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期? No!


上全美語幼稚園,英語才學得好?No!


最新全國研究發現,不可不知!


 


緣起


關心幼教的你,是不是發現到,幼教機構的招生廣告經常標榜「英語越早學越好」、「上全美語幼稚園、未來領袖的培育營」,這些口號究竟是商業噱頭?還是有客觀研究的支持?為了幫全國的家長釐清這些問題,教育部主動委託語言學習、英語教學、及幼兒發展的專家學者(含政大及師大等教授),針對台灣各地區國中及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大規模的抽樣調查研究(全國共計抽樣12,627 人)。我們希望透過這次大規模的研究調查結果,讓社會大眾也有機會接收到客觀、專業的語言學習資訊,而非只是來自市場單方面的廣告文宣。


 


研究的三大發現


1.    研究發現一:英語學得早 ≠ 學得好!


以國小高年級或國中時期的英語、國語之在校成績與標準化的國語、英語測驗成績作比較,提早在幼稚園就開始學英語的學生,並沒有比進小學後才開始學的表現更好;且在班上英語學業成績排名第一的孩子中,有近五分之一(19.4%)是那些從未提早學習、完全按照縣市政府規定年級才開始在學校學英語的孩子。可見提早學英語,不見得是英語表現優異的必要條件,只要是在良好配套條件的情況下(如研究發現三),未提早學習的孩子,英語依然可以名列前茅。


 


2. 研究發現二:全美語幼稚園 ≠ 英語一定強!


樣本中,國小高年級或國中時期在班上英語學業成績排名第一的孩子,絕大多數(96%)小時候都沒上過全美語幼稚園,這群在學校英語表現優異的孩子,雖然其中有從幼稚園就開始學英語的,但頂多是每星期上一、兩個小時的英語課程。研究也顯示,曾在全美語幼稚園就讀的孩子,於國小高年級或國中時期的英語學業成績不見得好,換句話說,曾進入全美語幼稚園就讀的孩子,後續不見得有英語優勢。


 


3. 研究發現三:英語表現 ≠ 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整體性因素


孩子英語學得好不好,與有沒有提早在幼稚園學習,或是否上全美語幼稚園沒有一定的關係。影響孩子英語表現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會互相影響,不能只看單一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孩子本身想不想學、害不害怕學、夠不夠努力、課餘會不會自修英語、對自己的英語有沒有信心,以及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關心程度和投注時間多少等,不論父母教育程度的高低,只要重視、鼓勵孩子學英語,願意參與、甚至花時間陪同孩子學英語,孩子的英語表現通常較佳。


 


給父母的三大建議


1.    小學再學英語不算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英語越早學越好」都是商業口號,請所有爸爸媽媽們,不要再被商業口號牽著走;這次的研究已經證明,提早在幼稚園開始學英語並沒有比進小學後才開始學的孩子表現更好,又何必急著讓孩子在母語都還不能清楚表達的階段,就開始學習另一個完全不熟悉的語言呢?不但學費貴,又可能帶給孩子及自己學習壓力,還可能排擠掉幼兒階段學習其他事物的寶貴時間,父母可以參考本部「先母語、再國語、後英語」的語言學習政策,等孩子進入小學,身心各方面發展更成熟時再開始學,學習效果反而比較好。


 


2.    選一個教學正常化的幼稚園


幼稚園是孩子求學生涯中,正式學習場所的第一站,也是孩子進入團體生活中學習成長的重要起步,父母不能不審慎選擇,幫助孩子踏出關鍵性的「人生一小步」。我們建議為孩子選擇的幼教機構,是教學正常化、並由具備幼稚園教師資格之老師教學的幼稚園,所以多聽聽其他家長們的意見,而不要只是選擇標榜雙語或全美語教學、卻由沒有幼稚園教師資格之外國人教學的補習班。在幼兒階段學習語文,應選擇以培養語文學習興趣為目標、教法生動有趣、教學內容符合幼兒身心發展、並能將語文學習內容融入該園整體幼教課程架構之幼稚園。


 


3.    親子一起學,效果更加倍!


英語是外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所以幼兒不太容易像國語一樣,會主動想學。如果父母想要培養幼兒英語學習的興趣,建議可以採用玩遊戲、吟唱歌謠、閱讀繪本的方式,與孩子一起共玩、共讀、共學。但在親子互動過程中,要盡量保持自然、有趣、愉快的學習氣氛,不適宜要求孩子背誦字詞、認識音標、或解釋文法規則。如果幼兒學習英語的第一步,感受到的是無趣、挫折、壓力、焦慮,提早學習英語等於是提早扼殺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推薦閱讀


1. 吳信鳳(民94)。贏得聲音、贏在終點。張老師月刊,332 期,頁12-18。


http://english.nccu.edu.tw/new/home.php?page=teachers/HsinfengWu.htm


2. 林佩蓉(民93)。上全英語幼兒園要付出那些代價?


http://www.kids.tp.edu.tw


3. 張武昌 (民93)。全美語的迷思—幼兒外語學習時機與方式。


http://www.kids.tp.edu.tw。


4. 張湘君 (民93)。孩子,對不起,我錯了!http://www.kids.tp.edu.tw。


5. 張顯達(民93)。從雙語學習談幼稚園教英語的問題。幼教簡訊,21 期。


http://w3.sce.pccu.edu.tw/preschool/21th/e_covers/ec_index.htm


6. 劉玉燕(民93)。為甚麼幼稚園不教幼兒英語。幼教簡訊,23 期。


http://w3.sce.pccu.edu.tw/preschool/23th/e_covers/ec_index.htm


7. 蔡春美(民93)。會說英語的老師≠專業幼教老師。


http://www.kids.tp.edu.tw。


8. 童話劇場(民94)。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的紀錄片。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我們常常接到電話查詢喜兒教甚麼,讓我們無言以對,因為我們不教小孩,只和小孩玩。問題是大人不教並不等同於小孩沒有學到東西,我們和小孩玩是因為我們秉持的幼兒學習理論是小孩在遊戲中學習。針對此問題引用高敬文所著「啟發式教學」(原文登於學前教育月刊)以饗各位家長。


 


                                      啟發式教學


                                                         (文/高敬文)   


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社會中,孩子不光是用『聽老師說』的方式來學習,我們也希望能有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也快樂、活潑地成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式教學」的目標相當符合我們的理想,幼稚園「啟發式教學」於1970年引進我國,當時多以「發現學習」為名。它的原始構想來自英國幼兒學校(及小學一至三年級五至七歲學童)的革命性改進。英國人叫這個構想作『統整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自由日(Free Day)、不拘形式的教育(Informal Education)』 等。美國則稱為「開放式教育(Open Education)」。其實,怎麼稱呼並不重要,重要的事要把握住這個構想的基本精神,才能稱作是「真的」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可分很多方面,以下僅就學習原理、兒童觀和教師地位三方面探討。


 


學習原理


    英國教師們經過二、三十年的試驗,發現了某些基本學習原理,這些原理和杜威、皮亞傑等人的主張是相通的。以皮亞傑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理論來看,皮氏主張:『兒童智慧的成長是一種不斷建構的過程,知識的來源是兒童 主動與環境交互作用,不斷重組其經驗而成的。真正的學習是兒童認知結構的擴展與統整。』換句話說,真正的成長不會是光會1234、、、、10的數數兒,這是「狹義學習」。真正的成長應該是結構的改變。我們希望在幼稚園裡能給孩子一種來自內心那種「啊哈!」的感覺,就像是「開竅」的情形,學習的結果代表一個重大的進步。比如說:兒童學習注音符號,開始只是一些零星符號的認識而已,等到有一天,他自己發現,他能拼音寫出他想表達的意念(也就是他能把過去所學的零碎知識,重新組織、統整),這時才算真正「了解」學習注音符號的意義,才能和「文字」的世界溝通,這才算是真正的學習。因此,不要斤斤計較瑣碎的知識、技能的獲得,耐心地引導他去擴展經驗,發展潛能,最重要的,一定要給兒童親自動手的機會,從嘗試、摸索中去經驗、學習。


 


兒童觀


    「啟發式教學」是主張人本主義的。他相信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有無限的潛能的。它主張尊重個人的尊嚴,關環別人,促進互重、互信的氣氛,他了解兒童活潑的天性,充沛的活力與自我中心的特質,他認為人格是知、情、意統整而不偏於一方發展的。


 


教師地位


    在上述兒童觀與學習理論的影響下,「啟發式教學」的教學型態也改變了。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有關「教師地位」的看法改變了。美國教育家祁添登(Chittenden)和布希斯(Bussis)分析,認為「啟發式教學」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啟發式教學特別重視教師的關鍵地位。英國的新教育,並不是方法或實施上的改變而是教師們對『兒童、學習、學校教育』三者本質,在態度和信念上的改變。由於老師們對上述的學習理論和兒童觀,有深刻的體會,產生真摯的信仰,從而著手改進他們的教學。事實上。「啟發式教學」並沒有固定型態或理想的模式可供抄襲,而是不斷改進發現的過程。它的基本精神就是教師不斷地求新求變,檢討改進自己的教學,發揮個人的潛能。「啟發式教學」的老師不會在嘴巴上鼓勵兒童自由探索,卻看不慣他們笨手笨腳或浪費時間的樣子。不會光設立幾個興趣角,卻只允許兒童在某個特定時間去『玩』,不會『嚴格』控制時間,指使兒童輪組操作。他比較不會用事先設計好的單元活動,全班統一實施或用一些『假興味』、『假動機』來引導兒童作千篇一律的「活動設計」。他會以小孩的興趣為起點,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根據小孩子的臨時動機、興趣來擴展和轉換。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書是人與他人的體驗相互印證的過程


        知識即使記述在書本上,他所記述的不是死的事物,而是人類在不同的時空下, 集體的或個體的體驗.每一個人單告一己的體驗,無法認識真實的世界,他必須括廣自己的體驗.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爲的是要將自己一個人的體驗與人類共同的體驗相互印證,從而打開視野,全面關照真實的世界.


        只有將學校傳授的知識, 將書本記載的知識, 定位為人類共同體驗世界的腳印, 只有將學校教育,將讀書當作是人與他人(甚至與人類)的體驗相互印證相互碰撞的過程,才會使目前僵化了的學校教育復活,使讀書變得盎然有趣.學校目前只提供技術性知識,提供文憑與地位.這使得知識工具化,使的人從人的自首異化出去,淪於知識的附加價值之中.


         人學習知識,要有自己的體驗,把自己的體驗隨時與書本知識中所記錄的人類共同體驗的足跡相互印證,使人的體驗不限於一時一地,能跨越時空,又能深刻入世,才能真正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例如學地理,不是指為記憶地名,亦不單為日後遠行時備用.學地理是要括展認識中的世界,了解各大河,各草原沙漠的每一支人類文明如何發展.歷史是文明之舞,地理則是文明的舞台.但地理不等同於地圖,壹張地圖攤開,每一港口每一都市皆同等份量.地理則蘊含了人一步步的體驗,由近及遠.人的文明是從大河的流域萌芽,在大河流域深耕經營,慢慢才括及遠處.小孩的知識發展也一樣.學地理要從小孩自己生長的村里街市學起,讓小孩體驗自己生長週遭的人文或自然的每一個細節,告訴小孩太陽出來的方向是東方,北極星永遠閃亮的天邊則是北方.把方位確定之後,開始由小孩來描繪村里街市的地圖,寫說明,甚至學習作報告,然後逐漸擴及省線,擴及世界.當探討的範圍在增大,漸漸超出小孩個人活動所能體驗的界限,這時候便要學習找資料,找課本,把前人旅行得來的地理知識拿來彌補自己體驗的不足.隨著小孩對地裡的認識健行漸遠,小孩所能了解的地圖涵蓋的地面也越來越大.同時他心中認識的不只是自然的山河與資源,還要結合玩學藝術,探討在這山巔河畔的人文活動,歷史的變遷.從自己所體驗的一村一里一街一市的人文典故括展出去,與世界各地,不同時空的人類體驗相互印證,這樣地理知識才有了生氣.


        真實的知識是整體的,世人對真實世界及對自己的整體性的理解.整體性的理解,使人把知識提身為智慧,使人的知性與他人格趨於成熟,使人免於恐懼,再生命存在的時刻中泰然自若.把知識切割成碎片,讓每一個人抱持著一塊碎片,那麼人將看不到世界的真實面目,看不到自己的全貌.擁有一塊碎片的人士一種專家,專家事業變成了人安全與生活的保障,變成了人逃避自己逃避世界的態護所.人不再體驗,不再具有無畏的生之勇氣的時候,人便有了恐懼.


 


                               童年與解放               黃武雄著               出版社:左岸文化


      童年與解放提出的是一種世界觀, 這世界觀的基礎是人的原始創造特質.


     作者分析兒童學習語言的鼎賦, 界定文明能力與自然能力的分野,


     從而一層層揭開兒童世界的面紗. 然後作者從更廣的面向,


     說明真實的知識其實是,由童年的直接體驗不斷延伸出去的經驗網路,


    並進一步討論理性的局限與人的思想解放.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