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人與他人的體驗相互印證的過程


        知識即使記述在書本上,他所記述的不是死的事物,而是人類在不同的時空下, 集體的或個體的體驗.每一個人單告一己的體驗,無法認識真實的世界,他必須括廣自己的體驗.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爲的是要將自己一個人的體驗與人類共同的體驗相互印證,從而打開視野,全面關照真實的世界.


        只有將學校傳授的知識, 將書本記載的知識, 定位為人類共同體驗世界的腳印, 只有將學校教育,將讀書當作是人與他人(甚至與人類)的體驗相互印證相互碰撞的過程,才會使目前僵化了的學校教育復活,使讀書變得盎然有趣.學校目前只提供技術性知識,提供文憑與地位.這使得知識工具化,使的人從人的自首異化出去,淪於知識的附加價值之中.


         人學習知識,要有自己的體驗,把自己的體驗隨時與書本知識中所記錄的人類共同體驗的足跡相互印證,使人的體驗不限於一時一地,能跨越時空,又能深刻入世,才能真正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例如學地理,不是指為記憶地名,亦不單為日後遠行時備用.學地理是要括展認識中的世界,了解各大河,各草原沙漠的每一支人類文明如何發展.歷史是文明之舞,地理則是文明的舞台.但地理不等同於地圖,壹張地圖攤開,每一港口每一都市皆同等份量.地理則蘊含了人一步步的體驗,由近及遠.人的文明是從大河的流域萌芽,在大河流域深耕經營,慢慢才括及遠處.小孩的知識發展也一樣.學地理要從小孩自己生長的村里街市學起,讓小孩體驗自己生長週遭的人文或自然的每一個細節,告訴小孩太陽出來的方向是東方,北極星永遠閃亮的天邊則是北方.把方位確定之後,開始由小孩來描繪村里街市的地圖,寫說明,甚至學習作報告,然後逐漸擴及省線,擴及世界.當探討的範圍在增大,漸漸超出小孩個人活動所能體驗的界限,這時候便要學習找資料,找課本,把前人旅行得來的地理知識拿來彌補自己體驗的不足.隨著小孩對地裡的認識健行漸遠,小孩所能了解的地圖涵蓋的地面也越來越大.同時他心中認識的不只是自然的山河與資源,還要結合玩學藝術,探討在這山巔河畔的人文活動,歷史的變遷.從自己所體驗的一村一里一街一市的人文典故括展出去,與世界各地,不同時空的人類體驗相互印證,這樣地理知識才有了生氣.


        真實的知識是整體的,世人對真實世界及對自己的整體性的理解.整體性的理解,使人把知識提身為智慧,使人的知性與他人格趨於成熟,使人免於恐懼,再生命存在的時刻中泰然自若.把知識切割成碎片,讓每一個人抱持著一塊碎片,那麼人將看不到世界的真實面目,看不到自己的全貌.擁有一塊碎片的人士一種專家,專家事業變成了人安全與生活的保障,變成了人逃避自己逃避世界的態護所.人不再體驗,不再具有無畏的生之勇氣的時候,人便有了恐懼.


 


                               童年與解放               黃武雄著               出版社:左岸文化


      童年與解放提出的是一種世界觀, 這世界觀的基礎是人的原始創造特質.


     作者分析兒童學習語言的鼎賦, 界定文明能力與自然能力的分野,


     從而一層層揭開兒童世界的面紗. 然後作者從更廣的面向,


     說明真實的知識其實是,由童年的直接體驗不斷延伸出去的經驗網路,


    並進一步討論理性的局限與人的思想解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