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教育原則
編按:這是一篇在網路流傳的文章http://www.facebook.com/#!/samuel.ling.395/posts/10151448253421738,從遣詞用句來看,作者應是中國人,他藉德國對孩子的教育原則來反思中國/香港現今的幼兒教育,讀來令人感慨。其實,台灣的幼兒教育也大多如此,到底孰令致之?很多幼教業者無奈地說「這是家長要求的」,我們認為把責任推給家長是身為專業幼教工作者的託詞;家長在幼兒教育方面不是專業,我們怎麼可以自我踐踏專業,放棄和家長溝通、不堅持立場?!文末附錄創辦人的讀後感。
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德國憲法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教育重點在:
1、基本社會常識。
2、動手能力。
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澆灌情商,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祇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盤,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幼兒園的教育是免費的。(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ä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ärten ist kostenlos).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香港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7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藉鑑。同時也希望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別沾沾自喜,因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實是毀了中國/香港的一代又一代。
創辦人讀後感﹕
"是我們的文化中對於幸福的的價值往往跟「功成名就」畫上了等號?以致於成人不自覺地把這個期待投射在孩子身上,也擔心自己沒有盡心培養孩子「出人頭地」。因此,這十年以來,在台灣不教才藝、不教美語的私立幼兒園幾乎絕跡;反而標榜雙語教學的美語學校逐漸取代了一般的幼兒園。各式才藝班、珠心算、圍棋、MPM數學、電腦等等課程也進入了幼兒園,滿足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焦慮。
台灣的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可以說是「行程滿檔」,一堂接一堂課地上,有些重視「績效」的學校,為了讓孩子銜接國小的注音與數學課業,除了有書寫的作業、加減法,甚至還仿效國小進行月考,弄得幼兒噩夢連連。當然,你也可以想到,為了鼓勵幼兒持續做這麼多違反人性的學習,老師和家長要祭出多少各式各樣的廉價獎勵品與排名的競賽方式。這樣的學前教育潮流真的令人驚愕,也令人擔憂它對幼兒未來的情緒與人格發展、學習的內在動力,會造成多少負面的影響。無怪乎,在台灣,學生主動學習的熱誠可以說與年齡成反比的遞減。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去年(101)台灣已經通過了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對於學齡前孩子(2~7歲)的學習已有所規範,「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明令幼兒教育應著重在幼兒健康、習慣、群性與創意等方面的均衡發展,也強調教學宜由幼兒生活經驗及在地生活環境中選材;同時也禁止幼兒園施行分科式教學、以精熟為目的之讀、寫、算教學,或全日、半日或分科的外語教學。
兒照法在通過之初,我們都可聽到業界的反彈聲浪,在同業中也耳聞有對法令陽奉陰違的「內外帳」兩套式的做法,一套供政府查核,一套是實際操作的;這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過,靠著網路資訊和教育資訊的開放,家長們可以接觸到的教育理念與方式也越來越國際化,學校的藩籬在不久的未來可能就要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但是,不會改變的是:適合幼兒健康成長的方式,依舊需要關懷與愛的成人與環境,充分的自主遊戲,和同儕的互動等等這些平凡實在的生活。我們喜歡有創意的孩子,但是創意來自於對人事物的感情,感情源自於孩子每天和環境、人的接觸後,他自己產生的感覺。"
潔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