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家長園地 (4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運動會中看孩子的成長
文 / 曾子銓
圖 / 喜兒
IMG_7224 (2).JPG
編按:這篇文章是小班孩子的一位父親發表在他自己臉書的一些感受,內容平易近人、娓娓道來的字裡行間隱含了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愛。我們徵得他的同意後,特轉載於本部落格的家長園地給大家分享。
2020/11/14 星期六是曾啵學校一年一度的運動會, 這次是他以小班身份參加,還記得去年剛唸幼班,半年還不到就要加入這個大場面,老師還幫他安排一位可愛的女同學讓他們倆一起牽手進場,但一進到校園準備進場時,就看得出他一臉不安的表情,顯然剛上學的分離焦慮還沒結束, 也難怪當時會這麼害羞內向。最後,兩個人一起怯場,小手都沒有牽到就各自哭著跑去找爸爸媽媽了。
IMG_7043.JPG
今年全家三個人不小心睡過頭,錯過了小班進場的時間。在我們停好車急忙得趕去門口報到時,每個班級都已經列好隊伍,準備介紹自己班級的隊旗跟隊呼;從幼班的雲梯車隊到今年變成刺果隊(去戶外教學撿到的楓樹果子)。老師們真的很用心,每年都幫小朋友準備手繪隊旗、想隊呼,四年畢業後不知道他還會不會記得這些事情?每天固定都會問他一句,今天在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開心的事,也會順便教他關心同學是否也開心。還有兩年多的時間可以跟同學相處,雖然說畢業後不一定會唸同一間國小,至少每年透過運動會能看出來,他在學校跟同學相處的情況還算融洽。
1114_201117_2.jpg
因為遲到的太久不好意思,我只好帶著他跨越封鎖線去隊伍最後面列隊,沒想到少了前面的進場暖身,今年他還是怯場了,一放下他就馬上抱著我的大腿不放開。在這邊還要特別感謝同學(他說媽媽都叫他帥帥),帥帥同學是曾啵從幼幼班一起升上小班的同學, 帥帥對怯場曾啵釋出的關懷,連我這個爸爸整個心都暖起來了;他甚至主動要牽著曾啵的手說會幫我顧著他,正當我要將曾啵的手交付給他時, 曾啵還是抱著我大腿不放。整個小班似乎只有我一個家長陪在旁邊,還好老師有破例讓我先陪著他,才可以讓他做好接下來活動的心理建設。
1114_201117_5.jpg
在每個班級介紹完自己隊旗跟隊呼後就要開始跳舞時間了。回想在去年幼幼班整場發呆打哈欠的他, 這次不知道是不是也一樣杵在那不動?沒想到暖身音樂一出來,臉上還掛著兩行淚的他就像是聽到催眠指示似的,開始扭動了起來。在做了很標準的壓壓腿跟拉拉筋之後,今年的團體舞是Doreen Kho 的剪刀石頭布,前奏一出,他的姿勢已經在那邊準備好了, 音樂出來後,他就開始高興地跟著節奏開心拍手,雖然轉圈圈時的樣子看起來有點逗趣,但實在有點嚇倒爸爸跟媽媽了,怎麼回家都沒告訴我們有在學校跳這麼熱情的舞?! 繼六月上次大班學長、姐畢業典禮表演的小木偶之後, 我們再也沒看過曾啵跳舞,沒想到跳得一次比一次好,節奏都有跟到拍子, 態度也比上次投入很多很多。
1114_201117_46.jpg
在團體跳舞熱身以及每年必備推大龍球之後,就是各班級的趣味競賽。去年幼幼班鑽輪胎已經夠消耗體力了,今年小班更是增加了兩個爬山洞跟兩個爬梯關卡,爬木梯的高度已經比媽媽的身高還高,平常還沒機會看他站在比我還高的地方,沒想到他還可以自信滿滿地說只學一次就會了。在運動會結束後,我們一家到大安森林公園,公園裡也有徒手爬高的設施, 每個爬階高度都超過他的胸口,但他還是很努力地爬到最高的地方。孩子的成長,總在我們沒看到的時候,快速地超過我們的想像。希望你獨立但不要太早獨立, 希望你可以爬高摔倒之後,還能自己站起來。爸媽自私的想法都還是想要再多照顧你久一點, 受了傷也都永遠會是你的依靠。
1114_201117_117.jpg
今年幼兒園的運動會依舊舉辦的相當圓滿。 對於這一年多來,可以看到曾啵平常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教導, 還有同學之間的相處都有往著正向的方向前進,每次送他上學還沒進校門,就有同學趕著過來要牽他的手進校門,雖說曾啵有時會因為害羞刻意避開,但回家後,每次問他今天在學校有什麼開心的事嗎?他都會回我跟同學玩很開心。比起一般幼兒園填充式的教育,喜兒對於生活上的教育是我們一直都很喜歡的地方;雖然說,每次看到樹枝、樹葉他都想撿回家這件事偶爾讓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收拾,起碼他一定會是一個懂得愛護以及親近大自然的小朋友,也會是懂得關懷別人且貼心的孩子。

IMG_6089.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日悅讀

~和孩子一起探索繪本~

/ 高湘君

     / 喜兒親子協會

 

1.JPG

編按:由一群熱心家長組成的喜兒親子協會,上星期起在楊梅的四維兒童公園舉辦週日午後閱讀活動,讓孩子在即將結束的假日,有一段沉澱在繪本世界裡的美好時光,尤其可貴的是,說書人在講前拿著繪本,一頁接一頁對孩子的提問,孩子能夠先用自己的視角去探索那個故事,也可以現場聼到別的孩子有不同的發現和看法;在彼此激盪下,故事不再是作者専屬的那一個,而是一册繪本有了幼兒多元的詮釋(往後孩子發現他可以不需依賴成人而能自主地「讀」一本書。謝謝紀圻媽媽撰文分享,也歡迎大家每週日下午帶孩子來共享。

女兒一歲時,我倆就開始有繪本共讀的習慣。那時候我會讓她坐在餐椅唸給她聽,也讓她摸摸繪本、嘗試翻頁;快兩歲的她就會主動拿著繪本,搖搖晃晃來到我面前要我唸。現在五歲了,睡前的床邊故事已經是她生活的一部份。

4.JPG

喜兒的孩子都愛聽故事,放學去接女兒時,久不久會遇到老師在幫孩子們唸繪本故事,小朋友們坐成兩三排,大家仔細聆聽著,每每都有人捨不得離開校園,讓下課前來接的家長慢慢等。就像前天,女兒快速衝到校門口抓住門桿,告訴我她想聽完故事,然後我就在校門口站了二十多分鐘,在跟一起等待的家長聊得差不多時,女兒才帶著滿足的表情,開心走出校園。

3.jpg

為了繪本閱讀能擴及喜兒以外的孩子,上週喜兒親子協會第一次在四維公園舉辦「週日悅讀」。和煦的太陽探出頭來,微風徐徐,給了我們既溫暖又微涼的午後,這真的很適合大家一起坐在草地上,享受一本好的繪本。 這次說書人是受邀的喜兒中班的詩筠老師示範,給孩子導讀的繪本「公園裡有一首詩」,她先帶領孩子們把書翻看過一遍,觀察書裡有什麼圖畫,小人們輪番說「有螞蟻、有貓頭鷹、有溜滑梯...」看著圖畫,想像故事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之後老師再用輕柔的語調緩緩說出的繪本裡想傳達的想法,和孩子原本想的一樣嗎?又有哪些新發現呢?大家最喜歡哪個部分或對哪印象深刻呢?於是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這都是繪本可以延伸出來的,我覺得這部份會從一些細節觀察到我的孩子喜歡什麼、在乎什麼?這也是繪本以外有意思和有趣的收獲。

5.jpg

6.jpg

繪本唸完後,很有新意的老師帶領大家,一起來嘗試像繪本裡那樣地創作詩句,爸爸媽媽在紙條上,幫孩子寫下他們口中說出的詩,我的女兒隨口一句「樹葉踩一踩,喀滋喀滋」,這真讓我驚奇萬分:她所講出來的語句,竟成了我心中的一首詩。

7.jpg

8.jpg

歡迎大家帶著孩子來參加「週日悅讀」,每週日下午3:30-4:30在喜兒旁的四維公園,會有說書人和大家一起探索繪本(遇雨順延) 結束後,大家也可以在公園和孩子漫步、遊玩。 這樣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篇故事,裡面有愛、溫暖和歡笑;也有愛聽故事、愛說故事和創造故事的人,讓人著迷不已。

DSC_6983.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農場體驗趣

/ 藍怡雯

            / 喜兒親子文教協會

 

1.JPG

 

編按:疫情放緩下的喜兒親子協會在八月中,辦了一次大型會員聚餐及闖關活動。由於很難兼顧每位會員家長都能同時參加,協會透過熱心的理、監事,開始陸續推出小型的親子活動與課程,讓家長和孩子配合自己的時間、喜好有不同的選擇。農場半日遊就是在種情況下成行。謝謝令蕎媽媽撰文,她流暢的文筆替此行留下了生動的記錄。

 

13.JPG

時至初秋,氣溫適中的天氣正是戶外活動的絕佳時機,在喜寶媽咪的引薦之下,我們來到鄉田有機農場。農場位於楊梅高山頂,沿著高鐵下方的31公路,切到無法會車的鄉間小路,就在開始懷疑導航的時候,看到了農場的招牌,非常醒目的懸掛在網室設施外圍,我們把車子停在看似無人居住的三合院前,農場就在對面,除了網室之外,四周看不見什麼現代建築,沒想到短短數十分鐘的路程,有著彷彿時間被按下暫停鍵的地方。

 

3.jpg

等著大家陸續抵達之前,農場主人拿著水溝夾,在農場外的水溝裡信手拈來就是一隻螯蝦,戶外活動鮮少看到的水生生物,在這個瞬間吸引了孩子的目光,湧現了一股「掏蝦熱」,沒有工具的孩子們觀察被抓上來的螯蝦,長長的鬚鬚、大大的夾子,別看牠們小小一隻想抓來把玩,一個不注意被夾到手指,雖不至於受傷,應該也是畢生難忘了。

 

2.JPG

在大家到齊之後,農場主人引領著我們進到農場,介紹他們的網室栽培,以及如何使用物理方式來減少蟲害,一間一間的網室蔬菜,一大片的玉米田,還有混作的高麗菜、青蔥等作物,木瓜樹、火龍果、木鱉果,孩子們看的目不轉睛,原來這就是水果的家。我們進到一個網室,裡面沒有作物,只有數張課桌椅合併起來的大桌子,看似簡單又帶點溫馨,我們在這裡享用順口又清香的仙草茶、綿密又香甜的水煮地瓜,咦?怎麼有幾口地瓜是苦的?農場主人拿了兩個煮過的地瓜給我們聞聞他們的差異,一個有濃濃地瓜味,顏色是黃色;另一個帶有淡淡的花香,顏色比較深,原來後者的地瓜在土裡被地瓜蟲啃咬過,吃到會帶有苦味。

 

4.JPG

 

待孩子們人手一隻工具後,來到地瓜田裡挖地瓜,第一眼看到地瓜田,葉子少到跟期待中的不太一樣,一問之下才了解,食用地瓜跟食用地瓜葉是不同品種,而今天我們挖的是台農57號。小孩們不停的挖,哪管什麼品種,看到地瓜通通挖起來就對了,說是用挖,還不如說是用拔的,看到身體已經可以被小手掌握的長度,工具一放下,用拔的比較快,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被截斷的地瓜。大人小孩同心協力,挖出來的地瓜逐漸變成一個小山丘,還沒挖完呢!沒想到才短短幾節的土丘,居然有這麼多的地瓜,也沒想到光是一個地瓜,知識量這麼豐富。

12.JPG

 

參加活動的前幾天,我剛好到七股出差,沿路看到好像是棚架的農地,好奇問在地人:「這是種葡萄嗎?」他驚訝的回答我:「這是種番茄啦!妳是都市人嗎?」一個瞬間也不知道怎麼回應,我們吃到很多作物,卻幾乎沒有機會去認識這些作物的生長歷程,藉由農場參訪的機會,讓小孩親身體驗作物的種植方式,了解農夫取得這些作物的辛苦。

6.jpg

 

農藥提供了一個提高產率、降低成本的選項,而鄉田有機農場的主人選擇了高成本的有機栽培,以使用物理防治及混作共榮的方式,達到環境友善的目標,從一進門開始的講解與沿路導覽說明,不吝向我們分享他的栽種方式以及他的各種作物,字裡行間感受的到農場主人的有機栽培的熱忱,感謝有你們,持續為了環境永續而努力,還提供孩子們了解這片土地的機會。

7.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來作伙
~ 為何要成立親子協會? ~

/ 陳彥廷

                喜兒協會副理事長

copy5.jpg

 

編按:喜兒之所以能走過25個年頭,主要是有一群敢與眾不同的家長信賴地支持着,他們都希望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自信的童年。如今,一些熱心的喜兒家長更進一步透過組織社團把彼此連結起來,分享養兒育女的經驗、相互支援,並在假日舉辦一些有益身心的親子活動,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父母陪伴、同儕互動地正向發展。

4.JPG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有溫暖、有快樂、有驚喜,更不會缺少各種難關。從嬰兒回家那刻開始,各式各樣狀況接踵而來,厭奶、不睡覺、不愛吃副食品,我們努力了各種方法、試了各種學習,好險孩子總算逐漸長大,而當我們告別了嬰孩時期的煩惱、揮別了永遠睡不飽的熊貓眼時,就要開始面對兩歲貓狗嫌、面對孩子的成長與教養問題,然後是就學、同儕、學習等... 不同階段都有不同難關。教養孩子,好難?

9.jpg

 

喜兒親子文教協會致力於推廣經由正向教育讓孩子「像個孩子」般成長,比起學識教育,更重要的應當是讓孩子可以在學齡前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感受周遭、與朋友一起玩,以及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並且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放手讓他們探索、學著失誤與犯錯。我們認為,讓孩子先學會如何當個孩子,把握住最根本的價值,才能更好的面對之後的成長。

5.jpg

 

孩童教育最重要的關鍵永遠是父母,我們希望也可以讓「爸媽學習怎樣當爸媽」。從孩子出生的那刻、我們就這麼成為了人父、人母,開始為另一個生命負責任、每天都需面對無數未曾經歷過的問題,這過程中當然會有許多疑問、困難、與挫折,因此,我們希望可以有個共同分享的平台,讓大家互相交流學習。協會新年度的計劃有:假日悅讀、親子農作、工藝,以及淨灘、公園共融遊具推動等活動,以親子共學為基礎,希望能讓大家在參與的過程中共同成長。

3.JPG

 

我們是一群價值觀相近的爸媽,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大家都有許多受用的知識與經驗,可以讓彼此少走許多冤枉路、也更堅定自己的想法,這些交流的經驗讓我們瞭解,經驗分享與傳承的互利過程,可以讓彼此更有力量、更有溫暖。

喜兒親子文教協會,誠摯歡迎您的加入。

2.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慌與心寬

     

/李佳芸 喜兒家長

 

1.JPG

 

編按:幼兒園的畢業季到了,孩子們即將進入小學。到底學齡前的幼兒該不該學注音一直存有爭論,其實這問題並不難回答:假如把現今的時間用在學未來的事情,那麼幼兒這個階段應該學、應該體驗的東西就會減少甚或喪失,何況如今已有很多研究早學的孩子跟初學的比較,成績並沒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很多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早在小班時就開始讓幼兒學習是過猶不及了。喜兒教學沒有傳統的「讀寫算」,但為了「幼小銜接」,會在大班下學期讓孩子生活化的接觸注音符號,譬如從自己的、同學的名字開始,今天吃的水果如何拼;建立正確的握筆姿式及如何運筆。就算如此,還是會有些家長不放心或如本文作者廹於親人的壓力,私下來教導孩子,只要對孩子不以成果論,我們是會正面的把它視作親子互動的一種媒介。謝謝昀儒媽媽坦誠的分享。

 

5.JPG

 

    妹妹在升大班時開始學習注音。說來也矛盾,當初只想讓她在學齡前好好探索大自然、盡情跑跳玩出好體力,那些數學計算、國語文注音符號、背誦詩詞等學科知識,我和先生從不刻意灌輸。在妹妹升上大班前,每一次的娘家聚餐,大人們總關心孩子在學校學了哪些事物?會念英文26個字母嗎?聽到這些話題的孩子們,偶爾插話背幾個注音,抑或唱首英文歌,頓時家裡就像才藝班成果展。

『妹妹還不會念注音嗎?!』

 

3.JPG

 

    一句話往我這劈了來,這下我和孩子當不成隱形人了。『某某幾歲就在學注音、學寫字了耶!』言外之意:『你這媽媽在做什麼?耽誤了孩子的黃金學習時期阿!』見我沒搭話,其他人替我緩頰:『沒關係啦!慢慢來,像某某也是上小學才學ㄅㄆㄇㄈ…』『放心,妹妹會學很快的…』唉!依然是指早該學了,雖然沒跟上進度,但可以彌補,別放心上囉!

 

    接下來是一連串討論上小學後應具備的知識基礎。幾次聚餐相同的話題下,我倒真有些急了,倒不是怕妹妹學不會,而是怕小學老師認為孩子普遍在學齡前都學過注音和英文字母,反而縮減教學時間。

『好,我來教她注音!』

 

10.JPG

 

    一半的擔心加上一半的私心(學會注音,妹妹就可以自己讀故事書,我這說書人可以休養喉嚨啦!),我買了注音卡片,開始教起妹妹了。一天教四個,從最初的ㄅㄆㄇㄈ開始。但我這門外漢,還沒全部教完就開始教拼音(家人姓名),我「估摸」著總要讓她先知道如何使用,有興趣了再繼續吧!

『ㄆ加上ㄨ,合起來唸快一點!』只見妹妹嘟嘴『ㄆ…ㄨ…ㄆ…ㄨ...ㄆㄨ…ㄆㄨ…ㄆㄨ…』

『如果是二聲,就會念成ㄆㄨˊ,像葡萄的「葡」』

 

    為了練習拼語詞,其實每天又多學了很多注音,妹妹開始疲累了,但只要她面露睏意,我就適時收工。漸漸懂得拼音的妹妹,開始拿著以前我曾唸過的故事書,一天練習唸一句。對大人來說不過是兩秒就結束的事,但對初學者而言,那就是場馬拉松啊!

 

2.JPG

 

   『ㄧㄡˇ…ㄧˊ…ㄨㄟˋ…』她拼完第三個字就忘了第一個字,我得在旁邊複誦著『有一位』提醒她之前拼完的結果。經過「漫長的」五分鐘,『有一位國王與皇后』終於出場了…(母女兩人都喘吁吁)

 

    幾個禮拜下來,陪妹妹練習的次數見少,但妹妹發問得次數變多了,遇到生詞會問我她的拼音是否正確。先生買了一套注音磁鐵玩具,我們把新學的字音拼在冰箱上,路過就看一眼,這樣也累積了不少詞彙。漸漸地,妹妹能自己讀故事書了,速度雖慢,但能靠自己讀出原文,她很是開心。真慶幸從小每晚唸故事書給她聽,學了注音後,她開始喜歡自己閱讀。

 

6.jpg

 

    大班下學期的親職週家長可選一天入班觀察,我到場的那天見到老師在教注音,同學中有的早已熟練(女兒告訴我的),有的隨著老師進度學習。老師也用同學的姓名教孩子認識、運用注音。觀察了幾位沒有提早學注音的孩子,發現他們的神情專注,對於可以用某些符號拼出聲音這事很感興趣,老師的發問他們也能對答如流。

『唉!我太心急了!』

 

7.JPG

 

    不後悔先教會妹妹注音,畢竟現在的她能自己看書也喜歡閱讀,雖說是不讓她輸在起跑點,但事實證明同年齡的孩子即使慢學,學習成效也沒有比較差,甚至因為感到有趣、專注而學得更好!倒是妹妹在上課前早已會了,反而不專心,錯失與老師互動的機會。

 

    孩子最初的學習心態大多是開放的,學會了很開心,但不在乎學了多少。心急的通常是家長,我們預設標準,衡量孩子該學會多少、多快學會才算優秀(或及格),所以壓力來源通常也是家長。

 

4.JPG

   

    想想在教職工作上遇到的最大問題,莫過於學生因學習成效未達期望衍生的各類行為。這一年內處理了好幾起學生作弊及欺騙事件,有的在考英文單字時偷翻解答,有的篡改聯絡簿上的小考成績,更有在大考偷窺同學答案的。他們的共通點都是有補習,但成績依然不佳。詢問他們作弊的原因,居然不約而同的都是怕被家長責罵(當然還有其他因素,但主要都是家長給的壓力)。其中一位更是流眼淚告訴我:『媽媽說為什麼其他小孩都那麼聰明,我們家的小孩就那麼笨。』這句話的殺傷力真大呀!直到最近,那些曾犯錯的孩子中,依然有再犯者。我很感嘆問題根源沒有被解決,家長不是協助孩子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卻是將孩子送進補習班或以處罰來威脅孩子,即使經過溝通,某些家長不再強求成績,但過去幾年的要求已內化成孩子對自己的期望了,在付出了努力卻達不到期許,或不想努力卻想達到標準時,欺騙成為孩子苟延殘喘的一種方式。

 

    檢視當初教注音這事,不也是自己扛不住眾人的壓力嗎?試想若妹妹當初學得不順利,我會不會也設定標準、立下罰則呢?但這麼做是為求心安,還是為了孩子呢?很明顯是前者吧!

 

9.jpg

 

    想起妹妹班上比較專注的同學,與他們的爸媽有過幾次談話,他們對於孩子的學習並非完全不要求,而是「放寬心」。的確他們孩子的學習態度相對積極,而家長也樂觀看待孩子的學習成果。

 

    現在我也有功課了­---練習放寬心。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妳又長大了一點

~   喜兒的親職日

 

                        /   黃雅羚 喜兒教協總幹事

 

1.JPG

 

編按:假如在園的幼兒有父母在旁,他們的學習行為會受影響嗎 會黏著父母或者如常跟同儕互動?還是有年齡的差別,尤其是在分離焦慮方面老師想知道。當然,家長也想看看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及老師的教學。但是更重要的,喜兒希望每年的親職周,幼兒有機會於親人面前如何展現在園成長的自己,跟父母道別時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分離焦慮,成人通常難以理解(傍晚不就看到爸媽了,為何還那麼傷心?)但對幼兒而言,都需有這樣的歷程---從一次又一次的體驗中調適與學習(成人在很多情況何嘗不是如此?)謝謝郁喬媽媽為文分享她的省思與孩子的成長。

 

2.JPG

 

    去年5/1勞動節剛好是我踏入新職場一個月、郁喬在喜兒滿兩個月的日子(註:現在唸第三學期幼幼班),那時的郁喬害羞、怕生。為了讓她能適應去幼兒園,只要天氣允許,我便利用下午4點到5點的時刻,帶她去喜兒「看」小朋友。當時美香老師利用個人空檔時段跟郁喬打招呼,讓郁喬先認識她,很感謝美香老師為郁喬做了這個準備,入學後美香老師也陪著她慢慢適應,依照自己的步調熟悉喜兒。參與親職日的上午,我陪在旁看著郁喬努力跟上大哥哥大姊姊的步調,自己脫下鞋子放進櫃子、依序排隊走上教室,當時看到郁喬忽然長大的樣子,覺得既感動也心疼。

3.jpg

 

    剛回到職場的我,當天也因跟著戶外活動、身體不適等種種因素感到疲累,以致於在園裡用餐後,無法面對哭鬧而希望我留下來的郁喬。返家後省思自己為什麼無法好好理解孩子;記得當時在個人網站裡寫下這段話:「見到我來的本能反應是依賴、撒嬌,可我卻覺得妳不是好好的、長大了嗎?忘了她其實好小好小,小到很努力讓自己跟上哥哥姊姊,無論是體能還是遊戲,可能都超出她的能力所及,開始覺得不捨跟難過,對於自己的選擇,沒有後悔,只是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樣貌,無法真正接受她的全部,反省自己真的夠開放跟接納嗎?也不盡然,但也因此看到自己真實的媽媽樣,還需要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待。」

4.JPG

 

    時隔一年再參加親職日,老實說前一晚有些擔心會不會跟去年一樣難以脫身,內心有個小劇場正在上演,後來告訴自己:沒關係的,看到爸爸媽媽離開會哭是自然的,就面對吧!當天早上匆忙地趕到幼兒園,郁喬一開始要我陪,跟著她一起晨間運動後,發現她變得自在許多,可以隨著老師安排的體能活動完成「闖關任務」,幼幼班的小朋友也時不時過來打招呼,幼兒園的氣氛很歡樂,我很享受當下的感覺。

5.JPG

 

    回到教室後,郁喬雖然會三不五時走過來抱我一下,那種感覺像是找媽媽充電一下,抱完後便能迅速回到座位參與活動,詩筠老師在台上講故事時,郁喬有時候會往我這邊看,想知道我是否關注著她。中午用餐時刻,郁喬雖然預先知覺我喝完湯就要離開,但看到我喝湯時,她起身趴在我身上,明白她不希望我喝完,希望我能多待一會。後來,雯婷老師跟我討論離開的方式,我抱著她下樓,跟她說掰掰後,老師再抱回去教室安撫。

7.JPG

 

   這次的親職日讓我感觸很多,這一年對郁喬來說很不容易,回想剛入學因為想媽媽而哭、需要老師安撫抱睡到可以自行入睡、學習團體生活,如:排隊、等待、平穩表達情緒...等,隨著老師們一點一滴的陪伴,孩子的安全感、秩序感漸漸出來,可以理解「媽媽會離開,也會一如往常放學來接我」。 很感謝怡欣老師平時在我育兒困惑時適時開導,從中學習平穩自己,好好面對孩子。我最感動的是:當天在班上觀察孩子們的自主活動時間,有的孩子不發一語很專注地拼積木,有的孩子很專心地畫畫,有的孩子很享受玩扮家家酒的遊戲,每個孩子的特質、喜好、興趣皆不同,當孩子需要個別活動時,老師是全然地接納,尊重個別選擇;當孩子需要傾聽、對話時,老師也願意花時間陪伴應對。

6.jpg

 

    喜兒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因為園裡的成人跟家長都願意花時間等他們準備好、等他們長大。明年的郁喬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與成長呢? 我開始期待明年的親職日了!

9.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山之石

 

~談孩子在德國幼兒園的經驗~

 

 

                       文 / 圖   黃雯妃  喜兒教協籌備會長  

 

 

1554416027691.jpg

 

 

編按:這幾年高等教育留學德國掀起了一股熱潮,受到家長的重視不止是在那兒唸書的學費全免,相對給孩子出國留學的負擔減輕不少,最重要的德國也是個科技與工藝大國,比起美國,有些方面猶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卓越的高等教育卻是奠基於良好的基礎學習,甚至從學齡前的幼兒教育就要開始,才能培養出無數國家所需要的棟材。我們無意去強調外國的月亮會比較圓,而且也有文化上的差異,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尤其台灣已是少子化、整體教育需要翻轉以迎接AI年代來臨的時候;剛好喜兒有家長的孩子曾在德國唸了兩年幼兒園,我們感謝竑旭媽媽在此樂意分享她的看法與介紹。

 

 

 

  在收到喜兒的邀稿後,我便不斷地思考要從什麼角度來談旭兄弟在德國幼稚園的經驗,坊間關於德國教育的文章及書籍已經非常多,我們在德國時便不斷被親友私下傳文章問:是真的嗎?有些和旭兄弟的經驗相似,有些則不同,最終,我想我能分享的僅是旭兄弟的個人成長經驗,不能完全代表德國幼稚園的全貌,旭和哥哥都出生成長在德國,我們夫妻都沒有在台灣生養孩子的經驗,願以此文拋磚引玉,和在台灣的大家雙向學習。

 

幼稚園概況

  爸爸所在的大學底下有六所幼稚園,分佈在當地森林、河邊、巿區,提供給學生及教職員的孩子就讀,旭所就讀的幼稚園便是其中一所,學校不只設有幼稚園,還有家庭宿舍,宿舍裡有自己的兒童遊戲區。從六所幼稚園裡有一所是專門給學生的子女就讀的,以及家庭宿舍以單親家庭優先,可以看出校方對家庭及育兒的想像非常寬廣,而幼稚園的收費是依薪資級距而定,剩下的由政府補助,孩子由出生開始政府每月補助約七千元台幣,直至十八歲,所以沒有經濟基礎的年輕人也可生育兒女,這對來自台灣的新手爸媽而言,是第一堂育兒課:在國家的支持下,組織家庭和生養孩子不是那麼辛苦的一件事,負擔不重的氛圍使人更能專注在孩子的陪伴及教育上。

1554416027569.jpg

 

看重自己、尊重他人

  旭入學時,沒有集體新生入學,每個孩子按著排好的班次,每周入學一個,輪到旭入學時,負責的B女士那一周便專心引導旭入學,第一天入學兩小時,教室裡只有旭、媽媽和B女士,媽媽被安排在教室的角落,不說話也不做自己的事,只是專注地看著孩子和老師的互動,給予孩子視線陪伴。一星期內,老師會由一對一的單獨相處,慢慢讓他進到群體(但在群體中還是單獨陪伴著他)。媽媽也由同教室陪伴,變成待在幼稚園裡的另一個空間等待,再變成在校外待命。一星期之後,會有新孩子入學,旭也開始嘗試獨自進入群體,並逐漸加長在校時間,一直到可以順利待到下午為止。整個適應期從兩星期到三個月都有可能,視孩子的個別情況而定,這段時間內家長要在學校周圍保持待命,孩子若是哭泣無法安撫超過十分鐘,校方就會聯絡家長,請家長帶回,明日再嘗試。

  這樣的入學強調的是個人化,在幼兒第一次脫離父母時,會有另一個人專注地理解他,教導幼兒的是,他的個人感受是重要、被尊重的、被理解的,從而在新環境裡有更好的安全感,而在一星期後,會有另一個人站在他的位置上被專一對待,他也學會易位感受別人的需求,並從這樣的易位裡看到每個人不能適應的點和處理的方式都不同,從而學會尊重他人。

1554416027647.jpg

 

獨立

  學校裡沒有固定課程,每日固定晨會後,隨個人意願進入不同教室,一共有體育室、角色扮演室、藝術繪畫室、木作室、積木創造室、低齡兒童遊戲室,戶外空間,每間教室會有1~2名老師,沒有上下課,孩子可以在任何時刻切換教室,旭每天上學的第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事,並可決定要做多久,沒有人能替他安排,他必須獨立思考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因為與哥哥同校又完全混齡,旭有時會拿不定主意而想跟著哥哥,這時老師便會把旭攔下,要求他做出自己的決定。

  從課程學習到服裝穿著到生活常規,學校都是做好一切準備後,要求他們做出自己的決定,並為結果負責任,幼稚園裡使用的是玻璃杯和瓷盤,再小的孩子都是使用鋼製刀具,碗盤必須要能摔破,刀具必須要能割手,孩子才能學會小心謹慎。德國冬季非常冷,要穿戴的衣物非常多,常有孩子拒絕仔細穿戴,老師向來是認真說明後便放手讓孩子決定。旭的哥哥曾執意要穿室內鞋去戶外的雪地上玩,但嘗試一次之後便能明白穿雪鞋的重要,而再也沒有拒換雪鞋的狀況出現。

1554416027606.jpg

 

堅持的勇氣

  一般情況下,不分晴雪都要在戶外玩耍,活動或慶典也是不管大雨大雪一定如期舉行,德諺說,沒有惡劣的天氣,只有錯誤的衣服(Es gibt kein schlechtes Wetter, es gibt nur falsche Kleidung.),下雨或下雪時依然穿上對應的服裝在外玩耍。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年的聖馬丁節,下著近零度的凍雨,兩歲的旭依然穿著防水雪服,跟著幼稚園的小小隊伍,在太陽已經下山的森林中,提著燈、踩著泥濘前進,完成每年聖馬丁節的提燈繞森林走一圈的活動。

  這種要求穿戴正確的服裝以應付一切天氣的作法,無形中也是一堂面對挫折的課,堅持孩子必須突破難關,因應難關的方法,就是有相對應的準備。

  整體而言,幼稚園教育被定位成為正式上小學而準備,孩子必須有強健的心靈和體魄,能懂得自己想學什麼,懂得自己照顧自己的食衣住行,可以獨立進行社交活動(例如獨自參加朋友的生日宴會)。在幼稚園畢業前夕,他們也被要求學會騎腳踏車,並進行兩周的森林課程,不分陰晴雨雪,必須學會獨立帶冷食在森林裡生活,包含蓋一個簡單的小木屋。大體上而言,孩子在上小學之前,不必準備智力上的學習,但必須把除了智力學習以外,其他自主生活的項目都要準備好。

1554416027499.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迷巧克力

~談幼兒與巧克力~

        文 / 劉亭佳 家庭醫師

 

編按:「我喜歡吃巧克力糖」、「我喜歡巧克力蛋糕」、「我愛喝巧克力牛奶」當你問及小孩有關巧克力,他們會不假思索給你回應。然而,問題就出在這些比例偏低的巧克力製品上,如本文所說它們含有過高的精緻糖分、飽和脂肪、人工香料、色素、食品添加物等等。這些都是讓幼兒過敏、躁動的嫌疑;就算是有益無害的純巧克力,其中所含的咖啡因對幼兒還是不宜。謝謝品綺媽媽以專業的角度分享她的看法。我們認為,成人有權以任何理由決定自己的飲食,但當幼兒還不能自主時,為他們的飲食健康把關就落在我們成人身上。

 

DSC_4969.JPG

 

    很少人不喜歡吃巧克力吧?巧克力製品多香甜多好吃啊!除了人類對甜食的渴望甚至上癮之外,可可豆含有的物質更是能讓人產生幸福的感覺、並幫助情緒穩定、甚至有控制血壓的功效!自己偶爾在餐廳或是購買來享用時,轉身若看見身旁吞著口水、眼睛發亮的小孩,一定忍不住也想讓他嘗一口!但,此時比較謹慎行事的父母,腦海裡可能會冒出這些問題:

「我的孩子能吃巧克力嗎?」「為什麼不能吃巧克力?」「多大才能吃巧克力?」

chokola store (2).jpg 琳琅滿目的巧克力煞是誘人

 

    此類議題要做出偏差小、可信度高的研究實屬困難,但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的資料很多,巧克力有許許多多的優點和缺點,或許有些雜亂,就我自己的看法是:「關於小孩健康的問題,寧可信其有,正如西諺「做無害的事就對了」(Do no harm is always right)。吃巧克力會讓孩子開心嗎?當然會!但是這開心會延續很久嗎?不會!或許你只給他吃一塊,他要不到第二塊的時候就開始生氣了,但吃多了你又不免問自己:「吃這麼多塊真的好嗎?」

DSC_2310 (3).JPG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口嗎?

 

    現代很多所謂文明病、富貴病,大多是不良生活習慣、飲食不健康、缺少運動造成的。 近年來黑心食品猖獗,影響健康的環境賀爾蒙如戴奧辛及塑化劑,會經由飲食進入並影響人體,這些我們難以改變,有時也很難避免,所以只好反求諸己,強化自身健康行為的內在因素,如知識、態度、信念…。這就像日常生活習慣一樣,健康的飲食觀念及行為是可以培養的──少吃甜食、加工食品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一種重視健康的態度,這就像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良好品格一樣,日後可以帶給他們比我們所能想像更深遠的影響。

    談到巧克力是否會造成過敏?若是「純粹的」可可豆經研究證實造成過敏的機會很低。但市售的巧克力除了可可豆之外,絕大多數還添加了過高的精緻糖分、飽和脂肪及人工添加香料、色素,是這些人工添加物有可能造成孩子過敏,過高的糖分則是可能造成糖尿病、蛀牙等等。而且純可可內含的有益成分也常常因為巧克力後續加工的過程中受到破壞。

page2.jpg

西點材料店的這些人工香精、添加物對低價的巧克力製品、飲料是不可或缺的

 

巧克力成分中的咖啡因及可可鹼可能造成孩子難入睡、亢奮及躁動等等情緒方面的問題,每100公克的黑巧克力大約含有80毫克的咖啡因,尤其年紀越小、如3歲以下孩童對於咖啡因的代謝率更慢,所以更應該謹慎給予或是不該給予。更明確的來說,市售半條巧克力的咖啡因含量大概就是4-6歲兒童的攝取上限,如果你勤快的對照各年齡可以攝取的咖啡因含量,或是精算你給予孩子的巧克力製品的咖啡因,抑或是你的孩子可以乖巧的只吃完你給的巧克力而不再索取,除此之外,不建議主動給予小孩巧克力製品,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幼童。

    巧克力固然有其好處,但前提是你給孩子吃黑巧克力,而且限制攝取量以求咖啡因不過量,而且如果要吃不要在睡前吃。如果不給或是少給孩子巧克力,也不要對於巧克力可能帶來的益處(如增加認知、抗氧化抗發炎,大腦年輕化)感到惋惜,因為還有很多天然食物有相同的成分(類黃酮),如柑橘類水果、蘋果、洋蔥、藍莓、草莓、梨子、香芹…等等。

DSC_4965 (2).JPG

就算是純度很高的巧克力還是含有幼兒不宜的咖啡因

 

    食安問題頻傳,空汙問題也越演越烈,我們能夠改變的很少,總不可能不出門、不呼吸、不外食,所以在這麼嚴峻又危險的生活環境中,怎麼給孩子相對安心的飲食習慣,讓他們能夠快樂健康的成長茁壯,就是我們身為父母要好好加油深思及學習的課題。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小孩-修煉人生

文 /   池煥德 畢業生家長

圖 /   喜兒

 

 

0.JPG

 

編按:喜兒的部落格裡有一欄是家長園地,我們三不五時的向家長邀稿,目的是希望家長能彼此分享養兒育女的感受或對幼兒教育的看法,而文章通常都是由媽媽來執筆;本次很難得的是由爸爸來撰寫,這篇心得在幽默的字裡行間,言簡意賅地點出現今父母養育孩子所面臨的境況:原有對孩子的傳統期待(養兒防老、子承父業…)已不切實際,另方面為了讓孩子活出自我,做父母的卻需不時調整自己的作為,來應對眼前這位不斷成長的獨立個體,到頭來,除了完成「人養我、我養人」的神聖使命外,個人其實也經歷一段人生修煉的旅程。謝謝苡榕爸爸的分享。

 

3.JPG

 

台灣生育率在全球敬陪末座,近五年台灣的總生育率在1.07~1.13間擺盪。根據聯合國的推估2015~2020年間,全球之平均生育率為2.45。台灣的生育率不僅遠低於全球平均,在2017年的總生育率(1.13)則是全球第三低,僅高於新加坡(0.83)、澳門(0.95)。

家裡的兩個小小孩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來到這個世界及成長。

1.JPG

 

如今回想,在嬰幼兒階段,養他們並不是一件太複雜的事,但卻對既有的生活模式深具衝擊。在小孩出生前,一天的時間可以概分為上班工作時間與下班後的休息時間;有時,還可以盡情壓搾下班後的休息時間,來處理上班時間來不及完成的工作。小孩出生後,才驚覺,下班後已沒有太多可以再用來處理未完的工作。下班後的時間需再切分為小孩時間、休息時間。小孩時間的長短還是不可控的,三更半夜也是小孩經常需要照料的時候。女兒因為嬰兒時期動過重大手術,一直顯得沒有安全感,隨時都需要有熟人陪伴。連帶的,兒子也有相似的情結。回想起來,可以陪伴小孩度過不安的時期,是一種夾雜著理智崩潰的美好體驗。幸好,全家都度過那樣的階段,留下美好的回憶。

2.JPG(苡榕媽媽提供)

 

從各種的思緒回復過來,真正認真開始思考小孩的教育,應該是在驚覺小孩要上幼兒園的時刻。在進入社會工作後,當下學校教育的種種發展,都是流言耳語。當帶著女兒開始參觀幼兒園開始,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種種對小孩未來的期待與想像逐漸浮現,縱然不想把小孩上學這件事想得太沈重,旁人的善意提醒,也讓人無法不認真思考。

a (8).JPG

 

幸運的是,兩個小孩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喜兒。喜兒重視幼兒生活能力養成,讓小孩的教育有了第一次的重心。兩個小孩的喜兒之路都並非順遂,姐弟都各花了一個多月適應,這段期間上學前都是以淚洗面,找出種種理由要留在家裡不上學。雖然不致於鬧出家庭革命,但也讓家庭氣氛籠罩在低氣壓中。對照當初的抗拒入學,姐弟從喜兒畢業時的歡樂、離校時的不捨,及自信迎接國小生活的從容,小孩的成長與轉變是明顯的,終不負當初進入喜兒的堅持。

a (9).JPG

a (2).JPG

 

就一般人所認知的理性而言,生養小孩並不是一件合於理性思考的事。現今對於小孩的期待:不能/不應該期望他們未來的奉養、不能/不應該將他們視為家裡的財產、不能/不應該將大人的夢想強加於他們,小孩的未來就是屬於小孩自己。父母除了生、養、育,費盡心力外,還得扛下小小孩完全無法理解的經濟問題,但似乎只能不求回報。台灣生育率的變化充份說明了當代人生養小孩的窘境。

IMG_6380.JPG

 

當然回報是有的,只是並不總是以人們理想的形式呈現。平心而論,在小學前的階段,與小小孩的相處一直是處於彼此調整的過程。小小孩總是有本事與胆量不斷挑戰大人的底線,看似天真,但也有小小孩識人的智慧與勇氣。大人也是,在每一次的幾近崩潰的脾氣上來後,總會調整下次與小小孩的因對模式,透過小小孩的互動來觀照自身,對一己心性的成長大有助益,小小孩厥功甚偉。與小小孩短短幾年相處所帶來的人生體悟,更甚過往的人生歷練。

        家中的小小孩陸續都從喜兒畢業,也意味者另一個成長階段的開始

a (4).jpg

(苡榕媽媽提供)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教看似簡單卻是深具學問的事

 

     文 / 王寶玲

圖 / 喜兒

 

 

編按:成人面對幼兒情緒來時,通常先是安慰,再來是勸說,後者又多是以說理切入,但往往效果都不大,年齡愈小愈是如此,對幼教工作者而言,最關鍵的還是要給孩兒找到情緒渲洩的出口或媒介。感謝媽媽對老師的肯定以及為文給大家分享。

 

7.JPG

 

一直以來對於幼兒教育沒有具體的想法,對於照顧小孩一直採取放養的態度,只求吃得健康、玩得開心、懂得過生活就好了。而這些也都是喜兒所強調的重點,於是對孩子並沒有過多的擔心;且一直相信,只要給予愛與陪伴,生命總是會找到出路。但是經過上次事件後,讓我對於溝通的專業有著更深的敬意。

 

妹子不知是因為個性還是年紀,或是其它不甚美好的經驗,在上學期3歲半那個時刻,對於上台表演這件事情卡住了。好些次在外需要上台時,她總是緊抓著媽媽不願離開,問她原因不外乎是:想媽媽、會害羞。我總是鼓勵再鼓勵,不該使用的利誘再利誘,好說歹說,沒有對症下藥的進步總是有限的,很多時候反倒是退回原點的。

 

2.JPG

第一次公開排練有些孩子怯場是很正常的

 

看著其他小朋友大方的演出,除了感佩之外,也一直和自己心戰喊話: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勉強她;或著是:時間到了,她自然會克服,爸媽不用太焦慮。但是上次到了喜兒畢業典禮的逼近,妹子另一個要上台的時刻也來了。

 

回到家時,她開心的和哥哥練著<紅螞蟻>,唱唱跳跳好不開心,我都快以為她會完全享受樂趣而忘了害羞。沒想到第一次預演完放學當天,一上車嚴格又好面子的哥哥立刻爆料「妹妺今天上臺時又哭了!」心想:「又來了?怎麼辦?」告訴她將台下的人都當成可愛的西瓜,或是眼睛只看著老師就不會害羞了。鴕鳥的媽媽就想這樣讓它船到橋頭自然直。萬萬沒想到,下一次緊接而來的最後綵排,當天表演妹子真的不但肯上台,而且沒有哭鬧地唱跳完畢。

 

3.JPG

把害羞畫下來讓老師保管

 

但是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這麼簡單。原來美香老師有將妹子的困擾放在心上,且和潔玫老師及班上同學討論,想了個辦法去解決:兩位老師耐著性子和妹子討論如何處理「害羞」議題,中間可能想了好多的對策與方法,然後妹子願意在表演時將「害羞」畫在紙上並交給老師保管。另方面在班上,同學們都發揮同理心,在老師的引導下想想為什麼會「害羞」? 自己是如何面對「害羞」? 這些小朋友提出了好多好多可愛的方法:給予擁抱、給予鼓勵、實際上的陪跳… …

 

這些都是畢業典禮當天,看到妹子上台順利表演完畢,開心感動之餘詢問老師才知道的細節。

 

6.JPG

 

原來我太習慣用對待大孩子的方式對待幼兒,而忘了不同年齡層會有的心智程度;原來李崇建老師的「心念、心教」,只要用心對待,皆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於無形;原來小孩子也可以一起討論出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只要我們願意給予機會並傾聽、相信;原來喜兒除了在有形上吃得健康、課程安排多元外,更在無形的情緒覺察、處理上,安頓了孩子的內心。謝謝老師用「對話」教導了孩子,也點醒了媽媽。

 

1.JPG

同儕的鼓勵與陪伴也很重要

 

美香老師的話:

妹子剛上小班時,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調適,逐漸有自信參與團體討論和提出建議;但後來有一段時間又回復剛上學時的情形。不知是否因她課後去參加才藝表演要上台所致,到了期末的畢業典禮,大家討論如何表演,她有提建議卻不敢示範,後來同學陪著她一起動,她才放心示範。在第一次預演她雖然願意出來,卻因害羞全程哭到表演完畢。潔玫老師就詢問她為何哭,並提議她把害羞畫下來並代為保管,好不好?妹子點頭接受。回到教室作回顧討論時,同學們關心地問她為什麼哭?她說:「我害羞」,我問大家:「我們要怎樣幫助她?」有人給她抱抱;有人鼓勵她說:「妳很棒,妳做得到的」、「加油!加油!」…妹子露出釋懷的笑容。後來幾次的上台練習,她雖然沒哭,臉上還是露出害羞的表情,大家事前事後都還是如常的為她打氣,直到正式彩排那天,來了很多在校生家長觀看表演,她也和其他同學一樣會害羞。事後討論她說:「有很多人,還是害羞。」但大家肯定她有進步,因為已不會哭了。在畢業典禮前夕,我再和大家討論:「大家若害羞要怎麼處理?想用潔玫老師建議的把害羞畫下來,還是用其他方式?」她和同學們決定畫害羞,並請我保管。 結果典禮當天上台表演,她的害羞沒有了、自信出來了。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玩樂中體驗、在生活裡學習

 

                   /  張心潔   小班家長

圖 /  喜兒

 

IMG_4583.JPG

 

編按:加樂媽媽是公立幼兒園的幼教老師,從她娓娓道來的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她對玩樂的重視;字裡行間更感受到她對孩子的耐心與觀察入微。其實很多時候,幼兒需要的是成人在旁傾聽及陪伴,不需急著指正或教導,讓孩子從探索中體驗、學習;正如加樂媽媽文中所言:「只要大人能夠安靜地觀察、仔細地聆聽,就能夠從一些蛛絲馬跡看到他們的成長」。感謝她對喜兒的支持以及心得分享。

 

0 (4).JPG

 

有次放學接老三,他開心地分享:「剛剛我和同學一起玩爸爸媽媽的遊戲,我當爸爸喔!」我打趣地說:「糟糕!那你現在回家了,他們就沒有爸爸了,怎麼玩阿?」原本我以為他會回答「換OO當爸爸就好了」,沒想到孩子馬上睜大眼睛正經地說:「不對!爸爸不是回家,是〝去上班〞~」我馬上大笑,對呀,爸爸怎麼能隨便換?但是可以去上班呀~他們還真是融入遊戲情境呢!這不就是「生活經驗」嗎?

       然後,他還請我等等,蹲下來尋找蝸牛,跟牠們打招呼;唱著自編的蝸牛歌,邊走邊笑,跳過小石頭或是狗大便;又突然停下來,要我換手牽他,因為「大人要走外面,小朋友比較安全」從和孩子的對話和互動,我可以了解到他在學校學些什麼、玩些什麼,並且將學到的東西轉化成他的生活經驗展現出來!

 

IMG_0928.JPG

 

       這讓我想起~ 2014年夏天,「賴馬繪本館」剛在台東成立,我正好帶著三個孩子回台東娘家,帶著小粉絲的期待預約了下午一點多的場次,不過,有點點小擔心的是:呃~這個時間點剛好是孩子睡午覺的時刻耶!不管了,先去再說! 進到小小的繪本館,跟五歲的大兒子講解手稿的意思、不到四歲的女兒為桌上擺放的塗鴉海報著色,還得看著剛滿一歲的老三不要跟別的小孩搶積木。參觀時間結束,帶著幾本剛買的繪本、蓋上紀念章,匆忙地帶著三個孩子開了半個小時的車程回家,然後陪著老三倒頭就睡。

 

加樂2.jpg 

(圖:張心潔)

 

       一覺醒來,沒想到~ 哥哥和姊姊在二樓樓梯口轉角開了一間「繪本館」。 兩個人興奮地跟我介紹: 從桃園家裡帶來的,和圖書館借來的繪本,按照繪本大小、沿著樓梯靠牆擺放;原本的玩具桌上有哥哥向阿公要來的月曆紙,用黑色簽字筆在空白的背面畫上線條圖案,並且擺放著蠟筆、粉蠟筆、色鉛筆,說是要給來店裡的客人畫畫的;卡通印章是給有買東西的客人免費蓋的(紀念章);還有一瓶裝水的噴槍,讓客人消毒手用的;鐵製公文櫃側邊還橫放幾根磁鐵條,要測量小朋友多高?從這條線(磁鐵)到這一條線(磁鐵)要收半票。喔!還有,地上一小塊地毯擺放著幾輛玩具車,說是給小小孩玩,這樣大人就可以安心地看書我好驚訝!原來,短短的參觀時間裡,孩子居然有這麼深刻的體驗,還結合舊經驗展現出來那時,我深深地了解到,對孩子而言,親身體驗的生活經驗及扮家家酒有多重要?

 

加樂4.jpg

(圖:張心潔)

 

       從接觸幼教開始,認識了各門派的專家,所強調的無非是自然教育、做中學、生活經驗、生活教育等等,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更加能夠印證:與其給孩子安排滿滿的課程及作息,倒不如讓孩子有親身體驗、自由探索的機會,孩子更能展現創意。 所以,除了吃飯、睡覺等固定的生活作息之外,我試著放慢腳步、讓時間空白,讓孩子盡量〝玩〞。

 

DSCF0307.JPG

 

有完整留白的時間,孩子自然會去探索、玩耍,將新學到的與舊經驗結合,用遊戲的方式呈現出來--戴上布偶帽、拿著電蚊拍,變身成為「三個強盜」繪本的主角;穿上雨鞋撐著小雨傘,在下雨過後的小巷裡踩水花兒;走在路上,俯拾掉落的樹葉花兒,找找他們原本的家;拿著牛奶鐵罐敲敲打打,唱著不成調的歌;或是拿出所有的玩具開店賣東西;或是搬出所有的布偶幫他們「洗禮」每每看到孩子玩耍的內容,總是會讓我驚豔,並且去思考他們這樣做,是從哪兒得到的經驗?很有趣呢!

 

加樂3.JPG

 

很高興,老三有機會進到喜兒學習,在喜兒延續著這樣的玩樂生活,有在學校一起學習的經驗,加上來自不同家庭的同學所帶來的舊經驗,激盪出更多的火花,讓遊戲內容更加豐富!從幼幼班到現在將近兩年的時間,看到孩子每天在幼兒園玩耍、從遊戲中學習交朋友、從生活中學習自理能力、從衝突中學習解決問題,並且從每週一次的戶外踏青體驗大自然之美、四季時序,釋迦籽、楊梅果、楓葉、樹枝、樹葉、桐花手環都是可以進行創作的物品。加上老師不厭其煩地與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每天的生活累積經驗、反覆的遊戲加強各項能力,用最自然的方式慢慢成長,奠定紮實的基礎能力!

 

IMG_3102.1.jpg

 

當我們不再24小時跟著孩子,有時很難能夠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但是,只要大人能夠安靜地觀察、仔細地聆聽,就能夠從一些蛛絲馬跡看到他們的成長:問問「今天快樂嗎?」有什麼有趣的事?欣賞孩子帶回家的作品,加上老師的分享、每日手冊、每兩週的教學記錄,及照片分享等等,比起紙筆、簿本作業的呈現方式,孩子的反應是最真切的。 讓孩子用自己的五感體驗、給予孩子充足的遊戲時間,假以時日,這將成為用得著、帶得走的能力!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瞑大一寸

~ 談幼兒早睡 ~

 

       /  葉雯琪 中班家長

 

0 (4).JPG 

(圖/喜兒)

 

編按:曾經有家長問及為何孩子在家常鬧情緒? 深入瞭解後發現孩子的作息不規律,每晚上床的時間不一,有時玩到很晚、有時卻因爸媽忙碌被催促早點睡,此舉讓幼兒很不能調適,連帶他的情緒起伏也很大,而這篇文章剛好呼應了這一點;另方面,早睡能讓作息規律化,規律又可使情緒穩定、身體更健康,從而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有了良性的循環。在此感謝玨希媽媽為文分享。

 

 

在我們家,讓孩子準時睡覺是件還算重要的大事。 雖然我們家距離確實做到『學齡前的幼童應該在晚間6:30~8:00間入睡』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管是平日還是假日,甚至是連續假期或是像春節等這種大型節日,我們家對於孩子得在9點前上床這件事是很重視的。

 

17820560_10154708296254888_992397160_o.jpg

 

其實我們大人都知道,睡眠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腦部和肝腎功能的發展。只是常常會因為生活習慣或是壓力而忽略了! 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這幾年當中,其實不難發現規律的生活步調和充足有品質的睡眠,對於孩子的情緒穩定度的影響最大! 只要生活作息的規律一被打破,像是長途旅行造成上床時間延後,起床時間被迫提前等等的小變動,可能只是一小時的差別,就會立刻感受到孩子的情緒的大波動和不穩定,變得容易激動、愛生氣或是過於興奮,甚至到了晚上睡覺時會有「夜驚」(night terror )的現象,顧名思義就是睡覺睡到一半,忽然表現出非常驚恐的狀態,但是隔天醒來孩子卻不記得自己有這樣的情況,或是「惡夢」(nightmare)的情況屢屢發生。

 

0 (2).jpg

 

我們也不難發現,睡飽睡好的孩子情緒穩定度明顯的提升,情緒穩定孩子的專注力和學習力也跟著提升,那我們大人是不是更應該認真看待並堅持「規律作息」這件事。而且說實在的,孩子如果能夠早早入睡,做爸媽的也才能早點『下班』,奢侈的找到一天之中專屬於自己的時間,不是嗎!?

 

 所以我們家秉持的原則就是...

  1. 不是累了才要睡,而是時間到了就必須上床。這個原則在平日的時候不難完成,反而是在假日或長假時比較難持續做到,畢竟兩者的步調本來就稍有不同,而且可能還會加入許多外在的干擾因子,像是外出或是出現平常不會出現的親戚朋友等等,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大人也會想要在假日的時候放鬆自己,所以我們家容許有一點點的彈性,但盡量還是維持和平日一樣的作息時間; 如果在家,午睡也不能省略,就算是酷愛的露營時候也是一樣,晚上時間到了9點甚至更早就會催促孩子該睡了!

 

0 (1).jpg

 

  1. 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會自動發展出來,需要大人協助養成。 這其實就跟身教一樣。你碎念了千萬遍,也不如你親身做一次兩次的示範來得有效。 所以在建立之初,我是陪著孩子睡,然後等他們確實睡著了,再爬起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雖然常常就一起睡到了天亮,哈!) 那我覺得比較有效的方式是,給孩子一個固定的模式或者可以說是儀式。像我們家是在睡覺時間到的前一個小時,就開始預告孩子們睡覺時間快到了,然後就準備開始收拾,梳洗,上床,說故事,然後就是睡覺。所以現在孩子聽到預告後,多半不會有太多的討價還價的習慣,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好準備入夢鄉!

 

0 (5).jpg

 

  1. 睡眠正是營造規律生活節奏的重大關鍵。 因為睡眠太重要,所以當它最難的堅持都做到時,生活的節奏自然就跟著建立起來! 我們家姐姐今年8歲,妹妹快要5歲。規律的生活節奏是從小就開始累積建立,早餐之後準備上學,幾點媽媽會來接?回到家晚餐前的時間大概有多少?可以做哪些事情,孩子都很清楚到了什麼時候自動該做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會時時刻刻追著大人問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page1.jpg

 

 除了感受到孩子情緒越趨穩定之外,好像連身體也變得比較健康,雖然外表看起來瘦巴巴的,但是他們的抵抗力卻不差,很少有感冒的症狀出現。而且我們家孩子感冒時是看了醫師不吃藥的,因為身體是最好的良醫,而睡覺是最好的藥劑! 感冒發燒時唯一要做的就是喝開水然後睡覺。 而且時間一久,我們家那兩個孩子就算真的感冒發燒,只要好好睡覺,病程是越縮越短的,從最開始可能的七天變成三天,現在甚至只要一天就能迅速恢復。 所以讓孩子好好的睡覺,好好的規律生活,自然就能夠好好的長大! 和大家分享我們家的情況!

                                      

關於孩子睡眠問題,可以參考以下幾篇文章
http://www.lifetify.cc:80/article/16273.html?_
千萬別讓你的孩子晚睡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6835&page=1
調好自律神經 7件事學會慢慢生活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EF7B1980157BA005
兒童睡眠不足問題一次解決!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81

http://tonkabean.pixnet.net/blog/post/20820516
從人智學觀點談睡眠的重要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24 Fri 2017 15:00
  • 放手

放手

文 / 李昱瑩

               小、幼班家長

                                    

編按:喜兒很幸運,有不少孩子的家長都是教育現場的工作者,透過彼此的交流,他們的分享讓我們和其他家長在教學及教養上獲得不少啟示。如這次昀婕媽媽指出:現今孩子由於很少參與家事以致做起事來「離離落落」;再者家長的過於保護又讓孩子難有機會面對錯誤以致耐挫力很低。「放手」似乎成了為人父母者極需面對的問題。

 

0 (9).JPG

 

應「叔叔」之邀,希望能和喜兒的家長分享孩子教養的心得,其實心裡誠惶誠恐,我們都還在學習該如何當個稱職的爸媽,陪伴孩子長大,說分享實在不敢當,但也因為筆者職業(國中教師)的關係,看過許多不同個性、狀況的孩子及家庭,就當說說所見所感吧。

 

    在國中教育場域中,這些年常見到「生活低能」的孩子,打理自己勉強可以,但灑掃、公共空間的維護,真的令人搖頭。常常在新學期七年級教室中,看到孩子一手拿著掃把,另一手拿著畚斗,把「眼睛可見」的垃圾「逐一」消滅。也常見到擦窗戶的孩子,拿著溼答答的抹布擦著玻璃;更可見到孩子大咧咧地握著拖把在走廊「揮毫」。他們在家沒有做家事的習慣,也沒有公共空間維護是每個人責任的觀念。

 

0 (7).JPG

讓幼兒學習打掃重在參與和認同他們所處的生活空間,而不是他們能弄得多乾淨。

 

    每每見到這樣的場景,總會心生警惕,一定不要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我們都太習慣幫孩子做事,把他們保護得很好,甚至大人在做事時,也不喜歡孩子打擾,總把他們趕到其他地方玩耍,好讓我們專心快快完成家務。我們總會想,他們那麼小,哪會做家事?等到大了再教就好。但等我們認為孩子夠大了,可以學習時,不是已經有了功課壓力,捨不得他們花時間在家務,就是錯過了他們想自己動手的最佳學習時機,他們反而太習慣我們做得好好的,不想自己動手了。

 

    喜兒很強調「做中學」,小小孩從進到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不斷地在學習生活自理,從把自己的東西歸位開始,整理自己的櫃子,到歲末年終大掃除,不因為年紀小,就不給參與,反而是引導孩子:這是大家一起玩的玩具,一起生活的教室,要一起整理與維持。過程中,也引導孩子:這樣的清掃,該如何開始?桌子可以怎麼整理?不同材質的玩具可以怎麼清?從小建起的責任感,以及長久培養出來的做事方法、態度,是給予孩子無比珍貴的資產。

 

0 (6).JPG

自己玩具自己清

 

    另一在中學場域中見到的問題是,孩子的耐挫力很低。犯了錯被責備,回家就向家長告狀,滿腹委屈,家長捨不得孩子的難過,要嘛寫聯絡簿請老師斟酌處理,再不就乾脆衝來學校為孩子向老師質疑、理論。

 

人總想呈現美好的一面,隱藏缺點,孩子當然也會,但我們也要讓他學習面對、並負起應有的責任。當孩子在學校有了狀況,被師長責備時,一定有情緒,可能憤懣不平,可能心情低落,回家當然也想向爸媽討「拍拍」。我們為人父母,心疼是必然的,只是在給予孩子依靠時,應同時和孩子討論事件,瞭解師長處罰或責備的原由,若他羞於啟齒或交待不清(也許怕被二度處罰),父母除了用平和的語氣引導他說出來外,也可進一步向老師求證。在解開犯錯的原因後,陪著孩子往理性的方向去思考,讓他為自己的錯誤負責,這些才是導正他的關鍵。父母是孩子安全停靠的港灣,卻避免成為他們逃離閃躲的洞窟。

 

0 (2).JPG

透過家事與料理,幼兒學習到事件的步驟和始末

 

    以上僅是個人在中學場域中的感觸,也時刻期許自己,不要變成現今社會常見的直升機父母、恐龍家長。我們透過參與家事來讓孩子瞭解做事的排序與「眉角」,而且愈小開始愈好,在此同時,做父母的我們更需放手讓孩子去嘗試、闖蕩,觸碰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過程中也許他們會做錯,也會產生挫折,然而孩子會藉此鍛練,在「嘗試與錯誤」的過程中學會面對問題、並提升自己的耐挫力。

「放手」不易,但卻是寵愛孩子的我們需要不斷調適的課題。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來人的真心話

~ 給小一新生家長的建議 ~

 

                                文 / 徐千惠 國小老師

/ 喜兒

 

0.JPG

 

編按:驪歌揚起,喜兒大班的孩子就要舉行畢業典禮了,暑假過後他們將進入小學:其中有人到華德福、有的去特色學校、更多的是進入一般小學,但不管如何,他們同時都要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朋友、新的學習方式,就學期間最重要的是家長透過什麼樣的安排,讓孩子有個很好的幼小銜接?宥瑋媽媽是過來人、又是小學一年級的班導師,她所給的建議幾乎人人認同也大部份可達成。她說到「晚餐必定是四個人坐在餐桌一起吃,這時就是彼此最好的時間」,讓編者心有戚戚焉:編者小時候就是不論做買賣的爸媽回來多晚,全家老少一定全員到齊才會開飯,席間爸媽會聊些世面見聞及他們的看法,孩子就在這段飯桌時間內潛移默化的成長。 然而,難就難在要持之以恆,數年如一日,當孩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自主學習的習慣養成(約三年級以後),那時就是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自主"飛翔"的時候。在此感謝宥瑋媽媽的建議與分享。

 

 

       一直以來小小的喜兒畢業生不多,但從教書起,一直都能遇到喜兒畢業的孩子,所以總覺得跟喜兒很有緣份。為什麼對喜兒的孩子有特別的印象呢?因為他們與眾不同,從上課專注的眼神、課堂中有條理的發表、作業品質佳、創意有想法的作品。當然,喜兒家長對教育的態度也不同,所以埋下我對喜兒的好印象。當小米到了一定的年紀,也就不二想的直接讓他進入這「特別」的幼兒園---在大多數人仍以讀寫算為重,存有「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觀念時,喜兒的教學依然以生活教育為主軸,給孩子一個純真的童年。

1.JPG

 

       但是小米到了大班時,我也開始有些擔心他上小學的狀況了。畢竟,自己教了好幾年的一年級,知道大部分的孩子對注音符號和基本的數學運算,都有一定的認識,可是我的孩子還在玩泥巴、做木工、玩角落,說不擔心是騙人的,但是我決定姑且一試,相信他的能力。經過半個多學期,證實他對小學生活適應良好,課業也有一定的表現,所以原來擔心是多餘的。

4.JPG

 

    我在孩子小的時候看了很多教養書,也在教學中看到的許多案例;上學期是我輪替到教一年級,也剛巧是小米進入一年級的時候,,所以喜兒的「叔叔」希望我以小一新生媽媽和老師的身分,跟大家分享一些自身的經驗:

 

  • 建立良好規律的生活作息

 

               以往的歌謠唱著「一暝大一寸」是有科學根據的,所以我們家是八點左右上床,讓孩子在十點時進入深睡期,才能讓他能夠「長高」,孩子的睡眠時間本來就比大人長,所以我家小孩從晚上八點多到隔天六點半的睡眠,可以讓孩子在隔天的上課有精神,另外睡得好免疫力也會提升。

              從幼兒園開始,我們都六點半起床,讓孩子在餐桌上好好的吃完早餐,因為我在學校中看到很多例子,當孩子帶早餐來學校,有一堆的壞處,孩子不能好好從容的吃完早餐,延遲了學校的學業或下課活動時間,進而影響了午餐的進食等等,所以在家好好吃早餐是很重要的,可惜很多家長不知道中間的利害關係。

2.JPG

 

              這個建議不論是在身心發展和有效學習上,這都是最重要的一點,良好充足的睡眠和飲食都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健康為一切的根本,沒了健康什麼都不必說了。

 

  • 遠離電子產品和減少電視的影響

 

              我常常跟很多人分享,我家沒有第四台和數位電視,家裡的電視機一週難得開一次(偶而看媽媽挑選過的DVD),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我發現小孩沒有這種聲光刺激的影響,比較能夠靜得下來,可以安靜的從事靜態的活動。在教學現場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上課難以專注,我問了孩子回家的作息和娛樂,大多都是平板、手機和電視的影響,只要看他上課專注的程度,大多能夠猜到孩子回家又看了多少的電視和打電動,這些影響真的很大。當孩子習慣色彩豐富,聲音多變與刺激性高的電子媒體,要他們如何能夠接受「枯燥乏味」課堂活動?所以很自然的就會回想日昨的電視情節和思考電動遊戲破關的關鍵了。由於電子媒體的訊息是單向傳遞,沒幾秒就會變換畫面一次,讓孩子被動接收、無暇思考,對於學習是沒有太大的助益。

IMG_7323.JPG

 

              有人問我,那你們回家不會很無聊嗎?真的不會,而且我們多出了好多好多的家庭時間。吃飽飯後,孩子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前提是他須完成課業,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安全,我也從不干涉,我覺得讓孩子有自主的空白時間,對他們也是很重要的,這有一點像原先在喜兒的角落時間,成人從中也可以知道孩子的興趣和想法。關掉電視,真的很棒。

6.jpg

(圖:徐千惠)

 

  •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學校的正式課程中,能學到的知識在廣度上是不足的,多元的知識要靠孩子額外的閱讀攝取和消化,融會貫通後才能成為未來的養分,尤其是現在的社會變化之快,只靠學校的學習是絕對不夠的。十年前,我們絕對不相信手機的功能會變成如此強大,只要有一支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處理好多事情。孩子的未來會變成怎麼樣,我們也難以想像,所以我們的孩子要能有自學能力,能夠自己找尋所需的資料,消化並過濾訊息後,成為自己的知識,閱讀就是這些能力建立的重要來源。           8.jpg

 

               閱讀除了知識的獲得外,也可以讓孩子穿越古今,認識各地的歷史人文,更可以讓孩子從故事中了解並養成好品格。閱讀可以隨時停下來思考,或與長輩同儕討論,書本中的知識是經過消化後進入大腦,所以閱讀對孩子很重要。當孩子有了閱讀的習慣,就沒有「無聊」這件事,出門時手上拿一本好書,走到哪讀到哪,又不吵人,多好呀。我們做家長的除了買好書外,也可請孩子到圖書室或圖書館借書回家,看到孩子靜靜的閱讀,享受寧靜的片刻,真的很棒。

     9.jpg

(圖:徐千惠)

 

  • 充足的體能活動

 

              因為小一大多是半天,當孩子完成功課後,我都會讓他去動一動,剛好學校的社團不少,場地安全,師資完備,所以與孩子討論後,每天都有體能方面的活動。假日時,我們也盡量出外接近大自然,騎腳踏車、爬山、看海、打球、跳繩等。孩子一定要動得夠才能靜得下來,這是真的。看到很多學生下了課就去安親班,不斷的讀寫,回到家又坐在電視機前,真的讓人嘆惜。

5.jpg

 

  • 互動的親子生活

 

              孩子最需要的是家人,尤其是爸媽的陪伴。現在的家長大多很忙碌,常聽到班上的孩子說,晚餐是在安親班吃,想到都心痛了。我的孩子很會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主要是我們從接了孩子後到睡覺前都在一起,晚餐必定是四個人坐在餐桌一起吃,這時就是彼此最好的時間,很多分享和溝通,都是這個時候做的。一轉眼,孩子就長大了,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刻,是我很重視的事。

7.jpg

(圖:徐千惠)

 

              我認為一年級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生活適應和習慣的養成,學業成績我覺得不是這個階段的要求重點,我只要求孩子盡全力完成每一項功課和考試就好了,至於滿分,不用太在意,要不然家長累,孩子更累呀!

3.JPG

 

                     以上的建議,看起來很平常,可是看在身為老師的我眼中很重要,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有燥動兒


   圖 / 喜兒

   文 / 林妙環  大班家長 


0 (12).JPG


編按:養兒育女是一個百感交集、周而復始的過程:從嗷嗷待哺到牙牙學語、從匍匐爬行到搖晃學步,終於到了幼兒園上學的階段以為能鬆口氣,然而卻又是另一段甜蜜煩惱的開始。睿騰媽媽這篇文章讀來讓我們既感謝又感動,感謝的是她對喜兒所有成員的信賴與配合(只有家長不認為老師是替孩子標籤,雙方才能及早協助他),讓睿騰不斷的進步;感動的是她那無私與真誠的分享,讓大家在這養兒育女的漫漫長路上,感受到「我們並不孤單」。


IMG_8477.JPG


        9/16日早上,叔叔依舊是帶著溫暖的笑容來到校門前迎接小朋友,但今天叔叔跟我說,睿騰媽媽可以向妳徵求一篇文章嗎?文章內容是育兒心得。哇!當下有點慌,但我沒有猶豫就答應了。或許這對很多家長而言是再平常不過了,但對我而言,育兒過程卻是五味雜陳,儘管如此,至少我們家睿騰的發展確是改善很多,並持續進步中。

       喜兒的家長們,大家好,我是大班睿騰的媽咪。今天要與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與其說「育兒心得」還不如說我與睿騰一同成長的美好回憶。

0 (26).JPG


       我依然記得我帶睿騰到喜兒參觀的第ㄧ天,叔叔帶我們到教室裡,教室裡有好多積木跟小火車,睿騰很快的被這些小玩具吸引過去,我就跟叔叔聊著我想來喜兒的緣由。當時睿騰才滿2歲多一些,喜兒那時沒有收這麼小的孩子。我嫂嫂,水牛書店的老闆娘,住在埔心的人應該都知道市場口有間水牛書店跟飲料店,那是我哥哥跟嫂嫂的店,他們家兩個孩子都是喜兒的畢業生,一個已經高三,小的還在小學四年級。我會提到我嫂嫂是因為,我的狀況比較特別一點點,我嫂嫂打了個電話給潔玫老師並稍微敘述了一下我的狀況,之後我跟學校連絡後就安排時間參觀。當天睿騰在一個很開放且安全的教室裡玩著,我向叔叔瞭解教學方針及校園環境後,我就報了名等通知。要離開時,睿騰還不想離開,這讓我鬆了口氣,至少他沒有排斥。

0 (1).JPG


       把睿騰帶去喜兒上學其實也費了很大的功夫。阿公阿嬤是反對的,因為隔壁就有幼稚園,為甚麼要到這麼遠的學校就學?之前,睿騰在家旁邊的幼稚園上了大約兩星期的課,那段時間是睿騰和我最難熬的時期。學校有其學校的特色,但那裡並不適合睿騰:他每天早上去前必哭,回到家書包是用甩的,他會去踢門、打自己的頭。他才2歲而已,為何會有這些舉動? 我嚇壞了,他為什麼那麼燥動不安? 

0 (22).JPG


       有天我跟哥哥、嫂嫂聊到這些,嫂嫂立刻對我說要不要考慮「喜兒」,對他或許會有些幫助,我也毫不猶豫的說好,所以睿騰在2歲半左右入學了。我記得當時班裡只有他和語涵,後來陸續就有些小朋友進來,班上也只有6~7位同學,很適合小朋友學習,我認為這樣的空間及環境睿騰會喜歡。  

1 (5).JPG  


       睿騰在幼幼班上課的第一天沒有哭,回到家也都很正常,我以為可以放心了。當時睿騰他還不太會說話,所以講話大致上要用猜的或多問幾遍,就因為如此,當他想表逹卻表逹不出來,不久又開始出現煩躁、情緒不穩定的現象;他有時在家會出現強迫性的行為,當時的我偶而會耐不住性子,脾氣就上來了。

1 (6).JPG


       學校老師也發現了這些狀況,潔玫老師拿了兩本書給我,讓我了解如何看待這些行為,如何協助小孩成長,甚至是家長本身也要跟著成長。漸漸的,我改變我對他的教育方式,身教大於言教,傾聽跟陪伴尤其重要;我們本身的所有行為或是情緒都會直接影響到小朋友,因為小朋友的模仿能力及創造力非常強,我傳逹給他的,他都會很認真的吸收,所以言行要一致,還要有耐心的陪伴他,不然他會反抗、排拒。我無法阻止小孩去學習,或是限制他學習的模式,但我開始學會觀察他的所有行為及反應、跟學校老師相互配合,適當給予他支持或鼓勵,他會很開心、情緒也就比較穏定。

1 (2).JPG


       很快的到了幼幼班下學期,是由美香老師帶。這時候的睿騰也還不太會說話,一樣要用猜的。老師們都發現他應該是口腔發展比較遲緩,而他的燥動及情緒反應都比其他同學們來得大,過不久潔玫老師拿了張單子給我---幼兒發展評估表,我看了內容,發現的確有些項目是較弱,老師建議我帶他去鑑定,這下變成是我不安了。怎麼了?我有點質疑它的必要性。隨後和一位小學老師提到此問題時,她說還是先帶去評估看看,叫我不必擔心。評鑑後,主任跟我說他還太小,而且沒有特別明顯的狀況,剛好又是牙牙學語的階段,通常是要到4歲評估才會比較正確;比較不好的是他的情緒不穏定,這會稍為影響他的發展。所以,沒有特別安排治療。

1 (4).JPG


       接下來的每一天,我幾乎都在跟老師請教或討論睿騰的事:他會去破壞其它小朋友的作品,在教室裡跑個不停、跳個不停,不喜歡別人碰他,搶小朋友的玩具;他不會說話就用哭來表達,吃飯總是最慢…這一切看來似乎都很正常,因為小朋友大部份都會如此。老師其實也發現他不太一樣,但說不上不好,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要花好多時間去關心和抒發他不安的情緒;美香老師很有耐心的跟我分享如何看待,或是如何排解這些行為;我曾經在下課後跟老師通了40多分鐘的電話,都是在討論睿騰在校的問題,以及回到家我們大人如何配合學校的模式來教導他。

1 (3).jpg


       每天都有不一樣的問題,或是同樣的問題一而再地發生,隨著他長大,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了。


       到了小班後,我們都察覺到他很「動」---不是普通的動,他的肢體動作大,又愛衝、愛跑、難控制。他的活動力越來越強,說話不清楚時就會用更大的音量來發聲,同學不喜歡跟他玩,他就更生氣、更憤怒。這時候要做的是先讓他冷靜下來:在學校就是先到椅子上坐一會兒,在家我會請他先到旁邊休息,深呼吸、吐氣。當然,他也不是每天情緒都不好。他喜歡學校每週安排的戶外活動,只要能讓他動的遊戲或活動,他都會很熱情參與。

0 (11).JPG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我帶睿騰去理了個很酷的髮型,沒多久,潔玫老師就很認真的建議我不要讓他理這樣的頭髮(哇,原來幼稚園有髮禁喔!) 其實,我是很能接受這個建議,因為有很多充份的理由不能讓睿騰太突出。老師說他愛表現又愛生氣,講話大聲又橫衝直撞的,不了解他的人會認為他是不乖、不聽話的孩子,甚至會被誤認為家教不好的孩子。一席話點醒了我,我馬上改進,從此他的髮型中規中距,並不會吸引他人太多的目光以致對他品頭論足,這樣的模式對他比較好,對我也比較好:減少了別人對我或小孩子的評價。萬一真的發生孩子被評論好或不好、美或醜,父母要做的是給予孩子支持、建立他的自信才是最重要的。


IMG_0015.JPG 

       小班下學期了,他的「追趕跑跳碰」已經是他每天必定的活動。當他在教室沒辦法專注的時候,他就開始燥動,不是自己分心就是去影響其他同學,老師還得處理他的情緒,這樣狀況真的天天上演,我真的受不了了。3歲多我又帶去評估,這次確定要安排上課,第一、口腔發展不健全,原因是他不太咀嚼,吞嚥有困難(所以吃飯吃得慢),第二、他有一些過動兒童的特徵又合併有情緒障礙。這些才是我想要跟所有家長分享的,如果不是老師們的經驗及細心觀察,家裡如果有類似睿騰這樣的小孩,大部份阿公阿嬤,或是長輩朋友們都會認為不過是好動而已:小孩都是這樣的,那一個不好動? 太大驚小怪了…,但當小朋友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大人沒有即時發現和協助他,就只會加重孩子的不安和燥動,再來又沒有規範給他,就會像脫韁的野馬,變本加厲。所以,我排了語言矯正及職能兩堂課。

DSC_0158.jpg


       當然除了醫院,學校老師、自己和長輩都要一起協助他才行;也因為合宜的校園氛圍及老師們的用心,睿騰雖然很好動、脾氣又不好控制,做起事來快又急以致常常出錯,但老師們都會很耐心的協助他跨過不少障礙,讓他不至於變成一個冷漠的小朋友,相反的他愈來愈自信、自主。另外,他雖然說話不清楚,卻從沒有因為這樣而感到自卑。

 0 (3).JPG


       他知道自己說話不清楚,也願意配合去上矯正課程;老師們的用心不亞於我,尤其美香老師用了很多心思在觀察及引導他,宇婷老師也受了蠻多苦,整天處理他的人際關係及發展;當然,潔玫老師更給了我好多好多建議,並要我上網買了一本感覺統合的書籍,裡面描述了很多有關睿騰這樣狀況的原因及如何給予協助;醫院的職能治療師也讓我知道,像這樣性格的孩子要如何疏導。睿騰在接受這些課程的時候,其實我們成人也是在學習、成長,所以我的育兒心得其實是家庭教育加上和老師合作的教導方法。

IMG_0023.JPG


       上了將近一年的課程,到了中班下學期我決定先把課程停掉,因為我發現他穏定很多了,比較能接受老師給予的建議及方法,說話也伶俐了很多,他自己很開心,我們也很開心;但他還是停不下來,總有說不完的話,也更會和同學吵架。停了課程後,我們還是持續觀察著,他動作大又快、愛表現所以很容易出錯、受傷、碰撞到同學等,但對於很多事情他依然很熱衷而且會幫助同學,就是情緒不穏定。

0 (13).JPG


       這樣的小朋友必須給他比一般小孩更多的活動量,若太少他會燥動不安坐不住,反之太多他又會停不下來,到了狂放的狀態,所以這才是老師頭庝的地方,因為老師必須在他身體須要動的時候,另外開放一點時間給他活動,只要他不影響其他小朋友的情況下。在學校活動不夠,回到家就繼續追趕跑跳碰,我並不會阻止他,只要在安全的範圍內我會讓他玩,過了頭時就得讓他停下來,當他都已滿足身體所需要渲洩的動能時,此刻讓他停下來做較靜態的事情反而效果最好,他會很專注並且不會出現煩燥不安的情緒,脾氣也溫和很多。

0 (6).JPG


       在中班以前我從沒聴過他有好朋友,每天問他,他總是說沒有朋友,也不會分享在學校的狀況,但上了中班的第一天開始,沒有朋友就算了,每天總是聽到:我跟誰又吵架了、我最不喜歡誰了…,顯然是這時候他比較會表逹、會說話了,才跟我分享這些。

0 (17).JPG

 

     在學校,他很容易興奮過了頭,講話就越來越大聲、常常被糾正。中班整個學期,我幾乎每天聽他在抱怨,曾經想過是不是要再帶他回醫院上課,和老師討論後,我決定還是努力的找其它方法,提供他多幾項選擇。同時也讓他知道解決問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正如他不一定要大聲講話或是不參與等等;為了增加他的信心,我也常透過擁抱來表達對他的支持與關心。

0 (9).JPG


       至今,我們都看到他一直進步。現在大班了,他很懂事,他不再冷漠,他開始有朋友,他會分享也會照顧其他同學。或許,他是發展比較慢了點,但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我們都瞭解他的狀況,並給他幫助後,這種特質的小朋友所帶來的麻煩,也許可以視為上天的一種恩賜,因為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好多好多。

 0 (15).jpg


       在這調整的過程中雖然辛苦,由於及早察覺,我認為這已是冥冥中最好的安排了。如果我沒有來到喜兒,或者我不接受、不面對我的小孩確實有些不一樣的特質,我想今天睿騰的情緒會很糟糕,甚至到了國小可能還得用藥物輔助。 謝謝老師們給我這麼多的資訊,這麼細心的注意睿騰的行為,以及即時的糾正和鼓勵;他在一個很溫暖的園所裡不斷的成長,我也跟著一起成長。

IMG_8490.JPG


       我是他的媽媽也是他的朋友。睿騰對於學習是有熱情的,他會不會寫很多字,會不會英文單字、會不會數很多數都不重要,重要是他有學習的熱忱跟態度,他知道了該如何跟同學們相處,知道了怎麼讓自己冷靜下來。其恬老師告訴我,睿騰其實是位很溫暖的小朋友,這點我百分之百認同,他雖然有時很「瘋狂」,但他靜下來的時候,可以把好多事情都做得很好,規定好的事他就會去做。

0 (24).JPG


       每天回到家或早上起床,他總是帶著笑容跟我說「我愛你」,然後會抱抱我、親親我,所以我現在一點都不辛苦,反而是帶睿騰的老師們比較辛苦喔! 我想讓家中有這樣特質小朋友的家長知道,他們並不是真的不好教,但需要用點心思;當我們了解後,其實不過是小孩成長的某段過程而已,用對方法如:陪伴、傾聽才是真的很重要。

0 (7).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出這樣的好孩子」

介紹與書摘

 

本書作者 / 陳姝伶博士

  / 簡筑慧

         小班家長

 

    

編按:喜兒部落格的文章有一分類:「家長園地」,這裡頭有些是對喜兒教學、理念的看法和指教,還有很多是家長的育兒經驗或讀書心得的分享。我們感謝欣霓媽媽這次的分享:她用心地看了很多遍,並花時間把書裡重點賸打出來,有些更予以顏色條列,便於大家閱讀記住。這本書也曾是喜兒讀書會用書的其中之一。

 

IMG_8208  

 

在一個機緣下,與美香老師聊及目前孩子的學習狀態,並向美香老師請益有關育兒的話題,美香老師推薦了幼教博士陳姝伶撰寫的書籍「教出這樣的好孩子」,讓我與本書結緣。這是一本很棒的育兒書籍,自己並獲益良多,在此感謝美香老師的推荐,透過閱讀,我做了些讀後心得及文章摘錄與大家在這裡分享。

其實,書上提到的事情,大都是針對家長的觀念。很多的事情,孩子在喜兒的學習過程裡都可以看到,也持續呈現在老師的教學中。例如103年學年下學期的期末家長會上,潔玫老師就有在強調不要把獎勵和學習連結在一起,以免讓孩子養成為獎勵而考試的心態。

 

DSC03010.JPG

 

我期許自己要當一個民主的家長,要讓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環境下成長,但是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身教及言教上,原來還有這樣多的努力空間。很開心自己幫孩子選對了一個適合成長的幼兒園,伴隨著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也可以一起學習和成長。

謝謝美香老師借我這本很具有教育意義的幼兒教養書,也感謝她請我分享讀後感想,讓我能反反覆覆的重新閱讀這本書,而作者的觀念更內化到我的行為裡。期待我這篇書摘可以促使更多的喜兒家長一起共讀。

 

IMG_4150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法」,陳博士提到為什麼自己會寫這本書,主要是記載了陳博士與她的一雙兒女之間發生的故事,也是許多媽媽共同經驗的呈現,並提到給予孩子自主性、尊重孩子、允許孩子重複犯錯、鼓勵孩子自動自發、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等等教養觀念,都是「以孩子為中心」出發,這和父母接受到的教育「以大人為中心」取向的教養觀念很不相同。

 

1.「別讓孩子失去自主力」

 

大多的家長都認為三歲決定一生的說法,往往父母擔憂會不會少做了些什麼,耽誤了孩子,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腦細胞數量已經達到成人的百分之八十,但是在認知和社會心理需求發展上,仍在學習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對人信任,萌發自主性、好奇心和自動自發學習精神,只要引導得當,讓孩子對自己有能力學習並充滿信心,就是孩子一輩子最需要的動力。

 

IMG_4281.JPG

 

1.1當孩子在一歲左右,開始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尤其是學會走路,擴大活動範圍,這時是充滿好奇,但是最大的恐懼是害怕媽媽會不見,所以就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媽媽不會不見,建立他的安全感及信任是很重要的。讀到這裡,就會聯想到孩子進入喜兒的第一課,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是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作者在使用的方式就如同喜兒教育孩子面對分離焦慮的方式相同,先滿足孩子需要的愛(用擁抱或其他方式),當要與孩子分離,要做好約定,時間到了就要出現,讓孩子有安全感,在與父母分離的期間,可以安心和放心好好的學習與玩樂。

 

1.2當孩子二歲時也會很困擾父母,有人稱之「可怕的兩歲」,其實只是因為父母沒有心理準備,本來那個完全依賴父母的小嬰兒,變成行動自如、好奇心強,又很有主見的幼兒。當孩子首次發現自我,試圖用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所惹出來的一堆麻煩。所以在這個時期,作者建議父母需要做的事情是「為孩子示範正確的行為」、「理解孩子不是故意搗蛋」、「讓孩子有自己做抉擇的機會」、「避免開空頭支票」,請父母在孩子這個時期,做好心理準備。

 

1.3當孩子三歲時,也有人稱之為「恐怖的三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可怕的兩歲的延續,只是孩子的技巧更純熟,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更進步,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使孩子對自己更加信心十足,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許,作者笑稱為「無敵鐵金鋼時期」。所以當孩子自己事情如果沒有做好(或不合自己的要求)將會產生挫折感,會用各種方式來發洩情緒。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試圖證明自己,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可能做不到,到時候會又哭又鬧,所以會想阻止孩子去嘗試。作者會希望父母,要陪伴孩子去嘗試,並在孩子做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適度的去引導,讓孩子勇於去嘗試,而不是叫是讓他們按照父母說的做就好了。這個時期是孩子養成自動自發的萌芽期,孩子受挫,發脾氣是一種過程,怎麼把這個過程變成正式的影響,是做父母的責任。所謂的正面影響就是孩子可以在挫折中,學會再接再厲的一種態度,把「我可以一試再試」變成是他們的座右銘。

 

IMG_4180.JPG

 

1.4當孩子四歲時,開始有了「自我中心主義」。在自我中心主義下,孩子對事務的了解、注意力往往集中於在有限的一點上,對於事務的其他面貌則完全忽略。要突破孩子自我中心主義,最好的方法是多給孩子一些社交機會,讓他和同年齡或大一兩歲的孩子一起玩。透過與其他孩子的互動,讓他慢慢學習,原來別人和我是不一樣的,別人和我會有不同的想法,會有不同的感受,進而逐漸調整自己,以取得別人的接納。所以在孩子的前五年,請盡量讓孩子去嘗試,提供創造成就感的機會,來培育孩子一輩子需要的自主性。人類的學習要靠大腦的神經元的聯結來形成,而神經元的聯絡,要靠重複累積的刺激,才能建立神經線路。所以當孩子在問問題,尤其是重複的問題時,其實孩子在展現他萌芽的好奇心,而父母的角色就是在這個時候提供他學習的環境,讓他那顆好奇心,可以充分得到滿足。

 

2.「自信心,從與父母的親密關係開始」

 

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自信的來源。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對自我的感覺,是決定信心的關鍵,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才可能有自信。所以孩子要能喜歡自己,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經由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了解、包容和感謝,讓孩子去感受他是被全心接受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父母對他的愛沒有條件,只有在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時,孩子才能真正喜歡自己。

 

IMG_4208

 

2.1包容是愛孩子的第一課

在孩子犯錯時,做父母的要把握機會教育孩子,而不是趁機把他痛罵一頓。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是故意搗蛋,例如你剛花二小時打掃好的地毯,偏偏他這時把果汁倒在地毯上,所以你特別不能忍受,覺得孩子是故意的,其實這個是你自己的情緒反應,事情沒有這麼嚴重。如果我們很生氣,孩子獲得的訊息是:我很心疼這個地毯,原來地毯比我重要。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是需要被包容的,愈是做錯事,愈是需要被包容,而且這個錯誤可能會重複出現。大腦需要重複的經驗,去聯結神經網絡,好的和壞的都會再三出現。愛的感受是主觀的,要多少才夠?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時,父母要反省;自以為能表現愛的行為,可是,是不是沒有讓孩子感覺到?譬如有些父母買了各式各樣的玩具給孩子,以為這就是愛的表現,卻不知道孩子最想要的是和你手牽手在公園散步。愛是要說出來的,不要覺得愛孩子是天經地義,不用說出來,孩子都知道。事實上親子關係就像任何一種親密關係,是要說出來,要表達出來的。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自信的來源。要培養一個有自信快樂的孩子,就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

 

2.2尊重四部曲「讓孩子練習做決定」、「用問題刺激孩子的思考」、「尊重孩子的所有權」、「接受孩子的感受」

尊重是很抽象的名詞,父母應找機會在日常生活中示範。只要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在我可以接受的範圍,我就依他的意思,而且很明白又刻意地使用「我尊重你的想法」這種字,讓孩子能理解尊重的涵義。

 

DSC03233

 

  2.2.1「讓孩子練習做決定」尊重孩子,就是要讓他有機會學習做決定,做自己的主人,例如,兩三歲的孩子,可以給他的選擇權有,你想要穿哪件衣服?你想要吃哪一種東西?在問問題時,要有一些小技巧,不要用開放性的問句,否則一旦答案是「炸雞」,而我們的答案又是「不可以」,對孩子來說是雙重的打擊,不僅不被尊重,而且得不到想要的。所以父母要用選擇題:你想要吃水餃或麵條,給他一些選擇,讓他有做主的機會。

 

  2.2.2「用問題刺激孩子的思考」等孩子大一些時,可以提供一些做決定的技巧,可以開始用問句,讓他打從心底去思考。例如穿衣服,小的時候,你告訴他別人可能有的反應,大一點到上小學,你就會用反問句:如果你穿這樣去上學,別人會有什麼反應?如果別人笑你,你會怎麼樣?你可不可以一笑置之?用一些問題去刺激他思考,如果做這樣的決定,如果有這樣的結果,你願意去承擔嗎?

 

  2.2.3「尊重孩子的所有權」談尊重時,隱私權常會被提到。但是很少人會想到孩子的所有權。原因在於孩子的東西是爸媽買的,而忘了東西給孩子後,就是孩子的,要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常常爸媽讓孩子要分享東西給別人時,他會不願意,原因在於,買的東西錢雖然是爸媽付的,但是東西已經給孩子了,要不要分享是孩子的權利,應該要得到最基本的尊重。或許父母無法了解孩子的感受、不能認同接受孩子的感受,但是最起碼要對孩子展現你的一分尊重。

 

DSC03001.JPG

 

3.「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IQ是受限於先天的條件,EQ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在面對孩子學習上的錯誤和不當的行為時,父母情緒的表達是冷靜溫,還是憤怒兇惡;處理的方式是講理包容,還是責罵處罰都是一種示範,孩子會從父母的言教和身教中學習如何看待自己的感受,如何合理的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或宣洩出來。

 

 3.1 培養情緒智商的三步驟

 

  3.1.1「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描述他的情緒給他聽。例如肚子餓了會哭,生氣時會摔玩具,有些是反射動作,他並不知道這是意味什麼。所以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父母要幫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讓他熟悉這些描述情緒的語言,以後碰到類似的情境,他就可以用語言他來表達。

 

  3.1.2「接受孩子的情緒」孩子開心哈哈大笑,父母都不會有反應;孩子生氣大哭,摔玩具,父母就會起情緒反應。其實不管情緒為何,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時,最容易犯以下三種錯誤:

 

DSC03335.JPG

 

   3.1.2.1『忽視』-孩子哭時,父母轉身走開。因為很多父母會覺得,不要理他,他自己就會停下來。年紀愈小的孩子,對這種情況會愈害怕,因為他覺得爸媽不要他了。日子久了孩子會學到哭也沒有用,不哭了,但是孩子不再哭,也有可能他以為自己不該有情緒,甚至不可以把情緒表達出來,這種想法對EQ的發展是不健康的。

 

   3.1.2.2否認以及不尊重情緒-有些父母習慣把孩子的負面情緒否定,所謂大小化小,小事化無。例如孩子生氣摔玩具,被處罰,孩子開始哭。父母會說「你還敢哭,明明是你做錯事」父母這種反應就是在否認情緒,讓孩子以為這種情緒反應是不可以的。不如說「我知道你被處罰很難過,但是摔玩具是不對的。」還有當孩子跌倒哭了,爸媽說「不痛,不痛,你很勇敢」這會讓孩子困惑,明明很痛,為什麼爸媽說不痛呢?他會搞不清楚自己的感受。不如說「你跌倒了!很痛是不是,媽媽幫你揉一揉」

 

   3.1.2.3賄賂-孩子哭鬧,尤其在公共場所,父母會和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哭,給你糖吃。」用買糖的方式把情緒拿掉,這些方式也是不健康,因為孩子沒有學習到處理情緒適當的方法。

  接受他的情緒,不代表認同他的行為。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好壞,唯一所謂的好壞,是表達情緒的方式。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父母可能覺得沒有人好哭或傷心的事,對孩子卻不然。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傷心,但是不可以摔玩具」

 

IMG_4365

 

  3.1.3「引導孩子」在告訴孩子情緒不好時,哪些表達方式不被接受的同時,更要提供孩子可以表達的方法及和可以接受的行為。

 

4.「自動自發學習樂」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急著教他們東西,應努力保住孩子的主動性。因為只要保有學習的動機,等到時機成熟,孩子想要學的時候,一定可以學的很好。主動性就是孩子天生就擁有的。順應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中,打從心底發出讚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是父母重要的責任。孩子也需要清楚的知道,他所做的種種努力和學習都是在為自己儲備面對人生挑戰的能力,不是為了討父母的歡心。爸媽只是一路為他加油,喝采助陣的人。

 

 4.1 「孩子的興趣是最好的指標」很多人問,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教他什麼?我的答案往往是:孩子的興趣是你最好的指標,依孩子的興趣引導他,學習效果最顯著。就如順水推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要小看孩子玩的東西,以為那些玩的東西沒有意義。其實孩子的玩具是否有教育功用,全要看父母怎麼去掌握與應用。

 

IMG_4349.JPG

 

 4.2「不是媽媽要我學的」學習才藝,是為了興趣而不是為了比賽。有些孩子喜歡接受挑戰,參加比賽不會影響他對才藝的喜好,得獎了能增加學習的信心和動機;但是也會有孩子在比賽的壓力下,會失去對才藝的興趣。所以孩子要不要參加比賽是孩子的決定,父母可以扮演鼓勵的角色,並細心去體會孩子能承受多少壓力,以及如何舒壓。最棒的是,他在學習這項才藝,能出自內心說,不是媽媽要我學的,而是自己想要學習的。

 

 4.3「陪孩子一起看電視」對大多數家庭而言,電視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避免的一項科技產物,既然不可避免,父母就要學習善用它。大多的節目對孩子來說,都是弊多於利的。因為在短暫的時間內,塞入太多資訊,對幼兒並不恰當,結果是對孩子的大腦處理一些超越他目前發展階段的事。長期下來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不好的影響。另外節目裡會有很多閃爍的鏡頭或一些布偶又唱又跳,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長此以往,會讓孩子日後在比較安靜的環境裡,產生無法集中注意力的現象。對五歲以下的孩子,應該選擇內容簡單、步調緩慢的節目。陪孩子看電視時,我們會一起笑一起哭,有時會對劇情做一些評論,也趁機把一些價值觀在適當的時機提出來,讓他們有思考的機會。也有父母堅持不讓孩子看電視,在孩子較大時,開始抗議無法和同學溝通,父母與孩子會產生爭執。E世代的孩子,想要和電視完全隔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然不能避免,不如好好善用它。而電視對孩子的影響是好還是壞,用點心,父母是可以掌握的。

 

5.「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受用一生」

 

孩子有很大的可塑性。小學階段,孩子開始萌發抽象思考的能力,父母可以開始用各種方法,介紹一些價值觀。父母可以講故事給孩子聽,因為故事是最容易打動人的,會讓人產生認同感。或者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和孩子討論,幫他們釐清一些想法,讓他們在未來青春期面對諸多誘惑時,可以有較佳的免疫力。價值觀需要內化的過程,慢慢才能在心底生根發芽。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故事中的啟發,都是人生的價值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的第一批種子。

 

DSC06877.JPG

 

 5.1 「謙虛,聰明孩子的第一課」作者的孩子二歲會自己讀英文書,四歲讀百科全書,沒有上過一天的托兒所。要上幼稚園時,學校幫他做了檢定,說他應該上三年級。結果作者決定不讓他跳級,幫他選擇了一所以孩子全方位學習為教育取向,鼓勵孩子自己學習,除了學業以外,還強調心理與社會性的發展。開學後,老師拿給兒子的書,兒子一看就告訴老師「這太簡單了,我在家都看百科全書」後來作者告訴兒子「你會,別人不會,是因為你比別人早學習,並不表示你比較聰明。老師教你的東西你都會,你可以幫助你的同學」於是作者的兒子開始在教室當小助教,幫助同學,讓自己在學校建立自己的好人緣,從來沒有因為他的天分而高處不勝寒。

資優生最怕變得傲慢,這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家長要不斷的給孩子心理建設,讓孩子避免因為自己某樣東西做的比別的好,而覺得驕傲,同時也鼓勵他們去欣賞別人的優點,能夠欣賞別人的優點,進而予以讚美的人,也容易得到別人衷心的欣賞;讓孩子知道人和人的關係不只是競爭性的,而是可以同存共榮,這樣也能培養孩子寬大的心胸,日後也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5.2 「誠實,就從二把蔥做起」作者一次去超市,為了節省塑膠袋,把二把蔥放在同一個袋子裡,結果結帳時店員只算了一把蔥的錢。走出超市後,作者一看少算了,就牽著一雙兒女回店補差額。兒子那時五歲,只有三歲。事後作者對他們說,雖然錢不多,但是對老闆來說也是種損失,更重要的是誠實,因為貪一塊錢,把自己的誠實賠掉,那才划不來!兒子反問:是店員弄錯了,又不是我們故意騙他們的,不是我們不誠實啊!作者回答:別人弄錯了,我們不幫忙糾正,而讓他們損失,那叫占便宜,也是一種不誠實。類似的狀況很多次,作者總是帶著孩子去補款,利用機會來做機會教育。

對三歲及五歲的孩子而言,誠實是很抽象的觀象,不期望他們能理解,只是想讓他們有初步的概念。

 

5.3 「貓頭鷹的故事」現代社會強調消費,廣告無孔不入,很多人淪為物質的奴隸。為了防止孩子掉入藉由物質取得快樂的陷阱,作者很留意孩子的金錢觀。作者在一次家庭旅遊,在一家禮品店,女兒看中一隻木刻的貓頭鷹,定價美金五塊九毛五。女兒很喜歡,作者在旁建議:想清楚再買,如果買回去是另一個玩偶,看幾天就放在架子上,雖然只有美金五塊九毛五,但是還是一種浪費。女兒聽了就不敢買,可是心理仍念念不忘。回家後,一天去朋友家玩,女兒在朋友家桌上看到那隻想要的貓頭鷹,居然告訴作者,媽媽你是對的,我今天看著那隻貓頭鷹,已經沒有我想像中可愛了,如果我真的買回來,真的只是把它擺在書櫃裡,又多了一個垃圾。不要孩子亂花錢另一個作法是讓孩子知足,讓他們知道自己擁有的已經很多了。作者又強調,父母在給孩子零用錢時,最大的忌諱就是讓錢變成獎賞、賄賂或處罰的工具。把錢和應該做的事情混為一談的結果,會讓孩子對該參與的家事,該負責的功課,養成只有看在錢的分上才去做的想法。

 

5.4「愛地球從小開始」作者從小就教育孩子要珍惜資源,愛護地球。感恩和惜福的教育,從不浪費食物開始。兒子三歲多,女兒一歲多起,吃飯時就告訴他們:不要浪費食物,碗裡的東西要吃光。作者在陪孩子成長的歲月中,做的最多,也最想做的,不是教他們功課,而是一直努力在孩子心中播種:感恩的種子、珍惜的種子、包容的種子等。希望他們懂得去愛大自然,去感謝別人的付出,也感懷所有的人,更懂得去珍惜自己有的。然後他們再將那些種子播種在他們兒女的心中,完成傳承的動作。

 

6.「當孩子犯錯時,別急著罵!」

 

成長其實就是學習犯錯的過程。孩子會犯錯,就是還有許多未知需要去學習。父母絕不要讓自己成了只會批評別責難的惡人。因為你的處罰,傷的只是孩子的心,破壞的是親子間最寶貴的關係。

 

DSC06388

 

  6.1「允許孩子犯錯」作者在書上提到曾經有一位頂尖的美國科學家被問到成功的祕訣時,他講了一段三歲時的故事。有一天我開冰箱拿牛奶,手一滑,不小心把瓶子掉到地上,牛奶灑了一地。媽媽看了,只對我說:「好久沒有看到這麼大的牛奶坑了,你一定很想玩,給你十分鐘好好玩一下。」我盡情玩了十分鐘。媽媽說:「犯錯沒有關係,但是要承擔後果。所以這裡有抹布、海綿和拖把,任你挑,我們來把地板拖乾淨。」等地板清理好,媽媽又說:「牛奶瓶沒有拿好,可能是方法不對。我們到後院去練習,也許可以找出問題的癥結,下一次,你就不會再把牛奶灑了一地了。」在院子裡,媽媽把牛奶瓶裝滿了水,我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終於領會到拿穩奶瓶的訣竅。整個過程中,我學到犯錯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要能接受事實,知道為什麼會犯錯,更進一步找出可行的方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個觀念讓我在做實驗屢次失敗時不會氣餒,反而把失敗當作是下一次成功的希望。這位科學家媽媽的智慧,令人佩服。對父母而言,孩子犯錯,尤其是一再重複的錯誤,會讓父母很挫折,甚至引起情緒反應,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情緒管理是父母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孩子犯錯時,可參考如下方式

 

  6.1.1 「客觀的描述問題」孩子犯錯時,請客觀的描述問題,避免用責怪的語氣。把你看到孩子做錯的地方,或弄亂的地方描述出來就好,不需要去批評或責罵。用責怪的語氣去糾正孩子的行為,往往達不到目的。

 

  6.1.2 「避免在氣頭上說教」簡單的指令或姿勢,有時就可以達到目的,不需要長篇大論或嘮叨不停。我們教育孩子,常常是在孩子做錯事時,但事實上,在責備孩子的時候,尤其是兩方都很不高興時,那時候父母的話,孩子往往是聽不進去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把你的說教當耳邊風。做父母的往往會很挫折。因為你選擇的是在氣頭上來說教,通常是達不到任何效果的。要另外找時間和孩子好好溝通,只有在你和孩子心情愉快的時候,用講故事或其他有趣的方式,和孩子分享一些你對事務的看法,孩子才能真正的聽進去。

 

  6.1.3「避免翻舊帳」我們自己也不喜歡翻舊帳,何況是孩子。過去犯的錯,對任何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包袱。翻舊帳,容易挫折孩子的自我形象。孩子愈大就懂事,他犯錯時,如果你原諒他,他心理會很感激的。

把孩子犯錯變成教育的機會,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在當下,父母常會氣急敗壞地把孩子罵一頓,而忘記了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如果孩子犯錯,父母不急於去處罰、責怪孩子,而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小孩子學到的,就是不怕犯錯的勇氣,和正面的態度去面對。未來孩子在碰到學習的瓶頸或困境時,他會較能坦然面對。這是他一輩子最寶貴的資產。

 

6.2「孩子說謊時」一般來說,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事時,為了不要面對父母的生氣,以及隨之而來的可能處罰,於是「否認」成了保護自己的最佳方法。而這種行為,我們往往稱之為「說謊」。很多父母要孩子誠實,但當孩子說實話後,卻大發雷霆,把孩子狠狠的修理一頓。如果承認的結果是懲罰,孩子說謊可說是父母促成的。所以小孩會不會說謊,和父母的處理方式有關。父母要和孩子溝通自己對犯錯的態度:犯錯是學習的機會。氣要讓孩子相信父母的角色,是在了解事情怎麼發生的,在教導自己怎麼解決問題,以及如何避免犯相同的錯誤,而不是要處罰孩子的人。

 

  6.2.1 「孩子說實話時不要處罰」孩子在做錯事情時,心理是很害怕的,尤其是小小孩。要鼓勵孩子說實話,就是當他說實話時,不要處罰,反而要告訴他:「你勇敢承認,媽媽很高興,但是我們現在要善後。」希望孩子正面看待犯錯,而不會去逃避或掩飾。所謂善後是讓孩子承擔錯誤的後果。

 

  6.2.2 「平靜的拆穿謊言」孩子否認或找理由脫罪時,存的是一種投機的心理:如果媽媽因搞不清楚狀況,而接受自己所說的,就可以逃過一劫。所以杜絕孩子企圖掩蓋錯誤行為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平靜的拆穿謊言,讓孩子知道媽媽不容易被騙,孩子就比較能誠心認錯。有別於為了掩飾錯誤而不說實話,有些孩子會講一些沒有發生的事情,或編造一堆聽起來像不可能發生的故,這也令很多父母不安。其實七歲以前,孩子的想像力特別豐富,常常幻想,這是很正常的。那些怪獸或外星人的故事,都可以是你進入孩子想像世界的窗口。發揮你的童心,和孩子一起編織你們的故事吧。有些涉及朋友或學校的謊言,反射出來的,可能是孩子心中的渴望、擔心、害怕或焦慮。父母用心聽,適時給予協助。不需要因此而緊張兮兮,或疑神疑鬼。作者只想提醒大家:不要輕易用「說謊」責怪孩子,而錯失一個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

 

  6.2.3 「請先誠實面對孩子」父母也不要隨口說些不實在的話,做錯誤的示範。如果父母為了敷衍或安撫孩子,說了一些自己不會履行的承諾,等於告訴孩子「大人可以說謊,小孩子不可以」。這種邏輯,是無法讓孩子信服的。不要用騙的方式,可以避免和孩子發生不愉快。另外,有些父母用恐嚇的方式阻止孩子的行為,結果提供了不正確的知識,或扭曲孩子的認知。如孩子大哭時,告訴孩子:「你再哭,警察會來抓你!」讓孩子害怕警察,甚至以為警察是壞人。類似這種誤導,如大野狼、虎姑婆會吃人等,也是不恰當的作法,完全達不到教育的功能。所以擔心孩子會說謊的父母,請先誠實的面對你的孩子吧!

 

  6.2.4 「獎賞和讚美」教養孩子,最常用不外乎是處罰或是獎賞。處罰是為了減少負面行為,獎勵是為了強化正面行為。如果處罰不是好辦法,那獎勵孩子是不是就一定有效呢?

 

  6.2.4.1 「獎勵只有短暫的效果」其實答案很簡單,以玩具當獎勵,當玩具不再吸引孩子,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動機。在這種方式下,孩子學到的是:「你做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長久以往,孩子也會發展出一套:「你不給我什麼,我就不做什麼」來回應父母,甚至要脅父母。我們教孩子的目的,應該是在培養孩子自主的能力。如果用獎勵去刺激做事的動機,便有如賄賂,只能有短暫的效果。就如成人一樣,要能持續的做一件該做的事,必需要有來自內心的動力。父母應該讓孩子學習從做事的本身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其次要讓孩子了解,他所做的努力,完全是為了自己,是讓自己變的更好,具備更多的能力,應付未來的挑戰。所以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要幫他點出來,他所做的努力,是為了他自己,而不是為了博得父母的歡心。要幫助孩子去看到自己的進步,進而讓他產生自信心。

 

   6.2.4.2 「正確使用獎賞」不可否認,收到禮物的喜悅,的確會帶給孩子鼓舞。有兩種做法作者覺得不會抹殺孩子自動自發的精神。第一種情況,用在孩子對學習完全沒有動機的時候。譬如,孩子完全不喜歡讀書,為了讓孩子願意去把書本拿起來讀,可以用讀完一本貼一張貼紙,集滿十張貼紙就可以換一個玩具的方法,目的是讓孩子有個和書本接觸的開端。但是這並不是長遠之計,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花心思陪孩子一起讀書,協助孩子去領略書本的樂趣。讓孩子打從心裡去感受書本所帶來的喜悅和滿足,這才是孩子一輩子會喜歡書本的動力。一旦孩子開始喜歡書本,那外在誘因就可以拿掉。第二種情況,就是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可以偶爾給他一個獎勵,讓他們知道父母不但看到他的好行為,而且很高興他們會為自己努力。最重要的原則是,獎勵不是條件式的,不是「你做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6.2.4.3 「讚美的藝術」除了物質的獎勵之外,讚美其實是不花錢又最具鼓舞效果的方法。讚美的應用本身是一門大學問。不當的讚美,也可能產生反效果。例如讓聽的人覺得自己很笨,沒有能力。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孩子做了一件很簡單或早就已經會的事情,父母卻誇獎了一番。讚美的目的,除了是希望孩子可以把事情做好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希望讓孩子發展良好的價值觀和健康的自尊心。

 

   6.2.4.4 「只稱讚事,不稱讚人」健康的讚美應該是,只稱讚做的事,而不是做的人。譬如說,孩子拿了一個他寫的故事讓你讀,你可以稱讚:「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我很喜歡故事的結尾,很令人感動。」而不要說:「你是個好棒的小作家。」稱讚的時候,可以舉例說的愈詳細愈好。譬如說,孩子畫了一張圖畫,不要只說:「你畫得好棒」,而應該指出哪裡畫得很好。讓孩子在你讚美的話語看到了自己做得好、做得對的事情或行為,更進一步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做對的小孩。讚美孩子還有一點要注意,避免裝出來的讚美,你的讚美不是真心誠意的,孩子是可以分辯的。

 

   6.2.4.5 「讚美之後別加上但書」讚美之後千萬別加上一個「但書」。例如:「你的故事寫的很有趣,但是字實在太潦草了,把字寫漂亮一些會更好。」讚美的時候就真心的純讚美吧!

 

6.2.5 「打孩子,有用嗎?」孩子因為打怕了而不敢犯錯,和孩子打自內心知道該行為不好而不再犯,是兩種不同的行為。因為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機會打從內心去反省自己的行為,他對外在的力量的依賴就會愈來愈多,而且還可能有下列三種結果:

 

   6.2.5.1 孩子變成投機者。他會開始計算下次被抓的可能性和被抓到後要付出多少代價。甚至只要有機可乘,就會去做一些被禁止的行為。

 

   6.2.5.2 孩子變成乖乖牌。他完全聽話,唯命是從。在心理層次上,認為只要服從命令就沒事,結果變成一個不敢有意見的人。

   6.2.5.3 孩子變成叛逆者。事事反抗,青少年期尤其凸顯。有些研究指出,一些小時候是模範生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逃學、吸毒、離家出走,做出種種偏差行為。理由是「我以前是為了我父母而活,從今以後,我要為自己而活。」

   這三種結果,我想都不是父母樂見的。如何教才能不傷親子和氣呢?

 

   6.2.5.4 「制定家規」在我們管教孩子時,第一要確定行為規範的界限,也就是可以接受行為的界限。換言句說,每個家庭都應有自己的家規。這些家規從小就要慢慢教給孩子,而且這些家規是家裡每一個人,包括爸爸媽媽都要遵守的。譬如說,「不可以打人」,不應該只是要求不可以打弟弟或妹妹,而是爸爸媽媽也不可以用打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別急著處罰,先反省是不是因自己言行的矛盾才造成孩子今日的行為。孩子三歲以後,在每一條家規後面再加上「後果」。讓孩子知道一旦犯了錯,要承擔哪些結果。隨著孩子長大,父母的管教方式也要變得有彈性、更民主一些。可以讓他們參與討論,共同擬定家裡的一些共同規範和後果。青少年的孩子,心理上正尋求獨立自主,規矩和後果是孩子一起參與決定的,孩子通常比較能夠心甘情願地去遵守。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兒與我兒

  / 徐慈婷

           大、小班家長 

       國中老師

  

       1 (6).JPG

 

編按:每學年的第二學期,喜兒會選在四月的最後一個禮拜舉辦親職週,家長可以挑某一天上午到園,和孩子一齊上課及共進午餐。我們的用意是希望家長有機會用較長時間、近距離觀察孩子的生活與學習。謝謝侁蒼媽媽賜稿;她已連續多次參加親職週,她從媽媽的角度寫出她的見聞。我們也謝謝她對喜兒的肯定,這會是給予所有在喜兒裡盡心付出的成人最好的回饋,更是一種不斷鞭策我們前進的動力。

 

從進喜兒說起

      民國102年的2月,我兒侁蒼快滿四歲,想要讓他讀幼兒園了,先後看了附近幾家幼兒園,最後到喜兒。會知道喜兒,是因為坐我隔壁的同事,在那期間一直向我叨叨絮絮說了她對喜兒的看法,去看之後,我興奮的打電話給她說:小玲,謝謝妳,我要讓我兒子讀喜兒!原因有三:

 

      1 (5).JPG

第一、喜兒有個166坪的大院子,院子裡有老樹、樹上有樹屋,有盪繩,對我來說,是比較符合幼兒成長需要的活動場地。 

第二、喜兒提倡早餐在家吃、到校後先吃水果、中午吃糙米飯和足量的葷蔬、下午點心也是自製,符合我讓孩子吃得健康的訴求。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喜兒的成人說起話來態度認真,沒有商業氣息。負責介紹的「叔叔」(孩子都這樣叫他)說:「幼兒園的孩子每天在家寫作業,是寫給家長看的。當時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猶如當頭棒喝。 

當我要求看喜兒教師寫的教案時,有別於其他的幼兒園的態度,「叔叔」大方的拿出老師自行編寫的教案給我看,而且告訴我,每個小朋友的手冊中都會記錄著這些教案,讓我更了解這裡的教學計畫。滿心歡喜的,我讓大兒子進入喜兒的小班,展開人生第一階段的學校生活。

                 1 (2).JPG

 

喜兒的家長與老師

                        現在大兒子已經大班了,大班的家長中也有很多可愛又熱心的媽媽;最令人稱道的是,幾乎大家都是樂觀開朗、愛孩子卻不寵孩子、態度開放的好媽媽、好爸爸,也很樂於分享育兒心得。更有甚者,有熱心的媽媽還會舉辦家庭共同出遊的活動,凝結喜兒大班的彼此感情;喜兒大班的line群組中時常出現快樂的笑聲、互相勉勵的話語、感嘆時的互相取暖,無形中也讓這個班級的孩子更放鬆與放心的交流。因為這樣,我兒子和我各自認識了許多好朋友呢!

         IMG_0037

另外,喜兒的老師在「叔叔」與潔玫老師的感染下,都很有自信、很有教育理念,最重要的,她們都具備了身為一位好老師最重要的特質:真摯的愛心。很快地,我的小兒子匡朕也在今年二月份入學,進入喜兒的小班了。

 1 (10).jpg

 

喜兒的親職週

喜兒有許多特色活動,譬如運動會、親職週、畢業旅行…等,這些活動都為我們全家人留下美好的回憶。每學年除了班親會、元宵節提燈活動之外,我最期待的,還是去參加喜兒的親職週活動。它是在每年四月最後一舉辦,讓家長在該周挑某一天的上午到園和孩子共處,因而讓我有較長時間待在班上和老師與同學互動,也可以親身觀察兒子在班上的學習與人際關係的交流。

               1 (9).jpg

                  1 (7).JPG

 

今年小班的親職週我參加的那一天是繪本教學,看到其恬老師教繪本的方式,令我發出:「喔!原來繪本可以這樣教的驚嘆。老師先讓還在學習口語表達的小班幼兒觀看頁面的圖畫,輪流發表他們觀察到的內容,待逐頁發表完後,才讀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印證自己剛剛觀察到的圖片內容,與現在老師所唸的異同。(匡朕在這樣的訓練下,看圖說故事的興趣與能力都有明顯的提升,在家中也會常常自動地這麼做。) 

   1 (4).JPG

小班當天的戶外活動也很值得一提,因為我看到班上大部份的小男生,利用腳踏車與大溜滑梯的下方拱門處,很有秩序地玩著加油站、修車廠的遊戲,在這有趣的遊戲中,幼兒的想像力、社交技巧、大小肌肉協調、口語表達等能力,都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他們也玩得很開心。

 

1 (11).jpg

                 今年大班的親職也是我不會錯過的重頭戲。那天上午,我和孩子們玩了有趣又益智的團體遊戲、捏了陶土蝌蚪,旁觀孩子一起看繪本的自主學習……孩子們都很熱衷地參與,既能主動學習又能和諧相處。捏陶土的時候,我看到其他參與的家長無私地照顧同組的孩子,有一種大家庭的感覺,讓人很感動!                

                  IMG_3916 

另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孩子們把陶土收好,要準備去室外活動時,怡珊老師因為要整理陶土作品,託我看著孩子收拾乾淨才能出去。老師走了後,孩子們自動地到教室的角落拿起小掃把與畚箕,將自己的桌子下面及附近區域打掃乾淨,請我去檢查後,才一一魚貫地走出教室。看到孩子自發的趴在地上打掃,心中浮現了一句話:「不怕孩子吃一陣子苦,孩子就不會一輩子吃苦。

 

我的結語

     我想在人生的馬拉松裡,我不會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但希望孩子有耐力與毅力在終點成功。我知道耐力與毅力來自於良好的品德,而良好的品德只能身教不能言傳。身為母親,我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我努力扮演好這個角色,也會在他的人生往後階段,尋覓更多的好老師,就像現在我找到了喜兒的老師一樣。        

                 IMG_5056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學齡前的孩子該學什麼?

兼談選擇喜兒的緣由

 

/ 蘇鳳茹

           大、小班家長

 

編按:佑愷媽媽是小學英文老師,作為現場教育工作者的她,相信一定有很多經歷值得給大家分享;我們向她邀稿寫些學校見聞或個人的育兒心得,她二話不說很快就來了兩篇。第一篇談論她接觸到不幸孩子的案例以及她對「協同教養」的呼籲(見「傾全村之力來撫養孩子」一文)這篇則是她對自己孩子在學齡前應學什麼和選擇喜兒的看法。我們感謝佑愷媽媽認同喜兒的教育理念,也珍惜她對喜兒所說的每句話,因為這些不但是給予喜兒的肯定,更是鞭策喜兒繼續前進的動力。

 

 

2014年初,我終於回到暌違已久的小學老師工作,學校幫我排了六年級和一年級的英語科任課程,讓我既緊張又期待。

 

        整天忙於備課和央大的語言課程,讓我幾乎忘了老二小星星也要去喜兒報到!突然有種釋懷的感覺,原來當媽媽真的是一回生二回熟,哥哥去喜兒上學的時候,我每天戰戰兢兢度日,生怕他哪個環節不順導致情緒不對,心是懸著的。另一方面,我也領悟到像我這樣的一刻不得閒的媽媽,是該找點事兒去忙碌,而非將一股腦的心思全用在家庭和孩子上,過多的關注和擔心對孩子的成長未必是好事。

 

0 (11).JPG

 

        有時和其他媽媽聊起她們選幼兒園的經過,通常我都會有種:「就這樣?」的驚訝,原來很多人是憑推薦送孩子入學,我可是當初思考許久:考慮孩子的年齡和發展是一個不到三歲的小男孩,若長期常坐在教室誠屬「不人道」,所以一筆就排除大部分提早教學的幼兒園。為了尋找和我理念相近的幼兒園,我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閱讀幼兒發展的書籍和認識幼兒園。我最在意的是孩子的一日作息、老師對小孩的態度和衛生環境。參觀之前,先上網閱讀該園的分享和介紹,也和家人、孩子反覆溝通,把入園參觀當作生活教育的一環,幫孩子選校不僅僅是我的事,佑愷和愷爸也參與其中。

 

0 (1).JPG

 

        在我無數的參訪經驗中,我最常與其他爸爸媽媽分享的就是遊戲中學習規矩、喜愛閱讀和足夠的體能訓練。

 

0 (18).JPG

 

        在每日的家庭生活裡,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父母親都是上班族的小家庭,叮嚀孩子學習等待、輪流,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是很大的負擔,但規矩的養成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速成,我們常常要和孩子耗時間以示決心,很慶幸喜兒的老師也一樣堅持生活教育。很多人看幼兒園的一日作息都在找美語課幾堂、才藝是什麼,還有中午的菜單,我則偏好能建立孩子的生活節奏、規律和舒緩的步調;至於吃,喜兒都讓孩子吃健康的好食物,調味也清淡不花俏。佑愷肯吃大部分的青菜和水果,也養成要愛惜食物,飯要吃完等「使命必達」的好習慣。

 

0 (9).JPG

 

        閱讀是孩子可以自己尋找樂趣的能力,雖然佑愷年紀小,但是口語表達的能力常讓許多大人驚訝。我們花很多時間和他說話,也欣賞喜兒的老師每日午睡前為孩子讀故事的活動:在老師親口說的故事裡安心的入睡,讓我們想來都無比的安心甜蜜。

 

0 (8).JPG

 

        很多父母在意孩子有沒有弄髒、是否被蚊子叮咬或是有任何小擦傷,但這些比起爬坡和奔跑的樂趣,玩沙和採摘果子的興奮,我們都很樂意付出一點點代價,身上的肌肉骨骼健壯了!眼神也靈活了!孩子的心靈也會更厚實。擁抱的世界若是寬廣,眼界也會更深遠。

 

0 (12).JPG

0 (7).JPG

 

在我長大的地方,我們很少有上課不專心的問題,每天都在田裡奔跑玩遊戲,下課也能玩到滿頭大汗,要和大家一起玩就要記住規則、不能犯規,不用大人耳提面命,每個小孩都知道要一起玩就要遵守規矩,不然下場就是場邊休息,因為小朋友最討厭遊戲被破壞,這不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教育嗎? 所以,我喜歡喜兒,他走的是以上的自然制約而不過度干涉和懲罰,他尊重孩子的發展又很有概念,知道最好的教育來自本身,也許喜兒的孩子初期會在筆試為主的成績表現上暫時顯得落後,但在往後的歲月裡可以看到內在價值建立後的效果:

 

0 (16).JPG

0 (17).JPG

 

        我曾經遇過一個很亂的班級,這班級非常沒有秩序,也許您以為這老師想必十分偷懶,疏於管教,相反地,導師異常嚴峻、很少給小孩解釋和討論的空間,只要不是導師在場,教室內通常是無盡的爭吵和隨意走動的同學,這裡面有一個總是安靜而怡然自得的女孩,無論處在怎樣的境地,她總是自在,大部分的時候看自己的書,偶而觀察一下環境、隨口和同學搭訕個兩句,這女孩讓我很好奇,為什麼他能安排自己不受吵鬧影響,很有主見又不討人厭。不久,我又認識另一個安靜、成績十分優秀的女孩,他不但在高年級的時候名列前茅,選模範生或擔任重要工作的選拔上也總能得到同學們的支持,她一樣非常愛看書、花很多時間做自己的事,無論是吵雜的環境或是異常肅殺的氣氛下還是能利用時間完成自己的事,他們都是來自喜兒,而且過了那麼多年,熱情的和我推薦這間幼兒園,因為他們而開啟了我漫長的幼兒園參觀之旅,我不得不說能夠讓一個大孩子如此珍愛和懷念的學校,實在很令人感動。

 

0 (5).JPG

 

        所有進小學可能遇到的難題,我們也一樣不少的去面對,也曾經質疑過自己的選擇,尤其是孩子因為被其他孩子取笑不會九九乘法表的時候,我也焦慮的想去逼喜兒和大家一樣教點什麼,但這些有的沒有的很快煙消雲散,因為佑愷除了剛開始進幼兒園的分離焦慮之外,往後似乎悠遊自得、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對於別的孩子會的東西他抱持著一種「沒什麼能難倒我的氣勢」!

 

0 (15).JPG

0 (14).JPG

      

        他主動要求我幫他買書,每天固定窩在角落自顧自的練習,不論是下棋、玩牌、寫字、畫畫或邏輯遊戲都非常熱愛,除了問問題之外就是拼命鑽研。我們能做的事就是在旁邊祈禱他待會兒不要在那邊跺腳氣自己,除此之外,我們很少打擾或打斷他的活動,在他分享成果時也會找出他的努力予以誇獎,之後的育兒生涯一天比一天順利。我相信養兒育女沒有捷徑,一起生活,做好父母的工作,讓孩子感受、親見一個好大人的樣子,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0.JPG

 

        也許我們的育兒和選校經驗多了一點跌跌撞撞和土法煉鋼的辛苦,但我親眼看到很多父母跟自己孩子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孩子闖禍時只說他是被帶壞,要不就聲明放棄,讓社會去承擔原本父母親該去著墨和教養的工作。選校只是教養的一環,父母親的工作雖繁重,任期又長,卻無法被全部代替,我很樂意幫助其他的父母,所以總是不厭其煩和大家分享我的選擇,也很高興看到愈來愈多父母親和我英雄所見略同,關心孩子身心的成長而不只是認知的成果。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傾全村之力來撫養孩子」

~ 人人都有拉拔孩子的能力 ~

 

/ 蘇鳳茹

          大、小班家長

圖 /    黃廣祥

  

編按:佑愷媽媽是小學英文老師,作為現場教育工作者的她,相信一定有很多經歷值得給大家分享;我們向她邀稿寫些學校見聞或個人的育兒心得,她二話不說很快就來了兩篇。第一篇談她對學齡前幼兒應學什麼的看法(原文在此);這第二篇的文章案例讀來讓人感傷:「孩子無辜卻受累於大人」。假如,不幸的孩子在親人之外能及時得到別的成人援助,不幸的事件應是可以減少的?! 這是作者的呼籲。喜兒的孩子很幸福,因為他們滿載了成人的愛;喜兒裡的每位成人更幸福,因為我們照顧的是樂而無憂的孩子,而他們的背後有著一群關心幼兒教育的父母。謝謝佑愷媽媽的分享。

 

0 (2)

 

我很爽快的答應喜兒的邀約。基於一個媽媽的職責,更因為我是一名教學超過十年的國小老師,在過往的歲月,有些揮之不去的臉孔始終縈繞我心,我很想為他們爭取、或說一些什麼的,只盼我們這些大人能更善盡職責。

 

任教的第一年,有一個特別害羞而體貼的女孩,他在班上總是沉默而乖巧,又非常柔順。有一天,我忘不了的那一天,她哭得全身發抖、喘不過氣來的樣子。她抱著我斷斷續續說:媽媽不見了! 媽媽-不-見-了! 我第一次看到人的眼白急速發紅,很擔心她在重覆無數次的「媽媽--不見了」的話當中昏倒。在其他小孩七拼八湊的補充說明後,我瞭解原來那個炎熱的下午,孩子那位離婚後再婚的媽媽,因為思念孩子,偷偷跑到學校來看小孩。

 

當初離婚的時候,雙方鬧得不可開交,孩子的父親因公受傷癱瘓在床,時常對孩子的媽予以謾罵指責,加上阿嬤加油添醋,媽媽成了這個家的出氣筒,最後還是逃走了! 這些年來,她又有了新的家庭,孩子的爸爸和阿媽仍然天天詛咒這個離家的母親,少有人去想過這個十歲孩子的感覺,他們毫不忌諱的教她仇恨自己的母親,大人的恨無限蔓延,孩子只好壓抑自己的思念和感情,當他媽媽拿著彩色筆和蘋果出現在她面前的時候,她既想抱住媽媽又擔心被阿嬤知道;不敢跟媽媽講話,更不敢拿媽媽的東西,只是當媽媽傷心要離開的時候,她崩潰了!這群孩子跑來找我,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同學,竟不知道怎樣面對自己的母親,並害怕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00

對某些孩子而言,學校不只是啟蒙的地方,更是庇護的所在。

       

為了這孩子,我和這個羞愧的媽媽「聊」了很久,也跟孩子的阿嬤通電話,確切的表達我這老師的心痛和孩子的痛苦。在和這位有著很深恨意的阿嬤對話時,我試著讓她了解孩子想念媽媽的正當性,試著讓阿嬤感受到孩子內心的掙扎;我真的了解阿嬤心疼兒子癱瘓、媳婦卻要離婚的恨,也很同情她多年來照顧兒子,拉拔幼孫的辛苦。另方面,我回頭來跟這位媽媽說,我很認真告訴她,不要斷斷續續來看孩子,牽動她的情緒後又一走了之,只因為自己的思念;我很明白的告訴這位媽媽,她的思念是她的事,她自己都處理不了,那孩子呢?

 

其實這位媽媽從頭到尾少有發言,只是看著孩子流淚,看到我這原本想罵她的心也軟化。最後,她們都同意以孩子的需求為優先,大人協調出探望的機制,不要讓孩子成為犧牲品。我很幸運,看到我的學生又恢復笑容,個性也變得開朗,有一次她的畫裡出現新的角色—媽媽,我為她高興,也提醒他考慮爸爸和阿嬤的感覺。

 

傾全村之力來撫養孩子

早期的村里被現今的公寓取代,但取代不了相互扶持的人心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依舊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班級看到一些寂寞又失衡的臉孔,更有的是身上新舊傷痕的交錯,讓人心痛。我不時在想,在學校,會有老師注意到這些孩子的狀況而伸出援手,在孩子所住的社區呢? 能像我小時候的村里一樣---隔鄰左右相互支援嗎? 假如上述的女孩有社區的其他人及早介入和協助,會不會就減少了一個破碎的家庭?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曾說的” 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傾全村之力來撫養孩子),我很認同這種協同教養的觀念。

 

在養育我家孩子的過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父母親雖是孩子的依靠,但父母親的身心健康更是維繫教養品質的關鍵,尤其是新手父母。當初在鄰居親戚的幫忙下,傍徨的我得以度過那段最忙碌的時期。回憶過往,我曾經無助的像在密室中育兒,有時更會把氣出在孩子身上;也曾經質疑過自己,然後埋怨度日。若不是當時有一群住在附近,善解人意的媽媽們支助:妳幫我買菜、我幫妳顧兒,互助互惠的一起帶大我的寶貝,我又何德何能可以看到孩子如今健康快樂地成長?

 

傾全村之力來撫養孩子

社區的長者將是「協同教養」裡最寶貴的人力資源

 

守護自己家寶貝的同時,其實很多時候也可以守護我們附近其他的寶貝,那怕是見面時對孩子簡單的鼓勵話語、關心的眼神、及時的行為糾正等等,都能讓孩子在爸媽教養以外感受到他人的愛與關懷。

      我確信,這些小小的善念會發揮大大的作用。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藝」起來

/ 羅美惠

            安親班家長

           國小老師 

 

編按:鎮寧媽媽這篇文章的完成時間,剛好是喜兒部落格因Yahoo終止服務而須遷移它處的時候,那時我們把它貼在facebook的喜兒裡;如今我們把它放回來,謝謝鎮寧媽媽的經驗分享。

 

孩子好動、有時不專注怎麼辦? 安親班鎮寧媽媽的這篇文章分享了她的「藝術療癒」經驗。其實,音樂與藝術的陶冶對一般人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鎮寧在幼稚園的時候經常無法像一般孩子安靜坐在椅子上聽講,都在一旁轉圈圈或動來動去,但是由於他是聽覺學習型的孩子,所以他雖然身體不是端坐,可是問他任何的問題都可以舉一反三。不過,為了讓他升上小學時可以遵從上課端坐的規範,又可以滿足他聽覺學習的需要,所以我開始帶他去參加許多的藝文表演活動。

 

大家藝起來



說實在的,我雖然在大學參加過口琴社,也還滿喜歡聽音樂表演,但是過去生活經驗中並沒有觀賞藝術表演的習慣,加上工作忙碌總是個很好的藉口,因此不太會將藝文饗宴規劃為生活的一部份,不過,為了孩子我還是很積極的詢問藝文表演的訊息。我們桃園縣民有個非常好的福利,就是每月都會分別在中壢藝術館、桃園藝文展演中心、桃園縣文化局、龍潭的客家文化館等地安排藝文表演活動,於是我帶孩子去圖書館時,都會順便索取當月藝文表演的活動訊息,並開始排入我們家的行事曆中。

抱持著「喜歡藝術的孩子不會變壞」的想法,其實我都沒有特別挑選活動,只要時間可以配合就去看看,不論是大陸兩岸交流的團體(民俗舞、特技、雜耍、武功等)、佛朗明哥舞蹈、踢踏舞、交響樂、各校舞蹈與管樂團成果展、客家桐花季系列演出、布袋戲等,就連大家都看不太懂的現代舞,我都會帶孩子去看看。不過帶著一個愛動來動去的幼兒去看表演,既擔心他會問東問西、吵到別人觀看的興致,也擔心他根本坐不住、表演才過幾分鐘就嚷著要出去,但是我相信看表演的態度也是一種需要學習與養成習慣的作為,一切都急不得,而父母同時也是最好的榜樣,只要我們能示範靜心觀看表演的態度、並適時的提醒他觀察周遭的環境,我相信孩子一定可以藉由模仿而學習。

每次去看表演前一定要從服裝儀容開始,由於表演場地大多是室內的演藝廳、是個正式的場合,所以藉由外在穿著的重視,間接提醒孩子對藝術場所的尊重並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雖然當時鎮寧還是大班,我仍然會要求他先洗個澡、換上乾淨的衣服和襪子再出門,一方面是因為我覺得身體舒服了,有助於精神的放鬆,如此也才能提高聆聽、欣賞表演的專心度;另一方面我覺得很莊重的參加活動也是一種對表演者的尊重。

 

藝文表演2


除了服裝儀容外,我也會將當天要觀賞的表演簡要地解說給孩子聽,讓他對即將看到的一切有個心理準備,所以在進入演藝廳前一定會拿個曲目或表演簡介讀給孩子聽。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好奇的猜想:「什麼是佛朗明哥舞」、「要怎麼在嬰兒油上跳舞」、「什麼是交響樂」….,其實我幾乎都回答不出來,所以在陪孩子的過程中我覺得大人學到的將會更多。

對幼兒來說,他們的語言、感官都正在發展、學習中,所以在觀賞表演中透過他們的聽覺、視覺,、甚至動覺所接收到的訊息,也會是學習的好素材。記得有一次在客家桐花季系列活動中,除了參加「賞桐健行」外,還觀賞了國樂團的桐花客家歌謠表演,在舞台的布幕同時呈現了客家農村景觀與歌曲意境的詩詞和動畫,當時鎮寧專心得不得了,因為那是他第一次聽國樂團的演出,他不僅在觀察每一種國樂樂器的形狀與聲音,還要看大布幕上所呈現的動畫,甚至聆聽團長說歌曲的故事、歌手演繹歌曲的聲音….
我覺得當時鎮寧欣賞著從未聽過的客家歌曲,他是專心的、忙碌的、屏氣凝神的,根本沒有心思動來動去;他的視覺與聽覺完全處於忙碌的狀態,每聽完一首就好像鬆了一口氣般的將身體靠向椅背、看一看我、對我笑。

 

藝文表演4


其實,一個大班的孩子到底看到了甚麼、聽到了甚麼,他不會有立即的回應,看完表演後他只會說「哇!好好看!」不過,這一次觀看表演的經驗他會放在心中,有適當的時機就會回想、比較、並發問。我記得在隔年的桐花季健行活動時,他竟然還提到「以前的桐花歌曲表演還有嗎?就是以前的樂器表演的(國樂)….」所以我很高興過去經驗已經進入到他的小腦袋裡,而藝術觀賞現在也成了我們共同的生活回憶。

有許多表演活動都強調互動性、將觀眾視為表演的一部分、會安排觀眾互動的橋段,所以對孩子來說也就等於是上了一堂精緻的音樂課。有一次在看「踢踏舞」表演時,表演者完全沒有說話,卻用肢體語言示意要大家跟隨他的指揮來拍手與踏腳,過程中鎮寧和哥哥邊拍邊玩,就好像在上音樂教室的節奏課一樣。還有一次,表演者唱原住民豐年祭的熱鬧歌曲時,希望大家起立隨著他的歌聲自由的律動,我們還跑到人較少的走道上亂扭亂動,當時我和孩子們邊跳邊笑,雖然當天觀眾並不多但整場氣氛卻熱鬧得很,大家在歡樂聲中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如此,表演場地竟也成了一間充滿笑聲的音樂教室。

 

藝文表演3


我們從鎮寧大班開始,將觀賞藝文表演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每個月至少會看一次表演,寒暑假有時甚至每週一次,大約八、九個月後鎮寧哥哥在鋼琴教室有一個小型的成果發表演奏,我們在觀賞表演時通常都是讓鎮寧和我們一起坐、方便注意他的行為舉止,但是因為鋼琴教室將小孩的座位安排在前面、父母都是坐後面,所以在他保證「我會乖乖坐、有事我會安靜的走到後面找你….」我只好同意。我一邊看小朋友的各種樂器演奏,一邊注意著鎮寧的狀況。表演大約進行了四、五十分鐘後,鎮寧就以半彎腰的姿勢輕輕的走向我,並湊到我耳邊小聲的說:「媽媽,我要尿尿。」上完廁所他還告訴我:「你看,我就說我會專心吧!」當下我真的很感動,幾個月的努力有了成果,鎮寧已經可以自己專心的看表演、並注意禮貌了,「藝術的力量真偉大」。

 

雖然是為了配合鎮寧的專注與學習而刻意安排藝文表演觀賞,但是對大人而言,在工作壓力與家庭生活、孩子教養之間蠟燭多頭燒的疲累下,能在假期陪伴觀賞藝文表演,卻也是個放下壓力、享受當下美好表演藝術的時刻,有時候甚至會把握住與表演者互動的機會,發問、溝通對表演的感想與心得,讓自己增廣見聞;對鎮寧的哥哥而言,當時是初學鋼琴,透過觀賞的經驗竟也提升了聽覺的敏感度,有一次他聽過交響樂各項樂器的介紹後說:「我喜歡小喇叭的聲音,等我大一點,我也想要學小喇叭….。」

真沒想到當初只是為了培養鎮寧的專注力而嘗試觀賞藝文表演,現在我們家裡每個人也都能雨露均霑,這確實是意想不到的收穫。其實不僅是孩子需要藝術的養分,我想我們每個人也都同樣需要藝術的能量。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