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學報告 (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個隊名和隊旗的誕生
 
文 / 圖 喜兒編輯部
 
`1.JPG
 
下周六(11/6)就是孩子期盼的親子運動會了,各班幼兒都會自己決定隊名、繪製隊旗。
 
在中班,老師先蒐集一些生物圖鑑給孩子翻閱,然後請他選出喜歡的生物代表;有人選小灰蝶、有人選黑熊、袋鼠、螳螂…林林總總共13種生物。老師會問大家選擇的原因,有些孩子直說就是喜歡,也有些孩子能具體說出:因為袋鼠會打拳、叩頭蟲顏色很漂亮…,最後老師請孩子投票,12票的叩頭蟲獲得最高票。
 
為了加深孩子的連結,他們在畫叩頭蟲前,老師試從網路搜尋有關叩頭蟲的繪本故事,果然找到了一本"The very clumsy click beetle"(好笨拙的叩頭蟲)。雖沒有中文版,孩子還是能從老師口中得知故事的內容。接著,大家參看老師複製的叩頭蟲圖卡,再把心目中的叩頭蟲畫在自己的畫本裡。老師讓孩子從眾多畫作中挑出隊旗代表,然後把它放大很多倍在白布上給孩子描繪、著色,叩頭蟲隊旗就在預演前由眾人接力合作下完成。
 
經過這一番歷程,對孩子而言,叩頭蟲不只是班上的一個隊名、一面旗子而已,它還是一個故事、一幅畫作。未來的某一天,孩子有機會遇到叩頭蟲,也許不會驚惶失措(或者一腳踩下),而是似曾相識的情結湧上心頭。

00 (1).jpg

00 (3).jpg

00 (4).jpg

00 (5).JPG

00 (6).JPG

00 (7).JPG

00 (8).JPG

00 (9).JPG

00 (10).JPG

00 (11).jpg

00 (12).jpg

00 (13).JPG

00 (14).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為何要上烹飪課?
 
文 / 圖 喜兒編輯部
 
 
烹飪課不是只給孩子高高興興吃東西而已,在整個料理過程,幼兒學習和體驗到的東西會很多。
 
首先老師會讓孩子觸摸(手)和觀察(眼)食材的樣子、顏色,嗅聞它的氣味(鼻),接著他們要傾聽(耳)老師的指導,參與手作來增加精細動作的學習。最後,大夥兒品嚐(口)食物的味道;而原材料烹煮前後的差異和變化,如形狀、顏色、味道…也讓孩子有不同的感受。以上幼兒五感的體驗與練習無疑也只有烹飪課能一次給足。
 
另方面,幼兒更學習到:做事情會有先後、排序和步驟。有了這些概念,幼兒的耐力和持久力也會提升,他們能耐心等待食物的製成,期待美味的回饋。
 

1.jpg

2.jpg

3.jpg

4.1.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 現 與 觀 察
 
文 / 圖 喜兒編輯部
 
1.jpg
 
礙於疫情警戒,幼兒每周的野外活動被迫暫停,幸好喜兒還有個一百六十多坪的庭院,孩子能在樟樹圍繞、花草散佈的環境中繼續他們的生態探索。他們會撿拾葉子、果子,看到花開花謝,發現結瓜結果…這些都給幼兒帶來不少驚喜和讚嘆。大班老師曾經請孩子查尋校園裡有多少花、樹是可以結成果子的,幼兒竟然能發現多達14種。這陣子大班的孩子更發現生態池裡有不少指甲般大的小青蛙,隨後中、小、幼班的孩子也跑來加入察看行列。
 
有了發現,就開啟了幼兒觀察之門。接下來的日子,或在種植區、或在生態池,孩子們會不時跑去觀察他們所發現的東西。他們會告訴你:無花果那麼久還是綠綠的,瓜棚裡的絲瓜長大了;小青蛙身上有條長長的黑線,水草裡還藏有蝌蚪….然後,孩子又發現瓜藤垂下來的觸鬚好像一根根小彈簧;從蓮葉底下跑出來的小青蛙竟然仍留有尾巴…若「發現」是瞬間,那麼「觀察」就是持續,接著又帶給孩子更多的發現、促使更進一步的觀察;周而復始的行為,也就悄悄提升了幼兒的觀察能力。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疫情前的戶外---摘楊梅
 
文 / 圖 喜兒編輯部
 
1.jpg
 
疫情加劇的前一周,正是野生楊梅成熟時。由於楊梅不具經濟價值,很少有人販賣,因此季節到來,喜兒的老師都會帶孩子去摘這種在地果子(楊梅地名因此而來),品嚐它酸酸甜甜的特殊風味來拓展幼兒的味蕾。今年,被戶外活動的幼班、中班碰上,玩樂之餘,孩子們齊聚樹下,一個個抬頭伸手、攀摘楊梅,有些膽子大的幼兒還想爬樹趨前獲取更多。
 
楊梅外表極為脆弱,稍為用力即皮破汁流,對小肌肉還在發展中的幼兒來說,也是很好的練習與挑戰;大家還學習分辨綠、橘、紅、紫果子酸甜度的差別,不少孩子一旦摘到紫、紅色的楊梅,就已迫不及待放到嘴裡試嚐。可惜的是正要輪到小、大班的戶外時,卻因疫情而停課,無緣吃到今年豐盛的楊梅。不過,目前在大家高度自律的日常生活下,相信疫情將趨緩解,燦爛陽光的日子終會到來,喜兒的孩子也將再次走進自然。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桐花與大班孩子
 
文 / 圖 喜兒編輯部
 
1.jpg

假如不是在大班才來,桐花對喜兒的孩子並不陌生。每年當桐花飄落滿地,老師都會帶幼兒來這兒看花、撿花和串花。

從幼班似懂非懂的捏著花看,小班嚷著要老師來幫忙,中班時已能專心串起花環並說要送給爸媽;如今,到了最後一次巡禮而快要畢業的大班,問孩子是否仍記得撿花的規矩,大家搶著回應:「從外邊撿起」、「不要衝進去」、「要踮著腳慢慢走」...至於串花,眾人的精細動作更是操控自如,沒多久,花環就串好了,孩子們把它視作美勞已經做完,開始四處找樂子去:有的到草叢裡找昆蟲、採野果、摘野菜,有的開始玩家家酒...桐花顯然已經無法填滿這些孩子的心。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深信每年一次這樣的體驗,將會烙印在孩子的童年記憶裡,在未來的某一天,觸景生情,從而將帶給他心靈上的撫慰。
 
(去年桐花季就遇到一位住在附近,高中要畢業的喜兒孩子來這裡散心)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 感 探 索
 
文 / 圖 喜兒編輯部
 
5.jpg
 
春天的腳步來了,對小班三歲多的幼兒而言,正是眼、耳、口、鼻、手探索的最好的時機:
到達常來的戶外場域,孩子觸目所及,是冬天在地上留下來的落葉,小腳踩過會帶來沙沙作響; 接著過小橋、走坡坎,或在草地上跑跳,這是身體的舒展,也是四肢的鍛鍊; 有些孩子跑去撿樹枝,有的則蹲下來採野花、摘野莓; 聞聞花的香氣、嚐嚐果子的酸甜,尤其那些鮮紅微甜的咖啡果,更是讓很多幼兒躍躍欲嚐,把吐出來的籽子帶回家,就是爸媽愛喝的咖啡來源。
 
1.jpg

2.jpg

3.jpg

4.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足櫻花林
 
文 / 圖 喜兒編輯部
 
1.jpg
 
在農曆新年假期前,大班、中班接連去遠足。目的地雖然都是櫻花林,路途中孩子們卻有其它的體驗:看菜圃、採野花、觀賞錦鯉、聆聼民宅爺爺介紹他的小狗...。孩子走在蜿蜒的山坡茶園上,愈走愈陡,快到山頭時只有兩、三位禁不住喊累,但大家回顧來時路,卻被眼前的景色震懾住,有的說好高、有的說好美。山頭的另一邊就是橫向好幾百公尺的櫻花林,進到林裡,大班的孩子似乎對其它生態植物比櫻花更有興趣:開始在草叢樹洞裡搜索,被驚動的蟋蟀、蚱蜢四處跳竄,或者撿拾樹枝作槍、劍跟同伴比劃。隔天來的中班,孩子們卻能專注在撿拾櫻花或其它野花,不分男生女生,他們撿來都說要做花環、戒指,有人甚至用細小的枝莖串起,說是櫻花鞭炮…。無論大班、中班,櫻花樹下的孩子各取所需、樂在其中..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看待幼兒的畫作
 
文 / 圖 喜兒編輯部
 
1.jpg
 
兩、三歲的幼兒只要給他筆,他就會在紙上塗鴉起來,畫的是橫線、直線或繞圈圈;給他顏料,他便揮灑出心目中的彩圖。你也許看不懂,但當你問他在畫什麽,他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這是媽媽、那是爸爸,或者他在做哪些事情...。幼兒的畫作實際就是他們生活經驗的呈現,而成人眼中雜亂的線條、圈圈卻是幼兒「頭頭是道」的創作。四、五歲以後,小小的「牙籤人」就會從他的筆下蹦跳出來,畫的細節愈來愈多、內容也愈趨多元。這時候,我們不要以成人的標準和價值觀去論斷作品的好壞、或指示他如何畫,也不可拿來和别人比較、更不能以獎品作誘因。我們只需營造一個自由與鼓勵的情境,幼兒便會自信地在畫裡展現他的獨特性。當孩子的原創性沒有受到外來的干擾(譬如過早給他去坊間的繪畫班),他的創意將會源源不絕。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果。畫
~ 又吃又畫 ~
 
文 / 圖 喜兒編輯部
 
1.jpg
 
百香果酸酸的氣味,偶爾帶給孩子一個小小的顫抖,有的人大喊:好酸!有的孩子卻欲罷不能,就愛這味!
而這剖半的圓圓造型,成了幼幼班認識形狀的好機會,
再加上顏色的吸引力,孩子們一個個蓋不停。
手上沾染的色彩正是顏料相融的最佳表現,
老師將平日的水果殘殼運用在教學上,
孩子們有吃又有玩,視覺、味覺、手眼協調都進到蓋印的活動中
最後還要動動小手刷桌子,增進小肌肉的力量,
正是應驗喜兒生活體驗教育的活動。

5.jpg

7.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5.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聞歌起舞

~談律動課幼兒自主性的手舞足蹈~

 

/   貝心瑜

 

0 (1).JPG

 

編按:人生來就有聞歌起舞的本能,從嬰兒聽到搖籃旁的音樂,他會手腳亂動,到幼兒期假如沒有成人的框限(見「為何學齡前的幼兒不宜上才藝班」),孩子是會隨著音樂的快慢,或擺動身體、或手舞足蹈。喜兒一直以來,認為律動是幼兒藉著音樂的一種肢體伸展與探索的活動;除了平時因需要,有些班級老師會把歌舞、律動帶進課程外,心瑜老師是固定負責各班孩子的律動課。過程中,心瑜老師不斷地自我省思與調整,多年下來,她從孩子身上獲得不少啟示而讓課程更增進,孩子們也很喜歡上她的課。(謹此,我們也向清大幼教系的劉淑英教授至上深摯的謝意與敬意,多年以前承蒙她親臨喜兒指導,除了示範幼兒舞蹈外,當時她教誨的一席話更讓老師們獲益匪淺)

 

 

中午時刻進到喜兒,還沒來得及卸下身上的背包,大部分孩子看到我都會問,你今天要去哪一班?大班?幼幼班?,看來他們都很期待律動的課程。有些孩子已經習慣,只要看到我,就知道今天輪到他們要跳跳舞,玩玩肢體遊戲,甚至會說,我知道今天要玩小火車,我知道要玩蝴蝶飛等等的活動。

 

0 (3).JPG

 

回想一位學者曾經提到,對幼兒而言,幼兒律動它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卻是許多領域課程的基石,因為透過肢體動作的自我控制,不但可以培養孩子敏銳的聽力、專注力、觀察力以及創造力,還能達到身心平衡的發展。因此,剛開始在喜兒帶幼兒律動的時候,我是滿懷信心,並相信自己能夠勝任這份工作。

 

關於要帶什麼課程或玩什麼肢體遊戲,事先作好課程設計是不可少的,但由於孩子的活動方式、自由表現常常會與我的期待有一段距離,因此在教學上會變成很大的挑戰。

 

0 (5).JPG

 

舉個例子,過去在我所設計的課程中,其中一個模式是希望孩子先聽一首曲子,鼓勵他們說出對曲子的感受,然後再照著所描述的,用自己身體做出動作,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不足,說出的答案天花亂墜,也無法描述有什麼〝感覺〞;我提示孩子並說出我想要的答案,進一步問孩子有沒有類似的感覺,可想而知,他們的答案一定會說,有,當下我聽了非常的開心,因為終於可以繼續照著設計的課程進行活動了,我甚至有時刻意忽略孩子的其他意見,因為這會影響本來課程的構想以及想要達到的目標。

 

0 (8).JPG

 

我深知傳統幼教很多情况沒空讓孩子感受周遭的事物、表達自己的感受,然而在我成為現場老師之後,自己卻在不知不覺中將傳統的模式套用在喜兒的孩子身上,而我卻是在初期進行律動一段時間才有所覺察,這樣的覺察是在一次放手後才有所領悟。

 

那次課程,一樣按照所設計的課程進行活動,期間中班孩子突然問,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玩,接著他開始說出自己的感受,也用身體做出不同的動作,當下的感受是,站在我面前的小孩,在思考過後所採取的行動是多麼令人震撼,接著,我容許他們繼續用自己的方法完成這個活動,並在旁靜靜地仔細觀察,過程中令我不時讚嘆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

 

0 (4).JPG

 

經過那一次的經驗,我試著學習在課程裡放手,鼓勵孩子在這堂課天馬行空的想像。記得有一次上課,我希望孩子墊起自己的腳尖,伸展自己的身體,想像自己用指尖摸到最亮的那一顆星,突然孩子說,老師我的腳好痠喔,我可以用飛的嗎? 我同意並點頭不作聲,也不打斷其他孩子的活動,目的是要讓孩子學習觀察,進而刺激孩子的想像力,結果也令我意外,不只天上飛的,樹上攀、地上爬的各種生物都出現了,呈現在我眼前的是音樂聲中非常熱鬧的大自然饗宴! 即使整間教室鬧哄哄,在大人看來毫無秩序,但這卻是孩子正在學習如何控制肢體、表達感受的機會。從此,每次的課程,我會留一段時間給孩子,他們可以透過音樂、藉由肢體,盡情抒發自己生活的經驗與感受,過去習慣主導孩子活動的我,至此調整了心態,讓孩子在接受我的教導之餘,仍有自主發揮的空間,從而更能享受律動這門課所帶來的樂趣。

 

0 (6).JPG

 

對沒有音樂律動課程經驗的孩子來說,要透過身體來表現對音樂的感受並不容易,例如聽音樂的同時,孩子能不能即興配合音樂作出表情和肢體動作,都跟孩子的生活經驗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老師的引導就很重要。我常常喜歡模擬一些情境,例如鼓勵孩子想像自己,在滾燙的柏油路上行走,通過這種加入情緒再加入情境的音樂遊戲,孩子會學習如何去感受、去觀察,我也常常因為孩子豐富的想像力而感到驚奇,甚至獲益良多。

 

0 (2).JPG

 

我曾經將橡皮筋放在手上搓揉,手放開後鼓勵孩子根據所看到的橡皮筋形態,用身體表現出來,之後我增加難度,使用1條以上的橡皮筋,孩子卻可以想出各種方法,孩子們之間互相討論,嘗試失敗後,又再次討論,從單人的呈現變成團體的呈現,完成活動後,孩子對自己的自信又更增強了。因此,看似簡單的音樂遊戲,但過程中孩子卻是在體驗、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歷程,放手和信任孩子就是很重要的環節,給孩子時間,給孩子空間,在一定的規範內,讓孩子自由發揮,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協助,會看出孩子的潛能被激發,豐富了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會更喜歡自己的身體、更進一步瞭解自己。這種自主性的聞歌起舞及肢體探索,即使過程需要很多的討論與引導,最終的效益還是值得的。

0 (11).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田趣

 

    / 蘇美香 小班老師

     / 黃廣祥蘇美香

 

0 (15).JPG

 

編按:喜兒每周的戶外探索,有時是配合教學主題走,更多時候是跟著季節而行,像前陣子的野外賞櫻花、最近的林間見新綠;到達地點後,有時會符合預期,也有些時候是始料未及,無論如何,師生都不受影響,畢竟孩子在戶外的心情是愉悅的,老師也隨遇而安、樂於接受一些意外的收獲。美香老師的文字樸實無華,敘事流暢一氣呵成,這篇文章讓人讀來如身處其境,孩子所為歷歷在目。

 

 

今天,孩子們知道著要去田裏踩泥巴都很興奮。

 

到了目的地發現田裏都已插滿秧苗,我問:「田裏都插秧了,可以下去嗎?」孩子說:「不可以,會踩到秧苗,農夫會生氣。」於是,「叔叔」試著到其他地方的稻田。繞了一圈,發現別處的田雖然沒有插秧卻荒廢長滿雜草,於是,我們決定回到原來的地方,改讓孩子體驗走田埂。

0 (8).JPG

 

下車後,孩子聽到要去走田埂,高興地往前跑,大家選擇較寬的田埂走,但眼前隔著一道不大不小、沒有水的溝渠,我說:「要跨過溝,才可以過去田埂,跨不過就下溝再爬上來。」孩子們一個接一個的過去,輪到最後一位,她說:「我不敢。」同學馬上回頭說:「我來陪妳一起過去。」

0 (1).JPG

 

我請大家脫下鞋子走,孩子們踮著腳尖,不時發出又怕又興奮的聲音:「濕濕的」、「涼涼刺刺的」、「好滑,我不敢」,沿路遇到田埂中有水,有些人靠邊走,有的則雙腳跨兩邊過,走了一段後,怕髒的孩子小心翼翼走,不怕的則越走越快,隊伍越拉越遠。

0 (19).jpg

 

走了一陣子,前面的田邊竟然會有塊泥巴地,我請先到的孩子,走去踩踩看,他們一開始露出害怕的表情,踩到硬的土塊說:「好痛」,踩到軟軟的泥巴,則露出笑容說:「滑滑的」,有位孩子還改編之前唱過的「捏泥巴」歌:「踩泥巴,踩泥巴,踩一個美香老師…」並且向後面的小朋友說:「快點來!我們已經開始玩了。」

0 (22).JPG

0 (24).JPG

 

越多人加入,孩子越覺得有趣:有的用腳跟壓、有的用腳掌滑:「好好玩」,於是有人蹲下用手抓:「你看我的手」,最後剩下兩位不敢玩,雖然她們都有踩進去,但一位原地站著不動,另一位馬上走回田埂。隨後,我再次鼓勵她們,加上也被同學體驗時的笑聲吸引,其中一位嘗試走出一小步,用手指輕沾泥巴,並興奮地說:「你看我的手指!」另一位也接著摸摸泥巴,手掌摸得黑黑的,然後露出笑容說:「你看我的手變黑了。」

0 (18).jpg

 

過了一陣子,我說:「泥巴可以捏耶,你們看我捏什麼?」孩子說:「很像企鵝」,「企鵝有什麼?」有人說:「眼睛」,另一位馬上用泥巴搓成小小圓形:「這是眼睛」,並走過來幫忙黏上,接著是嘴巴、翅膀。於是,更多人有不同的想法:「我做披薩」、「我要飯糰」,然後雪人、蚯蚓…都跑出來了;還有孩子邊加水,邊揉土塊:「我在做麵糰,加水才可以做得更好吃喲。」就這樣玩到要回校的時間,大家也很配合,把泥巴放回原處。

0 (12).JPG

0 (17).jpg

 

       回程時,有幾位孩子想挑戰走更窄的田埂,一位帶頭說:「我要走小小的田埂,它好像平衡木耶。」才走了幾步,一個接一個掉進旁邊的溝裡,卻仍邊笑邊說:「我還要走」,有一位掉了兩次就害怕起來,哭著不敢走,有兩位即使掉進田裏,還是哈哈大笑地爬上來繼續前進,當他們發現那些走寬田埂的孩子已走了很遠,才放棄說:「我不要走了。」

0 (16).JPG

 

 孩子們快到起點,還是要像去時過溝渠才行,但是因為每個人手上都拿著鞋子,很多人既不敢跨躍,也沒手撐著下溝,忽然,其中一位孩子很有自信的跳下溝裡,跟同學說:「我來幫你們,你們把鞋子都扔下來,我幫你們撿。」剎時大家全都配合做:扔鞋,下溝,再爬起。在回程的車上,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我還要再來玩,好好玩。」

0 (7).JPG

 

第二周,我再帶孩子回到原地,事前跟他們講是去作觀察,並要跟第一次比較。孩子們到了稻田,有的蹲在田邊,眼睛注視著:「老師,快來看,稻田的水上有東西,那裡有蟲、有白鷺鷥…那是什麼?」我回應:「我們拍照起來,回去再討論看那是什麼。」有的往遠處看:「那個白白的是蝴蝶嗎?」一位孩子立即就用歌聲表達:「蝴蝶,蝴蝶生的真美麗」,其他人也跟著唱…

1 (4).JPG

 

隨後孩子們自發地赤腳走田埂上,他們不再像上次一樣的踮腳走,甚至有位上次不敢玩泥巴的孩子,跳不過田埂中的溝縫,腳踩進田裡的泥巴也不害怕,笑著說:「我沒有跳過,掉下去了,我的腳、褲子都是泥巴,我都沒有哭。」有孩子發現田裡的腳印,大家議論紛紛:「這是大巨人的腳印嗎?」「不是,很像豬的腳印。」「不是豬,是人的腳印」…;有人則興奮分享他撿到的田螺、蝸牛殼;更有人眼睛所及大叫:「有蜥蜴,好像蛇。」

1 (12).jpg

1 (14).jpg 

 

接下來大家遇到農夫在噴除草劑時好奇的問他在做什麼;看到不同的野花就惋惜沒帶圖書來查看是什麼花;他們還發現螞蟻窩,有的害怕不敢走,有的蹲下來觀察,當聽到農夫說:「附近有紅螞蟻要小心。」他們便害怕大喊:「是紅螞蟻呵,快走!」我把孩子們的疑問和害怕的事情全都拍攝下來。

1 (11).jpg

 

       回到園裡我們先觀看所拍的一切,孩子們再彼此分享:「大腳印是人的腳印,小小細細的是白鷺鷥的腳印」、「不要怕螞蟻,牠比我們小」、「只要不碰到螞蟻窩,就不會被咬」、「我們看到的那些螞蟻和爬在腳上的都不是紅螞蟻」…

第二天,孩子一起在牆上的畫紙作團體畫,大家認為印象最深刻的是田埂,再來是秧苗,接著還有蜥蜴、白鷺鷥、大腳印、螞蟻…等。討論完,每位孩子依自己喜歡的東西來畫上去,有的人描畫手指作為鷺鷥腳印、有的描自己的腳丫來代表大腳印;畫白鷺鷥的孩子擔心白色看不見就說:「白色會看不到,我用綠色來畫好了。」

1 (13).jpg

1 (2).JPG

 

完成後,大家後退看著牆上的畫都說:「好美!好美!」

1 (10).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題教學、喜兒、我

文/圖 黃閔華

 

 

編按:閔華老師雖然現埸教學的經驗不多,但對喜兒而言,近年來新加入的幼師不論能力、經驗如何,我們都希望她能跟著喜兒原有的老師見習至少一個學期以上,原因在於讓她瞭解喜兒的理念與特色。這是一篇加入喜兒三個月後老師的工作心得。

 

IMG_1121.JPG

(圖:方潔玫)

 

我是技職體系的幼保人,從高職的暑期見習、不間斷的園所參訪,到大學的期中實習加一個月的特殊教育見習,一連串的經歷就像是讀醫學院般,最後終於完成了我的幼教學程。

         大學畢業後,我去了一間在家附近的幼兒園,那天入園後,我就後悔了。 突然覺得一天好漫長,也彷彿看到小時候的我,封閉的教學環境,每位孩子都寫著無止盡的學習單,但在我的腦海裡,孩子應是自由、開心的探索。 我回首大學時在某園所實習的日子,開明的教育理念,開放式的空間,讓孩子玩中做、做中學,每周還固定一次外出,不管是看展覽還是戶外郊遊。但在那所我似乎一點也嗅不到自由的空氣,離開後一直無法遇見自己能認同的園所,也就斷了我從事幼教老師的動力。

 

第十一週_4380.jpg.1.jpg

(圖:侯孟志)

 

幾年下來,我一直都在幼兒相關產業打滾,像是親子教學館、親子遊樂園、親子書房還有保母系統的訪視員等。就在我要進入下一個階段時,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了「喜兒」,裡頭說喜兒的孩子,不強調讀寫算、沒有英文,與自然共學,這些都是我的憧憬,原本打算放棄幼教的念頭從新燃起,就決定去看看那是個怎麼樣的園所。

 

IMG_0048.JPG

 

    從新北五股到桃園埔心,映入眼簾的是一家被樟樹包圍的幼兒園,你不仔細發現其實很容易錯過它。我到園的第一天,很訝異不管是哪種年齡層的孩子,他們都不怕生,並且面帶微笑、好奇地紛紛問起我是誰,這種充滿自信的面容,讓我對「喜兒」有了很特別的感覺。

 

第九週_6742.jpg

 

       在這之前,我有小班的代課經驗,目前擔任大班的助理老師跟孟志老師作配合,初來的我就這樣跟著主教老師和孩子開始了自己在喜兒的體驗之旅。

 

IMAG4798.jpg

 

這學年開始,中、大班的教學模式採「主題式教學」,這是我陌生的領域,它的精神是將學習的主軸還給孩子,讓孩子探索生活中有興趣的事物;師生選擇一個共同的主題,依孩子的興趣及個別能力進行學習,並透過觀察、團體討論、實作、分享、建構或個人獨立操作等方式,逐漸加深、加廣的學習活動。對孩子來說,這是很生動有趣的學習方式。

 

第十週相簿_4512.jpg

(圖:方潔玫)

 

就以中秋節活動來說,孟志老師先讓孩子思考,關於中秋節,你會想到什麼,再一起去探討孩子想參與及進行的活動有哪些,有孩子提到:「月餅」、「柚子」、「月亮」、「月兔」等,孟志老師就整理引起孩子興趣的主題有哪些,並帶著孩子討論,再一一的去實作,最後分享與檢討。

 

0 (3).jpg

 

當孩子提到月兔,孟志老師隨即問孩子可以怎麼製作及呈現,有的人說用畫的,有的人說可以用陶土…,在一番討論後,大家決定用輕黏土來作兔子,在製作前也一起討論兔子的特徵及如何製作的技巧,讓孩子彼此分享經驗,再各自進行創作,而柚子則是融入平常的體能活動時間,有時將柚子變成飛盤,有時又讓孩子放在頭上保持平衡,在中午也將柚子變成燭台,放上蠟燭即變成燭光午餐的概念,當然也有吃柚子的時間,我們一起剝柚子,嚐柚子,原先不太會剝的孩子,最後都會搶著要多拿一些來試試看。

 

page5.jpg0 (4).jpg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月餅製作的過程」,孟志老師從孩子們帶來的月餅裡挑選幾種口味,讓孩子們品嚐後,自己選擇想做的月餅是哪種,透過投票決定,一開始孩子們幾乎都選了廣式月餅,可是廣式月餅製作過程繁複,和孩子們討論後,又進行第二次票選,最後確定要做鳳梨酥。首先,孩子們從洗、切鳳梨開始,在切鳳梨時,我感覺到他們都很專心,有時也會偷偷地舔一舔自己的手,去品嚐鳳梨的美味。之後,大家將切成細絲的鳳梨熬煮成鳳梨餡,再來秤重、搓成球狀,接著就進行餅皮製作。

 

0 (1).jpg

 

      孟志老師帶著孩子們依照食譜來測量比例、製成麵團,最後用餅皮包著內餡用模具壓出方塊,送進烤箱。當孩子在午休時,烤箱裡的鳳梨酥散發出極香的味道瀰漫在空氣中,午休後孩子也起床了,聞到味道就紛紛的開心訴說「鳳梨酥烤好了」。學習製作變成了一種帶得走的禮物,每個人都帶著滿足的笑容,將鳳梨酥拿回去與家人分享,可以想像他們會在家裡滔滔不絕的說出事情的始末。

 

page4.jpg

 

以上所說看似簡單,對在旁協助的我卻瞭解在教學上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師需要按步就班地和孩子討論、思考、實作並分享。料理的教學活動是最累卻也最好玩的,我期許自己在未來也能做到。

 

IMG_0174.JPG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越來越了解,為什麼要讓孩子進行討論?為什麼主題式教學對孩子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答案是要讓孩子清楚為何做這件事,孩子明白之後,才能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並且自發性地去學習,而非老師說做才去做。

 

IMG_0762.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小孩與我

 文 / 曾婉柔 幼班老師

  圖 / 曾婉柔、蘇美香

 

IMG_7548.JPG

 

編按:婉柔老師在公立幼兒園帶過小、中、大班的孩子,卻還沒有教過幼班,上學期加入喜兒時,我們就安排她去幼班協助資深的美香老師,同時也讓她有見習的機會,今年這學期起,婉柔老師將負責主教,改由美香老師在旁協助。這篇文章是婉柔老師這段時間以來的省思以及未來的期許。

 

   幼幼班對出身公幼體系的我來說,是多麼陌生的年齡層,還記得11月份正式的和某些新生一起踏入幼幼班在喜兒展開新的生活,每當看著他們臉上顯露出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身為教師的我又何嘗不是!初踏入陌生的環境,要遵守班上原本就訂定好的規定,要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說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S0670080.JPG

 

     這麼小的孩子對於情緒的認識和管理本就還沒完全,每當看到他們因為分離焦慮或遇到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而哭鬧,除了要趕緊替他們解決並在當下進行機會教育外,其實都難免多了幾分心疼⋯⋯畢竟他們還是群小小孩呀!話雖如此,看到他們這段期間以來的情緒發展,我也重新認識了情緒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他們真的就如同一張白紙,我們為他們添加了什麼樣的顏料,那些色彩就深深的印在他們的畫布上。

IMG_7529.JPG

 

他們從行為中認識各種情緒,更從互動中習得情緒反應。當安全感建立,很多時候我會給予些許空間容許他們的撒嬌或任性,因為那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因上學被剝奪了的所需。但是,當開始在溝通後或反覆出現無理取鬧時,我也會嚴厲的告知錯誤、要求改正。哭,不是件壞事,哭,也沒有不好,我們不需要去禁止這項行為,不過我們要做的是讓他們了解為何而哭,因何事而哭。

page1.jpg

 

當然,除了哭,他們也是一群相當貼心且善良的小天使,從他們的口中你可以常常聽到毫無修飾的讚美,從他們身上你可以得到毫無保留的大大擁抱,從他們身上我得不斷提醒自己身教的重要,從他們身上我也再次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關係。不要再覺得他們年紀還小不懂,其實我們若放下身段,用他們的視野看世界你會發現有時我們比他們不足的地方還多更多。

IMG_7584.JPG

 

 這麼小的孩子上幼兒園不就是來睡覺、吃點心、玩還能做什麼?我想這是許多人長期以來,對小小孩上學及對幼兒園課程的誤會和刻板印象。其實他們在學校可是非常忙碌的呢!從踏入校門開始他們得處理和爸媽分離焦慮的情緒、學習禮貌和師長同學打招呼、學習所有的生活自理: 整理書包、掛毛巾、交手冊、洗手...只要沒有危險性,他們能做的通通都得學著做做看。當然還有從家庭中脫離,需要學習與同儕的相處及個人社會化的過程,這些也是相當重要的,而且是他們人格養成十分重要且關鍵的階段。

 

page3.jpgpage2.jpg

 

在下學期開始元宵佳節過後,我將嘗試整學期只上單一主題的課程模式,由教師先設定好主題,其餘的發展交由孩子們去延伸。我會從孩子們的舊經驗出發,透過他們自身的觀察、親身的體驗及生活中的發現,經由實際的操作、實際探訪、團體討論、經驗分享...等方式來決定課程的發展方向,師生一起共構出課程的脈絡,幫助孩子們發展出屬於他們自己的課程。

S0628143.JPG

 

這樣的方式能夠多聽聽孩子們的聲音和意見,也可以深入的了解他們的理解與興趣,不再只是被動的吸收教師的給予,他們其實也是有能力可以發揮。會想嘗試這樣的課程,目的在於希望藉此能夠帶給孩子們更強烈的上課動機,還有培養探究的精神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幼兒園的階段認知性的課程可多可少,多了無非就是填鴨,他們只是認識了許多知識,但這些卻無法與生活連結;若給少了又似乎辜負了他們的能力、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S0939224.JPG

 

因此,透過這樣的課程讓他們能夠好好的去玩,且玩出點什麼,並能夠實踐我的教學理念:讓孩子在快樂中遊戲,在遊戲中學習,在愛中成長;希望他們具備著可以帶著走的能力,在往後的就學階段及成長過程當中都能夠有助益。

page4.jpg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孩子和自然之間搭起情感的橋

~ 談喜兒的自然教育 ~

 

圖 / 喜兒

    文 / 方潔玫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視聽教育碩士

            

0 (3).JPG

 

編按:只要天候許可,喜兒的孩子每周都會有戶外探索,20年來不曾停止過。上月初我們接獲也有20年歷史的新竹教保協會邀請,在其「創新與改革研討會」中分享經驗。以下文章是以創辦人潔玫老師的演講內容為主幹,首次有系統的以文字來呈現喜兒對孩子的自然教育。

0 (2).jpg

 

 

               喜兒是二十年前在楊梅自然資源豐富的陽光山林社區設立,創辦人三位媽媽都喜愛自然活動,原本就有帶孩子戶外散步的習慣,也將這個習慣帶入幼兒園,變成一週一次的戶外課程。它本質上是隨著自然節氣、動植物的變化,成人和孩子的「踏青」。雖然,喜兒搬了兩次家,但是每週一次的踏青仍維持到二十年的今天。

0.jpg 

 

                為什麼需要帶孩子親近自然? 除了大自然原是我們知識與美感的根源外,還有人對自然關係的情感建構,會存著一個關鍵期,如果孩子從嬰幼兒時期起就被過度保護、或是很少接近自然,他成長以後,在自然中會沒耐性,也不易自在地遊戲;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自然環境中抱怨無聊或無法自娛的兒童,即是如此。這二十年來,我們可以觀察到喜兒的孩子在自然環境中的自在與活力,他們能在其中找到趣味的事情做;他們對自然中的綠地溪溝、泥巴石頭、花草樹木、鳥蛙蟲蟻都不陌生,並有一份自然的親切感。

0 (4).jpg

 

                不論喜兒搬遷到何處,我們總是很努力地在園所附近找尋可資利用的綠地或荒地,作為孩子探索的地點,幼兒家附近的稻田、老師熟悉的地點,也是我們戶外的選擇,幾年下來孩子的足跡包括:社區公園、綠地、稻田、茶園、荒地、社區菜園、人行道……。

IMGP1968.JPG

       基本上,我們選擇的原則是迴避人造的遊樂設施,趨近有泥巴有石頭、或有野草有樹的地點,因為它們提供更多探索的可能。雖然喜兒很幸運,附近就有稻田或茶園、綠地等自然資源,但是我們也會造訪人行道旁的荒地或國小圍牆外種植了行道樹的走道,這些是都會區的園所也可找得到,也會是幼兒探索自然的很好的起點。

 0 (5).jpg

 

(一) 戶外探索的項目

                 喜兒的老師帶幼兒到戶外做那些事情呢? 

1.體能的探索

二到六歲的幼兒身體動作能力正在發展中,在戶外光是從事下面各類動作,就帶給他們很多的刺激與挑戰了:走路、跑步、跳躍、走階梯、爬斜坡、溜斜坡、打滾、走獨木橋、走駁坎、跨越水溝、爬樹、玩遊戲……。

 0 (6).JPG

幼兒對於在自然環境中的體能挑戰,動力更強;有的幼兒在教室進行體能活動會因信心不足而排斥不做,但他們到了大自然中,卻經常被斜坡或花草吸引,忘記了困難,跟著同儕抬起腳:往前走、向前跳、跑下坡,從而提升了自己的體能。

0 (27).jpg

 

 2.感官與美感的體驗

不論是在哪個季節,大自然總是提供孩子許多拈花惹草的機會,春天可以採野花,觀察新抽的樟葉,撿油桐花;夏天可以品嚐楊梅,賞月桃花;秋冬可以踩落葉、找柚子,摘芒草、撿拾楓葉,蒐集翅果種子…。

0 (7).jpg

 有時候孩子撿樹枝、搗泥土,傾聽風聲、蟲鳴,或追尋鳥影蛙蹤;或是老師乾脆給孩子來一場野餐。每一樣活動都可以讓幼兒綜合的使用他們的眼睛、耳朵、鼻子、手指、舌頭等感官。幼兒年紀雖小,但是經過探索自然的過程,他們感受得到自然的各種色彩、氣味、美感。

 1 (1).JPG

 

                 在每周戶外探索的層次上,老師被賦予很大的彈性。可能是單純的踏青或一時興起的野餐,也可能是跟節氣有關的活動:秋冬的芒草枯枝、春夏的花卉野果,孩子都有不同的體驗;有時候是配合教學單元,譬如「中秋節」的課程,老師就會帶孩子去看柚子樹,讓他們聞聞柚葉、摸摸柚子,這類跟課程相關的探索有單次的,也有系列的。

 0 (8).JPG0 (9).jpg

 

 

(二) 戶外探索的影響                

 

一週一次的戶外探索活動,帶給幼兒的學習其實是全方位的,涵蓋了情緒、社會、認知、語文, 以及前述的體能與美感等領域的發展。

 

 0 (10).jpg

                  

        情緒的穩定與耐挫力的提升

對於剛入園的新生,情緒經常處於分離焦慮中,但是當他走出戶外,心情就得到了轉換;有的幼兒看到野花野草,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帶回去給媽媽,這樣的行動讓他情緒恢復穩定,讓幼兒在家人與幼兒園之間起了愉悅與分享的正向連結。。

0 (11).JPG

 

 在探索自然的過程裡,幼兒經常要面臨很多體能上的挑戰,像跨越一條溝、攀爬一棵樹,有時候他會先經歷幾次失敗之後才成功。不同季節戶外的溫度變化,也讓孩子學習適應我們台灣炎熱、濕度高、多蚊蟲的環境。這都提升了孩子在們環境中的耐挫力

0 (12).jpg

 

        社會的歸屬與規範

         戶外探索活動雖然充滿了樂趣,但是安全還是最重要,因此就會有規範和紀律的學習。事前幼兒先要認識戶外的地點、目的和安全規範;到了現場就要學習遵守既定的規則,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動作,譬如,走在馬路時需要靠邊走,兩人牽手互相照顧;摘楊梅時,須和同伴配合,一人拿碗,一人採摘。孩子在面臨挑戰時,他們通常會自發地展現其合作助人的善意,譬如攀爬陡坡時,已抵達頂端的孩子,樂於對在下方的同伴伸出援手。還有當遇到大家都想要攀爬的樹,或跳躍的巨石時,孩子們也會自動排隊;有時則是在快樂的溜斜坡活動中,孩子會特意等待尚未就位的同伴,要共享全體一齊衝下去的快感。這些都是他們在活動中有形與無形的社會能力發展。

0 (13).jpg

 

訊息的接收與認知

在這種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幼兒所得到的大自然知識都是一手資訊,不論社區附近常見的植物:會割手的芒草,有毒的馬纓丹,可以吹的蒲公英種子球,可以吃的龍葵成熟果子、紅黑酸甜的楊梅;或是野外邂逅的毛毛蟲、溝渠裡吃苔蘚的蝌蚪、長尾巴的蜥蜴等等,除了眼見為憑,還摸過、玩過、吹過、撿過、吃過、抓過…幼兒這些親身體驗不但印象深刻更把生物本身所擁有的訊息一一具體化了。

  0 (14).jpg

 

   語文與行動的緊密結合與發展

         幼兒需要有「言行一致」的體驗,當他接收到新的詞彙和指令,他需要學習理解,甚至轉化為行動。在野外,當「向上爬」、「往下滾」的詞令出現時,他不但要理解,更要付諸行動,接下來身體還要作不斷的調整;撈蝌蚪時,老師會教孩子們如何橫跨水溝,然而每個孩子理解和肢體的發展各異,有的一次就做到了,有的卻需要在多次的「嘗試與失敗」後才抓到竅門。 

0 (15).jpg

 

 

(三) 戶外探索的準則 

 

1.    任務簡單

      幼兒戶外探索的任務可以設定得簡單易行,可以是觀察季節的花草,或撿拾某類種子、野果;可能是撿拾需要的樹枝;探訪收割過的稻田…;保留一些空間給孩子們自主的發現,做為機會教學。

 0 (16).JPG0 (17).jpg

 

2.    行前的準備

  行前或出發前一天,老師會和孩子討論:地點、要做的事,適合的穿著、須攜帶的物品、水壺等;老師也視需要準備:收集花草的塑袋、瓶罐,或撿摘野果、種子的梯子網子,觀察昆蟲的飼養箱……。

0 (18).JPG

 

3.    安全與基本常識的說明

             出發前老師都會強調安全守則及戶外規範,通常是透過師生問答以加強孩子的記憶。幼兒在一次又一次的說明及身體力行,漸漸便養成遵守的習慣,當有人觸犯或新來者不懂規矩時,某些孩子還會幫忙提醒或糾正。

 0 (19.5).jpg

 

4.    讓孩子主動探索

             老師看到熟悉的自然事物,可以給孩子做簡單的介紹,引導孩子觀察、探索,但是無需做到鉅細靡遺的完整介紹,許多部分可以留待孩子自己陸續去做觀察與發現,再依照孩子的問題做延伸或問答。遇到老師也不知道的事,回去再一起找答案。主動探索是孩子最大的樂趣來源,當幼兒問「為什麼」,老師可以依他所見的訊息加以引導,推測原因,幼兒就算說的不正確,但這樣的過程卻可以培養願意主動探索的孩子。

 0 (21).JPG

 

5.    同儕激盪

在戶外活動的觀察過程,老師不盡然要事事由自己啟動:「你們看,上面有…」,倒是可以藉由某位孩子的觀察或反應,去讓同行孩子的關注,效果更好。譬如:「哇,看小俊剛剛在這裡發現一隻毛蟲欸,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或是:「琦琦覺得葉子聞起來像芭樂的味道,你覺得呢?」「宣宣爬上去了,你怎麼做到的?」透過同儕的互動與分享,來提高孩子觀察的動機,說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做法;讓孩子對自己更有信心,也有機會比對自己和別人的想法,使得想法更多元,不會侷限於老師的原始想法。

 

 0 (21.5).JPG

 

6.    舊地重遊

 相同的地點可以再去,而且可以一再地去,讓孩子有機會自己見證環境的變化,不然什麼叫做「楓葉變紅了」?如果只看過紅色的楓葉,怎麼知道它是從原本的綠色變來的,全是大人自己知道而已。相同的地點再去,可以關注相同的事物,感受其間的變化;也可以關注同一地點的另一項事物,接觸新的元素。舊地重遊做相同的事,上次摔倒的地方,這次可能跨過去了;孩子後來體驗到的成就感,有先前的挫折感做對照,情緒的體會更豐富。舊地重遊讓孩子有熟悉感,在熟悉的環境幼兒會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地去探索或是發掘新的玩法。舊地重遊讓孩子把舊經驗和新發現作層次的堆疊,也加深了對環境與事物的情感。
 

0 (22).jpg

 

(四) 戶外探索的回顧與延伸 

                戶外探索後的回顧,通常先透過孩子口頭上的分享,譬如:「今天你最喜歡的事?」「你有看到什麼?」「為什麼你會這樣做?」「你覺得自己哪裡做得很好?」接著下午或隔天再讓孩子作回顧畫,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老師可以從中了解每位幼兒所感受到的事是什麼?透過作品欣賞,孩子有機會看到多元的想法與多元的表現。

 0 (23).jpg

 

               老師也可以依孩子的興趣或老師的專長作進一步的延伸,舉凡音樂、律動、工藝、繪畫、體能、色彩、數學……。戶外採集的野菜可以回來作烹飪;摘到一碗又一碗的楊梅孩子邊吃邊數數;撈回來的蝌蚪在變成青蛙的過程,孩子作日記畫、捏蝌蚪陶、自編青蛙舞……,這些都讓孩子在不同的感官領域裡盡情地發揮與體驗。

0 (24.5).jpg  

 

(五) 展望與期待 

                 假如一個孩子在喜兒從幼班開始就讀,四年下來,他就會有近兩百次的自然探索經驗,我們對孩子又有些什麼期待呢? 

我們希望喜兒的孩子在自然裡對環境事物能夠運用自娛,信手拈來的花草樹木都可以作為玩的道具,他們可以自創遊戲;在公園裡就算不接觸到遊樂設施,他們也不會感到無聊。 

0 (26).jpg

 

我們希望他們的體能因戶外探索而有所提升;在野外有基本的安全常識與警覺,但不會驚慌害怕,也不做危險動作。

0 (25).jpg

 

我們更希望孩子能夠觀察或接收到自然生態所擁有的訊息,不是只停留在名稱的認知上,而是瞭解環境、生物所蘊含的細節,從而感受到自然之美。

 0 (28).jpg

 

只要讓孩子步出教室、走進自然,孩子就會搭建起自己與自然間情感的橋,因為,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教室!  

0 (29).JPG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喜兒「新」體驗

      圖 / 喜兒老師

  / 劉慧蘭

         小班老師

 

編按:慧蘭老師是一位資深的幼教老師,幼小中大的班級她都教過。然而,來了喜兒,她發現喜兒的一切都跟她過去的教學經驗有很大的不同,記得去年她剛來的那段時間,她加入幼幼班和美香老師一起照顧喜兒年齡最小的孩子,她常反映每天都有驚奇的體驗;她也誠懇謙虛地將自己歸零重新學習。今年八月起她也跟著幼幼班孩子歡欣地「升」上小班,繼續陪他們成長。我們請她跟大家分享過去近一年的驚奇之旅。


 IMG_8580.JPG

 

       當幼教老師一直是我的最愛。

去年來到喜兒,特別喜歡這所與眾不同的幼兒園。開放的態度是喜兒最大的特色,老師常常透過語言來引導孩子,不像我過去的學校都是老師決定一切;孩子犯錯時會讓孩子透過討論,想出解決的方式,老師則陪伴孩子一起想辦法。

IMG_9365.JPG 

 

還記得剛來喜兒的第一天,就有小朋友來跟我聊天,問我是誰?還有孩子要我去看他發現的蟲子,讓我感覺這裡的孩子很不一樣:他們不怕陌生人,也樂於分享,更充滿自信。隨著近一年的時間過去,我以前覺得喜兒有些很「特別」的,其實那才是正常,我想主要是和我過去的幼教經驗完全不同所致。我就試著以一天作息的主要項目透過見聞與體驗記錄下來。 

page1.jpg


多樣化的戶外活動

踏進了喜兒,你眼前是一百多坪的院子,有:溜滑梯、鞦韆、雲梯、單槓、鑽龍、平衡木、攀爬台、吊繩、樹屋……

IMG_4641.JPG 

每天早上,小朋友進園後就是自由的在這裡活動,每個人開心地選擇自己喜愛的項目: 有人玩球投籃、有人爬吊繩、有人觀察生態池裡的小魚;種植區裡有中班種的豆藤,孩子看著長出來的豆子,請老師協助抓走吃豆子的蝸牛;角落還有小朋友喜愛的木頭區,幾個孩子一起用木頭建構想像中的事物、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滑梯下一些孩子在檢樟樹種子,門口的樹叢間幾個女生在撿掉落的花瓣;幾個男生互相追逐玩耍,整個廣場傳出嘻笑的聲音。

page5.jpg

這裡還有小朋友最愛的樹屋。經過攀爬後終於到達樹屋,老師跟孩子們玩大野狼的遊戲,小朋友以樹屋作庇護,每個人都開心地大笑。喜兒就是這樣的自由自在。

         DSCF4142.JPG 


喜兒也很重視孩子的體能運動。新課綱規定每天都要有30分鐘的大肌肉活動,在喜兒,孩子的運動是超量的,因為除了進教室前的30分鐘,老師帶著自己班上的孩子進行各項體能外,每日早晨的九點前和下午四點以後都是孩子在院子活動的時間。看著他們活潑的到處嬉戲,我深深愛上這院子所發生的一切。 

page10.jpg

IMG_8334.JPG


*健康多元的飲食

喜兒孩子的蔬果量很充足。早上點心是水果,喜兒按照季節,提供不同的當令水果給孩子:荔枝、香蕉、蘋果、棗子、橘子……。孩子要練習自己剝皮,剛開始不會剝荔枝,老師就示範如何剝,經過幾次練習後,連幼班的孩子都會了;還有酸酸甜甜的李子,有人不敢吃,老師便陪著孩子並吃給他看。「品嚐食物的原味和必須吃完」是喜兒在飲食上對孩子的要求。喜兒少有加工食品,除了豆乾外,幾乎吃的都是全食物。午餐是滿滿的蔬菜,就算是苦瓜,孩子仍然努力吃光光,不吃韭菜的在老師鼓勵下也變得敢吃,吃完後老師來個大大的擁抱,小朋友就開心地認為自己進步了。

page3.jpg 

在喜兒,我吃到生平第一次的蘋果湯、曇花湯,還有涼拌搭配的紫蘇葉,這些都是我來到喜兒才吃到的,其它還有豆薯、佛手瓜、甜菜根、野菜等等。由於多元食物的探索拓展了孩子的味蕾,孩子剛來的「偏食」或「挑食」習慣,一兩個月下來逐漸消失。為了增強孩子的咀嚼能力及營養,喜兒吃的是添加穀、豆類的糙米飯;專家曾指出咀嚼有助於幼兒記憶能力的提升﹔咀嚼所產生的感覺,會直接刺激大腦的海馬迴,這是負責鞏固及提取記憶的重要大腦區域,一旦減少咀嚼,孩子的海馬迴訊號就會減少。 

      page6.jpg


*自主互動的角落時間

每班教室都設置了不同的「角落」:益智角、美勞角、娃娃角、積木角、音樂角、圖書角。

IMG_3119.JPG

       喜兒每天都有一小時角落時間,讓孩子自由選取想玩的物品並進行活動。有人在娃娃家扮演媽媽,正在餵寶寶喝牛奶;積木角有人在蓋棒球場;益智角有人在拼拼圖;音樂角有人拍打樂器;美勞角有人正在畫圖。

DSCF4262.JPG 

這段時間,小朋友可是很專注在自己想做的活動上,老師則在一旁觀察、記錄孩子的活動狀況。

IMG_0905.JPG

角落時間讓幼兒每天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更是學習社會化及人際關係的重要時光。剛開始新來的孩子看到玩具就搶,老師會教導他們要用說的:你的玩具可以借我嗎?我可以加入嗎? 等你玩完要輪到我呵……。在遊戲互動的過程,幼兒要學習輪流、等候;遊戲遇到困難時,老師會和大家一起討論如何解決,讓孩子動腦想出方法,而不是坐在椅子等待。 

DSC03010.JPG


*彈性的實作課程

喜兒的課程著重在孩子真實生活的體驗。有配合節慶的搓湯圓、提燈籠、看龍舟,也有不同節令的單元課程。

page7.jpg

這些都讓孩子眼睛看、雙手做,事後再作討論;老師會和小朋友討論、分享經驗,也提出問題讓孩子動腦想。課程內容都是老師設計,但她不是唯一的決定者,有時小朋友若有其他想法,就會依孩子所言調整課程。

page13.jpg  

喜兒的老師鼓勵孩子發言,讓孩子學習統整自己的想法再說出來;另外也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喜歡的不喜歡的都可以表達,或今天有哪些進步也請孩子分享出來。

page2.jpg

上課不是只有單向的老師教學生聽,實作和討論、分享才是重點。這是我覺得喜兒課程跟我過去的不同之處。

        page11.jpg 

最令我驚訝的是喜兒每週都帶孩子出門,我們可以去:上爬下衝的滑草場、撿落葉的樹林、摘蒲公英和撿野果的草地,觀賞翩翩飄落的油桐花、爬樹摘楊梅,這些都是我教學的新體驗。

DSCF4403.JPG

         我第一次看到孩子在自然中是如此自在:伴隨著鳥叫蟬鳴,孩子開心地追著跳躍的蟾蜍、觀察緩慢的放屁蟲;樹枝、泥土就是畫筆和畫布,敲擊的石頭就是他們的樂器……喜兒讓我深刻體會到,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覺得喜兒孩子真的很幸福!

IMG_7634.JPG 

 

        我在喜兒之前的教學,安排課程時多會往複雜處思考,總想讓孩子學這學那。現在,我期望自己能和孩子一起探索,我開始傾聽孩子、跟孩子做感興趣的事;我們一起討論失敗,一起想方法解決,結果孩子學到的更多,他們的每一天反而是更充實、更快樂。

DSC07458.JPG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楊梅.摘楊梅

  / 喜兒老師

 

   0 (5).JPG              

 編按:喜兒的孩子在四月底撿完油桐花後,接下來的五月就是摘楊梅了。這是每年幼班到大班孩子的「必修課」。沒有經驗的孩子先從撿拾掉在地上的楊梅開始,有過經驗或膽子較大的,老師會讓他們爬著梯子採摘樹上的果子;至於會爬樹的孩子,得到老師允許後,他會找一位配合的同學在樹下負責盛接,自己則在樹上採摘。老師也會允許他們試吃來分辨楊梅顏色與酸甜度的關係:綠、橘、紅、紫,他們發現顏色愈深愈甜。所以,看似簡單的摘楊梅活動,對學齡前的幼兒來說,卻是一連串的感官體驗與練習--- 除了味蕾的探索外,幼、小班手眼協調、大小肌肉的練習;中、大班手指拿捏的力道、身體的平衡感、以致於爬樹巧力的運用。 

         這幾年除了陽光山林外,楊光國小前的人行道是孩子必去的地方,那兒一整排的楊梅樹有大有小、亦高亦矮。每逢五月初經過該處,看到樹上紅點若隱若現,或者地上落果零星散佈,那就是喜兒的孩子該去撿、摘楊梅的時候了。以下是各班的圖片集錦。

 

 幼班

0 (6).jpg

 今年陽光山林的楊梅樹有一棵的果子高度很適合幼班採摘

0 (7).jpg

 page10

平常幼班的孩子就有爬上爬下的體能課程,所以雖然是首次爬梯子,在老師旁邊看顧下,個個毫無懼色。

 page8

不論撿的、採的或用桿子挑的,到最後都收獲滿滿。 

 

小班

2 (3)

幼兒的户外體驗通常是豐富而多元,雖然是去摘楊梅,孩子卻能接觸到不同的花草植物。

page12

孩子可以自由地撿拾地上的楊梅,若要採摘樹上的就要學習等待與秩序 

 page15

 爬梯子需要全神貫注、手腳並用,最後是身體平衡的拿捏。

 

中班

 IMG_4851

 在撿摘楊梅之前,老師先帶孩子從頭端開始漫步,‧邊走邊觀察。

 0 (11).jpg

 中班孩子小手靈活,專挑深色的楊梅來採

 page17

 0 (10).jpg

 吃完下午點心後,大家開始享受撿摘而來的成果

 

大班

 IMG_4758

樹的技巧不分性別,不比個子大小力氣強弱關鍵觀察判斷以及巧力 

0 (15).jpg 

0 (14).jpg 

對多數已有兩三年經驗的大班孩子而言,去採楊梅是一種溫故知新的歷程

page18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運動中讓孩子形塑良好的自我

 

/  方潔玫
            創辨人

 

0 (11).JPG

 

    喜兒的孩子每天一到學校,把書包放好之後,就可以在庭院自由活動。大班的孩子因為要訓練臂力和體力以銜接小學,須先自行在庭院跑步、拍球五十下、爬鑽籠、盪繩索之後,才可以自由活動。八點四十以後,其他班老師帶領孩子,利用院子裡各項設施,各自進行約三十 ~ 五十分鐘的體能活動,包括跑步、走平衡木、爬鑽籠,或跳高、吊單槓、盪繩索、爬樹屋…。

 

page1.jpg

0 (6).JPG

 

    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幼兒的大腦還在不斷地發育之中,他們需要透過遊戲、探索、運動等刺激來持續讓大腦統整自己的感官訊息,以便成為一個能靈活適應生活環境的孩子。因此,除了早晨的運動,老師仍會在課程裡,安排不同的身體動作發展課程。

 

page8.jpg 

 IMG_0075 - 複製.JPG

   

        最近為了準備十月底的親子運動會,各班老師更讓孩子探索各項體能器材,其中大班和小班上周都有讓孩子動手組合了水谷氏教具來進行體能活動,運用了包括木箱、平衡板/棍、木梯、輪胎等器材。各器材經過孩子組合之後,由他們進行探索,用自己的方式通過這些考驗其平衡感與手眼協調的障礙。  

 

0 (7).JPG

0 (5).JPG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組合的(小班則老師在旁協助),每個孩子參與的態度都非常積極,老師並未規定孩子採何種方式通過障礙,而是問孩子:你想用什麼方法過去。有少數孩子直接挑戰高難度,用走的通過平衡棍(寬8公分)或橫放的梯子(高55~60公分);有的孩子用爬的;有些孩子感覺爬在梯子上還是有不安全感,他就採用坐的;每個孩子都嘗試用自己感覺到安心的方式通過障礙,沒有退縮,完成時,大家都帶著自信的笑容。一些平日較好動的孩子,他們的冒險精神在活動中得到了一展身手的機會;而平日行事較為謹慎或較容易退縮的孩子,也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用自己的方法先通過考驗。 

 

page4.jpg

page3.jpg

  page2.jpg

 

    大班孩子甚至把梯子的一邊豎立起來掛在木箱上,成為比平衡棍更窄的障礙(寬 4.6公分)。少數孩子第一次就挑戰用走的,其他的孩子則各自想辦法,有的跨坐在梯桿上一格一格挪移到終端,有的腳踩在梯下格、手握梯上格搖搖晃晃地走過去。可貴的是,有些孩子經過幾次坐著或踩著的方式的練習之後,主動升高挑戰,嘗試用走的過去。此刻,他們都呈現出屏氣凝神的專注力,當通過考驗時,都迫不急待地跟老師或同學分享。有一個孩子極力地說服同學:「你走走看,走完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哦!」有的孩子走完後大喊「耶!」有的喊:「老師,我剛剛用走的過去!」

 

0 (12).JPG

page5.jpg

 

     相對於狹窄的平衡棍所帶給孩子在平衡感上高度的挑戰性,寬22公分的平衡板卻能給孩子較大的安全感:我後來看到一個本來有懼高症的大班孩子,不再需要依靠老師的陪伴或口頭鼓勵,就願意自己走上架高的平衡板,以他自己能接受的速度慢慢一步一步地前進,最後他終於走到底端,開心地從木箱上一躍而下。接著,他又馬上重新去排隊爬梯子打算再走一遍平衡板。看得出來,這位孩子已克服了木箱的高度,得到成就感之後願意主動再練習。這個孩子已經跨出了自己的一大步。

 

page7.jpgpage6.jpg  

 

    活動結束之後,孩子們在老師引導下,學習兩人一組把水谷氏教具搬回原處。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項學習。我們可以從過程中看到一些孩子,其實是想要自己一個人搬的,或是他在前進時,只管自己移動,不會考量旁邊其他同學的位置和力量的協調。因此,還有待老師進一步的引導和更多的操作經驗。

 

IMG_0235

CIMG0423

 

    從這樣的體能活動過程中,可以看到幼兒除了得到體能方面的發展,在社會性及情緒發展方面也會有所提升: 孩子們在活動中需要排隊、等待、輪流,也要注意自己動作的合宜與安全性,活動結束後還要一起參與收拾和歸位。更重要的,孩子在動作技巧上的進步,有助於他認識自我,提升自信。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種豆得豆

文/圖 李怡珊

       中班老師

  

編按:這篇文章刊出之前,怡珊老師已把她自己搭的豆子棚架拆掉了,種豆活動於焉終結。若以附近種菜的阿公阿婆的標準來看可能是不及格,然而,從教育的角度而言,不會種並不是件壞事,老師和孩子一起探索所得到的體驗,會這比一位胸有成竹的老師更為可貴,因為過程中會有較多的意外和驚喜,大家的感受也就更深了。

  

 

 園丁喬爺爺能跟花兒,鳥兒和動物說話。沒有人能像喬爺爺一樣了解他們…”

--喬爺爺的花園

 

    今年春天我們和孩子一起看了繪本《喬爺爺的花園》,看著喬爺爺用心對待自己的花兒,付出滿滿的愛。故事聽完後,我問孩子:「如果你是小花,你會想住在哪個花園呢?」大多數孩子都說:「喬爺爺的花園。」可見,孩子喜歡在溫暖與被用心照顧的環境生活。還記得那幾天宥瑋常常說:「我們也要種東西!」與孩子討論後,我們決定要當小農夫─像喬爺爺一樣的農夫!

 

0 (1).JPG

 

那,我們要種什麼呢?

 

    這個問題讓我們討論了很久,我們先從孩子身邊的種植經驗分享起。皓宇說:「我們種九層塔,迷迭香。」侁蒼說:「我家有種大紅花,長很大,快要開花了。」…討論了好久,我們發現家裡種的植物都不容易照顧呢。我們想要看到小種子長大,然後開花結果。可是,不知道種什麼適合中班的我們。

 

0 (2).JPG

 

    在大家困惑時,我提了一個想法:「我們來種豆子好嗎?怡珊老師小時候也有種過喔!」孩子紛紛點頭表示同意。但我們不曉得現在可以種什麼豆。所以我們一起到種子店問問老闆現在適合種什麼。老闆說:「現在適合種長豆。」於是我們買了黑長豆、白長豆種籽,還買了四季豆、粉豆種籽回學校。

 

  0 (3).JPG        

 

怎麼種豆子呢?

 

   小時候種過的怡珊老師忘了,孩子也不會,所以我們一起看《小布種豆子》來學習,種豆子需要的工具、材料以及方法。孩子記住小布說的材料,一起到院子裡找樹枝、鏟子、花盆,不一會孩子將這些都預備好了,我們就開始混土、挖洞,最後,再將自己選的種子放進洞裡面。看著孩子的雙手輕輕撥著土,將小種子蓋住,然後每人對著自己的種子說一句祝福的話。梓瑜說:「要快快長大喔!」佑愷說:「希望你很好吃!」

 

page5.jpg0 (9).jpg

 

    種下種子後,接著就是每天澆水、拔雜草的照顧階段。原以為孩子會沒有耐性,新鮮感過了就不想理豆子了。當我正思考要安排澆水的值日生時,我聽見孩子說「老師,豆子長高了!」、「大家快來澆水!」、「老師,我的葉子好大喔!」、「我可以幫別人澆嗎?」……,孩子真的像喬爺爺一樣,他們主動關心豆子的改變,他們會自己幫豆子澆水。

 

 0 (5).JPG

 

    每每在照顧中,孩子看見的與說出的是豆苗長高多少、葉子變大了、開花了…等豆苗的轉變。反觀我,我則是一直看著豆子長出來了沒,擔心著會不會不結豆子等。孩子們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情,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現,他們期待著新的進展也享受著過程。

 

0 (4).JPG

 

    種植讓我們學習等待,等待豆苗一天一天長高;學習照顧,從澆水到拔草。拿簡單的澆水來說,剛開始大家都澆好多的水,慢慢孩子學習看到泥土濕濕的就適可而止。點點滴滴都在這漫漫的種植過程進到孩子的心坎裡。

 

猜猜豆子長出來了嗎?

 

隨著種植的時間一天天增加,豆苗的高度超過了我們搭的支架,我們以為豆子該出來了,可是都沒有看見豆子的蹤跡。連我都稍稍放棄了些,想到市場買豆子來品嚐。

 

0 (8).jpg 

 

有天下午,孩子歡呼大喊著「長豆子了!」、「豆子長出來了!」我和孩子一起奔跑到種植區,我開心又驚訝的說著:「真的長豆子了,長出了兩條豆子!」孩子在旁邊說:「耶!有豆子吃了!」在我們等著豆子長的更粗,更大時,豆子在假日時被鳥給吃了,而且吃個精光。

  

孩子沒有太多的失望,我想我們目的並不是只有要吃,在過程中,我們早已經獲得了更美好而重要的那些─我們學會照顧豆子,要澆剛剛好的水;學會了負責任,要幫忙拔雜草;學會互相幫助,幫忙請假的孩子澆水;學會觀察,眼睛能夠厲害地看見豆子的小小轉變。

 

    天公疼憨人,在我們八月升大班時,豆苗結了五根豆子,這次我們真的有收成唷!後來,我們把五根豆子加上侁蒼阿公送的那些一起給孩子分工處理:清洗豆子、剝豆子、煮豆子。享用豆子時,孩子的表情是滿足的,是喜悅的。而且我們還留了幾粒種籽,這幾粒種籽我們要留給下一個種豆子的人。就像一個圓一樣,我們從一粒種籽開始,也回到了那粒小種籽。 

 

0 (7).JPG

 

    當手中握著小小的種籽時,我開始回想我們從一顆種籽開始種的點點滴滴,並希望孩子都能像我們種的豆子一樣,雖然長的慢,卻是一點一點穩穩的長大。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首幼幼

 

/ 龔其恬

      小班老師

 / 喜兒

                                        

 

CIMG3346.JPG

 

       

編按:其恬老師原是教中班,今年初重回喜兒我們請她參與幼班教學,她欣然接受挑戰。過程中她不斷地吸收、調整自己;很快的,她和孩子之間距離消失了,孩子跟著她一起跳、一起笑......如今,她跟著孩子一起來到小班,我們請她把過往感受寫下。                

 

 

離開喜兒兩年多,今年再回到教學現場,心態上成熟了不少。這段期間,我先後在新加坡和澳洲生活了一段時間,感受到不同的民情與教育風氣相較之下,更珍惜像喜兒這樣的成長環境。

        然而這次再回到喜兒,感受到其中的「變與不變」。最大的改變就是「孩子人數變多了」;而依然不變的,仍是「喜兒的精神」。

 

0 (3).JPG

 

        今年二月開始,我進入幼班和宇婷老師一起照顧年紀最小的孩子,這對於往年帶領中班的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學習與挑戰。與這群孩子一起體驗生活中的驚喜與發現,是我們每天例行的功課。

 

DSC03132.JPG

 

        面對新生首要之務,就是緩和他們的分離焦慮,老師必須保持「淡定」,兩三歲的幼兒鬧起脾氣來真是不可理喻也聽不進大人的勸說,但是他們能感受擁抱的力量與溫度,所以「擁抱」是我在幼幼班孩子身上學會的第一件事。在每天的例行作息中,我先給他們一個親切溫暖的擁抱,再用簡單的話安撫孩子的心,孩子們很快就適應了學校的作息,漸漸開始能與我聊天閒話家常。

 

page1.jpg

 

        記得開學第一天,一個幼班男孩因為來不及去廁所,就尿在我的褲子上,他緊張又不知所措的表情,讓我哭笑不得,只能在幫忙更換衣褲的同時,不斷安慰:「不要緊張,尿濕沒關係,換衣服就好!」幾次之後,我也逐漸學會如何預防類似這樣突如其來的狀況,並更熟練於協助幼兒如廁及事後清潔。

 

CIMG3873.JPG

 

        而在設計教案與教學的過程中,我本來絞盡腦汁想了很多豐富又有趣的活動,但在與其他老師們討論之後,發現必須捨棄部份活動原因是年紀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時間來「重覆學習」,他們要學的不只是知識,更是安全感的發展與情緒的表達。因此寧可放慢活動的速度,讓孩子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接觸與互動,熟悉某首歌曲、某個故事,甚至動作,進而搭起他們認知上的鷹架。當幼兒熟悉了歌曲故事或動作他們也會非常喜愛,重複地哼唱、翻閱、主動地舞動﹔不知不覺中,孩子們的詞彙豐富了理解力增加了,反應快了,也好溝通了而且他們更是準備好接觸新的事物和活動。

 

CIMG3820.JPG

 

        在與幼兒對話時,他們會給你最直接的反應,聽懂時,大聲回答,聽不懂時,兩眼便會直直的看著你。這時候我會調整說話的速度與複雜度,用更淺白的話說明,讓孩子明白我的意思。

 

CIMG3841.JPG 

 

        而面對個性較膽怯、內向的幼兒,若我用指令式的話語讓他做一件事時,孩子不見得願意接受,但當我改用故事化的情境來介紹他要完成的任務時,他們就豎起耳朵注意聽,樂意參與活動。例如:「爬鑽龍」的高度會讓某些幼兒產生恐懼。有一個孩子靠近「鑽龍」就會開始大哭,當其他人都完成後,我牽著他到鑽龍旁,接著用有趣的聲音說:「只要鑽進第一格兔子洞裡,其恬老師就會抱你出來喔!」這孩子開始能想像自己是一隻兔子,並且緩慢地跨出右腳,踩進洞裡,我也遵守約定立刻抱他出來。每天持續同樣的動作,一個星期後,他開始能夠跨兩格、三格,慢慢地增加爬進鑽龍的長度。

 

0 (5).JPG

 

        無論是體能、認知和語文方面,都用逐步建構的方式讓孩子敞開心房嘗試學習,並且接受挑戰,就是我體認到幼班最重要的課程,這對大人來說,也是與小孩最友善的互動方式。

 

IMG_1688.JPG

 

        很高興從八月開始,我將陪著幼班孩子,一起升到小班。接下來的日子,我會持續秉持著和他們一起體驗生活的態度,共同迎接成長並期待看到孩子與之前更多的不同與改變!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舞動後的省思

 

文 / 貝心瑜

        圖 / 方潔玫、黃廣祥

 

 

 

IMG_0003

 

編按:我們一直不鼓勵幼兒過早參加結果或技巧導向的才藝學習(請參閱「為何幼兒不宜參加才藝班」),但若以觸發幼兒興趣、手眼協調、大小肌肉鍛練等角度而言,則每天喜兒的孩子都有或畫圖、剪貼,或歌謠、律動等等。拿音樂律動來說,讓幼兒聞歌起舞,享受肢體的舞動是我們主要的目的。這次很榮幸由劉教授給老師們作在職講習,此文是負責各班幼兒律動的心瑜老師研習後心得。

 

 

    這次喜兒特別邀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劉淑英博士給老師們作音樂律動研習,劉老師主修編舞,國內多個舞蹈團體及兒童劇團皆受老師指導,這次活動我們除了向劉老師學習外,研習的過程中,我們也深刻地體認到老師的教學理念,她對於幼兒律動所賦予的真正意義,是如何藉著律動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幫助幼兒對身體的認同、自在,進而感到滿足。


DSCI0952
   

有別於一般研習課程,一開始上課老師就要我們把手邊的東西放下,圍著圓圈,坐在地板上,進行肢體動作;圍成圓圈坐下有個好處,可以讓老師與學生相互觀察,進而激發創造力。之後,老師鼓勵我們試著把自己當成孩子,並邀請我們一起玩「請你跟我這樣做」的遊戲。

接著,老師要我們隨著節奏,在很短的時間內,想出一個跟別人不同的手跟腳的動作,這馬上就挑戰我們的想像、創造和反應力;此時真不禁要羨慕起喜兒孩子們無窮的想像力,因為我們的肢體在那瞬間不知怎的,竟然無法隨心所欲,做出具有創意的動作。不只如此,我們還得馬上依序做出其他老師所想出來的動作,最後還要把動作命名,例如“摸摸頭、拍拍手、踏踏腳”等等,一邊唱名一邊接續做動作。這不單考驗我們的反應能力,也挑戰我們的記憶能力,讓整個研習活動充滿刺激與樂趣!

 

IMG_0100

 

為了讓我們善用周遭的教材,老師即席運用地板上的大圓圈「貼線」當例子,讓我們從「貼線」的起點,依線繞著圓圈,創造身體動作的組合直到終點,例如跳耀、旋轉、靜止…等單一或組合的過程。經過反覆的刺激,大家的創造力都被激發出來了;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在做這些動作時,老師突然哼起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兒歌,『造飛機、造飛機,飛到青草地……飛上去、飛上去,我做飛機翼』,聽到老師哼起的這首歌時,很自然的,我的身體好像飛起來一 樣,想像自己是一架翱翔在天空的飛機,不受任何的約束,恣意地飛翔。我這才發現,僅是運用嘴裡哼出的兒歌,也能使律動課程豐富起來。

 

DSC03827

 

課程進行到後半部,老師將個人活動延伸到團體活動,發給每個人一種類似彈性繃帶的道具,捲成像一球襪子,兩人一組,玩交替拿取繃帶的遊戲,同時配合動作說出口令『你的、我的』。這個把簡單的口令和動作結合的遊戲讓我發現律動真的可以多樣化地發揮;從個人到小組,接著延伸至團體,這樣的結合不僅可以發展小孩的自主性,最後也讓他在團體中學到與他人合作、包容並檢視各自的優缺點,從而增進其人際關係。

 

IMG_0007

 

人天生就有創作的能力,在律動中被要求展顯自我時,只要受到鼓勵或肯定,大家就會嘗試用獨特的動作展現出自我的風格。因此觀念上需要有:幼兒肢體遊戲或律動無所謂的對錯好壞,在沒有束限的情況下,孩子就能聞歌而起,自信地手舞足蹈。這也是此次講習給喜兒老師們的最大啟示。

 

IMG_0017

 

過去在準備幼兒律動的課程,有時會為了合適的道具而傷透腦筋,但是淑英老師說“不用花錢的道具,就是最好的道具”,這句話點醒了我。另方面,我也體驗到創作過程很多時候老師若只是個配角,就更能誘發孩子的想像力,並且讓孩子容易建立自信,進而願意透過動作來展現自己的情感。

 

IMG_0110

 

所以,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除了在對待幼兒方面有更成熟的認知外,對自己的教學技巧也有更進一步的提昇。未來在和幼兒一起肢體律動時,期許自己能多運用幼兒生活中的人、事、物做元素,讓彼此在熟悉的情境裡恣意地伸展肢體,盡情地享受舞動的時光。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