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律的小孩

~讀書會家長、老師的省思對談~

 

      文 /侯孟志

圖 /  喜兒

 

編按:本學期有31位家長共讀這本「培養自律的小孩」,有16位家長報名參加讀書會分享心得,但這次我們選的周末卻讓一些家長臨時有事而不克出席,為思改進,喜兒決定未來的讀書會將訂在周五的晚上,好讓家長能有個完整的周末假期。我們請孟志老師在此整理出當天內容的重點,同時也對出席的家長致上萬分謝意。

 

12592692_1242392572444270_6819340139861440466_n.jpg

 

  一個天氣舒適的週六(12/14)冬日早晨,喜兒的老師們跟家長沒能在舒適的被窩多停留,而是聚集在大班教室內,共享交流彼此對於一本書的心得與省思,這是喜兒一年一度的親師讀書會,這次讀書會的書籍是羅伯特.布魯克斯博士與薩姆.戈爾茲坦博士的作品《培養自律的小孩》,兩位作者以他們生活中觀察到或是向他們尋求諮商的個案為例,為每一個培養孩子自律的策略說明和佐證。

何謂「自律」?作者認為是與注意力、思考、解決問題和學習相關的各種過程所賴以驅動的軟體,自律二字說起來容易,甚至常被掛於嘴邊,但是能真的實踐的人,卻在少數,如此關鍵的能力,卻又不易達成,如何從小開始培養,在閱讀過本書之後,媽媽跟老師們都有些想法與思考,伴隨著點心與大班自製的熱桔茶,大家有一場精采豐富卻不時帶著趣味的對談;我試圖整理這場對談---彼此交流出的一些共同感受,希望能和未能參與的家長或感興趣的大家分享。

 

IMG_3365.JPG

 

同理心堆砌出的正向管教

 

  與會的媽媽們很不容易的一點,是在分享的過程中常提到自我省思,其中一個的共鳴在於對孩子的同理心。會議中品希媽媽提到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很大的省思,她覺得孩子許多情緒跟行為的動機都很單純,只是需要關愛,很多教養的問題其實不在孩子,而是自己需要檢討;不只是去引導孩子,還要學習要面對孩子。她認為也許沒有一個一致性的情緒教養方法,但唯有同理心是不變的。

 

IMG_3381.2.jpg

 

辰昕媽媽也提到在孩子有情緒的當下,她會讓孩子找出情緒背後的原因,同理她的情緒,讓她知道可以生氣,但要找出怎麼做比較不會生氣的方法。書中在第二章《有效管教的心態》也提到:「能讓兒童與青少年把話聽進去的,是那些他們認為公平、有同理心且尊重他們的大人,而非那些看起來隨性,前後不一且愛發脾氣的大人。」,更提到一句俗話:「孩子不在乎你知道什麼,除非他們知道你在乎他們。」清楚地點出良好的教養關係,需要以同理孩子為基礎。

 

相對的,有一些時刻大人也能適時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嘗試讓孩子換位思考、同理大人的心情,像是會中提到:當孩子在公開場合大聲詢問兩性相關私密問題時該如何回應?品希媽媽分享她的經驗,表示在孩子有這樣的情況時會告訴她這樣的行為會讓大人覺得很尷尬,讓孩子嘗試同理思考,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調整。彼此從同理出發,能發展出正向親子關係,建立正向管教。

 

IMG_3371.2.jpg

 

管教一詞也許容易被誤解成嚴厲的教育方式,但在本書則清楚表示管教是一種教導的過程:教導孩子思慮更周密、更富同情心、更有責任感;而良好關係下的管教最有效,如果只是以要求順從的方式,往往會產生惡性循環,作者在書中就提到:「管教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自律」,「管教的最終結果不是要製造聽話、順從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會遵守規矩,但往往是出於恐懼,而非同意這些規則有道理。」

這樣的觀點引起老師跟家長們心中的共鳴,匡朕媽媽也回憶自己在看這本書的同時,因為孩子的一個行為而生氣,但其實自己事後省思為何要生氣,也許可以有其他方式可以運用。慧蘭老師分享大學修心理諮商課程學習到的理論,先建立關係,同理對方心情,最後「面質」(拆穿真相、點出問題),雖然是心理諮商使用的策略,但應用在教養上也能參考應用;其恬老師則分享自己在帶新班級時很重視與孩子間的關係,在管教後一定會修復彼此的關係,讓孩子明白自己管教的原因。

 

發揮影響力樂於解決問題

 

談及發揮影響力,也許有人會覺得對幼兒來說過於遠大,但在這本書中提到:「孩子似乎是懷著幫助他人、受人重視的期望來到這個世界」,而且所謂影響力其實是種態度與方式,並非要做甚麼豐功偉業,而是讓孩子感受到完成事情或協助他人的成就感,並認同自己的價值。

DSC02289.JPG

 

培翰媽媽便提到她認為在現行升學主義的社會下,孩子的自我肯定很重要,讓孩子發揮影響力,建立信心;也舉例自己改變對話方式,賦予孩子自主決定的機會,再適時給予討論跟建議,她便發現孩子的參與度跟情緒呈現上有不同的表現;芃臻媽媽也提到從小就讓孩子參與家事,下水餃、切菜等;這些生活中的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覺自己是有能力負責的,而完成任務的這份成就感對孩子而言是最強大的動力,它能驅使孩子繼續付出。

IMG_3378.2.jpg

 

如果,這項任務又包含協助他人的成份:例如婉柔老師舉例,她在幼班會請孩子叫喚其他孩子起床,這是很微小的事情,但卻給孩子能發揮影響力的機會,書上甚至提到:「當他們發揮正面的影響,就比較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將這樣的策略視為一種預防性管教,因為孩子從這樣的模式中能建立起自我認同與自信,進而更願意嘗試解決面臨到的問題,在經驗累積下,也就提升對挫折的復原力,而這樣的循環模式讓孩子在人生之路該具備的基礎能力,遠比學科上的知識,更加受用終身。

這樣的觀點,如同培翰媽媽分享她最近很喜歡的一段話,大意是:「如果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努力去改變他的缺點,那最後他只會是跟其他人一樣的一般人,如果強化他的優點,才會與眾不同。」

 

IMG_0255.JPG

 

除了上述兩個層面的探討之外,其實這本書還有提供不同面向的策略與教養態度,但為免文章過於冗長,僅歸納整理當天較多討論與迴響的部分,剩餘的部分如果有興趣,歡迎大家自行購買閱讀,或向喜兒登記借閱。書的封面寫到:「自律的孩子自信、獨立,而且快樂!」,這不正是許多人對於孩子的期待嗎?但培養自律的孩子,關鍵在於家長、老師與他身邊重要的人,他們的教養態度與互動方式,有許多事情其實必須從成人本身改變起,這也許會是一段漫長的歷程,但當跨出那一步,改變就會悄悄開始,當某天回頭,就會發現自己與孩子的不同

 

IMG_0067.JPG

arrow
arro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