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學習

 

/

 

 

編按:5月間巧齡老師懷孕而導致身體不適,在請假的兩週期間,除了有助理老師代課外也請「叔叔」一起幫忙。本文是「叔叔」的事後記述與觀察報告。

 

序幕

這兩周部份時間的課程參與,讓我有機會和中班的孩子有近距離接觸,也使我發現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多面性。尤其在開放式的教育下,喜兒老師設計的彈性課程,讓孩子能依據自己的喜好,來學習吸收。

 

 

拿這次魚的單元課程來說,孩子們能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實地觀察與操作活動,從水族館觀賞魚、買魚回來養、到稻田邊的水溝撈魚、定時餵魚、母魚生下小魚。有了親身的體驗與觀察之後,孩子們再接觸各式閱讀活動,包括魚的繪本欣賞、圖鑑瀏覽、午睡前聽魚的故事。

 

 

此外也有藝術課程,有關魚的美術和音樂活動-其中畫和捏塑「魚」,可以讓孩子和老師都能看到他們腦海中建構出來魚的圖像。活潑的「魚」兒歌唱遊,則讓孩子們以肢體和歌聲抒發他們對魚建立的愉悅情感。其間還有穿插了統整性的活動:烹飪魚和釣紙魚。

 

 

烹飪課包含了參觀埔心傳統市場的魚攤,了解食用魚、買魚、和番茄魚湯的料理。釣紙魚則是自製磁鐵魚的操作遊戲,每個孩子都要剪貼繪製自己的紙魚,並發揮手眼協調的能力把磁鐵魚釣起。

 

 

各個活動中又有一些意外狀況:飼養的魚有些死了、去田裡想撈魚卻抓到蝦、摸到蜆…,讓孩子在這個主題裡一環接一環,學習到更多元的知識。而且這些學習都有親身體驗的基礎,孩子也可以隨著個人的偏好去發展。最後,孩子獲得的認知比傳統單向的學習(以書本、老師講解為主)來得深刻,而且能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我覺得喜兒就像一個舞台,教學主題猶如一齣一齣的戲。戲幕升起,孩子就依著自己的特質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專注而又盡情的一齣一齣演著……

 

安靜的梓嫻    

在「魚」系列的各項學習過程,梓嫻給人的感覺是安靜而專注的。她善解人意,在老師講解的時候,會靜靜的聽;輪到大家開始動手做的時候,梓嫻通常都能依照老師的提示做出來。雖然她的個性順從温和,但仍很有主見,她揑麵土魚時,有她自己對魚的詮釋,她把魚下端的鰭揑成像人腳﹔她畫的內容細節很多,不像其它幼兒只畫魚本身,更畫出魚周遭的景像,如波浪、水草、石頭等,內心世界細膩而豐富。

 

 

買來的小魚、田裏抓到的蝦蟹都養在中班教室裡,孩子們每天會跑去餵飼料和觀看。梓嫻常會注意到魚缸裡的一些細微的變化,諸如:小孔雀魚肚子底下有條細細的糞便、魚翅上有一顆小小的白點、鰲蝦有一根鬚比較短……在在都顯示出她觀察入微的能力。

 

開心的奕祥

              大家在上美勞課:揑麵土魚和畫魚,奕祥揑出來及畫好的魚都是與衆不同的。從大人刻板的眼光來看,也許會說他畫得不像(沒有具象化),然而從創作的角度去審視,這才是他可貴的地方,因為那是他心目中的魚、是他個人對魚的感受及詮釋。他喜歡畫正面及帶著笑容的魚,這似乎是他開朗個性的反映。

 

 

他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在魚的單元活動裡,不管是室內或戶外教學,最常聽到的就是他的聲音------向老師提問題或跟其他孩子討論。他會問:為什麼叫孔雀魚福壽螺的蛋為什麼是紅色的?要給鰲蝦吃什麼食物……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導引是先請他想一想或再觀察,然後讓他試著回答自己的問題,讓他的好奇心得到進一步的深化。換言之,思考的過程對成長的孩子而言,反而比正確的答案來得重要。立刻給他答案會使他產生依賴老師的權威,而不再進一步思考。

 

理性的乙因

乙因是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她更是一個規範的捍衛者。在魚的單元活動中,每逢户外學習,老師行前總會叮嚀孩子們注意一些安全的規則,乙因會牢牢記住,在過程中都不會逾越,甚至還會提醒或糾正其他小孩,若他們不聽,她會向老師報告。

 

 

她的中規中矩同樣反應到她的畫作裡,她畫的魚很具像,數量多的時候,她會在構圖上把牠們排列的很整齊。乙因語言表達能力好,理路又清晰,閱讀魚的繪本故事,輪到她回答老師所問的書中情節時,她能很完整的陳述出來。飼養在教室裡的小魚、蝦、蟹,在她觀察過程中,她還會注意到整體性及合理性,譬如:水變濁了,魚會受影嚮;鰲蝦比小螃蟹大,不能放在一起等等。

 

俏皮的梓均

梓均個性活潑俏皮,腦筋、手腳也很靈活。也許因為家裏也有養魚,在這次魚的單元,不管是觀察水族館或教室裡養的熱帶魚,她都能以自身的經驗,提出相関的問題,譬如:魚生病怎麽辦牠吃什麼?這是公的母的?水髒了就要換?不過到了市場的魚攤子,在近距離的觀看下,各式各樣的魚令她目不暇接,她反而沒有什麼問題提出,好像在她過去的生活經驗裡不曾有過。梓均對唱歌很有興趣,在教唱遊時,她表現最活潑,除了聲音響亮以外,還不時地手舞足蹈。

 

 

不過讓我吃驚的是她的觀察與反應能力。在上戶外學習課------到稻田邊的水溝撈魚,因為大家都找不到小魚,而我幸運抓到一隻鰲蝦,就告訴大家蝦子的習性、喜歡躲藏的地方及網撈的方式。大家聽完就散開去找,很多孩子沒多久就嚷著沒找到,只有梓均還是低著頭專心地看著水溝裡的石縫,慢慢的向前走。過一會兒,她出現在我背後,拿著網子輕聲說﹕「叔叔,我抓到了。」

 

溫吞的逸榛

逸榛剛開始對魚是陌生而不感興趣的,隨著專題的發展,她對餵魚的興趣一天一天地增加。除了中班上這次新買的魚,她對學校原來就飼養的魚(大門進來的那一缸),她也會付出關愛。每天下午放學回家時,她都會跑來問我,可否讓她餵魚。

 

 

到市塲去看各色各樣的魚時,別人七嘴八舌的說著,她卻是靜靜的傾聽、專注的看。平常有點害羞、說話小聲的她,唱起魚的兒歌來,卻不膽怯,聲音也很宏亮。在稻田時大家撈不到小魚,不少孩子有點失望,她卻能想辦法和奕祥玩耍。倒是在玩釣魚遊戲上,小肌肉的發展沒有梓嫻好,不容易把魚釣起來,相對的,她的專注及興趣也就下降不少。

 

敏捷的哲維    

關於「魚」的專題,大部份哲維是喜歡的,這使他學習起來興趣盎然:到「叔叔」家看魚,他訝異的發現死了的魚,還可以拓印下來。

 

 

到魚市場參觀各色各樣的魚,他注意到魚類繽紛的色彩。買完魚後,他目瞪口呆的觀看殺魚及去鱗的過程。到了律動課,大家模擬魚的姿態,跳起魚的舞蹈,哲維帶勁地擺動著他小巧的身體,靈活的匍匐前進。但是他不喜歡唱歌,不管是教唱「魚兒水中游」或者「大魚不來小魚來」,他都是象徵性地微動嘴唇。到了美勞課,他畫的魚線條簡單,顏色單純,很快就畫完。但是他喜歡玩釣魚遊戲,他的手腳靈活、操作敏捷,把十幾條魚一下子就釣起來。他對數字也有很好的概念,請他數一數釣到了幾隻魚,他不會弄混,很快就數出正確的數目來。

 

自我的芳儒

芳儒做事有她自己的規律和步調,她不太受外在的影嚮,從而去配合別人的速度。在上「魚」的系列課程裡,她對魚的瞭解是非常具體而清晰的。揑麵土時,她揑出來魚的形狀具體而神似,她堅持細節,要把尾巴、細小的鰭黏好,相對花的時間比別人多。

 

 

當用餐時間到了,別人已收拾好等著,她還是不疾不徐地,要完成才肯罷休。她對唱歌的態度是喜歡而積極,在教唱「大魚不來小魚來」時,她的歌聲響亮悅耳,更主動上台對着大家唱,她神態自若,彷彿是常做的事,一反平時的害羞與木訥。

 

沉默的松翰

「魚」的單元對松翰是有影嚮的。他跟着大家一起上課,雖然看不到他主動向同學或老師反應,但是隨著靜態及動態的課程發展,他受到的視覺刺激逐漸累積起來,從而促使他嘗試透過接觸來感受。最明顯的例子是:經歷了到水族館和「叔叔」的家去看魚後,翰翰每天在教室裡,都會跑去魚缸邊看邊觸摸玻璃,彷彿要跟魚接觸。

 

 

這種行為語言是內心的一種表達,熟悉他的人可以細心去解讀。其它如烹飪課提供他對魚的味覺、魚的兒歌是聽覺、塗鴉是讓他嘗試將內心感受轉化為線條或圖形。我深信松翰會像其它孩子一樣,把這些點點滴滴的體驗漸次的沉澱到腦海深處,等到有那麼一天------成熟的時機到來,就會豁然而通。

 

倔強的苹瑄

苹瑄的個性有點倔强,主見也較強。在鱼的單元學習過程,她依循自己的感受來運作。在閱讀繪本的時候,她有自己專屬喜愛的書「和事佬彩虹魚」,她對內容知之甚詳。當我跟大家讀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她已經能跟我一起把情節說出來,原來她已私下翻閱多次。

 

 

在作畫時,她就畫彩虹魚,而別的孩子大多是畫單或雙色魚,只有她畫的魚身上塗上彩虹的顏色。每天的例行餵魚,別人要餵小魚,她會轉向餵大魚,當別人跟著她餵大魚,她卻跑去餵鰲蝦、螃蟹,她就是要與眾不同。

 

 不過她很遵從規矩,當遊戲規則設定後,她就依循而不會逾越。像玩釣魚遊戲時,有些孩子釣不到鱼時,會悄悄抓緊鱼線,把磁片端湊近鱼,好讓魚被吸上,但苹瑄就不願意這樣做,因為遊戲規則是不允許的,雖然她釣得不多,她還是很專心的堅持釣下去。

 

著迷的我

看到每個孩子在「魚」的單元中都有不同的學習喜好及表現,做老師的就會努力延伸主題以符合孩子所需,這是一種良性循環的效應。

 

 

高興之餘,我不禁對「因材施教」有著另一番感受:當營造出一個有著彈性課程的多元環境,孩子愈可以在裡頭各取所需,「因材施教」的效益就愈容易達成,尤其學齡前的幼兒教育更是如此。

 

後記

               中班「魚」的專題五月底就結束了,但是到了六月底畢業典禮的活動中,「魚」主題又得到進一步的延伸:中班送給大班畢業生的禮物是「魚相框」,表演的節目是他們喜愛的唸謠和兒歌「大魚不來小魚來」配合了打擊樂器。他們為此表演,自己繪製了一頂有大魚又有小魚的帽子。他們表演起來,水到渠成,神采格外自然又有自信。


         

arrow
arro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