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兒夜行

~ 2012 提 燈 親 子 活 動 ~

 

文 / 黃廣祥

                    攝影 / 蘇美香、陳佩君、鐘宇婷等

 



 

喜兒的年度親子活動之一:元宵提燈,這次挪前兩天,在24日周六晚上八點舉行,今年輪到在喜兒的創園地---陽光山林社區;在路線的規劃上,由於很多地方如公園、烤肉區、滑草場都沒有光害,幼兒手提燈籠裡的燭火雖然不強,但搖曳中的芒火在這些區域裡卻特別明顯,節慶的氣氛也就更濃了。

 

 

750分到8點是集合時間,有些早到的孩子已迫不及待提著自己的燈籠和爸媽在附近漫步;幼兒自製的燈籠雖然是家裡帶來的回收鐵罐,但是每個孩子都興高采烈、寶貝似的提著。有一年,某位孩子放寒假沒有參與製作燈籠,帶著一個花俏的電子燈籠來提燈,她很得意的向班上一位幼兒炫耀,沒想到那位孩子卻不希罕的回應:「可是那又不是妳做的,我的是自己做!」,她臉上的光采頓時暗了下來,只好訕訕地說:「我回家也要自己做一個。」我很高興那孩子的「不為所動」,喜兒的幼兒平常被鼓勵「重視自己所做才是與眾不同」,在此關鍵的時刻顯現出來;這種價值觀和自信是我們所期待的。

 

 

今年人數也比往年多,含寒假安親班的孩子有59位,加上家長已達119人,很多都是爸媽同來,謝謝大家共襄盛舉。810分提燈隊伍開始出發,幼小班的走在前面,接著是安親班、中班,大班則殿後。從湖濱公園停車場沿著三民路往下走,長長的一條人龍延伸了幾十公尺,孩子手中的燈籠不時閃爍出昏黃的光芒,遠遠望去,煞是好看。隊伍沒多久就轉進了四季公園,外頭的路燈並沒有照射進來,公園內一片漆黑,孩子們開始興奮起來,似乎想透過手中燈籠微弱的燭火,在暗墨墨的地方探個究竟。

 

 

從四季公園出來都是下坡路,路燈為父母和孩子拉出大小不同的黑影,忽前忽後、或左或右,被牽著手的幼兒則和爸爸或媽媽共構出一個形影不離的大影子。當晚夜空明朗,雖有些雲朵卻看得到星星、月亮,氣溫在17-18度左右;天上明月星星、地上燈籠燭火,在這種氛圍下,大夥兒輕鬆的走著:有些孩子離開了父母,找同學三三兩兩邊走邊聊,也有大人彼此交換育兒心得;有位爸爸跟孩子訴說他兒時提燈的故事,語氣中帶有傳承的味道,他似乎在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的縮影。

 

 

隊伍走到烤肉區,周遭的環境就更黑暗了,孩子覺得刺激,有些已輕聲尖叫起來;原來盤據附近的夜鷺悄悄飛離,不過偶爾會響起貓頭鷹微弱的嘀咕聲。在稍停休息,孩子喝點水後,大家緩步穿越烤肉區、經過滑草場、再到圓形廣場,一路上都是上坡路,有些平常少走路的大人開始發出輕微的喘息聲、孩子的腳步也放慢了,部份中、小班的幼兒覺得燈籠愈提愈重,尤其那些提著2.5公斤裝的大奶粉罐,隊伍愈拖愈長。不過令人驚訝的是,沒有一位孩子哭鬧、賴皮不走(包括三歲的小班),當領頭的潔玫老師問到,要走上面更陡的迎旭二街,還是沿較平緩的三民路回去,兩位跟在後面的小班幼兒隨即回應要走上面,雖然他們班上的宇婷老師希望後者。最後,老師拗不過他們,提議猜拳讓嬴方決定,可惜宇婷老師輸了。

 

 

回到湖濱公園已是920分,孩子在草地上圍成一圈,大家合唱「元宵節」和「螢火虫」兩首兒歌,老師發送廚房阿姨所做的芝麻黑糖糕,以及孩子所期待的煙火---仙女棒。當爸媽和孩子點燃起一根根仙女棒,璀璨的煙火在黑暗中閃耀,相映出一張張大人、幼兒紅紅暖暖的臉,活動也逐漸步入尾聲。

 

 

這次提燈全程花了大家1小時10分鐘,是一次充足的腿部運動。什麼原因促使孩子能持續健走?是同儕的互動、節慶的氛圍?還是爸媽在旁扶持、呵護?對多數平日忙碌於工作的爸爸媽媽而言,能和孩子夜行、共渡新春第一個月圓的夜晚,是不錯的一次體驗。我也相信,不論孩子或父母,這次提燈之行已經烙印在彼此的記憶裡(註)

 

 

 註:以我個人的經驗,人愈老,兒時的記憶就愈鮮明;年輕時為了「掌握現在、憧憬未來」,緬懷過去似乎成了一種奢侈,然而人過中年、邁向老年,小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做過的事情,有時猶如電影倒帶似的一幕幕呈現在腦海裡。我很慶幸有個快樂的童年、有些和爸媽一起的美好回憶,特別是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

arrow
arro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