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談孩子在德國幼兒園的經驗~

 

 

                       文 / 圖   黃雯妃  喜兒教協籌備會長  

 

 

1554416027691.jpg

 

 

編按:這幾年高等教育留學德國掀起了一股熱潮,受到家長的重視不止是在那兒唸書的學費全免,相對給孩子出國留學的負擔減輕不少,最重要的德國也是個科技與工藝大國,比起美國,有些方面猶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卓越的高等教育卻是奠基於良好的基礎學習,甚至從學齡前的幼兒教育就要開始,才能培養出無數國家所需要的棟材。我們無意去強調外國的月亮會比較圓,而且也有文化上的差異,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尤其台灣已是少子化、整體教育需要翻轉以迎接AI年代來臨的時候;剛好喜兒有家長的孩子曾在德國唸了兩年幼兒園,我們感謝竑旭媽媽在此樂意分享她的看法與介紹。

 

 

 

  在收到喜兒的邀稿後,我便不斷地思考要從什麼角度來談旭兄弟在德國幼稚園的經驗,坊間關於德國教育的文章及書籍已經非常多,我們在德國時便不斷被親友私下傳文章問:是真的嗎?有些和旭兄弟的經驗相似,有些則不同,最終,我想我能分享的僅是旭兄弟的個人成長經驗,不能完全代表德國幼稚園的全貌,旭和哥哥都出生成長在德國,我們夫妻都沒有在台灣生養孩子的經驗,願以此文拋磚引玉,和在台灣的大家雙向學習。

 

幼稚園概況

  爸爸所在的大學底下有六所幼稚園,分佈在當地森林、河邊、巿區,提供給學生及教職員的孩子就讀,旭所就讀的幼稚園便是其中一所,學校不只設有幼稚園,還有家庭宿舍,宿舍裡有自己的兒童遊戲區。從六所幼稚園裡有一所是專門給學生的子女就讀的,以及家庭宿舍以單親家庭優先,可以看出校方對家庭及育兒的想像非常寬廣,而幼稚園的收費是依薪資級距而定,剩下的由政府補助,孩子由出生開始政府每月補助約七千元台幣,直至十八歲,所以沒有經濟基礎的年輕人也可生育兒女,這對來自台灣的新手爸媽而言,是第一堂育兒課:在國家的支持下,組織家庭和生養孩子不是那麼辛苦的一件事,負擔不重的氛圍使人更能專注在孩子的陪伴及教育上。

1554416027569.jpg

 

看重自己、尊重他人

  旭入學時,沒有集體新生入學,每個孩子按著排好的班次,每周入學一個,輪到旭入學時,負責的B女士那一周便專心引導旭入學,第一天入學兩小時,教室裡只有旭、媽媽和B女士,媽媽被安排在教室的角落,不說話也不做自己的事,只是專注地看著孩子和老師的互動,給予孩子視線陪伴。一星期內,老師會由一對一的單獨相處,慢慢讓他進到群體(但在群體中還是單獨陪伴著他)。媽媽也由同教室陪伴,變成待在幼稚園裡的另一個空間等待,再變成在校外待命。一星期之後,會有新孩子入學,旭也開始嘗試獨自進入群體,並逐漸加長在校時間,一直到可以順利待到下午為止。整個適應期從兩星期到三個月都有可能,視孩子的個別情況而定,這段時間內家長要在學校周圍保持待命,孩子若是哭泣無法安撫超過十分鐘,校方就會聯絡家長,請家長帶回,明日再嘗試。

  這樣的入學強調的是個人化,在幼兒第一次脫離父母時,會有另一個人專注地理解他,教導幼兒的是,他的個人感受是重要、被尊重的、被理解的,從而在新環境裡有更好的安全感,而在一星期後,會有另一個人站在他的位置上被專一對待,他也學會易位感受別人的需求,並從這樣的易位裡看到每個人不能適應的點和處理的方式都不同,從而學會尊重他人。

1554416027647.jpg

 

獨立

  學校裡沒有固定課程,每日固定晨會後,隨個人意願進入不同教室,一共有體育室、角色扮演室、藝術繪畫室、木作室、積木創造室、低齡兒童遊戲室,戶外空間,每間教室會有1~2名老師,沒有上下課,孩子可以在任何時刻切換教室,旭每天上學的第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事,並可決定要做多久,沒有人能替他安排,他必須獨立思考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因為與哥哥同校又完全混齡,旭有時會拿不定主意而想跟著哥哥,這時老師便會把旭攔下,要求他做出自己的決定。

  從課程學習到服裝穿著到生活常規,學校都是做好一切準備後,要求他們做出自己的決定,並為結果負責任,幼稚園裡使用的是玻璃杯和瓷盤,再小的孩子都是使用鋼製刀具,碗盤必須要能摔破,刀具必須要能割手,孩子才能學會小心謹慎。德國冬季非常冷,要穿戴的衣物非常多,常有孩子拒絕仔細穿戴,老師向來是認真說明後便放手讓孩子決定。旭的哥哥曾執意要穿室內鞋去戶外的雪地上玩,但嘗試一次之後便能明白穿雪鞋的重要,而再也沒有拒換雪鞋的狀況出現。

1554416027606.jpg

 

堅持的勇氣

  一般情況下,不分晴雪都要在戶外玩耍,活動或慶典也是不管大雨大雪一定如期舉行,德諺說,沒有惡劣的天氣,只有錯誤的衣服(Es gibt kein schlechtes Wetter, es gibt nur falsche Kleidung.),下雨或下雪時依然穿上對應的服裝在外玩耍。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年的聖馬丁節,下著近零度的凍雨,兩歲的旭依然穿著防水雪服,跟著幼稚園的小小隊伍,在太陽已經下山的森林中,提著燈、踩著泥濘前進,完成每年聖馬丁節的提燈繞森林走一圈的活動。

  這種要求穿戴正確的服裝以應付一切天氣的作法,無形中也是一堂面對挫折的課,堅持孩子必須突破難關,因應難關的方法,就是有相對應的準備。

  整體而言,幼稚園教育被定位成為正式上小學而準備,孩子必須有強健的心靈和體魄,能懂得自己想學什麼,懂得自己照顧自己的食衣住行,可以獨立進行社交活動(例如獨自參加朋友的生日宴會)。在幼稚園畢業前夕,他們也被要求學會騎腳踏車,並進行兩周的森林課程,不分陰晴雨雪,必須學會獨立帶冷食在森林裡生活,包含蓋一個簡單的小木屋。大體上而言,孩子在上小學之前,不必準備智力上的學習,但必須把除了智力學習以外,其他自主生活的項目都要準備好。

1554416027499.jpg

 

arrow
arro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