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
喜兒親師讀書會摘記

 

記錄 / 丁云姿

攝影 /  蘇美香

 

 

DSCF2608.JPG

 

編按:喜兒的讀書會是每學年一次,通常是在上學期的12月舉行,由於這次選的書沒有再版,流通在市面的數量不多,書商找到的數量只夠供應參與讀書會的家長,因此我們特請云姿老師把當天家長所發表的心得摘記並分享給大家。

 


  12月3日是個風和日麗的周末,喜兒的年度讀書會藉由閱讀,來和家長交流對幼兒的教養。中班的婉柔老師初次擔任主席,雖然表示壓力很大,但在她出色的引言與引導下,大家都能聚焦書中重點做交流,也讓家長分享對孩子的觀察與反思,讓親師收穫滿滿。

 

    本次選書是彭菊仙的:《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作者是全職媽媽,她用獨特的觀點去教育自己三個寶貝,也給了我們教養孩子很多的省思。我們分成幾個大項討論:職業父母如何運用書中觀點、最近回應孩子的問題和幫「孩子的想法」想辦法、 發表孩子的亮點。以下是讀書會的摘錄:

 

0.jpg

 

一、職業父母如何運用書中觀點

 

    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慧蘭老師曾說:「一天忙碌下來實在非常勞累,往往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就會因此而疏忽一些細節。」婉柔老師就以此心聲來向家長提問。

 

    上瑜媽媽說書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當孩子的頭號粉絲」,她覺得孩子很小時要讚美他很容易,但當他越來越懂事,讚美就得具體,不然孩子就覺得妳不夠真心,很難從中獲得動力。

 

   茗盛爸爸覺得發掘孩子的興趣,環境營造很重要。他的做法是佈置一個有繪本、玩具、白板、紙及畫具的房間,讓孩子平常自由探索;假日有空他就帶孩子外出,探索戶外的世界。譬如,茗盛的姊姊曾對火車很感興趣,他平日先和孩子看繪本,假日時就和孩子搭火車、高鐵、捷運等,讓她藉實地的體驗來激起探索的意願,這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10.jpg

 

    允晴媽媽表示平常下班沒有太多時間,都是利用假日,帶著哥哥和妹妹進行烹飪活動,但也會有很多困難,他們發展程度不一、能力有異,譬如:拿刀切東西。如果事先沒想好,常常會拖很久,有乾脆自己煮還快的念頭。讀了本書後,會思考如何讓他們去探索,如哥哥負責切鴻禧菇,妹妹則幫忙把一個個拔開。剛開始真的很不容易,還需要多作嘗試。

 

    對烹飪有興趣的孟志老師分享他的作法:事前先規畫出步驟,將東西準備好,讓孩子分工合作。如哥哥負責切,妹妹洗菜;哥哥炸東西,妹妹就擺盤。這是混齡學習的很好模式,過程中大的教小的,因為了解做事的流程,他會從中獲得自信;小的則因為一起參與而有成就感。另外還可加入手足之情,如向哥哥說:「妹妹需要你照顧」,告訴妹妹「哥哥需要妳幫忙」,讓彼此感情更深厚也減少爭執。

 

3.JPG

 

◎婉柔老師結語:我們讚美孩子愈具體,孩子愈明白哪裡做得好,讚美才不會空泛;他在探索的過程成人就可適時讚美,這樣能促使孩子進一步探索。另外帶領探索時,不要因為孩子有了結果就轉為重視知識性的東西,這會讓孩子失去動力,要把重點放在培養孩子專注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最後,相較於孩子的能力,有時可安排稍難的活動,例如孩子之前用塑膠刀切蛋糕,這一次就可用真刀切小黃瓜。如果都是沒挑戰,孩子很容易就失去興趣。安全方面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孩子要知道如何使用器具才不會受傷又能做得好,在不斷的嘗試下,他會越來越熟練。爸爸媽媽若很忙沒有時間,平時可藉家事來提升孩子的能力,也讓他對家更有情感。

 

 

二、最近回應孩子的問題和幫「孩子的想法」想辦法

 

    孟志老師:家長看完本書之後,最近有沒有發現孩子對哪些事情有不一樣的想法或問題?

 

    旻熙媽媽:旻熙自從在班上學了摺紙飛機後,就瘋狂愛上摺飛機,在學校摺,在家也摺。當時還沒看到這本書,不懂得欣賞他,也沒有適時給予鼓勵,現在覺得好可惜。讀這本書時,我想起旻熙從小就對符號特別有興趣,剛好大班的主題跟符號有關,所以當他拿著姊姊的化學的元素符號表來問我時,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的陪他探索,不要先入為主地覺得孩子不懂。結果旻熙雖然對於一些化學反應一知半解,卻非常投入,甚至也拉爸爸一起研究。原先以為他很快會放棄,卻因為自己一個小改變,就可讓孩子大不同。

 

5.jpg

 

    允晴媽媽:爸爸有時因為工作疲累,對孩子的不斷提問會回他「你不要說了」、「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看完本書後,我就跟爸爸溝通,調整以成人為本位的思考。我感受到他開始有改變。

 

    上瑜媽媽:有一次上瑜說要養馬。如果是以前,我會直接說「不行」或「我們家怎麼可能養馬!」但這次我認真地跟上瑜討論並一起查資料,像是馬有多大?家夠大嗎?要養在哪裡?晚上睡覺吵到你怎麼辦?如果讓馬在外面要住哪裡?馬要吃什麼?幾番討論後,上瑜發現在家裡養馬有太多做不到,願意接受無法養馬的事實。如果大人只說不可以,他一定不懂為什麼,甚至會發脾氣。這個方法不僅讓孩子接受,也免去跟他衝突。

 

    孟志老師: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常用大人的經驗直接告訴他答案,但卻忽略了孩子探索問題的能力,即使問題再天馬行空,如世上有沒有聖誕老公公,都可以讓孩子透過思索,去得到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答案。雖然過程會有些無解的難題,但只要他養成習慣,成人又不輕易給答案,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茁壯。我們也不要因為孩子還小就吝予刺激,等到大班才要求他,就已錯失很多培養他思考的時間了。目前孩子處在資訊易得的時代,不用擔心他太小,要讓孩子嘗試才能累積他的能力。

 

DSCF2614.JPG

 

◎婉柔老師結論:只要不危險,孩子能做爸媽都盡量讓孩子去嘗試,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這樣孩子才知道事情結果是怎樣來的,而不是「大人說的」。讓孩子自己透過發現及解決問題,得到了解事情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孩子的亮點

 

    婉柔老師:協助孩子解決問題之餘,爸媽是否看到孩子的特質及亮點?面對孩子的亮點,你有什麼看法或疑惑?要預備什麼樣的心情、方法與角度去支持孩子亮點?

 

     泓升媽媽:泓升的亮點是觀察力強又貼心,會提醒爸媽開車小心,也會發現車子沒鎖、東西沒帶的小細節;他有一顆溫柔的心,會關懷姊姊,姊姊跌倒或不舒服時主動安慰她。泓升也有很強的好奇心,遇到事情他會去嘗試或挑戰,因此而常跌倒、受傷,卻很快又忘記,但我還是會讓他去探索,像他想摸燙的熱水瓶,我會先給他摸適度的熱水,再讓他了解燙是怎麼一回事,然後問還要摸熱水瓶嗎?泓升就說不摸了。希望這樣能滿足好奇心之餘,也能培養他注意自己的安全。

 

6.jpg

 

    泳蓁媽媽:泳蓁的亮點是感情豐富,看到別離的場面會想哭,聽到同學唱生日歌會感動到想哭,甚至有迴避參加慶生會的念頭。而爸爸覺得泳蓁的亮點是喜歡動手做。以前他工作忙而忽略了這一點,這次受本書啟發,當看到泳蓁迷上抓寶可夢,為了讓她少用3C產品,並且激發她的亮點,爸爸把妹妹的釣魚玩具跟寶可夢結合,提議和她一起動手製作「釣寶可夢」遊戲。爸爸上網將神奇寶貝的圖案列印下來,讓兩姊妹剪製卡片。過程中,爸爸驚訝於孩子對有興趣的事情如此投入。剛開始泳臻剪不動厚紙板,爸爸忍住不插手,讓她自己繼續嘗試;泳蓁從不會剪到會剪,並對完成的作品非常高興,讓爸爸認為花時間觀察並支持孩子的亮點,是很幸福的事。

 

    晨希媽媽:晨希的亮點是很重視家人且情感豐富,每當晚餐時候,她會提醒還沒來吃飯的人快點來吃,妹妹爬樓梯時也會顧著妹妹的安全。但媽媽擔心她太獨立及過於逞強。

 

    上瑜媽媽:上瑜的亮點是對音樂節奏和旋律的敏感度很高,聽幾次的歌曲就能記也能唱,會記得在哪裡聽過這首歌,也很喜歡隨歌起舞。讀了這本書後,我就會請上瑜教我唱歌和跳舞,當媽媽的小老師。另外就是做事情很仔細,常常要做到他滿意為止,但也很擔心他要求太高讓自己壓力很大。

 

    允晴、允棣媽媽:允棣對於輪胎很有興趣(常看開輪胎店的阿公修理),他會去研究各種輪胎,也常幫媽媽檢查輪胎有沒有漏氣。允棣體能很強,可以完成攀岩等高難度運動,她所擔心的是哥哥性子太急躁。允晴的亮點則是做事不疾不徐,能按照自己的步驟成事,而且做得很好,但在趕時間時,就讓人難以接受。

 

    宇璿媽媽:宇璿的亮點是喜歡照顧別人、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宇璿看到鄰居小朋友哭會問「怎麼了」、想要照顧他;穿衣服要自己的搭配;堅持按自己的步驟獨力成事,否則,她就會生氣。

 

7.jpg

 

    旻熙媽媽:旻熙的亮點就是對符號很有興趣,周遭發生的事情也喜歡用量化來記錄,像是曾記錄自己上學第100天就開始不哭了。另外他很好奇,總想追根究底了解原因,無法接受大人的敷衍。

 

    茗盛爸爸:茗盛的亮點是自我要求高,對新的事物要觀察一陣子才會接觸。他也喜歡看書,最近因為看書對綠豆產生好奇心,所以爸爸還陪他一起種綠豆、煮綠豆湯。比較擔心的是:如果別人所問的他還沒準備好,他就會選擇緘默。

 

◎婉柔老師結論:聽了爸媽分享孩子的亮點,發現有些亮點可能也是爸媽擔心的部分,如何將擔憂轉成放心,就取決爸媽如何強化他的優點,減少他的缺點,並在強化過程中,又不失去他應守的規範則是非常重要。

 

   讀書會討論到此進入尾聲,婉柔老師請在場的老師發表他們看法。

 

9.JPG

 

    孟志老師:有時我們對孩子的亮點過於擔心,無形中就扼殺了他的可能性,不同特質的孩子需有不同的切入點;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像書中所說,能深入地研究一個議題,而是要依照孩子的特性,引導他去看到自己。還有,亮點不是為了培訓未來的職業能力,不能把引導變成訓練;讓孩自動自發,大人藉由環境的安排來延伸他的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arrow
arro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