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兒的教學

文 / 徐美玲/師院幼教系畢,資深幼教老師。

     陳燕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環境生物學碩士。

     方潔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視聽教育碩士。

 

編按:喜兒十四年來,就讀的孩子人數雖然起伏很大,但是教學理念一路走來卻始終如一。這股堅持的精神完全植根於當初三位創辦人籌設喜兒時所規劃出明確的教育目標。藉部落格改版之際再予貼載當年所宣示的內容。

 

 

我們怎麼想

幼兒天生就是好學者,從他們的好奇心,凡是愛摸索特性即可得到證明。他們所需要的是一個不離自然,又不至於危險的環境,供他們自由探索。幼兒是一個發展中的個體,一切他所從事的活動,舉凡穿衣、脫衣、吃飯、飲水、如廁、睡覺、說話、玩耍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他在這種種活動過程中學習如何發展成為一個有智慧、獨立自主、與人和諧相處的人。因此,兒童需要的是一個全人的、生活化的、自主的成長環境。

 我們秉持上述的教育理念,訂出了本園的教育目標乃在於使兒童身心健全發展,健康活潑。一個情緒穩定、身心自主,而且適應群體生活的兒童,其智力就能充份發展而成為健康活潑的兒童。

  

穩定的情緒

穩定的情緒是一切學習開始的基礎,這就有賴了解兒童發展並且有愛心的老師、工作人員,足夠且適於幼兒活動的空間設計、可自由選擇的玩具和教具,合於幼兒生理的作息時。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下,身心都有安全感,自然情緒穩定。

 

獨立自主的能力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學會照顧自己,譬如能自己倒水、進食、盥洗、上廁所、擦屁股、穿脫衣服、穿鞋襪,收拾玩具、用具等等。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速度慢、打翻或弄髒衣物,但是一但他們能掌握的很好,他們發覺自己不必事事倚賴別人代勞。成長的自信及喜悅便流露在他們臉上。他們不但手腳靈活,也從這些生活瑣事中學習自主負責的態度。

 

智力發展

 人的智慧得自於長期不斷地與自然環境的互動經驗。以兒童來講,活動就是他們獲得智力的主要途徑。觀察兒童的活動可知兒童不但自己跑來跑去,也想盡辦法使別的物體「動」或產生改變,他們幾乎不停地玩耍、遊戲。而這操弄、組合、遊戲、干擾環境的行為都是他們智力獲得增長的方式。兒童學習乃「起來行」,和成人的「坐而聽」非常不同。我們要相信兒童的學習能力,並鼓勵兒童主動學習。

 

群體生活

人是社會動物,不能離群獨居,必須學會如何與人相處,能在群體中生活的愉快。如果兒童從小能和友伴發展出良性、友善的人際關係,對其將來步入小學、長大和別人相處有很重要的影響。我們要注意兒童與人相處時的情形,協助其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協助兒童從共同遊戲的經驗中學會輪流、共享等解決問題的方式。

要達到上述的教育目標,有賴老師、教室環境、課程三方面共同形成一個適合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環境。老師除了依課程佈置教室環境外,並用心觀察紀錄兒童行為,鼓勵孩子說出心中想法和作法。老師的角色並非在兒童前面引導,而是在旁協助兒童學習。

 

我們怎麼做

教室環境

教室環境則依照遊戲活動性質,分為數個開放性的角落,再依教學單元靈活運用。以下簡介各角落的功能:

積木角

增進大肌肉的發展。

滿足幼兒想像、創造、建構等興趣。

盡情發揮想像與創作能力。

從操作經驗中獲得對稱、順序的概念。

培養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供幼兒整合的經驗。

學習社交技巧。

娃娃家

滿足幼兒想像及扮演。

透過角色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

增進人際關係及語言能力。

發洩愉快及不愉快的經驗,抒發其情緒。

美勞角

獲得情緒上的滿足。

認識顏色、形狀、材質、尺寸等基本美學概念。

透過剪、貼、揉、拍、縫、畫等技巧,發展手眼協調,手指、手睕靈活等小肌肉動作能力。

在展示自己及欣賞他人作品的經驗中,培養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之群性人格。

利用無限組合與創作表達自我。

圖書角

透過閱讀、聽講故事的機會,培養其傾聽與表達能力。

透過多樣性的圖畫內容,擴展生活觸角與想像空間。

培養閱讀的習慣,接觸文字。

益智角

讓幼兒從遊戲認識數字、文字。

提供多樣、難易不一的教材、教具,讓幼兒依能力逐步掌握各種數的概傀念。

促進手眼協調及小肌肉發展。

透過和同伴共玩,增進語言的使用和社交能力。

傀儡角

培養兒童自行設計創造玩偶的能力。

增進語言能力及想像力。

透過角色演練,促使兒童從他人觀點思考,減低兒童自我中心傾向。

 操作角

發展小肌肉能力。

促進思考力、創造力。

沙池(戶外)

促進大肌肉運動。

發洩兒童情緒和精力。

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

生物角(戶內/外)

培養兒童觀察、分辨自然事物的能力。

提供兒童接觸小動物、照顧植物的經驗。

 

課程設計

至於課程設計則要以兒童為出發點,依照與兒童相關的生活事件、兒童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的季節更替,人文環境的節慶)組織成一個有目的、有系統、有聯繫、有步驟的生活課程,以每月一個教學單元的方式進行教學。

如果,我們從兒童身心發展的四個領域(身體、情緒、智力、社會)去思考幼教課程,就會覺得比較有組織,幼教課程的安排一定要涵蓋這些發展領域的學習經驗。

 

身體課程

身體課程是學習知覺及活動,有知覺發展課程及身體發展課程。感官知覺經驗是幼齡兒童學習課程的核心。每個兒童都有機會學習用各種感官去知覺、去嚐、去聞、去聽、去看、去觸摸並得到身體在空間的認知。喜兒非常注重知覺發展課程,我們玩沙、玩水、完麵糰、捏陶土,到外面散步撿拾石頭、落葉、果實,讓每個孩子有充分機會去感覺。有一次,氣溫很低還有風,我們在確保孩子保暖的情況下,特別跑到魚池旁的草原放孩子自製的樹葉風箏,讓孩子感覺冬天(該單元教學是冬天來了)。

陽光山林(註)是從事幼兒身體發展課程的絕佳場地,我們在院子玩一二三木頭人、丟躲避球、跳繩、舞龍舞獅、火車過山洞,去公園盪鞦韆、攀爬繩索、溜滑梯、踩影子,到體能訓練場推火車、走繩網。光論這一點,陽光山林長大的孩子就比別人幸福多了。

(註:陽光山林為當年創校園址,目前遷移至鎮上現址後,有一百六十多坪的院子給孩子做體能及遊戲。戶外活動除去陽光山林外更增加裕成里鄉間田野)

 

情緒課程

情緒課程是藝術及發展創造力的創造性課程。藝術是兒童發展中重要的一環,幼兒可以透過藝術,認識並表達自己的感覺和反應,以新的方式傳達他們的想法,並發展各種感官知覺。當兒童獨特的表現方式被承認後,他們會逐漸意識到作為一個個體的價值,並由此形成自我概念。本園除了平常準備充分的美術材料,讓孩子有絕對自由的創造空間之外,陶土課、音樂課、戲劇時間,這些都是屬於創造性的情緒課程。

 

智力課程

智力課程是學習思考有關的探索課程,可分為數學、科學、社會研究、營養等。探索會產生新觀念,這是人類發展文化的元素。當兒童接觸上述的課程時,會去探討並發展種種概念。

數學是透過對經驗的組織建構方式,而形成有關數量、邏輯、物、人、事件間空間關係的想法和概念。兒童會從日常生活中,逐漸發現數學的概念。長針到六就要準備睡午覺是喜兒幼兒學習數字、時間的入門;學校有幾個小孩,今天有幾個小孩沒來也是我們的數學課程。

科學是觀察、界定特性、發掘關係和找尋答案的過程,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課程最佳的起步點。陽光山林的花草樹木、昆蟲魚鳥,正是我們進行科學探索的好對象。我們每次去公園總會有新發現,也許是滿樹叢的金龜子、一隻小小的小蚱蜢,也許是豆莢裡的豆子、一朵像蝴蝶的小花。社會研究讓幼兒有機會探討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關係。個人、家庭、社區都是發展社會研究課程的好題材,各種節慶更是而認識文化最明確的方式。過年貼窗花、寫春聯、做年糕,臘八吃臘八粥,冬至搓湯圓都是喜兒的社會探討課程。

營養雖列為探討課程,事實上這是與身體發展、感覺認知、概念發展、溝通技巧、文學、創造性都有關的主題。我們應讓幼兒了解每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都與他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喜兒的烹飪課正是提供幼兒食物經驗的營養探討課程,此外,我們會設計完整的營養探索課程。

 

社會課程

社會課程是學習溝通的語言課程,包括語言發展、前閱讀/書寫、文學等課程。人類對於溝通的慾望是非常強烈的,所以,用語言與他人分享需求、情緒想法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讀和寫則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溝通工具,而文學是語言藝術。平常,幼兒在園裡和同儕、老師的互動都是最佳的語言課程,另外,兒歌、童謠、詩詞朗誦使的語言課程更豐富。喜兒吃完飯午覺前是看書時間,小孩都已養成閱讀習慣,平常也常看見他們在看書,更可貴的是中大班孩子還懂的查閱書籍。還有寫毛筆字既是藝術課,也是語言課。另外,午睡前的故事時間帶幼兒進入文學天地,更是幼兒想像力馳騁的時段。

課程的分類只是為了方便老師組織教學,事實上,幼兒的學習是整體的,涵蓋上述課程又不失完整的教學才是幼兒最需要的學習素材。

 (寫於1997年1月25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