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從小做家事吧!

 

 

/ 羅美惠

      大班家長

    小學老師

 

 

  

 

編按:喜兒不但重視幼兒在園裡的生活自理,如到園掛毛巾放水杯、飯後抹碗擦桌、玩畢收拾玩具‧‧‧也鼓勵父母在家讓孩子參與家事,從簡單的擠抹布到複雜的烹調(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認為做家事對孩子的好處有:鍛練手腳靈活,學習事情的排序和起承轉合的步驟,在過程中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等等;另外更重要的,做家事可加強孩子在情感上對家的連結,也能讓孩子產生自信:自覺到個人從原來的被動、受照顧者有機會轉為一位主動、能幫助爸媽的人,只要過程中得到成人的感謝、讚揚或肯定。

      不過,如何使孩子認為「做家事」不是件苦差事並能樂在其中,關鍵在於是否能全家動員;正如本文末段所言:「其實,在孩子學習做家事的整個過程中,真的感恩爸爸的配合,只有家中的每個成員都是參與家事分工的情況下,孩子也才會認真的共同分擔家務。」假如,孩子在做家事的同時,爸爸或媽媽卻在看報紙、電視、上網,或者邊做邊抱怨另一半,你能想像這種「身教」所帶來對孩子的影響!? 謝謝瀚澤、鎮寧媽媽的經驗分享。

 

 

 

 

    三月初,瀚澤因為感冒尚未痊癒,在喜兒一樓前庭矮桌子上寫功課,四點我去接他時,正好安親班的同學下樓掃落葉,或許因為職業因素,我對整潔活動的要求比較高標準,所以總覺得他們掃得不太好,於是詢問瀚澤,是否可以前去協助。這時,潔玫老師和安親班老師先後都稱讚「瀚澤是掃得最好的」。事實上,除了哥哥,我們家的弟弟鎮寧雖然只是大班但也很會做家事。

 

 

 

    潔玫老師曾經告訴我,其實喜兒希望孩子學習生活自理能力,一方面這本來就是每個人該學的,同時也是訓練小肌肉、手眼協調的好方法,可謂「一舉兩得」。但是,對我們家來說,我讓孩子做家事,剛開始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替小孩找事做」。瀚澤約2歲時,超級好奇、愛玩,又非常黏媽媽,當時龍潭家的廚房在一樓,客廳和遊戲間在二樓,所以煮東西時都要帶他下樓,又怕他在廚房會有危險性,所以必須找些事情給他做,例如煮豆漿前,讓他在矮桌子上用大湯匙將浸泡好的黃豆舀到果汁機;洗菜時,請他把泡在水裡的菜,一片一片拿出來瀝乾。在過程中,他會經常好奇的看我怎麼煮東西、開火,我也會藉機告訴他一些廚房中會發生的危險。因此,瀚澤兩歲半到喜兒讀幼幼班時,美香老師經常稱讚他小肌肉發展得不錯;握湯匙、做烹飪相關課程,都能操作得很好。

 

 

 

    有時候從放學回家到吃晚餐之間的零碎時間,兩兄弟偶爾會因為等吃飯而無所事事、有時又會因玩具而爭吵,或者像一般的孩子想開電視,所以我開始安排他們在廚房幫忙準備食材。鎮寧削紅蘿蔔、哥哥準備做「洋蔥炒蛋」(安親班教過的)。看到哥哥切洋蔥時,邊流眼淚邊剝片,還不時拿冰敷袋幫雙眼冰鎮,然後繼續努力,心裡暗想「總算知道我的辛苦了吧!」而我也沒閒著,要時時看著鎮寧工作,免得他削到手了。

 

 

 

    自從瀚澤上小學後,假日的功課有一項是做家事,所以我們也一起進行假日家事活動,以前都是偶爾請鐘點的家事阿姨來家裡打掃,但現在幾乎都是全家動員一起做家事:爸爸拆電扇、哥哥洗電扇、弟弟就摺棉被和收玩具,我則負責煮飯。因此現在假日忙得很,必須先完成整潔工作才能放心去玩:弟弟整理東西、哥哥用吸塵器吸地板、爸爸拖地,或者弟弟澆花除草、哥哥掃車庫、爸爸洗車等等。一旦做完家事,他們兄弟倆就會高興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騎車、玩球、玩遊戲、做勞作、畫畫),雖然假日可以看半小時的電視,但是往往到了晚上才會有時間看。

 

 

 

    其實,在孩子學習做家事的整個過程中,真的感恩爸爸的配合,只有家中的每個成員都是參與家事分工的情況下,孩子也才會認真的共同分擔家務。雖然我們都很疼小孩、有時也會覺得「乾脆自己做還比較快」,但是為了配合孩子的學習、讓他覺得在幼稚園學的都能在生活上學以致用、並且認同幼稚園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上的理念,所以連爸爸都會教他們分步驟練習做家事。不過,我也知道,許多人都會有「乾脆自己做還比較快」、「把書讀好就好,家事是爸爸媽媽的事」、「你只要乖,媽媽就很高興了」,所以有人甚至會教孩子在聯絡簿中隨便寫一樣家事,反正老師也無從查證,可是這樣不就變成了『教孩子說謊』、『對學習敷衍』的態度嗎?

 

    做家事對小孩有很多的好處,值得讓孩子和我們同做。

 

 

arrow
arro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