嚐嚐自己種的菜

 

/ 徐梅芳

     中班家長

 

 

  

 

編按:謝謝源秩媽媽詳盡地記錄親子互動和實作的全部過程。由於她是小學老師,我們從文中看到她有條不紊地安排不同階段、循循善誘地進行每個步驟;她從成人的角度去觀照:「看著孩子已經上手,我就放手讓他做」,也能用童趣的比喻作引導:「就像手指頭在玩葉子溜滑梯」。最重要的,從她的示範我們知道好的親子互動學習不假外求,在家裡就可辦到,因為重點不在「做什麼」,而在「如何做」;簡單如掃地擦桌,洗米挑菜,只要家長安排得宜,孩子不但感到有趣,而且也能從中得到學習。再次感謝源秩媽媽的分享。

 

 

 

        這次的兒童節連假,源秩有了一個比較正式的作業:一張學習單《嚐嚐自己種的菜》。原來是小朋友們之前去雨璇阿嬤家,自己種下的菜,期間由雨璇阿嬤代為照顧,最近青菜採收了,老師便設計了一張學習單,讓小朋友在假日裡記錄把菜與家人分享的過程。

 

 

        這是一個很棒的生活學習課程:孩子們從自己栽種到帶回家一顆青菜,期間有在學校、到田園等多種體驗的動手實作(在此,非常感謝雨璇的阿嬤熱心地提供菜圃、幫忙照顧)。孩子回到家裡,做媽媽的也希望能延續後段的生活實作,放假當天晚上,我就預告源秩我們自己要處理這顆青菜,並且把歷程記錄下來。源秩表示:「好呀!那妳要教我!」接著,我們把採收的萵苣鋪在廣告單上,讓紙吸收菜葉多餘的水分以免爛掉,並期待著明天的青菜料理。我從這點感受到孩子對學習是具有熱情的,只要家長引導,就能被點燃!

 

 

 

        隔天上午,源秩從學習挑菜開始,我讓他先觀察萵苣的紋理結構---一層一層、一片一片的包覆接著,我從根部選一片最外層的葉子輕輕剝下,並把挑好的菜葉依照固定方向整齊地排好。示範兩片之後,看著孩子已經上手,我就放手讓他做,期間其他家人也熱心的向他提供指導;透過具體的說明、明確的流程分割,孩子是可以參與家務的,挑菜就是簡單的開始。不一會兒,菜就挑完了;阿婆教源秩,最後的蒂不能煮,可以做廚餘回收。

 

 

        接下來,源秩已經迫不及待下一個步驟---洗菜。先將挑好的菜葉放入水盆中,打開水龍頭,調整適當的水量,將菜葉拿起,觀察菜葉的紋理、泥土在哪裡我告訴源秩,洗菜時,就像手指頭在玩葉子溜滑梯,順著葉脈輕輕的滑下去,就能把泥土洗乾淨,菜葉前後都要檢查是否洗乾淨。

        洗到後面,剩下比較小的葉子,源秩自己會用「洗衣機攪拌」洗法,不必一片一片拿起來沖。最後我幫忙再洗一遍,由於還未下鍋,就先浸泡在

水中,讓殘餘的沙土沉澱,並且保持蔬菜的水份家長肯花時間陪伴孩子一起做,洗菜是可以變成有趣的學習;透過流程的分割,也不致失控成滿地溼答答的親子大戰!

(編按:有另一說法,蔬菜剝下後已有傷口,不宜浸泡,只需用流動的水清洗兩遍後瀝乾即可.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2&f_ART_ID=433332 )

 

 

 

 

         空檔時間,我依據平常家中料理的習慣與源秩討論,想要將萵苣作成「和蒜頭一起炒的炒青菜」還是「燙青菜淋涼麵醬」。最後我們決定「燙青菜」,中午請阿婆幫忙我們料理。當完成的青菜料理上桌了,淋上一點涼麵醬,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源秩也很自豪自己在這次家務中的參與,我這時卻開始擔心,要如何記錄這些過程……

 

 

        假期的最後一天,我決定親子創作A4摺頁小書來記錄這次的家事參與。我先作好小書的架構,撰寫每一頁文字時,會再和源秩討論一遍例如:「你怎麼會帶一顆青菜回家?」、「你自己種了之後,是誰幫你照顧青菜的?」、「挑菜的時候,你發現什麼?越挑越怎麼樣?」、「洗菜是要洗掉什麼?為什麼煮之前要泡水?」、「品嚐自己種的菜味道如何?怎樣好吃?」、「你有什麼感覺?要感謝誰?」透過深度的對話,孩子可以回想家事參與的歷程,分享過程中的發現與感受,我也藉機帶出勞動和感謝的價值觀。

 

 

        小書的文稿完成了,我和源秩一起唸一遍,再次回顧歷程。接下來就是我最頭痛的地方,因為在源秩的學習歷程中,我覺得源秩的繪畫創作總是很草率,儘管同班同學的畫作都已經很有畫面---包括明確的主題、形象、豐富的色彩、線條,還有不同的表現技巧,源秩的進步在我這個心急的媽媽眼中總是顯得特別落後。

 

 

   

      一頁一頁跟著源秩再唸一遍文稿,和源秩討論「這一頁你想畫什麼?還有呢?」、「你會怎麼畫?先畫什麼?再畫什麼?」、「要怎麼塗顏色?」、「畫面怎麼安排?」......不知道這樣的介入會不會太多(*),但是在這樣一頁一頁的討論過程中,我發現原來源秩的想法、構圖是完整的,只是對於畫面相對位置的安排、表現的技巧,需要多一點鼓勵、多一點引導。而這樣深度的陪伴,家長是最佳人選,這無法、也不應該由老師代勞的!

 

 

       這次的作業前後花了不少時間,但是像我這樣的「任務導向」媽媽,非常感謝有這次作業的機會,讓我可以和孩子有這樣深刻的互動!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最珍貴的資產就是陪伴,謹以此札記隨筆為念!

 

編按:在喜兒,由於這階段的孩子發展快慢不一,我們著重在他的想像力,老師不會引導他往畫的技巧或構圖方面走,只鼓勵他「畫我所想」,畫完後再請他說出他所畫的是什麼即可,原因在於大部分孩子是敏感的,一旦發現照著成人所說會更好,他獨自畫作時,不是躊躇不前,就是照著成人說的再做一遍,其原創性及童趣就會受到影響。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小肌肉發展成熟,孩子會對空間配置逐漸有概念、所畫的東西也更具像。

 

arrow
arro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