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位小一老師的感想

 

/ 王媺淳

      小學老師

 

 

編按:很感謝丞竑媽媽的這篇文章。自從她去年接下一年級教學以後,就不時聽到她一些切身感受,我們都認為很值得給家長分享,尤其是「家有小一新鮮人」的父母,因此在這個學年結束之際,我們力邀她把想法寫出來;至於文章後段丞竑媽媽提及喜兒孩子的特質,正是喜兒十八年來堅持不變的教育理念「玩中做、做中學」所期待孕育出來的。開學在即,這篇文章此時刊出,希望能對小一孩子的父母有所幫助。

 

 

教了十餘年的書,算是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了,但是這一次要接掌小一的導師之前,心理卻有莫大的壓力,為此還惡夢連連。細數這些年的資歷,除了第一年外,可說是沒有低年級的相關經驗。因此,在去年五月份開始,我特別觀察女兒(當時小一)的言行,留意我們互動時的細節,我想多少會有些幫助吧!

 

    回顧這一年來的教學歷程,從剛開學時心中的忐忑,教師與學生磨合期的混亂、調整、適應,到後來的穩定與教學相長,有些想法可與大家分享,也供「家有小一新鮮人」的家長們作為參考。

 

一、家長放心、寬心,孩子才能快樂學習

 

剛開學的第一個月,通常是家長與孩子最緊繃的時期,早上常見幾位家長不只忙著幫孩子提著大包小包到教室,連課本、作業簿等也都歸位後,才依依不捨的離開;也有三不五時便詢問老師孩子的學習情況,同時細述在家是如何仔細的幫孩子複習課業。家長不安的情緒,連老師都感受得到,更何況是孩子呢?這樣的孩子通常在校的情緒是壓抑的,適應的時間也相對拉長。

 

 

小孩在開學前透過幼兒園,或家長到小學暸解環境及上課情形,將可降低其焦慮及不安(右圖為楊光國小)

 

不過倒也有一位在班上算是特別的家長,相對於其他圍繞在孩子身旁的「直升機父母」,她不檢查孩子的回家作業,不特別叮嚀隔天要帶的學習用品,對於孩子的課業表現,也相當「淡定」。所以她的孩子偶爾作業會忘了寫,會漏帶學習用品,課業只能勉強算是「中上」;不過,因為沒有太多壓力與「關愛的眼神」,她的孩子能很從容的配合班級活動與進度學習。這位家長說,雖然有時很想介入孩子的學習,但是最後還是忍住了,畢竟父母不能在孩子身邊一輩子,而今看到孩子能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她很慶幸自己的堅持。

 

二、過度以物質獎賞刺激孩子的學習,只會磨滅學習的初衷

 

期初家長會時,我曾與家長溝通,勿以物質獎勵當作孩子學習的誘因,但是在考試前,卻依然常聽孩子圍繞著說:「我考100分的話,媽媽就會給我100元。」「爸爸說只要我有得名,就買……。」而且只要有一個孩子開始這樣的話題,便會接二連三的聽到其他同學說:「我也是,我也是。」在分數的背後,孩子更在意的是,他能得到什麼獎賞,分數不過淪為得到禮物的手段罷了!感慨的是,在漫漫學習路上,家長往後要如何推陳出新,用更多、更有價的獎勵來不斷刺激孩子繼續學習的動力呢?

 

 

學校應是提供孩子學習德、智、體、群、美的地方,我們不宜只重智育。

 

 

我的女兒在小一時曾經問過我,她的同學考試滿分會有100元,那她呢?我告訴她,考100分或是考60分的妳,都是我最愛的孩子,不會因此而有賞罰的。此後,我們沒再討論過這個話題。有一次,期末考完後,我忙著算學生成績,壓根忘了她也考完了期末考,直到晚上我才想起這件事,而她說:「喔!我也忘了跟妳說,我考第一名。」我說:「喔!妳上課應該很專心吧!」於是結束了話題,我想,這樣淡定的態度,應該可以使學習回歸正軌吧!

 

 

三、進度超前學習非成績的保證

 

班上的孩子學齡前除了少數一兩個就讀公立幼稚園外,其餘多來自於強調潛能開發或是雙語學習的幼兒園。而這些「不輸在起跑點」的孩子們,學習與課業上真的就高人一等嗎?

 

這些乍看之下已熟悉小一學習內容的孩子,卻是我教學進度上的一大阻力,舉例說明,雖然大部分的孩子對於注音符號再熟悉不過,但是各家幼兒園的教法卻未必統一,除了孩子的發音需矯正外,其寫法亦千其百怪,有些孩子先寫韻母再補聲符,有些孩子將聲調寫在注音的最下方。偏偏這些孩子們又自認為已經學會,課堂上的專心度也不足,老師要花更多的時間與耐心,才能逐步將這些問題修正。

 

有些父母恨不得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通」,於是課後才藝一樣接著一樣,但是在孩子的臉上卻少見光采。家長在催促的同時,是否偶爾也停下腳步,看看孩子準備好了嗎?是否會落得「揠苗助長」的窘境呢?

 

 

喜愛閱讀、觀察自然生態的習慣可列為孩子優先培養的項目

 

四、良好的品格比優異成績更重要

 

印象深刻的是,有次一個孩子曾經問我:「老師,你覺得我是第一名的學生嗎?」一時之間我愣住了,小一的年紀應是無憂無慮的時候,他怎麼就被「名」框住了呢?於是,為了淡化他的想法,我便認真的與他聊了起來,我說,第一名的項目分很多種,可能是「跑步」第一名,「畫畫」第一名,甚至是「交朋友」第一名……,而不應侷限於「課業」上。而且,並非凡事都能「第一名」,只要是想做的事,有興趣的事,投入很多心力去執行,就可以很開心、很滿足了。那個孩子似懂非懂的跑開了。

 

我想,處於現代競爭的社會,期待孩子能出人頭地的家長,無形中便給了孩子「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只要成績突出,就算天塌下來,也有父母頂著。但是,這卻容易使孩子養成「自掃門前雪」的態度,之前教高年級時,便有感於幾個名列前茅的孩子,自視甚高,老師交待的事,常藉機使喚其他孩子去做。只會讀書,卻不會做人,令人感慨!

 

 

從教學現場回頭看喜兒  

 

回想我女兒大班時在喜兒做的「釘板」、「月曆」、「觀察記錄」……,過程中,孩子們除了要很有耐心外,遇到阻礙時,老師的引導,同學間相互幫忙、彼此鼓勵,到最後的成品,連我們大人看了都很感動。

 

喜兒的傳統從幼幼班開始,每年都要自己動手做燈籠,雖然現時中班的兒子每次回家都說手釘得很痛,不過隨後即得意地分享他釘的主題,臉上滿是辛苦後的成就感與滿足感;而課程中一連串的主題教學,多是老師引導全班孩子討論,再逐步合作地手作完成;孩子的耐挫力與想像力就這樣點滴地累積起來。看著喜兒手冊上的教學進度與過程,我總覺得不可思議:中班孩子的能力真的可以做這麼多嗎?

 

這些學習歷程在我這個身處教學現場的小學教師而言,是多麼的難得與珍貴,尤其自己教了小一生後,更有深切的感受。記得有一次上數學課,孩子需要撕或剪下附件的小圖形,當發現不簡單後,大家便此起彼落的說:「老師,我不會,快來幫我。」「好難喔!我不會剪。」甚至還有孩子為此而哭了起來;雖然經過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安慰:「剪壞了沒關係,當個小醫生把它修補好就好了。」大部分的孩子聽了寬心許多,卻還是有一兩個孩子寧可呆坐一節課,也不願意再試試看。

 

研究顯示,孩子學習的記憶量,透過聽講只有510%,瀏覽是20%;示範給孩子看,可提高到50%,讓他們親手做,更可達到7080%,做完後他們還可以教別人,記憶量就達到九成了

 

    而喜兒的孩子,在幼兒階段就開始做中學,遊戲過程所激發的腦力、探索能力,孩子從中得到的絕對超乎我們所想像!

 

備註:家長也可參考相關文章:「入小學前的建言」「喜兒的孩子會是什麼---在進入小學以後?

 

arrow
arrow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