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學報告 (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要悄悄地走

~如何教孩子處理感情,學習別離、再見~

  / 方潔玫

 

編按:在成人的世界裡,互道再見是一種禮貌、惜別會通常隱含了社交與應酬、「不告而別」則大多是為了避免引起尷尬;但對成長中的幼兒而言,大大小小的分離卻是讓他學習調適情緒或連結情感的機會。創辦人方潔玫女士為此撰文說明。

     

家長接送孩子上學將是幼兒童年回憶裡最美好的一部份

 

 

               每學期的期末和期初,在園所通常會遇到兩種分離的情境:一種是舊生和老師、同學的分離,另一種是新生和父母的分離;前者常令同學疑惑、老師悵然若失,後者則有時令父母忐忑不安。

 

               先說新生的分離焦慮,這是每學期開學期間,看到新生因為要和父母分離而引起的哭鬧。新生的家長出於對子女的愛,都是不忍見幼兒哭,因此,有些家長為了怕幼兒哭鬧,會趁著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悄悄離去;有些則是在幼兒哭的時候加以斥責,或允諾獎賞。

 

                其實這兩種反應都無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任何幼兒進入幼兒園,都必需先熟悉新環境,並且照顧他的老師產生信賴感,這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為了建立幼兒對成人(家長、老師)的安全感,成人要避免「不告而別」,不要見幼兒玩得愉快,就悄悄溜走,這樣反而會造成幼兒恐慌,無法再信賴成人。因此,家長離開時孩子說再見,是要讓孩子親眼看見家長「離開」,而非「消失不見」。

 

目睹家長離開孩子雖然會哭,但不會讓她產生恐慌

       

               專業的幼兒教師都理解新生的分離焦慮,也有能力疏解幼兒哭鬧的情緒。老師會讓幼兒目送家長離去,或陪同幼兒送家長至,揮手說再見;並且幼兒知道父母來接他的時間大多數的幼兒仍會繼續哭鬧有的哭喊:「我要媽媽(或爸爸…)!」這時候,老師可以問他:「你愛媽媽,你想媽媽?」幼兒聽了都會點頭老師就會接著說:「媽媽也愛你。」由於幼兒身上穿戴和使用的衣物大多是父母購買的,老師趁此機會提醒幼兒,父母愛他,所以給他準備了這麼多很好的東西。老師也可建議幼兒畫一張卡片送給他想念的父母。完成這些步驟後,通常都能撫平幼兒的情緒一段時間。

 

幼兒的塗鴉有移情作用

 

               對於二、三歲的幼兒,老師經常必須先抱著他,帶在身邊,讓幼兒知道在園裡有任何事情,老師都會協助他一整天下來,幼兒會發出無數次的詢問:「媽媽(或爸爸…)會來接我嗎?」老師會以學校裏具體的作息事項來提示幼兒:「睡完午覺、吃過點心、再玩一下玩具,媽媽(或爸爸…)就會來接你了。」 

               經過了一天、兩天、一個星期的上學經驗,幼兒終於了解在每天的固定時刻,他一定會被父母接回家,他就逐漸安心了,他知道他不是被丟棄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而是在上學幼兒開始建構他對這世界的認知:在家裡有爸爸媽媽(或阿公阿嬤)愛他;幼兒園裡,老師會關心他、照顧他。因此,幼兒逐漸建立起對家庭以外的成人與環境的信賴感。

 

幼兒一旦對老師有信賴感後,學習的興趣即不斷提升

 

               當幼兒對老師與幼兒園有安全感之後,他就敢離開老師身邊,去探索教室裏的各種教具能跟小朋友一起遊戲,開始吸收環境裏發生的一切新知識果我們能從理解幼兒的角度,來疏解幼兒入學時的分離焦慮,不但可以引導幼兒辨識自己的情緒,增進親子關係,也可以培養幼兒對家庭以外機構的信賴感,促進幼兒的社會化。

 

                有時候,幼兒上學的哭鬧已經趨緩,適應學校生活也沒有大礙(指幼兒進入學校半小時之後都不再有情緒波動);但他在早上到校之前和家人相處,仍然會出現緊張的關係;這又令父母感到非常困擾。這種情形可能不是分離焦慮,而是幼兒的安全感或親子關係方面的問題,須經進一步的了解和辨識。建議父母在尚未知道原因以前,要有耐性,不要出口評斷孩子、斥責孩子,或期待他停止哭泣。有時候父母離開前給孩子一個緊緊的擁抱,加上肯定的語句:「××愛你,幾點會來接你。」可能更容易降低孩子的哭鬧;幼兒常會以為父母斥責他就是不再愛他了,因而越發緊張,越加鬧脾氣。到了園所後,請父母簡短的跟孩子告別,將孩子交給老師照料,隨後再透過電話,將孩子在家的情形與自己的困擾反應給老師,做進一步的了解。

 

惜別會中,孩子還會學習到分享

 

                 除了新生的分離焦慮,每學期末或期初,學校也會遇到因為孩子搬遷或家長選擇不再續學的分離。不論是何種原因,只要家長能在一周前預先給老師知,老師都會請孩子們做祝福卡,在孩子離開當天安排一場惜別會,讓大家送他卡片、彼此擁抱及互道再見;透過具體的行動讓孩子感受到情感上的連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與人別離是難免的,但孩子卻可以藉此機會學習如何珍惜友情、面對別離。

 

透過卡片的傳送,孩子之間的情感將被連結

 

                 大多數時候,家長都是出於不忍,或是不好意思,不能預先告知老師離開園所的決定。其實能預先告訴老師,讓孩子、同學和老師之間能有機會互相祝福、互道再見,對於相處了一段時間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及同儕三方,都是很重要的體驗與學習﹔其中最根本的理由在於孩子跟老師、同學間的關係是建立在感情上的,不是在契約上。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孩子須要協助:孩子沒有能力處理分離焦慮,老師有責任協助他學習加入新的環境;同樣地,孩子也不可能懂得處理跟老師、同學的分離,必須透過家長的認知,才能提供孩子這樣的機會。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思、我做、我教

/ 龔其恬

          喜兒中班老師

                                                                   

 

 

在來到喜兒之前,我對幼教現況的發展充滿疑惑。在學校裡學到許多書本上的理論,都秉持著愛心、耐心和關心,對待孩子要像自己的寶貝一樣,但在許多的幼稚園裡面,我見不到這樣的真誠付出。在學期間曾到一家幼稚園打工作 安親班 老師,我看到園長經營幼稚園的方式,和書本上的幼教理念是有所出入,這顯然和台灣幼教業界不正常生態有很大的關聯。

 

我認為學齡前的幼兒教育應是透過有趣的活動,將知識傳授給孩子,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然而「教出資優兒」、「超前學習」的迷思卻存在部份老師和家長的心裡,於是過多的背誦、抄寫充斥在孩子的學習過程,學齡前原是活潑有趣的幼兒教育成了枯燥乏味的「小學先修班」。對孩子來說,「超前學習」只是揠苗助長罷了! 

 

 

 

第一次進入喜兒,是我得到面試的機會。由於我提早到園,所以由「叔叔」跟我面談,「叔叔」看了我的基本資料,也跟我說了很多喜兒教育的理念。一直到我正式進入喜兒,我開始相信裴斯塔洛齊所說的教育愛。剛開始的兩個月,由潔玫老師引領我走進大班孩子的世界。這是一個小班制的學校,老師對於學生都有一定的了解,有別於一般幼稚園:一個班級擁有三十個學生的情況下,很難對每個學生都相當瞭解。而在教學方面,喜兒配合時令、節慶以及孩子們的興趣發展,不像其他園所制式化和生硬的教學設計。

 

進入喜兒的同時,我內心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在從未接觸過開放教育的情形下,我對喜兒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困惑。所謂困惑即是:我該如何拿捏介入程度來處理幼兒之間的互動? 在面對孩子們溝通與紛爭時,我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在開放教育的體制下,我要如何處理孩子的常規問題?每個月的發展報告重點又是什麼?我是否能承擔帶領一個班級的責任?

 

在四、五月擔任助理教師時,我對自己的期望很高,要求自己每天至少打出一千字的觀察記錄、省思與日誌。在兩個月參與教導孩子的過程,由於教學內容的多元,我和孩子一起體驗蟲蝶魚蛙、花草樹木,這些涉獵引領我走進一個過去不曾接觸的世界。隨著孩子的學習與進展,我同時也跟著蛻變。在教導孩子時,我希望能全面性了解他的發展狀況,包括在家中的情形,所以未來我期許自己和家長有更多的溝通與接觸。

 

 

喜兒其中一個特色是觀察紀錄,在每個月都會做一次總結性的發展報告,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成長的細節;這是家長最關切的部分,也是老師最花時間與心力的部分。每天發生的事情有那麼多,我到底應該要如何取捨?孩子在學校的九個小時中,講了超過一百句話,我要如何將他們的學習情境,複製在家長的面前?在跟隨潔玫老師學習的這段時間,我一直練習讓自己每天適應在這樣的情況裡,無時無刻都在聽孩子說話,將他們的互動都用紙筆記下來。並且每天在放學後與潔玫老師討論遇到的問題與教學省思。

 

在六月初,由於中小混齡 班的 老師因家況而離職,我臨「急」授命,正式成為該 班 老師。對我來說,學期末接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為了怕孩子有適應不良的狀況,我盡量按照上一個老師的作息與教法來帶,至少讓他們不會因為換了新老師而又要適應另一套成人的標準。在開放的教育理念中,最需注重的就是成人的態度,成人須以開放的心胸面對幼兒的思維,捨去填鴨式的教授方式,以幼兒等高的角度來引導孩子學習,這是我加入喜兒後最大的收穫。

 

 

在教學方面,我認同學習可以是一種遊戲:邊玩邊學的遊戲。我讓孩子主導話題,然後透過他們的思考與回答,將內容延伸擴張;在孩子無法確認方向時,再由老師拉回。

 

 來到喜兒的日子已經四個月了,在今年四月拿到教師證照的我,加入了喜兒的行列,在這段時間裡,潔玫老師和叔叔,和我分享許多有關「真」教育的事:看重孩子說的話、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反省成人時下教育孩子的迷思。在面對孩子時,我更能以正面的態度去思考,並像挖寶一樣,每天在孩子身上發現新鮮事。九月開始,新的學期正式來臨,我確信,在喜兒這樣一個教學氛圍下---引導ßà學習ßà延伸,成長不止只有孩子,還有喜兒所裡的每一位老師!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察與記錄

 

編按:喜兒的老師除了重視與幼兒互動外,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平常對幼兒做觀察與記錄,特別是幼兒在「角落」自發性玩耍的時候。老師把所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作為每天撰寫幼兒「生活花絮」的材料,同時也是每月「成長手冊」內定期報告的參考資料。以下內容源自「與兒童一起探索」書中,Amy Laura Dombro所寫的「觀察和記錄兒童的行為」一文,也是喜兒奉行不變的指導原則。

 

 

觀察:

觀看一個孩子,並且試著明瞭他正在體驗的事物;嘗試從孩子的外在來瞭解他,從孩子的觀點看事物能幫助你了解孩子。

 

記錄:

運用方法來記下你所看到和你所聽到。

 

為什麼要觀察和記錄?

  1. 幫助你瞭解孩子情緒、社會、認知和身體發展的脈絡。

  2. 確認孩子的長處和興趣。

  3. 找出你對孩子可能擔心的問題

  4. 在某種情境下做出最適當的回應

  5. 想出處理問題的方法(觀察孩子幫助我們瞭解孩子行為的規律性以知道隱藏在失控行為背後的原因。)

  6. 改進你教室的佈置和材料

  7. 調整課程

  8. 與家長、同事、專家分享

 

如何觀察和記錄?

  • 觀察孩子正在體驗什麼?他如何做事,做些什麼?

  • 留意孩子的表情、說的話及移動狀況。

  • 注重細節,它會透露出孩子對自己正在做事情的感覺。

觀察技巧的進步需要許多練習,練習的越多,做的越好。

 

書面記錄包括:

  1. 被觀察者的名子、年齡、觀察日期、地點、觀察者的名字。

  2. 觀察內容:(使用描述性的字句,不用帶有判斷性的字眼)。

  3. 討論:分析理解。

 

觀察和記錄注意事項:

  1. 保管好,屬於機密文件。

  2. 每次觀察約23分鐘。

  3. 老師跟孩子的互動方式,孩子回應內容也是記錄的一部份。

  4. 在一天中不同時段,作息都可以是觀察的時機,要在多種情況下,不同日子裡對孩子進行觀察,對孩子的瞭解才會周全。

  5. 傾聽孩子談話,並且與他們交談,提出開放式的問題,誘導孩子說出想法、推測、對和錯誤的觀念,幫助我們瞭解孩子的特性及他的發展階段。

  6. 隨時記下所見,以最簡短的方式,有空儘早再補充。

  7. 運用檢核表,等級比例量表。

 

記錄與評量的差別:

老師基於他對孩子的瞭解和觀察而做決定時,就是在做評量。因此,記錄是將實際所見記下來,評量則是觀察者所認為的情況。評量不能獨立於觀察者的計畫及為孩子設定的目標之外,而且學習課程必須提供機會,好讓孩子達到這些目標。記錄則是觀察入微,隨機而「動」。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塗鴉與剪貼

 /方潔玫

 

 

成人看幼兒畫圖常常落入成人的「像不像、好看不好看」觀點,而無法從圖中體會幼兒的內心世界與感受。尤其2~4歲幼兒的塗鴉,家長很容易忽略其對幼兒的重要性,認為孩子只是亂塗而已。在喜兒,我們重視幼兒的塗鴉;孩子們隨時都可以拿起蠟筆來自由自在地畫。我們也安排剪貼,因為這兩者對幼兒發展的影響至為重要,希望父母在家裡也能多讓孩子塗鴉和剪貼。

 

 

 

塗鴉

幼兒初期的畫圖活動是一種手臂的大肌肉活動,包括由左到右、由上到下,還有旋轉繞大圈,最後才是畫小的圓圈,轉而進入畫蝌蚪人的階段。

 

 

這個階段幼兒適合使用蠟筆,以刺激他們發展其手臂和手腕的肌力。當他們在塗鴉時,成人應當引導他們用力畫,眼睛要能注視自己的畫。

 

 

他們作畫時,應得到大人的注意,與他們互動,讓他們看見自己創造的線條方向、力量的輕重、選用的顏色等等特質;使他們一畫起圖來,都能有大無畏的精神,大筆大面積快意地塗鴉,大膽又有自信地畫。此時成人不宜示範具象的圖畫,使幼兒產生自己畫得不像的自卑感;也不宜要求幼兒著色。

 

 

 

剪貼

幼兒剪貼是發展他們手指手腕小肌肉協調,以及耐性的工作,使用剪刀需要手掌肌肉做連續的伸展和收縮,「貼」則運用到食指的反轉,拇指和食指相對的合作以及對紙張正面反面的認知。

 

 

其中拇指和食指的對握就是人類手部特有的精細動作能力,也和以後握筆、用刀都有相關性。

 

 

幼兒使用剪刀先從「一刀兩斷」的剪紙條開始,再剪直線、折線、圓,到彎曲圖案,最後到摺疊剪紙等圖畫藝術。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喜兒的ㄧ封信

 

文 / 巡輔老師/葉穎熹

現任康福智能發展中心教保輔導員

 

編按:在過去三個月,葉老師都會定期來喜兒參與中班的教學,過程中她細心觀察孩子對課程的反應及跟老師的互動,事後她會傳授老師一些如何教導遲緩兒的技巧。這幾年,每學期都會有一或兩位類似症狀的孩子在喜兒就讀,他們的到來讓我們除了透過閱讀吸收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外,也積極申請縣府舉辦的輔導專案。最近的康福輔導更讓我們獲益良多,在此向葉老師致上深切的謝意。

 

    『在喜兒,孩子是主角』;初開這個網頁時,這句話讓我的印像很深刻,透過這次的巡迴輔導讓我有機會認識喜兒也與喜兒結緣,在這段時間裡,其實內心是滿滿的感動,這裡,沒有奢華的設施,但有著最自然的教學環境;這裡沒有城市的喧擾及學生之間的比較,有的是滿滿的人情味和自我創造及啟發的環境。

 

    初訪喜兒,坐落在半山腰的社區裡,沒有時下所追求的豪華設備,也沒有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事物,直到我開始做輔導時,我開始了解到喜兒的教學特色-以最自然的情境啟發孩子的創造及思考能力,並由生活的情境培養孩子主動表達的能力,有所認同之後我開始上喜兒的網站去瀏覽它的相關教學內容,真的印證了ㄧ句話『在喜兒,孩子是主角』也更夠感受這句話的意思。

 

    之後我開始跟著孩子ㄧ同上課,感覺到老師的用心及細心如:在教材部份完全是由老師精心設計,仔細ㄧ看,它也結合了孩子所需要的相關領域,從『遊戲中學習』對孩子的助益也是相當大的;當然我覺得最難得的是,對於發展遲緩兒及身心障礙兒的接納, 是讓我覺得相當很感動的;雖然這些孩子進入到正常的體系中,對於老師、同儕都有著相當大的挑戰,但值得正面思考的是,我們的孩子多了人家不同的經驗如:如何幫助他人,對其人格及價值觀方面ㄧ定都會比其他人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在每次的輔導過程當中,聽老師分享著孩子的表現,著實心中有著ㄧ股暖暖的感覺,我知道老師已經在平日生活當中執行了輔導老師所給予的教學策略,當然我也聽到了孩子的進步,這點真的讓我覺得非常開心。在這次的輔導園所中,覺得巧齡老師的教學態度讓我感到非常難得,我相信喜兒的老師在教學方面都是非常的資深,而這次在推動方案(巡迴輔導方案)的過程當中,也是因為老師們的理念相近都以孩子的福祉做最大考量,讓我在推的過程中雖然辛苦,但也我覺得甘之如飴,因為老師、家長、所方的配合以及孩子的進步都是我的原動力,最後想對您說:很高興認識你們,你們真的很棒唷!!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在喜兒學習的目的

~ 培養獨立自主的個體 ~

 

/ 方潔玫

 

*1  幼兒期就發展與培養              *2  兒童期持續發展與培養

 

        

 

       相關的能力與 特質

 

                        適合幼兒的活動與教學

 

 

1.照顧自己的生活

 

 

 

*1  協調的動作

*1 *2  生活自理技能

*1 *2  學習技能(含文字書寫能力)

 

  ‧爬、散步、跑、跳、玩沙、堆地板積木、盪鞦韆、走平衡木、攀爬、鑽、丟擲、拿東西。

  ‧吃飯、倒水、脫穿衣褲、收拾玩具和書包、摺疊衣物、送餐具、擦拭。

  ‧吊單槓、扭抹布、扭紙條、拍球;塗鴉、蠟筆畫、寫黑板、粗鉛筆畫寫;串珠、使用剪刀、漿糊、膠帶、摺紙。

 

 

2.健康的身體

*1  規律的作息

*1  良好的飲食與清潔習慣

*1 *2  運動能力

  ‧規律的作息,早睡早起;動態靜態交替活動。

  ‧口味清淡、多蔬果全穀均衡、定時少量多餐;餐後刷牙;保持身體衣褲整潔。

  ‧散步、盪鞦韆、溜滑梯、吊單槓,拍球、投籃、踢球、騎腳踏車、律動,快跑、迅速停止、跳躍、翻筋斗、滾。
 

 

 

3.獨立思考

*1  敏銳的覺察力

*1  邏輯推理能力

*2  抽象思考能力

*1  創造力

*1  語言能力(閱讀、發表)

*1  好奇、專注、堅持度

 

  ‧自然散步、飼養生物、種植、藝術活動。

  ‧遊戲、團體討論。

  ‧遊戲、團體討論。

  ‧在遊戲、活動、討論中,被鼓勵自己選擇、表現自己的想法或感覺。

  ‧繪本故事、圖畫書、團體討論。

‧自然散步、遊戲、運動、律動。

 

 

 

4.健全的人格

*1  自信心

*1  情緒控制

*1 *2  同理心

*1 *2  群性相處與溝通能力

*1  主動性

*1  責任感

*1  有感受力、樂觀、有樂趣

  ‧在遊戲與活動進行中,能夠自己完成,同時受到成人的尊重與肯定。

  ‧遇衝突或挫折的情境時,能有成人幫助他,以建設性的方式表達強烈的情緒。

  ‧遇衝突時,學習體會受害者的感受。

  ‧社會戲劇性遊戲、益智遊戲;學習說適當的話加入遊戲、化解爭執。

  ‧自己吃飯、選擇遊戲、生活自理/當做得好的時候,受到適當的肯定。  

  ‧收拾玩具、生活自理。

  ‧遊戲、自然活動、玩沙、各種藝術活動。

 

動作技能、認知、社會情緒的發展,是幼兒期與兒童期最重要的發展任務。幼兒期是學習基本生活技能的關鍵時期,兒童期則是學習運動技能的關鍵時期。

 

瑞士兒童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孩子發展階段與特質

     0~2歲

      2-6歲

   7-12歲

   12歲---

 感覺運動期        運思前期        具體運思期       形式運思期

藉由感官和肌肉運動來建構他對世界的認知

思考尚無法合乎邏輯:容易以偏蓋全、或只注意事物最終的狀態、或最顯著的向度,易受外觀誤導。

能藉由具體的事物從事思考活動,思考具可逆性、二向度思考、保留概念

能從事抽象思考活動,可以思考空間、時間等抽象概念,並發展出價值觀及道德判斷力

 

文章標籤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長如何評量喜兒孩子的發展?

/ 方潔玫

 

(1)    看孩子的情緒是否穩定、是否愉快(譬如:工作時會哼唱)?

(2)    看孩子能否獨自工作或玩玩具一陣子,不用黏大人。

(3)    看孩子能否在提醒後,願意去收玩具。

(4)    生活自理能力如何?主動性如何?

(5)    對食物的接受度和用餐的主動性。

(6)    睡眠的品質與作息的規律性。

(7)    能否把發生過的事說清楚。

(8)    能否和同儕相處、一起遊戲,輪流或合作使用器材。

(9)    能否隨興畫圖、使用剪刀漿糊、摺紙等美勞活動。

(10)身體動作的協調與靈活度?體力強弱。

(11)看見事物的反應,會不會主動發現?提出疑問?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12)喜歡看繪本故事書。

(13)對大自然的事物或現象,會有感應。

(14)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會投入做一件事。

(15)會把學到的把戲做一些改變、不同的花樣。

(16)孩子能否溝通、商量,親子之間越來越好相處,有話說。

有時候,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在家表現和在學校並不一致,並不如老師所說那麼自動自發,或能夠配合父母的要求遵守常規。那表示孩子已有能力做到,只是仍想倚賴入園前和家人間的互動模式,減少自己的責任或壓力。這時,家長可以檢視家中和學校的教養方式是否一致,要適度地提昇自己和幼兒互動的技巧,對該要求的地方能堅持,該放鬆的地方可以減少要求;這樣才能隨著孩子的年齡的成長,他該具備的能力和責任感才會提昇,到進入小學時,才能有良好的適應力。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個為什麼不!


~幼兒階段不適合的學習與活動~


 


/ 方潔玫



              喜兒創辦人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


                 視聽教育碩士



 

 


 


 


一、            為什麼不提前給幼兒練習書寫?


 


真正書寫數字與文字的能力,必須靠細肌肉的控制與協調,所以到了五、六歲才能開始。由於幼兒的知覺和對物體的方向尚不能辨識,開始寫字時,常會發生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現象。 提前要求幼兒書寫對幼兒執筆的方式與書寫時的姿勢,容易養成不良習慣且未來不易糾正。當幼兒理解力尚未成熟時教其書寫,在糾正其錯誤的過程中,容易降低其自信心的。


 


二、            為什麼不提前給幼兒做紙筆數學演算?


 


幼兒適合在具體、與自己利害相關的情境中思考,紙筆演算是抽象的符號認知操作,不適合幼兒。對三到六歲的孩子,狹隘地專注於學業能力,不僅可能危害其社會性及情緒性的發展,同時也會限制其智能的發展。


 


三、            為什麼不提前給幼兒教認文字?


 


文字是社會文化制定的抽象代號,對幼兒是沒有意義的符號,也不是幼兒會自動關心的標的。如果提前教,成人必然要製造許多學習的誘因與獎勵,促使原本對環境中所有訊息都十分敏感的幼兒,逐漸將觀察重點聚焦在單一的文字訊息上。順從的孩子不但養成迎合成人價值觀的學習傾向,最後反而失去對真實環境中多元訊息的敏感度與觀察力。其實幼兒只要經常閱讀繪本故事書,到了大班年齡自然而然會開始主動辨識文字。


 


四、            為什麼不提前給幼兒學英語?


 


雖然幼兒是語言學習的能手,但脫離家庭豐富而自然之語言環境的外語教學並不適合幼兒。此外,低年級兒童學習外語也比較吃力,待中高年級母語的讀寫能力穩定後,再開始學習,才會獲得理想的長期效果。


 


五、            為什麼不提前給幼兒上才藝課?


 


才藝課程,顧名思義是鎖定在發展特定技藝的學習上,是課程導向的。才藝 班的 老師具備特殊才藝,但不一定了解幼兒發展和心理;他的教學目標大多是讓學習者在當天的預定時段中,完成既定的課程或作品。幼兒的認知和理解力有限,使他要在限定時間內,依照老師指令完成作品,經常會出現各種障礙,而未 能照 老師指導做出動作或作品,這對孩子自信心的發展會有影響。另外,才藝班是混齡的,其中大一點的孩子可能表現得較為成熟或具象,幼小孩子覺察下,或許會產生欽羡、低下感,或進一步開始模仿:這樣,反而是對幼兒自主性思考與原創力的發展是有害的。才藝教室也並非幼兒熟悉的環境,幼兒太早接觸才藝教學,對他自信心的發展會有影響。幼兒的課程活動,在進行過程中, 常常需要 老師能以他的能力和需求做彈性微調,提供他探索、操弄媒材,進行較為隨機的創作;這些特質和才藝教室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應該等孩子到學齡兒童階段,其理解力、思考力、控制力、自信心都較為成熟後,比較適合參加才藝課程。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個為什麼需要


~幼兒健全發展的主要需求~


 


/ 方潔玫


 


 


(1)       為什麼幼兒需要遊戲?


 


遊戲活動含有具體的玩具與假想的真實情境,從遊戲中幼兒得以發展其抽象思考能力、語言能力、自主性、專注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同儕相處的能力。


 


(2)       為什麼幼兒需要運動?


 


幼兒透過運動來得到大量給腦部的感官刺激與訊息,促使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更多更複雜的連結,讓幼兒感覺統合的發展良好,因此身體愈來愈靈活、反應愈來愈快,也愈有自信。幼兒對基礎的語彙的學習也是透過動作才發展得更好,此外,幼兒對空間、時間、因果關係等概念的建立,初期也必須仰賴運動及其過程。


 


(3)       為什麼幼兒需要自然活動?


 


自然是人類知識、藝術的來源,提供真實、具體、多元化的訊息給幼兒進行探索、試驗、觀察、感覺。大自然也提供了最多樣化的運動場所給幼兒。


 


(4)       為什麼幼兒需要成人閱讀繪本故事?


 


因為圖畫提供了具體的情境,讓幼兒認同故事中的主角的處境,產生同理心,逐漸降低幼兒的自我中心傾向。成人為幼兒閱讀故事,為幼兒與圖書搭起感情的橋樑;同時,在共讀的過程中,也增進親子或師生之間的感情。


 


(5)       幼兒身邊的親師需要配合怎麼做?


 


照顧幼兒的老師、父母、祖父母應給幼兒足夠的身心支持、常聽孩子說話、與孩子交談,配合孩子的生理時鐘規律作息,給孩子設定基本常規並堅定執行,降低權威的使用,學習適當的獎懲方式與技巧,以促進孩子發展思考能力與自信。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兒課程規劃的原則

                                      / 方潔玫

 

依照幼兒發展的特質來歸劃學習活動,提供幼兒適當的刺激,使幼兒得到最好的階段性發展,成為身心健全的兒童(自主性)。

 

一、幼、小班階段的課程重點(2~4歲):

生活自理能力、動作的協調性、初步的人際相處能力、語言發展。透過肢體的動作(散步、體能遊戲、運動、唱遊)、遊戲(操作玩具、使用工具、與同儕互動)來獲得親身體驗,藉由具體的感官經驗,建立他對自己和環境的認知,發展與老師之間的互信關係,學習控制情緒。

 

二、中班階段的課程重點(4~5歲):

延續小班的發展,進一步提昇各領域的成熟度與複雜性:生活自理能力、更為精確的動作的協調與能力、進一步的人際相處能力、語言發展。透過動作(運動、操作工具)、遊戲(操作玩具、使用工具、與同儕互動)來獲得親身體驗,藉由具體的感官經驗,建立他對環境的認知以及對自己的信心。

 

三、大班階段的課程重點(5~6歲):

進入小學前應具備的生活自理能力、從事基本運動的體能、發展正確的書寫能力、獨立地操作各式工具來創作的能力、主導與配合同儕遊戲的能力、利用語言來促進其思考、發表、處理情緒和人際關係。透過與自己相關的人事物,開始學習抽象的語言符號,透過生活與遊戲(規則性團體遊戲、社會戲劇性遊戲)來獲得數字概念與推理能力,更精確地對自己、對別人、對環境事物的因果關係的覺察力與認知力。

 

※大班小學準備課程:

(1)    書寫活動:一次一項新技能。依序是:正確地握三角鉛筆畫圖、良好書寫姿勢、描寫數字、描寫注音符號、仿寫數字、仿寫注音符號、依筆順描寫姓名國字、仿寫體溫數字和星期幾的國字。

(2)    熟習注音符號:由容易理解、和幼兒關係密切的內容開始(兒歌、唸謠、自己和同學、親師的姓名、最近發生的事);熟悉音、形、筆順。

(3)    數理能力:透過各式團體遊戲、規則遊戲,熟悉十以內數字的大小與分解關係。

(4)    生活自理能力:早睡早起、分類整理預備自己的、認知記憶家裏電話與住址、製做並且認識月曆、有基本的時間概念,知道一天中的上學放學等相關的時間。

(5)    認識小學生活:實地參觀小學教室和校園。

 

四、小學階段的活動重點:

    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自理能力、良好的書寫習慣與能力、發展閱讀能力、與同儕合作遊戲的能力、以口語、圖畫、文字表達自己想法或體驗的能力、從事自然活動與運動的能力。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假日與孩子作畫

 

在周末假日的親子互動,家長除了和孩子出外遊玩散步,在家裡也可以做引導孩子作畫活動。我們曾提過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畫(見教學報告---「如何欣賞兒童畫作」),以下則是我們依孩子各個發展階段,提供不同類型、簡易有趣的畫作,讓家長在家引導孩子自主地進入學齡前的創作天地。

 

3~4歲孩童(小班)畫畫引導

   蠟筆畫:

蠟筆宜粗不宜細 (由於幼兒的小肌肉仍未健全發展,學齡前的孩子並不適合握拿筆觸尖細的彩色筆)

幼兒:「我不會畫」,成人:「畫圈圈好嗎?」或「畫一條線好嗎?」接著「把圈圈變成人,好嗎?」

  手指畫:

以麵粉煮成漿糊狀,攙合顏料製成。(水彩攙合漿糊亦可)畫紙若事先濡溼則滑溜好用,可用雙手無所拘束的作畫。

 

5歲孩童(中班)畫畫引導

水畫:

用戳洞的空罐子或噴水壺在地面灑水作畫。

  石子畫:

用小石子(或樹葉)排列做出圖案。

  撕紙畫:

撕下一片紙,按紙型描出輪廓,加以想像補上線條代表一樣物體。

 

6歲孩童(大班)畫畫引導

  相印畫:

在折成兩半的畫紙內側,滴下水彩顏料,再把畫紙疊合後,用手掌壓下作轉印。亦可以線蘸顏料,擺在畫紙上,再疊合畫紙印壓,看會顯示出什麼曲線或圖案來。

  擦印畫:

在樹葉、有紋理的木板、墊子等表面凹凸不平的東西上,蓋上紙(一般白紙即可),用蠟筆橫放著塗擦,將紋理清楚地擦印出來。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與孩子共讀

 

喜兒每周五都讓孩子借書回家,希望在周末假期家長能和孩子共讀,尤其安排在睡前說故事,我們認為是非常好的一段時光,因為晚上是一天的結束,孩子在睡前看書、聽故事除了能讓情緒沉澱下來,安詳地走進想像的世界外,同時也藉此擁有一段和父母互動的專屬時間。與孩子共讀、說故事有很多好處,它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想像力以及邏輯思考能力。

 

以下是父母常提出的問題及我們的回應:

 

Q 孩子總是問很多問題,一本書一個晚上常常講不完,怎麼辦?

A 隨著孩子的速度,不要只顧自己往前走;講不完可以第二天晚上續講

 

Q 孩子愛問為什麼?問到自己都詞窮了,怎麼辦?

A 不用馬上解釋,先問:「 那你覺得呢?」

 

Q 如何選書?

A 父母喜歡就好了:自己喜歡的書就會有感動。年齡低的孩子適合圖像簡單       的書。  

 

Q 為何孩子喜歡要求重複講同一個故事?

A 熟悉的東西讓孩子有安全感,孩子有安全感之後才會往前跨越。

 

Q:如何講圖畫書?

A:成人講故事時不要以為重點在文字,其實可以先讀圖畫。你不念故事,小孩就會去猜它,就會有很多可能性。孩子一旦會讀圖畫就可以和圖畫書做朋友,能從圖畫書裏的線索去建立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欣賞兒童畫作

 

編按:喜兒鼓勵孩子即興創作,尤其畫作,孩子每周動手的頻率很高。有時我們會請孩子把畫帶回家給爸媽看,讓親子間以畫作互動。有些父母不知如何看待孩子的畫作,玆摘錄美國現代藝術教育家羅恩菲特先生,在他所著的 Your  Child  and his Art 給父母參考。書中舉出

 

父母親及老師對兒童畫作應有的態度如下:

 

 該做的                                                   

  • 視兒童畫作為兒童個性之記錄
  • 要瞭解兒童畫的製作過程,這對兒童之成長及經驗具有重大意義
  • 培養兒童對於生活四周事物有敏銳感受
  • 在畫作表現, 兒童之感情表現異於成人
  • 當兒童本身對自我表現的要求高時, 應加以鼓勵

 

不該做的

  • 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加在兒童身上
  • 不要太重視兒童完成的作品
  • 不要給兒童著色畫 (以印好輪廓)或範本
  • 不要以為兒童之畫作表現都須合於大人的想法
  • 不要鼓勵兒童參加有競爭有獎賞的比賽

ch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